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3|回复: 3

有关孔氏兄弟新闻几则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2-5 03: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昌大学校友、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栋——倚天铸剑三十载,梦里故乡月最明


  “哦,欢迎我的小师弟师妹们!” 这是我们听到孔栋先生讲得的第一句话,当时,他正在和部下商谈工作,秘书把我们引见过后,他立刻起身,边亲切地和我们握手,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尽管他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航空公司的掌门人,尽管他一直很低调很是“神秘”,但这一次,面对我们这些母校的小记者,他的态度异常和蔼。
  他,就是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栋先生。
  “我对家乡的热土非常有感情”
  孔栋先生祖籍江西萍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孔原之子。共和国功勋孔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西南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和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任中国海关总署第一任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主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全国人大常委副秘书长等要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孔栋的母亲许明是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担任过国务院副秘书长。孔栋的哥哥孔丹现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董事长。
  在很多人看来,孔栋是令人羡慕的“高干子女”。可是事实上,孔栋很不喜欢被称作“高干子女”,他说:“真实的生活里,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这样想。我们爷爷一辈不就是农民吗?我和孔丹一直保持着最本色的东西,我们从来不依赖谁,不想借谁的光。我们兄弟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而且一直在非常具体的岗位工作。”也许就因为自己的这种亲近感极强的平民意识,更因为父辈从江西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注定了孔栋与这块红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我们对家乡的热土非常有感情。我们的父辈就是在安源这片热土上打拼的,虽然我和哥哥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家乡建设,但我们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家乡开展合作,创造共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到家乡看看,重温父辈走过的道路。”从昌北机场到南昌大学的一路上,阔别南昌三十余年的孔栋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如烟风景,不时和他的恩师——人文学院的陈公仲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发出阵阵感慨:“我记得这里原来是一条很窄的泥巴路吧?现在多宽敞!”“这里的工业发展很好,而且绿化得这么好,真漂亮。”“空气真清新啊!”“很高兴看到家乡采取了可持续的发展路线。”下榻了学校前湖校区的学术交流中心后,孔栋还欣然站在阳台上,久久眺望烟雨蒙蒙中的山水校园,赞叹不已。
  “平平淡淡、兢兢业业、恪守信仰”
  来自“红色家庭”背景的孔栋和其兄长孔丹一样,一向低调行事,甚少接受媒体采访,更鲜见在采访中谈到个人,让我们觉得多少有些“神秘”。
  “低调,是个人的行为方式。我和孔丹确实都很低调。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而且不敢说做得很好。”孔栋这样诠释自己低调的处世之道。他用“平平淡淡、兢兢业业、恪守信仰”点评自己的人生。他和哥哥孔丹都深受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所影响。“我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正直、勤勉、忠诚。我们一直都恪守和践行着这样的做人原则。”凭借着这份勤勉与执着,孔栋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中国航空总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并且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孔栋毕业于声名显赫的北京四中,然而,刚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孔栋全家就受到了文革的冲击。1968年12月26日,孔栋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这一天,作为“黑帮”、“特务头子”孔原的儿子,他来到雁北,开始了漫长的插队生活。那是大同地区一个条件异常艰苦的村庄,土地严重盐碱化,百姓生活很苦。在那里,他和刘少奇同志的儿子,杨尚昆同志的女儿等一批“黑九类”一起劳动,一干就是4年。4年后,和他一起插队的那一拨人陆陆续续都通过各种途径走了,最后只剩下孔栋一人。后来,在父亲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他打起背包,来到南昌县小兰公社小兰大队,继续插队。在南昌的生活比起雁北要强多了,起码能吃饱肚子了,而且还能吃到大米。孔栋特别能吃苦,是个干活的好手,在雁北旱地干农活,他丝毫不含糊是个壮劳力,来到南方,他又很快学会了在水田里干活,栽禾、种菜样样在行。
  回忆起这些岁月的磨难,这位和蔼亲切的长者言语中流露的,是一份跨越岁月沟壑、风雨历练的旷达与淡定,边回忆,还边兴致盎然和陈公仲教授侃当年是怎么每周都骑着破单车横穿整个南昌市,赶到陈老师家去打牙祭的快乐往事。 回忆起往事,孔栋由衷地说:“文革中我们全家受到很大冲击,我的母亲以生命表达了对信仰的不放弃,我的父亲也身陷囹圄。但我们依然以一颗赤诚的心对党充满信心。那段经历,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它让我能跟人民群众长期在基层共同生活,为我一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1973年,孔栋有机会参加了高校的选拔考试,并考了南昌县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人,那一年,偏偏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孔栋也因成绩优异被莫须有地认定为没有好好接受改造,与大学失之交臂。1974年,聪颖而勤奋的孔栋终于考入了原江西工业学院,成为电机制造专业的一名学生。
  “由于当时的学生大多数是工农兵学员,所以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学生都很优秀,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尽管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习精神值得赞赏。”
  “我到学校后,因为年纪比较大,经历比较丰富,表现得就比较成熟,所以一直担任学生会主席,我还记得当时系主任是陈素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但对我还是比较偏爱的。我记得那时我们是很多人住一间宿舍,楼房是木板地,哎呀,不知那栋宿舍楼现在还在不在?”孔总富有校园气息的回忆,强烈地感染了我们。
  “当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很好,经常组织一些学工、学军和学农的活动。我还记得我们那时为学校建操场还挑过河泥呢。那三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学习时光。”回顾起当时的学习生活,孔栋侃侃而谈。
  他告诉我们,就在我们采访他的前一天,在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洪礼和校长周文斌的陪同下,孔栋先生参观了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场地,母校的巨大变化让他深感振奋。“看到学校的变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想到这么多的年轻人即将走上社会,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我感到很欣慰。”接着,他笑了笑,谦虚地说:“作为昌大的学子,我没有给母校丢脸。”
  “为中国经济腾飞插上梦想的翅膀”
  大学毕业后,孔栋回到北京,担任领导秘书。离开秘书岗位后,他一直在基层工作。1983年,孔栋进入航空业,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国海洋直升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到深圳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再到首都国际机场党委副书记、航站区扩建指挥部总指挥,到现在的掌舵中航,近30年的职业生涯,凭着一份坚定的信念,凭着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孔栋一步一个脚印,干得漂亮精彩。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孔栋掌舵的中航集团,是一家特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公司,是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中央企业。其旗下的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载旗飞行(机身“载”中国国旗)和承担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专机任务的航空公司,也是2008北京奥运会唯一航空客运合作伙伴。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联盟——星空联盟成员之一,其航线网络覆盖157个国家、853个目的地。2009年评选出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国航排名第25位,品牌价值317.23亿元,位居国内民航业第一。孔栋也因此被评为“2009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在第九届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孔栋率领的中国航空集团荣登“双十”榜单,获评“具价值管理榜样企业”,评委会给出的获奖辞是:“她是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航空公司,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团。中航集团,为中国经济腾飞插上梦想的翅膀。”
  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孔栋先生殷切地对我们说:“我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国家充满信心,要有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勇于承担责任,走上社会后做一个成熟的有用之才。”
  即将出席首届中国小说节开幕式的孔栋先生时间紧迫,在结束采访时,他送上了自己对母校最诚挚的祝福,“希望南昌大学能够成为全中国最好的院校,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然后他起身,与我们几个小记者亲切握手,并分别递上名片。名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泰航空公司副董事长等职务,每一个都让人心生敬畏,而面前这位慈祥的学长,又是那么得真实而可敬。
  这就是一个掌握着和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的行业的领军人物,一个做人低调但做事严谨的优秀学长。

  他身着西装,走出前湖大厦,像我们初次见他时一样,精神抖擞,步履生风……


http://www.chinaxq.com/html/20116/n206281432_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栋:引领蓝天的舞步

今年1月1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热烈隆重的颁奖晚会,有10位著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荣获"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当第二位出场的获奖者从颁奖嘉宾、原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手中接过并高举金光闪闪的奖杯时,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获奖者就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总经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董事长、萍乡籍著名企业家孔栋。
孔栋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他成功的奥秘在哪里?他有怎样的精彩人生?

