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59|回复: 0

曾彦修:我所经历的“延安整风”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3-31 15: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彦修,1919年6月生于四川宜宾。19岁奔赴延安,从陕北公学和延安马列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亲历了40年代延安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等。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1957年,曾彦修的“答黑板报记者问”编入中宣部的《宣教动态》,被康生点名批判。当时仍然担任反右领导成员的曾彦修,最终将自己划入右派名单,这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报的“右派”。

  1960年至1978年,曾彦修在上海《辞海》编辑所任编辑。1979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社长。1984年退休。1985年至2008年,潜心研究苏联崩溃的历史,著有《天堂往事略》一书。

  在晚年的一首小诗中,他回首往事,“微觉此生未整人” 。他说,“反思一辈子,没害过人,这是一个最大的愉快,很大的幸福。”本文是他对往事的回忆。


  被杀的不是工农是富家子弟
  我是1919年生的,十一二岁时,恐怖就来了。我懂事起就恨蒋介石。说蒋是亲日派,要投降日本,确实不能成立。但他当时杀青年人杀得可怕,却是真的。
  蒋介石把持政权以后,1927年到1933年,对共产党左翼人士进行屠杀。其实我们那里(四川宜宾)还不是蒋介石,而是本地的军阀政权。
  杀掉的什么人呢?如今一天到晚说是工农。我们在城里听到的不是这样,是大少爷、二小姐,今天某家二小姐出事了,明天某家大少爷枪毙了……当然工农会有牺牲,会有杀头,我在城里不知道。
  共产党员不等于是工农,我看见的全部都是知识分子。其实多是中学生,还有中学毕业的,这些人反倒不是穷光蛋,家里都相当富裕。被捕后,全家卖房产凑五千到一万,把他赎出来。赎出来的时候,要写悔过书,都是长辈在狱外给准备好的,“年幼无知,误入歧途”等。这算不算“自首”?
  江青讲1927年到1937年是文化黑线,跟事实完全相反,这个话就是反革命。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唤起了全中国的小知识分子,就是中学生以上,有那么百分之几的人开始觉悟。
  那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开始了,1932年,我在四川宜宾叙州联合中学35班,李鹏的父亲也是那个中学的。35班五六十人,后来有3个人到了延安,多年彼此毫无联系,都是受左翼文化影响,并不是直接接受过共产党的什么宣传。
  什么是左翼?不是上面哪一个单位组织派人来向我们宣传讲课,而是通过上海的左翼文化的作品,主要是文艺作品、电影、音乐等。社会科学类作品比较难懂,基本是翻译的。30年代上海这些东西的革命影响大得不得了。
  假设没有上海租界,左翼文化运动还开展得起来吗?在北平、南京就不行。租界的情况,现在电影、电视里面反映的,不完全真实。租界里面实际上是很自由的,党中央的宣传部等都在租界里面搞。在共产党成立前后,印《共产党宣言》没那么困难。你印的书要发行到全国去,国民党禁,租界它禁止不了。
  租界里面,国民党文武官员跟普通人平等待遇。国民革命军穿着军服进去是不行的,必须缴械。你乖乖地缴械,租界才准你进去,所以左翼文化运动开展得起来的一个条件,就是有租界。
  1927年到1937年,左翼文化宣传里面,最好的办法是电影,电影特别伟大,好懂,大家爱看这个东西,只要是通铁路,长江岸边通船的中等城市,都有电影院。放一个《渔光曲》就不得了,青年们就轰动了。所以电影的贡献特别大。
  我本人,还有很多人,都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化送到延安去的。后来把30年代党的左翼的、革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统统打成反革命,实在是对不起中国人。
  青年去荒凉边塞投什么机?
  延安最活泼的时期是1938年到1939年秋天。两三万青年去了要吃饭啊,窑洞是新挖的,消费品都是外地运来的。再加上国民党封锁,到延安的人就比较少了,1940年人数大大减少了。
  到延安的目的就是到前方去。打仗是长期酝酿在心中的感情,抗战一爆发,我们就想参加战斗了。没人想跑到西北黄土高原的小城,待个十年八年。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延安之前知道这个边塞小城的荒凉,谈得上投机吗?青春、性命一概不要,只为救亡。
  国民党不是也打仗吗?你为什么不到国民党那里去呢?国民党也在抗战,各种训练班也在招考。但是进步分子、左翼分子不相信国民党蒋介石真抗日,认为他没有能力抗战。我们当时一半是对蒋介石不信任,一半当然是幼稚。认为日本人来了,我们全民拿着枪、拿着刀,就可以打仗。
  当时到延安去的有一些地下党员,他们当然是到延安报到,听党分配干什么。而我们其他人,就是为了能直接上战场,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
  但党中央不是这样准备的,像我们这样的人,算是“知识分子”,中学生到延安去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就不得了。大学生也有,并不多。
  党中央觉得这些人有用,按计划把这些人派往山西、山东、河北那些比较落后的、长期没动静的地方。派一个进步学生到50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不到3个月,村里的人都闹开了。
  这么一闹作用很大,青救会、扫旧会这套都搞起来了。我这个人,不会唱歌,不会演戏,什么都不会,但我到一个小村子去搞3个月,基本上群众团体都搞起来了。特别是经过共产党训练以后,都有这个本事。到一些落后的、两三万人的小镇,3个月到半年,就会给你搅翻。
  整风之前,一天到晚唱救亡歌曲,唱《黄河大合唱》。活跃是表面上的,一切均是抗日救亡,其他事情并未涉及。
  整风前完全沉寂
  到了整风运动,1940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整风前延安就已完全沉寂下来了。
  什么演戏、歌咏、贴标语、贴墙报,1938年后这些事儿已经没有了,大家都是进步青年贴它干什么?有些青年开始苦恼,这样下去,好像与原来的意气风发,1937年、1938年初到延安的想法不太一样。
  1939年秋天以后,人口就大大减少了。没有饭吃了,这么多人,只消费不生产,人口必须疏散,就比较沉寂了。
  1941年整风报告以前,延安所有报刊统统停了,第一个中央机关杂志《解放杂志》,1941年春天停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停刊,《中国青年》停刊,《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等,全停刊了。好像丁玲他们也出过一个刊物,到1941年全部停了。
  整风跟我们小青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当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全部停,说这些东西都不符合毛泽东思想。1941年7月间,开了一个什么会,把张闻天的职务也免了,这个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张闻天1942年1月就下乡,带着个农村调查团,我是跟着去的一个。
  1942年开始整风,2月8号毛泽东作报告反对党八股。我们看见这个报告,兴奋得不得了。反对党八股开始时候也不是整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好整的。
  开始是针对王明、博古、张闻天,他们是受苏联的影响,他们是错误的。
  现在来看,即使是他们里面最有学问最文雅的张闻天,有的文章写得确实不好,打倒一切,什么都要打倒。张闻天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要不是共产党,统统打倒。斯大林最有名的一个谬论就是:中间派是危险的敌人!现在还印在书上。
  整风开始后,1942年头三四个月,一些知识分子老党员,包括丁玲、王实味这些人在内,完全理解错了,以为这是真实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要说什么,都来了。当时掌握《解放日报》的人也不太懂,所以就刊发了王实味的那些东西,也刊发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其实《三八节有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三八节有感》说女同志受的照顾不够,重劳动也要参加,每个月例假也要去劳动,这种东西你说有什么反党呢?她只是作为老的女革命家,讲讲这些话罢了。

  王实味用的是另外一种笔调,讽刺得很厉害。讽刺、挖苦,甚至带一点对敌斗争的语气,脾气大。是不是王实味的用心很坏?恐怕也不是。
  整风一下子从反对王实味、丁玲开始了。上边的整风,是整教条主义,我们丝毫不知道。
  下面的普通党员整什么呢?就整小资产阶级作风,开始人人检讨。整风开始是整这些小知识分子的“半条心”。半条心是指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来参加革命。
  查“小广播”整“半条心”
  下层整风从查“小广播”开始,“小广播”是指延安的青年人之间互相传递意见和看法,有些看法是对上层领导有意见,对领导不满意。这些意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王实味《野百合花》里面的东西,不过没有王实味讲的那么尖锐。上面的听到了,“不得了,虽然这些小青年在延安,但他们不是来革命的,他们是反革命的”。
  于是开始要求填小广播表,人人要填,填了再填,搞了大半年。后来发展为“抢救运动”,就是从这个事情干起来的,青年统统都变成了特务。填“小广播表”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康生一个人发明?他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小广播表填了之后就互相批判、揭发、告密,开始叫半条心。后来一揭发,就说你们是两条心。
  整风到了后来就是每个人写检讨。检讨教条主义、个人主义,这是过不了关的,后来从小广播到半条心,开始有点升级了。怀疑这些青年:是不是像他们讲的那样,出于抗战热情到延安来的呢?究竟他们是来干什么的?成千成万地往延安涌,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不是国民党送来的?有那么多人真会牺牲一切到延安来找共产党吗?
  一遍一遍逼得没有办法了,个别人就编造自己是甘肃兰州来的,说他加入的地下党是红旗党,是国民党特务成立的。不久我听康生报告,完全肯定了这是个“事实”。红旗党这个说法大概1942年夏天以后就普遍讲了。
  他说地下党是特务组织。1937-1939年到延安来的,是国民党派进来的。这个说法怎么能相信呢?但是轻易就相信了。现在还有人坚持说延安当时是有国民党特务的,无非是想为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抢救运动”辩护。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
  到了1942年,从半条心到两条心,再加上红旗党的胡说被听信以后,就开始对所有抗战以后进延安的人进行审查,不管你是党员也好,非党员也好,统统审查。有些人也不在此内,比较老的党员,陈伯达、周扬等不在内,怀疑的对象还是“一二·九”以后,1936年以后,参加救国会、民先队的,抗战以后到延安的。
  一连几个月,日日夜夜都斗,你就变成国民党特务了。你必须交代,就编嘛,然后又联合起来斗我,我也变成国民党特务了,我只好承认了。
  然后是交代,要写你在延安还有什么同伙。有些人经不住斗,就“招”出来一大批,于是就搞成了一个特务网。1943年7月,康生出来做了一个报告,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延安大概闹到1943年底,其他地方闹到1944年,叫“抢救运动”。
  抢救你,挽救你,把你从国民党特务里抢救出来。这一来就乱了,是对当时到延安的青年一个根本上的认识错误,也是对1935年到1938年国民党区的大形势根本性的错误认识。这样做,共产党把自己的威信推翻了。至少,这些青年是因为蒋介石打日本不行、共产党打日本行才来的嘛。
  所以,运动之后,人们完全停止互相交往。延安所有的单位都修土墙,这个土墙是自己修的,我也修过,把自己包围起来。整个延安分成了几十块,包起来了,互相之间有几年没有来往,1942年到1945年都不来往了。
  1942年1月27日黎明之前,从杨家岭出发,张闻天带着一个农村调查团到晋西北去,我跟着去了。到1943年4月,一个电报调我回延安,一个人回来的。回来之后,我就参加了一两个月筑围墙的劳动,才发现到食堂去吃饭要互相看着,两个人看一个人,不允许自由行走了。
  过了不久,7月份康生那个“抢救运动”报告会在杨家岭举行,我还去听了。康生讲特务很多,要接受中央提出的教训,弄来弄去都是AB团。他说中央里特务多得很啊,都是特务了。
  哪晓得,回到单位后我就失去了自由,由几个人看着,斗了一两个月。“你在什么地方加入国民党的,谁派你来延安的,来延安干什么……”人人都编,我也“承认”了自己是国民党特务,但我绝不牵扯到别人。一个字也没有。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每个人在整风、抢救运动写的东西加起来都有好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都有。我也写了几十万字,干什么呢?骂自己。我有一条红线不能跨过,没有一个字涉及别人。
  我认为共产党员就是要有个性、有胆量、有担当,不要害人。要人人检举,搞得人人不讲道德,还叫共产党?大家都成了软体动物,那叫思想改造好了?很滑稽。
    谈陈伯达、胡乔木
    1942年下半年起,延安的整风一面是读一些文章,这些叫整风文件,真正从头至尾读的也不见得有几个,很多都不起作用。
  真正起很大作用的,是文件以外的陈伯达的几篇东西,那是真正起了作用。而且毛泽东威望的建立,跟陈伯达那几篇文章完全分不开。陈伯达有名的,《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文章叫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陈伯达读这本书写了一篇文章。

