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2|回复: 0

邓小平1977年亲自批准一张私人护照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1-31 19: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护照馆


1950年版护照


1951年版护照


1953年版护照


邓小平亲自批准的第一张护照


2012年版电子新护照
在上海市公安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本1977年签发的护照。护照的主人叫赵某华(化名),是位上海籍的女性,目的地为美利坚合众国。
在今天,中国公民只要有出国、出境旅游、探亲、学习等意愿的,手里有本护照或通行证实在是普遍而又普通的事情。然而,这本护照却让人看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走出国门的艰难与艰辛。
出国事由:“结婚”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1974年说起。那一年,29岁的大龄姑娘赵某华走进了上海市静安区的威海路派出所,她小心翼翼地向当地派出所的户籍警道出了一个请求,她想去美国结婚。
当赵某华结结巴巴说出诉求时,她看到户籍民警盯视了她许久,这眼光有点怪异,让赵某华如坐针毡。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她根本就没有勇气走进派出所,派出所属于专政机关之一,像她这样的人一般是敬而远之的。所以,本来就战战兢兢、硬着头皮来找户籍警的,如今在他的逼视下,赵某华残存的底气早已瓦解殆尽了。
她此刻的心儿如七上八下的吊桶,“砰砰”跳个不停。她十分清楚自己的命运并不被自己掌握,因为她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属于“黑五类”。那个年代,凡是出身与“黑色”沾上边的,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歧视和刁难。
户籍警打开抽屉,找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因私出国申请表”递给赵某华说:你回家如实填写好后再交过来吧。
赵某华唯唯诺诺地接过表格。对她而言,这是一根能够改变目前命运的“稻草”。晚上,赵某华关上门,对着台灯凝神细看出国申请表里每一栏的内容。在她的前面,还有一张白纸,她用木尺依样画葫芦地划上空白格子。民警那句“如实填写”的话语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不时在她的脑海中炸响:丝毫来不得半点闪失啊,赵某华一遍遍地提醒自己,她决定先在白纸上打草稿,然后再誊抄在申请表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赵某华感觉填写的每个字都重如千斤。在填到个人简历时,她有点无从下手。是啊,她有什么简历呢?她的人生如同一张白纸那么单纯。在长江中学高中毕业后,她就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养了。等到再想报考大学时,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学生停课,老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她只好踏上社会,参加了工作,依靠工资收入养活了自己。在这栏个人简历中,赵某华明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略加修饰,否则,政审这一关如何通得过呢?
想到这里,她在草稿纸中写道,“自1962年高中毕业以后,因身体不好在家养病,并参加里弄学习,1966年9月进新华路民办大庆小学代课,1967年10月进静安区耀胜百货店任营业员(现兼任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不是赵某华的主业,只是在耀胜百货商店这个小小的集体中,她为有头痛脑热的职工尽点护理义务。这时候赵某华执意把这个身份写在简历中,也算是她的良苦用心。
赵某华继续往下填写。在写到“家庭主要成员和亲友”一栏时,她分别写上了父亲、母亲、兄弟、姐姐、姐夫以及他们的职业。就在这时,她的笔停住了,犹豫着未婚夫沈某宏(化名)是否应该填写上去呢?
从赵某华的内心来讲,沈某宏还不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她和他之间并没领过受法律保护的结婚证,未来的变数有许多。但凡事有个因果关系,如果不是她与沈某宏要结婚成家,她岂会填写这张出国申请表?想到这里,赵某华慎重地在最后一名家庭成员中写上了未婚夫沈某宏的名字,在职业一栏里,她写的是“副教授”。
此时,赵某华的脑海中泛起了这个比自己年长12岁的沈某宏的影子。她清楚地记得,1972年,沈某宏和母亲一同来上海探访亲友,就在他们来赵家拜访沈母的老同学、老朋友赵某华的父母亲后,或许是两个未婚男女的一见钟情,抑或两家的家长有意促成这桩婚事,他俩抓住沈某宏在上海的有限日子相互了解,感情迅速升温,很快,他们订婚了,而且说定等沈某宏回美国办妥一切证明后赴美结婚。
沈某宏的确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回美国后,他寄来了相关的各种材料,如今,两人的婚事好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个晚上,当赵某华在“出国事由”中一笔一划地填上“结婚”二字时,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她将自己的一张一寸报名照贴上申请表,那微笑的眸子中蕴含着憧憬和理想。
