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6|回复: 0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0-11-26 0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第一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

第二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

第三章 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

第五章 工业科学技术

第六章 医学科学技术

第七章 技术经济

第八章 技术科学

第九章 基础科学

第十章 措施

结束语

前 言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参照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情况,加以发展而制订的。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队伍,比以前壮大了。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在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的“八字宪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工作,对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了不少的基础工作。在工业方面,初步掌握了许多现代的基本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了发展新兴工业技术的工作。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加强了或建立了许多原属薄弱或空白的学科研究工作;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高分子化学和计算技术等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的研究试验,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并有了重要进展。在掌握与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总结中医传统经验方面,成绩也是显著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要在1962年以前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原订1962年以后的任务,也有一些提前开展了工作;此外,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针对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我们还作了许多“十二年规划”中未曾提出的工作。但是,我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万里长征,才迈开了第一步。更艰巨、更伟大的任务还在前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从1962年春季开始,到1963年春季,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动员和组织了我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制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本规划包括六个部分:纲要,重点项目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各种专业规划,技术科学规划,基础科学规划,共77卷,其中重点研究试验项目374项。

  为着便于各有关领导部门和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特在各专业、各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制订本纲要。纲要着重阐述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重要措施,概括说明各专业、各学科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至于各项研究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具体安排,均见各专业、各学科的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更好地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服务。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经验表明,为着多、快、好、省地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体现政治、经济与技术的统一,做到各项生产建设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根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安排,力争走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的前面,及时作好科学技术的准备。

  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工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今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革。我国地域辽阔,土地、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地区人口稠密,每个劳动力耕地不多,具有长期精耕细作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革,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大量的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业和林业、畜牧、水产的研究试验工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充分利用我国辽阔国土上的各项自然资源,逐步改造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必须加强与农业技术改革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且使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在技术上经济上真正过关。在有关农业的各方面,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在这十年内过关,才能保证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保证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胜利完成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任务。

  我国的工业,经过十多年建设,已经打下了现代化工业的初步基础,大体上达到了工业先进国家四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但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工业先进国家正在经历着新的工业技术改革。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迅速提高。石油化学工业、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新型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得到特别迅速的发展。原有的各个工业部门由于技术改革,也取得建设快、投资省、生产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技术改革使整个工业在燃料动力、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构成发生巨大的变化。应该指出,我国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还有待于大大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设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为了使我国工业转移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轨道上面来,为了加强基础工业、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了使我国工业适应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要求,必须有重点地尽快掌握六十年代的工业技术,积极进行工业的技术改革。进行这些改革,需要组织从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到产品试制、建厂设计等成龙配套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加强中间试验,加强研究试验与设计工作的联系。

  科学技术必须为解决吃、穿、用问题开辟多种途径,减轻农业的负担。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用工业方法解决穿的问题开辟了广阔途径。应用现代技术,使原来依靠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纺织工业,已经能够大量利用化学合成产品作为原料。现代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技术的进展,使农产品的利用更加合理,并可提高其营养价值。木材的综合利用与代用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必须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加强这些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为建设和壮大有机合成工业、食品和饲料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等,提供系统的科学技术依据。

  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关系到加速现代化国防的建设,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配合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需要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业生产技术的研究试验的许多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必须把这些工作摆在优先的地位,以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域已经伸展到宇宙空间;取得巨大的原子聚变能源的前景,已经可以预见;光受激发射这样的强光源的发现,正在为科学技术开拓新的、十分重要的领域;电子计算机、信息机、控制机具有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可能为农业和医学的发展开辟全新的途径;等等。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我们应该及早给予充分的重视,开展研究,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着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力量,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中提出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一切反动派仇视和害怕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妄图从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封锁我国。这就更加激发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尽快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创造科学技术的条件。

  总起来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道路上,实现大跃进。

十年规划的目标可以简括为:

  (一)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二)重点掌握六十年代工业科学技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发展新兴工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成果;

  (三)切实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初步过关;

  (四)加强我国资源的综合考察,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为国家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根据;

  (五)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防治主要疾病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上,作出显著成绩;

  (六)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充实科学理论的储备,加强科学调查和实验资料的积累,建立和加强重要的和空白薄弱的部门;

  (七)大力培养人才,充实现代化实验装备,在各个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形成研究中心,建立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第二章 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

  自力更生,迎头赶上,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方针。

  为着自力更生地解决国家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形成自己的配套的科学技术队伍,大力开展科学技术试验工作,而且还要迅速建立为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仪器装备的工业部门,并加强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到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使研究工作不但能及时出成果,而且能够迅速推广应用。

  为了迎头赶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有领导地、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利用各种客观的可能条件,及时抓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事物,尽快掌握和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只要我们抓得准,抓得稳,抓得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们就能够做到迎头赶上,后来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方针,向我国科学技术战线提出了严重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贯彻毛主席关于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既要有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循序渐进,攻克一个个科学技术堡垒的扎扎实实的步骤。

  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各项任务和各方面的力量,作了全面的安排。安排的原则是:

  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迅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仅要壮大我们的力量,而且一定要善于使用我们的力量。

  我们的任务很重,力量有限,为了迎头赶上,就要“有先赶、有后赶,有所赶、有所不赶”。一定要抓住我国建设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才能使我们在若干重要的和急需的方面,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水平。

  我国有全国统一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但是,科学技术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现象,也还严重存在。在目前我们专家和装备都比较少而需要又很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部署,协同动作,并且自觉地按照国家的需要,对人才和装备,进行合理的安排,务期集中优势力量,取得重点突破的成就。

  二、全面安排,充实基础。在十年科学技术规划中,主要是抓住两头:一是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一是尖端技术。围绕着这两头,全面组织各个学科、各门技术的工作。在十年当中,前五年着重打基础,补全缺门,配套成龙,注意各项基础条件的建设。

  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必须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不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决不允许的。同时,也必须防止对理论联系实际作狭隘的了解,防止忽视那些基础性的和理论性的研究。现代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没有自然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不把探索自然规律的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就不能保证自力更生地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也是要吃大亏的。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任务和学科等方面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各专业生产技术研究;对于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设计、试制以至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全面安排。

  我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不但要迎头赶上六十年代水平,而且要为向七十年代的发展做好准备,因此,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又要不失时机地走前一步。要注意积累各种基本资料和基本数据,掌握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且在我国逐步形成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队伍;打下科学技术更高速度发展的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国外成就和开展创造性研究相结合。吸收和利用国外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任务时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需要的。科学技术后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迅速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地从头研究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少走弯路。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水平,也必须如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今后十年中,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越是强调自力更生,就越应该注意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成就。认为只有自己从头摸索才算是科学研究,不积极吸取国外已有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进行引进某些国外技术的同时,必须要以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基础,尽快做到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即使引进了国外技术,也必须安排与之相配合的研究试验力量,认真花工夫去消化它,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掌握它,发展它。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我国建设的需要和资源、技术、经济条件的某些特殊性,或者由于我们很难掌握到国外的现成技术资料,有许多课题是必须由我们完全独立地进行研究的。这些课题,往往又是我国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关键,必须组织力量,及时突破。在这方面的任何等待、依赖思想都是极其错误的。

  四、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为了实现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主要依靠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所属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若干重要厂矿、农场的科学研究试验的力量。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及时就地解决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泉源。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专业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点任务,有利于专业研究工作的提高。群众科学实验活动中涌现的大批工农革新家,是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跃进以来,在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发展提高,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制度化、经常化。

  我们必须把普及和提高、专业研究和群众技术革新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当按照自己的专长和特点,结合本身的工作,协助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工厂企业解决提高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三章 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的资源。掌握需要与资源的平衡,充分利用与严格保护资源,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是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保证生产迅速增长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必须走在前面,以利生产建设。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有总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其中耕地与宜农荒地只占百分之十四左右,这些土地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同时其中还有适宜于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的山地、丘陵和草原。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很低,仅占全部国土的百分之八点六,但有极其广阔的土地适宜发展林业。此外,还有总面积约三亿亩内陆水域和广阔的海域可以发展水产业。我国地跨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多数地区农业的发展与生物的繁殖,但也带来一些地区的旱涝不均。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西南地区水利资源特别集中。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许多矿种,包括许多有战略价值的矿种(如稀土、硼、锂、钨、锑、钼等)储量巨大;但某些重要矿种,如铬、镍、钾、铂族元素、金刚石、压电石英等,已经探明的储量还比较少;还有些矿种,或者分布不平衡,或者中矿和贫矿比重大,或者复杂共生矿与难选矿多;有些矿床类型十分复杂和特殊。摸清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特点,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的途径,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各种考察、调查、勘探、观测、研究等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概貌已经有初步了解,但是工作做得很不平衡。不仅地下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还不够普遍,对土地、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量也十分有限。工作深度尤其不够。许多资料没有分析整理出来。资源开发中不少问题的解决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综合性研究更为薄弱。考察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试验尚未很好结合。在当前生产中,对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永续利用各种资源的科学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之,已经取得的成就,距离充分与全理利用资源的要求还很远。今后十年内,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然条件与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使它即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为以后的发展储备必要的资料。

第一节 土地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必须着眼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面合理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精神,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的研究,为发展生产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制定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性差异很大,为了阐明各个地区的利用改造方向和途径,必须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全国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自然区划和掌握了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今后应抓紧完成全国性与地区性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分区及评价,研究主要作物、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态分布规律,为制订综合性的农业远景区划提供关于自然条件的调查材料。

  2.扩大农用地的调查研究。

  应该着重研究自然条件较好的近四亿亩宜农荒地。首先应对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良好的东北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黑龙江中游及嫩江上游等宜于近期开发的地区进行研究。对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牧区的宜农荒地,也应该进行农牧用地究竟应该如何来划分和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开垦方式的研究。在近四亿亩宜农荒地中,约有一半需要进行水利改良,应对其改良条件加以研究。

  我国还有盐碱荒地约三亿亩,沼泽地约一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对这些土地需要研究其利用条件与途径。此外,对海滨、湖滨和河滩也应该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当围垦、合理利用的方案。

  3.草场资源的调查研究。

  全国草原面积约四、五十亿亩,除内蒙古草原外,大部分草原分布在丘陵和山区。这是我国发展牧畜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对草场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定点观测。对各主要牧区草场资源的分布、类型、牧草质量、载畜量以及冬、夏季牧场的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全国及重点地区草场资源图。应该研究各主要地区草场合理利用的条件,调查缺水草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条件。

  4.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山地和丘陵的调查研究。

  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总面积约五十七万平方公里,还有更加广阔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迅速,是开发利用山地和丘陵的重点。今后的任务是: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划分这些地区山地、丘陵类型,并研究其综合利用途径。

  5.干旱地区和沙漠的利用改造。

  我国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的热量条件虽然还好,但不仅水分条件太差,而且风沙大,并且有总面积约十六亿亩的沙漠戈壁,盐碱土的分布也很普遍,因而大部分土地未能充分利用。今后应着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平衡问题;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径与改造措施;同时应对条件较好的沙漠地区,结合综合治理沙漠的研究,研究如何适当扩大部分耕地的问题。

  6.青藏高原地区的综合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十分独特,约占国土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至今还没有掌握。许多科学问题有待研究。需要对这个地区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探与合理开发

  必须根据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寻找更多的矿物原料基地,并注意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资源。重点是需要迫切、已经探明的储量不多和稀缺的矿产资源。应该在交通运输方便、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扩大现有矿物原料基地的储量;同时也应该更加注意研究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远景开发价值的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为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准备勘探后备基地。