孔栋是红色革命家孔原之子,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的胞弟,1948年8月出生于吉林延吉,原籍江西萍乡安源。不知是组委会有意安排,还是机缘巧合,那天为孔栋颁奖的嘉宾龙永图是与萍乡市相邻的永新县人,龙永图为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立下汗马功劳,2003年也曾获得过"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当孔栋和龙永图两位出口江西老表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他俩显得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自己在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时候,也为江西人民增添了一份巨大的荣誉。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十一届,素有"中国经济奥斯卡"的美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经济领域评选盛典。每年评选出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如同各行各业的灯塔和旗帜,引领着众多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砥砺前行,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栋高票获奖,全凭实力说话。他掌控的国航在2010年度所取得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以下数据就是很好的证明:利润高达136亿元,比2009年度增长150%,约占全球航空业利润的20%,是全世界赚钱最多的航空公司;股票总市值最高时达到2233亿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航空公司;进入世界品牌500强,品牌价值高达406.29亿元;作为首都机场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国航与首都机场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航空枢纽, 首都国际机场的吞吐量达到了7000多万人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港。从赢利能力上来讲,国航不仅抛下了国内的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两大竞争对手,而且还打败了世界上所有的航空巨头,实现了孔栋前几年为国航定下的短期目标:在世界航空业中,不求最大,但求最强。

孔栋说:"我和我哥哥都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的领导,没有辱没作为安源的孩子,在外面给国家做事情,我所在的集团和我哥哥的集团一样,虽然近两年遭遇了最困难、最严峻的形势,但是我们的公司依然成长得非常好,其经营业绩在全球航空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一定不辜负家乡父老乡亲们对我们兄弟的养育之恩,努力工作,为国家尽量贡献我们的力量。"他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不忘自己是萍乡人,不忘家乡人民的恩情,他深深的故乡情结令人动容。

勇于担当多作贡献

观看了"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细心的电视观众也许已经发现,18日晚上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满脸笑容、自始至终都出席了整个颁奖盛典,但是孔栋一领完奖就匆匆地离开了,那是因为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让他非常牵挂: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主席所乘的专机就是他们国航提供的。孔栋领奖时,胡主席的专机正在飞往美国的途中,领奖后,孔栋马上就回到了他的办公室开始工作,时刻关注胡主席所乘专机的飞行情况。 * I$ B9 n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国访问前,孔栋都会先坐在将要提供给中央领导搭乘的专机上进行试飞。为了胡主席一行的安全,几天前孔栋就特意坐在这架专机上进行过试飞,确保万无一失。

国航一位高管曾对他说:"孔董事长,您都是满60岁的人了,以后坐专机试飞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办好吗?"
孔栋回答:"不行,中央主要领导搭乘我们提供的专机出国访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但是保证中央领导的绝对安全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
胡锦涛主席这次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发表了内容丰富的《中美联合声明》,开启了中美合作的新时代,胡主席一行满载着丰硕的成果,于1月22日下午乘国航专机回到北京,此时孔栋才如释重负。

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美签署了价值450亿美元的大定单,其中由国航牵头,与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等公司联手向美国采购200架波音客机的价值就高达190亿美元,由此可为美国创造23.5万个就业岗位,减小中美贸易逆差,使中方增加了谈判筹码,为《中美联合声明》的签署贡献了力量,作为国航董事长,孔栋功不可没。
孔栋和他执掌的国航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是他们超强实力的反映,更是他们强烈的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2008年4月1日,受中央委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宣布了中央任命孔栋担任中航集团总经理的决定。中航集团是特大型中央企业,该集团未设立董事长一职。从此,孔栋就是中航集团的掌门人,不久他又成为了中航集团完全控股的上市公司--国航的董事长。
"国航这支牛股需要牛人来创造,现在牛人孔栋来了。"这是民航资源网的一位网友对刚担任为国航董事长的孔栋的评价,之所以把孔栋称为"牛人",是因为他有魄力,有胆量,有眼光,有才能。
国航在2007年度的盈利50亿元,在全球航空业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位列第17名,这一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较好是密不可分的。

可是没有料到一道紫电惊雷划破长空,一场暴风骤雨狂袭而来,孔栋执掌国航不到半年就遭遇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打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率领5万多国航员工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在黑暗中寻找曙光,他说:"危机中一定会蕴酿着机会,当它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千万不能错过。"
$ C2 j7 E& p9 o4 B; k& b4 }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公司挺不住了,东星航空就是其中一员。2008年底,它不得不向国航发出求救信号,孔栋指挥国航抓住机会迅速收购了东星航空,一举进入了武汉航空市场。接着成立了国航上海分公司,又成功进军了上海航空市场。 # N5 [& jy2 u9 E# C* W& ~1 U3 f* m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信泰富决定卖掉所持国泰航空的全部股份。在航空业摸爬滚打30多年的孔栋非常看好香港庞大的航空市场和国泰航空在香港航空界的特殊地位,又马上领导国航从中信泰富手上买下了它转让出来的国泰航空的股份。
* p4 d7 v. V! o$ Y
前两年,因深圳航空多位高管的腐败案件,使该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2010年3月,孔栋瞄准机会又重拳出击,促使国航成功控股深圳航空,弥补了国航在华南市场的不足,强强联合后,国航与深圳航空在深圳市场份额相加达到41%,在二跑道开始使用后,其市场份额将会达到50%以上。

国航机队以波音、空客豪华飞机为主。在孔栋执掌国航以来,其飞机数量增长较快,由2008年8月时的224架增加到现在的300多架。原来只能运营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个目的地,在孔栋决策国航加入星空联盟后,服务将进一步拓展到159个国家和地区的912个目的地,国航的生存空间转眼就扩大了许多。 % H( \2 Z! ]5 y7 [6 z( @
7 _- F) u' _4 x2 D/ b
在孔栋打出的一系列凌厉的组合拳后,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主要基地的国航已基本完善了干线网络布局,奠定了超级承运人的发展基础,均衡互补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已给国航带来了持续高效、稳定的收益,2010年度的利润高达136亿元,同比增长150%。

孔栋仿佛是一位拳王,善于捕捉时机重拳出击,赢得漂亮。他又宛如一位F1赛车王,擅长弯道超车,胜得精彩。他俨然也是一位高空王子,在空中潇洒自如,引领蓝天的舞步。
" W+ h5 w& kK3 w
红色家庭革命到底

孔栋出生在一个显赫的红色革命家庭,父母好的言传身教,是他今天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 [, r* x- A. f! n% h4 G
孔栋的父亲孔原是一位从萍乡走出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1925年2月不满19周岁的孔原在革命家张国庶(萍乡上栗人,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革命烈士,中共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的弟弟)的介绍下,在萍乡城南的宝积寺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党。1927年他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后,来到上海党中央总部工作,从1931年5月起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职务一年零七个月。当我们今天走进中央组织部大楼的展览大厅,映于眼帘的是悬挂在大厅里面的历任中央组织部正部长的照片,排在毛泽东、陈独秀、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和康生之后的便是孔原的照片。建国后孔原先后担任过国家海关总署第一任署长和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等重要职务。

孔栋的母亲许明是河北沧县人,她生长在一个清末知府、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她读书时接受了很多新文化、新思想,年青时就奔赴红色圣地延安投身革命,1939年20岁的许明在延安认识了孔原,并与他结为革命夫妻。新婚不久的许明和孔原跟随周恩来赴重庆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深得周恩来的赏识。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许明又回到周总理身边工作,先后任总理秘书、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和国务院副秘书长。 6 G0 t: {" Q' N! T! L7 A4 ?

许明在东北解放区工作时于1947年和1948年分别生下了孔丹和孔栋,孔氏兄弟根正苗红,从懂事起,就立志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我的父母给我和我哥哥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们好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熏陶,让我们身上有一个很好的革命传统的继承。"孔栋谈起他的父母总忘不了与"革命"联系在一起。
文革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都让孔栋刻骨铭心。文革初期,江青为了整倒周恩来总理,就千方百计地想在许明身上寻找突破口,许明给予坚决反对,因而遭到江青的残酷迫害,为了捍卫真理、坚持原则, 1966年12月23日许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年她才47岁。 '

在许明逝世的当天,被打成"黑帮"、"特务头子" 的孔原也被关进牢房长达7年之久,但他从没有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监狱中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和《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甚至可以把部分文章倒背如流。因为长期没有与别人交谈,1973年出狱时,他几乎不能说话,其语言功能差一点就丧失了。但他恢复工作能力后,积极参与主持全军情报侦察工作和组建国家安全部,为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7 ?9 P7 I( l. Sh; A0 t3 J
父母在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依然对党忠心耿耿,百难不移其志,这种精神激励着孔栋和他哥哥孔丹为革命拼命工作,更加坚定了他俩跟党走的决心。

知青生活青春无悔 $ B' H2 X$ p6 g2 C( ]2 i$ q$ i
( d6 o: ]5 K3 X4 j) ^' T: v" K
在母亲逝世的那一天,哥哥孔丹也被投入监狱,后来在周总理的营救下,于1967年4月22日走出牢房,然后到陕西省延长县"修地球"。"我哥出狱的那一天,正好是革命导师列宁的诞辰纪念日。"孔栋的记忆方法很"红色",始终不忘自己是红色革命后代。
在文革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孔栋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尽管他在北京四中高中毕业时的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他依然没有机会进工厂当工人或去部队当兵,当时他可走的唯一之路便是去农村当农民。擅长 "红色"记忆法的孔栋清楚地记得在毛泽东主席75周岁生日的那一天(1968年12月26日),他和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杨尚昆的女儿杨李、张鼎丞的女儿张路宁等一批当时已被打倒的中央领导的子女来到了山西省山阴县山阴城公社插队落户。 4 `. m3 |" E9 E1 M% A8 W: Q) y* e. B: V

