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64|回复: 0

周韵:无声的归来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6-11 02: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2011年秋天,在费正清中心办了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也是那时,一位略长的朋友刚得千金,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庆祝,言谈间,说起辛亥革命,话题几转,又说起文革。

在座好几位朋友,研究方向都包括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刚在国内做完田野回到学校。谈笑间,突然有人说,“你们有没有觉得,如今有种趋势,‘知识分子’都在怀念民国,而底层人民,却有不少怀念文革。” ——一桌人里,只有我是刚到波士顿,一位两年没能回国的师兄转头问我,“是这样么?”

仔细想想,似乎有些道理——网上有各种描摹“民国风骨”充满抒情色彩的文章,可家里订的晚报上,却也常能见到“主席像”“红宝书纪念版”的广告。超市里卖熟菜的阿姨,院子里保洁的大爷——言谈间说起时事、物价、住房,倒也真能听到,“你看现在……还是文革好啊!大家都一样”之类的评论。


2.
“还是文革好啊!大家都一样。”——这样的评论,我在第一次听到时,是近乎本能的皱眉侧目,是出于礼貌而藏在心里的一声“你怎么能怀念那个野蛮荒谬的时代”的指责,是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乃至“民智未开”,并因此生出的充满俯视感的睥睨与“悲悯”。

然而,仔细想一想:在眼下这个贫富分级,阶层固化越发明显的社会里,处于社会地位与资源劣势地位的人们,怀念一个看上去“大家都一样”“权贵被打倒”的时代,或许并不难以理解。那个晚上,喝酒清谈的我们,与院子保安室里拍着大腿骂贪官的大爷一样——我们的认知与视角,终究被自己所处的结构位置影响、塑造与囿限。

不,我并不是为文革洗刷,而文革也并不真是回到了一个“大家都一样”的时代。我只是想说,那些让精英知识分子乍听之下皱眉侧目的话语背后,有的是一套自成的逻辑与缘由。而那些话语,那些声音,也是构成这历史叙事与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不能亲身体验,至少可以尝试理解。

3.
小时候听自家大人说文革往事,也常常能听到充满矛盾的叙事:

“父亲被关进五七干校,母亲被带走审查,具体在哪里,家里人都不知道。整个夏天,我大家小巷一条条跑,一家家问,终于把她找到了。睡在一个杂院里,屋里就一张床板。”
“那时候我们院子每天晚上跳‘忠字舞’,我都在前面领舞。有时候,我们还带领大家自己编舞。”

这两个故事里的“我”,是同一个人。

“当年下乡插队,本来去的地方还要更远,后来我爸找了一点以前的关系,去了一个稍微离家近一点的地方。”
“77年恢复高考,第一次第二次考,分数都是够的,但那边就是不放人。”

这两个故事里的“我”,是同一个人。

和直到现在,还会哼两句样板戏的,也是同一个人。

而想想,这或许就是历史中的普通人——在夹缝中生存,利用也被利用,伤害也被伤害,有直观的感受和未必“彻底”的反思,他们在当年的情景下,做符合那个情景的选择。

人总不能拎着头发,把自己从地上拎起来。


4.
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刚出版时,全家都买来看。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对吃吃喝喝之类的事情兴趣过大的饭桶,整本书读完,之后的几年,我对全书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竟然是康同壁家的那几种口味的腐乳。

不过,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是一种“旁观”甚至是voyeuristic 的姿态。

而《归来》上映后,又出现许多章诒和式的“反思”文章。这里,并不对任何私人记忆做出评判。但是,反思文革如果到最后全成了类似"大小姐用蜂窝煤烤蛋糕"的叙事,便是极成问题的。

——文革的问题绝不仅是“之前风光无限的我家那时各种挣扎”这么简单与阶层化。伤害者与被伤害者的边界,更也并非如此分明与阶层化。因而,当这单一叙述成为媒体引导的主要叙事,对文革的反思,就把太多人从共同记忆的创造者变成了旁观者(甚至新的“阶级敌人”)。

还有许多,无声的归来。


5.
不能亲身体验,至少可以尝试理解。

有些人的故事,或许自己写不出来,那么,会写故事的人,难道还不会聆听与记录吗?

http://www.douban.com/note/3525578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0:38 , Processed in 0.0278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