  1.加强基本地质研究,扩大矿产储量。

  研究全国地质特点与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编制全国及分区的全套地质图和主要矿种预测图;并选择成矿有利的重点地区,深入进行区域地质特征、重要矿产成矿条件与找矿远景的综合研究。

  今后十年,尤其是前五年,必须特别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尤其是探明那些很有希望的离工业基地和交通干线不远的油田以及沿海的与海上油田。非金属矿的勘探工作,过去重视不够。对于发展尖端技术所必需的压电石英、金刚石、光学萤石和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所必需的钾盐矿以及北方的磷矿,必须积极探寻,加强与这些矿种有关的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工业急需的铬矿、镍矿、铂族元素等短缺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地质研究,加强勘探工作。此外,对西南的天然气资源,与近年保有储量减少太多的钨矿、汞矿和难以满足工业需要的富铁矿、高品位硫铁矿以及南方的煤矿,还应进行增加后备基地与扩大储量的研究。

  2.进行战略后方矿物原料、燃料基地的调查研究。

  为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准备条件,应及早寻找和扩大战略后方后备矿物原料和燃料基地。如围绕西南水能资源集中地区,扩大可能发展大耗电工业的各种矿产资源;围绕祁连山、河西走廊成矿有利地区,扩大金属、炼焦煤等资源;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稀有矿种的探索性调查等等。

  3.复杂共生矿的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我国许多矿种,特别是铁矿、有色金属矿和盐类矿,呈复杂共生状态的矿床很多,而且不少是我国独具的类型。今后应大力研究它们的矿石物质组成和各种有用组分的分布规律,综合研究这些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如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应着重研究共生的稀土、稀有等元素的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发利用对象的主次;又如西昌攀枝花铁矿,应着重研究钒、钛分离问题,并确切评价其工业价值与开发条件;对西部内陆盐湖矿床,应着重搞清硼、锂与钾镁盐湖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行采矿加工试验。

  4.研究重要矿种的合理开发、保护与综合利用。

  我国目前许多矿产开采和加工中,有的采出率低(如石油等),有的中、低品位矿弃置未用,使大量资源损失地下。应积极研究提高各种矿产采出率的途径和中、低品位矿石的利用方法,研究防止矿床破坏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特有的和特别薄弱与稀有的矿种,尤应重点进行这种研究。

  5.提高地质勘探技术。

  向地球深处找矿,是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必须迅速研究发展新的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以提高地质勘探的效果,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重点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新技术,研究重点地区主要矿种的综合地质普查方法,研究掩盖地区隐伏矿床和盲矿体的综合普查方法。应该注意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在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海洋调查

  海洋调查,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科学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余公里,浅海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为适应国防、交通、渔业等生产建设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需要,应该在过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中国海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摸清中国海的基本情况。同时,逐步开展中国邻近大洋水文、水化学和海洋生物的调查。应该重点研究中国海水位、海浪、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中、长期预报方法和有关理论,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应该完成中国海岸带的调查,提出基本图件、资料。研究掌握现代化的海上地质勘探技术和设备,从浅海石油地质勘探着手,开展海洋地质勘探工作。应该调查中国海的海生生物资源。

第四节 水利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我国河流众多,年径流总量近两万七千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五亿余瓦。我国地下水储量也很丰富。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江河还没有能得到治理,或没有治好,水利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水利资源的利用与地区全面开发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也很不够。必须在充分研究水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

  1.水利资源的调查研究。

  系统整理分析各地区地表径流资源统计,进一步查明各地水利资源及水旱灾害情况,深入研究各地区、各流域水文特性,加强水文预报,提高其数据精确度。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着重研究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华北、淮北及松辽平原)、西北干旱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动储量、水质和开采条件。

加强高山冰雪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2.中小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我国有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达五千条左右,分布很广。开发利用中小河流对保证农业增产有很大意义。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研究我国中小河流的分类、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综合发展灌溉、发电、航运的问题。

  3.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在我国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黄河的泥沙问题还未解决,华北海河流域的旱涝碱灾害尚未消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综合利用的方案还待最后确定,等等。必须在现有流域规划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大河流整个流域的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考察研究,密切结合地区综合开发、工农业布局和大自然改造,研究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方向、枢纽布局、开发程序以及开发方式等。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应着重研究经济合理的开发方式及其条件,为大力开发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做好准备。

第五节 加强气象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我国气象条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应大力开展气象业务及科学研究,一方面应深入研究气象科学中关键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抓紧气象技术改革,建立气象现代化技术系统。

  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

  天气预报,特别是危险性天气,如雷暴、雷雨、冰雹、大风、寒潮等的预报,是农业、渔业生产和国防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途径,除了研究气象台站现用的天气预报方法之外,应通过综合观测、天气分析、动力气象研究及数值模拟计算,掌握大中小天气系统的特征,研究各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进天气预报打下理论基础。

  2.人工控制天气。

  虽然这是较遥远的方向,但目前开展人工降水、消雹及森林防止雷火等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仍属可能,其关键问题是通过中小系统天气与云雾物理的观测、实验等,开展积雨云物理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影响局部天气的方法。

  3.现代化气象探测技术的建立。

  必须建立微波、红外实验,研究红外及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从而建立低空快速扫描采空技术;开展中层大气探测,研究中层大气辐射平衡、大气潮汐以及中低层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层大气流场预报;研究提高无线电探空精确度和高度,改进雷达测风技术,研究雷达测云、测雨和飞机侦察台风等技术;同时应加强二十五公里以下的大气探测,并逐步使其现代化,为气象服务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第六节 开展地震、地磁的研究

  地震和地磁的分布和变化是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物理机制,不仅对探求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的原因具有深远学术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服务也有现实意义。

  地震研究当前的任务,首先是积累丰富而可靠的地震微观、宏观资料,通过现象的分析和理论研究,认识地震的本质及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力求做出以地震成因为基础的,带有预告性质的我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做出贡献,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地磁研究可分为变化磁场与基本磁场两方面的研究。除变化磁场应结合空间物理学进行研究外,基本磁场的研究,当前应完成全国地磁台站的标准化工作,利用地磁测量结果,每隔五年编制我国新的地磁图,一方面,为军事和探矿部门提供地磁数据,另一方面进行地磁长期变化机制的研究。

第七节 提高测量制图方法与技术

  在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中,测量制图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而且是工、农、国防各项调查规划工作的先行步骤与必要手段。

  为适应国防需要和经济开发需要而进行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一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及早进行。必须尽快地突破各种技术关键,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高山地区的测图工作,以消灭这些地区的空白状态。在逐步完成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基础上,必须编制成套的百万分之一基本地图、专门地图和国家大地图集。必须提供工业、农业和国防急需的各种成果成图资料。

  为了更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测量制图工作,必须研究采用物理测距、雷达测量、航测制图等新技术,大力加强测绘仪器的研究、试制与生产。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必须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为此,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多快好省地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提供充分的和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

  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有这样一些基本的情况:耕地比较少,目前平均每人大约只有两亩半地,宜农荒地也并不很多。在十六亿亩耕地中,大约三分之二是较好的土地,三分之一是低产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水平较低,不少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水利化。但是,现有耕地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有很大潜力。我国人民富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和经验,有些先进的农场和生产队,已经达到或超过“四、五、八”指标。对低产地区的自然条件,现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有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改造低产田获得大幅度增产效果的初步经验。在十六亿亩耕地之外,我国有广大的草原、丘陵、山岳和水域,利用得当,可以大规模地发展农、林、牧、付、渔业。在掌握利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条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科学研究成果。

  今后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应该采取单科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总结提高农民生产经验和祖国农学遗产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针对约占耕地三分之二的好地和较好地,首先是大量出产商品粮、棉、油的地区和高产地区的土地,按农业区划,分别探寻多、快、好、省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指标的科学途径,五年作出样板,十年大面积推广。

  (2)针对低产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碱为害地区,黄河中游水土严重流失地区,亚热带酸性土壤低产地区,东北洼涝地带的新垦区,进行全面调查,综合研究,提出根治方案,五年至十年内,进行较大面积的改良示范。

  (3)分别针对草原、丘陵、山岳、水域、水滨以及热带地区,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性的研究试验,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土地和水域(包括近海、远海),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付、渔提供科学依据。

  (4)针对不同地区,研究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的各种条件,为各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好准备。

  (5)逐步形成各主要学科、主要专业和重点地区的科学研究试验中心。

第一节 农业

  农业增产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就我国条件来看,最主要的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在十六亿亩耕地内,盐碱地、低产水稻田、涝洼地及其它各种类型的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高产和在一般年景可保收成的耕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强。在这占三分之二强的耕地上也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病害、虫害,严重地威胁着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要完成四、五、八的指标,四百斤地区要在1957年亩产水平的基础上增产百分之一百五十,五百斤的地区要增产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百斤地区要增产百分之八十。

  改变生产落后面貌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条件。既要着重使占三分之二的较好的耕地尽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进行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大面积地改良利用低产田,逐步使之较大幅度地增产。

  农牧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而农业已经过关的国家大体上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一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肯定地说,畜牧业上不去,农业也很难过关。今后必须从农牧结合着手研究解决当前肥料、饲料、畜力不足等问题。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以合理轮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进行下列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

  1.作物合理轮栽,农牧结合、互相促进。

  作物合理轮栽是培养地力,充裕肥源,促进农牧结合,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和饲畜量的基本措施。在人多地少地区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首先应着重研究粮、棉、油与豆科、绿肥、饲料作物的合理轮作,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不同地区轮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以增加粮、棉、油等作物产量为主的轮作方式。应在不同地区选择若干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进行合理利用土地和安排茬口的规划并做出样板。同时也要研究提出不同地区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轮作栽培措施,以提高轮作周期中各项作物的总产量。在复种轮栽多熟制地区,研究提出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品种组合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种植饲料和绿肥是增加有机肥料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研究在不同气候、土壤和轮作制度下,扩种绿肥的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有机肥料腐熟和养分转化机制等。

  2.选育作物良种

  目前,我国农作物品种混杂和退化现象较普遍,现有良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少作物还缺乏良种,在育种工作中对抗病虫、抗逆性、品种品质和满足生产上多样化的要求等方面注意不够。必须针对良种混杂和退化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良种的繁育经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性能。逐步做到全国范围内的良种纯化和普及。对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要加强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良种繁育技术,并扩大推广。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增产作用,必须建立良种区域化试验网,迅速确定新育成良种的区域适应性,繁殖推广。

  在育种工作中,要加强系统选择,开展杂交育种,特别是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玉米的自交系杂交育种。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要注意选育高品质的棉花,高油分的油料作物,以及抵抗或避免许多病、虫、气象灾害的和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根、棉、油等作物新良种。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

  为了增加杂交用的亲本材料,必须加强作物品种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鉴定国内外丰富多彩的作物品种资源的经济特性。

  3.加强植物保护,防止主要病、虫、杂草等在田间和仓贮中所造成的损失。

  病虫害所引起的农作物损失是巨大的。据初步估计,各种病虫害在田间所造成的损失,粮食约百分之十,棉花约百分之二十,果品、蔬菜约百分之三十、仓贮粮食所受的损失约百分之五。杂草为害在东北、海南等地区特别严重。

  在防治主要作物病害方面,研究小麦锈病在关键地区的流行规律预测报技术和防治措施,菌种变异和抗病品种的培育。研究在窖藏和秧苗期,防止甘薯黑斑病的办法。对稻瘟病着重研究提高栽培技术和化学防治,对稻白叶枯病着重研究传染途径和种子消毒。对棉花黄、枯萎病着重研究抗病品种和防病耕作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着重研究种薯处理、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对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以及白菜霜霉病及软腐病,着重研究传播途径和抗病品种。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已肯定是病毒,应着重研究传染途径、诊断方法和栽培防病。

