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406|回复: 2

苏沈(alice548) 我的文革史书单兼评论

[复制链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发表于 2021-12-6 0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west 于 2022-2-19 01:06 编辑

鉴于很多人在知乎上私信我想要了解文革历史,应该看哪些书。自己之前给大家发的书单自己也有些不满意,所以还是认真的发一个个人向书单,既然是个人向,那肯定有主观性,也会有一些主观评论。大家自己甄选吧。
主要推荐自己看过的书,找不到资源或是没看过的可能也会提一下。
至于资源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历史爱好者,没有特殊人脉门路。所以我推荐的既然基本是我看过的,那肯定在网上买的到或者找得到。zlibrary上有很多,或者就Google,美亚应该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这是GITHUB版,与之前发在知乎的略有区别。
前史:
前史对理解文革史至关重要,文革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十七年史的研究基础之上。
港中文的十卷国史系列(目前已出七卷),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前史部分分别是:
第二卷:林蕴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953-1955)   
第三卷: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 (1956-1957)
第四卷:林蕴辉,《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1958-1961)  
第五卷: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 (1962-1965)  

其中,第二卷与第四卷,即林蕴辉的两卷,基本可以看做中央文件,文献资料的汇编。某种意义上缺乏拓展性和可读性,不过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写法。
而沈志华的第三卷是个人认为水准最高的一卷,非常值得一读。
钱庠理的第五卷则略显平庸。社教阶段历史可以结合此书:
郭德宏,《四清运动实录》  
(此书的意识形态自然是按照官方的来,优点是史料详细,也用了许多回忆录充实了内容。)

港中文国史的第一卷,杨奎松写的建国史部分目前尚未出版,此部分可以看杨奎松另一本书: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杨奎松的书,质量自然有稳定保证,缺点是该书是研究论文合集性质,不具备连贯性,可读性一般。)

另推荐: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还有口述史内容,来从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来寻找发动文革的原因与逻辑历程。比较推荐。)

而享誉颇高的马若德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个人没有完整看过,就不做评价和推荐了。
而如果想从17年的历史,来解释文革发动的逻辑历程,来讲清楚继续革命理论体系。那个人认为当今互联网上最优秀的著作,是:
郭建波,《伟大的理论光辉的实践》
目前已经出的前两卷内容基本可以视为前史以及理论分析,相比起叙述历史,本书的内容更倾向于理论分析,并且在叙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附以论证的史料。本书连载于“乌有之乡”网站,直接搜索作者:郭建波即可。对于想要学习继续革命理论和了解该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必看的。

通史:
了解完前史之后,就进入了真正的文革史部分。首先介绍的是完整的通史。
首先依然是港中文国史:
第六卷: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 (1966-1968)
第八卷: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 (1972-1976)
中间部分为高华所著的第七卷,由于高华先生提前去世,尚未出版。
(第六卷,卜伟华的砸烂旧世界,内容丰富,资料详细,水准极高。是当前最优秀的三年通史,缺点大概是可读性很差,基本上是在罗列史料。
而史云和李丹慧的第八卷则差劲了许多,水准远不及第六卷,但依然可以一读。)

而完整的通史依然首推:
杨继绳,《天地翻覆》
(尽管杨继绳先生作为自由派,并且是水准比较低的自由派,该书从头到尾充满了他复读机一样的念经。但天地翻覆依然是非常值得一阅的文革通史著作,作者引用了极其庞大丰富的史料,包括了各种回忆录,地方史,会议记录,文革小报等等。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水准颇高的甄选。而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使该书可读性很高。缺点就是如前文所说,作为一部定位为史书,而非研究文章的作品,作者空洞低级的念经,降低了本书的质量。)

水陆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
水陆洲的巨著,千万字的简论和更加庞大的资料汇编。作者所搜集的史料丰富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当作一部资料检索来用也非常合适。简论的写法为史料罗列,在每一章最后加入个人总结和评论,这种太史公曰的写作方式比之如天地翻覆中的述议交织,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缺点是本书对史料几乎没有任何二次加工,是纯粹的一条条罗列,这让此书几乎没有可读性。

对于通史,个人认为上面介绍的三部分比较推荐。而西方的著作,以迈斯纳和马若德的两本书为代表,个人认为在史实错误上都比较明显,这种失真也是西方文革研究的一贯缺陷。大陆公开发表的通史,早期的严家其和金春明的两本,受限于时代,资料还比较缺乏,因此错误更多,如今已基本失去看的价值。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代》 在学界地位颇高,整体上值得一看。
而民间所出的通史,当今互联网流传度较高的是PKU马会出的文革史以及后来出的历程这两本,个人认为写的都比较简略,在引用其他史书时也缺乏对比甄别,并不推荐。
另民间史书中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那就是刘朝驹的《文革史话》 作者如同蔡东藩一般,以小说风格来写此书,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演义小说却并不虚构荒诞,尽管由于是小说风格,所以不会标注引用文献,但以我目前看到的部分,作者的参考史料是很丰富的。但并没有系统的成书,我也只是在各种网站上看到了一部分。

地方史:

想要了解地方史大致有几个来源:
1.        地方的方志,大事记,中共地方史。
2.        学院师生的学术论文。
3.        民间的回忆,研究。
既然是书目推荐,这里就主要介绍各地方史的专著。各种研究,回忆类文章在此不做讨论。同时,个人回忆录是了解地方史的重要渠道,会放在后面的回忆录部分。可以结合地方史来看。
另网络还有大量既没出版,也没自印的地方史民间著作。本部分主要还是推荐个人觉着写的比较优秀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
同时地方史,既包括省市,也包括学校,机关等地方。

上海:李逊,《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本书应该是获得评价最高的地方史著作。作者详细,客观的完整还原了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文革历史。是地方史必看的著作。)

云南:周孜仁,《云南文革史稿》
(与上书一样,对历史的还原极其详细和完整。不过本书语言风格很多地方有种小说感,有些影响观感。)

湖北:本书编写组,《武汉地区文革纪实》
(本书是武汉地区曾经群众组织的成员搜集资料,编写而成。是比较少见的造反派视角展开的地方史。这些历史的老人用亲身的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资料搜集,整理,编写创作了这部优秀的地方史著作。)
王绍光,《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本作既是一部武汉地方简史,又是作者一些研究的成果,其中的视角和内容在作品出版的时间难能可贵。)
徐海亮,《武汉七二零事件实录》
(关于七二零事件本书是史料最完整详细的著作)

蒙古:启之,《内蒙文革实录》
(此书在个人想法中评价过,是比较优秀的蒙古地方史,但对群众组织的视角严重缺乏。)
高树华,《内蒙文革风雷》
(高树华是内蒙造反派头头,此书为他与他的学生合作回忆整理的地方史,其中关于群众组织发展的描述,可以为上书做合适补充。)
巴彦泰,《内蒙古挖肃灾难实录》
(本书是关于挖肃这一历史事件的会议,通知等各种资料的汇编。由于是纯粹的资料汇编书籍,适合当作工具书用。)
福建: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
(本书原为叶青的学术论文,后出版为书。作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群众小报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福建的群众组织概况。令此书还附录了大量资料,非常有价值)

广东:刘国凯,《广州红旗派的兴亡》
(本书通过对旗派的发展视角,可以窥探整个广东地区的历史进程。缺陷是本书是刘国凯个人的展开,很多观点都是刘国凯的个人看法的延伸,并不能称之为一本合格的地方史,而更接近于回忆录。)
而对广东地区文革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叶曙明,他有两本书:《见证一九七六年-广州地区文革实录》和《广州文革三年史》
但是很遗憾,这两本我都找不到完整资源,其中实录网上可看到目录,在《昨天》杂志有部分内容选读,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史。可惜未见全本,如有网友拥有资源,如能分享,不胜感激。

重庆:何蜀,《为毛主席而战——文革重庆大武斗实录》
(何蜀作为国内民间首屈一指的文革史研究作者,为文革史,尤其是重庆地区的口述史保留,回忆录出版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书虽名为武斗实录,但实际上是比较完整的重庆地方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后文将介绍该地区的部分回忆录,建议先看此书,再结合回忆录。)

西藏:唯色,《杀劫:镜头下的西藏文革》
(作者父亲当年留下了大量照片,作者后来在她未来的丈夫的帮助下,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书,因此此书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地方史,而是影像资料合集,作为影像的补充,可以简单了解西藏的地方史)

山西:石名岗,《文革中的山西》
(优秀的地方史作品,没什么太大的问题,除了作者的主观论述中对一些概念并没有搞清就侃侃而谈,另外对资料的引用,很多时候刹不住车,大段大段的引用。)
孙涛,《虔诚与疯狂》
(该书与其说是地方史,更接近造反兵团的头头刘灏的个人传记,不过作者又扩展了很多视野,可以与上书参看。)

湖南:谭合成,《血的神话》
(本书是关于道县屠杀最详细完整的著作。)

广西:宋永毅主编,《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
(本书是海外用广西处遗时期官方编制的《广西文革档案资料》改名出版的,是广西地区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汇编。)
张雄飞,《桂林老多四十四周年祭》
(作者力在分析“老多”的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同时也可以看清桂林地区的地方史,写的非常优秀,推荐一看。)
郑义,《红色纪念碑》
(郑义搜集了许多资料,还有大量采访内容,可惜的是作者行文像在写小说。然后,承受能力差者慎入。)
另广西有两本出版的地方史分别是:晓明,《广西文革痛史勾陈》和黄家南,《壮乡悲歌-广西文革纪实》
但又是很可惜,这两本书我完全找不到资源,只能在其他书的引用文献中看到只字片语。还是惯例,如果有人有资源求分享。

天津:王辉,《天津文革亲历纪事》
(这本书之前也在想法中吐槽过,老干部写书的各种一贯毛病,当作地方史来看勉勉强强,有一点可以提一下,该文最后还通过数据论述了天津十年期间的经济发展,算是地方史中比较优秀的视角展开。)

北京: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
(此书是比较著名的关于清华群众组织史的著作,但是此书主观议论内容过多,客观事实的陈述过少。另原四派的头头沈如槐针对此书的史实问题提出过众多质疑,而沈如槐自己也有著作:《清华大学文革纪事》但是我找不到资源。
另北京的其他几所大学也都有编关于本校文革史的相关文章合集。如北师大的《师劫》,北大的武斗纪实,地质学院的《昨天的记忆》,这是外地学校一般不具备的,对这些学校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
(可能不太适合讨论评价内容,还是值得看的。)

最后,还有两本地方史个人找不到资源,分别是贵州的:邓振新,《贵州风云》
江西的:程万里,《赣江苍茫——动乱中的江西》
看看大家有没有资源分享了。

研究类著作:
研究类作品的范围更加宽广,也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方向。作品数量也十分可观。
个人仅凭记忆来推荐自己觉着值得一看的,必然会有所纰漏,仅供参考。研究类作品不等同于史书,比起叙述历史,更强调作者的议论,因而自然更加主观。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周伦佐,《文革造反派的真相》
(这两本书优秀的点在于讲清了造反派这个概念,可以回答许多诸如什么是造,什么是保这种问题。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造反一书,成书于上世纪,在当年的普遍认知和舆论环境中,毫无疑问做出了重要的开拓和贡献。时至今日,该书的价值似乎已没有那么高,但依然值得一看。)
童小溪,《极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群众的文化大革命史》
(作者摆脱了高层视角与精英视角,关注重点放在了群众二字,着重描述了66-68年的群众政治。主体叙述内容为北京的群众运动历程。)