赵某华牢牢记住了填表的这一天:1974年4月27日。
最后裁定:“不予发证”
五六十年代,上海市民申请护照的手续相当复杂而艰难:首先,要向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分(县)局申请受理,然后,公安分(县)局对申请人的政治历史、社会关系、本人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而又严格的审查,最后,由市公安局予以终审,通过后才下发护照。
这段等待的时间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最长的甚至超过半年。
如此长时间的审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往昔出国历程的艰难,就让数字来说明问题吧: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上海仅颁发过5000余本护照;而在“十年动乱”中,上海颁发的护照还不足2000本;其中的1968年,竟然只颁发了5本。再看国门打开的今天,审核通过的上海因私出国人员平均每天就达近千人。这是个多么悬殊的数据啊。
毋庸置疑,赵某华申请赴美的时期,国门几乎是封闭的,或者说只开了一条缝隙,难怪她从交上申请表格的那天起,便开始了忐忑不安的漫长等待。
一个人出国,正常的情况审核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何需审查几个月、甚至半年呢?有关人员又是如何审查的?这些具体细节还是从赵某华的那份申请表说起吧——
威海路派出所为赵某华进行“因私事出国审批表”的填写是在1974年5月24日,离赵某华4月27日填申请表已过去了差不多1个月。相隔时日,这份审批表里的内容和赵某华送上去的已有了不小的出入。
首先,在“本人简历及现实表现”一栏里加入了评语:“(赵某华)在里弄中不与群众接近,在单位里表现一般。”
显然,这是户籍警经过去赵某华的里弄和单位调查后的结论。虽然用的都是中性词:“不与群众接近”、“表现一般”,字面上并没有出现更多的贬意词,但旁观者从中不难得出结论,赵某华在里弄和单位里都不被看好。
不知赵某华如果在里弄里是个喜欢串门、喜欢在邻里间东家长西家短地搬弄或打听隐私的人,那么,调查人员会不会就有“与群众接近”的评语了?自然,结论或正或反,不得而知!反正,在这一栏里赵某华就失分了。
可以看到,赵某华尽管在里弄里夹着尾巴做人,但因为她“不与群众接近”,的确缺少了“群众基础”。在户籍警向她的四方八邻了解情况时,我看到了这样的描述:申请人历史上未发现政治问题,但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政治面目复杂。本人出国结婚是否事实,无从断定。未婚夫在美国已40岁还未结婚,我们无法了解。根据以上情况,请有关领导部门审核决定。
于是——
1974年5月31日,威海路派出所有了上报的意见说明:“经研究,该人本人没发现问题,但家庭和社会关系复杂,单位对其出境也不表态,根据以上情况拟不同意出境。”
1974年7月23日,静安区革命委员会拿出了不是意见的意见:“报市审定。”
1974年8月22日,静安区公安分局政保科也有了模棱两可的表态:“我科未掌握情况。”
1974年9月9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拿出了处理意见:“根据情况不去为宜,报核。”
1975年2月2日,上海市公安局治保处做出了最后裁定:“不予发证。”
前后历时10个月的漫长审核之路,赵某华最后获得的是冷冰冰的“不予发证”四个字的答复,30岁的赵某华的终身大事就此搁浅了。正当的结婚愿望都被否定,在上海的赵某华是无计可施了,她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远在大洋彼岸的未婚夫沈某宏的身上了。
邓小平亲作指示:应予批准
1974年的沈某宏已是个40岁的“王老五”了,他曾经的美好心愿是当年6月与赵某华在上海完婚,然后同去美国定居。沈某宏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副教授,9月份开学前他必须返回学校教书。
然而,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在上海探亲的几个月里,他虽已获得美国政府批准赵某华入境结婚的许可证,可上海未婚妻这里的审批调查却没完没了,无法给予他明确的答复。沈某宏权衡再三,对赵某华说,赴美的签证迟迟不下来,他等不及了,只能先独自回美国教书去。他要赵某华静候佳音,哪怕等再长时间,只要签证下来了,他立刻前来接她。
转眼到了第二年,沈赵二人等来的不是佳音,而是公安部门不予签证的决定,甚至于传到沈某宏耳朵里的还有对他未婚身份持有的怀疑态度,这让沈某宏既气愤又无奈。
1975年12月,一封由美国华人进步会出具的证明材料以航空挂号信的形式寄到了静安区公安分局。在这封信里,美国华人进步会着重就沈某宏的单身,以及与赵某华的婚姻之事做了证明。可犹如石沉大海,赵某华赴美的签证并没有因此有转机……
为了与赵某华结为夫妇,沈某宏在美国从没停止过努力。他不断地通过信件表达心愿,词意恳切又真诚。在1975年给静安区公安分局“执事先生”的一封信里,沈某宏写道:
“鄙人于1972年夏随家母返国观光,亲眼目睹新中国猛飞突进。在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下一日千里,人民生活安乐,身为中国人无论在国内国外皆感自豪。在访问旧亲友中又重遇赵某华女同志,因觉伊思想前进,生活相互,办事认真,具有新社会主义新女性典型,故双方感情渐增,在双方家长同意下订婚。待鄙人翌年返国后结婚。次年,中国驻美联络处成立,经与一位主持人纪立德先生商讨,径告赵同志可单独向当地公安局申请出国结婚,故自1974年5月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未婚妻入境结婚许可证,即由赵同志向贵局申请出境。一年半来,叠接我未婚妻来信谓贵局每次接待和蔼可亲,并保证人民政府会照顾。鉴因双方年龄已长,相加已超过70岁,而鄙人旅居异域多年,万事皆备只欠东风,故敢于在国际大好形势之下,东风压倒西风之余,陈书贵局,顾念赵同志与鄙人万里之情,结为百年之好,盼东风早临,若祷书不尽意,一切容赵同志面谢,此祝祖国继续猛进! ——旅美中国教授沈某宏上”
