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8|回复: 0

冷眼(朱道一):遥忆三十二年前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4-7-23 0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观霞 [391:4505], 21:35:41 1/30/2000:
== 遥忆三十二年前... (作者:冷眼 01/24/2000) ==

  遥忆三十二年前,北大附中正在搞“复课闹革命”,中学“斗批改”。
“联动”(民渣魏京生即其成员之一)那帮打砸抢分子突然多次趁夜跑到北大
附中行凶打人,并进攻校广播站未遂。学校原来刚恢复的平静,一下子又变
得气氛紧张起来。楼道堆起路障,没法上课了。

  就在这时候,许多来自青藏高原的工厂、企业开始从北京各中学招工,
支援大三线建设。总数恐怕在数千左右吧。北大附中也召开了动员大会,号
召同学们“中华好儿女志在四方,支援祖国大三线建设,走与工农相结合的
道路。”(那会儿,只有一个招工单位的总目录,具体去哪个单位,是报名后
听从分配。)

  会后,我报了名。其实,我很清楚,自己身体刚刚恢复不到一年,去高
原艰苦地方,自然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当时一腔热血,就是想要
向全社会证明,为了祖国的建设,我愿献出青春。一年半前在北京远郊的山
区农村数月的极其艰苦生活,对农民有了一些切身的了解。去高原,是工矿,
我就不信我吃不了那儿的苦。

  一直瞒着此事,等到确知分配去地质局,且很快就要离开北京,奔赴三
线,才回家告诉了父母。母亲是一百个反对。与我吵了半天,仍然无法说服
我。父亲终于开口了:“我当初从香港碾转去东北时,那里完全是废墟一片,
创业艰难。你现在要去的地方,至少已经开了头,条件到底要好多了。你既
然决心要去,就去吧。”

  一九六八年一月五日(工龄自一九六八年一月一日算起),我离开了北京。
地质局包了三节硬卧车厢,三百来人,成为自文革以来,首批走向工矿的知
识青年。(据我所知,在那之前,北大附中有一批志愿去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同
学。还有一批志愿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落户的同学。)大约一年后,毛泽东
发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著名号召,从此,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陆续
上山下乡。

  不到两年的安稳日子,我就开始挨整,不久,赶上全国范围“一打三反”
运动,我终于被打成“反革命”、“特务”(父亲留学的历史加上居然无法理
解我这种人为什么要去那里吃苦而...真荒唐)整得死去活来。与此同时,我
却深深体会到了普通工人兄弟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暗中对我的帮助和抚慰,
我是会牢牢记在心的。真整人凶狠的全是那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
儿混蛋”根深蒂固血统高贵论者们。无独有偶,如今在海内外反华、贪脏最
无耻的也是它们那帮子。

  技术上,我是干一行就精一行。即便挨整最烈之时,我对本职工作仍然
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原因无它,我牢记着自己儿童时代就确立的理想:“
为了祖国”。还有儿时的誓词:“准备着,- 时刻准备着”。甭管自己多大
冤情,咱是在为祖国找矿,就得全心全意,尽心竭力。

  队里的头头们早知道整错人了,可就是死活不肯给我平反。直到后来老
天惩罚那党委书记,犯那见不得人的勾当,闹得最后嘴也歪了眼也斜了,灰
溜溜调去它处了事。新来的书记原来在北京地质部工作,到底见过世面,对
我的冤情了解后,马上着手处理,很快就平反昭雪,发还拖欠工资。后来在
地质局招待所出差时碰到那位整人书记,问他为何明知不对还要整我。答说,
是我父母的所在单位发文要整我。我这才明白了,是那林彪侄子林崇吉夫妻
俩欺负人,我母亲不服,我写信给林调解,提到毛主席说:“要给出路”,
不合其心意,仗着他掌握所里大权,趁机连我一块儿整。

  多年的工作实践,令我深深感到知识欠缺造成的诸多困难与不便。从七
一年起,我就在当地邮电局订阅“国外科技动态”,对冲击回转钻的钻进高
效率印象深刻,于是幻想无穷多,亲手设计起来。并时常给父亲写信求教。
有意思的是,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却无意中激发了老父亲重拾早年对
直线电机的研制,并最终获得成功,成为他老先生设计生涯中又一个“中国
第一”的项目。我这种无名工人写信给探矿机械所提建议是无人理睬的,最
后石沉大海。或许是我当时还没给平反?谁知道?不愿多想了。不过,有两
个队上的子弟那会儿常来找我玩儿(我特爱玩儿,又买了个海鸥牌照相机,自
照自冲自印;所以,交了不少爱玩的朋友)却是受了我的影响,从原来光贪玩
不读书,突然开窍,听说后来挺有了些出息。

  我并不后悔十年的青春献给了那个地方。不过,个人的损失,付出的代
价的确是相当大。我是为了能受到高等教育而最终下决心离开那里。尽管我
早就有比许多已离开的人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国家的政策许可,我还是多待
了些年。

  现在又要掀起开发西部的热潮,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不过,我希望在人
员的调派上要慎重。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派去的人员要人尽其才,不求多,
但求取得实效,做出榜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千万不要再干肆意埋没人才
的蠢事。另外,去支边的人才要给予最大流动自由度,不仅收入要丰,还得
让人有个回归故里的盼头。

  那个时代,好歹人们多理想,多抱负,艰难困苦不在话下。可现如今,
物欲横流,贪官遍地,有多少人愿为理想献身的呢?不能持之以恒,是无法
获得开发西部事业成功的。

  西部交通无论如何比不上东南沿海,这是一大制约。吸引外资也没那么
容易。想想看,为什么美国中部至今仍然远远落后于东、西海岸?中国政府
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我这印象是从CCTV-4的《中国报导》里国务院
某要员话中得出的)

  说实在的,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事件若不能正确评价总结,仅仅
如现在那般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那这投身西部大发展的事,也难有成效。
不信,咱走着瞧。

http://washeng.net/HuaShan/BBS/wenzai/gbcollected/39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3:10 , Processed in 0.0744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