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38|回复: 0

收藏“文革”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2-6 0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是一场文化的浩劫。在“文革”中,“红色文化”如洪水一般将传统文化冲了个土崩瓦解,同时催生了许多的新文化品种——从千锤百炼的“样板戏”到全民“‘忠’字舞”,从形形色色的毛主席像章到各色各样的毛主席塑像,从大量的“文革”宣传画到相当可观的“文革”邮票、“文革”瓷器……那一切,汇成了一股红色的滔滔激流,也在中国革命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文革”过后,被“红色文化”冲垮的传统文化又奇迹般重新站立了起来,但“红色文化”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许多喜欢收藏历史的人们没有重蹈“砸烂旧世界”的覆辙,将那些“‘文革’文物”悄悄收藏了起来。时过境迁,那些“‘文革’文物”居然成为收藏界的一个关注热点。
当年,巴金老人呼唤建立“文革博物馆”。他的呼声没有随风而逝。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塔山风景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有“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建的文革博物馆”之称。创建者是曾任汕头市常务副市长的彭启安。他从民间集资1100万元。其中埋葬着70多个“文革”冤死者的尸骨,还收藏有近300本书刊。(http://news.sina.com.cn/c/2005-06-07/06186099050s.shtml)此外,广州市民郭启铭耗费40余年心血收藏了“文革”期间的30箱近万余件史料和物品(http://news.sohu.com/2004/03/19/73/news219497322.shtml);山西侯马市干部李小民花近20万元资金购买各类“文革”期间出版的图书上,已达两万余册。(http://news.sohu.com/20050510/n225503460.shtml)——他们的事迹已经为人传扬。
国内有几处毛主席像章城?曾经有一座开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堡旁。不大的面积,摆满了也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堪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人去楼空了。韶山滴水洞中,也有一处。那成千成万的像章是一代人狂热记忆的象征,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工艺技术水平的体现。
四川收藏家樊建川先生在收集大量“文革”瓷器的基础上,出版了《文革瓷器图鉴》一书,200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那些以毛泽东和工农兵形象或“语录”为题材的瓷器也在无声地提醒人们,勿忘那个狂欢的革命年代。
一位上海学者收集了许多“文革”传单和小报,出国前装了满满一箱。通过海关、到达美国以后,那些传单和小报成为那边的学者研究“文革”的重要资料。
说到我自己,喜欢收藏,但并不刻意搜求。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集邮。因此收藏了相当一部分“文革”邮票。还有数百枚毛主席像章。这些都不稀罕。但有一部分是当时的“造反派”生产的组织徽章(如“钢工总”、“钢工总118兵团”、“九一三武汉纺织”、“武汉机关红司”的证章,甚至还有一枚“新汉轧624抗暴纪念”的武斗纪念章),却比较少见,也是敝帚自珍。其中,“6,24”是武汉“文革”历史上一次重大武斗的纪念日——1967624日,“保守派”组织“百万雄师”攻打汉口“造反派”组织“工造总司”,杀死24人(一说25人)。同日,“百万雄师”还攻打了汉阳的“造反派”据点——汉阳轧钢厂。此事震惊了中共中央。当晚,权倾一时的中央首长陈伯达电令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制止武斗。(见王绍光:《理性与癫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页。网上亦可查到当年的“工造总司”司令吴焱金的“文革”回忆录《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口述武汉文革史》,其中也有关于“6,24”惨案的记载。)那枚“新汉轧624抗暴纪念”的武斗纪念章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些群众组织的徽章,规格都显得比较小。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大约是因为母亲当年一度加入过“造反派”,在与其他“造反派”组织的联络中获得的。得闲看看,就足以想起动荡中悄悄收藏、自得其乐的懵懂岁月。我一直保存着自己的“红小兵”胸章和“红卫兵”袖章,也只是想保留下自己的一段历史记忆。