    这好像是一篇普通文章,实际上是一篇重塑党史的文章。这个文章简单一句话,就是说党成立以来,唯一正确的是毛泽东。毛看到了农民独立革命的重要性,这样子一来,而不是在城市里面搞个罢工、罢课包括这些,我们这些年轻人别的不懂,这一点是懂得的。第二篇也是讲革命内部毛的军事斗争路线,方法均是对的。
  中国的军阀都是一二十万人,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二三十万,都有枪有炮的。城市里面知识分子开个会,贴个标语,工人罢个工。你要把他打倒是打不倒的。这点一说就通。完全靠有大量的革命武装,只有武装才能把他打倒。
  斯大林1927年讲过,中国的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看出来了,东方这么专制、落后,各种各样军事独裁的国家。你靠什么罢工,靠一个报纸,一个刊物,打不倒。要打倒,只有超过他的军事力量才能打倒他。这一点,一比较,二十年代末,瞿秋白也好,李立三也好,一直到后来的王明、博古、张闻天也好,依靠什么?重点依靠示威,依靠罢工,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拼了命组织工人罢工,你真要罢起工来,损失很大,罢了两三天了,工人不一定愿意,还受损失。回来说陈伯达这篇文章,一下子把我们提醒了,毛泽东是比人家高明得多,这句话对不对呢?应该说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毛是比人高明。
  他对中国的情况,比人家了解的深刻。北洋军阀、帝国主义、蒋介石不是一写文章、游行示威、贴标语打得倒的。没有这个(军事力量)打不倒。所以我们整风的时候,真正起大作用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陈伯达那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不止两三篇。陈伯达相对的文字比人家写得好。解放以后就没有强调这几篇文章,什么原因呢?强调几篇文章不就会把陈伯达抬得太高了。所以不提了。
  谁都不强调,但是谁心里都明白,从延安出来的,心里都明白,我们对毛泽东威望的坚固树立,是经过陈伯达这几篇文章。我们读了这些文章以后,才明白土地革命与打仗,还是毛泽东行。因此,毛泽东经过整风,在知识分子里面所建立的威信,是真实的。

    这里面建功最大的,公开建功最大的,我以为是陈伯达。在背后建功最大的是胡乔木。
  因为胡乔木的资历,他的声望在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前,解放区进延安的,没人知道他。他就是协助毛主席收集出两条路线,把1927年以后,党内的各种文件,尽量收集,尽可能收集。开始是毛主席自己在编,后来主要是他在编。编成这么厚的《六大以来》。然后就有上下两本的《两条路线》。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在延安建立毛泽东的威信,在宣传上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一人一半。陈伯达就是根据几篇文章,把毛泽东一下子放在了神的地位,我们从此就真的把他当神了。基本上个人崇拜的心理已经在心里树立起来了。谁帮助树立的?是陈伯达。所以陈伯达对建立毛泽东的威望应该是功高无比。后来怎么回事?我也闹不懂了,陈伯达一下子被打倒,闹不懂。

    整风期间,延安的各个机关,各个单位基本上都停工了,上层几个人,主要是一个人,即毛主席还指挥一切。(1943年,胡乔木把曾彦修从中央政治研究室调入中宣部)
  我们在延安,实际上我们吊在空中。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不愁衣食。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真实的。但是1942年到1943年,搞抢救运动搞得太紧张,死了些人,抓了很多人,动不动就抓。
  我的初中、高中同学有三个人都抓起来了,都进了监狱。日本投降以后两三个月,在杨家岭延河对岸,公路上,忽然看见一个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在哪里?他说在保安大学。我说什么叫做保安大学?保安处,就是公安处。监狱就在那里,我说什么时候?他说1943年被弄来的。我说,那你早我一个月嘛,我四月份我也是从绥德急调回延安的,回去实际就没有自由了。
  我说你们干什么?他说我们在监狱里,捉了这么多人,闹来闹去,一个特务也没有。我说,监狱死了多少人?他说,好像只死了两个,其余正式枪毙的好像没有。
  我说这好啊,很好,没有人被枪毙,阿弥陀佛。他说我还跟蔡子伟他们在一起。我说,蔡子伟不是枪毙几年了吗?他说,是啊,公开说是的,实际上没有。滑稽的事情多了。
  这个蔡子伟跟另外一个人,说了一个罪状,反革命,枪决,公开发表了罪状,实际上都没有处决。蔡子伟解放以后是农业部副部长。我说阿弥陀佛,宣布了枪毙,结果并没有枪毙,留下来了。
  整风抢救以后,各个机关也停下来了,其中包括中宣部,中宣部已名存实亡。各个科室的名字都没有了,最初的宣传科长叫吴亮平,当过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1942年六七月间,就到晋西北去了,干什么我搞不清楚。那么其他的,就是散兵游勇,人也不多。有几个人调到《解放日报》去了,剩下的人已无业务。
  但是反而调了几个人进中宣部,我们说叫“四大家族”。范文澜范老一家,范老两夫妇,一个儿子,后来划了右派。王学文两夫妇,一子一女,四个人,张仲实两夫妇,一个孩子,还有曹宝华两夫妇,曹宝华根本没有任务。他就是埋头翻译俄文书,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是他去了宣传部。
  这个“四大家族”,最年轻的曹宝华,比我还要大十多岁,因此我们剩下这些人,还得照顾这“四大家族”。我们都是很尊敬他们的,特别是对范文澜、王学文,张仲实这些前辈。
  但是偏偏胡乔木坐在这个地方,他干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坐在这个地方指挥一切,主要是宣传机构,《解放日报》,跟新华社。那么,宣传部他就附带管管,没有什么这个科那个科的,名字都没有了,科长也没有了。
  他本人组建宣传部,从没有宣布部的什么事情。但是,既然这样子,为什么1943年以后,1944年3月,1943年11月反而调我去,去干什么?叫我去协助他编中学教科书。
  胡乔木他有很多事情,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想,找几个人。中宣部胡乔木1943年3月把我调去了。田家英比我先过去几个月,他叫我整理一些材料,在国民党区印的宣传材料,上面搞一个假封面,无非是揭露国民党怎么黑暗、专制,蒋介石应该打倒之类的。
  那么第一次我把这个材料的文字给他看,我也不认识他,规规矩矩的,他讲的很简单,但是讲得很中肯,就是非常之正确。一个青年,你自己不要骄傲,虚心一点,这样的老师是不好找,经过胡乔木点拔以后,确实是有大的进步。胡乔木别的事情不是说样样都高明的不得了,但是写文章的规矩、技巧、无病化,那是很高明,轻描淡写,说几个字,什么都说清楚了。
  他觉得把这些人调来了,没有事儿干,那怎么办,所以他会想许多事情的。他觉得既然没事情干,他就叫田家英和我二人协助他编语文教科书。他编的语文教科书就是在根据地使用的,高中初中加起来,五年制语文教科书,他有他的想法。这个东西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我们的看法:我们在根据地,艰苦奋斗大概还有很多年。
  当时中央正在讨论历史问题,就在杨家岭开七大。我看很多同志,延安出来的,似乎什么两条路线斗争,什么中央开会,批判哪个,好像他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两个住在胡乔木办公室,所有这些事,一个字都不知道。中央在干什么,在批判彭德怀,在批判王明、博古、张闻天,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中宣部内,胡乔木保密到我们不知道,一个字也不知道。一直到《解放日报》有一天黄昏的时候,送来一个张去,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时候,我们这些基层人员才知道此事。
  胡乔木没有告诉我们半个字。什么样的斗争,什么历史问题、决议、开七大,全不晓得。有些人的回忆,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知识分子占中央比较重要地位的,我想了一下,就没有谁知识面达到胡这个水平的。康生的知识面比较宽,陈伯达有一些方面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戏曲史、版本史等,他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音乐、美术、篆刻这些方面他更比不上康生。但古今中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我以为,胡乔木可能是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突出的一个。
  有人会说你这也太夸张了吧?恐怕不夸张,当然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一二十个,瞿秋白等人最大了,但是知识面还是不及胡。胡乔木是扬州中学毕业的,高中毕业。所以他的中文、历史,这些修养基础是在扬州中学就奠定了,再加上自己特别用功,记忆力特别好。
  1942年开始整风以前,张闻天走了,我是一个小随员,六七个人跟着他走了。去参加晋西北的农村调查。那么剩下的这个宣传部的任务也就停止了。实际上,延安只有一两个宣传机器在开动,这个就是《解放日报》跟新华社。毛通过这两个东西控制全国的一切工作。当然内部还有一些指示。公开的知道的工具就是这两个。还有一个就是创办延安广播,是日本投降以后创办的,是温济泽他们办的。
  胡乔木1949年后秘书的名字,有多少谁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毛的秘书。这个秘书就决定了一切。一会儿又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一会儿又是中央整风学习委员会的秘书,不晓得有多少秘书,说秘书专政又谈不上,但是通过秘书来干。所以当时最忙的人是胡。他是全心全意。
  新华社跟《解放日报》,延安唯一的两个机构,不准完全停工。这两个机构不能停工,其他的机构统统关门。一点事都没有,就是“运动”。我太知道这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解放后在一个我所能控制的小单位,就不真搞什么“运动”。
  在中央宣传部慢慢形成以后,新闻出版这块阵地就是胡乔木管,别人就不好管了。胡乔木自己担任新闻总署的署长,另外出版署长是胡愈之。胡乔木另从新华社调一很左的负责人,(陈某某,名字记不得了)去控制它,任副署长。
  传统上呢,中宣部有个出版科还是出版处,但是中宣部部长、副部长这一层,一涉及到新闻出版统统推给胡乔木,他也不客气。因此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归他偶然管管。
  人民出版社是奇奇怪怪的机构,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谁也不真管。你说什么级的单位,什么级啊?一会儿归出版总署管,那么你是科处级单位。一会儿又是归文化部出版局管,仍是科局级单位。但是多年来,出版总署尤其是文化部,它们似乎离开你越远越好。人民出版社的书都是政治性的问题,犯错误是你人民出版社,我给谁担这个担子啊?
  周扬这些人不会去侵犯胡乔木在这方面的权力,胡跟毛的关系大大超过其他人跟毛的关系。我个人在延安这段时期跟他是面对面的关系,所以请示就方便一些。我请示的是些什么问题呢?1954、1955、1956反右以前,这个两三年,当时不是百花齐放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重点95%是三联书店,我们来不及搞一些新书,所以把一些老书重印,当时在土地革命,我估计别人不一定知道。
    在出版这一方面,人民出版社同胡乔木的关系,就是只有请示他才行。这个工作中央从延安一直到进城都是他来抓,没变过。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历史形成的关系,没看见过文件规定。
  新华社主要的消息、重要的评论通通要给他看,才能发。弄来弄去,新闻出版归他抓,99%是新闻,一个新华社,一个《人民日报》,1%才是出版。出版也不是我们一家,两家,人民出版社跟人民文学。这两家他管,其他的他不大管了。只有这两家,大事都请示他,多少年都是这样的传统。
  对于胡乔木这个人,现在、今后在共产党内,官方来讲对他肯定是100%或90%是赞美的,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分。但是这个前辈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问题就是给他加了几顶帽子,当了一支笔,就是什么时候要他怎么写他就怎么写,这样子当然他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没有办法谈。像原来,他写的很多东西,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任何事情只要是从最高权力发出的命令,他心里不赞成都会把它说得似乎头头是道。
  我举两个最大的例子。一个就是1956年3月苏共开二十次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关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上批评和揭露了斯大林专制的时代,干的一些异乎寻常的内部屠杀的事情,总算是门缝打开了。跟着大概是在7月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一篇《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陈伯达起草的。
  这篇文章是对赫鲁晓夫这个报告采取一种原则上没有反驳,也不是原则上支持,是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代的毛病,原则上承认一点。这样一来,七八九几个月,全国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期批评就比较多一些。这一下不得了,失火了,所以立刻就收回来,当然是老人家(毛泽东)的意思。
  大概是11月前后,又由胡乔木写了一篇《再论无产阶级专制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把前面那篇陈伯达的文章批判的全部收回。这都是很巧妙的,变成斯大林缺点是有,肯定斯大林是根本基调。原来那篇也不是否定,是批评的语气偏重一点,胡乔木这一篇就变成了歌颂继承为主。那么这个意见是不是胡乔木本人的意见呢,是不是他本人赞成呢,不一定。但是毛主席要这样做,他就这样做。
  后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还在《人民日报》写了篇长文,两三版的大专论,《论三个世界的划分》,三个世界跟过去的“第三世界”说法不一样,毛在文革期间在地图上画,世界上分三块,苏联美国,这是第一世界,其实他们两个是斗得要命的。欧洲的英国、法国,那个时候的西德,或者还有日本,这个算第二世界。于是乎其他全世界加起来都算第三世界。毛泽东在文革时期奇思怪想多得很,他是只出结论而从不解释的。
  这个东西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需要一篇很长的文章,继承毛主席的这个思想,胡乔木又写了一篇三万字的文章,登了几版《人民日报》,那么这个东西他赞成不赞成呢?李慎之散步时问他,三个世界是什么好像不大好理解,乔木讲“哎,胡说八道。”就这么四个字回了他,我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胡乔木头脑清楚的很,但要他写什么他就能写。哪怕这东西他内心是不赞成的。
  任何东西只要你是上面的最高权力分配这个任务,他就得努力去完成。你可以学他的才能,学他的技巧,学他的学问都可以,但是有一点不能学,就是不能够学那种说不通的硬要把它说通,只允许1+1=2,甚至1+1=3都可以,不能说1+1=一个茶杯,那就是离题万里了。
  经过他的努力,从延安1941年开始,50年,《中共党史》这一套,就是胡乔木的一套。后来,何方的《党史笔记》一样一样考证下来,结果现在何方《党史笔记》的威信似乎反而要超过胡乔木的《中共党史》,原因很简单,何方比较注重根据事实。
  当一个权力成为一个真理的唯一代言人的时候,随便怎么说,大家都只能拥护。但是到了这个权力的作用没有这么大的时候,那你有一些离题万里的东西人家就不会接受了。所以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胡乔木就全力用在建立他自己的绝对权威上,意识形态部门,必须要统一在他的思想控制下,离开一步都不行。而且往往他自己也发生矛盾。

