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0

马双有:林彪“逃席事件”的新发现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4-11-1 19: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撰写有关文章时,引用了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杜修贤转述的1971年五六月间林彪的两次“逃席事件”的材料,遭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与此同时,网上不断发出质疑的声音,有人指斥杜修贤的文章和材料纯粹是“面壁虚构”“胡乱编造”“一派谎言”,其论据就是当时《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或者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产的纪录片,等等。
  我对这些质疑之声,也表示质疑。在1971年5月后,江青集团和林彪集团水火不容激烈冲突的斗争中,在四人帮严密监管和审查的环境下,所有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央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新闻,都带有江青的印记,都带着深不可测的政治阴谋,都不可能出现对林彪形象有利的新闻。所以以此为据,说明杜修贤先生是“虚构的谎言”,很难成为确论,很难推翻杜先生的观点。
  要想纠正和推翻杜先生的观点,只有让那些和杜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访同一事件的同事、同行们,以及众多的知情者、当事人提出相反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予以推翻和纠正。
  出于好奇和负责,笔者最近多次泡图书馆和阅览室,又在自己积累数十年的书柜和资料库中进行了艰难而繁杂的翻阅与搜寻,果然搜出来几则有关林彪“逃席事件”的材料,但没有相反的,只有相近的。仔细阅读,又有了新发现。
  先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董保存的《林彪出逃前的“五一”晚会》(刊登在2006年《文史精华》《书刊报》)——
  1、林彪落座一言不发
  1971年 的五一节,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第6 个年头。这天晚上,毛泽东比较早地来到了天安门的休息室里,他穿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由于不是经常穿,衣服显得不是那么贴身。平时不修边幅的毛泽东,帽子也没有戴好……
  按照预定的时间,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还是不见林彪的身影。
  周恩来有点着急,他叫秘书打电话,询问林彪在什么地方,还是没有消息。
  工作人员进来,请他们到城楼参加晚会。毛泽东站起身,对旁边的西哈努克作了一个请的手势,自己往外走去。这时林彪的身影还是没有出现。
  这天的桌子是这样摆的——毛泽东的身边是西哈努克亲王,再旁边是董必武同志,他是国家代主席,他在这个位置是当时的一般排法。
  对于林彪的没有到,毛泽东不露声色,通过翻译和西哈努克交谈着。林彪的身影终于出现了。他披一件军大衣,本来就没有什么肉的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他很清楚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上,便直奔那个属于他的座位。
  按照正常情况,他应该和毛泽东打招呼,也应该和外宾打招呼,但今天他没有,他落座后一声没吭,这是够反常的。
  2、没打招呼就走了
  更叫人惊奇的是,林彪在这里待了一小会儿就走了,而且也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周恩来以为他是上卫生间了,好半天不见他回来,周恩来起身让有关的人去问,才知道林副主席已经走了!
  这太反常了!在这样重大的政治场合,不辞而别就是一种难以表述的东西……中国的老百姓可能还不知道,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他要当国家主席,被毛泽东看出了政治野心,“翻了车”。他已经开始秘密活动,准备和毛泽东分庭抗礼了。
  可以说这个晚上,周恩来是没有什么心思看焰火的,他对林彪的行为当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更担心的是这事情怎么和全国人民说清楚——第二天这是要见报的呀!是要上电影、是要上电视的呀!
  所以,他知道林彪确实已经走了之后,就把当时的中央新闻组组长杜修贤叫了过来。
  “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你拍了没有?”
  “他来了没有几分钟就不见了,来不及……”
  “我问你拍了没有?”
  杜修贤知道,自己拍的那一张无论是构图还是光线都不太理想,所以说话有的不太利索:“照了一张,就一张……”
  “电影电视呢?”“不知道。”
  其实老杜也看到他们在等时机。
  “你去把分管新闻宣传的人叫来,都叫来!”
  周恩来一脸严肃的表情,确实有点叫人害怕。
  3、周恩来火了
  杜修贤赶快跑去找人,不到十分钟,这些无冕之王都到了总理身边。
  周恩来开门见山,问:“电影拍到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一起的镜头了吗?”
