众多中外学者早已注意到,道德箴言在《语录》中十分醒目,甚至有学者据此把毛泽东晚年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定义为“德性的统治”或“道德的王国”(The Reign of Virtue)。回到“文本”,这些论述在《语录》的第十七章《为人民服务》,第十八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第十九章《革命英雄主义》,第二十一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等中都有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它们散见于全书各处,可谓比比皆是:
我们前文引证过毛泽东1940年1月使用“博物馆”这一象征来比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资料。18年之后,一位被誉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的美国学者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在其名著中无意中也用过“博物馆”这个比喻,指涉“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由此在欧美学术界最终确立了权威地位。我相信,列文森不可能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可无论谈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谈及“儒教中国”,每当把某一思想体系的“命运”跟“博物馆”之“化石”的“死”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使读者眼前一亮,顿时为这一精美绝伦的比喻而深深刺激与叹服。当然,这一惊世绝伦的比喻未必严谨,正如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在纪念列文森的文章中所“更正”的那样:与其把某一文化或思想体系比喻成仅具有欣赏价值的“博物馆”,还不如更恰当地把它们比作“图书馆”,因为“写书的人都热望将[自己的]书保存在图书馆,但这不等于让他们的思想死亡;汗牛充栋的卷册或许确实会从此束之高阁,但谁也保不准它们就将永远沉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