搬运行李时,有一个平时显得非常精明的村民,他率先挑起一个小箱子,不料他却走得最慢,后来他才发现他提的这个小箱子,比别人扛的大箱子重得多,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唠叨说,这个小箱子里面是不是装满了金元宝。

这个小箱子就是孔栋带来的,里面装的全是书,特别重。勤奋好学的孔栋知道农村条件差,很难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籍,他不辞辛劳从京城搬来了这些"宝贝"。 8 ^+ w3 |4 O$ D, k! ^; Y
* R' P+ i) b8 `( f. ]
1973年3月孔栋离开山西农村,转到江西省南昌县小兰公社又下放劳动了整整2年。6年多的下放日子里,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常在煤油灯下读书。读书成了他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他勤奋劳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赢得了张路宁的芳心,共同的爱好和经历,使他俩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后来两人幸福地结为秦晋之好。

"在山西和江西插队6年多时间,我体验了、也看到了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艰难生活,培养了我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如果不是那个特殊年代,在平时我是很难有这种机会去感受的。后来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论职务有多高,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说,我的知青生活,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也有很多收获。"孔栋深刻地总结了他的知青生活,直到今天,他都非常怀念在农村生活的那段经历,认为那是一段青春无悔的岁月。
( @3 `+ U% C6 BI+ `
伟人精神激励成长 6 `; ^( X$ d' p. p+ z: n) Y2 U
1 S- i' D9 f5 L$ s0 ]2 t
粉碎四人帮后,孔栋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毕业分配在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宋季文身边当秘书,终于回到了阔别10年的北京。此时他的父亲孔原也得到平反,先后任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每逢春节,中顾委的老干部们都要在北京举行一次桥牌赛,在插队时就学会了打桥牌的孔栋和他父亲配对,连续夺得几届桥牌赛冠军。 ( V8 u$ E& f, x$ J- R

邓小平是孔栋父母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他是看着孔栋和孔丹从小长大的。喜欢打桥牌的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获悉后特意请孔栋到自己家里一起打桥牌,此后孔栋就成了小平家的桥牌常客。 2 m: M) w, ^: N% a
; D2 p7 W: \* M/ n! B
说来也巧,当年孔栋的父母孔原与许明,邓小平与卓琳是在一起结婚的,早在1939年9月的一天,中央为这两对新人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外面的山坡上,举行了一个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在延安的中央主要领导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人都前来祝贺,当时胶片非常奇缺,两对新婚夫妇4个人只照了一张合影。后来很多普通老百姓,通过这张合影认识了孔原和许明。

邓小平不仅爱好打桥牌,而且技艺高超。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邓小平和丁关根打南北家,采用精确叫牌法,而孔栋和他哥哥孔丹配东西对,则用自然叫牌法,双方旗鼓相当,棋逢对手,激战两个多小时后,邓小平暂时处于下风,但是他并不服输,共进晚餐之后,4个人又开始挑灯夜战两个小时,邓小平叫牌精确、打牌准确,笑到了最后。

"人生如打桥牌,有时胜有时负。小平同志整个政治生涯可谓三落三起,他每次落难之后都能够东山再起,与他在逆境中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是分不开的。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也是一位慈祥、和蔼、可敬的老人,他老人家的许多宝贵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一谈起邓小平,孔栋心中充满着敬意。
1 q' N8 q/ S6 S' f
不论是伟人邓小平,还是担任过党的高级干部的父母,都从来没有给予过孔栋任何特殊照顾。离开秘书岗位后,孔栋调到中国海洋直升机公司工作,从最低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才成为了一家大型中央企业的掌门人,他的哥哥孔丹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低调内敛清正廉洁
" z; F" V" }4 A% y7 }4 z, B( t
身为被人羡慕的"高干子弟", 孔栋却从来不以"高干子弟"自居,也不喜欢别人称他为"高干子弟",他说:"安源张家湾我父亲老房子里面的风车和犁等农具告诉我,我爷爷是一个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后代。"的确,他爷爷陈宝华是一个以种田和理发谋生的人。
3 Y6 H: Mn: Y) ]: ]4 \& ]
虽然孔栋现在已经是一位省部级干部,但是他一直认为在生活中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他这种超乎寻常的平民意识,使得他始终都显得非常低调,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也显得极其平实。
* E0 B) y# u# k
2009年3月,孔栋首次访问台湾,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引起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他说:"我是一个60岁的人了,第一次踏上宝岛,有很多感慨,如果此生不能来台湾,是终生的遗憾,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一边看,一边想。"

"这次来台湾有什么感想?""国航的经营情况怎么样?""贵公司在两岸的航空运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台湾媒体称,无论已经重复了许多次同样的答案,孔栋还是像第一次听到,非常礼貌、温和、耐心地面对媒体,丝毫没有管理着一千多亿人民币资产和五万多员工的大公司老板的架子。
+ sg! e: i+ k: S- ^) d" M* s8 X
孔栋做人一直很低调。十几年前,正值壮年的孔栋担任当时全国第5大机场--深圳机场集团的总经理,他也没有一点当老总的架子。当时任他秘书的朱荣徽今天回忆说:"有一天中午,我到外面办事去了,孔总利用休息的时间,将我茶杯子上的茶锈擦洗得干干净净,当我回到办公室知道这件事情后,我感到很不好意思。" 8 E. ^0 n& W$ `, ]

1993年"8.5"事故发生后,广东省政府一架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凌晨4时降落在深圳机场,孔栋立即安排,并带头与大家一起搬运物资,汗流浃背,满身飞尘,一直干到早晨5点多钟。 " v4 N) {# g$ m

还有一次,一位残疾人来深圳机场乘飞机,行动很不方便,孔栋看见后立即走过去帮这位乘客抬轮椅、提行李、办理登机手续,并送他上飞机。分手时,这位乘客双手握着孔栋的手说:"你的服务太好了,谢谢你!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一定要向深圳机场领导报告,要他们表扬你。"孔栋回答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他就离开了。这位乘客肯定没有想到,他面前这位热情的"服务员"竟然就是深圳机场集团的总经理。 8 i) j2 m% x! I' N- [% B9 M; n
6 ?% `# ]5 r& p0 q; H
孔栋也是一位为官清廉的人。1993年的一天,孔栋的哥哥及家人要乘早班飞机离开深圳机场,在公司食堂吃了早餐,孔栋拿了50元钱给他的秘书,要他交给食堂。食堂管理人员说:"孔总很少请人来吃饭,早餐也用不了几个钱,就算了吧。"孔栋听后却说:"我哥他们来吃饭已算破例了,不交钱怎么行,一定要交,一分不能少。"他硬是亲自把钱交给了食堂。
/ u: F; r) N4 U
孔栋的夫人张路宁留学回国后,因身体不好,一直没有被安排工作,没有经济收入,雪上加霜的是到了1992年她的病情加重,在上海住院每天要花费200多元,这对当时工资不是很高的孔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公司想给他一点困难补贴,甚至在深圳市委领导出面的情况下,他也坚决不肯接受。一个堂堂的机场集团总经理,去上海看望他夫人,来回的机票他也是自己掏腰包,决不沾公家的便宜。他的良好作风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孔栋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体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 p5 q. ~% ~) s- C/ d
- {. f* B( F4 O6 f- ]

_2 w+ G8 T$ V/ S( s4 u' w1 {
情系江西回报家乡

江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孔栋的家乡,虽然他在江西只生活了4年多时间,但是他深情地爱着这片红土地,总想为故乡人民做点事情,以报答江西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 UI# q- M2 ~6 c( _* I0 g
i& o2 }* W# E2 C
2010年5月,有20多位海外华人作家出席在南昌大学举办的中国小说节盛会,他们从世界各地飞来并享受头等舱的贵宾待遇,而能将这么多名家齐聚,为南昌打造文学盛会的重量级推手就是国航董事长孔栋。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和母校南昌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他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而且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南昌大学,亲临小说节助威。小说节相关负责人陈公仲表示,此次能吸引孔栋参与到小说节当中来,最关键的还是他的家乡情缘。 * Y' }3 A7 {* Y
$ }$ i0 L) ]% R2 t+ z
北京航线是江西航空的第一航线。在孔栋的亲切关照下,近两年国航开通了北京分别至南昌、井冈山和景德镇的3条航线,有力地支持了江西经济发展。 7 M) E2 Y4 F* Z* j

由于首都机场的飞机起降时刻极为紧张,以前北京飞南昌从12时至17时都没有航班,但是市场需求又非常强烈,为了增开这个黄金时刻的航班,孔栋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2010年6月18日起,国航终于在首都机场每天增开一个往返南昌的航班,填补了北京至南昌下午5个小时没有航班的空白。 6 Y; d( i2 p0 s

国航北京至井冈山航线由开始时的每周3个航班增加到了现在每天一个航班往返,北京至景德镇航线目前也增加到了每天两个航班往返,开航两年多来,这两条航线不仅方便了公务和商务旅客往返两地,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井冈山的红色文化、景德镇的瓷文化、婺源的乡村文化和三清山的秀美风光展现在了广大游客面前。

