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27|回复: 0

陈东林:港澳台地区当代中国史研究状况考察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1-12-9 17: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港澳台地区当代中国史研究状况考察
http://www.yantan.cc/bbs/thread-68091-1-1.html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0-1-11 17:58 编辑



摘要:
  当代中国史研究在港澳台地区是一门新兴起并带有政治敏感性的历史学科分支,过去无论在大陆还是该地区,都缺乏相关信息汇集和综述总结。本文以广泛收集出版物、港澳台实地考察调查、与该地区学者进行座谈等方式,在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分析,填补了上述空白,为学术交流和祖国统一事业提供了参考。分三个部分,按历史时期的变化,对港澳台地区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主要机构、人员、出版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并且分析了值得注意的一些动向和存在问题,如当前“台du”势力以当代中国史为突破口的扩张、今后交流中应当坚持和可以灵活掌握的原则等。


  港澳台地区所称的当代中国史,一般是指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地区历史,不包括本地区专门史。在1980年代以前,一般都称为现代中国史、中共党史。19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当代中国大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提法。本文限于篇幅,只考察上述范围内的当代中国史,重点在于概述其代表机构、学者和出版物。近年来,“台du”势力又制造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视为外国史的分裂提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另文介绍,于此不作论述。
  台湾地区的当代中国史研究
  研究概览:1949年至1978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史的研究,由于受两岸军事对峙形势影响,比较客观的学者和成果基本没有,大多是为台湾国民党政权从事政治宣传和军事情报服务的机构供职人员,主办有一批公开和内部的刊物,对大陆史的称谓以“中共党史”代替,实际上包括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的各个方面历史。1966年以前的论著多为政治攻击性质,比较有价值的著作不多,如1960年出版的著作《中共十年》(祖国周刊社编辑,友联出版社出版),由多人分别撰写十年来的“中共党务”、“政法工作”、“农业生产”、“石油和电力工业”、“经济纠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外贸易”、“工业概况”、“文学艺术”、“外交”、“军事”、“粮食征购与分配”等。1966年大陆发生“文革”后,由于许多内部资料外流,这些部门均加强了收集研究,带动台湾地区形成了第一个研究高潮。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强了研究力量。1988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开放两岸探亲后,受两岸往来增加特别是台商投资激增的需要,台湾地区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热潮,许多高等院校等都建立了大陆研究机构,开设了大陆研究课程;原有的研究机构也调整敌对政策,积极与大陆研究界往来交流。进入21世纪,陈水扁“台du”势力上台后,受其影响和压力,台湾一些原本中立的研究机构开始淡化或取消中国大陆历史研究和教学,有加剧向“台du”转化的倾向。
  主要机构:1949年以前的民国研究和档案收藏主要是“国史馆”和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党史委员会,“国史馆”收藏有情治单位1950—1960年代的大陆报告,蒋介石“总统档案”,“党史会”收藏有1950—1960年代的大陆杂志,均不对外开放。1949年至1978年对大陆的研究和资料收藏主要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简称“国关中心”)、“国防部”情报局(简称“国情局”)、“司法行政部”调查局(简称“调查局”)的“荟庐”三家。后两家为军方控制。“国情局”前身为戴笠的“军统”,资料不对外开放,收藏有1930—1960年代的中共资料,编印过系列中共文件。“荟庐”是“中统”的资料室,收藏有原中共被捕人员的交代材料、大陆中共组织动员和宣传资料等,目前对台湾学者开放,但不对大陆人员开放。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是目前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机构,收藏有大陆公开出版物、大陆资料剪报、政大有关部门大陆专业研究论著、台湾军情人员的分析报告、大陆去台港人员的回忆录等。“国关中心”经历了国际研究会→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演变过程。