  在防治主要作物虫害方面,研究稻螟的发生量的预测,利用轮作栽培控制螟害,并研究提高内吸药剂治螟的效果。选育抗玉米螟的品种,并研究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研究粘虫在主要发生地区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大发生的虫源,研究提高中、长期预报和化学防治效果。研究不同地区地老虎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棉花蕾铃害虫,在主要棉区已分别明确预测方法和化学防治技术,今后应着重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方案。

  在防止仓库虫害方面,着重研究谷象、米象、谷蠹、豌豆象、麦蛾、粉螨和霉菌的发生规律和粮食仓贮条件的关系,研究鼠害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究杀虫、灭鼠、防霉等药剂,提高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在杂草严重为害的东北垦区和华南热带作物地区,应研究已有的化学除莠剂在应用中的问题,并研究新的化学药剂。同时还应研究机械除莠技术,并须加强害草生物学特性和除莠剂的生理效应等基础研究工作。

  提高危险病虫检疫技术,研究提出防除和消灭病虫的措施,并提高种苗检疫和消毒处理技术。

  4.加强抗拒气象灾害的研究工作。

  在整理分析长期积累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作物的栽培经验,逐渐摸清旱涝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作为决定各种作物栽培季节的理论根据以及抗逆育种和栽培技术措施的气象指标。

  为了农业稳产丰收,必须讲究抗逆栽培技术。如采取温室、风障、温床育苗、培土、镇压、灌冬水等预防小麦寒害,或栽植防护林,或提前或移后作物的栽培日期,或利用气候上的冷尾暖头,探求有利的小气候环境等等。同时要加强抗干旱、低温、盐碱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

  5.低产土壤改造。

  我国低产土壤类型很多。当前应着重改造几种量多面广的类型,如盐碱土、红壤和低产水稻田等。通过调查研究,从发生发育过程、水分动态、物理性质和结构,明确低产原因。根据它们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对盐碱土,还要着重研究盐分运动规律、临界水位和稳定水位、农业改良和土壤熟化措施。此外,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也占重要地位。

  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需要研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养分转化过程。改良措施都要采取种植绿肥,并应研究施用石灰和磷肥后的变化。

  低产水稻田中的沤田、冷浸田,要注意研究排水和灌溉。

  6.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应由农、林、水、牧、经济等各方面密切配合来进行研究。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是根治黄河和发展陕、甘、晋、内蒙古南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治理的关键,在于恢复坡地植被,结合工程措施,增加水利保持的能力。这就要按县、社、队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总体规划农林牧的综合发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科学研究重点,如保土的耕作轮作、提高产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研究梯田修筑技术和生土熟化等。

  在南方红壤地区,应总结群众利用红壤丘陵地种植花生、?麻、茶、水果等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有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拟定山地丘陵合理利用规划。

  此外,不论西北和南方,于土壤侵蚀原因和规律、小流域内泥沙来源和运行规律、地貌侵蚀等,也要系统研究,使水土保持规划和技术措施的水平不断提高。

  7.发展园艺和特产

  水果、蔬菜、茶叶、蚕桑、蜂蜜等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出口量很大。必须研究改进果树的栽培技术,克服主要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研究以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培养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管理技术,并大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必须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针对蔬菜品种混杂退化问题应进行大中城市蔬菜良种区域化研究,整理出一批良种,特别是,并研究提出良种繁育技术,解决大面积生产的推广问题,加强国外引种并选育适合加工出口和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在北方进一步提高温室、温床栽培技术,调节淡季供应。

  研究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制茶技术。为了迅速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必须改造老茶园并提高以外销茶为主的制茶技术。应着重研究老茶园更新、补植、换种及更新后的管理技术;茶树经济施肥、修剪和采摘技术;提高块红茶、分级红茶、眉茶等外销茶类品质的制茶工艺技术及相应的成套机具。

  研究提出老桑园改造、补植和更新的技术,选育蚕的新品种,防治蚕的病虫害。研究蜜蜂的重要传染病,如寄生螨、幼虫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同时研究改进饲养技术,特别是中蜂的饲养技术。

第二节 畜牧

  农牧结合是畜牧业在农业区发展的基础。农牧业又相互促进,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我国西部、北部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在广大的山岳、丘陵和滨海地带也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实现林牧结合,是发展畜牧业的迅速而有效的办法。目前我国因饲料不足,疫病流行,畜禽生产性能低,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低,使畜牧业在农业总生产中的比重太小,耕畜和畜产品都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应从“料、水、繁、种、保、管、舍、工”八项措施着手,大力发展畜牧业。

  1.合理利用、改良草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

  我国草原辽阔,目前尚未很好开发利用。已利用的草原,有的由于乱牧、乱垦、饮水点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已引起草原退化;还有大面积缺水草原未能很好利用,仅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四个省(自治区)的纯牧区,就约有八亿四千万亩草原因缺水不能很好利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草地,还远远没有作为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起来。

  应研究不同类型草原的合理载畜量、放牧方法和制度,以及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合理利用方法。调查掌握草原水利资源,研究提出缺水草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井群布置以及机井的综合利用方案。针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特点,引种高产优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地方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研究牧草混播和以牧草为主的轮作制度,研究提出建立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的技术措施。

  2.饲料的增产和合理利用开发,发展饲料工业。

  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问题是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除研究提高农牧结合的轮作制度外,还应引种和选育适合当地条件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特别是豆料和含淀粉、粗蛋白较多的块根、茎饲料作物和牧草,增加每亩土地的饲料单位产量。研究提出山区、水塘野生饲料(如橡子、水草等)和含毒而养分较高的抗菌素工业副产品的处理利用方法。研究利用抗菌素、尿素等工业产品促进家畜生长和饲喂家畜的方法,以扩大饲料来源。研究制订适合我国生产特点的家畜饲养标准,以发挥饲料的最大作用。

  应积极发展饲料工业,研究酵母饲料、鱼骨粉饲料、藻粉饲料等的生产技术问题。

  3.提高农畜、家禽、毛皮兽生产性能。

  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相差悬殊,例如我国的粗毛羊每年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粗羊毛,而优良品种的细毛羊每年则可生产四、五公斤细羊毛。

  调查研究地方畜种、禽种的特性,总结家畜杂交改良效果,进一步提出杂交改良的方式方法,着重研究改良为毛肉兼用或乳毛兼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为乘?兼用的马和改良为乳役兼用的黄牛等。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畜产品生产率是一个捷径,必须开展畜、禽经济杂交的研究工作。

  研究掌握家畜、家禽、毛皮兽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开展家畜、家禽、毛皮新加坡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以及獐、鹿、紫貂等毛皮兽的引种驯化工作。

  研究改进羊、牛、马、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精液稀释保存方法,扩大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加速畜种改良。

  4.控制和消减畜禽主要疫病。

  畜禽中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害最大,每年死亡畜禽不下数千万头(羽)。必须首先完成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牛瘟、口蹄疫、牛肺疫、猪瘟、猪囊虫、羊痘、羊疥癣、鸡瘟等八种疫病。此外,目前广泛流行的布氏病、猪气喘病、马鼻疽、鸭瘟等也应及早控制和消灭。为了消灭人畜共患的日本血吸虫病,兽医方面也应着重研究这一问题。

  对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按不同情况,从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检疫)、治疗、疫(菌)苗、免疫和防治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应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各种弱毒疫苗和死苗。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疗牲畜疾病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兽医知识和技术。必须重视研究针灸疗术、中草药和许多民间兽医创造的多种验方,以继承发扬祖国中兽医学。

  对治疗畜禽疾病的各种高效化学药物和兽医仪器及医疗器械,都应开展研究。

  5.加强畜牧业机械的研究。

  目前草原放牧中,劳动力十分缺乏,严重影响畜产品的增产。必须选型和试制适于草原用的拖拉机和各种配套机具,如牧草收割加工机械等。研究试制草原打井和提水机具,选型试制畜产品加工机具,如电动剪毛机、牛奶分离器等。同时应加强研究农牧场机械化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问题。

第三节 林业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担负着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任务,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来看,更重要的是担负着改善自然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任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产品生产水平低,特别是木材生产供需之间差距很大;同时广大缺林地区,水、旱、风、沙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但我国地跨温带、热带,树木种类丰富,生长迅速,发展林业的潜力是很大的。

改变上述情况的主要科学技术途径是:

  1.经营保护好现有森林,提高现有林的生长量。

  东北、内蒙古和东南林区,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林区的自然条件适于森林生长,林区基本建设基础较好,无论当前和长远都是我国供应木材的主要基地。十年内应着重研究解决这些林区森林的采伐方式、更新和抚育技术,以及永续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掌握这些林区森林火灾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蔓延规律,制订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有森林中有约计4亿亩的次生林,这些森林生长很差,必须在五年内分别对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地区的次生林制订抚育改造技术措施。并应积极开展对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2.选育优良树种,提高速生用材林及木本粮油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在全国,特别是森林少、木材用量大的黄河流域及华中地区,必须大力营造以杨、柳、洋槐、油松、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桉树、竹类为重点的速生用材林。

  积极开展选育良种、制定适地、适宜密度标准和防治病虫害等四个速生丰产基本环节的研究。十年内要做到使最主要的速生树种在重点造林地区所用种子基本上达到良种化。

  木本粮油以油茶、油桐、核桃、板栗、栎类、栲类为重点。提高现有木本粮油林产量的关键是加强土壤管理,改善树木营养(包括间作、垦复、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及气象灾害。五年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条件,制订出土壤管理制度和防治主要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技术措施。为了扩大木本粮油新造林面积,提高新造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必须选育良种和掌握树种品种的生态特性,研究提出栽培区域规划以及改善林地特别是瘠薄山地土壤和水分条件的技术措施。

  3.加速荒山造林、提高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技术及其防护效益。

  以黄河中游半干旱地区为重点,研究掌握荒山的当地条件特点和自然植被的发生演替规律,找出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封山育林的可能性和促进成林的技术措施,以及适宜造林的树种;研究适于播种造林的立地条件和播种造林技术;对于当前不宜于造林的荒山,找出恢复森林植被的途径和现阶段应发展的植物品种以及植被建成的方法。

  在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方面,应以黄河流域、沿海和西北地区为重点,研究选育抗逆性强的树种;在造林困难地区,如盐碱地、流沙地、干旱瘠薄坡地等,应研究土壤特性、土壤改良途径和造林技术;对各种防护林的配置和经营技术与气象水文效应也必须加强研究。

  4.提高营林和木材采运生产机械化的水平。

  我国营林和木材采运生产大部分为手工作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提高营林和木材采运机械化水平的捷径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就国内外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经验,加以引进、选择和改进。前五年以“引、选、改”为主,着重解决山地整地、造林和抚育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机具,和木材采运生产机械化及生产技术问题。十年内根据采运工艺的要求,相应地研究解决伐区准备作业、辅助作业和集材作业的设备、新型的采伐与牵引机械设备以及贮木场作业全盘机械化和部分自动化设备;同时研究林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修建、施工和养护的机械化问题;并研究木材水运生产中的生产技术问题。

第四节 水产

  我国渔业产量解放后迅速增加,但未持续上升,近几年来某些地区还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滥捕过度,远岸和较深海区及中上层鱼类利用得极少;海水养殖仅限于极少数的种类,许多可供养殖的动、植物尚未能养殖利用;淡水养殖仅限于池塘等小型水体和少数鱼类。要稳步增产,十年内在科学技术方面,必须首先解决下列问题:(一)如何避免可能破坏资源的人为措施,科学地有效利用我国内陆水域和近岸海区的渔业资源?(二)怎样才能迅速地开展利用远岸的和较深的海区以及中、上水层的渔业资源?(三)海中许多可供养殖的高产、高营养的动植物,怎样才能很快地养殖利用起来?这些重大关键性的问题,应采取下列科学技术途径解决:

  1.渔业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摸清我国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和游动规律,以及影响繁殖的主要因素,找出保护和增殖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保证资源永盛不衰的基础上,科学地计划捕捞。同时,大力开展远海资源调查,探索新渔场。

  研究黄渤海区小黄鱼、带鱼、对虾、毛虾等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游动规律、种间关系、捕捞方式和强度对资源的影响、资源增殖途径及确切可行的有效保护措施。渤海是重要鱼、虾类繁殖育肥基地,应研究提高成活率的措施,壮大资源补充群体;同时,还必须研究在人工条件下培育鱼、虾类种苗,向海中放流,来增殖资源。

  东海中央区的渔业资源,我国尚未利用。应着重探察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

  南海富有底层及上、中层鱼类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可开展多种作业,并可常年作业。目前除北部湾外,在广阔的南海,我国尚无渔轮作业,近二十年内,将是我国海洋渔轮捕捞增产的重要海区,应首先在南海北部着重进行底层鱼类资源的普查,并研究底层鱼类的群聚形成和数量变动的规律。南海南部的渔业资源普查和鲣、鲔、旗鱼等上层鱼类和兽类的探察,也要积极开展。十年内还应继续向外扩展,开始远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为远洋渔业提供科学根据。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衰退迹象比较普遍,极应以大、中型湖泊、水库、江河为重点,调查水质、生产性能、经济动物和饲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可经常维持的最高产量,以及水利工程与工业污水对资源的影响。提出有关繁殖、保护和科学地经营管理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

  2.改进养殖技术,扩大养殖种类和养殖面积。

  我国浅海、滩涂、港湾目前养殖利用者只约百万亩。产量超过一万吨的种类只有海带、蛏子和牡蛎。蛏子和牡蛎,是目前海水养殖动物增加产量的主力,应在总结粗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它们生理和生态的需要,提高养殖技术和选择养殖地点,积极扩大养殖面积。改进对紫菜、对虾的养殖和珍珠贝的插核培珍及养殖技术。对酸鱼、鲻鱼、泥蚶、遮目鱼类、比目鱼类、贻贝等优良品种,必须研究它们生活各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找出人工养殖的方法。

  我国池塘养鱼,已有丰富经验。今后若干年内,中、小型水面将成为淡水养鱼增产的主要基地。应在对不同类型的几千亩至万亩左右的中、小型湖泊、河道、水库的生产性能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方法,来扩大养殖水面。同时,还要培育并移植驯化成长快、生命力强、繁殖力大的优良品种。

  3.研究水产业的技术改革。

  捕捞作业机械化和水声学探鱼器、合成纤维渔网在渔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是世界公认的捕捞技术三大革命。我国捕捞技术的研究,应以捕捞工具和捕捞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中心,积极研究提高渔获率的途径。研究和完善渔轮、机帆船的捕捞机械化和水产品加工机械化,设计制造助渔仪器,有效解决渔具防腐和合成材料的应用问题。

第五节 热带作物

  我国两广、云南、福建南部等南亚热带地区,经初步勘查约有四千万亩以上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适宜于发展国防及工业急需的橡胶和剑麻,高产木本油料椰子和油棕,耐旱木本粮食木薯以及热带药材、香料、饮料、香辛料、果树、绿肥牧草、贵重用材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事业,在原来极为薄弱、以至空白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国家及人民的需要,应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热带作物研究应以橡胶为主,以选育良种为中心,研究抗性、速生、丰产、优质、高工效、低成本的良种培育、栽培、收割、加工技术及其有关基础理论。加强热带农、林、牧业及热带生物学和地学的研究,为多快好省地全国综合地开发我国热带地区服务。主要研究任务为:

  1.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进一步调查及定位研究我国热带地区植物、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资源情况及自然条件特点,鉴定落实橡胶及热作宜林地,提出以海南、滇南为主的热带作物合理配置、布局方案和农、林、牧、加工工业及其它经济部门发展比例关系。制定热带森林、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改造风、寒、旱、瘠等不利自然条件的有关措施,为热带地区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根据。

  2.橡胶树良种选育、栽培和加工技术及其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继续引进国外抗性高产新品系,结合我国不同类型的植胶区及风、寒、旱、瘠等自然特点,进行适应性鉴定及推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更优良、单株产量五公斤以上的新品系。研究提出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及胶园抚育机械化技术措施。

  研究制定增加产量三分之一或节约劳力三分之一的割胶制度与化学刺激增产技术,以及防治白粉病、割面病和根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并改进现有制胶技术。

  3.热带木本油料、硬质纤维和药用植物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引种、选种、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

  研究提出椰子、油棕选种及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椰子油、棕油及橡胶籽油,出油率高、质量好的小型加工方法。

  硬质纤维着重解决剑麻高产、抗叶斑病的栽培技术和叶渣等付产综合利用途径。

调查寻找防治主要疾病的药用植物、加强引种工作使热带药用植物的品种和产量能满足国内需要,改变每年耗用大量外汇进口热带药用植物的现状。

  4.加强热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

热带生物学、地学是发展热带农林生产的理论基础。着重研究掌握热带土壤的基本性质、类型及肥力消长的规律;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木本油粮(如油瓜)的调查研究栽培驯化;研究热带作物生长发育、抗寒及胶乳等次生物质生成等有关生理机制;制定热带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橡胶寒害、风害规律与地形小气候的关系,以减轻自然灾害,为改进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第六节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

  农业技术改革主要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既要同时进行,在步骤上又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1.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结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为农、林、牧、付、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先进的作业方法和机具,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方法的研究,为农业机具的选型、改进、创造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生产中最迫切的问题:在东北地区、新疆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排灌等问题,在其他地区首先是排灌、加工和运输问题。机械化要同时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同时,还应研究机具的配套问题,以降低成本。

  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为了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必须在总的农业区划之下,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并探寻不同地区实现机械化的途径。调查测定不同地区有关机械化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情况,并分析现有主要农业机器的地区分布和利用状况;分区评价机械耕作、收获、排灌等主要作业和畜牧业、林业的机械化条件,制定农、林、牧业机械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国内外农具和农业机械化的经验,提出分区实现机械化的步骤和途径。

  研究农业机器的运用和机械化农业企业的合理配备与技术管理问题。正确配备机械化生产所需的机具设备,管好、用好机器,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延长机器寿命,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机器制造的必要根据。为此要研究动力机与作业机组的总体动力学和合理运用问题;研究内燃机、拖拉机和其他重要农业机器技术状态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制定技术维护制度;研究机械化农业(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公社等)机具设备的配备原则和方法;研究各项机械作业定额和作业计划的制订方法,以及机群运用指标、机群调度等问题。

  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能够根据我国条件,解决我国所特有的精耕细作农业的机械化科学技术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作物特性,研究探讨各项主要作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农业机械设计理论;研究国外农业机械化的新理论、新技术,并根据我国条件加以发展。

  农业电气化问题。必须研究农村电源的合理布局、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农业用电负荷特性及提高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途径等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提高供电技术,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减少事故和改善电压质量。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的方针,是目前农业供电的主要方向。必须编制小型水、火电站的典型设计,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电,开发当地的特殊能源(如潮汐能、风能等)。

  目前农村电气化主要应研究排灌方面的问题,并应适当地研究电力耕作的技术问题,脱谷场、畜牧场、养禽场等农牧业生产工艺过程的综合电气化和自动化问题,以及农产品贮藏、种子处理、育苗等问题。

  2.水利化。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雨量的分布在地区上和季节上都相差很大,无论在湿润的南方或半湿润、半干旱的北方,都受着干旱的威胁;在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雨量不均匀的条件下,许多河流的洪枯水量悬殊,加之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南方或北方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防治洪水灾害。防洪必须充分利用水库、堤防、湖泊洼地等各种措施,综合治理,不可偏废。长江干支流在控制性大水库兴建以前,要积极研究利用堤防与湖泊洼地的防洪方案,研究荆江段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研究干支流水库陆续兴建后,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的方案。对于其他大江大河,如松花江、珠江等,也应进行相似的研究。对于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应因地制宜地研究各种有效的防洪措施。

  泥沙问题是我国许多河流治理工作中的难题。为了解决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淤积问题,应当研究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与运行方式,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及其他控制洪水措施的问题。我许多河流有含沙量大、河床变化剧烈的特点。因此,这项研究就成为我国水利科学技术上突出的重点。

  为了保证防洪工程的安全与经济合理,对于洪水计算及洪水预报须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预报期。为了提高山区生产和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应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物与工程综合措施,并积极推广。

  减除涝灾。我国的低洼易涝面积共有三亿八千万亩。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长江中游等许多商品粮食产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

  除涝工作应经过统一规划,本上下游兼顾的精神,充分利用自然的低洼地带滞蓄。排涝措施应以自流排泄为主,不能自流的则采用机电排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应继续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内涝成因与发生规律。除涝工程量很大,应研究经济有效的措施。

  灌溉。当前灌溉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完成已成水库及渠道的配套工程,及早发挥灌溉效益。研究水库的调度方案、灌溉制度及灌溉技术。

  在开发农田灌溉或牧区灌溉时,对于地面水及地下水均应统筹使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积极调查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水与深层水),摸清储量、深度及水质。对于引黄灌溉及引汉济黄等工程,应结合黄淮海地区旱、涝、碱、淤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

  渠道渗漏是浪费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应积极研究渠道防渗措施。

  在田间栽培方面,应研究合理用水问题,研究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作物的合理灌水时期,灌水量、灌水技术,研究田间渠系布置等。

  防治土壤盐碱化。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二亿六千万亩盐碱荒地。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黄淮平原旱、涝、碱灾害严重,应研究提出整体改造规划,采用根本性的合理措施,修建永久性的灌溉工程。必须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提出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3.化学化。

  利用化学和化学工业的最新成就为农业的综合发展服务,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化学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有几十种化肥,几百种农药,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

  必须积极开展化肥肥效的试验和经济施肥方法的研究。化肥肥效田间试验工作是推广化肥的先行,对发展化肥新品种更为重要。应在重点地区对主要化肥新品种的肥效进行试验,如在南方稻田施用尿素,北方施用硝铵等,找出对各种土壤、作物的增产幅度、经济效益和施肥方法等。在化肥施用经验不足地区,应研究提出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适用化肥的品种、施用量、施肥时间和方法等。

  大力开展对磷肥的研究。我国氮肥的生产在短时期内很难满足需要,而我国的磷矿资源较为丰富,应进一步研究磷肥的使用问题,特别应结合我国以生产高浓度磷肥为主的特点(如重过磷酸钙和磷酸铵等),研究“以磷带氮”对豆科作物施用磷肥以增加有机氮肥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农药的研究。我国农药生产不论品种或质量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应增加农药品种,发展高效低毒有机磷农药,发展具有内吸性的农药和有选择性的农药。除杀虫杀菌剂外,应积极研究除莠剂的生产和使用问题。对植物生长刺激素也要进行研究。

  此外,还应研究农副产品化学保存方法,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改良和育苗方面的应用等。

第七节 有关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一个世纪以来,农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渗透,促进和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引起了农业生产重大的技术革新。近几十年来,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方面的新成就很可能深刻地引起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变化。我们除着重研究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外,对于基础农学、生物学、地学等重要分支学科的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等方面,必须作出适当安排,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彻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今后开辟新的农业增产途径做好准备。

