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参加了两居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外数篇)
我参加了两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
我国先后举办两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第一次是在1965年8月15日。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8月7日。
为了迎接日本朋友,我们学习唱日本语歌曲《东京——北京》。1965年8月15日,我们上午再次练习唱歌,负责人宣布说:我们这批接待者都能再次看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部分还能看到粤剧《阿霞》。系主任杜桐认为,中文系同学应当多多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看革命现代戏、欣赏现代音乐舞蹈,所以此前我们已经在8月11日去中山纪念堂看过了《东方红》,票源很紧缺,我们班级仅有五张票,我幸运地抽到一张,是前座三14行7号,票号列第471号,自然兴高采烈。这次在欢迎日本青年的时候,又能第二次欣赏《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何等幸运!
下午1时,在学校大礼堂前乘坐租来的公共汽车前往广州火车南站。共有四部公共汽车,载250人左右。等到3时08分,第一批日本青年46人乘坐火车到了,他们是从深圳来广州的。迎接日本朋友的大多数是暨南大学的学生。我校前往欢迎的同学个个穿新服装,笑容可掬,挥动手中的纸花、纸彩带,高呼:“中日人民友好万岁”“欢迎日本青年”等口号,热烈欢迎日本青年来我国联欢。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
日本青年代表团团长说,因为日本政府阻扰出国,许多左派青年不能来。我因为离开讲坛最远,站在载日本青年朋友的公共汽车旁边,没有听清楚团长的讲话,但是我特别从站在最前面的女同学那里了解实况。的确,我观察到这些日本青年衣着朴素,甚至比我校一部分同学衣着更加朴素,断定他们是左派。我们夹道欢迎他们乘车到羊城宾馆,摄影师从讲坛一直拍摄到最远处,直到我的跟前。他对准我和旁边的两位女同学拍摄了很久。我们更加起劲地高唱日语歌曲《东京——北京》。在车上,有部分日本青年也与我们同唱此歌,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在火车站月台上,我第一次观察到日本青年不仅大比分朴素,很像中国人,鼻子下方并没有一撮黑须。我1942年农历底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适逢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南洋,从小就憎恨日本侵略者,但是我们希望与日本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在月台上,在车站出口处,我校文工团表演了精彩的欢迎舞蹈。我校文工团的节目在广州是很有名气的。有许多记者和联络员来往奔忙,但是没有见到外国记者。其中,有一位叫韩伍燕的女记者,她父亲是作家韩北屏,她刚从我校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来往于指导记者后边。
1967年8月7日, 是第二次与日本青年联欢的日子。暨南大学只有20名同学得以参加,气氛与第一次联欢完全不一样。在武斗即将发生的紧张气氛中,下午六点三十分,中国旅行社汽车把我们送往广州里东方红宾馆。等到九时,才开欢迎会。我们进场时,日本朋友对我们笑着鼓掌。我们也应当有主人翁的态度。我凭借着第一次中日青年联欢后自学的一点日语口语,招呼日本朋友坐在一起。我把一位叫着伊藤幸雄的日本青年招呼过来了,另外三位日本青年听到我能说日本语,也和我坐在一起了。随后,我们的两位同学和一位女翻译也住在我的旁边。我首先请这几位日本朋友为我签名题词,其中杉田勇吉题的是“日中不再战。斗争 美帝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日美案保条约 破弃”。
会议开始,外事部门和群众组织代表讲话,表示热烈欢迎日本朋友的到来,宣传文化大革命、反帝反修和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我把毛主席手书诗词十张送给日本朋友,其中四位每人一张,他们都觉得非常珍贵。伊藤秀夫懂得说中国普通话,我最后才送他一张,还有五张请他带给日本的其他朋友。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多交谈,同为演出开始了。我坐在伊藤的右边,而我的右边是女翻译。为了不妨碍别人观赏节目,我与伊藤时而看节目,时而笔谈碰到棘手的话题,我当然请示女翻译。恰好演出开始,我建议他先看节目,演出结束后才谈。这样既不失礼貌,又可避免敏感话题,我又送他一本《毛主席诗词》,还在上面用日文签名题字,他显得十分高兴,连忙用日语说:“谢谢,谢`谢,谢谢!”表示要从日本寄纪念品给我,还把一枚“第三回访中学生友好参观团 日本 1967”团章送我,我又送他一枚“抓革命 常生产”语录章送他。中日青年都表演了许多节目。42位日本朋友表演的是合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及日语《东京——北京》和日本民歌,他们唱得大汗淋漓,毕竟气温相差太大了。晚会在晚上十一时结束。他们次日7 时30分飞往上海。另外75位日本青年直接从广州飞往上海。
往事过了五十年,依然历历在目。顺便说一下,我从1965年参加第一次中日青年联欢后就自学日本语,刚好幻灯组里有一位来自烟台的唐慧珍,我向她学习日语,她为我抄写许多日语专业的日文(连中文译文),又向日本归侨杨巧京老师(刚生小孩不久)和日语教研组长胖胖的郭崇禧老教授请教,都得益非浅。原来花费多多时间学习的俄语早已经丢到九天云外,自学的日语却成为我的敲门砖,我成为小山城文化系统第一个高级职称获得者,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我对几位同学的回忆
马文莹同学来自北京华侨补校,大一时当甲班团支部书记。“文革”初起时,她被派往国外做外事工作,1965年9月间离开学校。二十多年过去,一直杳无音讯。1994年八月间班级聚会,我们都围在她的身旁边,听她讲那过去的艰难辛酸的经历,许多同学们黯然泪下如雨。我还特别建议她:把经历写下来吧。她答应用泰国文字写。至今写出来了吗?她已经坐轮椅,时不我待啊!