  “国际关系研究会”1953年4月1日由邵毓麟、李白虹、卜道明、马星野等成立,主任邵毓麟,会址设于台北立圆山远庐,主要任务为研究中共及国际问题,供台湾当局参考:“ 1.提供决定政略战略之参考资料与意见。2.将当时国际及中国大陆所发生之重大事件及时提出研究报告与建议。3.透过研究成果增进国际人士对我国之了解与支持。” 首任主任为邵毓麟。“研究会”成立之初共有研职人员27人,主要研究人员有:卜道明、马星野、汪公纪、黄正铭、李白虹、吴俊才、孙桂籍、王崇五、鲍静安、冯达等。下设“苏俄、美国(包括联合国)、欧洲(包括东南亚及中东)、日韩、匪情、谋略”等六个研究组。1954年卜道明继任主任。1955年4月编印《问题与研究》中文月刊,1958年1月又编印《匪情月报》,两刊均未对外公开发行,仅供有关机关及人员参考。
  国际关系研究会于1961年改为“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下设“国际、匪情、俄情、经济、边疆”等五个研究组及编译、资料、出版、合作交换、秘书、会计、总务等七个业务组。卜道明为董事长兼主任。10月10日将原有《问题与研究》月刊扩大篇幅,公开发行。1962年12月又编印《大陆匪情分析》英文月刊一种,专供国外参考。1964年4月吴俊才为董事长兼主任。同年10月将原有英文月刊扩大篇幅,改为《Issues & Studies》月刊。1966年1月成立资料供应中心,1967年初,国民党中央高层成立辅导小组,辅导该所成为台湾中共研究及资料供应中心。1970年12月与美国研究机合作在台举办第一届台、美“中国大陆问题”研究会,其后每年轮流在美国及台北举行。1971年7月在日本东京设置办事处,置特派员,9月在日本发行日文版《问题与研究》月刊。12月与日方研究机构合作,在台北举办第一届台、日“中国大陆问题”研讨会,其后每年轮流在东京与台北举行。1972年8月吴俊才调任中国国民党文化工作会主任,杭立武为董事长兼主任。1962年秋奉“教育部”指派协助在各大学开设“大陆问题研究”课程,先在政大试办两年,部份课程由该所研究人员担任。
  1975年7月1日,“国际关系研究所”改为“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隶属“国立”政治大学,蔡维屏继任主任,1978年6月编印西班牙文版《问题与研究》季刊,1980年9月编印法文版《问题与研究》季刊,11月与韩国国土统一院平和统一研究所合作,在台北举办为一届“中韩学术会议”。其后每年轮流在台北及汉城举行。1981年后主要由张京育(政大校长)、邵玉铭(台湾“新闻局”局长)、林碧照(“总统府国安会”副秘书长)轮流任主任。1984年9月与欧洲有关机构合作在台北举办第一届“中欧学术会议”。其后每年轮流在台北及欧洲地区举行。1985年7月,《匪情月报》更名为《中国大陆研究》,1986年5月起出版美国月刊。1989年6月与日本“亚洲公开论坛”合作,在台北举办第一届“亚洲展望”研讨会,其后每年轮流在台北及东京举行。
  “国关中心”下设机构中,与当代中国史研究有关的有:
  第三研究所:从事大陆法律、政治研究,各人研究方向是:
  陈墇津研究员兼所长:中国大陆意识形态、环境保护,丁树范研究员:中共国防与军事、亚太安全,熊自健研究员:中国大陆文教,周玉山副研究员:中共文艺意识形态,张雅君副研究员:中共中央与地方关系,袁易副研究员:中共党政、亚太安全,陈道明助理研究员:中共党史,梁玉英助理研究员:香港、澳门问题,中共组织,徐斯俭助理研究员:中国大陆当代农村政治、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意调查与两岸关系,寇健文助理研究员:文武关系,徐斯勤助理研究员:中国大陆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政治、中国大陆国内与对外宜易金融关系之政治分析,童振源助理研究员:两岸经贸关系、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台、中、美三角关系。
  第四研究所:从事中国大陆社会、经济、文教及少数民族等问题研究。
  许光泰研究员兼所长:两岸法律关系,宋国诚研究员:中共政治发展、对台政策,刘胜骥研究员:中国大陆党政、文教,廖淑馨研究员:边疆民族史、蒙藏地区,陈德升研究员:两岸经贸、大陆经济,方孝谦研究员:意识形态、大陆农村社会,冷则刚研究员:国际政治经济、两岸关系、全球城市,江振昌副研究员:大陆农村、政经改革,王瑞琦副研究员:两岸教育交流,赵苏成副研究员:大陆文教、区域经济,陈永生助理研究员:中国大陆宗教、经济,罗忆珍助理研究员:中国大陆少数民族,陈伯志助理研究员:日本经济、中共经济,于有慧助理研究员:国际政治经济学,沈曼卿助理研究员:大陆妇女、儿童暨家庭研究,李光华助理研究员:中共经济贸易、亚太经济贸易,耿曙助理研究员:中国大陆地方社会、比较社会研究,陶仪芬助理研究员: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研究,黄婉卿研究助理:中共经贸问题。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是1967年2月蒋介石召见吴俊才,决定与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合办的。先在台北市金华街,后迁往政大。2001年合并入政大国际事务学院。历任所长有吴俊才、郭华伦、曹伯一、芮和蒸、赵春山、杨逢泰、张焕卿、施哲雄、邱坤玄、魏艾诸。研究所杂志为《东亚研究》。该所创办最主要宗旨,是培养研究“共党理论”、“国际共党运动”、“中国大陆问题”高级人才为主,研究东亚地区为辅。1968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班研究生,不久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有上千毕业生。学生待遇高于其他学校,毕业后多在台湾政府机构、新闻、教育界供职。
