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30 0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46-47
46. 残局(中)
正当我完成毛主席两首诗词的辅导讲稿的时候,忽然传来惊天的噩耗------周恩来总理不幸谢世了!当时我的心目中,周公勤勉政务,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堪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楷模。他洞悉世界风云,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关系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他协助毛主席,促成了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联合扼制中国的局面,建立了美、苏、中大三角新格局。在矛盾尖锐复杂的外务活动中,他机敏睿智,得体地化解了一个个难题,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这方面有许多故事广为民众传颂。譬如,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别有用心地说:“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讽刺周总理:“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周恩来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正面斥责,而是巧用偷换概念,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继续挑衅:“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还不死心,又出难题:“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周总理微微一笑,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人们津津乐道这类笑话,油然而生的是他带给中国人的自豪感。
周公最大的优点,是无个人野心,真心实意地甘当毛泽东的助手。他最大的长处,是在政治钢丝上有极强的平衡能力。在文革中他最突出的表现,一方面,他是毛泽东反修路线的积极支持者与执行者,另一方面,他又尽力保护被打倒的各山头实力人物、文化名人、民主派名流,但唯独不保文革初期的“誓死捍卫”派,其抓捕、修理之业绩,与当年邓小平所主持之“反右”堪称双峰并峙,相映生辉,此乃周公生涯无法洗刷的污点!尽管如此,有他在,艰难的时局或许还有转机;他一旦去世,已日暮途穷的毛泽东更难妥当善后,国家将走向何方啊?这是我当时的基本看法,也是我看到北京十里长街哭送总理画面时,也不禁热泪盈眶的原因!
时间的冲刷,让历史人物的影像日益清晰地突现出来。周恩来的婶母的儿子是被国民党杀害的。为了减轻国家负担,1953年,他让工作人员将婶母送回老家,不要地方政府负担,由他用工资来赡养孤寡婶母。周恩来唯一的侄子周尔辉本在北京长大,在京找个工作无可非议。可他带头响应国家“压缩城市人口”的号召,他动员侄子侄媳回乡工作。他老家有几座祖坟地,他下令全部平掉深埋,用作耕地……他总是说:“我是总理,我自己都不能响应国家的政策,还怎么要求别人?”诸如此类的行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际作用并不大;但这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精神,正彰显出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本色。如今,当我们看看众多大大小小太子党靠着祖坟荫庇成为特权阶级的时候,看看众多大大小小官吏凭借权力饕餮社会财富的时候,当“入党-----当官------牟利”成为社会普遍的人生经营的时候,难道不觉得周恩来的人格弥足珍贵么?这真真成为永久的历史回忆了!
# # #
评价周恩来的关键是如何看待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和他在文革中的表现。官方宣传历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是对历史的篡改。第三次反围剿后,毛泽东遭到根源于“共产国际”错误路线的更严酷的打击。第四次反围剿是由周恩来、朱德指挥的,他们仍沿用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取得了胜利。在1933年9月国民党开始进行第五次“围剿”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博古(秦邦宪)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等人继续推行“左”倾路线,军事指挥上实行了一系列错误原则,致使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惨重损失。正是血的教训,使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下决心要结束“左倾”错误领导。1935.1.15----17日的遵义会上,在博古作了为错误路线辩护的报告后,张闻天首先作“反报告”,批判“三人团”(秦、李、周)的错误指挥,获得军委副主席王稼祥等人的支持,周恩来也检查了自己错误。会议最终确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任中央总书记;由周恩来、朱德任军事指挥,且周恩来为党委托的军事指挥的最后决定者;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作周恩来的军事指挥协助者。
