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57|回复: 2

哈工大文化大革命史课件及听课笔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3-16 16: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工大的文化大革命史课程属本科生两课的组成部分,观点十分官方,但是大陆学校能开文革史课程已属罕见

课件.zip

3.48 MB, 下载次数: 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6: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史》听课笔记·前言及书单



《文化大革命史》是学校的一门任选课。这门课程曾于2004年因任课教师退休而暂停,八年后由人文学院的 老师恢复。

在这个从名字就开始透着工业气息的学校,在这个军工色彩浓厚的学校,这么一门课程似乎有点突兀;而对这段历史的介绍与反思,又是我等工科生所急需的。因此,记下这份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也让更多的人看见这门课,应该还是有点意义的。

本人是一枚工科生,出身也不算书香门第,才疏学浅,眼界狭窄,平日与人辩论也是输多赢少,因此对这段不熟悉的历史也不敢妄加评论。因此,我将在日志中转述课堂上老师所言,在评论里写下我所思所想。各位若有兴趣,也不妨一同讨论。吐槽是必须的,但求轻黑。



正式内容之前,先放上推荐书目【书目、评价均转述老师原话】: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高皋、严家琪

《大动乱的年代》 王年一

*作者被民间公认为文革史研究专家,但其观点未获官方认同

《文化大革命简史》 席宣、金春明

*此书评判不多,重点在叙述史实,得到官方认可

《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 张化、苏采青

《沧桑十年》 马识途

《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上山下乡》 托马斯·伯恩斯坦

《周恩来》 迪克·威尔逊

《毛泽东》 迪克·威尔逊

《红卫兵日记》 陈焕仁

*此书作者当年也是红卫兵。作者将个人日记交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社请来专家鉴定后认为此书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内都仍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与文革》 胡鞍钢

*胡鞍钢2005年写成《中国政治经济史》一书,其中“文革”部分因广受好评而增加材料写成此书,并由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因在大陆政审未通过,作者将此书以非正式出版物形式印刷,作为内部参考读物递交给中央以及各省领导人,现在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存档。



课程三周一课,每课四个学时,因此更新比较慢,各位见谅哈。

http://blog.renren.com/blog/343909277/897363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6: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史》听课笔记·导言



一、研究“文革”史的重要性【本段从略】





二、关于“文革”史研究的状况



(一)   国内



关于“文革”史研究的动向


(1)       香港新闻工作者最先发表意见



香港最早的研究人员:丁望、刘国凯。丁望较少著作,但因其在香港制作小册子介绍文革相关情况,被称作香港【当然也是全中国】文革研究第一人。刘国凯原为广州学徒,曾参与“文革”,到香港后记述个人经历,写成《文化大革命简析》,共十余万字。此书80年代被译为英文,流传海外,备受推崇。



香港是大陆之外文革研究的重要阵地,大量大陆政审未通过的图书都在香港出版。《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最初仅能在香港出版,删减近半后通过才政审在大陆出版。《红卫兵日记》、《毛泽东与文革》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2000年前后,大量著作、回忆录在香港出版。



(2)       2006年:两个“文革” 新左派对“文革”的认识



网络上也有不少对“文革”有看法的人。其中有知名网站“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

*“如果你学习没兴趣了,觉得人生没意义了,你可以上‘乌有之乡’看看。”——老师

2006年前后出现一种很有市场的说法:存在两个“文革”,一个是领导层内部的“文革”,属于内斗,应该否定【也的确被《关于建党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否定了】;一个是人民群众的“文革”,值得肯定。



专著、论文
【专著情况见书单。当然,真正的专著远远不止那些。】期刊网站上,资料甚少(“文革”相关硕、博论文均不过百,“执政党建设”相关硕、博论文数十万,各位自行感受。),且质量偏低,且主要研究由中央党校进行。



存在问题
首先,虽然《保密法》规定文档保密期限不超过三十年,但补充条款中又声明部分文档可以适当延长保密期,为此相关学者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对文革史的研究长期受到压制,即使进行也只是在官方指挥下进行。



(二)   国外



学术界的研究






(1)1966年夏,《中国季刊》《亚洲概览》《共产主义问题》开始关注文化大革命问题

(2)1966年夏,兰德公司:罗宾逊主编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此处记录可能有误



内容包括:

毛与战友: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斗争;

中共制定政策的过程、组织机构特点;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角色;

中国的外交阵地与外交手段;

文革与农村;



(3)       迪特默《刘少奇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总结西方文革研究



其对文革阶段的划分为:



第一阶段1966-1971

特点:政治权力变动,在中央,刘少奇、邓小平受到冲击;在地方,基层政府受到革委会的冲击



第二阶段1970-1975*此处可能有误

爆发过程发生反复,时而动荡时而平稳。最终邓小平等人重新被安置。



第三阶段1975-1976

此时毛泽东大事决策,小事放权。四人帮与邓小平争斗,并爆发天安门事件。最后文革结束,第二代领导人班子崛起。



(4)       西方学术界对文化大革命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主要从权力斗争角度、经济文化角度分析。莫衷一是。



第二方面:文化大革命中国人的行为以及动机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澳大利亚“三剑客”:陈佩华、罗思典、安德江*仅为读音。作品《学生与阶级之战》,分别从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角度,探讨红卫兵的起源、革命过程以及结局。红卫兵是学生自发组织,却在中央发布通知后最先起来,并推翻了当时的教育制度。甚至刘少奇的罪名也有一条与他曾参与工作组,协调学生革命的经历有关。



第三方面:文化大革命的后果

在这一方面的共识是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



高校内课程的开设


1988年1月末,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麦克法夸尔在哈佛大学开设《文化大革命》课程,介绍这段历史。课程大热。