正在建设中的明月山机场位于萍乡与宜春两市的交界处,孔栋表示,待明月山机场建成后,国航也会考虑开通北京至此机场的航线,助推萍乡经济发展,带动武功山绿色旅游和安源红色旅游更上一层楼。 ' ]1 t& ?4 GE$ v: I

在孔栋的心里,萍乡是他最割舍不下的一方圣地,因为这里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刘少奇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敬爱的父亲的出生地、成长地和革命出发地。"父亲离开萍乡在外工作几十年,虽然他晚年讲的话已不是标准的萍乡话了,但是总体上还是萍乡乡音。"父亲浓烈的家乡口音早就勾起了外貌酷似父亲的孔栋对萍乡这片红土地的向往和热爱。 0 PE6 Q, Q7 A; j2 _N) [

虽然在去年10月以前,孔栋因工作繁忙没有踏上过萍乡的土地,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萍乡人,并努力为萍乡做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深圳机场集团当总经理时,还兼任了深圳萍乡同乡会第一副会长,经常热情地接待来自萍乡市的各级领导,并抽空陪同去深圳一些工厂考察,为家乡寻找发展机会。当时内地的劳动力严重过剩,为了帮助革命老区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孔栋还特意从萍乡、井冈山和延安等地招聘了几百人来深圳机场打工。 4 g( R( _! M' }! ?8 A4 a7 {; Z/ `
" Q' U! i" R. L3 o0 w$ e
十几年前,作为同乡会的会长,孔栋总是热情地为在深圳工作的萍乡人服务。1995年初,有一位名叫苏晓红的萍乡人带其儿子等3人从深圳回江西老家探亲,途经赣州时不幸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幸好得到了孔栋热心、及时的大力帮助,她们3位重伤员被飞机从赣州运送到了深圳机场,并在第一时间用救护车送到了深圳市红会医院,经过抢救,都转危为安。谈起这件16年前的往事,苏晓红至今都对孔栋感激不尽。
0 }9 @/ B1 ]7 m" P, I1 Z( n
风雨人生六十载,魂牵梦萦故乡情。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和萍乡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2010年10月22日孔栋终于和他哥哥孔丹携家人踏上了家乡萍乡的土地,为了支持萍乡的教育事业,他和他哥哥在萍访问期间捐资在其父亲的母校萍乡中学设立了"孔原奖教奖学教育基金",还向安源张家湾村捐款改善该村的小学办学条件。

第二天当孔栋即将结束访问离开萍乡时,他饱含深情地说:"我这是第一次回到老家,家乡人民对我们实在是太热情了,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作为萍乡人民的儿子,我很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国航与萍乡一定能找到合作的切入点,以后只要家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出力,请打电话给我,我一定会尽力去办。" + R$ H: G9 N% n0 s; b0 I

当他获悉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想聘请他和他哥哥为升本工作顾问时,他俩欣然接受,表示愿意为家乡的专科学校早日升格为本科大学作出贡献。当谈到安源客车厂将与中航工业集团上海特种车厂合作在萍乡生产机场摆渡车时,他表示国航需要购买大量的机场摆渡车,今后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大客户,如果条件合适,国航也会考虑投资该企业。他的殷殷桑梓情跃然在目。
"如今,你们对家乡情有独钟,心系家乡,情系红土地,满腔热情地关注、支持江西的项目建设、航空事业、旅游事业发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你们的关心、你们的帮助,家乡人民以你们为傲、以你们为荣。"2010年10月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对孔栋和他哥哥孔丹的高度评价,说出了江西人民,更是萍乡人民的心声。
孔栋,从红色的土地上升起,在蓝色的天空中领舞,他精彩的人生让人久久回味。
http://www.baidu.com/link?url=yU ... NBce9uK73sLZKZ73pk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走寻常路——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

孔丹,男,江西萍乡人,1947年生,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1984年在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工作。1984年10月至2000年6月,长期就职于以金融为主业的控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历任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等高级管理职务。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担任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担任中信嘉华董事长。同时担任中信集团、中信国金、中信(香港)集团、中信深圳(集团)公司、中信裕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及中信嘉华非执行董事,高级经济师。一十年“文革”游书海一朝题名遇恩师

  共和国成立之初,出身优越的孔丹成长经历一帆风顺。身为高级领导干部的父母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孔丹从小就学习刻苦,追求上进。不仅早早地开始学习马列原著,而且数理化各科成绩也都很出色。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学生要求学习俄语,而孔丹则在学好俄语之外自己主动学习了英语。1965年,还在上高二的他便被北京市四中校党委发展为中共党员,不仅在同学中是第一个,在当时全国也是十分少见的。不仅如此,19岁的孔丹还是学校新年联欢晚会的铁杆主持人,正可谓是品学兼优、才思敏捷。“文化大革命”前,孔丹是当之无愧的“接班人的榜样”。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三学生孔丹也被卷了进去。当时他在教师中的评价和同学中的威信都很高,是高票当选的民选“文化大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了纠正当时一些红卫兵的胡乱抄家、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孔丹和一些同学组织了“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制止了一些过激行为,并且对北京市四中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们给予了很大的保护。而“西纠”的这些阻止冲击领导干部、阻止扰乱社会秩序倾向令中央“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十分不满。1966年12月,江青在与首都大专院校代表座谈时,孔丹及父母被公开点名批评。从此,孔丹一家遭到了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1967年初,孔丹入狱,同年4月受周总理解救出狱,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在全景式纪实文学作品《红卫兵档案》中,描写了这样一幕。周恩来说:“你父母的情况我都了解。你不要难过,你们是党和人民一手抚育大的,你们是党和人民的孩子,受了挫折不要灰心,要继续跟党走,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孔丹抬起了头,他的目光和周恩来的目光碰在一起,他发现周恩来的目光中,有一种难于言说的爱和凄楚。在周总理的保护下,孔丹逃过一劫,远送内蒙古,插队落户、从头干起。这一巨变,让原本性格活跃外向的孔丹变成了一个低调、内敛的人。

  农村十年间,繁忙的农活之余,孔丹依旧努力地充实着自己,学习英语,复习中学的功课,钻研马列原著。他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总有一天,这个时代的命运、自己的命运,都将会发生改变。

  1976年,孔丹终于等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但出人意料的是,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并没有报考。正当人们都为他惋惜的时候,1978年,孔丹再次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举动:他以高中生的学历,直接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数量与技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而且,他考上了。

  在研究生院,孔丹师从吴敬琏先生,学习数量与技术经济学专业。读研期间,孔丹依旧延续了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风格,并且深受老师的喜爱。若干年之后,吴先生依然对自己的这名开山弟子赞赏有加:“他为人谦逊,做事专注,长于辩论,对中国经济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孔丹也把自己与恩师的照片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

  走出书斋商海论道

  1981年,34岁的孔丹从研究生院毕业,拿到硕士学位的他并没有选择学术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助理研究员在经济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研究经济规律,不能只坐在书斋中坐而论道,有必要加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去。为负责经济工作的国务委员张劲夫担任秘书两年后,似有从政可能的孔丹在1983年决心步入商海,他选择加盟刚刚成立的光大集团,前往香港。光大集团当时的名称是“光大实业公司”,直属国务院管理,在香港是政、商两界的宠儿。成立初期,光大的主营业务为贸易,孔丹初进光大是贸易二部的总经理,后很快升任集团副董事长。孔丹在光大最显赫的战功是创办了光大木材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在他进入光大的第四年,孔丹创办了由香港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ING北京基金合资兴办的光大木材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生意十分红火,头一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客户主动上门来寻求合作,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迅速成为整个集团的亮点企业。

  1994年底,光大信托因外汇投机交易失误,出现数亿港元亏损,整个集团公司元气大伤。在光大集团正为光大信托的巨额亏损头疼的时候,大家发现是孔丹主管的木业公司所赚的钱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于是深圳的木业公司就这样成了光大的明星。

  1995年10月,光大集团委托孔丹接管问题缠身的光大信托,兼任总经理一职。那时由于信托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处于“空白地带”,清产核资的难度很大,但擅长打攻坚战的孔丹还是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公司追回了数笔被称为“死账”的欠款,并迅速对公司的资产进行了核查。也正因为如此,在光大信托被撤销了之后,光大信托的剩余资产还有14?68亿元。

  在光大的16年间,孔丹辅佐了四任董事长,被誉为“四朝元老”,这16年间他极少向外界展示自己,给人以沉默寡言之感。同事友人对他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关注事情进展的每一个细节”;“为人谦虚,但说话做事很讲原则,不留情面”;以及“记性特好,说过的话从来不忘,也不变来变去,想糊弄他肯定不行”这几个方面。很少有外人知道的是,孔丹还会在集团的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猴戏”,他是在晚会上参加表演的集团最高领导人。一段猴戏,惟妙惟肖,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极受欢迎。