    我的任务是绝对听从他,如果稍微不听从一点都不行。
  有没有绝对听从他的?有,典型的就是吴冷西。我跟吴是很熟悉的。吴冷西至死还是坚持那些60年代、70年代反修全是对的。他是广东新会人,后来地位高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他重新出来,他的身份已经不得了,毛在的时候,他参加政治常委会,甚至比常委会还要小的会,两三个人、三四个人的会,他都能够去。他有时候回到老家新会去,那个新会城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会也是电视、广播(就是“修正主义”这一套东西)这些东西也有了。新会城知道吴冷西要回来,把电视节目、广播都改了,怕他看见又是修正主义,告到中央去,所以这样的情况变成一个广东的新会连吴冷西都怕,他去的时候整个广播电视都得改变面貌。这是几个广东人告诉我的。

  决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
  后来,一个运动比一个运动厉害。为什么延安“抢救运动”的教训还不接受呢?我完全不懂!为什么要自己搞自己,越搞越厉害呢?搞到除了自己之外就没有别人了。
  搞倒刘少奇,搞倒陶铸,周总理死前还要反复申辩。国民党刊登周恩来脱离共产党启事时,周已经到了中央苏区了,这是都知道的嘛。还要整他,这干什么啊?而且至死不放!
  国民党都还讲精诚团结。没有“精诚”,就没有“团结”。互相猜忌到这个程度,周恩来也不信,刘少奇也不信,只有我(毛)一个人了。只有江青可靠。中国没有了,共产党也没有了,正气道德全部败坏,彻底败坏,把我们的后代也败坏了。败坏了什么呢?就是迫害别人以求上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把自己的人民变成互相监视,你报告我,我报告你。这个国家表面上看起来天天放炮,红旗招展,但道德哪里去了?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堕落,这个国家就不可挽救了。苏联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再怎么样加强政治教育,都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这不叫思想工作、革命工作,也不是党务工作,这叫作特务工作。
  特务工作绝对要在党内、在青年人内取消。这是毒害青年的心!不能干,绝对不能干。
    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地来,以为去监视别人、去报告别人就是对党忠心。这把我们的民族道德降低了,把我们广大青年的精神思想迫害了,人于是变得卑鄙起来。一个人一天到晚监视别人,书读得再好有什么意思呢?人格没有了嘛。
  共产党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劳苦大众,就要特别注意别伤害人类的道德良心。没有道德良心的提高怎么算共产主义?假的!吃得好一点,穿的好一点就是共产主义?监视人、报告人得到提升,这是最可怕的。
曾彦修,1919年6月生于四川宜宾。19岁奔赴延安,从陕北公学和延安马列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亲历了40年代延安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等。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1957年,曾彦修的“答黑板报记者问”编入中宣部的《宣教动态》,被康生点名批判。当时仍然担任反右领导成员的曾彦修,最终将自己划入右派名单,这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报的“右派”。

  1960年至1978年,曾彦修在上海《辞海》编辑所任编辑。1979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社长。1984年退休。1985年至2008年,潜心研究苏联崩溃的历史,著有《天堂往事略》一书。