课程提纲:

1 文化大革命概论



第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起源

2 帝国统治秩序的崩溃 1836-1916

3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1917-1949



第二部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4 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巩固 1945-1965

5 道路分歧

第三部分:第一次排炮

6 批斗“三家村”

7 “炮打司令部”

8 毛征服了首都

第四部分:红卫兵的兴衰【以下小节从略】

第五部分:波拿巴主义的幽灵*介绍林彪

第六部分:争取毛泽东接班人的斗争*四人帮、邓小平之争





三、学习“文革”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要把基本事实搞清楚,在宏观上把握历史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远远不够;但作为工科生,这是比较现实的任务。



(二)   关于“文革”性质的定性



《关于建党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席宣、金春明:特殊条件下,大规模的特殊运动。主要体现在:

1 最高领导人亲自发动

2 指导思想:“继续革命”

3 革命本身的崇高目的

4 革命面对的特殊对象

5 发生了党、政、财、文多方面的夺权运动*军权没有动。军队甚至在一些时出面维持秩序。

6 形式: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7 规模史无前例



(三)   关于对毛泽东的评价【未作展开】



(四)   关于对“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认识



普遍认为起阻碍作用。知名网站“乌有之乡”文章:《十年文革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意见。



(五)   关于“文化大革命”概念的演变



1964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建立中央文革小组,是针对文艺界的整顿。

打倒刘少奇后,毛泽东认为从中央到基层,各级权力都已被走资派控制,从此文化大革命发生改变。

1966年4月,《红旗》杂志发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5.16通知撤销中央文革小组,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下属的文化革命小组,级别提升,成为无产阶级革命。



(六)   关于对“文革”的评价



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


基本肯定、维护,但也指出问题。



1 肯定,维护:晚年毛泽东关心接班人的选拔,也关心后人对文革的评价,害怕翻案。表现有:9.13事件之后,多次促使党内认同其“‘文革’利弊七三开”结论;信任邓小平,并认为邓小平最有可能翻案,于是在多次暗示其接受“七三开”结论未果后,选择华国锋为接班人。



相关言论:

72年,与尼克松交谈后对护士长:一生做了两件事,赶走蒋介石,发动文革。

7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两件事”

76年6月15日,召集政治局常委,先提“两件事”,又说政权移交要么和平,要么血雨腥风。



肯定、维护的原因:

·理论支持:“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

·文革取得很大“成绩”:打倒刘少奇为代表的“走资派”,消除隐患(1971.8.9南巡时强调);改造人们的思想(66年与林彪谈话表态;1970.11.13.会见巴基斯坦总理时提到,文革让中国人觉悟,国家也许会上去)

·文革是毛泽东一生最后一件尽力去做的事情,为此不惜打倒昔日战友。





2 尖锐批评:1970年前后,造反派夺权运动进入高潮,且已经开始分派别进行武斗,局面失控。



相关言论:

70年前后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称反对两个现象,一是说假话,造反派进行武斗之后拒绝承认;二是虐待俘虏,造反派坏了解放军的规矩。

75年下半年,称文革有两大错误,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内战。

75年7月与邓小平谈话,批评文艺政策,认为样板戏太少,“百花齐放”没有了

同期与江青谈话,谈到缺少作品,认为不好



批评的原因:

·文革发展程度远超毛泽东的想象。从文艺界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最初提出“两个五月或更多时间”,后来称“一年开放,两年看眉目,三年收尾”。事实上直到其去世才真正结束。

·对老战友、特别是刘少奇的处理过分,认为会引起他人对自己的非议。毛泽东认为,走资派领导人只要确定其无法掌权即可,不必进行人身迫害。对刘少奇的检讨,评论是“通篇基本严谨,后半段特别好。”1966.12.25在中央工作会议中也为刘少奇、邓小平说话,同时称“我闯了一个大祸”,贴了一张大字报,给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写了一封信。

·9.13事件后深刻反思。

·晚年感受到党内对文革的旁边不满情绪,希望以自我检讨换取对文革的宽容。天安门事件后,一经四人帮煽动即撤销邓小平职务,侧面体现出其感受到反对的呼声。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


根据《决议》,定性为“内乱”。经济上受到冲击;青年人不受教育,又进行上山下乡,产生大量社会问题;文化上仅有毛主席语录和样板戏,出现文化知识断层割裂历史;外交上,“输出革命”问题影响,且大量外交工作停止(中美建交是为了抗衡关系恶化的苏联)

新左派学者的评价
新左派学者:2000年前后出现。成员主要为文革后期成长起来的人,以及改革开放早期出国留学的人。他们的观点通过网络展现并集结。



主要观点为:

文化大革命不能全面否定;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意味着全面否定毛泽东
文化大革命是群众民主的一次大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属顶峰。同时认为今日官员贪腐猖獗与监督缺乏有关。


事实上,这种“大民主”是粗糙的自由。大字报不必查明真假,就能用来打倒人,这对个人的人权极不尊重。



(七)   “文革”发动的方式——问为什么采取群众运动

干部与群众矛盾越来越尖锐毛泽东认为部分干部走了资产阶级路线,奉行官僚主义,脱离群众;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积累了大量群众运动经验。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内,必须要搞群众运动。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证明了群众运动的有效性。
客观需要群众运动: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存在于大陆,武装势力藏于深山,非武装势力(特务)藏身于百姓中,加之台湾当局仍宣称要“反攻大陆”,需要群众运动支持。三大改造运动也仰赖群众支持。

http://blog.renren.com/blog/343909277/897379655?bfrom=01020340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48 , Processed in 0.0363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