乔晞华,《文革群众运动的动员、分裂与灭亡 ——以社会运动学视角》
(作者用了大量采访,调查数据来分析群众运动失败的过程,教训。尽管与上面所推荐的书一样,犯了只关注前期,忽略后期的毛病,但本书的数据,研究方法都非常值得一阅,全书分为两篇,第二篇最具价值。)

乔晞华,《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
(作者以颇有名气的王金案为研究对象,在描述清楚此事的详细过程后,进一步展开针对两个文革论的分析。此书关于事实的过程,引用附录的材料极其全面,几乎可以想到的关于此案的揭发材料,会议记录,告状信,照片等等都有收录。这一点难能可贵。)

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
(作者依据对几个逃港青年的采访,来研究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这本书的很多结论和推断都不成逻辑,有的则略显武断,但这个话题和视角的研究,本身就是稀有与罕见的。)

彭丽君,《复制的艺术:文革期间的文化生产及实践》
(作者分析了文革时期产生的美学特点,戏曲,小说,医生,知识分子,毛等等人物构成文化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

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不具备现代诗的批评,欣赏素质。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差劲的。)

张晴滟,《样板戏: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
(极其难得的,依然站在大鲁艺精神,工农文艺与人民文艺之精神写作的对样板戏艺术分析)
陈东林,《1966-1976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个人是经济小白,很多专业知识无法探究。这本书个人认为抛开一贯的官方史观,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十年经济有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有一看的价值。)

钱理群,《爝火不息: 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
(书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引用和附录的回忆,书信,文章,体现了众多繁杂的民间思想。至于作者自己叙述的内容,和对历史的理解,看看就行,没有太大价值。)

宋永毅,《文化大革命和他的异端思潮》
(收录了文革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异端思潮文章,如遇罗克,北决扬等等。这些思想无论如何评价,都值得了解。)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
(依然是一部民间思潮的收录合集,算是印红标大小各种不咋样中的最值得一看的一本。)

林伟然,《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本书是作者在海外的博士论文,作者试图分析文革给中国带了的,创造的,和未能完成的意识形态。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角度依然是从遇罗克到李一哲老一套,而且这个翻译,有些差劲。)

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
(作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微观案例来进行研究,来论述新中国的“新阶级”和“技术精英”的产生。该书是西方新左派对文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不过该书关于清华的群众组织这一问题,研究不够,算得上是遗憾。)

刘国凯,《人民文革丛书》
丛书共四卷,其中一,三,四卷:《文化革命简析》,《基层文革泥泞路》,《人民文革论》
(刘国凯是人民文革论和两个文革论的代表学者,其中第一卷应该算是三年简史,水准和价值一般。第三卷类似于回忆录,第四卷则是论文合集,整体上体现了刘国凯关于人民文革论的思想和研究。值得一看。第二卷是上文地方史提到的广州红旗派兴亡。)

宋永毅主编:
《历史的真相和集体记忆: ---文革40周年论文集》
《毛泽东遗产与当代中国:---文革50周年论文集》
(这两本是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参与学者发表的论文合集,合集自然其中论文的水准参差不齐。整体来看,五十周年的平均水准要高一些。)

启之:《中华学人文革论文集》
(同样是一本论文集,数量,字数都要比上面两本多的多,收录的论文包括了地方史,各类研究。不过由于个人没在华忆买,只在网上零散的看了部分,没有看完,肯定是推荐看的。)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将视角放在十年期间,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介绍了各行各业的情况。最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视角,作者却引用了非常庞大的史料,包罗万千。)

丁凯文,《解放军与文化大革命》
(笔者个人对军队部分了解有限,因而可能丁凯文的一些错误无法指出,这本书还是值得作为了解文革中的军队去看的。)
另军队相关的重要著作,是近年出版的余汝信,《风暴历程》。但此书似乎暂无电子版,在香港的朋友可以购买来看。

回忆录&传记
这一部分就更为庞大了,如果是回忆录中涉及文革历史的,那更是汗牛充栋,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
因而本部分依然是按自己有印象的来写,因为回忆录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作者一生,因此我尽量说明这些回忆录就文革史来说,有价值的是哪部分。
回忆录就更加主观,很多作者会因为各种因素对历史进行隐瞒甚至修改,所以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甄别。因此个人的评价可能也更主观一些。

首先是《毛泽东年谱》和《周恩来年谱》这两本,当作工具书使用比较合适。金冲及主编的两本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也值得看。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虽然很讨厌高文谦,但这本书的确是有价值的对文革晚期的高层资料的研究。)

郑重,《张春桥:1949及其后》
約翰•西西弗斯,《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
(这两本书都收录了大量会议和谈话原文,很有价值。)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呵呵。)

邱会作,《邱会作回忆录》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李作鹏,《李作鹏回忆录》
(这三本放在一起说,其重要价值都体现在九大之后,九一三之前的这段历史。其中邱会作回忆录最有看的价值。)
另此部分历史还有比较有价值的是关于陈伯达的,分别是他的两本自述回忆,以及王文耀,王保春的专著,但这三本书似乎都没有电子版,只通过其他文章的引用文献看到过大量引用,应该是有价值,不过没看过,也不好判断。

王力,《王力反思录》
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
(这两本放在一起说,是为了一次性“呵呵”。王力反思录还是有价值的。徐景贤这本看看得了,听说他《最后的回忆》有一定价值,但是个人没看,就不评价了。)

戚本禹,《戚本禹回忆录》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最大槽点应该是张霖之问题吧,也不知道他从哪打听来的。)

王大宾,《王大宾回忆录》
韩爱晶,《清华蒯大富》
蒯大富,《清华文革五十天》
聂树人,《北京天、地两派争斗: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地质东方红兴亡史: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三司与首都红卫兵: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
(这几本是有名的五大领袖(聂树人除外)的著作。应该是个人了解不深的原因,我是觉着王大宾,韩爱晶,蒯大富的这三本书都没什么太大问题。回忆是比较详细和准确的。但是聂树人又把这几个人还有他们的书都批了个遍,而聂树人自己的书,写的极其混乱,前后也不连贯。如果不是对北京文革有一定了解的话,看起来应该会一头雾水。聂树人的这套回忆录应该还有几本,不过我没看,也记不清了。所以这几本综合起来看吧,应该没有太大的纰漏。聂元梓可以单独说一下,聂元梓的回忆录,无论是新版和旧版我都没看,倒是见过不少针对她书的吐槽,这里就不评价了。)

下面是地方的回忆录,主要集中于原群众组织成员,可以将回忆录结合地方史一起参看。
湖北:
吴焱金,《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顾建棠,《生逢其时-文化大革命亲历记》
杨道远,《奉献——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陈祖坤,《吹尽狂沙——一个武钢火车司机的文革回忆》
魏绳武,《机关——武汉市委机关文革回忆》
王登富《我和武汉新公校》
《烈火·永生——怀念胡厚民》
鲁礼安,《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的红卫兵狱中吁天》
(湖北武汉的回忆录数量之丰,此处远远不能概括。这几本是个人看过的,认为对于武汉地方史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几本。其中吴,顾二人的回忆录最为推荐。魏绳武的机关视角也比较少见,烈火永生是自编书,其中收录一些纪念胡厚民的文章,包括他家人写的悼念文章等。其余三本价值一般,例如王登富的这本书,比较有价值的只有新公校绝食事件。而陈祖坤的回忆录,对于造反派夺权后是如何组织安排全市工作,保证市民生活这一问题,有参考价值。仰天长啸需要单独说一下,鲁礼安作为异端思潮“北决扬”的灵魂人物,他的回忆录即使抛开地方史也有一定的可读价值。)

四川:
李正权,《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
阳曾泰,《写给历史的交待:原重庆八一五派文攻武卫总司令自述》
李木森,《亲历重庆大武斗: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
罗成胜,《我的造反生涯:重庆涪陵忠实兵总负责人的回忆》
徐友渔,《蓦然回首》
周孜仁,《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
老田整理,《重庆文革口述史:黄廉访谈录》
(四川地区是武斗烈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关于武斗的回忆录最多,同时还有何蜀帮助整理出版回忆。重庆武斗的回忆好在双方都有回忆录支持,上书中,李正权为反到底派,而阳曾泰则为八一五派,许多历史事件,可以看到双方的视角,比较阅读。而老田整理的黄廉访谈录,黄廉作为最高的头头,视角与李,阳等人又有所不同。而李木森的回忆录则逊色许多,可以不看。罗成胜是个人看过唯一一本关于涪陵地区的著作,但其中对于武斗详情描写比较粗略,更好的一本应该是马万兹,《巴蜀风云(上):栗子寨上炮声隆——记1967年涪陵大武斗》 但这本书个人没有资源,从网上能看到的片段,该书对涪陵武斗的描写要比罗成胜详细的多。)

上海:
黄金海,《十年非梦——黄金海回忆录》
(这本个人没有看完,目前看的部分感觉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顺便书名起的真不错,打脸一下某人。)


黑龙江:
范正美,《秋梦追思》
(范正美是黑龙江悍联总头头,回忆录涵盖了他的一生,中间部分是文革时期,个人比较喜欢范正美的文章。)

河南:
武彩霞,《不再沉默——一个文革亲历者的回顾与思考》
(武彩霞个人文章的合集,说实话挺水的,武彩霞应该能写出更高质量的著作才对。)

湖南:
陈益南,《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
杨曦光,《牛鬼蛇神录》
(陈益南的回忆录是个人印象中,庞大的湘江风雷唯一一本回忆录。尽管写的个人觉着一般,但也很值得看。而杨小凯应该算是颇有名气了,从地方史角度来看,牛鬼蛇神录价值有限,但是非常好看有趣。)

广东:
王希哲,《希哲自传:走向黑暗》
(王希哲的回忆录,文中关于历史的回忆还是可以信赖王希哲的。而意识形态的问题,本文是不太讨论这个内容的,上面这么多本书,作者任何立场都有。不过王希哲自己在后来再次左转,反思了自己在这本书时期过右,所以值得提一下。)

以上的回忆录,只是群众组织繁杂的回忆录中的少部分。更多的回忆录往往比较难成书,或是篇幅不够,或是无门路出版。大部分在网络连载。具体针对一个地区的更多回忆录,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

还有些回忆录,如谢静宜,吴冷西此类,都是能买到实体书的,可以一看。各地的干部,尤其是军队干部都喜欢写回忆录,回忆录多少都会涉及这一时期的历史,但具体价值一般,不可枚举。陈丕显,陈再道,洗恒汉等此类涉足较深等人的回忆录都可以看一看。

最后再推荐两本回忆录,分别是《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和《江渭清回忆录》
这两本书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前史部分,更有助于理解一些决策从制定到地方如何执行这一问题。

先写以上这些吧,自己也有很多书没有看过,或是有所遗漏。后续如果有新看的书,或是想起,可以再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很多人在知乎上私信我想要了解文革历史,应该看哪些书。自己之前给大家发的书单自己也有些不满意,所以还是认真的发一个个人向书单,既然是个人向,那肯定有主观性,也会有一些主观评论。大家自己甄选吧。
主要推荐自己看过的书,找不到资源或是没看过的可能也会提一下。
至于资源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历史爱好者,没有特殊人脉门路。所以我推荐的既然基本是我看过的,那肯定在网上买的到或者找得到。zlibrary上有很多,或者就Google,美亚应该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这是GITHUB版,与之前发在知乎的略有区别。
前史:
前史对理解文革史至关重要,文革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十七年史的研究基础之上。
港中文的十卷国史系列(目前已出七卷),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前史部分分别是:
第二卷:林蕴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953-1955)   
第三卷: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 (1956-1957)
第四卷:林蕴辉,《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1958-1961)  
第五卷: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 (1962-1965)  

