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05|回复: 0

谌旭彬  戳破《1942》里的伪历史

[复制链接]

0

主题

9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发表于 2012-12-26 01: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120772474.html

讲述河南
1942-1943年大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坊间已成热词。但可惜的是,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作为脚本的纪实原著,乃至于媒体对该段历史的诸多重新发掘,均可谓是伪史当道。

  本文所澄清的,只是这些伪史中的一部分。


  政府压制舆论,不允许媒体报道河南饥荒?

重庆《大公报》194323日因刊载该报主持者王芸生的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而被当局停刊三天。电影及许多媒体,均以此为据,认定国民政府当年压制舆论,不允许媒体报道河南大饥荒[详细]

  《大公报》被停刊三天,不是因为报道河南饥荒,而是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

  《大公报》被停刊三天是实情,但其被停刊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该社论报道了河南的大饥荒。据王世杰194324日的日记披露,其被停刊的真实原 因是:《大公报》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受停刊三日之处分。王氏曾担任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1942127日刚刚辞任。以他的身份,自然知道 《大公报》被停刊的真实原因。换言之,报导灾荒并不犯禁,但指责政府限价不力则惹怒了当局。

  在《大公报》被停刊之前,重庆《新华日报》对河南灾荒的报道至少已有40余篇

  事实上,对于河南的灾荒,国民政府从来没有限制过媒体的报道。譬如重庆《新华日报》,自19428月到194323日《大公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据笔者的不完整统计,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已多达40余篇;其中12月份的报道最多。

  重庆《新华日报》当时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其刊登的内容,和重庆《大公报》一样需接受国民政府新闻检查机关的审查。但这40多篇关于河南灾荒的报道,没 有一篇遭到封杀处罚;《大公报》遭到处罚后,到19436月,据笔者不完整统计,重庆《新华日报》对河南饥荒的报道数量,至少还有80余篇,具体篇名及 报道日期,恕不再以列表一一罗列。所谓国民政府不让媒体报道河南大饥荒,显然不实。实际上,无论灾前灾后,对河南饥荒的报道,政府从未有过限制。《大公 报》停刊三天,不是因为它报道了灾荒,而是因为它抨击了政府。

  《大公报》被处罚之前与之后,对河南灾荒的报道同样从未中断

  或许仅以重庆《新华日报》为例,对部分读者而言说服力还不够。毕竟这是一份共产党的报纸。但即便是被停刊三天的《大公报》,在被处罚之前,实际上已有不少对河南饥荒的报道,这些报道也未受到当局的封杀和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豫省灾荒目睹记》一文对河南灾荒严重程度的披露,丝毫不逊于后来王芸生为之配发社评而惹祸的《豫灾实录》,该报道里有诸多惨烈 的饥民死亡案例,譬如在宣城,一陈姓满门五六口由家长迫令长幼同时食砒霜自杀,在服毒后,邻居概不往救,且曰:早死,少受罪!’”王芸生也为该报道配 发了社论《天寒岁末念灾黎》,但因未曾抨击政府的战时政策,两篇报道均顺利登出。194322日被停刊三天后,大公报实际上仍在继续报道河南灾荒,据 笔者所见,其报道至少持续到该年620日,当日刊发了张高峰的前线报道《灾后话农情——河南新麦登场》。

  蒋介石不许报灾、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电影及媒体惯说蒋介石不愿意救灾、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流行的史料依据有三份。这三份史料都有问题。

  冯玉祥的回忆绘声绘色,但李培基根本没去重庆报灾,怎会挨蒋介石的骂?

  其一是冯玉祥的回忆。冯氏1947年在美国写回忆录《我所知道的蒋介石》,其中说道:河南大旱,是人人都知道。这次旱灾是以叶县为中心,周围七、八 百里,草根树皮都被饥民吃光了。饿死的人不知有多少,遍地皆是,无法算计,就在这样惨痛之下,蒋介石还向河南征粮。那位河南主席实在没有办法。大胆的向蒋 介石说:旱灾太厉害。蒋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骂起来说:一点廉耻都没有,一点人格都没有,就是胡造谣言,我知道河南全省都是很好的收成,而你偏说有 旱灾!无人格长,无人格短的骂了一个钟头。可见对于人命毫不关心。上一期专题《1942年河南饥荒人祸分析》已经考证过,冯氏所谓的那位河南主 ,名叫李培基,在中央派人前往河南调查之前,李氏一直竭力在做的事情,不是报灾,而是在瞒灾。被河南各界推举前往重庆报灾的杨一峰,在重庆查出了当 时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向中央所呈送的报告,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事实恰恰和冯玉祥所言相反。李氏既然从未面见蒋介石痛陈灾情,后面所谓无人格长,无人 格短的骂了一个钟头的情节,显然只能出自冯玉祥的捏造杜撰。

