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88|回复: 0

周孜仁:忆曲弦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3-4-22 23: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弦的命运

周孜仁

曲弦是云南理论界一大才子。其父乃中国著名生物学家曲仲湘。本人则毕业于
河南大学数学系:那是共和国在呼啸战火中呱呱坠地之时,于是他和当时许多进步
青年一样投笔从戎,慨然随军南下,在昆明军区作干部教育工作,毕其一生。他生
命中最辉煌、也给他带来最大麻烦、又最为莫名其妙的一段故事,发生在1971
年夏天。

一年前,在庐山的政治群峰间上发生了中共党史上又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毛
泽东发表《我的一点意见》,宣判中共著名理论家、他曾经的秘书陈伯达为假马
列主义政治骗子,并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批判之。曲弦的人生转折从此
开始。

1971年初,云南省委按中央统一部署召开会议,第一书记周兴发表演讲,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号召对陈伯达开展大张旗鼓的批判。讲话高屋建瓴、旁征
博引,既有滔滔宏论,又有实际操作,效果好极了。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效果是,周
的讲稿一经报送中央,伟大领袖看了,于是欣然命笔,批示:很好,照发,这
个讲稿于是一下子变成了中共中央中发(1971)37号批陈整风
指导性文件,下发全国学习实施之。周兴的这个讲稿,就是曲先生主持起草的。

其时,曲供职于云南省委办公厅调研组。主要任务是起草调研报告、政策文件
、首长的重要讲话云。他在调研组的职务本不算高,仅组长处级而已)。最重要的
——这儿需要说明了——“政治骗子陈伯达乃中共中央理论喉舌《红旗》杂志原
主编,该陈一遭整肃,立马换了一根无产阶级的金棍子上场:大名鼎鼎的
人帮之一,姚文元。金棍子重组《红旗》,于是普天下寻觅笔杆子。不知怎
么回事,大概就因为那个37号文件吧?曲先生很快被锁定了。中组部一个电话,
他调北京便成定局。据说,云南省惜才如金,曾试图进行抵制,理由实在太过勉强
:曲当时身穿军装,仍系部队干部,地方无法做主。中组部长杨德中一顿训:
队怎么啦?部队照样属于中央管!没辙了。云南方面只好乖乖欢送。

北京的调令大约是七月初下达的,欢送程序于是正式启动。我们调研组从此便
再难觅曲组长踪影了。为什么?请吃啊,请喝啊!云南地处偏远,好容易出一个京
官,而且是《红旗》杂志,据说还是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如此显赫高位,能不
吓人?不趁机联络联络感情而何?那时全社会生活困难,经济拮据,全无酒楼饭庄
一说,欢送宴都在自己家里自力更生操办。曲乃好好先生,宴请者都是战友上司、
达官显贵,他能拒绝吗?不能。我们组无钱无地,自然是无力宴请的,领导遂安排
小字辈的我专约曲先生安排时间留影一张纪念。我和曲虽说同室上班,相处日久,
可这一回,要约他合影留念却颇费周折,婉转预约多次,好容易才在8月28日那
个中午,大家在昆明百货大楼对面的立新照相馆匆匆忙忙聚首,合影一张,算是遂
了愿,接下来又赴宴去也。

曲先生上京那天,场面更蔚为壮观。几十部小车,浩浩荡荡往通向昆明巫家坝
机场的小路一字儿排去,那场面简直堪与迎送外国元首比肩。我们虽为办公厅同事
,亦全然近身不得,就坐一张大巴,远远跟着队伍尾巴殿后,缓缓慢慢,曲折蛇行
。那年月坐飞机人烟稀少,巫家坝机场每日里不过三两航班而已,候机厅门可罗雀
,飞机场场可罗雀。那一天却满满宕宕一下子涌来如此众多大小官员、如此热闹非
凡情绪,昆明机场写史,此事断不可漏。作为朝夕相处的同事,在那种场合,我们
想单独握手话别已不可得,于是只能遗憾地,远远地,望他登机而去。