其中,第二卷与第四卷,即林蕴辉的两卷,基本可以看做中央文件,文献资料的汇编。某种意义上缺乏拓展性和可读性,不过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写法。
而沈志华的第三卷是个人认为水准最高的一卷,非常值得一读。
钱庠理的第五卷则略显平庸。社教阶段历史可以结合此书:
郭德宏,《四清运动实录》  
(此书的意识形态自然是按照官方的来,优点是史料详细,也用了许多回忆录充实了内容。)

港中文国史的第一卷,杨奎松写的建国史部分目前尚未出版,此部分可以看杨奎松另一本书: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杨奎松的书,质量自然有稳定保证,缺点是该书是研究论文合集性质,不具备连贯性,可读性一般。)

另推荐: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还有口述史内容,来从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来寻找发动文革的原因与逻辑历程。比较推荐。)

而享誉颇高的马若德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个人没有完整看过,就不做评价和推荐了。
而如果想从17年的历史,来解释文革发动的逻辑历程,来讲清楚继续革命理论体系。那个人认为当今互联网上最优秀的著作,是:
郭建波,《伟大的理论光辉的实践》
目前已经出的前两卷内容基本可以视为前史以及理论分析,相比起叙述历史,本书的内容更倾向于理论分析,并且在叙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附以论证的史料。本书连载于“乌有之乡”网站,直接搜索作者:郭建波即可。对于想要学习继续革命理论和了解该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必看的。

通史:
了解完前史之后,就进入了真正的文革史部分。首先介绍的是完整的通史。
首先依然是港中文国史:
第六卷: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 (1966-1968)
第八卷: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 (1972-1976)
中间部分为高华所著的第七卷,由于高华先生提前去世,尚未出版。
(第六卷,卜伟华的砸烂旧世界,内容丰富,资料详细,水准极高。是当前最优秀的三年通史,缺点大概是可读性很差,基本上是在罗列史料。
而史云和李丹慧的第八卷则差劲了许多,水准远不及第六卷,但依然可以一读。)

而完整的通史依然首推:
杨继绳,《天地翻覆》
(尽管杨继绳先生作为自由派,并且是水准比较低的自由派,该书从头到尾充满了他复读机一样的念经。但天地翻覆依然是非常值得一阅的文革通史著作,作者引用了极其庞大丰富的史料,包括了各种回忆录,地方史,会议记录,文革小报等等。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水准颇高的甄选。而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使该书可读性很高。缺点就是如前文所说,作为一部定位为史书,而非研究文章的作品,作者空洞低级的念经,降低了本书的质量。)

水陆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
水陆洲的巨著,千万字的简论和更加庞大的资料汇编。作者所搜集的史料丰富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当作一部资料检索来用也非常合适。简论的写法为史料罗列,在每一章最后加入个人总结和评论,这种太史公曰的写作方式比之如天地翻覆中的述议交织,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缺点是本书对史料几乎没有任何二次加工,是纯粹的一条条罗列,这让此书几乎没有可读性。

对于通史,个人认为上面介绍的三部分比较推荐。而西方的著作,以迈斯纳和马若德的两本书为代表,个人认为在史实错误上都比较明显,这种失真也是西方文革研究的一贯缺陷。西方的算是通史类作品,大陆公开发表的通史,早期的严家其和金春明的两本,受限于时代,资料还比较缺乏,因此错误更多,如今已基本失去看的价值。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代》 在学界地位颇高,整体上值得一看。
而民间所出的通史,当今互联网流传度较高的是PKU马会出的文革史以及后来出的历程这两本,个人认为写的都比较简略,在引用其他史书时也缺乏对比甄别,并不推荐。
另民间史书中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那就是刘朝驹的《文革史话》 作者如同蔡东藩一般,以小说风格来写此书,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演义小说却并不虚构荒诞,尽管由于是小说风格,所以不会标注引用文献,但以我目前看到的部分,作者的参考史料是很丰富的。但并没有系统的成书,我也只是在各种网站上看到了一部分。

地方史:

想要了解地方史大致有几个来源:
1.        地方的方志,大事记,中共地方史。
2.        学院师生的学术论文。
3.        民间的回忆,研究。
既然是书目推荐,这里就主要介绍各地方史的专著。各种研究,回忆类文章在此不做讨论。同时,个人回忆录是了解地方史的重要渠道,会放在后面的回忆录部分。可以结合地方史来看。
另网络还有大量既没出版,也没自印的地方史民间著作。本部分主要还是推荐个人觉着写的比较优秀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
同时地方史,既包括省市,也包括学校,机关等地方。

上海:李逊,《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本书应该是获得评价最高的地方史著作。作者详细,客观的完整还原了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文革历史。是地方史必看的著作。)

云南:周孜仁,《云南文革史稿》
(与上书一样,对历史的还原极其详细和完整。不过本书语言风格很多地方有种小说感,有些影响观感。)

湖北:本书编写组,《武汉地区文革纪实》
(本书是武汉地区曾经群众组织的成员搜集资料,编写而成。是比较少见的造反派视角展开的地方史。这些历史的老人用亲身的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资料搜集,整理,编写创作了这部优秀的地方史著作。)
王绍光,《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本作既是一部武汉地方简史,又是作者一些研究的成果,其中的视角和内容在作品出版的时间难能可贵。)
徐海亮,《武汉七二零事件实录》
(关于七二零事件本书是史料最完整详细的著作)

蒙古:启之,《内蒙文革实录》
(此书在个人想法中评价过,是比较优秀的蒙古地方史,但对群众组织的视角严重缺乏。)
高树华,《内蒙文革风雷》
(高树华是内蒙造反派头头,此书为他与他的学生合作回忆整理的地方史,其中关于群众组织发展的描述,可以为上书做合适补充。)
巴彦泰,《内蒙古挖肃灾难实录》
(本书是关于挖肃这一历史事件的会议,通知等各种资料的汇编。由于是纯粹的资料汇编书籍,适合当作工具书用。)
福建: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
(本书原为叶青的学术论文,后出版为书。作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群众小报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福建的群众组织概况。令此书还附录了大量资料,非常有价值)

广东:刘国凯,《广州红旗派的兴亡》
(本书通过对旗派的发展视角,可以窥探整个广东地区的历史进程。缺陷是本书是刘国凯个人的展开,很多观点都是刘国凯的个人看法的延伸,并不能称之为一本合格的地方史,而更接近于回忆录。)
而对广东地区文革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叶曙明,他有两本书:《见证一九七六年-广州地区文革实录》和《广州文革三年史》
但是很遗憾,这两本我都找不到完整资源,其中实录网上可看到目录,在《昨天》杂志有部分内容选读,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史。可惜未见全本,如有网友拥有资源,如能分享,不胜感激。

重庆:何蜀,《为毛主席而战——文革重庆大武斗实录》
(何蜀作为国内民间首屈一指的文革史研究作者,为文革史,尤其是重庆地区的口述史保留,回忆录出版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书虽名为武斗实录,但实际上是比较完整的重庆地方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后文将介绍该地区的部分回忆录,建议先看此书,再结合回忆录。)

西藏:唯色,《杀劫:镜头下的西藏文革》
(作者父亲当年留下了大量照片,作者后来在她未来的丈夫的帮助下,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书,因此此书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地方史,而是影像资料合集,作为影像的补充,可以简单了解西藏的地方史)

山西:石名岗,《文革中的山西》
(优秀的地方史作品,没什么太大的问题,除了作者的主观论述中对一些概念并没有搞清就侃侃而谈,另外对资料的引用,很多时候刹不住车,大段大段的引用。)
孙涛,《虔诚与疯狂》
(该书与其说是地方史,更接近造反兵团的头头刘灏的个人传记,不过作者又扩展了很多视野,可以与上书参看。)

湖南:谭合成,《血的神话》
(本书是关于道县屠杀最详细完整的著作。不过作者的写法有些文学化,经常会出现某某某往前站了一步,大声道这种段落。)

广西:宋永毅主编,《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
(本书是海外用广西处遗时期官方编制的《广西文革档案资料》改名出版的,是广西地区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汇编。)
张雄飞,《桂林老多四十四周年祭》
(作者力在分析“老多”的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同时也可以看清桂林地区的地方史,写的非常优秀,推荐一看。)
郑义,《红色纪念碑》
(郑义搜集了许多资料,还有大量采访内容,可惜的是作者行文像在写小说。然后,承受能力差者慎入。)
晓明,《广西文革痛史勾陈》
(写的非常差,基本上是靠大事记+地方志凑出来的一本,而且关于南宁部分也不太多,挂名广西也名不副实。晓明手上应该是有不少采访和搜集的资料,但是这本书成书较早,也看不到这些东西。)
另广西还有一个呢地方史是:黄家南,《壮乡悲歌-广西文革纪实》
但又是很可惜,这本书我完全找不到资源,只能在其他书的引用文献中看到只字片语。还是惯例,如果有人有资源求分享。

天津:王辉,《天津文革亲历纪事》
(这本书之前也在想法中吐槽过,老干部写书的各种一贯毛病,当作地方史来看勉勉强强,有一点可以提一下,该文最后还通过数据论述了天津十年期间的经济发展,算是地方史中比较优秀的视角展开。)

北京:
邱心伟 、原蜀育,《清华文革亲历  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
(这本大事记前部分是一些反思文章,价值不高。大事记部分是非常详细的清华大学文革史,比较可惜的是只到69年初工宣队掌权,对清华后期的斗争没有涉猎。)
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
(此书是比较著名的关于清华群众组织史的著作,但是此书主观议论内容过多,客观事实的陈述过少。另原四派的头头沈如槐针对此书的史实问题提出过众多质疑。)
樊能廷,《北大文革简史》
(这本书是一个大杂烩剪辑版,作者把各种相关的书和文章剪辑然后复制粘贴出了一本北大文革史,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刘朝驹的文革史话,这本书也没有出版,网络流传,质量很低。)
另北京的其他几所大学也都有编关于本校文革史的相关文章合集。如北师大的《师劫》,北大的武斗纪实,地质学院的《昨天的记忆》,这是外地学校一般不具备的,对这些学校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
(整体内容比较流水账化,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是大概两三百字做出简单概括,例如“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随便找一本北京高校的回忆录,可能都比该书详细。不过毕竟把外交部大小整个十年连贯的讲了出来。)


恽仁祥:《我亲历的国防科委文革》
(国防科委文革涉及诸如七机部,核工程,李敏等人的相关内容。书中内容可以对比着和张爱萍的回忆录看,来看一下革命派与老干部的巨大差异。)