  郭仲隗说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但河南军方曾多次报灾,并因此与豫省府正面冲突

  第二份史料,是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郭仲隗晚年在《江流天地外》一书中的回忆。据郭氏说:1942年,我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 水田外,一粒未收。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 有之奇。郭氏说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全然不是事实。真实情况是:汤恩伯、蒋鼎文、李家珏等河南军方高层均曾向重庆报过灾,但河南省政府方面则一 直瞒报灾情。军、政双方的这种分歧,在19429月的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曾有一次正面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蒋介石决定1942年河南军粮配额(从420万石)减为250万石。详情可见上期专题。[详细]如果不相信河南有灾,不愿救灾,如此大幅度地减少河南的军粮配额干什么呢?但减而不免,则很显 然与河南省政府的灾情报告有关。郭所谓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是在19421030日,此时,河南各界推派的赴渝报灾三代表杨一峰、刘庄 甫、任兆鲁已经顺利将河南灾荒的实况转达给了蒋介石。杨一峰后来回忆说:弟当时被河南各界推为赴渝呼吁三代表之一,据所知中央了解河南灾况,并非由于豫 籍参政员郭仲隗先生之呼吁。……郭参政员之呼吁,可能是以后之事,与中央之推派大员赴豫勘灾无干。

  王芸生说陈布雷告诉他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其实只是王芸生的杜撰

  第三份史料,是60年代王芸生、曹谷冰撰写的《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该文声称:(《大公报》被停刊后)王芸生曾为此向陈布雷询问究 竟,陈布雷说: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李主席(培基)的报灾电,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等等,委员长 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得缓免。这可见蒋介石刚愎自用、不恤民命的作风。在李培基没有报灾这一点上,王芸生和冯玉祥一样,赤裸裸地撒了 谎。陈布雷时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李培基并未报灾,陈怎么可能向王芸生讲那么一大段李培基报灾被骂的情节呢?这段情节显然是王芸生60年代时杜撰 的。再者,此时已是19432月,重庆派往河南调查灾情的张继、张厉生等人194210月份就已经到了河南,饥荒的实际情形早已通过他们传回了重庆, 政府的救灾工作已经全面铺展开来,陈布雷怎么可能罔顾事实,跟王芸生说什么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王芸 生在60年代伪造了这段历史。

  记者白修德报道灾情之后,政府才被迫开始救灾吗?美国记者白修德1943322日曾在美国《时代》周刊上报道河南饥荒。白氏晚年在其回忆录里引用 一位梅根神父的来信,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报道,才迫使无心救灾的国民政府行动了起来:自从你走后并且发出了电报,粮食就从陕西沿着铁路线紧急调运过 来,……省政府也忙碌起来了,到处开办了临时伙房。……军队也拿出了他们的一部分粮食,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影乃至多数国内媒体照搬了白氏晚年的这一说法[详细]。但事实并非如此。

  白修德在《时代》周刊报道灾荒时,中央及河南的救灾工作早已全面展开

  自194299日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以蒋鼎文为首的河南军方向蒋介石报告了灾情实况之后,尽管以李培基为首的河南省政府仍然对饥荒的严重程度持 保守态度,但河南省政府的救灾工作,已不得不立即展开。916日,李培基迫于中央压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灾委员会;928日,李培基正式发表讲话,提 今后本府决定将救灾一项,定为中心工作。此后,整个河南省政府的运转,即彻底转入救灾模式。王曲军事会议上,中央直接减少了河南的军粮配额,并立即 从陕西开始向河南运粮。