  在中信的日子

  2000年7月,孔丹由光大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调任中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中信集团担任副董事长的6年里,他一直负责保险、金融等核心业务,集团公司的很多重要事情都由他一手操办。作为副手,他延续了自己一贯的低调内敛作风,踏踏实实做事,拒绝媒体的公开采访。与其说他像一个商人倒不如说是一位学者型的金融家。

  2007年7月27日,时任中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孔丹接替王军,出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这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作出的正式任命,意味着孔丹成为中国最大金融集团公司——中信的掌门人;同时在国家官员序列中成为正部级干部。虽然出任时间不长,但孔丹凭借着自己熟稔的专业知识与对中信极深的了解,其新政轮廓已浮出水面。

  按照孔丹的设想,目前中信从外形上仍然是一艘常规动力的、轻型的航空母舰。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从混业经营的程度来看,都还没有真正成为超级金融航母。因此,他要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能力三方面着手提高中信集团的整体实力。

  面对中信今后的发展,孔丹显得胸有成竹。在最近一次与中信中层干部的座谈会上,他指出,中信公司最重要的传统是奋发图强,面对困难不向外边伸手。作为中信人和从事中信的事业,要讲三个回馈:第一是回馈股东;第二是回馈社会;第三是回馈员工。“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利益平衡关系,中信的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尽管如此,中信集团的混业经营、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都等着这位新董事长来解决。他的一位好友分析道,这也许是他进入金融业3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孔丹坦承,作为国内第一家混业金融集团,今后中信要想建成以金融业为主,同时又要突显非金融业务优势的国际一流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势必要动大的“手术”。“今后我们要开发更多跨行业的金融新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达到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收益的双重目的。”孔丹认为,在银行、保险公司都纷纷要搞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中信必须轻装上阵,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融合。孔丹面临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在集团公司层面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体制。目前,中信下属子公司员工的待遇由薪酬委员会确定,而集团的员工待遇却与利润挂钩。这就造成了一种“错位”——集团公司员工待遇比金融控股公司要低,而金融控股公司比子公司要低,像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这样一些子公司的中层干部的工资甚至比集团领导的还要高。

  “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目前集团急需优秀人才,但因薪酬大大低于盈利的业务子公司,一些人宁愿到子公司工作也不愿意在集团担任较高的职位。”孔丹如是说,“人才对于中信这样的公司来说太重要了。”因此他打算借鉴国外做法,以便在集团内实现同工同酬。

  关于孔丹,坊间有很多传闻。有人认为他在中信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不过,一位如孔丹这样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的重量级人物,对于中信而言,我们相信他的角色绝不只是“过渡”这么简单。61年的人生路,孔丹已经作出了很多种选择,那么他的下一个选择是什么呢?我们在期待着。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134692/134695/809045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3: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丹萍乡之行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专程赴京采访孔丹的前前后后

本报记者 康霞萍


        紧急受命
        这次去北京采访的任务来得十分“突然”。8月3日上午,报社总编任斌召集几位副总编以及采编线上的负责人,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他们刚刚获得消息,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已确定本月11日率考察团莅萍,会议迅速确定了报道的初步方案,同时经请示李社长,决定派我和记者郑斌搭档,赴京采访。我们接到通知已是上午10点多,领导交代我们此行的具体任务是:采访我市派往中信集团挂职锻炼的四位同志,并赴中信集团采集全景式的资料介绍,准备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向萍乡人民比较全面地介绍中信集团。同时,领导希望我们可以就有关问题对中信相关负责人进行一个专访,最好是能采访到孔丹或总经理助理张极井。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迅速联系了四位挂职干部和萍乡驻北京办事处,并设法得到了孔丹董事长秘书沈强的电话。我们没有先联系沈强,因为考虑到在沟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我们的采访要求极有可能被婉拒,导致没有回旋余地。暑运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领导决定让我们直接上车,临时补票。
        极力争取
        当日下午4点多,我们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我和郑斌都明白,此行压力巨大。尽管没有谁要求我们一定要采访到孔丹,但谁都知道,如果不是怀了这个愿望,我们大可通过其他途径完成采访,不一定要跑这一趟。到北京后,对于四位挂职干部的采访如预期一样,很顺利。而对于孔丹的采访却颇费了一点周折。
        “尽最大努力,作最差打算!”我们暗下决心,一方面要求自己高质量地完成四位挂职干部的专访,一方面加紧与中信方面的联系。因为火车晚点,到北京安顿下来已是8月4日下午3、4点,我拨通了孔丹秘书沈强的电话,告知我们此行的目的。我告诉他,我们是萍乡日报社的记者,已经到京,此行是为了配合董事长11日的萍乡行准备素材,进行采访。我们特别希望能采访到孔丹董事长,万一不好安排也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接受我们的专访。这时候打电话给沈强,我们觉得更“有戏”,毕竟人已经在北京,诚意到了,被拒绝的几率更小。当时沈强的回答是:可能够呛,因为董事长实在太忙了。同时他建议我们找集团战略与计划部主任助理任霞,并提供了电话。他说,安排采访与提供集团相关资料都是由战略与计划部负责的。我马上打电话给任霞,获悉来意后,她提出希望我们报社专门来函,以便他们协调其他部门。但对于安排董事长专访,她不持乐观态度,只是答应帮我们努力争取。我们马上向报社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
        第二天(8月5日)下午,报社将函件传真过来。任霞提出,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当时,我们尚在采访两位挂职干部,离住的宾馆很远,接到任霞电话后,马上赶回宾馆。没有带手提电脑,我们在附近找到一间网吧,草拟了一份提纲。因为连日奔波,困意很浓,直到接近晚上12点,也没拟出个令自己满意的提纲。我们决定先休息,次日(6日)早上再敲定。我们意识到,这份提纲至关重要,它必须有一定深度,它必须简洁大气,同时,它必须融入真情实感,最好可以打动董事长。经过深思熟虑,第二天一早我们最终拟定了5个主打问题:“1、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具有世界性战略眼光的中信集团,为什么会选择地处中西部内陆省份的萍乡作为合作伙伴,中信与萍乡的合作有怎样的战略意义?2、中信与萍乡的合作已经确立的项目有哪些?是否在其它领域有合作意向?3、这几年,您与萍乡市委、市政府领导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4、虽然您从未在萍乡生活过,但是以往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及自己是江西萍乡人,很期待到家乡看看。我们因您而自豪,这次您能回家,家乡人民备受鼓舞。您的弟弟孔栋曾任深圳萍乡同乡会副会长。能不能请您谈谈您和家人的家乡情结?5、记者毕业于萍乡中学,曾在1986年11月11日校庆仪式有幸目睹孔原先生风采,和众多家乡人民一样,对孔原先生怀着深深的崇敬。早年,我们曾专程赴安源孔原故居采访,推动政府加快对孔原故居的修缮改造。我们想请您谈谈对父亲的印象以及父亲对您的影响。”在提纲后,我们还附上了一封短信,措辞委婉地表示,如若董事长无法亲自接受采访,能不能请总经理助理张极井先生就提纲中的前三个问题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希望在提纲中加入的那些饱含真情实感的细节,能促成董事长接受我们的专访。上午8时40分,我们赶在中信集团9点上班之前,将提纲传给了任霞。将近10点,任霞电话告知,我们需要的资料已联系好,让我们与集团高级新闻主管冀峰联系。冀峰表示当天一整天都开会,让我们次日再去。但是采访的事情,任霞说还要请示董事长再作决定。下午2点多,我终于接到任霞电话:孔丹董事长不仅接受我们的采访,而且给了我们一个小时!时间是第二天(8月7日上午10点半)。我们迅速将这个好消息向报社领导汇报,领导都很振奋,他们一方面要求我们认真准备好采访,一方面希望我们能请董事长为萍乡日报题词。
        成功采访
        对于孔丹董事长的采访之所以难得,不仅仅因为他忙,更因为他十分低调虚怀,几乎从不接受专访,以至在网络上也鲜有他的报道。
        就要与孔丹见面了!可能是太过紧张,8月7日凌晨4点我就醒了,满脑子都是采访的事,每想到一点,就赶紧记下来,准备见缝插针地多提些问题。郑斌也没睡好觉,凌晨6点就来敲我的门。中信总部位于朝阳区新源南路的京城大厦,我们7点出门,尽管路上堵车,还是在上午9点钟赶到了中信集团。这样,我们还可以在采访前,将我们需要的资料全部拷贝下来。
        采访十分顺利。孔丹不仅回答了我们提纲上列的所有问题,而且热情地问我们是不是还有想问的。听说记者在萍中读书期间见过他的父亲——革命前辈孔原,孔丹仔细地询问具体的情形,记者告诉他孔原前辈还对我辈后学讲了话,他关切地问我们,是否能听懂父亲南腔北调的口音。尽管采访前任霞临时通知我们,因为董事长事务繁忙,采访时间必须压缩在半个小时,但最终我们的采访进行了50分钟,兴致勃勃的孔丹董事长还热情地表示回萍后可以再接受我们的采访,并爽快地答应为报社题词。
        8日起程回萍,9日抵家,10日速就专访稿件。怀着忐忑与不安,我将稿子送呈中信,请董事长审读。很快,董事长便托人转达他的意见,表示对稿子相当满意,只对原稿中的一个时间作了修改。11日下午,在我市与中信集团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我再次见到了刚刚回家的董事长。见到我,他亲切地和我握手,热情地肯定我写的专访《美好的期待》。我知道,急就的稿件一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董事长的肯定令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宽厚与亲切。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本报记者 郑 斌