  该所从1993年起组织教师和学生组团前往大陆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湾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大陆学者参加。以2000年12月举办的研讨会为例,论文主题为:“甲、中国大陆政治变迁,乙、中国大陆经济转型,丙、中国大陆社会发展,丁、两岸关系之展望”。论文题目有:“中共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策略性运用”、“195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关于一个中国内涵之持续与变迁” 、“中共八大至十五大领导人政治报告涉外言论内容分析-国际政治观的定位”、“九0年代中共新闻政策之研究” “海权vs.制海权—邓小平时期中共海军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共意识型态的持续与变迁对政权正当性的影响”、“中国国家能力的二元转变-省-级人事权的探讨”、“市场化地方统合主义-分析架构(苏州开发区个案研究)”、“中共新安全观探究”、“ 大陆选举与民主程度之研究”、“后毛时代中共意识型态的演变”、“改革开放与中国大陆的城市发展”、“大陆的都市化: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农村生产形势”、“大陆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兼对安徽省阜阳地区调查”等等。应邀参加的大陆学者有李文海、王顺生、林茂生、温乐群(中国人民大学)、刘映仙(中国社科院台研所)饶戈平、谢庆奎、李义虎(北京大学)等。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5年正式成立,首任所长为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历任所长有陈三井、吕芳上。现任所长为陈永发,该所虽然名为“近代”,但研究范围是明末清初到现在400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变迁,主要方向是:(一)“四百年间历史发展的总成绩”,(二)“现代问题的历史根源”,(三)“与中国现代化有关部门的诸多问题”。该所分为四个组:一般近代史组、政治外交史组、社会经济史组、文化思想史组。该所过去的强项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当代史起步较晚,目前专攻者只有几人,一是所长陈永发教授,原研究中共早期党史,著作有《延安的阴影》。近年来转向1949年后中共党史,著有《中国共产党革命七十年》,其下卷为1949年后历史,虽然政治观点与大陆学者有较大差异,但该书是台湾第一部主要直接使用大陆资料的当代史著作。他最近的研究课题是《50年代中国的边疆开发》和《中共建国初期的工商税收》。陈永发曾多次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近代史所交流。另一人是副研究员余敏玲,主要研究中苏关系史,最近的研究课题是《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妇女:理想与现实(1949—1965)》。此外,相关课题还有:张启雄:《战后海峡两岸的名分秩序交涉——1959年至1981年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籍之争》、张淑雅:《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之探讨》。近年来,该所已经决定加强对1949年后中国大陆史的研究,与大陆学者联合启动50年代海峡两岸比较研究。于2001年召开“1950年代的海峡两岸关系国际研讨会”,大陆学者多人参加。“中研院”近代史所虽然一直是“统一”派掌权,但近年由于陈水扁上台后的施加压力,及“中研院”院长李远哲的倒向,所内“台du”势力开始扩张。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中国大陆研究所,原名大陆问题研究所,于1973秋经台湾“教育部”批准成立并正式招生。位于台北市阳明山。历任所长有郑学稼、叶翔之、项乃光。1987年起停所四年。1991年复所招生。历任所长有雷飞龙、杨开煌、高辉。教学目标是:“1.培养熟悉大陆事务的通才。2.培养各专业领域中专业人士对大陆事务的通识。3.奠定对大陆事务有专精研究潜力人士之基础学识。4.奠定本所毕业生在各相关领域就业发展之竞争力。”知名教授有欧阳新宜、李英明、吴安家等。招收博士。开设课程有: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当代思潮专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等。毕业生就业方向:“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调查局、国安局、大陆工作会、中央党部、金融服务业、教师、相关公职、记者”。