才过两月,围绕是否攻打鼓场问题,毛泽东又与众人发生分歧,导致3.10日被免去前敌总指挥职务,由彭德怀代理。当夜,毛泽东找周恩来长谈,终于说服了周恩来。3.12日苟坝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准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至此,毛泽东才正式进入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这曲折的过程中,张、周、王三人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8年秋,“红色教授”张闻天主动让贤,逐步将总书记工作移交毛泽东后,周恩来始终钦敬毛泽东,由衷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选出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主席团会议,还通过决议:得票最高者为主席团主席。刘少奇最高,朱德第二,毛泽东是第四。但周恩来在内部提议:主席还是由毛泽东来担任。一九六二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即七千人会议)。会上总结人祸带来灾难的教训,强调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有不少同志提出毛主席退下。在二月十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表示愿服从会议决定,辞去主席职务,搞社会调查。朱老总、陈云、邓小平表示欢迎毛泽东辞去主席。是周恩来坚持要毛主席暂退二线,主席还是主席。
周恩来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通才,就其卓越才干和较毛泽东、刘少奇更深的资历,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很容易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立党为公,没有个人野心,甘当毛泽东的助手。这也是他极力支持毛泽东发动的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周恩来是毛主席策动文革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执行者。王力1993年出版的《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记述,当周总理看到《红旗》社论后曾对王力说:“党内路线问题只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提法,怎么用了'资产阶级',还'反动'呢?我要去问主席。”问了 以后,周总理告诉王力说:“主席同我用英文讲了'反革命路线','反对革命路线','反动路线'这三个词的区别。我对主席说'我懂了'。”这完全是以学生身份虚心请教,全然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姿态。
在《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中,公布有《五· 一六通知》的原件附件即《一九六五年九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在这一《大事记》中,有几段是赞扬周站在毛的路线一边,与彭真作了坚决的斗争。例如:“(196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周恩来同志的督促下,彭真同志被迫在人大会堂西大厅开会,讨论北京报纸转载姚文元同志文章的问题……”又如,“(1966)四月二日周恩来同志报告毛主席,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指示,指出《五人小组汇报提纲》是错误的,准备召开书记处会议讨论毛主席的指示”;再如,“四月九日至十二日邓小平同志主持书记处会议,周恩来同志参加。先由康生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最后,周恩来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指出 ,彭真同志的错误路线,是同毛主席的思想对立的,是反对毛主席的。这个会议决定:(一)起草一个通知,彻底批判《五人小组汇报提纲》的错误,并撤销这个提纲。(二)成立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报毛主席和政治局常委批准。”这证明,在运动早期,周、邓都是站在毛一边,支持批判彭真的。
再如,据在海外出版的《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记述,是周恩来帮毛一手组建了中央文革小组;是周向政治局常委推荐陈伯达担任文革组长的;是周恩来提议江青任中央文革小组的第一副组长。还是周恩来,在中共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向全会推荐林彪为副统帅,毛的接班人。这进一步表明,毛泽东能顺利、迅疾发动规模空前的文革,周恩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另一方面,在毛泽东还未确定的情况之下,他又尽力保护老干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67.7月,当上十万首都高校学生要冲进中南海揪出刘少奇的时候,他以“少奇同志的问题还未定性”为理由,竭力阻止。而到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时,他是举手同意的,与会者唯有陈少敏不畏高压,对这个决定,拒不举手。
对于周恩来是“假打真保”的盛行说法,我认为不合实际。对于许多老干部,在毛作出决定之前,他是“保”;一旦作出决定,他也是真“打”。“先保后打”最典型的例子是对林彪集团。1967年1月21日,针对一些人要炮打林彪、陈伯达,周在人大会堂接见军事院校学生时说:“在十一中全会上,我推荐了林彪同志,他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最好,跟毛主席跟得最紧的,我推荐他为副 统帅。他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最高,用毛泽东思想教育解放军最好。另一个把毛泽东思想领会得最好,从理论上阐述和宣传得最好的,这就是我党杰出的理论家陈伯达同志。他们是经过几十年考验的。我们要用尽一切努力消除诽谤。”到1969年庐山会议上,林彪为谋求国家主席职务,林彪集团再抛“天才论”,指斥张春桥否定“四个伟大”,反对毛主席,获得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毛对林彪呼风唤雨的能力深感震惊和恼怒,他首先向周恩来透露反对林彪当国家主席,决定反击林彪集团,先批陈伯达。周知底细后,在积极支持“批陈整风”的同时,又按照毛的意愿,竭力劝说林彪回京参加批陈,修复毛、林关系。然而他的调解失败,毛的一步步先发制人的举动,逼反林彪。当他得知林立衡报告的林、叶一伙的异常举动后,则断然采取措施阻止林彪一伙出逃,其后又亲自指挥空军迫降周宇驰的直升机,逮捕了“黄、李、邱、吴”。