        采访孔丹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得在孔丹就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以来,众多媒体都铆足了劲,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能够采访到孔丹,但几乎无一成功。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两名地市报的年轻记者冒昧地登门拜访时,竟得到了孔丹的首肯,不但做成专访,还有幸得到了孔丹董事长的亲笔题词。
        8月初,我和记者康霞萍赴北京采访时,李晓萍社长就专门交代我们,采访后记得请孔丹董事长为本报和本报读者题词。8月7日,我和康霞萍如约专访了孔丹,董事长事务繁忙,接受采访后马上要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题词一事未能如愿。临走时,孔丹董事长承诺到萍后再次接受我们的专访,到时一并题词。
        8月11日,孔丹董事长莅临萍乡,我们第一时间与中信集团办公厅主任张原生、新闻主管冀峰取得联系。“哦,是上次采访董事长的记者啊,我马上帮你们联系一下。”在迎宾馆,当得知记者是特意拜访并再次请孔丹董事长为本报读者题字时,张原生如是说。
        据张原生透露,孔丹董事长此次回家乡感触很深,每当有家乡单位求取墨宝,他只要有空,一般会尽量满足要求。“更何况,你们这次是饱含深情邀请他为读者题字,他肯定会欣然允诺的”。张原生和孔丹电话联系,并简略转达记者的来意。没多久,放下电话,张原生高兴地对记者表示,得知是萍乡日报为家乡读者求字时,孔丹董事长马上爽快地应承了下来。“董事长今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实在忙不开,抱歉。放心吧,他明天就给你写。”张原生说。
        人家话虽然说得很客气,但我们知道和大型央企打交道一定不能够临时抱佛脚,而是要事先安排妥当。经过了多次沟通后,在张原生、冀峰的帮助下,孔丹接受本报采访和题词的内容安排到了萍乡之行的日程中,我们的心才终于踏实了下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做好了采访前的各项准备。李晓萍社长召集社领导连夜草拟了“创新思路、服务读者、宣传萍乡、推动发展”等六句为本报和本报读者的拟题词,办公室也将题词所需的笔墨纸砚准备妥当。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样:“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晚上不到9点,我们得到消息,能够立刻采访孔丹。于是,在采访前的10分钟内,我们顺利地请孔丹分别用毛笔和硬笔为本报和本报读者题词。
        “通过《萍乡日报》向家乡人民问好!向广大读者问好!期待萍乡的明天更美好。”次日一早,读者朋友们就在报纸上看到了孔丹的这幅亲笔题词,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位和蔼的长者

本报记者 梁永明


        8月12日,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先后来到孔原故居、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萍乡中学、安源客车有限公司和中信安源大剧院选址地走访考察,我有幸参与了全过程。全天行程中,孔丹董事长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在家乡晚辈面前他是一个和蔼的长者,来到孔原故居时,孔丹向前来迎接的乡亲拱手作揖,参观故居时,他被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中间,孔丹一一跟乡亲们握手问好,此情此景,显露出一位游子回家探亲的激动之情。
        一天来,孔丹董事长欣然为孔原故居、城市规划展示馆、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萍乡中学、萍乡日报社题词。工作中,我随同采访过一些来萍乡考察的党政领导、企业家,并不是都会题词。“缅怀先辈 继往开来”,“科学规划,建设美好萍乡”,“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安源精神”,“百年名校、英才摇篮、薪火相传、再谱华章”,“创新思路、服务读者、宣传萍乡、推动发展”,一份份题词,表达了孔丹董事长对家乡的深深关爱、关怀之情,寄托着他对家乡发展的希望。

心系家乡发展

本报记者 钱 婕



        8月11日至13日,带着对革命老区的厚爱,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一行莅临我市考察指导,与我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中信集团将与我市深情相依、携手发展,共塑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振兴的新典范。在孔丹此行中,我负责采访的是8月12日孔丹董事长为我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开馆剪彩一事。
        当天上午10点左右,虽然还没到仪式启动的时间,但在我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门口,早早地聚集了许多自发赶来的群众。10点半,孔丹一行如约而至,刚一下车,人群中就传来了阵阵掌声。短短的剪彩仪式过后,孔丹董事长参观了我市城市规划展示馆,认真了解了萍乡城市建设的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在参观中,遇到自己不甚清楚的地方,孔丹总是向随行的市领导仔细询问。在3D数码科技厅,孔丹还认真地观看了“赣西明珠、活力萍乡”的影片,在观看的过程中,孔丹频频与一旁的市领导亲切交谈。参观结束后,有工作人员询问,“孔丹董事长,请问您对城市规划展示馆有什么意见?”随后,孔丹就在展示馆里欣然题下了“科学规划,建设美好萍乡”的寄语。
        在短短的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虽然我与孔丹董事长没有正面交谈,没有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在我跟随采访的过程中,孔丹董事长不经意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间都让我感受到了他那心系家乡发展的浓浓桑梓情。

动人的瞬间

本报记者 李 珊/文 特约摄影记者一凡



         8月11日至12日,本报特约摄影记者一凡跟随采访了孔丹一行来萍的一系列活动,两天时间内拍摄了成百上千张新闻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孔丹先生初次踏上故土的紧凑行程,还捕捉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瞬间。其中有三张照片让一凡印象最为深刻,近日,记者翻开这组照片,听一凡娓娓道来照片背后的故事……
        抚首叹晚归
        这张照片拍自8月11日晚在迎宾馆二楼举行的宴会上,孔丹先生右手持话筒,左手抚首,发间夹杂的银丝格外显眼,先生表情凝重,眼神迷离,陷入沉思。
        当时孔丹应邀上台演唱了两首歌曲,在准备接下去演唱第三曲前,他即兴讲了一段话,感谢家乡人民的盛情款待,期待中信与萍乡携手共发展。先生的讲话情真意切,慷慨激扬。在讲完一段致谢和寄望话语后,先生手持话筒停顿了片刻,他轻轻抬起左臂,从前往后用手指梳了一遍头发,才动情地说:“我回来太晚了!我应该早点回来,多多支援家乡建设。”说到这里,先生的眼眶有些湿润……
        抚首叹晚归。先生抚首的细节和动情的话语,饱含着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一腔赤子之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深切期待。

        握手叙乡情






        在安源镇张家湾村,孔丹先生被热情的村民团团围住,上十只热情的手紧紧握住他的双手,面对乡亲们亲切真挚的笑脸,孔丹先生面带微笑,眼神里充满了感动。这是一凡在孔丹先生回到父亲孔原故居时抓拍到的动人瞬间。
        回想抓拍这张照片时的场景,一凡笑言“场面非常混乱”。孔丹先生回到父亲孔原故居,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在喜庆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先生正准备进故居看看,没想到被围在一旁鼓着掌的乡亲们拥住了,乡亲们纷纷上前争相与他握手问候,于是就出现了照片中里三层外三层的场景。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盼来家人回乡的喜悦和幸福,孩子们一声声地唤着爷爷,孔丹被乡亲们的满怀热情感染了,他激动万分,伸出双手与大家紧紧相握。
        多么动人的瞬间啊!一凡拨开人群,高举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合影了心愿
        按照萍乡乡下的习俗,接待初次登门的贵宾,在送别时要送上微薄礼物表示心意,希望带去美好的祝福。孔丹先生回到家乡,乡亲们早早准备好自家出产的鸡蛋、西红柿等作为礼物。收到乡亲们的美好心意,孔丹先生一一封红包表示感谢。
        送完礼物后,一位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突然对孔丹先生说:“我有一个要求!”老人名叫刘瑞辉,他的父亲和孔丹先生的父亲孔原是儿时挚友,孔原两次回乡都亲自托人找老友叙旧。刘瑞辉儿时常听父亲提起孔原,这次听说孔原的儿子孔丹会回老家,刘瑞辉特别兴奋。
        老人提出的“要求”让孔丹先生有些吃惊,孔丹深情地望着老人,等待他说出想要的“要求”,在场所有人也都在猜想老人的“要求”是什么。然而,老人突然间又说起了其他话题,待他慢慢道完,孔丹先生耐心地询问:“您老有什么要求啊?”“我想和您合影”,老人朴素的要求出人意料,孔丹先生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老人与孔丹先生并肩站在故居前合影,老人的右手被先生紧紧攥在手心,有喜悦,更让人感动。

