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86|回复: 0

丁东:50天和50小时―读《毛泽东最后的革命》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1-1-22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丁东的博客

50天和50小时

――读《毛泽东最后的革命》

丁东

去年,香港星克尔出版公司出版了麦克法夸尔和沈麦克合著,关心译、唐少杰校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中文本,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这是一部史料详实、治学严谨的文革史,是一本高水平的汉学著作。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书中第19章是“林彪的叛逃和死亡”,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毛对待彭真、刘少奇、邓小平和其他人的政治游击策略来看,更有可能的解释是:主席有意诱使林彪接替国家主席一职,让其名声赶上毛的地位,自己先表示默许,日后还可以斥责其人是野心家,即垂涎于国家主席的宝座――林彪死后,批林的材料给林安的正是这个罪名。由于林彪坚决拒绝这一职位,这一计谋没有奏效。在庐山会议上,毛继续实施这一策略,对林彪大加鼓励,并做出了有关张春桥和江青的暗示。可以想象的是,在天才问题上,毛又火上浇油地鼓励汪东兴去支持林彪的讲话――批林材料中列举的另一个罪名。这一次,毛用了不到50小时,而不是50天,就开始收网,对林彪及其军事集团发动攻击。”

我认为,庐山会议的50小时和刘少奇文革初期主持工作的50天情况是不一样的。文革初期1966年6月到7月中旬的50天,毛泽东以北京不安全为由,有意住在外地,让刘少奇应付文革初期的复杂局面,是有预谋的政治策略。据赵家梁、张晓霁所著的《高岗在北京》披露,毛泽东早在1952年就让高岗亲自查阅东北的敌伪档案,了解20年代少奇在奉天被捕的表现。从1962年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公开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四清运动中刘少奇又和毛泽东发生分歧,毛泽东内心已经认定刘少奇是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所以毛泽东在文革初欲擒故纵。刘少奇把文革当作反右的重演,派工作组,抓右派学生,“实行白色恐怖”,激起了一些青年学生的不满,这时毛泽东才回到北京,先撤工作组,又开八届十一中全会,“炮打司令部”,让刘少奇靠边站,然后一步步把他彻底打倒。但九届二中全会的情况不同。毛泽东在会前并没有收拾林彪、削弱军队势力的打算。一年前制定的九大主题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毛泽东首先是希望文革的两个受益集团――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团结起来,其次是希望其他派系也和他们团结,共同维护文革路线。他知道文革阻力很大,反对文革的思潮在党内外此起彼伏。要保证他一生中的第二件大事――文革不被否定,他首先寄希望于这两个文革受益集团的联手。九大以后的中央工作班子,也是由这两个集团的人加上周恩来、汪东兴等组成。至于在九大以后,军方力量独大,绝大部分省级一把手是军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半数以上是军人,他并不担心。毛泽东是这个军队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文革初期冲垮党的系统,削弱政府系统,代之以军队系统,本来就是毛泽东亲自主导的权力更迭。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和江青两个集团的冲突不以毛泽东的意志为转移。从1967年2月肖华受到中央文革冲击开始,林彪和江青两个集团的冲突持续不断。为起草九大报告,陈伯达和张春桥等发生冲突,毛泽东批评陈伯达是出于政治思想理念,主张九大报告要讲阶级斗争,不同意陈伯达强调生产力。林彪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公开表态,所以不能认为毛泽东这时已经对林彪不满。九大不但把林彪写进了党章,毛泽东还提议林彪当主席团主席。这都说明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九大以后,又发生了江青要批判文艺复兴,矛头指向林彪八届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风波,后来被周恩来平息。没有材料表明,江青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如果毛泽东在背后支持江青,周恩来哪敢平息此事。围绕宪法的起草,两个集团的争吵愈演愈烈。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前要求发言批评张春桥,毛泽东同意他讲,但让他不要点名,我认为毛的初衷是调和,而不是引蛇出洞,张网捕鱼。林彪讲了话,吴法宪要求全会分组讨论,陈锡联、汪东兴、许世友、曾思玉、李作鹏、邱会作纷纷响应。汪东兴提出重放林彪讲话录音,得到周恩来支持。康生和张春桥很紧张,张春桥还给邱会作敬烟。分组讨论过程中发言越来越激烈,发言的中央委员大多都清楚,表面上要维护毛泽东是天才,其实是针对张春桥,像陈毅这样早就对张春桥不满的元老,像韩先楚、杨得志这样的军方要员,甚至像钱学森这样新当选的候补委员,情绪都很激昂,形成了多声部大合唱。这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所以他才惊呼“大有炸平庐山之势”。

毛泽东提议开九届二中全会的初衷不同于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是为了进一步发动文革,是要改变现有的政治格局。九届二中全会的本来目的是准备四届人大,是巩固九大以后的政治格局,重修宪法,重建政府机关,履行国家秩序由乱到治的必要步骤。全会本来没有林彪讲话的议程。但林彪讲了话,并且眼看就要成为引发新一轮权力再分配的导火线,出乎毛泽东的预料。毛泽东保持统治地位的秘诀就是让党内几个山头互相牵制,自己以裁判的地位,高居于各个山头之上,他支持哪个山头,哪个山头就占上风。他指责哪个山头,哪个山头就处境尴尬,朝不保夕。现在,林彪一呼,党内百应,任其下去,就会动摇他的最高裁决者的地位。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当面向他求救之后,他决定出手,先抛出了陈伯达。然后,按照他的一贯做法,一不做,二不休,“掺沙子,抛石头,挖墙脚”,直到林彪仓皇出走,林彪集团全军覆灭。

林彪死了,毛泽东的身体也垮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头上的神圣光环从此消散了。这个结局是毛泽东不情愿看到的,所以不好说这是出于他的“政治游击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4:37 , Processed in 0.0358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