最后,还有两本地方史个人找不到资源,分别是贵州的:邓振新,《贵州风云》
江西的:程万里,《赣江苍茫——动乱中的江西》
看看大家有没有资源分享了。

研究类著作:
研究类作品的范围更加宽广,也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方向。作品数量也十分可观。
个人仅凭记忆来推荐自己觉着值得一看的,必然会有所纰漏,仅供参考。研究类作品不等同于史书,比起叙述历史,更强调作者的议论,因而自然更加主观。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周伦佐,《文革造反派的真相》
(这两本书优秀的点在于讲清了造反派这个概念,可以回答许多诸如什么是造,什么是保这种问题。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造反一书,成书于上世纪,在当年的普遍认知和舆论环境中,毫无疑问做出了重要的开拓和贡献。时至今日,该书的价值似乎已没有那么高,但依然值得一看。)

童小溪,《极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群众的文化大革命史》
(作者摆脱了高层视角与精英视角,关注重点放在了群众二字,着重描述了66-68年的群众政治。主体叙述内容为北京的群众运动历程。)

乔晞华,《文革群众运动的动员、分裂与灭亡 ——以社会运动学视角》
(作者用了大量采访,调查数据来分析群众运动失败的过程,教训。尽管与上面所推荐的书一样,犯了只关注前期,忽略后期的毛病,但本书的数据,研究方法都非常值得一阅,全书分为两篇,第二篇最具价值。)

乔晞华,《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
(作者以颇有名气的王金案为研究对象,在描述清楚此事的详细过程后,进一步展开针对两个文革论的分析。此书关于事实的过程,引用附录的材料极其全面,几乎可以想到的关于此案的揭发材料,会议记录,告状信,照片等等都有收录。这一点难能可贵。)

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
(作者依据对几个逃港青年的采访,来研究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这本书的很多结论和推断都不成逻辑,有的则略显武断,但这个话题和视角的研究,本身就是稀有与罕见的。)

彭丽君,《复制的艺术:文革期间的文化生产及实践》
(作者分析了文革时期产生的美学特点,戏曲,小说,医生,知识分子,毛等等人物构成文化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

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不具备现代诗的批评,欣赏素质。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差劲的。)

张晴滟,《样板戏: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
(极其难得的,依然站在大鲁艺精神,工农文艺与人民文艺之精神写作的对样板戏艺术分析)
陈东林,《1966-1976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个人是经济小白,很多专业知识无法探究。这本书个人认为抛开一贯的官方史观,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十年经济有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有一看的价值。)

钱理群,《爝火不息: 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
(书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引用和附录的回忆,书信,文章,体现了众多繁杂的民间思想。至于作者自己叙述的内容,和对历史的理解,看看就行,没有太大价值。)

宋永毅,《文化大革命和他的异端思潮》
(收录了文革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异端思潮文章,如遇罗克,北决扬等等。这些思想无论如何评价,都值得了解。)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
(依然是一部民间思潮的收录合集,算是印红标大小各种不咋样中的最值得一看的一本。)

林伟然,《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本书是作者在海外的博士论文,作者试图分析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创造的,和未能完成的意识形态。题目开的很好,写起来就又是杨曦光、遇罗克介绍一遍的路数,而且这个翻译,有些差劲。)

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
(作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微观案例来进行研究,来论述新中国的“新阶级”和“技术精英”的产生。该书是西方新左派对文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不过该书关于清华的群众组织这一问题,研究不够,算得上是遗憾。)

刘国凯,《人民文革丛书》
丛书共四卷,其中一,三,四卷:《文化革命简析》,《基层文革泥泞路》,《人民文革论》
(刘国凯是人民文革论和两个文革论的代表学者,其中第一卷应该算是三年简史,水准和价值一般。第三卷类似于回忆录,第四卷则是论文合集,整体上体现了刘国凯关于人民文革论的思想和研究。值得一看。第二卷是上文地方史提到的广州红旗派兴亡。)

宋永毅主编:
《历史的真相和集体记忆: ---文革40周年论文集》
《毛泽东遗产与当代中国:---文革50周年论文集》
(这两本是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参与学者发表的论文合集,合集自然其中论文的水准参差不齐。整体来看,五十周年的平均水准要高一些。)

启之:《中华学人文革论文集》
(同样是一本论文集,数量,字数都要比上面两本多的多,收录的论文包括了地方史,各类研究。不过由于个人没在华忆买,只在网上零散的看了部分,没有看完,肯定是推荐看的。)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将视角放在十年期间,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介绍了各行各业的情况。最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视角,作者却引用了非常庞大的史料,包罗万千。)

夏尔贝特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工业组织》
(本书是非常可贵的描写文革对生产活动的具体影响,具有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价值)

赵园,《非常年代: 1964-1978》
(作者通过大量的日记,回忆录等资料展开对许多问题的讨论。作者的视角是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看待历史,文化史。我个人不喜欢这本书。)

李振盛,《红色新闻兵》
(这本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就看照片就可以了。)

魏昂德,《脱轨的革命》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无论是论的部分还是史的部分都略显平庸了,魏昂德目前更具有价值的是下面这本。)

魏昂德,《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该书是魏昂德通过搜集两千多个县的地方志,对其中政治事件进行提取,然后对提取的数据做归纳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详细分析了诸如派系的形成,军队的介入,派斗的情况,对造反派的镇压等等一系列问题,比较推荐。暂无中译本。)

文浩,《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Conflict and Change》
(个人只看了文革部分,价值一般,提出的几个角度较好,但没能提供新的史料,也没能做到个人比较优秀的观点解读,更多是搬运他人观点。暂无中译本。)

陈焕仁,《红卫兵日记》
(这本书是整理出版了一个新北大公社红卫兵在文革前三年多的日记,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出版时有一定修改,但基本全部按照当年记录如实整理。)

回忆录&传记
这一部分就更为庞大了,如果是回忆录中涉及文革历史的,那更是汗牛充栋,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
因而本部分依然是按自己有印象的来写,因为回忆录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作者一生,因此我尽量说明这些回忆录就文革史来说,有价值的是哪部分。
回忆录就更加主观,很多作者会因为各种因素对历史进行隐瞒甚至修改,所以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甄别。因此个人的评价可能也更主观一些。

首先是《毛泽东年谱》和《周恩来年谱》这两本,当作工具书使用比较合适。金冲及主编的两本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也值得看。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虽然很讨厌高文谦,但这本书的确是有价值的对文革晚期的高层资料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文革中后期中央的资料严重匮乏,想反驳高文谦都找不到对立资料,所以只能看他了。)

郑重,《张春桥:1949及其后》
約翰•西西弗斯,《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
(这两本书都收录了大量会议和谈话原文,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于张在晚期关于农业等方面发展改革的思想研究有所参考。西西弗斯一系列书,这里只列一本,其他包括戚本禹,关锋,康生,林彪,陈伯达等等系列,皆适合当作查询其原始讲话资料的工具书来看。)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呵呵。)

邱会作,《邱会作回忆录》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李作鹏,《李作鹏回忆录》
(这三本放在一起说,其重要价值都体现在九大之后,九一三之前的这段历史。其中邱会作回忆录最有看的价值。)

陈晓农,《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
(这本书主要分为文革前和文革后两部分,涉及一些陈伯达视角的历史事件,对一些人的看法等等。文革部分没什么新东西。整体价值一般。)
陈伯达还有一个是记录他最后十年文稿的《陈伯达狱中文稿》,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有兴趣,但是暂时找不到资源,等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吧。

王力,《王力反思录》
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
(这两本放在一起说,是为了一次性“呵呵”。王力反思录还是有价值的。徐景贤这本看看得了,听说他《最后的回忆》有一定价值,但是个人没看,就不评价了。)

戚本禹,《戚本禹回忆录》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最大槽点应该是张霖之问题吧,也不知道他从哪打听来的。)

王大宾,《王大宾回忆录》
韩爱晶,《清华蒯大富》
蒯大富,《清华文革五十天》
沈如槐,《清华大学文革记事》
孙怒涛,《良知拷问——一个清华文革头头的心路历程》
聂树人,《北京天、地两派争斗: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地质东方红兴亡史: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三司与首都红卫兵: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
(这几本是有名的五大领袖(聂树人除外)的著作。清华部分,我个人的推荐是优先阅读《清华蒯大富》,韩爱晶在书中基本做到了不偏不倚,对于团派和414都有客观的肯定和批评。蒯大富自己的五十天,只包括了运动前期的一些回忆,后面则是附录一些当时的讲话和通知原文。而沈如槐的回忆则显得太过具有派性,也有一些地方被团派人质疑是抹黑团派。而孙怒涛是414二把手,他的回忆录前面有一些其他人关于清华文革反思的文章,自己的回忆部分则比较平淡,看了沈如槐就没必要看了。而聂树人的书,写的极其混乱,前后也不连贯。如果不是对北京文革有一定了解的话,看起来应该会一头雾水。聂树人的这套回忆录应该还有几本,不过我没看,也记不清了。所以这几本综合起来看吧,应该没有太大的纰漏。聂元梓可以单独说一下,聂元梓的回忆录,因为个人讨厌这个人,所以无论是新版和旧版我都没看,倒是见过不少针对她书的吐槽,这里就不评价了。)


下面是地方的回忆录,主要集中于原群众组织成员,可以将回忆录结合地方史一起参看。
湖北:
吴焱金,《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顾建棠,《生逢其时-文化大革命亲历记》
杨道远,《奉献——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陈祖坤,《吹尽狂沙——一个武钢火车司机的文革回忆》
魏绳武,《机关——武汉市委机关文革回忆》
王登富《我和武汉新公校》
《烈火·永生——怀念胡厚民》
鲁礼安,《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的红卫兵狱中吁天》
章狄杰,《峥嵘岁月:回忆武汉百万雄师》
高群,《红水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文革纪实》
(湖北武汉的回忆录数量之丰,此处远远不能概括。这几本是个人看过的,认为对于武汉地方史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几本。其中吴,顾二人的回忆录最为推荐。魏绳武的机关视角也比较少见,烈火永生是自编书,其中收录一些纪念胡厚民的文章,包括他家人写的悼念文章等。其余三本价值一般,例如王登富的这本书,比较有价值的只有新公校绝食事件。而陈祖坤的回忆录,对于造反派夺权后是如何组织安排全市工作,保证市民生活这一问题,有参考价值。章狄杰的回忆录填补了保守派视角缺失这一特点,相比起造反派回忆录,保守派回忆录要更加稀少一些。红水院一书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文革记录,以丁家显为主角。后有丁家显在云南一文介绍其个人。仰天长啸需要单独说一下,鲁礼安作为异端思潮“北决扬”的灵魂人物,他的回忆录即使抛开地方史也有一定的可读价值。)

四川:
李正权,《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
阳曾泰,《写给历史的交待:原重庆八一五派文攻武卫总司令自述》
李木森,《亲历重庆大武斗: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
罗成胜,《我的造反生涯:重庆涪陵忠实兵总负责人的回忆》
徐友渔,《蓦然回首》
周孜仁,《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
老田整理,《重庆文革口述史:黄廉访谈录》
(四川地区是武斗烈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关于武斗的回忆录最多,同时还有何蜀帮助整理出版回忆。重庆武斗的回忆好在双方都有回忆录支持,上书中,李正权为反到底派,而阳曾泰则为八一五派,许多历史事件,可以看到双方的视角,比较阅读。而老田整理的黄廉访谈录,黄廉作为最高的头头,视角与李,阳等人又有所不同。而李木森的回忆录则逊色许多,可以不看。罗成胜是个人看过唯一一本关于涪陵地区的著作,但其中对于武斗详情描写比较粗略,更好的一本应该是马万兹,《巴蜀风云(上):栗子寨上炮声隆——记1967年涪陵大武斗》 但这本书个人没有资源,从网上能看到的片段,该书对涪陵武斗的描写要比罗成胜详细的多。)