我的收藏中,有一册《毛主席讲话批示书信集》油印本,封面下方的落款是“新华农东方红毛泽东思想红战士编印一九六七年四月武昌”。“新华农”是武汉地区很有名的“造反派”组织,由原华中农学院的学生组成。“东方红毛泽东思想红战士”,应该是“新华农”下属的一个组织?这本文集中大部分文章是毛泽东在1950年代的有关讲话记录稿。其中有些后来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文革”中,红卫兵不知道通过什么秘密渠道搜罗到好些尚未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著作,包括一些诗词,纷纷传抄、油印。也许是红卫兵中的高干子弟发挥了传递情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红卫兵的神通广大。
还有半本《毛主席和林彪同志的革命实践活动》,封面下方的落款为“长江日报翻印一九六七年七月”。其中主要收录了韶山毛主席故居陈列馆马玉卿介绍毛泽东家庭、青年时代的事迹报告,文末注明:“(一九六六年在湘潭地委党校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根据北京电子管厂革命师生接待站转抄后勤部‘风雷’宣传组翻印稿翻印”。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和延安的回忆,文末注明:“根据延安大学延安—井冈山长征队、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闪电整理稿翻印”。遗憾的是,关于林彪的回忆在“林彪事件”以后被撕下。那时,有一段要求上交所有与林彪有关的书籍。当时有一本与“红宝书”一样流行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其中就收录了毛泽东语录和林彪语录。林彪出事以后,要求必须上交。后来得知有人没有上交,已经上交的都感到不该那么听话。
我还一直保存着一本《毛主席手书选集》,该书“前言”介绍编印此书的有地质部郑州地质学校、郑州市图书馆、地方国营郑州二七印刷厂、《郑州红卫兵》编辑部,封底则有“内部资料武汉市印刷工业公司翻印,武汉市国营汉光印刷厂印刷一九六七年十一月武汉”的字样,并标有印数4万册。这本书纸质好,分“题词”、“诗词”、“原著、指示、批示”、“书信”、“题字”五辑。对于喜欢“毛体”书法的人,是很好的珍藏本。“文革”中,模仿“毛体”书法者大有人在。直到2000年,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经专家、群众的投票评选揭晓。以得票多少名次排序为: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http://wenku.baidu.com/view/4328614433687e21af45a96e.html)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毛体”书法的文化价值。
还有一本《六十部小说的毒在哪里?》,下面落款是:“武汉钢工总沙市地区兵团沙市新华书店红色发行员纵队翻印”。书是由红代会中国人民大学三红五星兵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战线》编辑部编写的,矛头直指几乎所有的新中国长篇小说名篇,还有一些不那么有名的作品。其中的批判文字都是那个时代流行的风格——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我记得当年还看过一本《100部电影的毒在哪里?》,其中记录了江青“枪毙”大批中、外电影的言论。应该与《六十部小说的毒在哪里?》是一套的。这样的“大批判”资料,有时也会起到某种宣传的作用。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资料产生了想看看原作的念头的。我那时当然不会想到,后来考研究生,我会选择“当代文艺思潮与小说研究”作为我文学研究的方向。
…………
这些书,一律都没有“新华书店发行”,没有定价。可见当年书的流通渠道非常诡异。我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车上有红卫兵兜售丑化刘少奇的连环漫画《刘修丑史》,一共三册,出价5角。母亲当时买了下来,让我们非常开心。因为那是一个书店中除了政治书籍,连环画都是英雄事迹的年代。连环漫画因此显得别具一格。还有一次,傍晚时分,楼下一阵热闹的喧哗,我跑下楼去看,原来到了几本塑料封皮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大家都想买,一问价格6元,就犯了踌躇。因为在那个年代,6元是一个人半个月的生活费。可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就说“我买一本”!当时,父亲出差,母亲也不在家。我赶紧跑回家,从自己的储钱罐中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在众人瞪大了眼的围观中,花6元钱买下了那本书。后来,这事居然成为了大人们的谈资……
上面提到的那些书,大都是父亲带回家的。父亲出身农家,却一生爱书惜纸。“文革”中,他一度也被打成“走资派”,曾经被罚去食堂烧开水、去仓库当保管员。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到的这些书。现在,每当看到这些书,我就会想起已经去了天国的他老人家……收藏,也是一种纪念啊!
此外,我还保存了一些题头印了“语录”的信纸、信封,一些书签。它们都能勾起我对于往事的回忆……


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81ce6e0101c75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8:49 , Processed in 0.0281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