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4 1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为了躲避百度审核不得不采用了一些特殊形式,一并保留转帖。另附网上书评
札文-- 笔记
萧 军
《日子》一共列出14个章节,我读了1~6部分,是全文的二分一。通过二分一内容,我从作者的牢狱叙事中看到了上世纪中末期中国社会人性的折射和缩影,这无疑让人感慨的话题很多。但是,我只能用十个字表示:"人性的揭示与人权复苏"。
提起人性,所有中国人都会自然读出"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的开卷首语。可是不要忘了,三字经开唱了几十个百年,中国社会之前的每一个更替朝代,都未能完全遵循着这样一条亘古定义。相反,自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到今天,不论是什么形态的社会,其制度下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直挣扎和争取人权复苏的坚持不懈努力。这两种表现在我们中国有着很漫长的一段演进过程,尤其近几年,这种演进正逐步深化与改变,这正是我们看到希望和令人鼓舞的地方!
从作者的文字开头介绍, 我们知道作者的牢狱起因是因为"叛国"和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这两项罪名在今天的年青人看来, 是完全不知道也无法弄明白"叛国"和"反革命分子"在那个年代一旦定性之后,会给个人,给家庭,给曾经认识或与其接触过的圈里圈外人,带来多大的恐惧与灾难。就像今天我们生活在21世纪一个经济现行高速发展,言论比较宽松自由,生活自在又政治气氛祥和的环境当中,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与了解我们东北部的另一个政治强权国家里,至今仍然禁固着老百姓的思想、政治生命与肉体。而一旦有外逃国界被遣返回去之后,对他们的惩处要么是死罪,要么是酷刑,要么是重罚连坐,要么是终身监禁。这个国家目下的情形,和我们国家当年的情形以及与作者当年所遭遇的结局几乎一样。所以,我们能责备什么和抱怨什么呢?
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度过了四十余年。在中国目下已经不存在大规模和大面积的政治迫害与残酷斗争。对人性的重视和对人权的行使关注,使中国社会比以往在任何时候都有了深度与广度的变化与进步。这也是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经济领域带动上层政治领域改革与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许多为人性呼唤与为人权斗争争取而来的英勇人士换来的今天局面。
如今,人们讲究的是法制,使用的是法律,遵循的是社会守则和行业游戏规则。从外表看去,高雅了、文明了、理智了,社会渐进程序化了,但是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法律存在空隙的地方,在人为执行法律变相曲解法律条文关键的地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听到和知道,仍然有许多严重侵犯人权,扭曲人性,***残暴肆虐人性的事实发生,并且有些还是在司法或公众机关履行与监督执行的场所里发生的。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犯罪并有过牢狱之历的人犯。他们私下对我说,我今天是犯法了,可不等于我永远是犯法的。今天我犯了法,法律可以从刑法上惩处我,但执法者却不应该从人格上,人性上,侮辱我,贬低我,虐待我,迫害我,因为我还是人,不是畜牲。况且,今天的畜牲还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日子》里,作者向我们提到一位给他经常送狱餐的老年犯。一天,老年犯突然悄悄把一个又皱又脏的纸包塞到作者的手里,打开一看,顿时让作者惊异--一小包白砂糖!