上海:
黄金海,《十年非梦——黄金海回忆录》
(这本个人没有看完,目前看的部分感觉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顺便书名起的真不错,打脸一下某人。)


黑龙江:
范正美,《秋梦追思》
(范正美是黑龙江悍联总头头,回忆录涵盖了他的一生,中间部分是文革时期,个人比较喜欢范正美的文章。)

河南:
武彩霞,《不再沉默——一个文革亲历者的回顾与思考》
(武彩霞个人文章的合集,说实话挺水的,武彩霞应该能写出更高质量的著作才对。)

湖南:
陈益南,《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
杨曦光,《牛鬼蛇神录》
(陈益南的回忆录是个人印象中,庞大的湘江风雷唯一一本回忆录。尽管写的个人觉着一般,但也很值得看。而杨小凯应该算是颇有名气了,从地方史角度来看,牛鬼蛇神录价值有限,但是非常好看有趣。)

广东:
王希哲,《希哲自传:走向黑暗》
(王希哲的回忆录,文中关于历史的回忆还是可以信赖王希哲的。而意识形态的问题,本文是不太讨论这个内容的,上面这么多本书,作者任何立场都有。不过王希哲自己在后来再次左转,反思了自己在这本书时期过右,所以值得提一下。)

以上的回忆录,只是群众组织繁杂的回忆录中的少部分。更多的回忆录往往比较难成书,或是篇幅不够,或是无门路出版。大部分在网络连载。具体针对一个地区的更多回忆录,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

还有些回忆录,如谢静宜,吴冷西此类,都是能买到实体书的,可以一看。各地的干部,尤其是军队干部都喜欢写回忆录,回忆录多少都会涉及这一时期的历史,但具体价值一般,不可枚举。陈丕显,陈再道,洗恒汉等此类涉足较深等人的回忆录都可以看一看。

最后再推荐两本回忆录,分别是《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和《江渭清回忆录》
这两本书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前史部分,更有助于理解一些决策从制定到地方如何执行这一问题。

先写以上这些吧,自己也有很多书没有看过,或是有所遗漏。后续如果有新看的书,或是想起,可以再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3 15: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fork-soprano-e9c.notion. ... 17fa62c33618d7090af
文革史书单2023-9-22
本文为笔者所写的文化大革命史书单,将分为:前史,通史,地方史,研究类著作,九一三著作,回忆录&传记几个分类。每本书会有笔者个人的简单介绍。只是简单介绍内容,不能视为书评,笔者本人有自己的毛派立场,所以介绍部分完全主观,包含有笔者的个人意识形态。

本书单不包含论文,文章,基本为海内外成书出版,自印的作品。大部分均可在网上找到电子版。
前史:
前史对理解文革史至关重要,文革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十七年史的研究基础之上。

港中文的十卷国史系列(目前已出七卷),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前史部分分别是:

第二卷:林蕴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953-1955)

第三卷: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 (1956-1957)

第四卷:林蕴辉,《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1958-1961)

第五卷: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 (1962-1965)

其中,第二卷与第四卷,即林蕴辉的两卷,基本可以看做中央文件,文献资料的汇编。某种意义上缺乏拓展性和可读性,不过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写法。

而沈志华的第三卷是个人认为水准最高的一卷,非常值得一读。

钱庠理的第五卷则略显平庸。社教阶段历史可以结合此书:

郭德宏,《四清运动实录》

(此书的意识形态自然是按照官方的来,优点是史料详细,也用了许多回忆录充实了内容。)
港中文国史的第一卷,杨奎松写的建国史部分目前尚未出版,此部分可以看杨奎松另一本书: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杨奎松的书,质量自然有稳定保证,缺点是该书是研究论文合集性质,不具备连贯性,可读性一般。)

另推荐:
马社香,《前奏:毛泽东 1965 年重上井冈山》

(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还有口述史内容,来从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来寻找发动文革的原因与逻辑历程。比较推荐。)
而享誉颇高的马若德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个人没有完整看过,就不做评价和推荐了。

而如果想从 17 年的历史,来解释文革发动的逻辑历程,来讲清楚继续革命理论体系。那个人认为当今互联网上最优秀的著作,是:

郭建波,《伟大的理论光辉的实践》

目前已经出的前两卷内容基本可以视为前史以及理论分析,相比起叙述历史,本书的内容更倾向于理论分析,并且在叙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附以论证的史料。本书连载于“乌有之乡”网站,直接搜索作者:郭建波即可。对于想要学习继续革命理论和了解该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必看的。
通史:
了解完前史之后,就进入了真正的文革史部分。首先介绍的是完整的通史。

首先依然是港中文国史:

第六卷: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 (1966-1968)

第八卷: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中间部分为高华所著的第七卷,由于高华先生提前去世,尚未出版。

(第六卷,卜伟华的砸烂旧世界,内容丰富,资料详细,水准极高。是当前最优秀的三年通史,缺点大概是可读性很差,基本上是在罗列史料。

而史云和李丹慧的第八卷则差劲了许多,水准远不及第六卷,但依然可以一读。)
而完整的通史依然首推:

杨继绳,《天地翻覆》

(尽管杨继绳先生作为自由派,并且是水准比较低的自由派,该书从头到尾充满了他复读机一样的念经。但天地翻覆依然是非常值得一阅的文革通史著作,作者引用了极其庞大丰富的史料,包括了各种回忆录,地方史,会议记录,文革小报等等。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水准颇高的甄选。而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使该书可读性很高。缺点就是如前文所说,作为一部定位为史书,而非研究文章的作品,作者空洞低级的念经,降低了本书的质量。)
水陆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

水陆洲的巨著,千万字的简论和更加庞大的资料汇编。作者所搜集的史料丰富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当作一部资料检索来用也非常合适。简论的写法为史料罗列,在每一章最后加入个人总结和评论,这种太史公曰的写作方式比之如天地翻覆中的述议交织,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缺点是本书对史料几乎没有任何二次加工,是纯粹的一条条罗列,这让此书几乎没有可读性。
对于通史,个人认为上面介绍的三部分比较推荐。而西方的著作,以迈斯纳和马若德的两本书为代表,个人认为在史实错误上都比较明显,这种失真也是西方文革研究的一贯缺陷。西方的算是通史类作品,大陆公开发表的通史,早期的严家其和金春明的两本,受限于时代,资料还比较缺乏,因此错误更多,如今已基本失去看的价值。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代》 在学界地位颇高,整体上值得一看。

而民间所出的通史,当今互联网流传度较高的是 PKU 马会出的文革史以及后来出的历程这两本,个人认为写的都比较简略,在引用其他史书时也缺乏对比甄别,并不推荐。

另民间史书中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那就是刘朝驹的《文革史话》 作者如同蔡东藩一般,以小说风格来写此书,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演义小说却并不虚构荒诞,尽管由于是小说风格,所以不会标注引用文献,但以我目前看到的部分,作者的参考史料是很丰富的。但并没有系统的成书,我也只是在各种网站上看到了一部分。
地方史:
想要了解地方史大致有几个来源:
学院师生的学术论文。
地方的方志,大事记,中共地方史。
民间的回忆,研究。
既然是书目推荐,这里就主要介绍各地方史的专著。各种研究,回忆类文章在此不做讨论。同时,个人回忆录是了解地方史的重要渠道,会放在后面的回忆录部分。可以结合地方史来看。

另网络还有大量既没出版,也没自印的地方史民间著作。本部分主要还是推荐个人觉着写的比较优秀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

同时地方史,既包括省市,也包括学校,机关等地方。
上海:
李逊,《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本书应该是获得评价最高的地方史著作。作者详细,客观的完整还原了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文革历史。是地方史必看的著作。)
云南:
周孜仁,《云南文革史稿》

(与上书一样,对历史的还原极其详细和完整。不过本书语言风格很多地方有种小说感,有些影响观感。)
湖北:
本书编写组,《武汉地区文革纪实》

(本书是武汉地区曾经群众组织的成员搜集资料,编写而成。是比较少见的造反派视角展开的地方史。这些历史的老人用亲身的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资料搜集,整理,编写创作了这部优秀的地方史著作。)

王绍光,《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本作既是一部武汉地方简史,又是作者一些研究的成果,其中的视角和内容在作品出版的时间难能可贵。)

徐海亮,《武汉七二零事件实录》

(关于七二零事件本书是史料最完整详细的著作)
蒙古:
启之,《内蒙文革实录》
(此书在个人想法中评价过,是比较优秀的蒙古地方史,但对群众组织的视角严重缺乏。)

高树华,《内蒙文革风雷》

(高树华是内蒙造反派头头,此书为他与他的学生合作回忆整理的地方史,其中关于群众组织发展的描述,可以为上书做合适补充。)

巴彦泰,《内蒙古挖肃灾难实录》

(本书是关于挖肃这一历史事件的会议,通知等各种资料的汇编。由于是纯粹的资料汇编书籍,适合当作工具书用。)

福建: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

(本书原为叶青的学术论文,后出版为书。作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群众小报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福建的群众组织概况。令此书还附录了大量资料,非常有价值)
广东:
刘国凯,《广州红旗派的兴亡》

(本书通过对旗派的发展视角,可以窥探整个广东地区的历史进程。缺陷是本书是刘国凯个人的展开,很多观点都是刘国凯的个人看法的延伸,并不能称之为一本合格的地方史,而更接近于回忆录。)

而对广东地区文革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叶曙明,他有两本书:
《见证一九七六年-广州地区文革实录》《广州文革三年史》

但是很遗憾,这两本我都找不到完整资源,其中实录网上可看到目录,在《昨天》杂志有部分内容选读,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史。可惜未见全本,如有网友拥有资源,如能分享,不胜感激。
重庆:
何蜀,《为毛主席而战——文革重庆大武斗实录》

(何蜀作为国内民间首屈一指的文革史研究作者,为文革史,尤其是重庆地区的口述史保留,回忆录出版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书虽名为武斗实录,但实际上是比较完整的重庆地方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后文将介绍该地区的部分回忆录,建议先看此书,再结合回忆录。)
西藏:
唯色,《杀劫:镜头下的西藏文革》

(作者父亲当年留下了大量照片,作者后来在她未来的丈夫的帮助下,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书,因此此书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地方史,而是影像资料合集,作为影像的补充,可以简单了解西藏的地方史)

戈尔茨坦,《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ibet The Nyemo Incident of 1969》
(这本书是以西藏文革中的尼木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了大量的采访录音,文字,包括流入印度的许多中央文件,力求做到对尼木事件做到完整的还原与分析。是西藏文革研究的优秀之作,对于后世许多关于尼木事件的以讹传讹有以正视听的作用。)

山西:

石名岗,《文革中的山西》

(优秀的地方史作品,没什么太大的问题,除了作者的主观论述中对一些概念并没有搞清就侃侃而谈,另外对资料的引用,很多时候刹不住车,大段大段的引用。)

孙涛,《虔诚与疯狂》

(该书与其说是地方史,更接近造反兵团的头头刘灏的个人传记,不过作者又扩展了很多视野,可以与上书参看。)

郝志东 黎明,《平定县里不平定:山西省平定县文革史》

少见的一个县的地方文革史,并且写了两本,文章大篇的原文引用了大量本地的文史资料,包括地方志,大事记等。同时吸收了大量当事人的采访记录,整理成书,尽管作者在各种材料中间,夹杂着大量诱导性的写法,使得材料来导向其输出的意识形态,但整体来看还是少见的可贵地方文革史。
河南:
魏路成,《天河风云》