  在晚年的一首小诗中,他回首往事,“微觉此生未整人” 。他说,“反思一辈子,没害过人,这是一个最大的愉快,很大的幸福。”本文是他对往事的回忆。


  被杀的不是工农是富家子弟
  我是1919年生的,十一二岁时,恐怖就来了。我懂事起就恨蒋介石。说蒋是亲日派,要投降日本,确实不能成立。但他当时杀青年人杀得可怕,却是真的。
  蒋介石把持政权以后,1927年到1933年,对共产党左翼人士进行屠杀。其实我们那里(四川宜宾)还不是蒋介石,而是本地的军阀政权。
  杀掉的什么人呢?如今一天到晚说是工农。我们在城里听到的不是这样,是大少爷、二小姐,今天某家二小姐出事了,明天某家大少爷枪毙了……当然工农会有牺牲,会有杀头,我在城里不知道。
  共产党员不等于是工农,我看见的全部都是知识分子。其实多是中学生,还有中学毕业的,这些人反倒不是穷光蛋,家里都相当富裕。被捕后,全家卖房产凑五千到一万,把他赎出来。赎出来的时候,要写悔过书,都是长辈在狱外给准备好的,“年幼无知,误入歧途”等。这算不算“自首”?
  江青讲1927年到1937年是文化黑线,跟事实完全相反,这个话就是反革命。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唤起了全中国的小知识分子,就是中学生以上,有那么百分之几的人开始觉悟。
  那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开始了,1932年,我在四川宜宾叙州联合中学35班,李鹏的父亲也是那个中学的。35班五六十人,后来有3个人到了延安,多年彼此毫无联系,都是受左翼文化影响,并不是直接接受过共产党的什么宣传。
  什么是左翼?不是上面哪一个单位组织派人来向我们宣传讲课,而是通过上海的左翼文化的作品,主要是文艺作品、电影、音乐等。社会科学类作品比较难懂,基本是翻译的。30年代上海这些东西的革命影响大得不得了。
  假设没有上海租界,左翼文化运动还开展得起来吗?在北平、南京就不行。租界的情况,现在电影、电视里面反映的,不完全真实。租界里面实际上是很自由的,党中央的宣传部等都在租界里面搞。在共产党成立前后,印《共产党宣言》没那么困难。你印的书要发行到全国去,国民党禁,租界它禁止不了。
  租界里面,国民党文武官员跟普通人平等待遇。国民革命军穿着军服进去是不行的,必须缴械。你乖乖地缴械,租界才准你进去,所以左翼文化运动开展得起来的一个条件,就是有租界。
  1927年到1937年,左翼文化宣传里面,最好的办法是电影,电影特别伟大,好懂,大家爱看这个东西,只要是通铁路,长江岸边通船的中等城市,都有电影院。放一个《渔光曲》就不得了,青年们就轰动了。所以电影的贡献特别大。
  我本人,还有很多人,都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化送到延安去的。后来把30年代党的左翼的、革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统统打成反革命,实在是对不起中国人。
  青年去荒凉边塞投什么机?
  延安最活泼的时期是1938年到1939年秋天。两三万青年去了要吃饭啊,窑洞是新挖的,消费品都是外地运来的。再加上国民党封锁,到延安的人就比较少了,1940年人数大大减少了。
  到延安的目的就是到前方去。打仗是长期酝酿在心中的感情,抗战一爆发,我们就想参加战斗了。没人想跑到西北黄土高原的小城,待个十年八年。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延安之前知道这个边塞小城的荒凉,谈得上投机吗?青春、性命一概不要,只为救亡。
  国民党不是也打仗吗?你为什么不到国民党那里去呢?国民党也在抗战,各种训练班也在招考。但是进步分子、左翼分子不相信国民党蒋介石真抗日,认为他没有能力抗战。我们当时一半是对蒋介石不信任,一半当然是幼稚。认为日本人来了,我们全民拿着枪、拿着刀,就可以打仗。
  当时到延安去的有一些地下党员,他们当然是到延安报到,听党分配干什么。而我们其他人,就是为了能直接上战场,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
  但党中央不是这样准备的,像我们这样的人,算是“知识分子”,中学生到延安去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就不得了。大学生也有,并不多。
  党中央觉得这些人有用,按计划把这些人派往山西、山东、河北那些比较落后的、长期没动静的地方。派一个进步学生到50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不到3个月,村里的人都闹开了。
  这么一闹作用很大,青救会、扫旧会这套都搞起来了。我这个人,不会唱歌,不会演戏,什么都不会,但我到一个小村子去搞3个月,基本上群众团体都搞起来了。特别是经过共产党训练以后,都有这个本事。到一些落后的、两三万人的小镇,3个月到半年,就会给你搅翻。
  整风之前,一天到晚唱救亡歌曲,唱《黄河大合唱》。活跃是表面上的,一切均是抗日救亡,其他事情并未涉及。
  整风前完全沉寂
  到了整风运动,1940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整风前延安就已完全沉寂下来了。
  什么演戏、歌咏、贴标语、贴墙报,1938年后这些事儿已经没有了,大家都是进步青年贴它干什么?有些青年开始苦恼,这样下去,好像与原来的意气风发,1937年、1938年初到延安的想法不太一样。
  1939年秋天以后,人口就大大减少了。没有饭吃了,这么多人,只消费不生产,人口必须疏散,就比较沉寂了。
  1941年整风报告以前,延安所有报刊统统停了,第一个中央机关杂志《解放杂志》,1941年春天停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停刊,《中国青年》停刊,《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等,全停刊了。好像丁玲他们也出过一个刊物,到1941年全部停了。
  整风跟我们小青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当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全部停,说这些东西都不符合毛泽东思想。1941年7月间,开了一个什么会,把张闻天的职务也免了,这个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张闻天1942年1月就下乡,带着个农村调查团,我是跟着去的一个。
  1942年开始整风,2月8号毛泽东作报告反对党八股。我们看见这个报告,兴奋得不得了。反对党八股开始时候也不是整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好整的。
  开始是针对王明、博古、张闻天,他们是受苏联的影响,他们是错误的。
  现在来看,即使是他们里面最有学问最文雅的张闻天,有的文章写得确实不好,打倒一切,什么都要打倒。张闻天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要不是共产党,统统打倒。斯大林最有名的一个谬论就是:中间派是危险的敌人!现在还印在书上。
  整风开始后,1942年头三四个月,一些知识分子老党员,包括丁玲、王实味这些人在内,完全理解错了,以为这是真实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要说什么,都来了。当时掌握《解放日报》的人也不太懂,所以就刊发了王实味的那些东西,也刊发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其实《三八节有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三八节有感》说女同志受的照顾不够,重劳动也要参加,每个月例假也要去劳动,这种东西你说有什么反党呢?她只是作为老的女革命家,讲讲这些话罢了。

  王实味用的是另外一种笔调,讽刺得很厉害。讽刺、挖苦,甚至带一点对敌斗争的语气,脾气大。是不是王实味的用心很坏?恐怕也不是。
  整风一下子从反对王实味、丁玲开始了。上边的整风,是整教条主义,我们丝毫不知道。
  下面的普通党员整什么呢?就整小资产阶级作风,开始人人检讨。整风开始是整这些小知识分子的“半条心”。半条心是指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来参加革命。
  查“小广播”整“半条心”
  下层整风从查“小广播”开始,“小广播”是指延安的青年人之间互相传递意见和看法,有些看法是对上层领导有意见,对领导不满意。这些意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王实味《野百合花》里面的东西,不过没有王实味讲的那么尖锐。上面的听到了,“不得了,虽然这些小青年在延安,但他们不是来革命的,他们是反革命的”。
  于是开始要求填小广播表,人人要填,填了再填,搞了大半年。后来发展为“抢救运动”,就是从这个事情干起来的,青年统统都变成了特务。填“小广播表”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康生一个人发明?他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小广播表填了之后就互相批判、揭发、告密,开始叫半条心。后来一揭发,就说你们是两条心。
  整风到了后来就是每个人写检讨。检讨教条主义、个人主义,这是过不了关的,后来从小广播到半条心,开始有点升级了。怀疑这些青年:是不是像他们讲的那样,出于抗战热情到延安来的呢?究竟他们是来干什么的?成千成万地往延安涌,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不是国民党送来的?有那么多人真会牺牲一切到延安来找共产党吗?
  一遍一遍逼得没有办法了,个别人就编造自己是甘肃兰州来的,说他加入的地下党是红旗党,是国民党特务成立的。不久我听康生报告,完全肯定了这是个“事实”。红旗党这个说法大概1942年夏天以后就普遍讲了。
  他说地下党是特务组织。1937-1939年到延安来的,是国民党派进来的。这个说法怎么能相信呢?但是轻易就相信了。现在还有人坚持说延安当时是有国民党特务的,无非是想为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抢救运动”辩护。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
  到了1942年,从半条心到两条心,再加上红旗党的胡说被听信以后,就开始对所有抗战以后进延安的人进行审查,不管你是党员也好,非党员也好,统统审查。有些人也不在此内,比较老的党员,陈伯达、周扬等不在内,怀疑的对象还是“一二·九”以后,1936年以后,参加救国会、民先队的,抗战以后到延安的。
  一连几个月,日日夜夜都斗,你就变成国民党特务了。你必须交代,就编嘛,然后又联合起来斗我,我也变成国民党特务了,我只好承认了。
  然后是交代,要写你在延安还有什么同伙。有些人经不住斗,就“招”出来一大批,于是就搞成了一个特务网。1943年7月,康生出来做了一个报告,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延安大概闹到1943年底,其他地方闹到1944年,叫“抢救运动”。
  抢救你,挽救你,把你从国民党特务里抢救出来。这一来就乱了,是对当时到延安的青年一个根本上的认识错误,也是对1935年到1938年国民党区的大形势根本性的错误认识。这样做,共产党把自己的威信推翻了。至少,这些青年是因为蒋介石打日本不行、共产党打日本行才来的嘛。
  所以,运动之后,人们完全停止互相交往。延安所有的单位都修土墙,这个土墙是自己修的,我也修过,把自己包围起来。整个延安分成了几十块,包起来了,互相之间有几年没有来往,1942年到1945年都不来往了。
  1942年1月27日黎明之前,从杨家岭出发,张闻天带着一个农村调查团到晋西北去,我跟着去了。到1943年4月,一个电报调我回延安,一个人回来的。回来之后,我就参加了一两个月筑围墙的劳动,才发现到食堂去吃饭要互相看着,两个人看一个人,不允许自由行走了。
  过了不久,7月份康生那个“抢救运动”报告会在杨家岭举行,我还去听了。康生讲特务很多,要接受中央提出的教训,弄来弄去都是AB团。他说中央里特务多得很啊,都是特务了。
  哪晓得,回到单位后我就失去了自由,由几个人看着,斗了一两个月。“你在什么地方加入国民党的,谁派你来延安的,来延安干什么……”人人都编,我也“承认”了自己是国民党特务,但我绝不牵扯到别人。一个字也没有。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每个人在整风、抢救运动写的东西加起来都有好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都有。我也写了几十万字,干什么呢?骂自己。我有一条红线不能跨过,没有一个字涉及别人。
  我认为共产党员就是要有个性、有胆量、有担当,不要害人。要人人检举,搞得人人不讲道德,还叫共产党?大家都成了软体动物,那叫思想改造好了?很滑稽。
    谈陈伯达、胡乔木
    1942年下半年起,延安的整风一面是读一些文章,这些叫整风文件,真正从头至尾读的也不见得有几个,很多都不起作用。
  真正起很大作用的,是文件以外的陈伯达的几篇东西,那是真正起了作用。而且毛泽东威望的建立,跟陈伯达那几篇文章完全分不开。陈伯达有名的,《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文章叫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陈伯达读这本书写了一篇文章。

    这好像是一篇普通文章,实际上是一篇重塑党史的文章。这个文章简单一句话,就是说党成立以来,唯一正确的是毛泽东。毛看到了农民独立革命的重要性,这样子一来,而不是在城市里面搞个罢工、罢课包括这些,我们这些年轻人别的不懂,这一点是懂得的。第二篇也是讲革命内部毛的军事斗争路线,方法均是对的。
  中国的军阀都是一二十万人,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二三十万,都有枪有炮的。城市里面知识分子开个会,贴个标语,工人罢个工。你要把他打倒是打不倒的。这点一说就通。完全靠有大量的革命武装,只有武装才能把他打倒。
  斯大林1927年讲过,中国的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看出来了,东方这么专制、落后,各种各样军事独裁的国家。你靠什么罢工,靠一个报纸,一个刊物,打不倒。要打倒,只有超过他的军事力量才能打倒他。这一点,一比较,二十年代末,瞿秋白也好,李立三也好,一直到后来的王明、博古、张闻天也好,依靠什么?重点依靠示威,依靠罢工,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拼了命组织工人罢工,你真要罢起工来,损失很大,罢了两三天了,工人不一定愿意,还受损失。回来说陈伯达这篇文章,一下子把我们提醒了,毛泽东是比人家高明得多,这句话对不对呢?应该说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毛是比人高明。
  他对中国的情况,比人家了解的深刻。北洋军阀、帝国主义、蒋介石不是一写文章、游行示威、贴标语打得倒的。没有这个(军事力量)打不倒。所以我们整风的时候,真正起大作用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陈伯达那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不止两三篇。陈伯达相对的文字比人家写得好。解放以后就没有强调这几篇文章,什么原因呢?强调几篇文章不就会把陈伯达抬得太高了。所以不提了。
  谁都不强调,但是谁心里都明白,从延安出来的,心里都明白,我们对毛泽东威望的坚固树立,是经过陈伯达这几篇文章。我们读了这些文章以后,才明白土地革命与打仗,还是毛泽东行。因此,毛泽东经过整风,在知识分子里面所建立的威信,是真实的。