  机构设置有:中国共产党史组、大陆自然资源组、大陆政治社会研究组、大陆经济研究组、各国共产主义及其改革组。研究范围有:“中国共产党之发展经过、中国土地、矿产及农林水利资源、大陆政治制度及社会状况、大陆之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状况、苏联及东德共产主义国家之改革”。研究人员总数为69人。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1992年9月由台湾“教育部”建议成立,历任所长有黄天中、熊建成、张五岳、郭建中等。该所与大陆学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联系较多。招收博士,以现行对策研究为主,主要研究课程有:中共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比较研究,大陆义务教育研究,台美中三角关系研究,中国大陆国有企业改革,中共政府与政治,两岸政经专题研究,大陆货币金融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两岸关系与谈判研究,两岸会谈研究,香港问题专题研究,分裂国家统一政策之比较研究,中共领导人物与政治发展,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专题研究,两岸流行文化比较,两岸文化教育实务研究,中国大陆城乡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大陆文化研究,中共第三代政治制度研究,大陆传播专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两岸贸易与台商投资研究,中共意识形态研究,中共对外开放政策研究。该所近年来有偏向“台du”倾向,邀请大陆外逃自由化分子阮铭为主讲教授。
  其他的研究机构还有:“陆委会”大陆信息及研究中心(以数据库查询、馆藏期刊、本会出版品、电子刊物为主)、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大陆问题研究组、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东华大学大陆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辅仁大学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
  出版物简介:
  《中共研究》月刊和《中共年报》。1967年1月创刊,第一期分别名为《匪情研究》月刊和《一九六七匪情年报——十七年来匪情总览》,出版发行者为“匪情研究杂志社”、“匪情年报编辑委员会”。从1969年起《研究》和《年报》均改名为《中共研究》和《中共年报》,以后持续出版至今,不再出现“共匪”等字样,但仍然用“中共窃据大陆”等说法。撰稿人有“曾为中共党内高级人员而转变为坚决反共者”(如叛变的原中共台湾工委负责人蔡孝干)、“有自幼即受中共教育而投向自由者”(如唐柱国)、“有从事中共问题研究达15年以上者”(如方君归)。《研究》主要刊载相关研究和政治攻击性论文。《年报》每年一部(一册至三册),大16开,约1000多页,几百万字至1000万字不等,每册20美元,最初各期介绍中共党史和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历史比较多,后来逐渐集中到对上年大陆历史的研究和介绍,实际上是台湾编辑的中国大陆年鉴,收集资料十分详细,例如该年大陆各部门政治、经济、文化等数据均有集中刊载和研究,包括就任和去职、去世的党政军省部级人物及访问中国的外国专家学者等都予列出传记;《年报》后附录大事记,按党政、经济、文教、外交等分类。
  1988年两岸开放回乡探亲访问后,1990年起两刊物开始直接使用“中国大陆”称呼,“中共”称呼也减少,只在涉及国家政权时用此替代。评述也相对客观,不再夹杂很多的政治攻击语言。增加了两岸关系大事记,并改为横排。1999年《研究》撰写有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共外交”、“机构改革”、“军事”、“计算机发展”等历史回顾文章;《年报》编写有“中共改革开放二十年”综述,相当于其编写的大陆改革开放时期简史,其中对邓小平理论的概述和分期,基本上接受了大陆通行说法。2000年《年报》有二十万字的“五十年来中国大陆”综述,包括“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之发展与演变”、“民主运动”、“军事战略与对外威胁”、“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共)、美、苏(俄)关系”、“科技、教育工作”等10个篇目。实际上是其编写的大陆50年分类史。

  《中共研究》和《中共年报》编写有中共研究丛书:如玄默著《中共文化大革命与大陆知识分子》(人物传记),1973年出版;《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汇编》,1973年出版,收录“文革”文件、批示、讲话、检讨、揭发交代等。在1990年代以前,《研究》和《月报》是港澳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资料依据,港澳台地区和国外许多学者撰写论文和著作予以引述。以后随着中国大陆各种书刊的向外广泛发行传播,许多研究者可以直接使用,其资料价值不断减小,开始标榜为台湾探亲参考和大陆投资的工具书。两书刊目前仍然持“一个中国”的说法,不接受“台du”观点。
  《中国大陆研究》。原名《匪情月报》,1958年3月创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发行。1985年7月改名为《中国大陆研究》,主办单位为中国大陆问题研究所,主要针对中国大陆当前问题,也涉及历史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还出版有多种专著和资料汇编,如《国共关系史》、《中共问题论集》、《中共文字改革之演变与结局》、《大陆八省(市、区)的“夺权斗争”》等。

  港澳地区的当代中国史研究