周恩来为何要“先保后打”?这首先是由于他信奉共产主义,拥护毛反修防修路线,认定毛的领袖地位无可替代。1971年他会见原美中友协会长韩丁时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导致运动形势的最初标志,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已出现了。八届十中全会(一九六二年九月)的报告就是不点名地批判刘少奇。接着,一九六三年毛主席又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制定了十条意见。当刘少奇用自己的东西(《后十条》)代替了毛主席的十点意见时,毛主席又在一九六五年制定了一个《二十三条》的批示。然后,一九六六年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就正式开始了。所有这些步骤都是反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一部份。在中国整个社会主义时代,这种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始终是长期的和严肃的。激烈的斗争是从一九六六年夏天,当毛主席发出“炮打司令部”的号召,并动员千百万人民投入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时开始的。这场斗争直到今天还在进行。”我看不出这是“违心之论”。1972年,当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后一度休克时,他动情地说:“国家这个担子我担不起来呀!”这也是发自肺腑。
原因之二,是与他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有关。《中庸》曰:“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颜师古注曰:“中和者,言政治和平也。”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于党内分歧,都是先采取折中调合的态度。早在长征之前,当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一次次错误打击毛泽东的时候,他虽然也服从、执行了“左倾”路线,但他又认为毛泽东的意见不无道理;遵义会议后毛得以重新启用,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之一。再如1959年庐山会议: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及严重后果,主要责任当然是毛、刘、周。7月的庐山政治局扩大会议,本应是纠“左”。彭德怀见会议不温不火,话都没说透,就给毛写了8000字的《意见书》。16日毛批印此信,原意是供批判,不想却获得多数人的认同。周恩来并没因为彭所批评的错误自己也有份就怀恨在心。据杨尚昆回忆录,此时李锐曾问周对《意见书》的看法,周说“那没有什么吧”。当会议风向由“纠左”转向“批右”时,“ 周恩来担心彭德怀对突如其来的严厉批判,身心承受不了,就要我安排彭的夫人浦安修上山,从生活上照顾彭德怀。”
那么,周恩来是否全然没有明哲保身的私心成分呢?我认为也是有的。其例证之一:1967年7月处理武汉问题,宣传上是王力、谢富治作为中央代表,实际上直接处理者是周恩来,王、谢一到武汉,周就当面向他俩传达中央处理武汉问题的三条意见(实际也是毛解决各军区问题的方针)。由于拥兵自重的陈再道山头的坚决抵抗,中央处理意图无法实现,连毛泽东本人都是狼狈逃离武汉。此后毛泽东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从上海派杨尚昆传达指示,要周恩来亲自以“反党乱军”罪名除掉“王、关、戚”,用这些替罪羊来重新收拢老将。他明知这是冤案,也毫不手软地执行了。这固然可解释为“顾全大局”,但能说没有“丢马炮”以自保的成份?
其二:他从惨痛的革命教训中,“认识----钦佩----推举”毛泽东,始终维护毛的班长地位,是值得称道的。但文革中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日益严重,林彪的“造神”迅速升级,周也是推波助澜者。他反复说自己是毛的“学生”,在毛面前以“小学生”自居。1967.7.14日夜,他秘密迎接毛泽东到汉后,在东湖宾馆他当面说:“保护毛主席,光有小红卫兵不行,还得有我们这些老红卫兵哪!东兴、成武、我,都算老红卫兵吧!”这种自轻自贱,近乎奴颜婢膝的言行,能说是应有的、正常的敬重吗!
其三:1969年中央接连下发了4个针对湖北、武汉问题(实际是影响全国)的“布告、命令、指示”,以“战备”、“打击反革命”为名,向文革中的“誓死捍卫派”开刀,抓捕28.48万,被迫害者上百万,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冤案。这些杀气腾腾的文件,虽是毛批发的,但首先是周主持制定的,这是他无法开脱的罪孽!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他自称为“老红卫兵”,何以要对“红小兵”痛下毒手?找“替罪羊”就非要牺牲这一大批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的热血青年吗?这能用“政局需要”、“违心执行”来洗刷吗?
# # #
近年网传邓颖超日记:
一九七五年五月十日:“小超,我百思不解的是:斗争没完没了地搞下去,马克思哲学是一部斗争哲学吗?斗谁,和谁斗?”“怎么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二日:“我快走了,快了。走后,一不要过问政治;二不要留在中南海;三不要留在北京,回老家养病、休息。记住,记住了,我也可放下些心。”
一九七五年十月三日:“我常在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我坚信马克思主义道路,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奋斗理想的目标。建国二十六年了,政治斗争一个接一个,这样下去,把国家带到灾难境地,这还叫社会主义社会,还叫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我的一生还留著书生气、失望走向归宿。”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一场政治疾风暴雨要降临,还要斗,斗到何日何时方休呢?共产党哲学是一部斗争哲学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靠斗争能建成的吗?”
