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57|回复: 1

米鹤都:《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编者的话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0-24 18: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
米鹤都主编
香港中国书局20113月出版

编者的话

  感谢北京传奇王波明、葛明、朱德淼等同仁的动议和参与,使《回忆与反思——口述历史丛书》能够呈现于读者面前。

  在共和国一个甲子的艰难历程中,共和国同龄人的蹉跎岁月,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跌宕起伏。古人云:六十而知五十九非。当这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今天,回头看,他们有太多的倾诉和感慨。

  可以说,这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扮演了试验品角色的一代,也是为改革事业做了铺垫和牺牲的一代。前者,他们在理想主义的憧憬中奉献出了青春,结果是除了试错之外几乎一无所获;后者,他们的大多数也和三十年改革的丰厚红利无缘,而在社会利益的洗牌过程中被彻底边缘化。现实的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在某种意义上需要遗忘掉他们,同时也在遗忘掉与他们血肉相连的那一段段无人理清、也无人承担责任的历史。然而,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历史难以割裂。他们青春的惨痛教训尚未理清,更重要的是当年那场大革命产生的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矫枉,甚至被作为了中国特色在继续发扬光大。当今天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时候,我们依稀记得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一个不能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是永远无法真正崛起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这一代人不仅有责任率先正视自己的历史,也有义务把自已的反思留给社会。

  参与本丛书创意、策划、采访、编辑、资料整理的同仁们,撇下时尚,拨开蒺藜,与那些丰富历史素材的承载者一起重返昔日巨浪的喧嚣,寻找他们依稀的足迹,聆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大家期冀以一种担当的精神,以一己绵薄之力,从这些个体的视角去了解:他们是谁?他们怎样长大?他们如何走过动荡的六十年?他们青春换取的教训是什么?以及他们今天对生命的反思。或许从他们各异的人生角度和思索中,可以或浓或淡地勾勒出这一代人粗犷的轮廓,从而对渐行渐远的历史失忆弥补于万一。这就是《回忆与反思》丛书的由来和同仁们的心愿。

  《回忆与反思》丛书所涵盖的历史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今的六十年,丛书以这代人的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三段主要经历为线索,以老三届为主要代表并兼顾上下,以北京为主要采访地亦涵盖各地,以那些深度参与历史事件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具体的访谈对象。

  《回忆与反思》丛书采取口述史的基本形式。为保持文体的连贯性,丛书采取了第一人称的自述体裁,需要强调的是,其中显然包含着众多采访者研究的成果和思想的结晶。目前,学术界对于口述历史这种形式的认识尚不一致,编者所做的也只能是一种探索。由于无法拉开与历史的距离,当代人完全客观地撰写当代史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口述历史。古罗马哲人马克?奥利略这样说过:我们之所闻,仅仅是一种观念而非事实本身;我们之所见,只能是一个视角并不代表真理。编者认为,用这句话为口述史定性是比较恰当的。口述历史本身就意味着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更不等同于信史,即便通过研究者的加工整理,也只能是受访者认识水平上的个人观察。相对于历史全貌和真实,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口述,都难免有瞎子摸象般的片面和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因此,敬请读者留意该种历史读物的特点。

  《回忆与反思》丛书在对口述史的采写、编辑过程中,编者参照当年周恩来先生在人民政协征集编辑《文史资料选集》的三亲原则,即以访谈对象亲闻、亲历、亲见的历史片段为依据。同时在访谈过程中,倡导传统治史的直笔精神,倡导不溢美、不掩恶,实事求是地陈述所闻、所历、所见。另外,丛书也参照《文史资料选集》当年百花齐放的方针,尊重不同个人的立场视角、思想水平和意识形态,可以各存其是,可以百家争鸣,不求全求同。需要特别声明,我们在编辑工作中采取言无不尽、文责自负的原则。受访者口述的内容,除文字修饰整理外,编者对其观点、认识不做修正,对庞杂的史实原则上不考据订正,最后定稿均经过受访者本人的修改和认可,其内容由受访者文责自负。难以避免的是,受访者的某些表述可能与事实存在着出入,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更可能存在着偏激、错误的观点。但这些并不代表得到编者的认同。正因为如此,读者对某些史实和观点产生异议均属正常,作为丛书编者,欢迎争鸣和投稿,也有义务、有选择地刊登不同意见,以求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