本书是林县红旗渠地方文革史,由该地区的保杨贵的工农商学总部成员编写而成。林县的两派组织情况较为特殊,我曾举例称之为,414 大战高司。两派均有一定的保派倾向。所以天河风云除了派系明显之外,在一些问题上,也有明显的保派立场。
湖南:
谭合成,《血的神话》

(本书是关于道县屠杀最详细完整的著作。不过作者的写法有些文学化,经常会出现某某某往前站了一步,大声道这种段落。)
贵州:
邓振新,《贵州风云》

这本书是一本合格的地方史。作者仍然是采用史料拼接的方式写作,因此容易出现前后逻辑不连贯,文风不统一的感觉。并且大段照抄了一手材料。并且派性问题非常明显突出。
广西:
宋永毅主编,《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

(本书是海外用广西处遗时期官方编制的《广西文革档案资料》改名出版的,是广西地区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汇编。)

张雄飞,《桂林老多四十四周年祭》

(作者力在分析“老多”的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同时也可以看清桂林地区的地方史,写的非常优秀,推荐一看。)

郑义,《红色纪念碑》

(郑义搜集了许多资料,还有大量采访内容,可惜的是作者行文像在写小说。然后,作者没有甄别材料的可信度。)

晓明,《广西文革痛史勾陈》
(写的非常差,基本上是靠大事记+地方志凑出来的一本,而且关于南宁部分也不太多,挂名广西也名不副实。晓明手上应该是有不少采访和搜集的资料,但是这本书成书较早,也看不到这些东西。)

另广西还有一个呢地方史是:
黄家南,《壮乡悲歌-广西文革纪实》

但又是很可惜,这本书我完全找不到资源,只能在其他书的引用文献中看到只字片语。还是惯例,如果有人有资源求分享。
江西:

旷小林,《亲历浩劫:江西省九江市九纺文革纪实》

江西文革史目前还属于空白,除了李九莲案之外研究比较少。所以这本书还是比较可贵的,不过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啥都提一句,但都浅尝而止。写工厂内部的回忆,经常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写上,写整个江西或者九江的文革局势,也写的非常浅显。
天津:
王辉,《天津文革亲历纪事》

(这本书之前也在想法中吐槽过,老干部写书的各种一贯毛病,当作地方史来看勉勉强强,有一点可以提一下,该文最后还通过数据论述了天津十年期间的经济发展,算是地方史中比较优秀的视角展开。)
北京:

邱心伟 、原蜀育,《清华文革亲历 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

(这本大事记前部分是一些反思文章,价值不高。大事记部分是非常详细的清华大学文革史,比较可惜的是只到 69 年初工宣队掌权,对清华后期的斗争没有涉猎。)

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 1968 年“百日大武斗”》

(此书是比较著名的关于清华群众组织史的著作,但是此书主观议论内容过多,客观事实的陈述过少。另原四派的头头沈如槐针对此书的史实问题提出过众多质疑。)

樊能廷,《北大文革简史》

(这本书是一个大杂烩剪辑版,作者把各种相关的书和文章剪辑然后复制粘贴出了一本北大文革史,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刘朝驹的文革史话,这本书也没有出版,网络流传,质量很低。)

另北京的其他几所大学也都有编关于本校文革史的相关文章合集。如北师大的《师劫》,北大的武斗纪实,地质学院的《昨天的记忆》,这是外地学校一般不具备的,对这些学校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
(整体内容比较流水账化,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是大概两三百字做出简单概括,例如“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随便找一本北京高校的回忆录,可能都比该书详细。不过毕竟把外交部大小整个十年连贯的讲了出来。)
恽仁祥:《我亲历的国防科委文革》

(国防科委文革涉及诸如七机部,核工程,李敏等人的相关内容。书中内容可以对比着和张爱萍的回忆录看,来看一下革命派与老干部的巨大差异。)
陈楚三等,《从生物馆到 200 号 清华文革蒯氏黑牢》

没啥好介绍的,清华老人在新世纪,痛斥造反派黑牢罪恶,然后深刻反思其中的人性问题。

田子 啼晓主编,《不堪回首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管窥(1966-1970)》

这种类型的书其实都差不多,北京几个高校都出了这种文章合集性质的文革史。特点就是内容参差不齐,记录比较碎片化,如果没有一个连贯的回忆录或者研究打底,容易看着比较混乱。适合针对一些点看,例如人大为何停办,然后在书中找停办相关的文章。
胡宗式 章铎:
《北京大学文革研究文选》
《北京大学文革资料续编》

《北京大学文革史榷》

章铎编的这些书放在一起讨论,是近些年北京大学文革研究的成果。这几本书里,北京大学文革史榷是最值得看的。里面还有大事记,看了这本,再看其他回忆文章之类的更合适。资料选编是一手材料,但其实可看价值一般。研究文选是常见的文章合集,历史回忆部分比较少,有一定篇幅是对官方的北京大学纪事一文的反驳,还有对其他研究之类的考证。
最后,还有本地方史个人找不到资源,是江西的:
程万里,《赣江苍茫——动乱中的江西》

看看大家有没有资源分享了。
研究类著作:
研究类作品的范围更加宽广,也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方向。作品数量也十分可观。

个人仅凭记忆来推荐自己觉着值得一看的,必然会有所纰漏,仅供参考。研究类作品不等同于史书,比起叙述历史,更强调作者的议论,因而自然更加主观。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周伦佐,《文革造反派的真相》
(这两本书优秀的点在于讲清了造反派这个概念,可以回答许多诸如什么是造,什么是保这种问题。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造反一书,成书于上世纪,在当年的普遍认知和舆论环境中,毫无疑问做出了重要的开拓和贡献。时至今日,该书的价值似乎已没有那么高,但依然值得一看。)
童小溪,《极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群众的文化大革命史》

(作者摆脱了高层视角与精英视角,关注重点放在了群众二字,着重描述了66-68 年的群众政治。主体叙述内容为北京的群众运动历程。)
乔晞华,《文革群众运动的动员、分裂与灭亡 ——以社会运动学视角》

(作者用了大量采访,调查数据来分析群众运动失败的过程,教训。尽管与上面所推荐的书一样,犯了只关注前期,忽略后期的毛病,但本书的数据,研究方法都非常值得一阅,全书分为两篇,第二篇最具价值。)
乔晞华,《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

(作者以颇有名气的王金案为研究对象,在描述清楚此事的详细过程后,进一步展开针对两个文革论的分析。此书关于事实的过程,引用附录的材料极其全面,几乎可以想到的关于此案的揭发材料,会议记录,告状信,照片等等都有收录。这一点难能可贵。)
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

(作者依据对几个逃港青年的采访,来研究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这本书的很多结论和推断都不成逻辑,有的则略显武断,但这个话题和视角的研究,本身就是稀有与罕见的。)
彭丽君,《复制的艺术:文革期间的文化生产及实践》

(作者分析了文革时期产生的美学特点,戏曲,小说,医生,知识分子,毛等等人物构成文化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
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不具备现代诗的批评,欣赏素质。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差劲的。)
张晴滟,《样板戏: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

(极其难得的,依然站在大鲁艺精神,工农文艺与人民文艺之精神写作的对样板戏艺术分析)

陈东林,《1966-1976 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个人是经济小白,很多专业知识无法探究。这本书个人认为抛开一贯的官方史观,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十年经济有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有一看的价值。)

钱理群,《爝火不息: 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
(书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引用和附录的回忆,书信,文章,体现了众多繁杂的民间思想。至于作者自己叙述的内容,和对历史的理解,看看就行,没有太大价值。)
宋永毅,《文化大革命和他的异端思潮》

(收录了文革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异端思潮文章,如遇罗克,北决扬等等。这些思想无论如何评价,都值得了解。)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

(依然是一部民间思潮的收录合集,算是印红标大小各种不咋样中的最值得一看的一本。)
林伟然,《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本书是作者在海外的博士论文,作者试图分析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创造的,和未能完成的意识形态。题目开的很好,写起来就又是杨曦光、遇罗克介绍一遍的路数,而且这个翻译,有些差劲。)
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

(作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微观案例来进行研究,来论述新中国的“新阶级”和“技术精英”的产生。该书是西方新左派对文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不过该书关于清华的群众组织这一问题,研究不够,算得上是遗憾。)
刘国凯,《人民文革丛书》

丛书共四卷,其中一,三,四卷:
《文化革命简析》,《基层文革泥泞路》,《人民文革论》

(刘国凯是人民文革论和两个文革论的代表学者,其中第一卷应该算是三年简史,水准和价值一般。第三卷类似于回忆录,第四卷则是论文合集,整体上体现了刘国凯关于人民文革论的思想和研究。值得一看。第二卷是上文地方史提到的广州红旗派兴亡。)
宋永毅主编:

《历史的真相和集体记忆: ---文革 40 周年论文集》

《毛泽东遗产与当代中国:---文革 50 周年论文集》

(这两本是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参与学者发表的论文合集,合集自然其中论文的水准参差不齐。整体来看,五十周年的平均水准要高一些。)
启之:《中华学人文革论文集》

(同样是一本论文集,数量,字数都要比上面两本多的多,收录的论文包括了地方史,各类研究。不过由于个人没在华忆买,只在网上零散的看了部分,没有看完,肯定是推荐看的。)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将视角放在十年期间,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介绍了各行各业的情况。最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视角,作者却引用了非常庞大的史料,包罗万千。)
夏尔贝特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工业组织》

(本书是非常可贵的描写文革对生产活动的具体影响,具有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价值)

赵园,《非常年代: 1964-1978》

(作者通过大量的日记,回忆录等资料展开对许多问题的讨论。作者的视角是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看待历史,文化史。我个人不喜欢这本书。)
李振盛,《红色新闻兵》

(这本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就看照片就可以了。)
苏阳,《文革时期中国农村的集体杀戮》

(该书对集体杀戮这一议题进行了去中心化研究,探讨了包括宗族,阶级意识,法律,群众心理学等诸多因素是如何在地方影响屠杀的发生,作者试图突破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来分析文革中屠杀的发生模式。个人认为对文革中的屠杀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是有价值且有必要的,这本书还附录了以广西为代表的诸多关于屠杀规模的数据。)
宋永毅,《文革大屠杀》

(这本书不咋样,基本属于流水账介绍文革中比较有名的屠杀事件,相比上书缺乏分析和研究,不怎么值得看。另外这本书是竖版,可能在致敬王力吧。)
魏昂德,《脱轨的革命》

(作者的目的是写一本推陈出新的通史,但实际上作者仍然是从社会学的结构去写这本书的。而且这本书的主要引用文献,基本集中于英文二手著作,例如马若德,阿妮达,史华慈这些人。但作为一个 2015 年出版的著作,魏昂德不应该还如此局限,这种局限造成了史学上的缺憾,例如武汉部分,魏昂德的资料来源基本是王绍光的超凡领袖的挫败,因为这本书原著是英文版,但实际上那一时期至少徐海亮是应该参考的。而他的社会学分析,以我个人的立场来看,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对这本书评价较低。)