一九七六年一月一日:“不许放屁,内外树敌,国家正陷于经济危机。谁主沉浮?人民,醒悟了的人民。
不论 这日记是否真实,我看法有三:
1.已日落西山、仙鹤将逝的周恩来面对残局难收的文革现状,产生此类抱怨,是很自然、很可能的。自68年之后,身处基层的干部群众------无论是保派还是造派,也包括笔者在内,对文革,对毛泽东滋生越来越多的质疑,对四人帮无休无止的批判与抢权生发越来越强烈的反感,何况是身在高层,纵览全局的总理?
2.有人据此就认为周恩来“一直反对文化大革命”,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人们的思想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此时周公的质疑,不等于初期对文革的积极支持、推动就是“假的”、“违心”的。林彪事件后,连毛泽东本人都对个人崇拜产生反感,说对文革要“三七开”,也强调“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何况是力主整顿的周公?所以不应用后来的看法来否认原先客观存在的思想观点。
3.晚年的周恩来反对没完没了的党内斗争,期望把经济搞上去,改善民生,但他并没有改变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不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搞彩色资本主义!
总的来看,周恩来是信仰坚定,立党为公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杰出总管,是高瞻远瞩,智慧超群的外交家。他一生也多次执行过“左”倾路线,也有或违心,或自觉的错误甚至是罪过,但“不以一眚掩大德”,中国人民曾经拥有如此大功、大德、大智的总管,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顺带几句题外话。1980年Dxx回答意大利记者奥林埃娜
的问话时说:“周总理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说这些话,不做这些事,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的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Dxx的意思,周恩来拥护毛反修防修路线,积极支持文革运动,甘当毛的助手,完全是“违心”的,实际上是阳奉阴违,耍弄毛泽东,以求自保并保护他们。这是对有缺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歪曲,是对周恩来人格的污蔑!其真实用心,是为某些人下作的检查忏悔、“永不翻案”的虚假保证作辩护,是在美化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翻云覆雨、韬光养晦的阴谋家!我毫不隐晦地说,草民钦敬怀念老布尔什维克周恩来,与复辟派有本质的区别!
2011.02.27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 ... p;ct=clnk&gl=cn
47. 残局(下)
周总理刚刚去世,中央公布“丧仪改革”,要“一切从简”,县里不设吊唁灵堂。为何偏偏要从周总理开始“改革”?我们已感觉到这里有名堂。我县前任通讯员、省报记者刘同志告诉我,金日成要求到北京吊唁,中央说“顾不得接待”;金日成说“不要任何接待,我就住在大使馆”,中央还是不同意。3月5日,《文汇报》刊发新华社纪念雷锋的稿件,竟删除了周恩来的题词。25日,《文汇报》发表《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就要同他斗》的文章,公然说:“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傻瓜都看得出,这是指周恩来支持邓小平复出。这种违背民心的压制与攻击,反使人们更加怀念周总理,同情邓小平,为他俩愤愤不平;也更加深了对江青一伙倒行逆施的怨恨,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在那段日子里,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也无心干事,在办公室都阴沉着脸,沉闷地坐坐,胡乱翻翻报纸,就算点卯上班了。更多的时候,是三朋四友躲在房间里,互相传播讥讽四人帮的小道消息,倾吐心头的疑惑、不满与忧虑。
从3.24日开始,南京民众开始冲破禁令,举着周总理大幅遗像,抬着写有“光辉永照后来人”的大花圈游行,高喊“谁反对周总理,就砸烂谁的驴头(指张春桥)”等口号。次日,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出现第一个大花圈。之后,花圈、标语、悼文、诗词越来越多。有一首题为《向周总理请示》的悼念诗写道:“黄浦江上有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 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影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这诗亮明了广大群众的矛头所向。接着就是“4.5惨案”。
4月7日晚,中央台广播了任命华国锋与撤职邓小平的两个决议,同时广播了《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4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此文。 基层的人们并不知道北京的详细情况与镇压内幕,反倒是这些“灭火”文件文章,让民众知道了血洗天安门的暴行,这恰似火上浇油,更激起人们的满腔怒火!早已磨掉棱角,心灰意冷的我,虽然对四人帮怒不可遏,对再度被打倒的邓小平满怀同情,对毛泽东对文革充满失望,可再也不敢,也不愿为什么、什么去抗争了。
镇压还没有完结。依据在天安门广场收缴的诗文,重点立案追查1980多件;实际上,在全国审查所有在那期间去过北京的人,还同时要各级追查“政治谣言”。我县也召开了县直追查大会,县委书记作了个杀气腾腾的讲话,讲到我县也有人可能参加了“天安门反革命事件”,还要“严厉追查造谣传谣”。我就坐在台下前排,暗自庆幸,因为那期间我确曾有过想再去北京看看形势的念头,且我要找个去北京出差的由头也不难;但终因已淡然政治,又要接送小孩上幼儿园而没去。至于“追查传谣”,扯淡,领导们不过是敷衍上令而装腔作势罢了。
* * *