  研究概览:1950—1960年代的香港学术界,因受港英当局和国民党势力的控制,对大陆抱敌视态度,客观研究很少。1966年“文革”以后,随着港人对内地的关注,香港地区的报刊和出版社组织了各种研究机构,编写了大批以“文革”为主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文革”结束后即告解体。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社会走向稳定,港澳台地区对中国大陆政治的关注下降,研究和出版减少。到1990年代,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在大学中出现了专题课程和研究机构,开始产生比较客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成果。
  主要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这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比较权威的研究收藏当代中国资料机构。1963年,一批西方研究中国大陆的学者有感于进入中国大陆不易,在美国又遭到一些反共势力的压迫,于是得到卡耐基、福特、米兰、鲁斯等个人基金会的资助,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专为由海外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一时间,进不了大陆的研究生、教授四方涌来,使中心成了中国研究学者的大本营。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完成学位的西方中国研究学者,大部份都在中心研究进修过。按1980年代初的统计,大约200多本有关中国大陆研究的学术著作,都在该中心完成。他们的中有的直接进入政府机构,许多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中坚,如香港原总督卫奕信、澳大利亚驻中国首任大使Stephen Fitzgelrald,当年都是中心的访问学者。1988年,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香港设立中心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小,资金来源萎缩,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学接管,成为收藏历史资料、为中国研究提供服务的机构。1991年中心所有权正式移交香港中文大学永久所有,名称改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中心的特点,首先是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最齐全的图书和数据库,使用之便为海内外学者称道。主要包括:(1)50年代初至今的省级及全国性报刊,现订有近2000种期刊,300多种报纸,其中《人民日报》从1946年创刊号至今一份不缺。还有几乎全部的港澳台地区报刊。令人吃惊的是,国内控制较严的《内部参考》,中心也有从1949年以来的全份。(2)完备的地区研究资料:完整的全国、省、市级综合及专类年鉴、统计资料,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包括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中、英文中国研究专著7万多册。其中有许多在大陆也罕见的地方志资料,如贵州花7年修撰的印江县志,只印了20册,中心联系购买到了最后的4册之一。据我向前来研究的中国地方志学者了解,其方志收藏大陆仅有国家图书馆可比,但使用不如其集中方便。(3)各类光盘资料:中心的图书数据按300多个研究专题及地区分类。目录可在网上查看。中心的中国研究网上论文库,收录中、英文论文,提供分类、相关文章显示、作者及关键词查询等功能。文库主要收集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实证研究论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没有专门的分类,仍然按照以前的中共党史分类,所收藏的大陆国史教科书不多,但相关资料书极为丰富。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与大陆的观点差异,认为教科书大同小异,利用价值不大。
  中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世界各地的学者开放,提供无偿服务,包括:查阅资料(中心馆藏一律不外借)、协助办理签证、安排住宿,为来访时间较长的学者提供研究室或专用书桌。任何人只需签名,无须其它手续即可进入随意自取利用。近年来,资助大陆学者前来研究成为中心的一项主要活动。资助对象和研究项目由中心决定,基金会只提供项目和硬件的资助费用,日常开支由大学负担。受到邀请的大陆学者,由中心提供除路费外的全部食宿费,时间从一周到三个月不等。每位访问学者,都要完成课题报告,由中心为其举办一次午餐讲座。研究课题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范围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我在登记册上看到的2001年以来的学者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近代史所、农村所、社会学所,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青海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农业厅,安徽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及国内各大学的教师及民间学者。