魏昂德,《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这本书主要依据地方志中的数据资料写成,我以前曾介绍过这些地方志主要来源是港中文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斯坦福东亚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魏昂德在 1997 年就就收藏到了全国市县地方志的 2/3,在 2009 年完成了 2249 个市县的资料搜集。

然后依据这些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来得出诸如军队干预对地方派系的形成,不同时期死亡人数,武斗烈度的对比。在此之前,大部分学者对于上述问题给结论基本都是凭借自己看资料的印象,还有就是依据某一个省市的情况,就给出一个试图代表全国的结论。所以魏昂德的这种研究方法,对资料的使用,对问题的严谨态度真的非常值得借鉴。这本书非常具有价值,是近
几年文革史研究领域最突出的成果之一。)
魏昂德,《Fractured Rebellion: The Beijing Red Guard Movement》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推荐。这本书之前,魏昂德在社会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 Ambiguity and Choice in Political Movements: The Origins of Beijing Red Guard Factionalism》这本书应该是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我觉着这本书反应了魏昂德历史研究的成熟,早期魏昂德就像我上面介绍新传统主义时提到的,过于注重和依赖口述史,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献资料。这本书是比较依赖文献资料的,这也和历史时期有关,前文已经介绍了新世纪西方文革研究的情况,这本书就有大量资料来源于宋永毅,王友琴这些人。从引用文献就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央领导谈话记录这种一手资料。书最后的北京红卫兵运动年表也挺有价值,作为一个北京的红卫兵运动通史,我觉着这本书是合格的,想整体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看一下。)
魏昂德,《A Decade of Upheava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ral China》

(魏昂德本人大概在 2008 年左右和董国强那个人有了一定的学术合作,此后他们合作完成了一些江苏省的文革史,主要是集中于南京的研究。这本书也是两人合作完成的,题目虽然是中国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但实际这本书并不是讲农村的,这本书是江苏省丰县的这个县的地方史。

这个题目还是有问题的,魏昂德把他认为一个城市化水准较低的丰县就看作了中国农村,然后起了个很大的题目。不过内容就是丰县这个县的很完整的地方史。从地方史角度而言,这本书毫无疑问很详细优秀,但是看完后个人感觉,丰县的情况,并没有非常特殊之处,整体依然受徐州的情况影响,所以一个普通县的地方史,即使再详细,其价值也很难说非常高。)

魏 昂 德 , 《 Civil War in Guangxi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Chinas Southern
Periphery》

这本书整体上继承了魏昂德近几年的风格,提取大量数据,制作数学模型来得出结论等。而抛开这些部分,作为一个简略的广西文革地方史,也还有可读之处。即使不看作研究类著作,作为地方史也已经比那本《广西文革痛史钩沉》强了。

本书一共有八章,以及序言与结语。

序言与第一章,是本书提出的问题域,其核心内容依然是,广西的超额死亡问题,其特殊性在哪里。

随后的二至五章,可以看作是广西的地方史。

六至八章是本书的重点,对广西的大规模屠杀进行研究分析。

在终章得出结论。这本书是近年最值得阅读的文革研究著作之一。

文浩,《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Conflict and Change》

(个人只看了文革部分,价值一般,提出的几个角度较好,但没能提供新的史料,也没能做到个人比较优秀的观点解读,更多是搬运他人观点。暂无中译本。)
陈焕仁,《红卫兵日记》

(这本书是整理出版了一个新北大公社红卫兵在文革前三年多的日记,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出版时有一定修改,但基本全部按照当年记录如实整理。)

Paul Clark,《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 History》
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文化史,主要是考察文革期间的包括戏曲,电影乃至舞蹈建筑等艺术研究,我个人对艺术一窍不通,就不乱做评价了。对这部分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蒋洪生,《The Paris Commune in Shanghai: the Masses, the State, and Dynamics of “Continuous Revolution”》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博士论文。其实不应该放在这个书单中。不过我个人确实非常想把该论文推荐给大家,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理论扎实,立场可靠的毛派论文。对上海文革做出来出自毛派视角的经典分析。
余汝信,《风暴历程》
余汝信先生是解放军文革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年他出版了数本研究书籍和许多篇文章,而这本《风暴历程》作为余汝信数年磨一剑的集大成之作,是一本关于解放军文革的通史。余汝信几乎可以算是民间研究者中掌握军队文革资料最多的一位,风暴历程全书依靠非常庞大的资料来源写成,包括官方出版的各种年谱,传记,地方出版的各类军史,地方志,大事记,文件汇编。各类中央文件,会议记录,当年群众组织的小报,出版物。当然也包括各类回忆录与个人传记和研究文章。本书以文革前夕的军队体制,军内改革,政治事件为开始,以 1976 年为结尾结束。其中包括了完整十年的政治大事件,军内斗争和变革,同时还详细的记录了各省中三支两军情况。而全书最精华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九一三部分。如果说其他部分的资料,余汝信主要是起到搜集汇总的作用,而九一三部分则更有不同。2016 年余汝信委托蒙古朋友,将蒙古关于九一三事件的调查报告依据复印件译出,是该材料首次首次以中文全文公开。在此之前,余汝信已经依据包括调查报告之外的诸多材料,回忆对九一三事件进行过诸多研究,而本书则是一次简略汇总,该材料有力回击了诸如炸弹爆炸说此类阴谋论,本书这一部分也是九一三相关的较好研究。
不过该书作为通史,在各具体事件,问题之中,难免有过于简略之遗憾。并且尽管作者材料丰富,但对材料的选择,则倾向于作者一己之见,少有对比分析,而是作者依据其立场与观点决定可信度。同时也有大量作者的主观描述,需要读者依据个人立场进行判断。
唐炎明 唐亚明,《毛主席语录的诞生及其他:唐平铸文革实录》

唐平铸是文革开始后的《人民日报》代总编辑,这本书是他的两个儿子依据他的一些笔记整理,加上其他材料写成的。该书尽管题目是毛主席语录的诞生(唐平铸参与主编了解放军报所编的毛主席语录)但语录相关的内容并不重要。该书最有价值的是,批罗瑞卿相关,因为唐平铸当时参加京西宾馆的批罗会议,记录下了诸多会议内容与谈话,这些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很难看到,所以该书这部分最有价值。
刘青峰主编,《文化大革命 史实与研究》

这本书可以算是三十周年论文集了。由于成书较早,所以里面文章的收录都是九十年代的研究文章,诸多内容有些过时。我个人最推荐该书中文革对世界的冲击一章,里面几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文革与日本,法国的左翼运动关系等。
白承旭,《文革的政治与困境:陈伯达与「造反」的时代》

这是韩国学者白承旭的研究著作,该书并不是陈伯达的个人传记一类的史学专著,而是更偏向一本理论著作。以陈伯达为形式上的视角点,作者对文革从十六条到上海公社后做了理论解释,结构主义是本书最惯用的哲学工具,同时也能看到大量康德的用法,不过作者在很多地方还是先假定了哲学概念,然后用历史去套入这些概念之中。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提法,是提出了毛泽东-陈伯达转向到毛泽东-张春桥,并将之视为激进化的扩大,并引申出了巴黎公社原则在十六条中的体现,以及在其后的转变。作者看到了文革是如何构建新的革命主体,但缺乏了在文革运动中,这一主体如何复归为革命党。对这一复归不解正是诸多包括左翼研究者的缺陷所在。
章奇 刘明兴,《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关于文革后期基层与民间的自发资本主义复辟问题研究的代表作,包括当今网络上诸多类似的观点,其实都没有超出权政经的论述。
王文耀 王保春,《文革前后时期的陈伯达秘书的证言》

这本书作为陈伯达身旁秘书所编写的,收录了一些日记,陈伯达当年的行程,讲话记录。书中内容比较散碎,缺陷是并没有可以重新审视开发重要历史事件的新内容,看完后收获一般。
乔晞华,《上山下乡与大返城》

依然是乔晞华拿手的数据分析,制定模型的写法,内容是知青与返城相关。这本书还有大量的个例,诸如另类返城一章,讲述了包括造反返城之类的诸多例子。也比较值得看。

启之,《文革电影(1966-1976): 一个制度与观念的历史》

启之的老本行,启之一开始就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后来创办了《记忆》,成为了相当有份量的文革研究者。作为右派研究者,对文革文艺政策等肯定持否定态度,不过启之的优点是多用资料,文献。这本书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文革时期电影史来看。
阎长贵 王广宇,《钓鱼台忆往 江青随员的证言》

阎长贵与王广宇两个人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身份特殊,是历史的当事人,同时对待历史研究的态度还是认真的。两个人一起合著过两本书,分别是《问史求信集》和这本《钓鱼台忆往》,在这里我就只选一本钓鱼台忆往放进去,是因为他出版在后面,收录了《问史求信集》的大部分文章,且有修改。所以我觉着看后者比家好。这本书的合著,其实也就是两个人各种独立文章的合集。整体比较值得一读。
范达人,《“文革”御笔沉浮录--梁效往事》

郭罗基,《“梁效”顾问冯友兰》

我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这两本书都是讲梁效的。前一本是梁效成员写的,后一本是梁效当年的反对派写的。后一本书成书晚,引用的材料比较多,前一本成书早,但是因为作者就是梁效成员,所以直接的就是自己的回忆。前一本书,虽然作者在很多地方流露出自己当年是怎样想的,传达了转向思维,但这本书很多内容还是按照他自己当年的思维,从左翼视角来写的。后一本书的作者则是纯粹右派,一以贯之,其文章内容充满了酸腐气息,只能捏着鼻子看。
冯敬兰,《风起莲月》

师大女附中几人组中的冯敬兰写的各种回忆,研究类文章合集。牵涉到了大量卞仲耘案相关,关于卞仲耘案还有五人组的一些问题,在笔者的知乎文章《关于卞仲耘案与宋彬彬责任的一些内容》有一定介绍,大家可以参看。

高默波,《高家村: 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拆解一只麻雀的内脏,放在微观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的变化。用诸多细节反应出共和国下底层农村的演变。难得的是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城市小资或者知识分子的视角来描述农村,而是以高家村村民的立场为基点写出这本著作。缺点在于,作者通过这种微观的结构变化,发现了诸多矛盾与对抗,但没有能够使用正确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矛盾。
九一三专题
丁凯文,《重审林彪罪案》

丁凯文主编的一本林彪相关的论文集,主要收录文章还是丁凯文个人的文章,该论文集是“林派”研究者开会,舒云和丁凯文是主力,核心内容是为林彪喊冤翻案。
叶健君等,《毛泽东与林彪》

国内公开出版的作品,保持了这类书没有引用文献,小说化,简单化的写法。该书从革命战争时期写到 913,前面还有一定价值,越写到后面越拙劣,林家家庭秘史的写法处处可见。
王海光,《折戟沉沙温都尔汗》

这本书应该是极其有失王海光水准的一本,内容十分简陋,应该是应付出版或者捞钱的书。
舒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

舒云发癫的大作,里面充满了她混乱的观点,伪造的史料,前后不通的逻辑。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

作为驻蒙大使,孙一先是九一三后的重要亲历者与现场调查者。这本书前半部分与文革无关,这里只说九一三相关,也就是本书的八九十三章,是对九一三现场情况了解的必读作品。而后面的诸如十三,十四章,抛开作者身份,其分析的内容不能算高明。
康庭梓,《真相 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康庭梓是林彪专机机组人员中写的回忆文章最多的,这本书应该算是他的一个回忆和研究文章合集。康庭梓的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技术类研究,包括黑匣子,低空飞行,航线之类。不过一些问题,例如黑匣子,还是应该与其他研究者互相参看。
张云生,《毛家湾纪实》