在那个什么都是分配定给的年代,不要说监仓里的人能看到白糖,就是在外部世界自由生活过日子的人,能吃到几口白糖也不知道是不是走了什么好运。我敢说,在监狱里受管制的人犯,是绝对没有吃白糖的权利的。那么老年犯的这小包白砂糖又是怎么弄进来的呢?根据老年犯的身份,我做了一个滑稽的想象:要么是年纪大了,被干部们信任,可以有外出到市场采购的机会;要么是在帮厨工做下手的时候,乘机掏了一小份;要么是他刑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监管干部对老年犯的看管比较松,能在看守范围内有"交换物质"的条件,所以才会有了这么小包白砂糖通过老年犯的手,又到了作者的手这么一段过程。这一想象,顿时让我又联想到另一个老人来,就是在重庆渣滓洞里长期扮演疯老头的华子良。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不管大家曾经是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条件下,人性善良的一面一旦苏醒过来,便会有着极其感人的力量,并胆敢冲破一切束缚与阻挠。因此,作者的那种惊异和感激,而感激之后所升腾的崇拜心境,令监狱外的自由者们是无法体验与准确地表述得出来的。即便是作者本人,出狱多年之后,也都无法一下子深刻地说出自己当时的感激心情。然而,就因为这小包白糖,作者写下了:"我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力量","我知道在我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时,在我饱尝孤独与炼狱般的摧残中,是它带给我一种对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的向往,带给我一种应该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念。"
然而又看看,作者被审讯期间,由于死不认帐,拒不开口,有位叫杨胖子的中队长开始向作者动粗了。作者回了几句,有人在旁边说,"你狂什么?好人打坏人--活该!"就几句话交锋,作者开始受到了"狗牙铐子"的特殊待遇。什么是"狗牙"?即铐犯人用的铐子因为是带齿轮状的,铐子铐在手腕上面可松可紧。当被铐人不与执法者配合时,只要把铐子铐紧一点,犯人稍许动一动,齿轮便会自动收缩,紧紧地卡在被铐人的双腕上。动得越历害,卡得越深,直至可以卡断手腕上的骨骼。这应当是全世界所有惩戒机关对待人犯,看似普通又最文雅的惩处不顺从他人意志者的第一手段了!
"你们这算不算是逼、供、信?"当作者大声呼唤再次发出抗辩时,只觉得杨胖子迅即回手一拳,重重地打在作者的脸面上,顿时满脸满眼是血。这还不完,一个姓汪的干事走过来,一咬牙,狠狠地把原来的铐子捏得更紧了,铐子卡哧卡哧地响着压入作者的手腕里,"一会儿就有你好受的了。"姓汪的冷笑说。而杨胖子,跟着将皮靴和全身约二百斤重的份量,跺着作者的双手和那已深深嵌进皮肉里的铐子上,一幕审讯犯人的情景,便活生生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就是当年无产阶级专政机关的真实写照!
由于铐子铐久了,作者的双腕被铐得红肿和淤血显现,可是没有人同情,没有人理睬,没有人被善良惩诫了一下,然后愧意地去给作者将铐子宽松起来。而是让作者自己只能"像一只野狗自己舔舐着自己身上的血污。"
善良的中国人啊,你们因为没有经历过作者这样的受审待遇,没有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所以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即便是作者三十年后与他当年崇拜的对象--诗人郭洛生再度重逢,与一些身边朋友坐到一起谈到三十年前的那段牢狱事情,都让作者觉到他与大家的感受差距已经扩大,所以"遗憾的是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心情,所以"我不责怪他们,因为谁又能体味到我那时的心情呢?"所以我觉得在这里谈不上是作者的大度,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无法得到事实的真实感应!
是的,在今天,那个时代已不为我们所见了;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还活着下来。随着那个时代的逝去,活下来的人在感受他们青春年华一同逝去的同时,对他们过去的记忆也会变得越来越单薄,表述得的语言也会越来越简单。为什么?因为老了,认识深刻了,粉尘看透了,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追究过去的是与非,对与错,公允与不公允的能耐了。他们惟有的就是留下一片宽宥和慈善的心肠。但是,这恰恰好是揭示人性本质的最有力佐证!