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决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代表们同时要求开除邓小平党籍,毛泽东不同意。邓被下放江西后,毛始终保留着经由汪东兴的秘密联络通道,实际是给邓复出留了个门缝。林彪集团的决裂、叛逃,毛的身心遭受沉重打击。此时,邓小平抓住良机,第二次给毛呈送忏悔书,再度表达“永不翻案”,要求给个“小工作”的机会,这正是此时毛泽东所希望的。转机出现在陈毅追悼会上。毛还特意提到邓小平,把邓和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伯承相提并论,说邓是“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显然是有意释放要解放邓小平等一大批老干部的信号。敏感的周恩来当即示意陈毅子女将这些信息透出去,以尽快促成此事。
邓获此信息后,于8月2日再次上书。8月14日,毛泽东仔细阅读了邓小平的信,批示道:“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是所谓的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二)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三)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以外,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做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这个批语,虽然说了“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肯定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还有怀念与邓小平的战斗情谊之意,这无异于是为邓小平的复出开亮了绿灯。 邓复出后,代替住院的周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4月6日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邓小平在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三个世界”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政策。这个发言对世界有重大影响。毛之所以不顾江青一伙的反对,坚持委派邓担此重任,实际是要在国际国内为邓恢复名誉,重树他的威信。
此后,邓在毛的支持下,开始整顿。75年5月,他将毛的多次谈话,概括为“三项指示为纲”:“一条是关于理论问题的,要反修防修,再一条是关于安定团结的,还有一条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重要指示,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这成为他全面整顿的“尚方宝剑”。 75年3月5日,在毛主席最后一次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邓以此为突破口,着重抓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性纪律性,打击危害大局的派性。5月,整顿钢铁行业时,提出三条办法:“一、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要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要找不怕被打倒的人参加。二、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要寸土必争,寸土不让,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三、必须落实政策,不仅要解决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他们周围受牵连的人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有经验的干部、老工人、技术骨干、老模范,要把这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铁的手腕断然举措迅速取得成效。
接着,他在国防工业、军队、科技、教育、文艺、新闻等各领域全面整顿,很快初见效果,国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好转势头。 此时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邓小平“人才难得”,希望邓小平在承认对文革“三七开”的前提下,在维护反修防修的前提下,抓好整顿,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随着整顿由经济领域深化到意识形态领域,随着邓只抓整顿,不讲反修防修,毛的疑虑也在累积。另一方面,毛也看清四人帮不是治国之才,积怨又深,连一个歌颂教师的《园丁之歌》都要大加批判,很不得人心,所以他严厉斥责、阻止江青组阁的图谋,多次批评警告他们;但又不能像对“王、关、戚”与林彪集团那样,再来次“舍车马,保将帅”,因为还要利用他们来制约邓小平,防止邓全盘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他试图在两集团之间取得平衡,使“三条指示为纲”、“三要三不要”(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 * #
1975年11月2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希望通过这个会议,在如何评价这一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会前,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不接受这个要求,借用毛的话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我不能写这个决议。”这使毛泽东感到十分失望。 许多文章抓住这一事件,竭力颂扬邓“坚强的个性”“坚定的原则性”-------屁话!此时的邓小平之所以与72年前多次上悔过书,只求给个“小工作”的邓小平截然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许多被打倒的实力派老干部已复出,邓有深广的支持基础。其二,广大受冲击的民众-----无论原先的“保派”“造派”,将对文革,对毛、周的质疑,全指向了江青集团,对四人帮无休无止的批判厌倦愤恨,民怨日炽。其三,一年多的整顿,初见成效,民众转而支持邓小平。其四,表明面上毛泽东还能“一语定乾坤”,实际上垂暮之年的毛泽东威信大降,已回天乏术,他决不可能再掀二次文革风暴,将反对派全打倒。其五,周总理不久于人世,除邓外,毛再也找不到另一个能管理国务,掌握军队,稳控全局的人。一句话,此一时彼一时,邓已不再害怕再次被打倒了!