  另外,由于我们所从事的仅仅是民间的、业余的工作,所能征集到的口述史难能面面俱到。在实际征集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有着重要经历的当事人、有过重大过错的当事人以及受过严酷迫害的当事人,由于移居国外、由于身处官场、由于宣传有纪律、由于缺乏当众忏悔的勇气、由于恐遭非议、由于不愿再揭开伤疤、由于保护隐私等等,尽管原因不一,结果是相当多的重要当事人并不愿参与口述历史的征集。譬如当年北京中学红卫兵三大派别之一的四三派的许多领军人物,大多都回绝了我们的采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憾。因此,我们也借此呼吁更多的重要历史素材的承载者加入到《口述历史》的行列中,丛书同时依据前述标准,向社会广泛征集这代人各方面传奇人物有价值的口述史。

  第一册书后,附有主编米鹤都撰写的《我看第三代人》,对于本丛书着眼的这一代人的概念界定、共同经历和历史特点予以概述,供读者参考。另外编写有《北京地区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及名词注释》,以便于读者、特别是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把握历史的脉络。对于口述史中大量出现的一些专用名词、政治术语和简称,每篇均加注释的话则过多重复。因此,这些注释也采取与大事记合并,根据其出现的时间穿插于大事记之中。注释的词条以黑体字显示,以便读者查找。限于编者水平和资料限制,大事记和注释挂一漏万,错误难免。另外,当年的一些政治术语,内涵显然是错误的和不当的,却又是难以避开的,一并敬祈读者谅解。

  我们深知,在如此重大的历史课题面前,丛书所能做的只是沧海之一粟,但是我们将尽力而为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素材的收集、整理,将有助于人们未来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口述史,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发展进行反省和思考;我们还希望,通过本丛书,使我们的子女对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父母一代有更真实和更深刻的了解。

  感谢在本书策划、征集、采访、录音整理、编辑修订、校对过程中的众多参与人员:徐绥之、卜伟华、唐欣、丁东、邢小群、赵诚、墨诞、陈晓彬、阎阳生、张琦、黄晓一、奚小琪、冯荻萍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能够将此书奉献于读者面前。

  本书版权属于本书编委会所有。如有刊物、网站转载本书的内容、片段,以及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均请通过电子邮件Curb909#yahoo.com.cn1256954#gmail.com联系。

  本文选自米鹤都主编《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口述历史第二册(香港中国书局,20113月出版)。任志强口述,采写:徐绥之、齐馨,编辑:墨诞、米鹤都,主编米鹤都。编者授权共识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fd9b70100y9sv.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册目录

编者的话

导言

1、  卜大华:我所知道的红卫兵

2、  秦  晓:走出乌托邦

3、  李冬民:几度风雨几度秋

4、  王宇/侯瑛:红墙边的反革命

5、  伊林/涤西:草根政治——至死不渝的路

6、  谭斌(谭力夫):往事莫惊猜

7、  蒯大富:潮起潮落

8、  米鹤都:试析第三代人

9、北京地区红卫兵运动大事记



第二册目录

编者的话

1、 陈小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刘龙江:我笃信中庸之道

3、 叶维丽:一直在思考

4、 贺延光:风雨天安门

5、 章立凡:不幸的时代

6、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7、 老  鬼:我这四十年

8、 傅 红:丹青墨尔本

9、任志强:我得做我自己



博主按:以上有许多篇,可以点击看到。见我前面发的博文:《米鹤都与他的作品》,在那里有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fd9b70100yak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5 00:14 , Processed in 0.0464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