研究课题有:《中国大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阶级斗争问题案例研究》、《乡村教育五十年——以苏北燕鸣坊村为例》、《文化大革命后期青年思潮》、《民间口头文学与社会趋势》、《廿年来贵州的国际扶贫项目反思》、《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两难选择:扩大就业与促进产业升级》、《大陆赤脚医生运动的兴衰》、《从转型政治学看邓小平改革模式的特点:中国与前苏联改革的改革战略的比较》、《1995年以来大陆NGO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气功热》、《中苏两党的民族主义踫撞:以50年中苏条约谈判为例》、《“阶级出身论”与49年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2002年中国劳工状况回顾》等等。目前,资助对象开始向大陆偏远地区和微观研究项目倾斜,如我看到的两位大陆学者,一位是陕西户县研究农民画史的农民画家,一位是黑龙江研究妇女离婚财产法律问题研究者。
  据我的观察,中心受到欢迎,除资料丰富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效率高。与大陆许多科研单位相比,中心的电脑等硬件并不先进甚至有所落后,但中心的7个工作人员均能使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对资料收藏和研究状况十分熟悉,几乎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没见到聊天和打长时间电话的现象。中心备有四台复印机,来访者可以任意上架取书用购买的磁卡自行复印。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任关信基教授任主任,实际负责人熊景明也是有多种著作问世的专家。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1993年成立。首任主任为陈方正,1994年由金观涛接任。中心的工作包括:
  1、学术研究重点与推行研究计划:(1)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从1997年开始,已经建立两种中国近现代观念史研究的专业数据库,分析探讨观念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互动。(2)中国近现代发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与现代化,城市与企业形态的关系,人口、制度、社会结构的变迁等;中国现代基层社会的变迁,如农村组织和运作模式演变的考察和分析;文化和思想运动与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3)中国当代社会和当代史研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该中心是港澳台地区第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名进行研究的机构)。
  2、文化比较研究:(1)日本、韩国与中国现代化和思想史之比较研究。(2)俄罗斯与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变迁的比较研究。(3)奥图曼帝国对西方冲击的回应与中国之比较。(4)探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之文明动力学。(5)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
  3、学术出版:(1)《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设有“百年中国与世界”、“政治与法律”、“经济、社会与传媒”等栏目。已经获准在大陆公开发行并取得核心期刊地位。(2)出版研究专刊、集刊和论丛,目前研究专刊已经出版7种,论集出版5种,专题论丛出版8种。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图书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等。(3)《世纪中国》网页,与中国教育部合办,2000年启动,目前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前10名同类汉语网站,每周发表学术文章70篇以上。
  4、组织学术会议和活动。2002年起,每月组织历史与思想研讨月会。共组织4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题目为“思想史幕后的个人、社会与国家”。部分参加者有:清华大学汪晖、秦晖,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郑大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单世联,中共中央编译局金雁,台湾中央研究院黄克武、钱永祥,台湾国立政大刘季伦,日本神户大学王柯、金泰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齐慕实(Timothy Cheek)等,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论文题目以近代思想史为主,也有《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个人”观念之辩析》等当代题目。同时,中心还每年邀请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学者来中心访问演讲。中心还参与大学教学活动,与哲学系、政治与行政学系等共同培养博士生。