    这里面建功最大的,公开建功最大的,我以为是陈伯达。在背后建功最大的是胡乔木。
  因为胡乔木的资历,他的声望在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前,解放区进延安的,没人知道他。他就是协助毛主席收集出两条路线,把1927年以后,党内的各种文件,尽量收集,尽可能收集。开始是毛主席自己在编,后来主要是他在编。编成这么厚的《六大以来》。然后就有上下两本的《两条路线》。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在延安建立毛泽东的威信,在宣传上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一人一半。陈伯达就是根据几篇文章,把毛泽东一下子放在了神的地位,我们从此就真的把他当神了。基本上个人崇拜的心理已经在心里树立起来了。谁帮助树立的?是陈伯达。所以陈伯达对建立毛泽东的威望应该是功高无比。后来怎么回事?我也闹不懂了,陈伯达一下子被打倒,闹不懂。

    整风期间,延安的各个机关,各个单位基本上都停工了,上层几个人,主要是一个人,即毛主席还指挥一切。(1943年,胡乔木把曾彦修从中央政治研究室调入中宣部)
  我们在延安,实际上我们吊在空中。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不愁衣食。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真实的。但是1942年到1943年,搞抢救运动搞得太紧张,死了些人,抓了很多人,动不动就抓。
  我的初中、高中同学有三个人都抓起来了,都进了监狱。日本投降以后两三个月,在杨家岭延河对岸,公路上,忽然看见一个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在哪里?他说在保安大学。我说什么叫做保安大学?保安处,就是公安处。监狱就在那里,我说什么时候?他说1943年被弄来的。我说,那你早我一个月嘛,我四月份我也是从绥德急调回延安的,回去实际就没有自由了。
  我说你们干什么?他说我们在监狱里,捉了这么多人,闹来闹去,一个特务也没有。我说,监狱死了多少人?他说,好像只死了两个,其余正式枪毙的好像没有。
  我说这好啊,很好,没有人被枪毙,阿弥陀佛。他说我还跟蔡子伟他们在一起。我说,蔡子伟不是枪毙几年了吗?他说,是啊,公开说是的,实际上没有。滑稽的事情多了。
  这个蔡子伟跟另外一个人,说了一个罪状,反革命,枪决,公开发表了罪状,实际上都没有处决。蔡子伟解放以后是农业部副部长。我说阿弥陀佛,宣布了枪毙,结果并没有枪毙,留下来了。
  整风抢救以后,各个机关也停下来了,其中包括中宣部,中宣部已名存实亡。各个科室的名字都没有了,最初的宣传科长叫吴亮平,当过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1942年六七月间,就到晋西北去了,干什么我搞不清楚。那么其他的,就是散兵游勇,人也不多。有几个人调到《解放日报》去了,剩下的人已无业务。
  但是反而调了几个人进中宣部,我们说叫“四大家族”。范文澜范老一家,范老两夫妇,一个儿子,后来划了右派。王学文两夫妇,一子一女,四个人,张仲实两夫妇,一个孩子,还有曹宝华两夫妇,曹宝华根本没有任务。他就是埋头翻译俄文书,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是他去了宣传部。
  这个“四大家族”,最年轻的曹宝华,比我还要大十多岁,因此我们剩下这些人,还得照顾这“四大家族”。我们都是很尊敬他们的,特别是对范文澜、王学文,张仲实这些前辈。
  但是偏偏胡乔木坐在这个地方,他干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坐在这个地方指挥一切,主要是宣传机构,《解放日报》,跟新华社。那么,宣传部他就附带管管,没有什么这个科那个科的,名字都没有了,科长也没有了。
  他本人组建宣传部,从没有宣布部的什么事情。但是,既然这样子,为什么1943年以后,1944年3月,1943年11月反而调我去,去干什么?叫我去协助他编中学教科书。
  胡乔木他有很多事情,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想,找几个人。中宣部胡乔木1943年3月把我调去了。田家英比我先过去几个月,他叫我整理一些材料,在国民党区印的宣传材料,上面搞一个假封面,无非是揭露国民党怎么黑暗、专制,蒋介石应该打倒之类的。
  那么第一次我把这个材料的文字给他看,我也不认识他,规规矩矩的,他讲的很简单,但是讲得很中肯,就是非常之正确。一个青年,你自己不要骄傲,虚心一点,这样的老师是不好找,经过胡乔木点拔以后,确实是有大的进步。胡乔木别的事情不是说样样都高明的不得了,但是写文章的规矩、技巧、无病化,那是很高明,轻描淡写,说几个字,什么都说清楚了。
  他觉得把这些人调来了,没有事儿干,那怎么办,所以他会想许多事情的。他觉得既然没事情干,他就叫田家英和我二人协助他编语文教科书。他编的语文教科书就是在根据地使用的,高中初中加起来,五年制语文教科书,他有他的想法。这个东西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我们的看法:我们在根据地,艰苦奋斗大概还有很多年。
  当时中央正在讨论历史问题,就在杨家岭开七大。我看很多同志,延安出来的,似乎什么两条路线斗争,什么中央开会,批判哪个,好像他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两个住在胡乔木办公室,所有这些事,一个字都不知道。中央在干什么,在批判彭德怀,在批判王明、博古、张闻天,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中宣部内,胡乔木保密到我们不知道,一个字也不知道。一直到《解放日报》有一天黄昏的时候,送来一个张去,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时候,我们这些基层人员才知道此事。
  胡乔木没有告诉我们半个字。什么样的斗争,什么历史问题、决议、开七大,全不晓得。有些人的回忆,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知识分子占中央比较重要地位的,我想了一下,就没有谁知识面达到胡这个水平的。康生的知识面比较宽,陈伯达有一些方面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戏曲史、版本史等,他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音乐、美术、篆刻这些方面他更比不上康生。但古今中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我以为,胡乔木可能是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突出的一个。
  有人会说你这也太夸张了吧?恐怕不夸张,当然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一二十个,瞿秋白等人最大了,但是知识面还是不及胡。胡乔木是扬州中学毕业的,高中毕业。所以他的中文、历史,这些修养基础是在扬州中学就奠定了,再加上自己特别用功,记忆力特别好。
  1942年开始整风以前,张闻天走了,我是一个小随员,六七个人跟着他走了。去参加晋西北的农村调查。那么剩下的这个宣传部的任务也就停止了。实际上,延安只有一两个宣传机器在开动,这个就是《解放日报》跟新华社。毛通过这两个东西控制全国的一切工作。当然内部还有一些指示。公开的知道的工具就是这两个。还有一个就是创办延安广播,是日本投降以后创办的,是温济泽他们办的。
  胡乔木1949年后秘书的名字,有多少谁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毛的秘书。这个秘书就决定了一切。一会儿又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一会儿又是中央整风学习委员会的秘书,不晓得有多少秘书,说秘书专政又谈不上,但是通过秘书来干。所以当时最忙的人是胡。他是全心全意。
  新华社跟《解放日报》,延安唯一的两个机构,不准完全停工。这两个机构不能停工,其他的机构统统关门。一点事都没有,就是“运动”。我太知道这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解放后在一个我所能控制的小单位,就不真搞什么“运动”。
  在中央宣传部慢慢形成以后,新闻出版这块阵地就是胡乔木管,别人就不好管了。胡乔木自己担任新闻总署的署长,另外出版署长是胡愈之。胡乔木另从新华社调一很左的负责人,(陈某某,名字记不得了)去控制它,任副署长。
  传统上呢,中宣部有个出版科还是出版处,但是中宣部部长、副部长这一层,一涉及到新闻出版统统推给胡乔木,他也不客气。因此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归他偶然管管。
  人民出版社是奇奇怪怪的机构,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谁也不真管。你说什么级的单位,什么级啊?一会儿归出版总署管,那么你是科处级单位。一会儿又是归文化部出版局管,仍是科局级单位。但是多年来,出版总署尤其是文化部,它们似乎离开你越远越好。人民出版社的书都是政治性的问题,犯错误是你人民出版社,我给谁担这个担子啊?
  周扬这些人不会去侵犯胡乔木在这方面的权力,胡跟毛的关系大大超过其他人跟毛的关系。我个人在延安这段时期跟他是面对面的关系,所以请示就方便一些。我请示的是些什么问题呢?1954、1955、1956反右以前,这个两三年,当时不是百花齐放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重点95%是三联书店,我们来不及搞一些新书,所以把一些老书重印,当时在土地革命,我估计别人不一定知道。
    在出版这一方面,人民出版社同胡乔木的关系,就是只有请示他才行。这个工作中央从延安一直到进城都是他来抓,没变过。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历史形成的关系,没看见过文件规定。
  新华社主要的消息、重要的评论通通要给他看,才能发。弄来弄去,新闻出版归他抓,99%是新闻,一个新华社,一个《人民日报》,1%才是出版。出版也不是我们一家,两家,人民出版社跟人民文学。这两家他管,其他的他不大管了。只有这两家,大事都请示他,多少年都是这样的传统。
  对于胡乔木这个人,现在、今后在共产党内,官方来讲对他肯定是100%或90%是赞美的,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分。但是这个前辈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问题就是给他加了几顶帽子,当了一支笔,就是什么时候要他怎么写他就怎么写,这样子当然他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没有办法谈。像原来,他写的很多东西,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任何事情只要是从最高权力发出的命令,他心里不赞成都会把它说得似乎头头是道。
  我举两个最大的例子。一个就是1956年3月苏共开二十次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关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上批评和揭露了斯大林专制的时代,干的一些异乎寻常的内部屠杀的事情,总算是门缝打开了。跟着大概是在7月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一篇《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陈伯达起草的。
  这篇文章是对赫鲁晓夫这个报告采取一种原则上没有反驳,也不是原则上支持,是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代的毛病,原则上承认一点。这样一来,七八九几个月,全国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期批评就比较多一些。这一下不得了,失火了,所以立刻就收回来,当然是老人家(毛泽东)的意思。
  大概是11月前后,又由胡乔木写了一篇《再论无产阶级专制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把前面那篇陈伯达的文章批判的全部收回。这都是很巧妙的,变成斯大林缺点是有,肯定斯大林是根本基调。原来那篇也不是否定,是批评的语气偏重一点,胡乔木这一篇就变成了歌颂继承为主。那么这个意见是不是胡乔木本人的意见呢,是不是他本人赞成呢,不一定。但是毛主席要这样做,他就这样做。
  后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还在《人民日报》写了篇长文,两三版的大专论,《论三个世界的划分》,三个世界跟过去的“第三世界”说法不一样,毛在文革期间在地图上画,世界上分三块,苏联美国,这是第一世界,其实他们两个是斗得要命的。欧洲的英国、法国,那个时候的西德,或者还有日本,这个算第二世界。于是乎其他全世界加起来都算第三世界。毛泽东在文革时期奇思怪想多得很,他是只出结论而从不解释的。
  这个东西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需要一篇很长的文章,继承毛主席的这个思想,胡乔木又写了一篇三万字的文章,登了几版《人民日报》,那么这个东西他赞成不赞成呢?李慎之散步时问他,三个世界是什么好像不大好理解,乔木讲“哎,胡说八道。”就这么四个字回了他,我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胡乔木头脑清楚的很,但要他写什么他就能写。哪怕这东西他内心是不赞成的。
  任何东西只要你是上面的最高权力分配这个任务,他就得努力去完成。你可以学他的才能,学他的技巧,学他的学问都可以,但是有一点不能学,就是不能够学那种说不通的硬要把它说通,只允许1+1=2,甚至1+1=3都可以,不能说1+1=一个茶杯,那就是离题万里了。
  经过他的努力,从延安1941年开始,50年,《中共党史》这一套,就是胡乔木的一套。后来,何方的《党史笔记》一样一样考证下来,结果现在何方《党史笔记》的威信似乎反而要超过胡乔木的《中共党史》,原因很简单,何方比较注重根据事实。
  当一个权力成为一个真理的唯一代言人的时候,随便怎么说,大家都只能拥护。但是到了这个权力的作用没有这么大的时候,那你有一些离题万里的东西人家就不会接受了。所以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胡乔木就全力用在建立他自己的绝对权威上,意识形态部门,必须要统一在他的思想控制下,离开一步都不行。而且往往他自己也发生矛盾。