不管沈某宏写的是由衷之言,或在“拍马屁”,我想,信中写道两人年龄相加已超过70岁,他们要求的只是人之常情:组建家庭,读信者应该为之动容吧?可惜很遗憾,沈某宏没有获得只字片语的回复。
一晃,中国大地响起惊雷,“四人帮”被一举粉碎了。远在美国的沈某宏从中再次看到了希望,1977年1月14日,他又提笔给静安分局的“执事们”写信:
“自从美国各大报章电视上得悉祖国近揪出‘四人帮’,大快人心。各地农工业欣欣向荣,亿万民众势力拥护华主席英明领导,人心振奋。国外华侨不禁称庆,愿日后继续为祖国处处上进好消息向美国异邦人民宣扬尽最大努力。鄙人曾于过去3年来屡次向贵局上书有关我未婚妻赵某华来美完婚事,因遭‘四人帮’控制旧市委,一直未得音讯,诸如此类事件不无影响美国华侨社会人心,故3年来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毫无进展。今在上海新市委领导下气象焕然一新,谅我未婚妻来美完婚事必能受到眷顾。鄙人旅美20多年,今日是我最兴奋愉快一天,祝祖国猛进。——华侨教授兼中美人民友谊会沈某宏上”
但当时 “四人帮”虽然倒台了,“左”倾思想尚存。在市公安局1977年9月3日的批复中仍这样写道:你局公一发(1977)315号来函收悉,现将赵某华申请去美情况报告如下:
“赵某华,女,34岁,上海市人,出身资产阶级……据赵某华称:美籍华人沈某宏与其家是世交,双方父亲是几十年的老同学。 1972年8月沈某宏随其母归国来沪时与赵订婚。之后,赵多次申请(沈也多次来信)要求批准去美结婚。据沈某宏来信称,他是美国队三藩市‘华人进步协会’的执行委员。根据公安部和外交部‘关于从严批准中国公民在美定居’的指示精神,我们意见赵某华在美无直系亲属,拟不批准其去美……”
10月12日,相关领导再次做出了“劝阻”的指示。
然而,就在大家认定赵某华赴美被拒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10月13日晚上,公安部给上海市局打了电话。对方说,沈某宏就与赵某华去美国完婚的事写信给了邓小平。邓小平相当重视,10月12日作了指示:“我意,如无其他政治问题,应予批准。”
国门敞开 来去自如
此后,一路绿灯行得通,尽管还需走程序,但这一次命运女神偏向了赵某华和沈某宏。
有人说沈某宏给邓小平的信写对了,如果没有他老人家的批示,沈、赵二人的马拉松等待恐怕还有时日。然而,这其实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沈某宏还没给邓小平写信的1977年10月2日,邓小平在接见港澳同胞国庆代表团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夫妇时就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多嘛!对愿意出去的人,不要抓得那么紧,继承遗产、娶亲等等都可以出去,回来的也欢迎。对归侨、侨眷的政策也有不少问题,主要是一个政治待遇问题,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关系(海外)太多,而是太少,这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四人帮’胡说‘地、富、反、坏、海、侨’,把华侨同‘地富反坏’并列,这种错误政策一定要纠正过来,要做大量工作。进行政策教育,全国执行。中央已下了这个决心。 ”
应该说,沈某宏的请求正是党中央下决心扭转的问题,他和未婚妻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最终搭上了这列顺风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次会上确定将关闭了近30年的国门向世界敞开。
从此以后,中国与世界开始了全方位的接触与交流,护照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到了80年代末,随着自费留学高峰的形成,上海的出国人数成倍增加。当年办理护照是在位于河南中路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从早到晚,排队的上海市民一直排到了福州路,这支长龙足有数百米。出入境管理办证机构还为方便大家延长了办理护照的时间和周期。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到晚上9点多钟,实在忙不过来啊……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公民因私出境又有了更加美好的理由——出国旅游。到了新世纪开元第一年,中国人出境旅游突破了1000万。2002年9月28日,公安部更是批准了上海试行公民按需申领护照。至此,出国成了公民的正当权利,每一位市民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拥有出国护照。
赵某华赴美的艰辛一页早已成为历史,今天,对国人来说,来往于寰球大洋山水之间,哪里还有障碍和距离?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护照的今昔命运也应该是面镜子吧:改革开放,是硬道理。

原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3_01_30_12397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8:14 , Processed in 0.0275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