  “没有。”“那么电视呢?”“没来得及。”“没有拍到,对不对?”
  大家不敢吭声,听周总理讲话:“林副主席身体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上午他参加了活动,晚上说不来参加活动,我亲自去请他,这样的活动是面对全国人民,面对全国观众。你们是新闻宣传负责人,你们记者手里拿着照相机摄像机,拍呀,你们为什么不拍呢 ?”
  有个同志说:“我们想等毛主席和林副主席谈话的镜头。”
  周恩来火了:“林副主席来了没有?他在这里坐了一会儿没有?你们都看见了,你们等什么?等他们讲话?什么时候规定要等领导人讲话才能开机?你们头脑里不知在想什么。记者难道不懂得抢拍?新闻就是时间,新闻是等来的吗?”
  周恩来发这么大的火,还是不多见的。
  记者被他的批评吓坏了,会场上没有一点声音。最后,周恩来放缓了口气说:“今天的情况有点特殊,你们的工作是有难度的,这一点我清楚。但你们都是有经验的新闻记者,要想到随时会出现意外情况,有应付各种情况的应急准备……今天你们不要怪我太严厉,严厉一点有好处!你们回去总结经验教训,下不为例。”
  最后,总理选定了一张照片,还指示说:“都要用这张照片。”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此事在新闻记者中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视的……
  董保存先生的这篇纪实文字,显然是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手法的来描述这个事件的,和杜修贤先生的故事框架基本相同,如林彪开始姗姗来迟、落座时一言不发、片刻就不辞而别等,基本一致;但是不少具体描写却大不相同,如毛泽东穿衣服不修边幅、林彪的座位摆设、毛泽东观看焰火的神情、周恩来发火的语言和态度变化,等等,却是另一番情景。这就说明,董先生文章材料的来源另有出处,而不是沿袭杜先生的材料。从而在另一个侧面证实杜先生的观点绝非“面壁虚构”“胡编乱造”,而是源于真实,来自生活。
  读董保存的文章,忽然有了一个新发现:林彪落座以后又怒而离席,原因可能于毛泽东和身边的董必武有关。1970年4月11日,林彪向毛泽东建议设国家主席,毛泽东批评道:“设国家主席,谁当主席呢?反正我不能再当了,那就让董老当吧!”
  毛泽东说到做到,果然就让副主席董必武当了国家代主席,坐在毛身边,居然成了二把手。而林彪这个真正的二把手却被排到了稍远的地方。林彪本来就有气,不想来,周恩来再三催促才慢吞吞来到,一见毛泽东与西哈努克、董必武等谈笑风生,自己竟然成了无足轻重的局外人!思前想后,不由得心头怒火升腾,忿然站起,拂袖而走!
  想到此,林彪的不辞而别,不能说全是无礼,似乎还有点“道理”:毛泽东设置的这个场面对林彪刺激太过了!
  这个“新发现”是否“新”,还有待于实践检验。而下面这个林彪“逃席事件”,就比较“新”了。
  著名党史专家尹家民先生在《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里,详细记录了林彪第二次“逃席”的情景|——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林彪见面,是在1971年6月3 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领党代表团访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等人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与他们举行会谈时的聚会。此时林彪未穿军装,神色呆滞,一言不发。几个月来,他对庐山会议上被毛泽东批判的错误一直顽固地拒绝检查。
  毛泽东和齐奥塞斯库谈到中国的教育时,缓缓地说:“有些人口里说是听话的,但心里是埋怨的。这就要时间,慢慢来。”他的目光划过林彪的脸,林彪好像没有听见,仍不言语。
  毛泽东提高了嗓门说:“赫鲁晓夫叫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我说,把赫鲁晓夫请到北京大学讲学,讲他那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柯西金不干,他说不好啊!”