    我的任务是绝对听从他,如果稍微不听从一点都不行。
  有没有绝对听从他的?有,典型的就是吴冷西。我跟吴是很熟悉的。吴冷西至死还是坚持那些60年代、70年代反修全是对的。他是广东新会人,后来地位高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他重新出来,他的身份已经不得了,毛在的时候,他参加政治常委会,甚至比常委会还要小的会,两三个人、三四个人的会,他都能够去。他有时候回到老家新会去,那个新会城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会也是电视、广播(就是“修正主义”这一套东西)这些东西也有了。新会城知道吴冷西要回来,把电视节目、广播都改了,怕他看见又是修正主义,告到中央去,所以这样的情况变成一个广东的新会连吴冷西都怕,他去的时候整个广播电视都得改变面貌。这是几个广东人告诉我的。

  决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
  后来,一个运动比一个运动厉害。为什么延安“抢救运动”的教训还不接受呢?我完全不懂!为什么要自己搞自己,越搞越厉害呢?搞到除了自己之外就没有别人了。
  搞倒刘少奇,搞倒陶铸,周总理死前还要反复申辩。国民党刊登周恩来脱离共产党启事时,周已经到了中央苏区了,这是都知道的嘛。还要整他,这干什么啊?而且至死不放!
  国民党都还讲精诚团结。没有“精诚”,就没有“团结”。互相猜忌到这个程度,周恩来也不信,刘少奇也不信,只有我(毛)一个人了。只有江青可靠。中国没有了,共产党也没有了,正气道德全部败坏,彻底败坏,把我们的后代也败坏了。败坏了什么呢?就是迫害别人以求上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把自己的人民变成互相监视,你报告我,我报告你。这个国家表面上看起来天天放炮,红旗招展,但道德哪里去了?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堕落,这个国家就不可挽救了。苏联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再怎么样加强政治教育,都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这不叫思想工作、革命工作,也不是党务工作,这叫作特务工作。
  特务工作绝对要在党内、在青年人内取消。这是毒害青年的心!不能干,绝对不能干。
    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地来,以为去监视别人、去报告别人就是对党忠心。这把我们的民族道德降低了,把我们广大青年的精神思想迫害了,人于是变得卑鄙起来。一个人一天到晚监视别人,书读得再好有什么意思呢?人格没有了嘛。
  共产党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劳苦大众,就要特别注意别伤害人类的道德良心。没有道德良心的提高怎么算共产主义?假的!吃得好一点,穿的好一点就是共产主义?监视人、报告人得到提升,这是最可怕的。
曾彦修,1919年6月生于四川宜宾。19岁奔赴延安,从陕北公学和延安马列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亲历了40年代延安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等。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1957年,曾彦修的“答黑板报记者问”编入中宣部的《宣教动态》,被康生点名批判。当时仍然担任反右领导成员的曾彦修,最终将自己划入右派名单,这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报的“右派”。
  1960年至1978年,曾彦修在上海《辞海》编辑所任编辑。1979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社长。1984年退休。1985年至2008年,潜心研究苏联崩溃的历史,著有《天堂往事略》一书。
  在晚年的一首小诗中,他回首往事,“微觉此生未整人” 。他说,“反思一辈子,没害过人,这是一个最大的愉快,很大的幸福。”本文是他对往事的回忆。

  被杀的不是工农是富家子弟
  我是1919年生的,十一二岁时,恐怖就来了。我懂事起就恨蒋介石。说蒋是亲日派,要投降日本,确实不能成立。但他当时杀青年人杀得可怕,却是真的。
  蒋介石把持政权以后,1927年到1933年,对共产党左翼人士进行屠杀。其实我们那里(四川宜宾)还不是蒋介石,而是本地的军阀政权。
  杀掉的什么人呢?如今一天到晚说是工农。我们在城里听到的不是这样,是大少爷、二小姐,今天某家二小姐出事了,明天某家大少爷枪毙了……当然工农会有牺牲,会有杀头,我在城里不知道。
  共产党员不等于是工农,我看见的全部都是知识分子。其实多是中学生,还有中学毕业的,这些人反倒不是穷光蛋,家里都相当富裕。被捕后,全家卖房产凑五千到一万,把他赎出来。赎出来的时候,要写悔过书,都是长辈在狱外给准备好的,“年幼无知,误入歧途”等。这算不算“自首”?
  江青讲1927年到1937年是文化黑线,跟事实完全相反,这个话就是反革命。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唤起了全中国的小知识分子,就是中学生以上,有那么百分之几的人开始觉悟。
  那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开始了,1932年,我在四川宜宾叙州联合中学35班,李鹏的父亲也是那个中学的。35班五六十人,后来有3个人到了延安,多年彼此毫无联系,都是受左翼文化影响,并不是直接接受过共产党的什么宣传。
  什么是左翼?不是上面哪一个单位组织派人来向我们宣传讲课,而是通过上海的左翼文化的作品,主要是文艺作品、电影、音乐等。社会科学类作品比较难懂,基本是翻译的。30年代上海这些东西的革命影响大得不得了。
  假设没有上海租界,左翼文化运动还开展得起来吗?在北平、南京就不行。租界的情况,现在电影、电视里面反映的,不完全真实。租界里面实际上是很自由的,党中央的宣传部等都在租界里面搞。在共产党成立前后,印《共产党宣言》没那么困难。你印的书要发行到全国去,国民党禁,租界它禁止不了。
  租界里面,国民党文武官员跟普通人平等待遇。国民革命军穿着军服进去是不行的,必须缴械。你乖乖地缴械,租界才准你进去,所以左翼文化运动开展得起来的一个条件,就是有租界。
  1927年到1937年,左翼文化宣传里面,最好的办法是电影,电影特别伟大,好懂,大家爱看这个东西,只要是通铁路,长江岸边通船的中等城市,都有电影院。放一个《渔光曲》就不得了,青年们就轰动了。所以电影的贡献特别大。
  我本人,还有很多人,都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化送到延安去的。后来把30年代党的左翼的、革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统统打成反革命,实在是对不起中国人。
  青年去荒凉边塞投什么机?
  延安最活泼的时期是1938年到1939年秋天。两三万青年去了要吃饭啊,窑洞是新挖的,消费品都是外地运来的。再加上国民党封锁,到延安的人就比较少了,1940年人数大大减少了。
  到延安的目的就是到前方去。打仗是长期酝酿在心中的感情,抗战一爆发,我们就想参加战斗了。没人想跑到西北黄土高原的小城,待个十年八年。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延安之前知道这个边塞小城的荒凉,谈得上投机吗?青春、性命一概不要,只为救亡。
  国民党不是也打仗吗?你为什么不到国民党那里去呢?国民党也在抗战,各种训练班也在招考。但是进步分子、左翼分子不相信国民党蒋介石真抗日,认为他没有能力抗战。我们当时一半是对蒋介石不信任,一半当然是幼稚。认为日本人来了,我们全民拿着枪、拿着刀,就可以打仗。
  当时到延安去的有一些地下党员,他们当然是到延安报到,听党分配干什么。而我们其他人,就是为了能直接上战场,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
  但党中央不是这样准备的,像我们这样的人,算是“知识分子”,中学生到延安去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就不得了。大学生也有,并不多。
  党中央觉得这些人有用,按计划把这些人派往山西、山东、河北那些比较落后的、长期没动静的地方。派一个进步学生到50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不到3个月,村里的人都闹开了。
  这么一闹作用很大,青救会、扫旧会这套都搞起来了。我这个人,不会唱歌,不会演戏,什么都不会,但我到一个小村子去搞3个月,基本上群众团体都搞起来了。特别是经过共产党训练以后,都有这个本事。到一些落后的、两三万人的小镇,3个月到半年,就会给你搅翻。
  整风之前,一天到晚唱救亡歌曲,唱《黄河大合唱》。活跃是表面上的,一切均是抗日救亡,其他事情并未涉及。
  整风前完全沉寂
  到了整风运动,1940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整风前延安就已完全沉寂下来了。
  什么演戏、歌咏、贴标语、贴墙报,1938年后这些事儿已经没有了,大家都是进步青年贴它干什么?有些青年开始苦恼,这样下去,好像与原来的意气风发,1937年、1938年初到延安的想法不太一样。
  1939年秋天以后,人口就大大减少了。没有饭吃了,这么多人,只消费不生产,人口必须疏散,就比较沉寂了。
  1941年整风报告以前,延安所有报刊统统停了,第一个中央机关杂志《解放杂志》,1941年春天停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停刊,《中国青年》停刊,《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等,全停刊了。好像丁玲他们也出过一个刊物,到1941年全部停了。
  整风跟我们小青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当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全部停,说这些东西都不符合毛泽东思想。1941年7月间,开了一个什么会,把张闻天的职务也免了,这个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张闻天1942年1月就下乡,带着个农村调查团,我是跟着去的一个。
  1942年开始整风,2月8号毛泽东作报告反对党八股。我们看见这个报告,兴奋得不得了。反对党八股开始时候也不是整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好整的。
  开始是针对王明、博古、张闻天,他们是受苏联的影响,他们是错误的。
  现在来看,即使是他们里面最有学问最文雅的张闻天,有的文章写得确实不好,打倒一切,什么都要打倒。张闻天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要不是共产党,统统打倒。斯大林最有名的一个谬论就是:中间派是危险的敌人!现在还印在书上。
  整风开始后,1942年头三四个月,一些知识分子老党员,包括丁玲、王实味这些人在内,完全理解错了,以为这是真实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要说什么,都来了。当时掌握《解放日报》的人也不太懂,所以就刊发了王实味的那些东西,也刊发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其实《三八节有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三八节有感》说女同志受的照顾不够,重劳动也要参加,每个月例假也要去劳动,这种东西你说有什么反党呢?她只是作为老的女革命家,讲讲这些话罢了。