  出版物简介:
  张家港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建国以来(1949——1997)》。该书是港澳台地区第一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名的大部头当代中国历史。香港政策研究所1999年出版,上下册共约100余万字。作者为金融家,现任香港百富勤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国务院港澳办港事顾问,并非历史学家。但他自1979年入香港大学,任学生会国事会主席,即萌发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想法,从1985年起历时十年写成此书。全书共分十二篇68章,以1976年为界分上下册。作者在前言中说:个人喜好研究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历史,所以着墨较多。台湾只在两岸关系史中涉及。此书着重讨论与经济有关的国策,也强调对今后作出前瞻。最后他认为:“最有资格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还是大陆的专家,现时他们面对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要小心处理社会舆论,以保持稳定局面,故有一些较敏感的材料及观点仍不得随意发表。我相信中国在不久将来再进一步发展和开放后,大陆将有更多水平甚高的著作问世。”该书评论比较客观公正,资料也比较丰富,但因为使用了一些海外资料,个别史实值得商榷。该书可视为港人对大陆认识变化的代表,但作为个人著作,在学术界影响有限。
  明报月刊编委会、丁望编辑《中共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主要收录中央文件、公开的报刊文章、社论、首长讲话、红卫兵大字报等。内容不限“文革”时期。前有金庸序称:我们这些资料,主要系明报及明报月刊读者“从大陆携带这些珍贵的资料出来”。第一卷《斗争当权派》,1967年出版;第二卷《邓拓选集》,1969年出版;第三卷《彭德怀问题专辑》,1969年出版;第四卷《吴晗与海瑞罢官事件》,1970年出版;第五卷《北京市文化大革命运动》,收录有丁望研究论文《中共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起因》,1970年出版;第六卷《中南地区文化大革命运动》,1972年出版。
  香港“友联研究所”编写的资料和著作:《红卫兵资料目录》,收录1966—1968的红卫兵报刊目录,1970年出版;海枫著《广州地区文革历程述略》,1971年出版,450页,记录颇细致,但研究不足;赵聪著《文革运动历程述略》第一、二、三卷,1971、1974、1975年出版,采用大事年表形式,夹以评论,各约400页;伊凡著《文革下的中共经济》,1968年12月版,200页。
  香港“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著作:如丁望著《中共文革运动中的组织与人事问题》, 1970年出版,研究党政军机构人物。这些机构多为不固定的出版名义,在1978年后即逐渐消失。
  《神州三十年》,香港中文大学1980年出版,多篇论文组成,主编者为李伟民。撰稿者多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李南雄、金耀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内容涉及毛泽东后的中共政治方向、政治现代化、上山下乡问题等。撰稿人的基本政治趋向是关心中国的强大和现代化,对1949年革命成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示肯定,但对以后的一些政治运动认识分歧较大。书后附录有1949—1979年政治、经济大事年表,三十年历史总评,台湾三十年历史总评等。在1990年、2000年又相继出版了类似的《神州四十年》、《神州五十年》。
  《中国近代史》,下册包括当代中国史。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约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文版。该书1970年以英文问世,已经修订和增加内容六版,销售几十万册,被称为海外中国研究的权威著作,多家大学采用为教材。名为“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册为1600—1923年,下册为1912—1998年。其特点:一是分期从清朝崛起入关至1923年新文化运动为上卷,1911年至1998年为下卷。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占2/5,约60万字,可视为单独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这种分期虽然自称有其学术依据,但大概是为了适应海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特殊需要,回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奉为正朔的麻烦问题。二是将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分章穿插叙述,最后一章专门介绍两岸关系,分析台湾问题前景。三是基本观点比较中立,如对毛泽东评价,认为是20世纪中世界最成功的革命领袖,但是革命有余,建国不足。该书使用史料多为西方和日本的。过去香港、台湾讲授中国近代史,多为英文教材,中文大学有感于此,特组织中文大学教授翻译成中文版,南京大学茅家崎等校对,作为教材,内容与以前的英文版有些区别。