镜头、汗水和遗憾

本报记者 唐念东 文/摄


        8月11日,中信集团董事长、孔原之子孔丹莅萍,报社领导要求我们摄影记者全程跟随。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经历了一场紧张的新闻战役,抱着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的目的,全力以赴,伺机而动,流下了汗水,也留下了遗憾,深刻体会到了摄影记者的酸甜苦辣。
        8月12日上午,烈日炎炎。孔丹董事长的第一站是参观孔原故居。我们乘坐的采访车在距孔原故居约200米的一个路口被交警拦下。看到前面孔丹乘坐的考斯特已往前驶,为了在第一时间进入新闻现场,我们跳下车就朝前奔,跑得个个气喘吁吁。参观完故居,接下来是祭扫祖坟。从故居到祖坟有一段不近的小路,在烈日的晒烤下每个人都已是汗流浃背。待祭扫返回,环顾周围的摄影同行,每个人都是衣服湿透紧贴在身上。在接下来的一天里,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因为马上又要出席城市规划馆的开馆剪彩仪式,孔丹董事长特地绕回迎宾馆,换下被汗水浸透的衣服。
        遇到这样大的新闻事件,跟随拍照片、摄录像的自然不少,印象里这天是最多的一次,除了本报的摄影记者、特约记者、网站记者和市电视台记者,还有省级和中央一级的。摄影摄像讲究的是抵前拍摄,为了抢下最好的画面,常常是一大堆人挤成一团,站的蹲的,你挤我推,好不热闹。由于人实在太多,很多时候挤不上去,这时就要发挥“高射炮”的功用了,将相机推到最大广角,高举过头,凭感觉对准方向按快门,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很多场合,“歪把机枪”也派上用场,当拍摄角度不够理想又没有更好的位置时,将相机离开眼睛端至合适的位置,对准拍摄目标“扫射”,真是无所不用。
        在整个活动中,最动人的场面是孔丹董事长在故居前与乡亲们深情握手的一幕,这也成了记者感觉最遗憾的地方。当孔丹一行进入故居的小院时,早已守候多时的父老乡亲拥上前去,争相与他握手,场面宏大,生动感人。此时要占据一个好的拍摄点已十分困难,只好将相机高举对准拍摄对象,接连按下几次快门。回放一看,恰好有个后脑勺遮挡在镜头前,破坏了整个画面,而精彩的瞬间转瞬即逝。错失此拍摄良机,令人抱憾不已。

185万萍乡儿女的自家人

本报记者 吴伟


        听说孔丹要来萍乡,我接到采访任务后,一直对此很担心,担心采访会有难度,怕完不成任务,因为孔丹一贯低调内敛,极少接受媒体的公开采访。
        难以接近,也要尽可能的采访,这是报社领导下派的任务。孔丹从南昌经高速公路来萍乡,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来到高速路出口迎接。当时是下午时分,烈日高悬十分炎热。在高速路出口处等候的记者们都在议论:这么热的天,孔丹应该不会下车,而直接去宾馆,大家准备在路口拍摄孔丹的计划恐怕要落空。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孔丹的车队驶进了高速路口。汽车没有意想中的径直开走,而是慢慢停了下了,从后座上下来一个人,他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和等候的市委书记以及市长亲切握手,并微笑着向记者们挥手致意。这让现场所有的记者都始料未及,这就那个低调内敛的中国最大金融集团公司掌门人孔丹吗?孔丹所有的资料大家都了解到了,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他是一个萍乡人,忽略了他那一份浓浓的桑梓情,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萍乡土地,他的脚要扎实地踩在家乡的土地,而不是坐在车上欣赏家乡的风景。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孔丹一句“我是一个出口的萍乡人,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尽一份力。”更是朴实、真切的反映出他对家乡的款款深情。这就是孔丹,光环其实并不耀眼,他就是185万萍乡儿女的自家人。

乡情·亲情·真情

本报记者 雷剑


        孔丹董事长率中信集团代表团来到萍乡,时间虽短,但日程安排很紧,活动很多,期间记者一直跟随采访,感触良多,回味起来,最深的体会还是一个“情”字感人。一些细节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显得亲切。
        孔丹的父亲孔原在萍乡中学读书时走上革命之路,因而从没回过家乡的孔丹对萍中的印象很深。在校史陈列室,孔丹非常认真地观看展板上有关父亲的事迹介绍,当他看到父亲是在萍中附近的宝积寺内举行的入党宣誓时,立刻说道:“这个细节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他激动地站在展板前,让摄影记者给自己留下珍贵的纪念,对父亲的尊敬与怀念溢于言表。
        回到家乡,看看父亲的故居是孔原的一大心愿。安源镇张家湾村的乡亲们把浓浓的乡情展现在了孔丹面前。一进张家湾,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就响了起来,乡亲们纷纷涌到故居前,看望第一次回家的孔丹。当时,现场的秩序甚至热烈得有点混乱,仅摄像、摄影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就有10多人,记者这样的文字记者很难靠近,中信银行南昌分行的一位摄影师为了抢镜头,两次摔倒在田间小路旁的菜地里。大家比当时的天气还热过几分的热情,让随后孔丹的行程稍稍改动了一下,他回到下榻的迎宾馆换下了已被汗水湿透的衬衣。乡情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萍乡的第二个晚上,欣赏了萍乡的焰火晚会,接受完本报记者的第二次专访,被浓浓乡情深深打动的孔丹意犹未尽,欣然来到市内的一家歌厅,一展歌喉。现场虽然没有记者跟随采访,但后来歌厅的音响师告诉笔者,那天晚上,60多岁的孔丹唱了一首又一首,快乐得像个孩子。

不重这边人,也重这边天

本报记者 汤丹



        “不重这边人,也重这边天。”这是孔丹董事长离开故居后,80多岁高龄的邻居李婆婆在接受采访时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很朴实的语言,但令人感到温暖。我想,它应该最能体现孔丹董事长对家乡人民的殷殷之情吧。
        这次我和记者陈薇薇的任务是采访孔丹董事长回故居。尽管孔丹董事长一行已经离开萍乡,但回想起当天家乡人民对他的热情和期盼,仍然还在感动着我们。按照行程,孔丹董事长一行大概9点钟抵达位于张家湾的孔原故居。8点左右,我们几人赶到张家湾时,发现当地百姓早已经在那守候,不管年老长幼,大家期待的眼神都是相似的——他们都想看看从北京回来的家里人。
        当孔丹董事长一行来到故居时,人群霎时沸腾了,纷纷涌上前去,几位年长的婆婆争相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时,我旁边的声音一下高了很多:“他跟孔原雕像长得好像!”“是啊!总算看到本人了!”……大家都难掩内心的激动。孔丹董事长更被家乡人民的深情所感染,不时作揖感谢。其实没有身临其境,是感受不到这份温馨的,我很庆幸自己能见证这感人的一幕一幕。
        在现场,尽管我和陈薇薇都在分开采访,但当我们俩碰头交流采访心得时,都不约而同地着重点出“孔丹董事长与家乡人民心连心”这一主题。我们对大家争相和孔丹董事长握手交谈,以及他与村民刘瑞辉的合影这些场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丹董事长和萍乡人民之间的感情,就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相隔多远……

细微之处显真情

本报记者 李桂东



        在没有见到孔丹之前,记者是这样给孔丹定位的:一位不苟言笑的长者,一位恃才傲物的尊者,一位历经沧桑不为凡事所动容的铮铮铁汉。可是在两天的采访中,孔丹的一言一行,让记者原有的种种假想全成了空中楼阁,一位谈笑风生、和蔼可亲、情感细腻的长者跃然眼前。
        8月11日下午,孔丹一行乘车从高速公路进入萍乡后,走下轿车,和市领导握手寒喧。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孔丹在和市领导交谈过后,并没有忽视在路口迎接他的记者和市民,而是不顾天气火热,继续站在车外,面带笑容地向记者和市民挥手致意。这样的镜头记者自然不会错过,一阵连拍过后,这一瞬间记录在相机的CCD上。遗憾的是,孔丹入萍的这一典型瞬间,由于时间仓促,记者未能及时处理见报。
        当天晚上,市政府宴请孔丹一行,记者在迎宾馆吃完工作餐后赶到晚宴现场。晚宴气氛热闹,台前有歌舞助兴。站在台前的过道旁,记者和两名特约摄影记者在伺机抓拍精彩瞬间。在众人的热情相邀下,孔丹放下酒杯,上台为晚会献歌。从记者面前经过时,孔丹止步,微笑地问记者吃过饭没有,在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后,孔丹双手合拢,频频向记者致意。作为国家大型企业掌门人,孔丹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已经让记者有些吃惊。原本以为,孔丹和记者的礼节性交谈,就此会打止。让记者又一次意外的是,孔丹和记者招呼过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和记者一起站在过道旁,真诚地对记者连说,“您们辛苦了!真是太麻烦您们了!”
        两天来,孔丹细微之处显真情的细节时常可见,言谈间无不体现出大家风范。