  王实味用的是另外一种笔调,讽刺得很厉害。讽刺、挖苦,甚至带一点对敌斗争的语气,脾气大。是不是王实味的用心很坏?恐怕也不是。
  整风一下子从反对王实味、丁玲开始了。上边的整风,是整教条主义,我们丝毫不知道。
  下面的普通党员整什么呢?就整小资产阶级作风,开始人人检讨。整风开始是整这些小知识分子的“半条心”。半条心是指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来参加革命。
  查“小广播”整“半条心”
  下层整风从查“小广播”开始,“小广播”是指延安的青年人之间互相传递意见和看法,有些看法是对上层领导有意见,对领导不满意。这些意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王实味《野百合花》里面的东西,不过没有王实味讲的那么尖锐。上面的听到了,“不得了,虽然这些小青年在延安,但他们不是来革命的,他们是反革命的”。
  于是开始要求填小广播表,人人要填,填了再填,搞了大半年。后来发展为“抢救运动”,就是从这个事情干起来的,青年统统都变成了特务。填“小广播表”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康生一个人发明?他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小广播表填了之后就互相批判、揭发、告密,开始叫半条心。后来一揭发,就说你们是两条心。
  整风到了后来就是每个人写检讨。检讨教条主义、个人主义,这是过不了关的,后来从小广播到半条心,开始有点升级了。怀疑这些青年:是不是像他们讲的那样,出于抗战热情到延安来的呢?究竟他们是来干什么的?成千成万地往延安涌,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不是国民党送来的?有那么多人真会牺牲一切到延安来找共产党吗?
  一遍一遍逼得没有办法了,个别人就编造自己是甘肃兰州来的,说他加入的地下党是红旗党,是国民党特务成立的。不久我听康生报告,完全肯定了这是个“事实”。红旗党这个说法大概1942年夏天以后就普遍讲了。
  他说地下党是特务组织。1937-1939年到延安来的,是国民党派进来的。这个说法怎么能相信呢?但是轻易就相信了。现在还有人坚持说延安当时是有国民党特务的,无非是想为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抢救运动”辩护。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
  到了1942年,从半条心到两条心,再加上红旗党的胡说被听信以后,就开始对所有抗战以后进延安的人进行审查,不管你是党员也好,非党员也好,统统审查。有些人也不在此内,比较老的党员,陈伯达、周扬等不在内,怀疑的对象还是“一二·九”以后,1936年以后,参加救国会、民先队的,抗战以后到延安的。
  一连几个月,日日夜夜都斗,你就变成国民党特务了。你必须交代,就编嘛,然后又联合起来斗我,我也变成国民党特务了,我只好承认了。
  然后是交代,要写你在延安还有什么同伙。有些人经不住斗,就“招”出来一大批,于是就搞成了一个特务网。1943年7月,康生出来做了一个报告,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延安大概闹到1943年底,其他地方闹到1944年,叫“抢救运动”。
  抢救你,挽救你,把你从国民党特务里抢救出来。这一来就乱了,是对当时到延安的青年一个根本上的认识错误,也是对1935年到1938年国民党区的大形势根本性的错误认识。这样做,共产党把自己的威信推翻了。至少,这些青年是因为蒋介石打日本不行、共产党打日本行才来的嘛。
  所以,运动之后,人们完全停止互相交往。延安所有的单位都修土墙,这个土墙是自己修的,我也修过,把自己包围起来。整个延安分成了几十块,包起来了,互相之间有几年没有来往,1942年到1945年都不来往了。
  1942年1月27日黎明之前,从杨家岭出发,张闻天带着一个农村调查团到晋西北去,我跟着去了。到1943年4月,一个电报调我回延安,一个人回来的。回来之后,我就参加了一两个月筑围墙的劳动,才发现到食堂去吃饭要互相看着,两个人看一个人,不允许自由行走了。
  过了不久,7月份康生那个“抢救运动”报告会在杨家岭举行,我还去听了。康生讲特务很多,要接受中央提出的教训,弄来弄去都是AB团。他说中央里特务多得很啊,都是特务了。
  哪晓得,回到单位后我就失去了自由,由几个人看着,斗了一两个月。“你在什么地方加入国民党的,谁派你来延安的,来延安干什么……”人人都编,我也“承认”了自己是国民党特务,但我绝不牵扯到别人。一个字也没有。
  那时候延安人人都是“大作家”。每个人在整风、抢救运动写的东西加起来都有好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都有。我也写了几十万字,干什么呢?骂自己。我有一条红线不能跨过,没有一个字涉及别人。
  我认为共产党员就是要有个性、有胆量、有担当,不要害人。要人人检举,搞得人人不讲道德,还叫共产党?大家都成了软体动物,那叫思想改造好了?很滑稽。
    谈陈伯达、胡乔木
    1942年下半年起,延安的整风一面是读一些文章,这些叫整风文件,真正从头至尾读的也不见得有几个,很多都不起作用。
  真正起很大作用的,是文件以外的陈伯达的几篇东西,那是真正起了作用。而且毛泽东威望的建立,跟陈伯达那几篇文章完全分不开。陈伯达有名的,《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文章叫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陈伯达读这本书写了一篇文章。
    这好像是一篇普通文章,实际上是一篇重塑党史的文章。这个文章简单一句话,就是说党成立以来,唯一正确的是毛泽东。毛看到了农民独立革命的重要性,这样子一来,而不是在城市里面搞个罢工、罢课包括这些,我们这些年轻人别的不懂,这一点是懂得的。第二篇也是讲革命内部毛的军事斗争路线,方法均是对的。
  中国的军阀都是一二十万人,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二三十万,都有枪有炮的。城市里面知识分子开个会,贴个标语,工人罢个工。你要把他打倒是打不倒的。这点一说就通。完全靠有大量的革命武装,只有武装才能把他打倒。
  斯大林1927年讲过,中国的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看出来了,东方这么专制、落后,各种各样军事独裁的国家。你靠什么罢工,靠一个报纸,一个刊物,打不倒。要打倒,只有超过他的军事力量才能打倒他。这一点,一比较,二十年代末,瞿秋白也好,李立三也好,一直到后来的王明、博古、张闻天也好,依靠什么?重点依靠示威,依靠罢工,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拼了命组织工人罢工,你真要罢起工来,损失很大,罢了两三天了,工人不一定愿意,还受损失。回来说陈伯达这篇文章,一下子把我们提醒了,毛泽东是比人家高明得多,这句话对不对呢?应该说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毛是比人高明。
  他对中国的情况,比人家了解的深刻。北洋军阀、帝国主义、蒋介石不是一写文章、游行示威、贴标语打得倒的。没有这个(军事力量)打不倒。所以我们整风的时候,真正起大作用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陈伯达那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不止两三篇。陈伯达相对的文字比人家写得好。解放以后就没有强调这几篇文章,什么原因呢?强调几篇文章不就会把陈伯达抬得太高了。所以不提了。
  谁都不强调,但是谁心里都明白,从延安出来的,心里都明白,我们对毛泽东威望的坚固树立,是经过陈伯达这几篇文章。我们读了这些文章以后,才明白土地革命与打仗,还是毛泽东行。因此,毛泽东经过整风,在知识分子里面所建立的威信,是真实的。

    这里面建功最大的,公开建功最大的,我以为是陈伯达。在背后建功最大的是胡乔木。
  因为胡乔木的资历,他的声望在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前,解放区进延安的,没人知道他。他就是协助毛主席收集出两条路线,把1927年以后,党内的各种文件,尽量收集,尽可能收集。开始是毛主席自己在编,后来主要是他在编。编成这么厚的《六大以来》。然后就有上下两本的《两条路线》。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在延安建立毛泽东的威信,在宣传上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一人一半。陈伯达就是根据几篇文章,把毛泽东一下子放在了神的地位,我们从此就真的把他当神了。基本上个人崇拜的心理已经在心里树立起来了。谁帮助树立的?是陈伯达。所以陈伯达对建立毛泽东的威望应该是功高无比。后来怎么回事?我也闹不懂了,陈伯达一下子被打倒,闹不懂。