马书记、俞建南、林少云和我都是念俄语的,常常是最早到班级的,来往也最多。少云帮助卖电影票,得以免费看电影;我是幻灯组的,凭兰色小卡也免费看电影。我和少云每逢暑假到学校苗圃劳动勤工俭学,也有很多相处的机会。班级举行“结对子互助”活动,我与少云结成对子。毕业后,我到山西长治,少云到了军垦农场,直到28年后才又重新见面,这是漫漫的28年啊!1995年9月7日,我收到少云两本《有痕》,随即把另一本交陈友经。这是记载我们班级的纪念册。能联系上的同学,都有照片和一段寄语。当天,我就复信给少云,其中录了我给李秀兰的诗,还寄一枚与李元连等人的合影。同时我也给李秀兰复信。次日晚上,再读《有痕》里的所有诗文题词,写下和马文莹《白头起步》原韵的诗:
望穿云海盼君归,久别重逢热泪飞。
梦里只知人远去,醒时无奈事相违。
白头起步怀奇志,赤胆成诗沐晚晖。
踏破崎岖同啸咏,温馨依旧满心扉!
自从同学聚会后,我与马文莹有电子邮件往来,曾经应她所约,寄了国内从初一到高三的全套语文课本给她,她说是教中文要用。过后不久,电邮连不上,电话通不了。到2015年2月,我先找少云校对文莹的电话,希望到泰国旅游时,能再次见到她,却也是“事与愿违”,只好怅然而归,写下一首词:
平韵满江红 寄泰国学友
岁晚风平,独对此、夕阳雁声。三千里,山重水复,佛国天城。霜叶蕉林供望眼,莲香月影总关情。两骄儿,指点问枯荣,笑盈盈?
河远去,浪澄明。怀啸侣,唱鸥盟。叹苍桑劫换,白发初生。但得征人无恙后,愿闻吾友有琴鸣。待来年,同仰木棉红,玉娉婷。
到了2016年母校110周年校庆时,我又回到暨南园,向林少云打听马文莹的消息,还是消息依旧,“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可慰的是我们几位同学,能与张德昌、黄旭辉等老师合影留念,我还得到谭显明教授让给我的一张票,与少云同学同观暨南大学艺术团和专业名家的精彩节目,一边看节目,一边回忆当年在校美好的学习情景。合影是难得的,填《虞美人》词送她留念也是应当的。这首词为:
晨昏堪惜书声奋,鸟语偕窗近。一场浩劫降人间,美好时光,化梦乱长烟。 春华秋实留芳韵,总是流甘润。倩谁唤醒说婵娟,岁岁心房,依旧艳阳天!
------------
多次与香港吕嘉肇、许水清等同学聚会
吕嘉肇学兄续陈树泉学兄而任班长,历来与我交往很深。我喜欢读书,为了寻找资料,曾经向他借自行车到中山大学图书馆,他乐意答应;我喜欢听新闻,自己制作矿石收音机,效果不理想,星期日向他借红旗牌收音机,他也热情支持。
五十年后,我应邀到香港展览所收藏的结婚证书,老班长组织同学们参观,宴请我和内子,大家亲如兄弟姐妹。真诚缔友谊,我以为这是暨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应当发扬光大。他又在《侨友网》发文说,詩忠学兄收藏的结婚证書在香港展出,這是別具特色的展覽,从中可窥探不同历史時期不同的证書特色,当然每张証書背後的故事更令人遐思。这次,詩忠兄又應邀于2013年8月16至18日在深圳國际展覽城展出結婚証書,賦詩祝賀:
有個展覽真特殊,展品是結婚証書,
品種多到無可數,反應熱烈爭先睹。
証書搜集够辛苦,收藏家辛勞付出。
觀众稱讚好展覽,祝贺成功荣光殊。
至于许清水兄,是班级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与蔡丽华同样是校篮球队骨干,曾经组织我们班级男女同学进行篮球赛,我也是被选中的一员。五十多年后,那张赛后的留影尽管发黄了,却更加珍贵!当时,我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大学生体育锻炼,曾经得到达标准的纪念章。热爱体育活动,也是暨南大学的优良传统,我们都很怀念热火朝天的体育活动。毕业后,许水清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体育部任科长。我国排球名将陈亚琼是永春人,曾经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体育部部长,那年我们桃源吟社名誉社长梁披云回永春接受九十华诞祝寿时,我在宴会上与陈亚琼畅谈,她对水清兄的工作称赞有加。我听到她的称赞,觉得自己也沾了光彩!
许水清学友有一首《白頭翁夕陽紅》,表明他至年老仍然坚持体育锻炼。诗是这样的:
歲月不饒白頭翁,心志坚強比青松。早睡早起愛活动,自得其乐老頑童。
嚴寒冷冬仍從容,志定神閑迎春風。賦詩吟唱乐其中,晚景勝似夕陽紅。
许水清也在《侨友网》发表许多诗,大多是“合为时而作”,大力弘扬正气。我也曾经把他的作品介绍到《永春文艺》发表。(2017年9月7日发于侨友乐)
http://www.qiaou.com/uqiaou51/37221-551398.asp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