  除了外宾,在座的人谁都知道,“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马列主义,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发明”,是他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资本。毛泽东把它与赫鲁晓夫联系起来,不仅林彪,就是在座的人都知道事情严重。
  林彪当然知道毛泽东“放风”的习惯,其后如何,林彪越想越是可怕。
  没等接见结束,林彪就离开了118房间。他独自一人坐在门外大厅西北角的一张椅子上。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警卫员都在远处有些奇怪地望着林彪。
  118室里,毛泽东身边的座位空着。毛泽东不动声色,依然谈笑风生。直到会见结束,毛泽东和罗马尼亚贵宾离开了118房间,林彪仍然独自一人坐在门外大厅里。
  他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
  此后不久,林彪去了北戴河,毛泽东开始了他神秘的南巡。
  秋风再起时节,林彪在外邦大漠身首异处;毛泽东则生了一场大病,精神为之大衰。
  1972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法国外长舒曼时又说到林彪:“谁也没有赶他,谁也没有料到他会跑,坐一架飞机就上天了。他反对我们跟美国接近,跟你们西方接近。”
  尹家民先生长篇巨著中的这段文字的主要情节,和杜修贤先生的描述基本一致:林彪在两国领导人会谈中间不辞而别,来到大厅边角,让人心惊肉跳,又让人莫名其妙。尹先生文章的不同之处,就是显示了毛泽东当着众人面尖刻讽刺林彪的语言。
  毛泽东竟然当着罗马尼亚外宾,当着中央诸位领导,指斥“有些人口里说是听话,但心里是埋怨的”,这“有些人”是谁?一听就知道是指林彪,意指林彪口是心非,心怀怨恨。怨恨谁?显然就是毛泽东!这和民间流传的“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如出一辙。林彪听到自己无限崇拜、热情歌颂的领袖竟然如此当众斥责自己,心里不知该如何难受和生气!
  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毛泽东提高嗓门的讽刺:赫鲁晓夫曾说斯大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请赫鲁晓夫到北京大学讲“创造性地发展”。谁都知道这话是针对林彪的,因为“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马列主义是林彪独树一帜的发明创造。就是因为这三个副词,毛泽东张春桥要求删去,林彪一伙坚持使用,在庐山会议上闹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双方竟因此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
  毛泽东现在又把这句话拿出来当众敲打林彪,竟然把林彪比作赫鲁晓夫。国人皆知,赫鲁晓夫是毛泽东最痛恨的外国领袖,是7亿国人心目中最反动最丑陋的角色,在毛泽东眼里,林彪居然成了中国的赫鲁晓夫!毛泽东在此用一记重拳狠狠砸向瘦弱的林彪,自尊心极强的林彪如何承受得了!林彪心里一恼脑门一热,愤然离席,来到外边大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抛开九届二中全会的一切纷争不说,单说毛泽东和林彪的最后两次见面,完全不顾及林彪的脸面,完全不考虑林彪的感受。人常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最高领袖对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如此当众尖刻讽刺,无情羞辱,忍无可忍的林彪愤然离席,不辞而别,不能说是狂妄无礼,不知进退!
  总之,读了董保存先生和尹家民先生的文章,有两点感受最深,也可以叫所谓“新发现”:
  一是从多个角度证明,杜修贤先生有关“林彪逃席事件”的描述是符合事实的,不是虚构编造的,流传几十年的传统史实并非浪得虚名。有些人不要钻牛角尖,你东搞一个材料,他西搞一个材料,都说自己的是最真实的,把同一个史实弄得五花八门,让人们无所适从:把历史事实搞乱了,把人的思想也搞乱了。
  二是对“林彪逃席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以往读了杜修贤的文章,大都认为毛泽东是如何宽容大度,英明正确,林彪是多么阴暗猥琐,不懂礼仪。反复阅读多位作家的文章后会发现,毛泽东处理和林彪的关系,确实有过分无礼之处,那种轻蔑的态度,冷漠的批评,尖刻的讽刺,怎能不激起林彪的不满和愤怒?不辞而别,似乎情有可原。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 ... 1013114599_all.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6 03:39 , Processed in 0.0356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