    整风期间,延安的各个机关,各个单位基本上都停工了,上层几个人,主要是一个人,即毛主席还指挥一切。(1943年,胡乔木把曾彦修从中央政治研究室调入中宣部)
  我们在延安,实际上我们吊在空中。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不愁衣食。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真实的。但是1942年到1943年,搞抢救运动搞得太紧张,死了些人,抓了很多人,动不动就抓。
  我的初中、高中同学有三个人都抓起来了,都进了监狱。日本投降以后两三个月,在杨家岭延河对岸,公路上,忽然看见一个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在哪里?他说在保安大学。我说什么叫做保安大学?保安处,就是公安处。监狱就在那里,我说什么时候?他说1943年被弄来的。我说,那你早我一个月嘛,我四月份我也是从绥德急调回延安的,回去实际就没有自由了。
  我说你们干什么?他说我们在监狱里,捉了这么多人,闹来闹去,一个特务也没有。我说,监狱死了多少人?他说,好像只死了两个,其余正式枪毙的好像没有。
  我说这好啊,很好,没有人被枪毙,阿弥陀佛。他说我还跟蔡子伟他们在一起。我说,蔡子伟不是枪毙几年了吗?他说,是啊,公开说是的,实际上没有。滑稽的事情多了。
  这个蔡子伟跟另外一个人,说了一个罪状,反革命,枪决,公开发表了罪状,实际上都没有处决。蔡子伟解放以后是农业部副部长。我说阿弥陀佛,宣布了枪毙,结果并没有枪毙,留下来了。
  整风抢救以后,各个机关也停下来了,其中包括中宣部,中宣部已名存实亡。各个科室的名字都没有了,最初的宣传科长叫吴亮平,当过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1942年六七月间,就到晋西北去了,干什么我搞不清楚。那么其他的,就是散兵游勇,人也不多。有几个人调到《解放日报》去了,剩下的人已无业务。
  但是反而调了几个人进中宣部,我们说叫“四大家族”。范文澜范老一家,范老两夫妇,一个儿子,后来划了右派。王学文两夫妇,一子一女,四个人,张仲实两夫妇,一个孩子,还有曹宝华两夫妇,曹宝华根本没有任务。他就是埋头翻译俄文书,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是他去了宣传部。
  这个“四大家族”,最年轻的曹宝华,比我还要大十多岁,因此我们剩下这些人,还得照顾这“四大家族”。我们都是很尊敬他们的,特别是对范文澜、王学文,张仲实这些前辈。
  但是偏偏胡乔木坐在这个地方,他干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坐在这个地方指挥一切,主要是宣传机构,《解放日报》,跟新华社。那么,宣传部他就附带管管,没有什么这个科那个科的,名字都没有了,科长也没有了。
  他本人组建宣传部,从没有宣布部的什么事情。但是,既然这样子,为什么1943年以后,1944年3月,1943年11月反而调我去,去干什么?叫我去协助他编中学教科书。
  胡乔木他有很多事情,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想,找几个人。中宣部胡乔木1943年3月把我调去了。田家英比我先过去几个月,他叫我整理一些材料,在国民党区印的宣传材料,上面搞一个假封面,无非是揭露国民党怎么黑暗、专制,蒋介石应该打倒之类的。
  那么第一次我把这个材料的文字给他看,我也不认识他,规规矩矩的,他讲的很简单,但是讲得很中肯,就是非常之正确。一个青年,你自己不要骄傲,虚心一点,这样的老师是不好找,经过胡乔木点拔以后,确实是有大的进步。胡乔木别的事情不是说样样都高明的不得了,但是写文章的规矩、技巧、无病化,那是很高明,轻描淡写,说几个字,什么都说清楚了。
  他觉得把这些人调来了,没有事儿干,那怎么办,所以他会想许多事情的。他觉得既然没事情干,他就叫田家英和我二人协助他编语文教科书。他编的语文教科书就是在根据地使用的,高中初中加起来,五年制语文教科书,他有他的想法。这个东西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我们的看法:我们在根据地,艰苦奋斗大概还有很多年。
  当时中央正在讨论历史问题,就在杨家岭开七大。我看很多同志,延安出来的,似乎什么两条路线斗争,什么中央开会,批判哪个,好像他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两个住在胡乔木办公室,所有这些事,一个字都不知道。中央在干什么,在批判彭德怀,在批判王明、博古、张闻天,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中宣部内,胡乔木保密到我们不知道,一个字也不知道。一直到《解放日报》有一天黄昏的时候,送来一个张去,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时候,我们这些基层人员才知道此事。
  胡乔木没有告诉我们半个字。什么样的斗争,什么历史问题、决议、开七大,全不晓得。有些人的回忆,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知识分子占中央比较重要地位的,我想了一下,就没有谁知识面达到胡这个水平的。康生的知识面比较宽,陈伯达有一些方面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戏曲史、版本史等,他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音乐、美术、篆刻这些方面他更比不上康生。但古今中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我以为,胡乔木可能是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突出的一个。
  有人会说你这也太夸张了吧?恐怕不夸张,当然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一二十个,瞿秋白等人最大了,但是知识面还是不及胡。胡乔木是扬州中学毕业的,高中毕业。所以他的中文、历史,这些修养基础是在扬州中学就奠定了,再加上自己特别用功,记忆力特别好。
  1942年开始整风以前,张闻天走了,我是一个小随员,六七个人跟着他走了。去参加晋西北的农村调查。那么剩下的这个宣传部的任务也就停止了。实际上,延安只有一两个宣传机器在开动,这个就是《解放日报》跟新华社。毛通过这两个东西控制全国的一切工作。当然内部还有一些指示。公开的知道的工具就是这两个。还有一个就是创办延安广播,是日本投降以后创办的,是温济泽他们办的。
  胡乔木1949年后秘书的名字,有多少谁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毛的秘书。这个秘书就决定了一切。一会儿又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一会儿又是中央整风学习委员会的秘书,不晓得有多少秘书,说秘书专政又谈不上,但是通过秘书来干。所以当时最忙的人是胡。他是全心全意。
  新华社跟《解放日报》,延安唯一的两个机构,不准完全停工。这两个机构不能停工,其他的机构统统关门。一点事都没有,就是“运动”。我太知道这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解放后在一个我所能控制的小单位,就不真搞什么“运动”。
  在中央宣传部慢慢形成以后,新闻出版这块阵地就是胡乔木管,别人就不好管了。胡乔木自己担任新闻总署的署长,另外出版署长是胡愈之。胡乔木另从新华社调一很左的负责人,(陈某某,名字记不得了)去控制它,任副署长。
  传统上呢,中宣部有个出版科还是出版处,但是中宣部部长、副部长这一层,一涉及到新闻出版统统推给胡乔木,他也不客气。因此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归他偶然管管。
  人民出版社是奇奇怪怪的机构,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谁也不真管。你说什么级的单位,什么级啊?一会儿归出版总署管,那么你是科处级单位。一会儿又是归文化部出版局管,仍是科局级单位。但是多年来,出版总署尤其是文化部,它们似乎离开你越远越好。人民出版社的书都是政治性的问题,犯错误是你人民出版社,我给谁担这个担子啊?
  周扬这些人不会去侵犯胡乔木在这方面的权力,胡跟毛的关系大大超过其他人跟毛的关系。我个人在延安这段时期跟他是面对面的关系,所以请示就方便一些。我请示的是些什么问题呢?1954、1955、1956反右以前,这个两三年,当时不是百花齐放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重点95%是三联书店,我们来不及搞一些新书,所以把一些老书重印,当时在土地革命,我估计别人不一定知道。
    在出版这一方面,人民出版社同胡乔木的关系,就是只有请示他才行。这个工作中央从延安一直到进城都是他来抓,没变过。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历史形成的关系,没看见过文件规定。
  新华社主要的消息、重要的评论通通要给他看,才能发。弄来弄去,新闻出版归他抓,99%是新闻,一个新华社,一个《人民日报》,1%才是出版。出版也不是我们一家,两家,人民出版社跟人民文学。这两家他管,其他的他不大管了。只有这两家,大事都请示他,多少年都是这样的传统。
  对于胡乔木这个人,现在、今后在共产党内,官方来讲对他肯定是100%或90%是赞美的,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分。但是这个前辈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问题就是给他加了几顶帽子,当了一支笔,就是什么时候要他怎么写他就怎么写,这样子当然他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没有办法谈。像原来,他写的很多东西,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任何事情只要是从最高权力发出的命令,他心里不赞成都会把它说得似乎头头是道。
  我举两个最大的例子。一个就是1956年3月苏共开二十次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关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上批评和揭露了斯大林专制的时代,干的一些异乎寻常的内部屠杀的事情,总算是门缝打开了。跟着大概是在7月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一篇《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陈伯达起草的。
  这篇文章是对赫鲁晓夫这个报告采取一种原则上没有反驳,也不是原则上支持,是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代的毛病,原则上承认一点。这样一来,七八九几个月,全国对于苏联斯大林专制时期批评就比较多一些。这一下不得了,失火了,所以立刻就收回来,当然是老人家(毛泽东)的意思。
  大概是11月前后,又由胡乔木写了一篇《再论无产阶级专制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把前面那篇陈伯达的文章批判的全部收回。这都是很巧妙的,变成斯大林缺点是有,肯定斯大林是根本基调。原来那篇也不是否定,是批评的语气偏重一点,胡乔木这一篇就变成了歌颂继承为主。那么这个意见是不是胡乔木本人的意见呢,是不是他本人赞成呢,不一定。但是毛主席要这样做,他就这样做。
  后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还在《人民日报》写了篇长文,两三版的大专论,《论三个世界的划分》,三个世界跟过去的“第三世界”说法不一样,毛在文革期间在地图上画,世界上分三块,苏联美国,这是第一世界,其实他们两个是斗得要命的。欧洲的英国、法国,那个时候的西德,或者还有日本,这个算第二世界。于是乎其他全世界加起来都算第三世界。毛泽东在文革时期奇思怪想多得很,他是只出结论而从不解释的。
  这个东西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需要一篇很长的文章,继承毛主席的这个思想,胡乔木又写了一篇三万字的文章,登了几版《人民日报》,那么这个东西他赞成不赞成呢?李慎之散步时问他,三个世界是什么好像不大好理解,乔木讲“哎,胡说八道。”就这么四个字回了他,我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胡乔木头脑清楚的很,但要他写什么他就能写。哪怕这东西他内心是不赞成的。
  任何东西只要你是上面的最高权力分配这个任务,他就得努力去完成。你可以学他的才能,学他的技巧,学他的学问都可以,但是有一点不能学,就是不能够学那种说不通的硬要把它说通,只允许1+1=2,甚至1+1=3都可以,不能说1+1=一个茶杯,那就是离题万里了。
  经过他的努力,从延安1941年开始,50年,《中共党史》这一套,就是胡乔木的一套。后来,何方的《党史笔记》一样一样考证下来,结果现在何方《党史笔记》的威信似乎反而要超过胡乔木的《中共党史》,原因很简单,何方比较注重根据事实。
  当一个权力成为一个真理的唯一代言人的时候,随便怎么说,大家都只能拥护。但是到了这个权力的作用没有这么大的时候,那你有一些离题万里的东西人家就不会接受了。所以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胡乔木就全力用在建立他自己的绝对权威上,意识形态部门,必须要统一在他的思想控制下,离开一步都不行。而且往往他自己也发生矛盾。

    我的任务是绝对听从他,如果稍微不听从一点都不行。
  有没有绝对听从他的?有,典型的就是吴冷西。我跟吴是很熟悉的。吴冷西至死还是坚持那些60年代、70年代反修全是对的。他是广东新会人,后来地位高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他重新出来,他的身份已经不得了,毛在的时候,他参加政治常委会,甚至比常委会还要小的会,两三个人、三四个人的会,他都能够去。他有时候回到老家新会去,那个新会城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会也是电视、广播(就是“修正主义”这一套东西)这些东西也有了。新会城知道吴冷西要回来,把电视节目、广播都改了,怕他看见又是修正主义,告到中央去,所以这样的情况变成一个广东的新会连吴冷西都怕,他去的时候整个广播电视都得改变面貌。这是几个广东人告诉我的。

  决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
  后来,一个运动比一个运动厉害。为什么延安“抢救运动”的教训还不接受呢?我完全不懂!为什么要自己搞自己,越搞越厉害呢?搞到除了自己之外就没有别人了。
  搞倒刘少奇,搞倒陶铸,周总理死前还要反复申辩。国民党刊登周恩来脱离共产党启事时,周已经到了中央苏区了,这是都知道的嘛。还要整他,这干什么啊?而且至死不放!
  国民党都还讲精诚团结。没有“精诚”,就没有“团结”。互相猜忌到这个程度,周恩来也不信,刘少奇也不信,只有我(毛)一个人了。只有江青可靠。中国没有了,共产党也没有了,正气道德全部败坏,彻底败坏,把我们的后代也败坏了。败坏了什么呢?就是迫害别人以求上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把自己的人民变成互相监视,你报告我,我报告你。这个国家表面上看起来天天放炮,红旗招展,但道德哪里去了?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堕落,这个国家就不可挽救了。苏联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再怎么样加强政治教育,都不能训练青年去监视人。这不叫思想工作、革命工作,也不是党务工作,这叫作特务工作。
  特务工作绝对要在党内、在青年人内取消。这是毒害青年的心!不能干,绝对不能干。
    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地来,以为去监视别人、去报告别人就是对党忠心。这把我们的民族道德降低了,把我们广大青年的精神思想迫害了,人于是变得卑鄙起来。一个人一天到晚监视别人,书读得再好有什么意思呢?人格没有了嘛。
  共产党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劳苦大众,就要特别注意别伤害人类的道德良心。没有道德良心的提高怎么算共产主义?假的!吃得好一点,穿的好一点就是共产主义?监视人、报告人得到提升,这是最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0-18 12:54 , Processed in 0.0528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