作者在写《日子》时,写出了他对牢狱的认知心态,写出了他对人生的第一道深刻感受,写出了他在孤独牢狱生活中的苍凉与悲哀。但是,也写出了一般牢狱人坐监时,长期缺乏的那种自信与豪迈。这不是一般意志者所有的坚韧特性。
作者在单身牢房里,一直坚持着追求信念,一直努力幻想着完美主义的理想与奋斗心愿,比如当他在冰窖般的牢房里,梦到被押赴刑场,朋友和亲人也一起被押上了审判台;梦到母亲和弟弟,以及朋友在围观的人群里,露出惊恐的,欲哭无泪的,呆滞与混浊的眼珠;现实中的他,则带着手铐,不能随意动弹,只能待在一口活棺材面积大小的监仓里,从寒冷盼到天亮,从黑夜望到黎明,从入梦到梦醒;当看到窗外沙粒一样的雪花,看着它们自由地不断地由窗外飘进到牢房里,轻盈而飞舞的情形,以及在高高的窗沿上,染上了一层洁白,作者第一次领悟到节气的伟大和坐牢的勇敢与勇气,甚至他对死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
作者在文字中,回忆他读着《276号牢房》那篇文章里的尤利鸟斯·伏契克--一位捷克共产党员。这位伟大的20世纪四十年代死于德国法西斯绞刑架下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我读过他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他写下的文字令我相信,只要是读过他的《报告》和现在正在去阅读它的读者们,都会被它那里面的优美文字和人性的真实情感深深感动。所以我才毫不怀疑作者当时的心情也会和伏契克的心境一样,因憧憬着未来而激励,因想象美好的事物而感召。所以作者对死亡的恐惧已经变成对"万古长存的山岭和瞬间即逝的玫瑰毫无二致"的哲理,开始培养出了自己的信仰。
作者又写了监仓面积七步和三步的对比,虽然行文中意欲有高攀之嫌和夸张之比,但仍不失为一种自嘲和滑天下之大稽的笔墨戏剧。可是读起来让人想一想,感受又确实不假。比如作者述说他在1973年过着北京格外寒冷的冬天时,猫在狭小、黑暗、潮湿、四壁空空的牢房里,还有就是一堆散发出霉味、臭气、恶心的稻草床。这让我很快浮想起俄国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在那里面叙述着俄国西伯利亚严寒的情形,以及他和一批同样被流放孤居的革命党人,十年中,就是在这么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的严寒中苦苦挣扎过来的。当然,我没有把作者看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敌人,或者是看作是国家的叛逆,也没有把作者当作是持不同政见者对待,所以我没有把作者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身份同日而语。但是,他们处境竟然相仿,他们的遭遇何其相似,他们受残的结果,就是对人性迫害的最有力说明!这在当年许多人看来是"活该"、"正常",自找自受的罪人和罪孽,我相信是今天许多过着幸福日子,自由自在的年青人想都不会去想,看都看之不到的真实而又血泪存在的人性证明,也是今天的年青人感到不可思议和理解不了的东西!
因此,对人性的本质揭示,作者还通过看到牢房墙角的一只小蜘蛛,来喻示人性的求生本能与可怜。这是作者被关进单身牢房近半年的第一次。当他看到生命的物体,生物的存在,给作者带来了关注也带来了联想:"它的妈妈在哪里?它的家庭在哪里?为什么只有它孤零零地一个在这里踽踽独行?"
三十年前,我读着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同时还有《清贫》、《狱中纪实》。方志敏这样写下:"我真诚地爱我阶级兄弟,爱我们的党,爱我中华民族。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什么什么,宁愿什么什么…..",连续五个排比句,令读着的人心血沸腾,励志铿锵。方志敏烈士七十年前在国民党监狱中说出的这番话,坚毅、踏实,既革命又充满着浪漫情感。如果说在革命文钞中,它不失为一篇励志论说文章,但也同视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而这篇散文,却是在十分恶劣的牢狱中写下的。那么今天,当我读着一个当年的年青人后来在回忆中写下他在牢房的《日子》时,是不是也有着和读《可爱的中国》的美文一样有着怎样的感受呢?我不能说会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一个是坐着国民党的牢狱,"犯"的红色革命推翻旧政权的政治之罪;一个是坐着共产党的牢狱,"犯"的是"叛国"的"反革命"政治之罪。两者定性、背景、情势和结局是大不一样的。但是,两个人都具在一个共同环境下,都在牢狱中遭受着对人性的摧残体验。