该书是九一三研究的极其重要作品,有关九一三前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参看,诸如一号令问题,林家的家庭内部问题等。
回忆录&传记

这一部分就更为庞大了,如果是回忆录中涉及文革历史的,那更是汗牛充栋,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

因而本部分依然是按自己有印象的来写,因为回忆录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作者一生,因此我尽量说明这些回忆录就文革史来说,有价值的是哪部分。

回忆录就更加主观,很多作者会因为各种因素对历史进行隐瞒甚至修改,所以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甄别。因此个人的评价可能也更主观一些。
首先是《毛泽东年谱》和《周恩来年谱》这两本,当作工具书使用比较合适。金冲及主编的两本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也值得看。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虽然很讨厌高文谦,但这本书的确是有价值的对文革晚期的高层资料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文革中后期中央的资料严重匮乏,想反驳高文谦都找不到对立资料,所以只能看他了。)
郑重,《张春桥:1949 及其后》

約翰•西西弗斯,《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

(这两本书都收录了大量会议和谈话原文,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于张在晚期关于农业等方面发展改革的思想研究有所参考。西西弗斯一系列书,这里只列一本,其他包括戚本禹,关锋,康生,林彪,陈伯达等等系列,皆适合当作查询其原始讲话资料的工具书来看。)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呵呵。)
邱会作,《邱会作回忆录》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李作鹏,《李作鹏回忆录》

(这三本放在一起说,其重要价值都体现在九大之后,九一三之前的这段历史。其中邱会作回忆录最有看的价值。)
陈晓农,《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

(这本书主要分为文革前和文革后两部分,涉及一些陈伯达视角的历史事件,对一些人的看法等等。文革部分没什么新东西。整体价值一般。)
陈伯达还有一个是记录他最后十年文稿的《陈伯达狱中文稿》,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有兴趣,但是暂时找不到资源,等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吧。
王力,《王力反思录》

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

(这两本放在一起说,是为了一次性“呵呵”。王力反思录还是有价值的。徐景贤这本看看得了,听说他《最后的回忆》有一定价值,但是个人没看,就不评价了。)
戚本禹,《戚本禹回忆录》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最大槽点应该是张霖之问题吧,也不知道他从哪打听来的。)
汪东兴,《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有一定的价值,主要是 913 前毛南巡部分的一些谈话之类的,对这一时期研究值得一读。例如国家主席问题,要依据汪东兴回忆并与邱会作等人反驳参看。
吴德,《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吴德的口述回忆有价值的我认为主要是两部分,第一是庐山会议部分,第二自然是他作为重要当事人参与的四五事件。
张耀祠,《张耀祠回忆录 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遵循决议精神写出的回忆录,无论是文革前夕滴水洞之行还是九一三前后,还是粉碎四人帮,都并没有提供来自身边人的有效信息。
王大宾,《王大宾回忆录》

韩爱晶,《清华蒯大富》

蒯大富,《清华文革五十天》

沈如槐,《清华大学文革记事》

孙怒涛,《良知拷问——一个清华文革头头的心路历程》

聂树人,《北京天、地两派争斗: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地质东方红兴亡史: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三司与首都红卫兵: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

(这几本是有名的五大领袖(聂树人除外)的著作。清华部分,我个人的推荐是优先阅读《清华蒯大富》,韩爱晶在书中基本做到了不偏不倚,对于团派和 414都有客观的肯定和批评。蒯大富自己的五十天,只包括了运动前期的一些回忆,后面则是附录一些当时的讲话和通知原文。而沈如槐的回忆则显得太过具有派性,也有一些地方被团派人质疑是抹黑团派。而孙怒涛是 414 二把手,他的回忆录前面有一些其他人关于清华文革反思的文章,自己的回忆部分则比较平淡,看了沈如槐就没必要看了。而聂树人的书,写的极其混乱,前后也不连贯。如果不是对北京文革有一定了解的话,看起来应该会一头雾水。聂树人的这套回忆录应该还有几本,不过我没看,也记不清了。所以这几本综合起来看吧,应该没有太大的纰漏。聂元梓可以单独说一下,聂元梓的回忆录,内容被批驳的不少,大家可以结合北大的其他书籍或者文章参看)
下面是地方的回忆录,主要集中于原群众组织成员,可以将回忆录结合地方史一起参看。

湖北:

吴焱金,《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顾建棠,《生逢其时-文化大革命亲历记》

杨道远,《奉献——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陈祖坤,《吹尽狂沙——一个武钢火车司机的文革回忆》

魏绳武,《机关——武汉市委机关文革回忆》

王登富《我和武汉新公校》

《烈火·永生——怀念胡厚民》

鲁礼安,《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的红卫兵狱中吁天》

章狄杰,《峥嵘岁月:回忆武汉百万雄师》

(湖北武汉的回忆录数量之丰,此处远远不能概括。这几本是个人看过的,认为对于武汉地方史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几本。其中吴,顾二人的回忆录最为推荐。魏绳武的机关视角也比较少见,烈火永生是自编书,其中收录一些纪念胡厚民的文章,包括他家人写的悼念文章等。其余三本价值一般,例如王登富的这本书,比较有价值的只有新公校绝食事件。而陈祖坤的回忆录,对于造反派夺权后是如何组织安排全市工作,保证市民生活这一问题,有参考价值。章狄杰的回忆录填补了保守派视角缺失这一特点,相比起造反派回忆录,保守派回忆录要更加稀少一些。红水院一书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文革记录,以丁家显为主角。后有丁家显在云南一文介绍其个人。仰天长啸需要单独说一下,鲁礼安作为异端思潮“北决扬”的灵魂人物,他的回忆录即使抛开地方史也有一定的可读价值。)
詹学元主编,《风雨历程 记文化大革命始末》

该书是百万雄师成员编写的武汉文革史回忆,全书保持了坚定的老保立场,从六十年代保到今天,全书还有许多对武汉造反派恶毒的咒骂。那我自然也没什么好话。
高群,《红水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文革纪实》

岑颖义,《赤子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文革回忆》

我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这两本书都是武汉水院当年造反派编著的回忆录,前者更偏校内情况,后者讲整个武汉史更多。两本书都是造反派左翼视角的红水院回忆录。红水院在当年也是武汉高校文革的代表院校,值得一看。
四川:

李正权,《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

阳曾泰,《写给历史的交待:原重庆八一五派文攻武卫总司令自述》

李木森,《亲历重庆大武斗: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
罗成胜,《我的造反生涯:重庆涪陵忠实兵总负责人的回忆》

徐友渔,《蓦然回首》

周孜仁,《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中国文革四十年祭》

老田整理,《重庆文革口述史:黄廉访谈录》

(四川地区是武斗烈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关于武斗的回忆录最多,同时还有何蜀帮助整理出版回忆。重庆武斗的回忆好在双方都有回忆录支持,上书中,李正权为反到底派,而阳曾泰则为八一五派,许多历史事件,可以看到双方的视角,比较阅读。而老田整理的黄廉访谈录,黄廉作为最高的头头,视角与李,阳等人又有所不同。而李木森的回忆录则逊色许多,可以不看。罗成胜是个人看过唯一一本关于涪陵地区的著作,但其中对于武斗详情描写比较粗略,更好的一本应该是马万兹,《巴蜀风云(上):栗子寨上炮声隆——记 1967 年涪陵大武斗》 但这本书个人没有资源,从网上能看到的片段,该书对涪陵武斗的描写要比罗成胜详细的多。)

骆漠,《麻与黑》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纪实文学,记录的是泸州武斗。我不太清楚该文有多少是当时日记的真实记录,多少是后来加工的,但呈现出来的文本,基本保持了当时日记的感觉。泸州武斗是文革中武斗的热点地区,所以这本麻与黑很值得阅读,缺陷大概是,如果对泸州武斗没有初步了解,可能阅读起来会有诸多问题。
上海:

黄金海,《十年非梦——黄金海回忆录》

(这本个人没有看完,目前看的部分感觉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顺便书名起的真不错,打脸一下某人。)
山东:

宋书星,《云烟未散 记忆与反思》

该书是山东大学主义兵小头头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对文革前后的历史结合了中央历史进行了记录与分析,还有作者自己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分析。作者本人的立场,个人认为有形左实右的嫌疑,其在形式上坚持支持继续革命,没有转向,但对马列主义的原则等问题缺乏准确认识,在诸多问题的立场上也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
董学诚,《回顾与展望》

作者是山东淄博的红卫兵,记录了淄博文革的回忆。本书更为可贵和令人感慨的是后半部分,包括了 76 年后,遭遇的牢狱之灾,作者在牢中保持了革命者的意志,面对只要认罪就可以释放的诱惑,坚定的拒绝“认罪”。 更令人感到复杂的是,作者在出狱后工作无门,后经商却成为了资产阶级。作者自己承认自己背负着双重人格,一方面仍然坚持这马列主义原则,一方面成为了自己最可恨的布尔乔亚。这种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在一个老造反派身上呈现出坚定与罪恶。
黑龙江:

范正美,《秋梦追思》

(范正美是黑龙江悍联总头头,回忆录涵盖了他的一生,中间部分是文革时期,个人比较喜欢范正美的文章。)
河南:

武彩霞,《不再沉默——一个文革亲历者的回顾与思考》

(武彩霞个人文章的合集,说实话挺水的,武彩霞应该能写出更高质量的著作才对。)
湖南:

陈益南,《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

杨曦光,《牛鬼蛇神录》

(陈益南的回忆录是个人印象中,庞大的湘江风雷唯一一本回忆录。尽管写的个人觉着一般,但也很值得看。而杨小凯应该算是颇有名气了,从地方史角度来看,牛鬼蛇神录价值有限,但是非常好看有趣。)
广东:

王希哲,《希哲自传:走向黑暗》

(王希哲的回忆录,文中关于历史的回忆还是可以信赖王希哲的。而意识形态的问题,本文是不太讨论这个内容的,上面这么多本书,作者任何立场都有。不过王希哲自己在后来再次左转,反思了自己在这本书时期过右,所以值得提一下。)
广西:

黄玉梅主编,《追求与命运——造反派自述》

这是一本黄玉梅整理搜集的柳州造反派的回忆文章合集。柳州尤其是柳州铁路局,是广西文革的焦点地区之一。不过成书较少,这篇回忆合集比较珍贵。而且里面很多回忆文章内容也比较扎实,长度也够,不是那种比较水的短文。
以上的回忆录,只是群众组织繁杂的回忆录中的少部分。更多的回忆录往往比较难成书,或是篇幅不够,或是无门路出版。大部分在网络连载。具体针对一个地区的更多回忆录,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
还有些回忆录,如谢静宜,吴冷西此类,都是能买到实体书的,可以一看。各地的干部,尤其是军队干部都喜欢写回忆录,回忆录多少都会涉及这一时期的历史,但具体价值一般,不可枚举。陈丕显,陈再道,洗恒汉等此类涉足较深等人的回忆录都可以看一看。
最后再推荐两本回忆录,分别是: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江渭清回忆录》

这两本书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前史部分,更有助于理解一些决策从制定到地方如何执行这一问题。
先写以上这些吧,自己也有很多书没有看过,或是有所遗漏。后续如果有新看的书,或是想起,可以再补充。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16:49 , Processed in 0.0504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