  高皋著《后文革史——中国自由化思潮》,作者是流亡海外的“民阵分子”严家其的夫人,在《前言》中自称:完成文革十年史后“我决定写作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并打算先研究完成1977年至1990年这段历史,再从1949年起记叙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崎岖路程。”现在已经出版的上卷为《邓小平东山再起》,从1977—1981年,465页, 1993年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中卷为《胡耀邦欲速不达》,从1982—1987年,366页,1994年同上出版社出版;下卷为《赵紫阳回天乏术》(未见到)。这两部实际是接他们在大陆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历史,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说成是向自由化思潮的发展史,因此内容比较注重社会民间自由化活动。类似这样的出版物还有很多,但多为带有政治、商业目的,包括大量中国当代领导人传记,没有学术价值。
  港澳台地区研究当代中国史的一些动向
  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加强,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港澳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得到了显著加强,从1980年代以前出于各种原因基本不认同这一学科、主要是少数在港澳单位收集情报作为政治宣传服务,转变为学术单位注重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学术研究,少数学者已经开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题目的研究和通史撰写,但还没有设置和讲授这一课程。
  二、由于台湾仍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港澳的研究和教学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形式问题。有些学校和学者出于与大陆和台湾的密切联系,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华民国史”的概念,研究和开设课程以“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为题目,实际上他们讲授1949年后的历史还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主。台湾“中央研究院”个别学者表示,现实情况下,在港澳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形式,不如按照钱其琛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说法(“新三句”)来研究“当代中国史”好,因为“台du”分子公开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作外国史来研究。还有的台湾地区主张统一的学者有感于“台du”势力修改学校教科书、删去中国历史的威胁,希望大陆学者能够理解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在这些方面“苛求”,而加强两岸对统一历史的研究合作。
  三、在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予以很高评价,表示拥护,而对1978年以前的历史,或因为长期不了解真相或因为政治上的偏见,否定较多。反而是一些比较客观的外国学者叙述比较准确。如李志绥编造的《毛泽东私人医生》一书,已经有不少外国学者指出多数史实不可靠。这方面,需要我们作大量的工作,比如撰写一部实事求是而观点语言能够为港澳台读者接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港澳地区出版发行,可以填补我们这方面的宣传空白;再比如由大陆一些严肃的学者以个人身份撰写一些学术性较强、话语体系与港澳台地区相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专题史话,可以起到更多读者接受的作用。
  四、在港澳相关机构和学者中,大陆去定居的学者已经起到了骨干作用,改变了1990年代以前台湾学者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如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等一些教授,都是在大陆奠定研究基础后到港的,目前担任着重要的学术职务。这些人虽然赴港原因各异,与目前大陆的政治观点已经有些差异,但基本上是希望祖国富强统一、拥护改革开放的,在共同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面,影响较大,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1:27 , Processed in 0.0324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