  目前基础农学的许多重要分支和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如农业动植物的遗传、生理、生态以及生物统计、草原学、免疫学等等。在基础较好的学科方面,如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兽医等,系统资料的积累很差,理论工作做得更少。必须作重大的努力,在十年内打好巩固的基础,赶上发展的需要。

  1.研究动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必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牲畜家禽等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研究细胞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基础的特性,研究农业动植物的起源和演变等问题。

  2.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开辟新的增产途径。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过程与其产量及品质的构成;作物抗旱性、抗寒性、抗盐性的适应过程和生理指标;作物与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光合作用及其与提高产量的关系。

  3.研究动物生理生化的基本规律。研究畜、禽、鱼、蚕的生长、发育、营养、消化、生殖或泌乳等作用的生理生化过程,生态特性,合理配制饲料和利用饲料补充剂(包括激素、维生素、抗菌素等)的理论依据。

  4.研究植物病原病理和农药的药理作用抗药性。研究主要植物病原物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害虫和啮齿动物的生理生态和种群变化规律;杀虫、杀菌、杀草剂和抗菌素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农药的内吸机制,害虫的抗药性。

  5.研究兽医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畜、禽、鱼、蚕主要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寄生虫的形状和分类;有效化学药物和抗菌素对防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作用机制。

  6.研究森林的生物学特性。必须研究森林土壤及土壤微生物;森林与水文、气象的相互关系;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树木遗传;木材构造及木材性质等基础理论。

  7.调查和积累基本资料。调查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区系;寻找新的有用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调查研究植被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调查研究土壤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加强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

  8.研究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利用植物雄性不孕培育杂交种,利用染色体转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利用辐射引变创造新品种等等。研究赤霉素和光敏感色素等对植物的刺激控制作用,研究各种选择性的化学除莠剂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研究同位素、超声波、红外线、电子技术、水声学技术等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的应用等。

第五章 工业科学技术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起着主导作用。工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和国防的技术水平。我国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主要地反映在工业科学技术的水平上。

  十多年来,我们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迅速走过一大段路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掌握了新建工厂的生产技术,改造了许多原有的工厂,建立了重工业的初步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进一步掌握了国外技术,学会了翻版设计和建设不少大规模工厂,后期又围绕着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任务,研究、设计和试制了大量新型材料和设备,开始大踏步向尖端技术进军。在这五年期间,工业科学技术的科学研究队伍组织起来了。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导下,探索现代工业科学技术最新领域的工作,蓬勃展开了。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在几乎“一张白纸”的基础上开始的,时间毕竟还很短,经验毕竟还很缺乏。无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比,或者和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极为艰巨。

  我们面临着一个工业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泛采用新技术,包括新原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已经使现代世界的工业具有新的技术特征。大量采用气体和液体燃料;大量采用合成材料、精密合金以及具有种种特殊性能的合金钢与新型硅酸盐材料;采用高温、高压、高频、深冷、催化等强化冶炼化学反应的工艺流程;采用高效率、高精度、特重型以及自动控制设备;等等。使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倍地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并且生产出许多种前所未有的产品。同时,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喷气技术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稀有金属工业以及石油化学工业、重有机合成工业等等,都迅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新兴工业部门,很快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并且深深地影响传统的工业部门发生技术上的变革,结果使整个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在五十年代显现得特别突出,并且目前还在继续着。总之,现代工业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我国目前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世界上工业先进国家四十年代的水平。这个差距,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工业科学技术不快上去,势必影响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展。

  今后十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十年。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坚决采用新技术,提高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不失时机地建立新兴工业部门,把我国工业转变到六十年代水平的基础上来。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二十到二十五年基本上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革;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国防现代化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加速工业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提供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仪器和材料,使我国科学技术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节 建立完整的原料和材料体系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必须使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材料立足于国内。

  关于原料和材料的科学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必须着重为农业技术改革提供各种优质、价廉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必须为纺织工业和轻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和材料,来代替由农业生产出来的原料和材料;必须着重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新兴工业技术所需要的各种特殊性能和特殊规格的新型材料。在这方面,加速发展六十年代新兴的原料和材料部门,主要是有机合成材料、有色稀有金属材料和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矿物资源丰富,发展原料和材料的条件十分优越。必须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研究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的生产流程,研究原料和材料生产的新工艺。同时,应该研究木材的节约、代用问题,以及解决某些矿物资源不足的问题。

  1.发展合成材料,建立基本有机合成原料工业。

  合成材料在现代人民生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在解决某些特殊技术要求方面,作用尤为显著。因此,要加强研究合成材料的新品种和新的合成技术。

  合成材料工业,今天在我国还处在掌握技术的初创阶段。合成纤维只有卡普纶一种在试生产。合成树脂和塑料,正式大量生产的,也只有酚醛、脲醛和聚氯乙烯三种。合成橡胶已经建厂的有丁苯和氯丁两种,生产还不稳定。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变这方面的落后状况。

  建立基本有机合成原料工业,是发展合成材料的先决条件。其中,关键在于取得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和笨等几种碳氢化合物。在原料的选择上,石油、天然气有很大优越性,应该优先利用,重点应放在石油化学工业上。我国煤炭化工利用技术已有一定基础,今后用煤炭作为有机合成原料,仍将占很重要的地位。

  乙烯、丙烯、丁二烯主要依靠石油制取。必须根据我国石油资源特点和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水平,确定我国石油化学的原料路线。应该掌握石油气和轻油裂解制烯烃的技术。原油、重油或软蜡的裂解技术复杂,但是原料来源比较充裕,要积极进行研究。除了石油以外,回收焦炉气中的乙烯,也值得注意。

  电石和天然气都是乙炔的原料。要着重研究改进电石炉,同时也要抓紧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中间试验。

  高温炼焦,是制取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途径。应该研究焦炉加油技术,以利用炼焦炉的高温,使重油裂解,增加焦炉气中苯和乙烯的含量。利用石油轻馏分,经过铂重整提取苯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技术,应及早掌握。焦油高温高速裂解和煤轻度加氢、氧化,是制取苯类化工原料的重要方向,必须安排力量进行探索。

  2.掌握油、气和碎煤造气技术,扩大合成氨原料来源。

  我国合成氨的原料,目前绝大部分靠焦炭和无烟块煤。来源有限,技术经济指标也差。为了大规模发展化肥工业,必须开辟增产廉价氢的途径,扩大合成氨的新的原料来源。应该抓紧小粒度煤和焦炭的气化试验。用重油、原油和天然气制合成氨,可以使流程和设备大为简化,可以减少运输量,便于提高自动化程度,从而节省基建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今后发展方向。研究试验工作,主要应当放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其次,是安排粉煤和褐煤加压气化的研究试验。至于利用钢铁厂的焦炉气制合成氨,建立钢铁化肥联合企业问题,应该根据钢铁厂的燃料平衡情况,安排几个不同类型的样板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发展。

  3.健全合金钢系统,增加钢材规格。

  我国目前的合金钢品种不多,质量不高。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系统尚不健全。特殊规格钢材,基本上也还是空白。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首先是化学工业、拖拉机、汽车工业和国防工业对钢材的需要,必须继续发展和健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系统,提高合金钢在整个钢产量中的比重。要着重发展含钨、钼、硼和含稀土的合金钢新钢种;发展耐高温钢、耐腐蚀钢、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钢等急需和大量使用的新钢种。同时,要健全钢材系列,特别是特宽和特厚钢板、特细钢丝、特薄钢带,达到品种基本齐全;提高板、管、优质钢材和经济钢材的比重;解决冷轧薄板、镀层板、不锈钢板、电焊管和农业机械用异型钢材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问题。

  4.发展氧气转炉炼钢等钢铁冶炼加工新技术。

  氧气转炉炼钢,是近代钢铁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由于它在经济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已经取代平炉,成为新增炼钢能力和钢铁企业设备更新的主要方向。我们应该急起直追,抓紧完成氧气转炉炼钢的工业性试验,切实掌握技术。研究在现有高炉和平炉上采用氧气和高热值燃料(重油、天然气)的强化冶炼技术。加速进行高压、高温、高湿度“三高”炼铁的研究试验工作。

  真空处理、真空冶炼和电渣熔炼技术,对提高钢的质量,作用十分显著,应迅速研究掌握,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应该继续研究粉末冶金、连续铸锭、行星式轧机轧钢等技术,并探索矿石直接炼钢和液态轧制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钢铁生产的技术水平准备条件。

  5.加速发展有色、稀有金属工业。

  有色、稀有金属,对保证国防尖端技术和发展新兴工业特别重要。我国这方面资源极为富有,但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它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部门。为了高速度发展有色、稀有金属工业,必须针对矿藏的特点,着重研究解决难选氧化矿、低品位矿和多金属共生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铜、铝、镍、钴、钽、铌、铍、锂、铂族金属以及稀土元素的选矿和冶炼技术。必须提高金属的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必须掌握高纯度金属的制备技术,进一步开展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试制。

  应该重点掌握强化冶炼和简化冶炼的新技术,如流态化技术、高压浸出、富氧熔炼、真空与电热冶金、有机溶剂萃取、超声波技术与管道反应等。加紧研究试制稀有金属工业化生产的专门设备。

  6.木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代用。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必须大力发展充分利用和节约代用木材的技术。

  目前,木材生产过程中,还有相当原木产量百分之三十的采伐剩余物和占原木产量百分之五十的加工剩余物。这些材料要充分利用。必须迅速改进纤维板、刨花板和厚纸板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并研究试制移动式的枝桠材切片和打包设备。

  搞好木材干燥和防腐处理,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几倍到十几倍。因此,要研究木材快速干燥技术和设备,研究木材保护药剂和保护处理技术。

  要迅速发展金属支柱、钢筋混凝土支架等代替坑木;发展钢筋混凝土轨枕代替枕木;发展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盘混凝土构件,代替建筑用木材;发展人造板代替包装用木材;并研究应用塑料等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的新途径。研究制订木材标准,避免大材小用、优材劣用。

  7.发展新型、优质的硅酸盐材料及其制品。

  我国目前使用的大宗建筑材料,体积重、耗用燃料和原料多,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重量,加大造价,也影响了建筑机械化、装配化技术的发展。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轻质、高强度和优质的建筑材料。要研究利用工业废料,主要是烟灰、炉渣、矿渣等,来制造硅酸盐砌块、矿渣混凝土构件、空心砖、轻骨料以及轻质保温材料的技术;扩大防水材料、防腐材料、装饰材料、地面材料的品种;并根据需要,发展特种水泥和胶凝材料。

  耐火材料在冶金,化工生产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要发展以镁质和高铝质为中心的高质量耐火材料,以及用纯氧化物(铝、镁、锆、铍、钍、钙)和含炭制品为主的特殊耐火材料和石墨制品,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耐火材料系统。

  玻璃纤维在工业中的用途很广,应该大力发展。重点解决用作电气绝缘材料、过滤材料的玻璃纤维制品,并研究试制工业用的隔热、隔音、防水、防腐蚀等玻璃棉制品。

  8.利用各种含硫资源,增产硫酸。

  硫酸是许多工业,特别是化学和冶金工业大量需要的基本原料。因此,迅速增加硫酸的产量,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已经发现的高品位硫铁矿不多,使硫酸增产受到限制。应该提高有色金属冶炼烟气中硫的回收利用技术。对于其他各种含硫资源,包括低品位硫铁矿以及石膏、焦炉气等,作为硫酸原料的试验研究工作,也应该积极开展,为扩大硫酸生产开辟原料来源。