做了一回一线记者

本报记者 刘 婧




   早就听说跻身全球五百强企业的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要率团来萍访问了,作为一位媒体人和萍乡人,有位功成名就的“出口萍乡人”回到家乡,心情异常激动。未曾料到的是,8月11日我也有幸参加了中信集团莅萍的采访,肩负采写花絮报道。
  根据市政府接待处提供的行程安排,8月11日下午3:30孔丹先生到萍,我们决定提前30分钟赶到。当我与同事吴申良3:00赶到昌金高速萍乡出口时,高速出口处已经停了近十辆轿车,市委刘和平书记和市政府陈卫民市长已在市里专门用来接待重要外宾的COAST小客车内等候。
  当日我市正值高温天气,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可是我的同事们——《萍乡日报》和中国萍乡网的一线记者和市内其他媒体的记者聚集在那儿已多时了。没有遮阳伞,没有大树遮荫,没有茶水供应,大家却全然不顾,在这里热烈地谈论着如何圆满地完成这次报道任务。不知不觉,时钟已经指向3:30。“怎么我市前去迎接孔丹董事长的车还没到?”一位刚参加媒体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问。多年来的记者职业生涯让我们明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可能每次采访都会这么准时。因此,大家谁也没在意,讨论还在继续。下午4点左右,有消息传车队已经进入了宜春境内。在将近5点时,孔丹董事长终于到了。只听见相机的“咔嚓”声不断,我们一行中的摄影记者飞奔前去抓拍这历史性的时刻——孔丹董事长从奥迪车上下来和刘书记、陈市长亲切地握手后,与他们一同上了COAST。我们终于第一时间目睹了这位中信掌门人的“庐山真面目”——他身材高大,气质内敛、沉隐。
  而后,我们的采访队伍以最快的速度登上报社的新闻采访车,紧跟迎接的车队,进入迎宾馆。随后,我们一行共同参加了《萍乡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共同见证了我市与中信集团的三项签约仪式。担负本次报道其他采访任务的同事们仍旧在为采访不停地忙碌着。孔丹董事长为人谦逊、能言善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临近6点时,举行了一个礼物互赠仪式。此时,负责采写花絮报道的记者无不屏声敛气,神情紧张,仔细聆听、记录仪式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我也不例外。那一刻,我似乎有些了解了孔丹先生的拳拳赤子情和悠悠故乡情。仪式进行的时间很短,约5分钟。采访结束时已是晚餐时间,虽然已是饥肠辘辘,但交稿在即,我顾不上吃饭,马不停蹄地赶回报社写稿。
  两年多来,一直在
编辑岗位工作的我每天阅读着从采编平台传送过来的一篇篇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诞生、蕴涵着真知灼见的稿件。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同事们——一线记者投身新闻采编前线的激情和勇气,也领略到他们智慧和汗水的闪光。那天,我也终于做了一回一线记者,感觉站在“前线”很幸运,也着实很辛苦。

计划赶不上变化

本报记者 张建辉

  虽然之前已多次开会商讨“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来萍”的新闻策划,虽然我们已将孔丹在萍的行程安排了然于心且已相应地派出了多路记者,但8月12日那天,我们策划的“萍乡·中信 回家”系列专版的版面安排还是调了又调,计划实在是赶不上变化。
  最开始我们编辑部考虑要延续头天的“中信·萍乡 缘聚”的报道,虽说头天由于信息量不是很大,只做了4个版,但12日的活动密度空前,因此计划做12块专版(当期共计16版)与12日的报纸“缘聚”呼应,于是事先安排编辑做了4块其他内容的备用版,明知是“备用”,做了也可能会被撤掉,可编辑们都明白要打硬仗了,没人计较这些,为了争取时间,都尽快赶做了出来。但最终由于内容实在太多定为14块专版,2块备用版被撤。
  12日18点左右,开始有部分采访稿件和图片传送到采编系统稿库,但有些行程的采访情况不尽如人意,像参观安源纪念馆、秋收起义广场、安源客车厂等内容本来计划做一个版,踏看中信银行选址及安源大剧院的选址背景做一个版,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稿件情况出人意料地不足,只好将这两方面合二为一了。焰火晚会这个版,记者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编辑也期待着会有令人惊喜的图片放图片专版,谁料当晚大雨突降,并没有多少精彩的图片可用,只好另选角度组版。还有就是“再访孔丹”版,也是个意外,没想到孔丹董事长这么紧张的一天行程下来还能接受再访,还答应为报社题词!等稿的过程最是煎熬,不敢问、不敢催,生怕打扰了记者的思路,直到凌晨2点半,记者的QQ头像闪动,大家心中才松了口气。
  当所有报道孔丹之行的版面全部排版出来之后,值班主编在审版过程中忽然觉得各版只是单纯地报道事件,版面之间缺乏某种内在的联系,未能较完美地体现编辑的意图。问题提出来了,经过再三思考,主编提议各版按报道内容,用“原”、“园”、“源”谐音的一个“缘”字成语概括版面。最后,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天从人缘”、“追根溯缘”、“同缘共流”、“春色满缘”、“缘远流长”等9个“成语”串起了各版内容,使整个报道因“缘”生趣、因“缘”生义、因“缘”生辉。
  那是个紧张而又令人兴奋的不眠之夜,直到13日早上5点才结束战斗,虽然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们“赶”上了这又一次难得的经历。


心随“影”动

特约摄影记者 汪立新

   作为特约摄影记者,我有幸跟随采访了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的故里之行,用镜头记录了孔丹董事长感动之旅的历程。
  孔丹身为革命先辈孔原的后代、杰出的萍乡之子,首次回乡寻根,备受故乡人民的关注。受领摄影任务后,我精心搜集资料,做足采访功课,在中信集团主页上率先领略了孔丹董事长的风采。这次摄影采访虽然仅有一天多时间,但我的心随影而动,时常被镜头里的影像感动着。
  踏上故乡的红土地,孔丹董事长始终被乡情包围着、感染着,并传递给随行的家人和同事。在欢迎晚宴上,这位“出口萍乡人”热泪盈眶,深情缅怀父辈的功绩和故土情结,激情寄语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踏上回家的路,孔丹董事长心潮澎湃,迎着父老乡亲燃放的爆竹,他挥动着双手久久不愿放下;迈进父辈的故居,孔丹董事长努力克制着内心的的激动,在父亲的雕像前,他携家人敬献了花篮,抚摸着前辈使用过的家当,思绪万千;在故居的庭院里,孔丹董事长和省市有关领导一道挥锹培土,种下了两棵“思亲树”;千里寻根、坟茔祭祖,这位安源人民的优秀儿子尽情释放着无尽的追思。
  孔丹董事长的故乡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在萍乡的40来个小时里,他带领的团队足迹踏遍萍城东南西北,先后瞻仰了安源纪念馆,走访了萍乡中学、参观并为城市规划馆剪了彩。在一天多的时间里,他顶着高温酷暑参加了10多项活动,与省市领导一起畅谈和规划萍乡的未来,签订了三个协作、捐赠协议。
  孔丹董事长离开萍乡转眼一周了,每每打开影像文件夹,他的风采历历在目,他那平易近人的笑容仍然铭记于心。


一场精彩的报道胜仗

本报记者 陈薇薇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扳着指头数数已有五载,期间经历的各种新闻报道数不胜数,留下了许多记忆深刻的回忆,但这一次“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来萍”的新闻报道注定要成为这许多深刻记忆中最完美的一次,这是一次“精”、“气”、“神”配合默契,打赢的一次新闻报道战役。
  “精”:“8月11日至13日,中信集团孔丹董事长率中信集团代表团莅临萍乡走访考察。”报社领导在8月3日获悉这个消息后,随即就制定出详尽缜密的报道方案,记者、编辑们围绕报道方案分工而动,制定采访大纲、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历史文献……都在为打赢此次新闻报道战役做着前期准备。
  “气”:与此同时,为让此次报道达到领导满意、读者满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8月3日,报社领导果断决定派出记者赶赴首都采访中信集团,此举在同城媒体中可谓大气之笔。派出的两名特派记者在北京积极寻找机会,极力争取,终于获得了专访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的机会。《美好的期待——专访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和专访四位我市派往中信集团挂职锻炼干部的报道可谓大气之作,得到中信集团、市委市政府以及读者的一致好评。
  “神”:新闻图片主要起到调剂版面、美化版面的作用,这是很多编辑都认可的,但《萍乡日报》、《赣西都市》在此次报道中新闻图片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些,而是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赣西都市》8月12日头版“缘聚”和8月13日头版“回家”的新闻图片就把转瞬即逝的感人瞬间定格、“新鲜打包”奉献给了读者。报纸后期编排过程中,编辑积极主动与报社摄影记者以及特约摄影记者沟通,精心挑选出最能给版面“点睛”的新闻图片。
  既然是一个动态的新闻事件就难免随时有“意外”发生,比如孔丹董事长走访考察萍乡行程的变化、还有8月12日举行焰火晚会时天气的变化等等,都给记者编辑们提出了挑战,但是作为萍乡的主流媒体,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采编队伍,上下一心通力合作,使此次新闻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 ... 3&qid=&p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9:29 , Processed in 0.0379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