  总体来说,1942910月间,可视为中央及河南地方救灾工作的第一阶段。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调查灾情及救灾计划、办法的拟定。调查方面的主要工 作,是查勘各县灾情实况,详细记录充足、自足、不足、待救四种户口;具体的救灾计划和办法则依据上述调查制定。194210月到19431月,可 视作救灾的第二阶段。此一时期,各项救灾工作均已分别展开。中央发放了三次急赈款;河南省政府自筹赈款500万,并在陕西购得麸皮300余万斤运回发放, 地方亦筹款1000万。针对流民的各种以工代赈(主要是兴办农田水利,如疏通河道,开凿水渠等)也搞了起来。最关键的粮食问题,先是向第一战区长官部借了 后方的囤粮3.5万包,又向汤恩伯部借粮160万斤,军队节食麦300万斤以及向陕西省购买的存麦2万包,都分别发放了下去;各县所存的仓谷,也勒令必须 1943年麦收之前全部散发给灾民;其他如查封大户存粮、设置粥厂、组织募捐等工作,均是在此一时期大规模展开的。对逃荒的灾民,则根据其逃荒的主要路 线沿途设置救济站,供给灾民吃住。

  也就是说,白修德322日在《时代》杂志上刊文时,上述救灾工作,均已全面展开。粮食从陕西沿着铁路线紧急调运过来不是白修德报道后的结果;省政府也忙碌起来了也不是因为白修德的报道;军队也拿出了他们的一部分粮食的时间更远远早于白修德的报道。白氏在灾区不足20天,走马观花的报道 并不可信。当然,1943年麦收(6月份)前的四个月是灾民最困难的时期,旧储已尽,新粮未收;同时,3月份也是政府救灾工作最艰难的时刻,本地储粮已发 放殆尽,外部运入粮食又非常艰难——正如亲延安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所说的那样:正常时期,粮食可以从四个方面运进河南。而现在这些运输线有三个方面都控 制在日军手里。来自陕西的第四个方面运输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因为在潼关到灵宝之间80公里的这一段铁路,正处在日军大炮射程之内,所以,白氏在河南看到 的灾情之惨烈,确属事实;但白氏认为当局此前不救灾,自己使灾荒成为国际新闻后才开始救灾,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想当然而已。

  美国外交官谢伟思194211月在河南的观察,比白修德要准确得多

  谢伟思194211月也在河南,他的观察比白修德要可靠得多。据谢氏记载:粮食现在也正在运往河南省,但数量很小。……潼关火车站站长说,他不知 道运粮的吨数,但他对我说每晚通常有两列火车东驶,每列平均10节车皮,容量1540吨不等,可以设想平均载25吨。据我所见,东行列车所载货物全是粮 食。因此,我估计一个月至少可向河南运进1.5万吨粮食。火车驾驶极端困难和危险,要于夜间在日军炮火的交叉射击下行进。几乎所有桥梁都被破坏了。需要走 临时修筑的弯道。为保持铁路畅通,铁路职工表现了极大的英雄主义和智慧。如果谢氏调查到的数据是准确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从陕西到河南的唯一一条铁路,即 便东行列车所载货物全是粮食,一个月也只能向河南输送三千万斤粮食,而河南国统区的灾民,据美国救济委员会的调查,有一千多万人,也就是说,每人每月 只能从这唯一的铁路上获得三斤粮食而已。这恐怕才是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最终饿死人数众多的主要原因。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更不难发 现,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其实只是1942-1943中原大饥荒的一部分,河北、山西同样是重灾区——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达的一份文 件《限期完成粮食吸收调剂工作,救济灾区,保证春耕》记载:目前五、六分区灾情至为严重,约近半数人民已无粮可食,饿死者日有所闻,春耕已陷停顿,必须 以全区力量之支援,始克渡过难关。这份文件的签发日期是1943325日,恰是白氏在《时代》刊文的时间。中共在河北、河南交界地带的抗日根据尚且约近半数人民已无粮可食,饿死者日有所闻,自不难想象陷于日军三面包围交通不畅的河南国统区会是何等情状。

  蒋介石让前线部队撤退,想把灾民当包袱甩给日本人?电影里有蒋介石拟弃守河南、让前线部队撤退,把灾民当成包袱甩给日军的情节。学者们中也有人撰文 说:为了拖垮敌人,人民又成为敌我双方的人质。……日占区不仅严禁灾民向日军后方流亡,而且刻意将灾民向国统区、共产党控制区驱赶,使之构成中国方面的 压力。至于中国方面,在这个时候,第一,没有积极救助;第二,其实也期望这些灾民流亡到日占区、他方占领区。”[详细]这些说法,与史实相距可谓十万八千 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7:21 , Processed in 0.0360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