  第二节 合理开发和利用燃料动力资源

  燃料动力的构成和利用状况,是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源不断扩大,利用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半世纪来,全世界燃料动力构成,不断地发生变化,煤炭的比重,从世纪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降到目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而石油、天然气,则由不足百分之十,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某些工业先进国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比重各占百分之三十强。某些水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水电技术的发展,水力在燃料动力构成中的比例,已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国目前燃料动力的构成状况还很落后,煤炭占的比重为百分之九十二,石油、天然气和水力不到百分之八。燃料动力构成的这种状况,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技术进步,造成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的紧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速研究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的开发利用技术,从而改善我国的燃料动力构成状况。我国燃料动力的资源条件是很好的。经过长期的工作,已经肯定,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我国南方,又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开发南方水力资源,不仅有助于改善我国燃料动力的构成,而且可以很好地改善我国燃料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比较普遍。在今后十年内,在我国燃料动力构成中,仍将占有主要地位。虽然它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但是绝对量将是不断增长。同时,煤炭在某些方面的用途,例如作为焦炭原料,也是其它可燃矿物不能代替的。因此,仍须十分重视煤炭开采和利用的科学技术问题,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尽可能把煤炭转化为电力和煤气等再加以利用,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可燃矿物既是燃料,又是基本化工原料,要充分利用其热能,也要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因此,应该重视可燃矿物综合利用的研究。

  1.大力开发石油资源,发展采油和炼油新技术。

  我国石油产量必须有大幅度的增长。十年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应该探、采、炼并举。在提高地质勘探技术,发现更多储量的同时,应加强油田开发技术的研究。着重研究掌握判断油田注水后地下水线推进的位置;研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判断地下油、气、水层的测井新技术;研究和解决三千米以下的深井钻探技术;以及涡轮钻井和勘探石灰岩地区的钻井、测井技术。海上钻井对于进一步扩大石油资源有重要意义,应该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油田开发方面,应注意合理开发速度和最大限度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研究以注水为主保持油层压力的整套技术,研究分层合理配产、配注及各种采油新技术,研究热力驱油、混相驱油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各种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在储运技术方面,着重研究高凝固点原油的管道输送问题。

  不断提高加工深度,是石油炼制的重要技术政策。根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必须提高轻质燃料的收率,提高汽油辛烷值,降低油品的凝固点,扩大喷气燃料的来源,增加燃料油、润滑油、润滑脂的品种,以及为有机合成工业提供更多的烯烃原料气、芳香烃、石蜡等原料。我国石油具有含蜡高、轻油分少、烷烃多等特点,要抓紧完成催化裂化、延迟焦化、铂重整、尿素脱蜡、加氢技术和主要添加剂生产技术等各项研究工作。

  2.积极寻找天然气资源。

  近十多年来,天然气在世界燃料动力构成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发展速度比石油还快。天然气被大量用作工业和城市民用燃料以及合成氨等化工原料。目前我国仅四川发现深层天然气。今后必须贯彻油、气并重的方针,注意寻找天然气资源。重视解决天然气的特殊技术问题,研究气田地质及天然气气藏的分布规律,研究气田的储量计算方法和开发设计,研究天然气的储运、净化和管网化问题,研究天然气的压缩液化以及液化天然气的储运和利用技术。

  3.提高煤矿劳动生产率,合理使用煤炭。

  在煤炭工业方面,首要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煤矿平均生产工效率为0.74吨,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生产工效率3.7吨相比,相差很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大力研究井下采掘工作面的落、装、运过程的机械化,同时研究解决凿井、露天开采、煤田地质勘探、选煤以及占用劳动力很多的井下材料运输、地面装卸和煤泥清理等方面的机械化问题。近期内着重改进、提高现有设备,配套成龙,使其适合我国多数煤层地质条件,并提高其使用率。进一步要求,在采煤工作面由单个使用采煤康拜因,配套成为联合设备,并使煤矿辅助生产过程的机械化问题,相应地得到解决。同时,应该扩大露天开采的比重,努力改善井下采煤的安全状况。

  其次,是注意煤炭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这方面的研究任务,是系统地分析各个地区煤炭资源的技术特征,按照各用煤部门使用煤炭的技术要求,为建立煤的分级、分类、分区配煤方案,提供科学技术依据。还要扩大原煤洗、选的比重,发展重介质洗煤新技术,并解决粉煤的利用问题。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水力采煤方法的推广,粉煤在煤炭产量中的比重已经增高,目前达到百分之七十,这就必须在使用上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发展煤炭成型技术,而根本的办法是要大力研究直接使用粉煤的技术。

  4.改善电力的燃料动力构成,提高建设和运行技术水平。

  电力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提高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改善燃料动力构成,提高水电比重,积极燃用低质煤,是发展电力工业的主要技术方向之一。

  在水电站的建设上,必须注意我国河流峡谷深、流量大、泥沙多、某些地区地震频繁的特点,必须研究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水利资源问题,研究试制不同水头的大型水轮机组,以及解决震动、气蚀和泥沙磨损等技术问题。

  火力发电方面,应着重研究高压、高温、大中容量机组及相应的高效率、大容量新型锅炉;研究试验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等新技术。

  为了合理利用各种动力资源,节约投资,加快建设进度,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应该以电网为单位,布置电力供应基地,并大力发展已有的电网和建设新的电网。为此,要研究高压、超高压送、变电技术,以及灵敏可靠的保护、控制和通讯设备。

  5.发展燃烧技术,改进燃烧设备。

  发展城市煤气和集中供热,代替分散的小型锅炉、煤气发生炉和民用煤炉,是燃料用于燃烧取热的比较合理的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而且能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煤气化也是实现煤炭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要研究天然气和重油作为城市气体燃料的技术。还要相应地研究、试制低压无焰燃料等各种新型的煤气燃烧技术及其燃烧器。

  在直接烧用煤炭方面,强化燃烧过程,是近年的主要发展趋势。大型锅炉应该采用旋风炉、直流炉等新炉型。在国外,目前正在研究发展锅炉和煤气发生炉的液态排渣、填充床转弯燃烧、脉冲燃烧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温度,避免炉膛内结渣堵塞,或者可以使煤粉按照最适当的频率,在炉膛里最适当地运动和停留,保证燃烧完全,从而大大地提高燃烧强度和热能利用效率,我们必须抓紧研究掌握。

第三节 发展和采用新型、高效率的机械设备

  一切新技术、新工艺,归根到底,都要通过相应的机械设备才能得到实现。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从修配过渡到制造,从制造技术上比较简单的设备和配套设备发展到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精密设备和成套设备,生产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品种不全和技术水平不高。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约两万种基本型产品中,现在我国能生产的只有八千多种。现有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技术经济性能低,多数是世界上四十年代的产品。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产品,组织机械科学技术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突破成套关、精度关、大型关、高效率和高参数关、质量和寿命关,力争在品种、质量、数量、效率等方面,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新产品的同时,要整顿已有产品的标准和系列,淘汰落后的产品。要充分运用新材料、新原理来改进老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提高已有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经济性能。

  用新型、高效率的机械设备代替陈旧落后的机械设备,是近代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有步骤地进行设备更新的工作。

  1.发展新型、高效率的化工、石油设备。

  化工设备的发展重点,是氮肥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所需的成套设备。

  在合成氨工厂设备方面,根据合成氨生产的原料路线,应该重点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气化设备。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造气、变换和净化过程的全面加压,是强化合成氨生产的方向,国外已经普遍采用,我们也应该迅速研究。为了节约建设合成氨工厂所需的钢材和投资,加快建设进度,并降低生产中的原料和动力消耗,在十年内,应集中力量设计试制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机组,并努力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为了适应发展高效氮肥品种的需要,在合成氨加工设备方面,应迅速研究发展半循环法和全循环法尿素工厂的成套设备。

  合成纤维方面,应以维尼纶、卡普纶和聚丙烯腈工厂成套设备为重点。石油设备方面,应重点研究解决中深层采油和向深层找油的设备问题,解决催化裂化、延迟焦化、铂重整、尿素脱蜡等炼油装置的设计制造问题。

  化工、炼油设备需要在高温、高压、高流速、低温和腐蚀介质等特殊工作条件下连续运转。必须研究在这些工作条件下,材料和结构的强度及密封技术;研究提高设备的自动检测和自动调节水平;研究发展耐腐蚀的材料以及衬里、喷镀、焊接等技术。

  2.选择、改进和创制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机械。

  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品种,还不足需要的十分之一。为了迅速增加品种,应当利用世界上现有的成熟的各种机具,通过农业生产试验,从中选择适合各地区和农林牧副渔各业需要的农业机械。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殊农艺要求,系统地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并创制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的中心环节,是拖拉机。为了提高拖拉机的利用率、降低机耕成本,应该着重发展中小功率、轮胎式、带液压悬挂装置的拖拉机。同时,也发展适于开荒以及工程机械用的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应该继续抓紧拖拉机的选型工作,补齐我国拖拉机的系列,并逐步改进和创制适合我国特点的拖拉机,如南方水田用拖拉机、北方垅作用拖拉机以及山地、梯田、坡地用田间动力机械等。

  机引农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首先解决抢种抢收、保产保收所急需的机引农具,如翻耕机具,蓄水保墒机具,小麦、水稻、土豆收获机具,各种高效率的喷粉、喷雾植保机具等;并迅速为已定型的拖拉机配合成套的机引农具,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

  对于农用水泵、农村用脱粒和粮油加工设备、畜牧机械、热带作物机械、木材采伐加工机械、水产捕捞加工机械等的选型和研究试制工作,也应注意加强,以支援农业技术改革。

  3.发展重型机械和精密机床。

  重型机械和精密机床,是发展国民经济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重型机械方面,要集中力量研究试制生产极薄带材、宽板、成卷板材、特厚钢板和大型冷轧管等大型和精密轧机,以及重型模锻、挤压、压制等锻压设备。为了制造这些设备,必须解决大件毛坯的制造技术。拼焊结构是解决大件毛坯的一个重要方向,必须迅速研究掌握大截面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焊接技术。研究提高大件合金钢毛坯的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同时,要研究精密轧机轧辊、液压元件、轴承等着关键部件的精加工工艺。

  要迅速掌握高精度精密机床和仪表机床,特别是坐标镗床、磨床和齿轮工加工机床的设计制造技术。为此,必须研究磨削、珩磨、超精加工、研磨和抛光等精加工工艺,掌握并发展各种精密机械元件的制造工艺,设计试制相应的加工设备、测量仪器、工夹量具和磨料、磨具。

  4.发展新型的和特殊工作条件下使用的电工产品。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电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防尖端技术和仪器仪表、无线电、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需要解决各种难熔、化学活泼性强或超纯度金属材料的冶炼和加工问题,必须为它们设计试制真空冶炼、中频热处理、真空电子束焊接、等离子焰切割等特殊冶炼和加工设备。

  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需要大量的直流电能。应研究发展汞弧和半导体大功率整流设备,以代替电动机―直流发电机组。近年来,由于栅控技术的发展和可控半导体元件的出现,推动了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有可能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中引起重大变革,应给予充分注意,开展研究。

  研究发展防爆、防化学气体腐蚀及防辐射的电工产品,以满足煤炭、化工、石油等部门的需要。发展适合我国湿热、高原、风沙地区及船舶使用的电工产品。

  在电工产品中,采用新的绝缘材料和高导磁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其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为此,必须与材料部门共同研究发展新型绝缘材料,使耐温120℃、130℃、180℃的电工绝缘材料配套。研究采用高导磁、低损耗的冷轧硅钢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电机、电器产品新系列。