其时,我和曲共事(具体说,我在他手下工作)已三年有余,深知他为人很书
卷气:低调、正直、对于官场事多有不惯。我甚至完全相信,虽然高升,可在那翻
云覆雨年代,他不会为此翘尾巴,忘乎所以的。几十年后看当初送别留影,他脸上
的微笑平和而敦厚,当是证明。我甚至还相信,曲先生肯定是倦于那些没完没了的
无聊应酬的,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敷衍罢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就在他赴京不久,1971年冬天我出差北京,
专门去沙滩2号大院看了他。曲的住处本不宽,孤零零一人,加上气候阴冷,显得
非常冷落。他一边捅火炉一边客气地和我说话。他告诉我,说在北京工作视野宽广
,经常列席中央会议甚至国宴,常能见到中央首长和外国元首;又说了,每次《红
旗》杂志清样的大字本送毛泽东看后,如有批示,姚文元就会用塑料薄膜袋小心装
上,煞有介事地向大家展示,如此这般一通。在云南省委机关我年龄最小,人微言
轻,因此谁都不戒备我,曲更如此。在昆明时,每每和他独处,他总喜欢在我面前
发牢骚,对官场争纷乱表现一些超然的、无可奈何的愤怒。1971年那个冬天,
在北京,当我快要走了,曲先生又一次那样表情淡漠,冷不丁儿地对我说了一句:

北京的斗争,比我们云南,复杂得多!

我暗暗吃了一惊。这是说中央呀!矛头所指,不用明说,都是些君临天下的权
贵!我不敢往下深究,那年月,事情到此已经够了。他显然憋得太久,见了故人,
不吐不快罢了。孤独中人总是希望向人倾吐的。在北京的政治丛林,他相信他非常
孤独。

果然,75年前后,他不知道找了些什么理由,曲先生终于挣回来云南了。那
时,我因为一桩莫名其妙的反革命大案牵连险些儿身陷囹圄,后被发往工厂做工人
,与上层机关再无往来。曲先生具体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在什么单位供职?我都浑
然不知。关于他消息都是辗转听来,他以老伴身体不好,且不适应北京气候等等为
由,在姚文元面前死乞白赖,最后不知道咋就成功了;又说,临别时,姚非常热情
地对他交代,回了云南,他还是《红旗》的人,还得随时向中央报告那边的情况,
云云。

麻烦的事情出在一年以后,臭名昭著的四人帮垮台,全中国人人喊打。在
第一时间我就猜想,这一回曲肯定难脱干系。事实上,我很快知道,他确实被揪了
出来,罪名是他定期或不定期向姚文元打小报告,实乃四人帮安插在云南的钉子
,此人不关而何?这就关了,还判了三年。四人帮安插的钉子才判区区三年,唯
一的解释是,他确实打了小报告,但是他的小报告肯定全是鸡毛蒜皮,无关大雅。
判三年,不过象征性惩戒罢了。听说他关了三年,我就再次相信了我的判断:曲先
生肯定还是那么书生气。依照他的为人,姚文元要他报告,他能不报吗?不能。他
在云南生活多年,结交不少,他能得罪人吗?不能。唯一的办法就是虚以委蛇,交
差了事。这样就交出一个三年来了。

几十年来,我们虽然同处一城,但为生活奔忙计,各自东西,却一直无缘谋面
,直到2008年秋天,我无意间在在河南大学校友会的名单上发现了他,便如时
到他们的年会上寻找。正在人群中穿梭,突听身后有人小声叫,音细如蝇:小周
!小周!回头看,呀!我们双方都老了。他已是八秩老翁,行动不便,靠手杖支
持。而我,也年逾花甲。他依旧笑得那么平和敦厚。二人执手相向,刹那间说不尽
的别情旧绪。

后来就去了他的家。是在军区一座很不起眼的老干休所。房子很旧很窄,没有
任何装修。拿他的话说,这是原生态住房。老伴早已过世,女儿也出嫁多年。隔天
来为他做一次饭。他一个人生活,屋子零乱冷清。他正在读斯多葛主义者马可·
勒留的《沉思录》。这位稀奇古怪的罗马皇帝崇尚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主张安于在
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恬淡寡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除了腿脚无力,曲
先生的眼睛看书也已很困难。我拿起这本新买来的哲学著作翻翻,再一次从小体的
字上触摸到了这位书生不懈的理论激情。

最后,我困难地向他问了问案件的事,他轻松地一笑,不掩饰地说了:人家说
,北京,《红旗》杂志,恁好的位置,你干吗不愿呆下去?干吗要主动回来?肯定
是安插回来的奸细!他笑笑说:我长一千张嘴,也解释不清啊!

我说是的,这问题实在难以说清楚的。

但是我想我是说得清楚的。因为我了解他,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很复杂,因为
人和人不同,这种不同因为出身、信念、教育、志趣和追求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我
们除了希望理解,怎么能指望大家一律呢?

再说,那个年代本身就非常荒唐。


http://museums.cnd.org/cr/ZK13/cr723.gb.html#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2:41 , Processed in 0.0544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