邓小平的强硬态度,使得毛泽东下决心进行“批邓”。他对毛远新说:"有两种态度,一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一是要算帐,算文化大革命的帐。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不和政治局研究,在国务院也不商量,也不报告我,就那么讲,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小平从不谈心,人家怕,不敢和他讲话。说教育有危机,学生不读书,他自己就不读书,他不懂马列,代表资产阶级。说是'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但开始还限制在小范围,还让邓主持反翻案的“打招呼会”,给他台阶,希望邓回头,纠正错误;可邓只检查工作中的缺点,拒不肯定文革的基本方针。日暮途穷的毛泽东,为避免苏修的和平演变重演,为避免斯大林的悲剧结局,不得不再次推倒邓小平,扶上一个“头轻脚轻根底浅”的华国锋。
我当时并不知高层的这些内幕,但我知晓基层民众的情绪。一次,地区召开通讯骨干会,科长散发供批判的“大毒草”----邓委托有关部门起草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三个文件。大家七嘴八舌地嘲笑: “谁还批这些,啥用啊。” “科长,你发这,还不如发捆手纸呢!” 记者站老刘故意一惊一炸:“哎呀,印错啦----这哪是批判材料?明明是为邓小平评功摆好、树碑立传嘛!快给江青打电话!”一通讯员说:“我打过了,江青正在召见冠军XXX,忙着呢!”众人哈哈大笑。
1976年,为何要成为历史上最大灾大难,噩梦频仍的一年哟?继周总理撒手、天安门惨案之后,7月6日朱总司令谢世,7月28日又发生唐山大地震。23秒的地动山摇,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废墟。站在未来看昨天,十年文革也是一场短暂的地动山摇,瞬间震毁了一种社会制度;唐山可以10年重建,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自此被彻底埋葬了!
据张玉凤说,那时北京也有强烈震感。当她和汪东兴踉踉跄跄赶到毛主席房间时,“看到主席不动声色地平静地躺在床上。”一生笃信马列主义的毛泽东,对自然界的大地震泰然处之,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对中国社会无可重建的地震结局,泉下毛泽东也能无动于衷吗?
张玉凤还追述,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她找来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赋有500多字,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榻上的毛泽东,突然要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赋。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他老人家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朗诵,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
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
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
此,人何以堪!’”
这尾段大意是说:《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呀! 于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木。”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人呢?”
行将踏上黄泉路的历史伟人,一生叱咤风云,而今无力回天的一代领袖,在油灯将尽之际,以余生最后一点气力,慢慢吟哦、咀嚼这篇沉郁悲凉的赋,其境况之凄凉,常人也不难想见。他是以“枯树”为喻,藉此悲叹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啊!
此期间----具体日期记不住了,中央下发了个文件,内容就是毛主席晚期的一些语录。我将这个奇特的红头文件带回房间,靠在藤椅上细细品味。好像共有十来条,其中有“'永不翻案’,靠不住啊。”整个文件基调低沉,在我看来,那就是毛主席给全党全国人民的一篇遗嘱啊。
* * *
1976年9月的一天傍晚,我正在下面采访,公社通讯员通知我连夜赶回县里。回到部里才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了!
广场主席台上,鲜花簇拥着伟大领袖的遗像。人们胸挂小白花,默默地排坐在地上。我正忙于拍照,忽然一位老太太捶腿痛哭,老泪、鼻涕、口水不断流淌着------她是城关敬老院院长,是位老党员老模范,人们习称吴马氏。刚解放时,苦大仇深的她,带着民兵斗地主,抓逃亡恶霸。文革初大学毛著时,大字不识几个她,能流利地背诵“老三篇”。我曾采访过她,很理解像她这样的革命群众对毛主席始终如一的深厚感情。广大基层干部,其悲痛之中,更包含着对国家前途难以言表的满腹忧虑。
此时有没有人躲在角落里,手舞足蹈,举杯相庆呢?反正我的相机闪光灯是拍不到的。
2011.03.0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6/16/12730439_302639732.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