  5.发展内燃机新品种。

  内燃机是农业机械、交通工具、国防装备以及移动式工业动力机械中的主要动力设备。目前我国内燃机生产中,存在系列型谱杂乱、品种不全、燃料消耗高和可靠性差等问题。必须在整顿现有产品系列、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和新型的内燃机新品种。重点是10马力以下农用内燃机、复合式柴油机、战车及重型越野汽车用柴油机、风冷式内燃机和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机。

  内燃机的发展,必须适应我国燃料资源条件。从发展看,内燃机的新机型,应该尽可能采用柴用柴油为燃料。但是轻型汽车和一部分小功率移动式内燃机,仍需燃用汽油。在某些地区,还应研究发展燃用气体燃料的内燃机。我国原油的轻质镏份较少,研究发展燃用重油和低质油的内燃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简化燃料供应的要求,应该研究燃用多种燃料的内燃机。

  燃气轮机和自由活塞式发动机,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上新发展的内燃机,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应该迅速研究掌握。对旋转活塞式内燃机等新方向,也应进行探索研究。

  6.发展无切削、少切削和特殊加工工艺。

  提高毛坯的精确度,减少加工余量,可以提高机械制造效率几倍至几十倍,并大量节约材料。应该迅速发展和推广模锻、滚锻、轧制、挤压和冲压等工艺和设备,提高锻压设备在机床产量中的比重。发展和采用精密铸造、压力铸造等新的铸造工艺。

  发展电蚀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波加工、电子束加工及其他特殊加工工艺和设备,用以有效地解决难加工材料及形状复杂、精密微小零件的加工问题。

第四节 提高轻工业科学技术水平

  轻工业科学技术工作应该从各方面支援农业,并直接为人民吃穿用服务。应该着重研究农产品的保藏、加工技术,提高其使用价值;研究扩大使用非农产品原料的生产技术,尽可能代替和节约农产品的消耗。同时,不断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以适应城乡人民和对外贸易日益增长的需要。

  扩大原料来源,是发展轻工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工业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改变穿和用的原料构成,增加工业产品作为原料的比重。这样,不仅为纺织品和日用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也就减轻了农业的负担,从而使农业可以更多地集中力量解决吃的问题。五十年代以来,各工业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原料中,化学纤维所占的比重,在迅速地增加,到1962年,已经超过百分之三十,特别是合成纤维的发展更快,十年来增长了近二十倍。在洗涤物中,合成洗涤剂也在大量代替以食用油脂为原料制造的肥皂。有些国家合成洗涤剂的产量,已经等于肥皂产量的四倍到五倍。我国目前轻工业原料的构成状况非常落后。1962年化学纤维产量只有一万吨,占全部纺织纤维原料的百分之一强。合成洗涤剂的产量为两万多吨,只占肥皂产量的八分之一。改善轻工业原料构成状况的关键是技术问题,应该作为今后十年轻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

  1.研究提高食品的保藏加工技术,改善人民的营养条件。

  据估计,全国每年在储存中由于病虫害损失的粮食不少于百分之十。水产、乳类、果蔬等易腐食品在保藏环节上的损失,还要远远超过这个百分数。至于因为保藏加工不当,使营养质量下降而造成的浪费,更是难以计算。因此,应该研究各种食品在储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特征,选定保藏条件,改进保藏技术。在食品保藏中,保鲜是主要的要求,应该发展冷藏、速冻技术。总结民间传统的食品保藏技术经验,并研究其工业化的条件。研究罐藏的工艺和设备。选择化学防腐的安全药剂。研究用塑料包装和保藏食品的技术。对于低温脱水、抗菌素和射线处理等食品保藏新技术,也应研究试验。

  研究预制主、副食品的工作,十分重要。食品工业在工业先进国家中,已发展成仅次于冶金、机械的庞大工业。但是,在我国发展得还不多,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干粮、面包、速煮米、罐头、灌肠、豆浆粉等的工业,对于充分利用农产品,节约劳动力和燃料,推广食品的营养搭配和增补措施,都有重要作用。为此,要相应地加强发酵法制造酵母、氨基酸、核黄素的科学研究,并且发展维生素、氨基酸等在食品加工中的增补技术。婴幼儿的食品,有更高的营养要求,应该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步建立专门的包括营养指导和卫生监督的生产技术体系。

  2.掌握化学纤维的生产技术,扩大纺织纤维原料来源。

  解决穿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纤维原料的来源。在工业上应该从发展化学纤维和合理利用天然纤维方面,加强研究工作。合成纤维具有某些特有的良好性能,使用矿产原料。1962年,全世界合成纤维的产量已接近九十万吨,大量生产的品种有十多种。我国目前仅卡普纶一种投入试生产。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争栽十年内打下技术基础,并实现较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近期内首先解决己内酰胺 (卡普纶原料)的技术过关问题,掌握维尼纶和聚丙烯的生产技术。也要研究聚丙烯、聚酯和含氯纤维,试制超细纤维等有特殊技术要求的纤维。同时,必须注意共聚、纯纺、混纺、交织、染整以及各种助剂的配套研究。

  黏胶纤维,除了稳定和提高现有工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外,需要研究利用速生林木和草类纤维原料制浆、纺丝的可能性,选定适合品种,组织工业性试验,为扩大原料来源提供条件。

  染整后处理,特别是树脂处理,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另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强研究。

  3.发展塑料和合成洗涤剂等日用品的生产技术。

  应该尽可能以塑料代替木材、金属、皮革、纸张、编织品等,在穿着和日用品生产中广泛应用。前提是解决各种合成树脂原料的生产技术问题。但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在轻工业中加工和应用塑料的科学技术工作,进行配方、成型、加工和产品设计的研究。着重研究试制衣用泡沫塑料、透气性人造革、食品包装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剂以及塑料加工应用的其它各种助剂。

  继续开展合成洗涤剂和合成脂肪酸的试验工作。研究利用我国天然石油分离和制取正烷烃、烯烃和石蜡等原料的途径,并研究相适应的合成工艺技术,以扩大原料来源。

  4.研究制浆造纸工艺技术,扩大造纸纤维原料来源。

  增产纸张的关键,也在于原料问题。应该研究掌握各种主要纤维原料的特点,根据各种纸张的质量要求,采取适合速生木材和其它丰产纤维原料的制浆方法。试验在制浆和造纸过程中,合理搭配使用各种纤维原料的技术,以便在保证一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扩大使用材种范围。必须迅速掌握提高纤维收获率的各种制浆新工艺。

  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及国防的特殊需要,应该不断增加纸张新品种,加强技术用纸和加工纸的研究试制工作,从速掌握薄型电容器纸及高压电缆纸的生产技术。

  5.轻工业设备的研究试制工作,必须加强。

  轻工业机械设备,是轻工业生产中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应大力加强。在今后十年内,应着重研究发展盐业生产机械化所需的设备、新型高效率的食品加工设备、制浆造纸和纸浆废液回收利用设备、塑料制品加工成型设备等。

第五节 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年来的基本建设投资,几乎有半数用于这个方面,而且耗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运输力以及原料和材料。加强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迅速提高它的水平,有可能为国家节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一旦建成以后就很难作重大修改。它的质量的好坏,将在长时期内发生影响。建筑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把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地区特点等条件,综合地研究与质量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定额、标准和规范,全面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性能。

  我国的建筑技术,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在大规模建设任务的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首都国庆十周年工程的胜利完成,是一个鲜明的标志。通过国庆工程和其他重点工程的考验,可以说,我国的建筑安装技术,已经具有不低的水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筑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今后建设任务的需要;特种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尚未过关,不能适应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应重点解决下列两个问题:

  1.发展建筑机械,实现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工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并加快工程进度。关键是建筑机械。必须根据我国的技术和经济水平,针对各类工程的特点,研究试制和发展轻便、灵活、高效、耐用的建筑机械,首先要解决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以及构件吊装、材料装卸运输等繁重体力劳动机械化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同时,要开展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预制构件和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设计试制预制构件工厂的成套设备和移动式混凝土搅拌工厂,大力提高建筑装配化水平。

  2.研究掌握特种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精密车间、防护建筑、地下厂房、水下构筑物等特种工程的需要,将越来越多。这些工程,要求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净化程度,要求抗御特殊的外力作用,要求严密的防护设施,要求特殊性能的材料,并要求在特殊环境下施工。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很大的科学技术任务。认真的解决这些问题,将能全面带动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集中力量,组织各个学科进行研究。

第六节 运输业和通信事业的技术改造

  我国运输业和通信广播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装备的技术水平不高,已经日益显出不能适应需要,尤其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防的要求。为此,必须迅速对运输业和通信事业进行技术改造,并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各种设备,逐步建设一个以现代化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和通信广播网。

  1.铁路内燃化和电气化。

  铁路化和电气化,是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方向。在工业先进国家,从五十年代起,就先后停止蒸汽机车的生产,代之以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我国铁路干线运输量大、复线不多。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可以大幅度提高线路通过能力,推迟复线的修建,节约优质煤炭和降低运输成本。在西南山区和西北缺水缺煤地区,更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迅速解决内燃机、液力传动装置、整流设备,牵引电机等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设计制造中的技术关键,并研究解决电气化铁道的设计和供电网的电力平衡、防通信干扰、安全防护等技术问题。

  2.适当增加汽车品种,提高公路路面质量。

  城市和短途运输及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轻型载重汽车。国防建设需要各种轻型和重型越野车。而我国目前汽车生产在技术上过了关的,只有解放牌一种。为此,应加强设计试制工作,适应增加品种,在掌握基本车型的基础上,发展变型系列。要采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品种,使汽车用材料立足于国内。

  为了适应机动车辆逐渐增多的趋势,必须提高公路的路面质量,要减少燃料和配件的消耗,提高运输效率。随着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国产沥青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尚未充分加以利用。应该多铺沥青路面,作为提高公路干线路面等级的主要方向。

  3.开发和整治航道、港口,提高造船技术。

  水路运输量大、成本低。我国海岸线长,河流网布,良港众多,具有发展水路运输的良好条件。但是我国沿海港口和河口入海航道多处于淤泥质海岸地区,水浅、坡缓、泥沙颗粒极细,易于造成淤积,水深不易维持。我国河流也具有流量大、流速急、泥沙多、河道演变剧烈等特点;同时,由于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河流通航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应该针对这些特点,以新港、长江口航道和黄河为主要对象,研究解决港口和航道的开发整治技术。并研究提高造船技术,增加船舶品种,提高水路运输在运输量中的比重。

  4.发展多路通信技术。

  我国现有的长途通信干线网,是由单一的明线组成的,而且缺乏迂回线路,易于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既不够安全,又不够可靠,更不能适应国防的需要。因此,必须发展多路通信技术。研究发展多路微波技术,对称和同轴电缆载波技术,以及电报、电话自动接转新技术,设计试制相应的技术装备,并注意并导体技术在通信设备中的应用。

  5.发展超短波调频广播技术。

  超短波调频广播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发展和采用的广播技术,可以克服中波广播频道有限,及易为敌人自动武器导航等缺点,应该加以研究发展。

第七节 电子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在技术上已经从利用机械延伸体力劳动的时期,进入利用电子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技术延伸感官活动和脑力劳动的时期。无线电电子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工业生产自动化,已经成为各工业先进国家着重发展的新工业部门和新技术发展方向。对于国际上的这种发展趋势,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研究、试验、设计、等工作,迅速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为在我国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以及建立和壮大这些新部门打好技术基础。