从无数揭露出来的过往史料里知道,国民党迫害革命党人摧残革命志士的许多做法,比如坐老虎櫈,灌辣椒水,钉竹签等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残忍手段,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人的社会。然而,相隔三十余年之后改革前的共产党政权底下,今天也看到同样揭发出来和暴露出来的人性丑恶与非道德的另一面,比如对张志新、遇罗克、林昭等,采用割气管,插手指、陪刑枪毙的做法,简直让人毛发矗立,汗颜充栋。他们中有些人还曾经是自己的同志!这样的"善待",我想讨论的是,这究竟是共产党人的错?还是人性不到位的错?是一切统治者所固有的残酷属性?还究竟是一切人类始自天性肉弱强食的固有属性?如果是"固有属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 "初"与"善",会不会是与"固有属性"的矛盾又和谐地统一?所以我又想到了戴厚英著作的那本书--《人啊,人!》。我在静静地回忆着那里面的人物,对话,情节,二十余年后这本书它对我们今天的维权运动和人性证明,思考起来真的是意味无穷啊!……
作者在第五章节里,凭记忆给我们重复记下他当年读过诗人郭洛生--笔名"食指"先生的几首诗歌。而这几首诗歌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模糊性,所以才会让我们今天读起来,不论联系到上个世纪还是今个世纪,都仍然不有时空与思想距离背驰的感觉。正因为此,我不怀疑当年作者记录下的这几首诗,在作者孤独、苦闷、惆怅的单身牢房的日子里,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励志和"最大精神支枉" 的作用。因此我认真朗读起来,其韵、格律颇有《革命烈士诗抄》里的感觉,有马雅可夫斯基史诗长短句的感觉,有郭小川在陕北时写作的那些豪放、质朴、粗犷的陕北民歌民谣的感觉。它们不仅承继了革命者的本性,流淌出时代的血肉,在韵律与品味中还略带着一点小资情调。这点情调也是当年社会政治环境下,提倡还允许有的一点"革命英雄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产物。这二者合一的风格,所以今天要四五十余岁的读者来读,还是颇有深意的。
作者的《日子》,是我在静静的心境下沉静地读完的。我眼前似乎面对着的是一本革命党人或是共产党员的狱中自白。当然,我没有讥讽不是共产党员的李恒久先生的意思,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品格。好像这样的品格与气节只有在共产党人的身上才有,而在普通人身上不曾见过。其实不然!正如共产党人的队伍里同样会出现叛徒、败类、渣滓、卑鄙者;平凡人当中,也同样会出现骁勇的先锋战士,奋勇的先驱,坚毅的革命斗士。因此我想要说的是,只有当一个人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在性命与人身自由都被剥夺了的时候,人的品行和气节就会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无论是在国民党的牢狱里,还是在共产党的牢狱中;是受制者还是制受者;是被刑法者还是执行法律者;人性的强势与弱势都将暴露出来,人性的善良与凶恶,真实与虚伪,坚毅与软弱,无惧无畏与贪生怕死等等,都会一一表现和暴露出来。所以近一个世纪来,从西方社会开始的维护人权运动,追求人性,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做法,逐步扩展到东方,在古老和传统的东方世学里,充分体现了西方现代文明与科学进步比较东方世学来说,在更深层次的思想领城里,其革命意义是最高的,也是人类由此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其中的一个进化标志。所以接受西方一些观点与理念,并不都是错误的。所以在揭示人性根本的另一面,不要忘记人权的根本复苏与推进!
读作者的《日子》,还让我最直接感受的是作者叙事的文笔,它采用简单、质朴、流淌式的记述方法,把自己过往狱中经历的东西真实地写作下来,没有夸张,没有华彩、没有躁动,没有复仇语态,有的只是一边叙事,一边提问,一边自答。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回答儿子关于狗的睡觉习惯与时间观念时,用了儿子一时不能领悟的话说,"那是狗的本性。"然而狗的本性是什么?我没做过研究,不妄从论。但狗的本性只要提起来,人们大多是会说到一句:"狗改不了吃屎"。然而作者却用狗的睡觉来阐发自己对狗的本性的另一面见解,即,"如果我有这只狗的本能,也失去了对于时间的记忆该有多好,我该减少多少蜇居的痛苦呀!"作者写出这句话,我一下子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方面,曾经伴随着这样的灰暗与消沉心态会有如此之长……,万可不能啊--李恒久先生!
是的李恒久先生,我读着你的《日子》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你这数十年是怎么艰辛地熬过来的,你又是怎样把你当年的锋芒在后来的时光中一直掩藏在"愚饨"的思想里面。而你现在的满足感,家庭感,亲情感,以及你一旦回首这段屈辱日子的心头便会涌升上来许多痛苦和伤感,证明了你心性一生下来就一直是个善良,向上,有追究完美理想的人。只是你在走进了不同的历史长河中,一不小心拐进了另一个渠道,从此给你的命运带来了不幸和沉重。你成了少数不幸中的又一个不幸。所以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去安抚你,其实也安抚不了多少你,而惟一的只有你自己才能从往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因此我十分赞同你这篇文章的开场白,它像是给你自己做出了一段人生总结:"《单身牢房的日子》不是小说,也不是纪实文学,…….不同于丛维熙、张贤亮,也不同于王丹…….,我是在自述历史,在重现历史的真实。我写此出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能够不忘记历史,不忘我们的国家曾经走过的那段苦难历程,多一些沉稳,多一些思考,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
李恒久先生,你的这段话足够概括和表现出了你的善良心性与成熟的心智,你是站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历史的,看待你《单身牢房的日子》发稿的意义。
所以我很坦诚地告诉读者,我读《日子》的时候,没有伤感,没有落泪,没有愤恨,也没有随文而起的情绪。我好比在读一般的时代作品,只是多了几分出奇的平静,多了几多的沉稳,多了几多的思考,所以写出了这么一篇毫无波澜起伏也非麻木不仁的读后感。我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愧意于作者你了?
谨此,诚挚问好,并真诚地感谢你用你的真实,给我和更多的读者带来了人性的证明,以及认识争取人权的可贵和重要!
谢了。
2005年12月6日~10日 广州
经典居1609 子夜
十分感谢大家对鄙文忙里拨冗给出各自的见解与批语。首先是,不是我的阅读写得好而是原创作者的经历使得我们每个阅读过的人都会报以同感与心情。只是有的没有时间去细致表达,有的没有经过那种年代与背景的感受,有的没有一定的阅历和认知,等等。所以都不足以为惜。
不过,文章写出来后,我曾一直耽心,这样长的书评会不会有人看?有人贴?有多少关注和理解?会不会讨厌和觉得多余?
就像今晚我看到阿夏先生发稿的《讨厌芙蓉姐姐》以及跟在其后的“杰克”、“黑山”的帖语,让我幌然间觉得是不是来点风趣、幽默、搞笑、和趣味性的东西,才会使网上让人更加愉快些?我已老朽是耶?呵呵.....
当然,西夏的话——这也是李恒久文章的意义所在;与燕子的话——让读者领悟一个时代给人带来命运的扭曲!以及书童、369、陀螺、马甲等人的鼓励与支持,都是让我倍感写作后的收益与安慰的,于此再表感谢!
同时,我将原创作者的回复于此一并发给大家,说明得到作者的赞同而让我感到欣慰。
谢谢。
萧军老师:你好!
工作关系,很久未来论坛.今晚是我的员工白燕(低飞的燕子)打电话告诉我有您写的一篇关于我的<单身牢房的日子>的文字,特意赶来拜读.阅后的多多感触归为两字"谢谢".真的很感谢,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感谢您的理解,更感谢您读懂了我文字中所要表述的意思.在我写的<十年一梦>(<单身>是其中的一个章节)里,最想告诉读者的便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或环境中,不同的以及变化着的人性总是最重要的.
因为今晚要出报纸,我就不多写了,待适当时候再与您交流!
再次致以真诚的感谢!顺便将<单身>中剩余的章节贴在这里!请多指教!
这里需要更正的两个字是,取消鄙人后面的“老师”。因为比起作者本人,余文还相差甚远,不是歉词,而是事实。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