  1.加速发展无线电电子工业。

  无线电电子技术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部门。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各方面对于电子器件和装备的需要,不论是品种、性能还是数量,都在不断激增。加速发展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关键,在于加强构成无线电电子装备的各种基本部件,尤其是电真空器件和各种半导体器件,更是研究试制的首要课题。对于构成电子设备的其它基本部件,如无线电元件、化学和物理电源、机电组件(继电器、接插件、开关、微电机等)以及高频电瓷、陶瓷和金属、磁性材料等,也必须研究发展,提高性能指标,力求满足各方面的特殊需要。为了使无线电工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立足于国内,还必须研究发展无线电测试仪器和专用生产设备。

  进一步研究掌握无线电电子工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如陶瓷金属封接、特种金属焊接、半导体工艺、印刷回路工艺、真空蒸附、抗腐蚀涂复、密封等。研究提高无线电电子设备和零件部件的结构设计,逐步寻求更适应运转要求、抗恶劣工作条件的结构。开展大型天线结构、高精度机械传动、快速波道转换和超小型化等的研究。

  电子计算装置的发展必须加速。首先应该巩固和提高现有品种的生产技术水平,改进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试制各种急需的通用和专用计算装置,扩大其应用范围。

  2.加速发展仪器仪表工业。

  仪器仪表作为量测和控制的工具,是发展科学和生产技术必不可少的装备。近年来,国民经济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促使仪器仪表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还是目前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应该有计划地迅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试制工作。要迅速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继续研究发展新的基本型号品种,重点是无线电电子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生产过程控制仪器仪表、电工仪器仪表、核子仪器、材料试验机,以及各种科学研究专用的仪器设备。

  为了尽快建立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仪器仪表工业体系,要系统地研究解决仪器仪表生产所需的各种专用特殊元件、材料和工艺设备,建立仪器仪表生产中的工艺和测试检验技术,注意电子学技术在各种仪器仪表中的应用。

  必须相应地开展有关仪器仪表的理论研究,以建立仪器仪表设计的系统理论基础。研究信息论、控制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研究发展量测方法和仪器仪表结构原理。研究仪器仪表的基本特性,如精度、稳定性、动态特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等。

  3.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生产过程自动化,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方向。特别对于在高温、高压、深冷、高速反应、连续生产或其它种种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生产,要求高度灵敏和精确控制,自动化更是顺利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经济上说,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将使工厂建设所需要的投资减少一半至数倍,并降低生产成本。为此,必须首先以氮肥、炼油、石油化学、电力和若干机械零件专业生产等生产过程自动化为重点,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研究适合我国条件的、经济效益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典型工厂设计方案。根据需要与可能,有重点地逐步对急需采用自动化生产的工厂实行技术改造,提高自动化水平。

  为了解决工业生产自动化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加强自动化理论、生产过程自动化、运动技术、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工具、仪表及自动检测系统、自动电力拖动等科学研究工作。

  4.应用和技术科学研究成果,发展工业生产新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应用现代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各个工业部门的工艺特点,加以发展并迅速用之于生产,这是六十年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工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超声波、管道化、同位素、半导体等新技术的应用上,已取得显著成效,要进一步研究扩大其应用范围。对于放射线、流态化、红外线、高频电、等离子体等新技术,也必须积极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第六章 医学科学技术

  医药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国家的各项建设,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城市和广大农村中,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一些地方病,仍在相当程度上流行着;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某些神经系统等疑难病症,还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也有不少有害因素,如铅、笨、汞的中毒,矽肺,农药中毒等,损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在近代化的战争中,除了战伤、输血等问题外,在防核武器、防生物战、防化学战等方面有大量的医学防护问题。在营养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求得更好的解决。

  医学科学十年规划的总目标是:配合对当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威胁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效地解决其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以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某些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形成有高度科学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在总结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对中药、针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在用现代科学来整理研究我国丰富的医药遗产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更有效的方法;在药物、抗菌素、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的研究工作方面,要为提高质量和扩大新品种提出科学技术依据,使药物和医疗器械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

第一节 防治主要疾病

  1、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防治问题的研究。

  目前,流行的疾病主要是1、烈性传染病,如霍乱、付霍乱、鼠疫等;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蛔虫病等;3、一般性传染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如肝炎、流感、麻疹、痢疾、伤寒等。在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中,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如对烈性传染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对寄生虫病的高效药物,对肝炎、麻疹、和流感的防疫措施和对肝炎的诊断治疗方法等,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同时,也应该研究这些疾病的流行规律,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繁殖机制、变异规律和免疫理论等。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疾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也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病因也未阐明。必须进一步对这些疾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因素开展研究,寻求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也应继续进行综合调查,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2、重大的疑难病症的研究。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是医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必须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同时,应着重研究:1、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寻找抗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2、心脏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风湿性瓣膜病及阻塞性动脉疾病的实验临床研究;3、神经衰弱和神经官能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血管病、脑肿瘤等疾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和有效医疗预防措施。

  3、放射医学等新学科的研究。放射病、代谢疾病、遗传性疾病和老年病等是近代医学研究较多的新课题,在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原子能广泛利用的时代,放射医学的研究更为重要,应大力开展对放射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护的研究。

第二节 重大卫生学问题

  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除对所有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必须研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卫生学问题的研究。

  1、工农业生产中劳动保护问题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多,使用日广,应该对农药中毒,特别是对剧毒农药的中毒和急救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粪肥是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应该研究在粪肥使用过程中杀虫灭菌、提高肥效的处理方法。同时应研究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影响农民健康的各种因毒。在工业生产中,必须研究农药、高分子化合物、有机溶媒、有色金属、燃料等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必须调查研究噪音、震动、照明、高频电流、紫外线等对机体的影响。对铅、笨、汞的中毒,高温和粉尘的为害,特别是矽肺问题,已有不少调查研究,应配合各有关工业部门,制定各种卫生标准,并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和有效疗法。

  2、研究工矿企业设计和城市建设中的卫生问题。着重研究厂矿建设中的卫生标准,研究工业中对人体有害的废水、废气、粉尘等的处理方法。从空气、光线、土壤等环境因素,研究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研究城市人民生活用水的卫生防护问题,研究污水的处理和利用,以及粪便、垃圾的收集运输和综合利用中的卫生学问题。此外,还应该研究住宅卫生标准、居住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研究营养卫生、计划生育等问题。合理营养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增进劳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要研究食品卫生和食物营养价值,以及不同年龄、职业、外界环境条件下的人体营养需要,为合理膳食设计以及有计划地安排各类食物的生产和供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营养缺乏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和隐性营养缺乏病等的防治以及对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必须加强。

  必须加强对计划生育有关问题的研究,特别应着重研究寻找新的简便易行的有效避孕药品和用具,研究更安全的人工流产和绝育的方法。

  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的同时,必须加强运动医学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运动对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此外,对学校卫生、妇幼卫生等,也应积极开展研究。

第三节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是我国极宝贵的一项遗产,对中医中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研究,吸取精华,丰富现代医学,是我国医学科学工作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发掘和继承中医中药的各种宝贵经验,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总结临床经验、肯定疗效着手,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的治疗机制;同时,也要发挥广大中医在研究中医中药问题上的积极性。应该整理和注解历代中医名著,并研究中医中药的历史。

  1、中医临床经验的研究。应该在内、外、妇、儿各科积极开展研究,认真地一个病一个病地去研究、总结中医的治疗经验。特别应该注意开展对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疗效比较显著的疾病以及一些疑难病症的研究;同时,开展对中医的传统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工作。

  2、中药的研究。中药品种繁多,首先应对一、二百种常用中药进行生物学和化学的鉴定,分析出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对确有显著疗效的中药,应研究各种栽培技术;同时,应研究传统的中药制备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制药质量。

  3、针灸疗法等特殊疗法的研究。针灸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应对针灸的疗效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各种针灸技术进行整理和提高;对针灸的生理、病理作用和疗疗效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逐步阐明针灸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对人体代谢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

  积极研究总结气功疗法、推拿和按摩等的治疗效果。

第四节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研究,对提高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工作水平,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飞跃发展和各种新技术在医学研究工作中的使用,使基础医学面貌起了非常深刻的变化。随着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中关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研究工作,现在已经发展到细胞水平的研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础医学的这一变化,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1、人体正常及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人体正常结构、生长发育、细胞分裂分化和病理状态下的机能形态,特别是研究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形态、功能和理化机制。

  2、人体正常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为了阐明许多疾病的机制必须研究神经系统、分析器、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的机能状况,特别应着重研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3、医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医学生物化学应该着重研究肿瘤生化、心脏血管系统生化、病毒性疾病生化、免疫生化、神经系统生化、内分泌系统生化、遗传生化等问题。同时也应研究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等机能和结构的关系,并注意开展有关分子水平的工作。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各种物理状态变化的规律,目前很少研究,应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4、病原细菌学及免疫学的研究。病原细菌学及免疫学是传染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应着重研究病原性细菌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细菌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传染性免疫,抗原、抗体及其间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有抗体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致病性微生物的超显微结构、组织移植和变态反应的关系等。

第五节 药物和医疗器械

  药物、抗菌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血浆制品及其代用品,是防治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世界上已有重要化学合成药一千多种,每年新合成药几十种,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二、三百种;抗菌素药物国际上已达四十多种,我们只能生产九种;医疗器械国外已有约两万种,精密度较高,我们还只能生产二千余种,质量不高,远不能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迅速掌握国际上已有的主要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并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细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物和抗菌素,制造新的生物制品,发展医疗器械新品种。同时要加强检查和检定制度,提高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研究药物和医疗器械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第七章 技术经济

  一切生产技术,必须既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又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才适宜于推广和应用。所以,生产技术研究成果,应该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才能在生产中推广,才能成为国家制订技术措施、技术政策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依据。对各项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经济效果的计算和分析比较,即进行技术经济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多快好省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

  技术经济的研究花钱不多,但是对于节约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建设的人力和物力,能起巨大作用。我国正处于农业和工业技术改革的时期,需要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更新技术装备,加强技术经济研究,就更加显得重要。

  技术经济的研究必须广泛开展。在科学技术工作中经常要遇到各种技术经济问题。应该提倡和鼓励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技术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结合工作任务,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技术经济的研究还必须有专业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各生产部门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增多,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很强、因素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常地系统地积累各种技术经济资料,研究评价各种技术的经济效果的理论和方法。由于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进展,既需要有具备技术经济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数学训练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广泛提倡群众性的技术经济研究的同时,需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组织起专业的技术经济的研究队伍,尽快形成技术经济研究的中心。

  应该重视对生产力的配置作综合的技术经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的统一经济计划,要求最合理地配置工农业生产力,最有效地建立各种交通运输网、电力输送网、通信广播网等等。必须根据各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根据社会经济的条件,提出有科学技术依据的生产力配置的不同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研究,为国家制订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确定和种经济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十年,要特别注意下列各方面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合理利用土地的技术经济研究。这是制订土地利用区划和农业区划时不可缺少的工作。必须在自然区划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针对现有的粮区、棉区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区,结合农业气象、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以及农田建设工程规划的研究,进行经济效果的分析比较,提出各种农作物的合理种植面积。同时,还须按照草原、山地、海滩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以及不同的气候、水文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对在这些地区发展农、林、牧、付、渔各业进行经济效果分析,对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为全面开发利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水域提供系统的技术经济依据。

  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技术经济分析、从粮食、饲料、肥料、燃料等物资的消耗和循环的分析计算,以及劳动力平衡等方面着手,研究不同农业地区实行农、林、牧、付、渔综合经营,特别是农牧结合的潜力和经济效果。根据大中城市对粮食、蔬菜、水果、禽畜、蛋品、奶品等的需要,分别研究各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三、农业技术改革的技术经济研究。根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各地区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及其他技术改革措施的不同步骤的相对经济效果,为计划部门制订农业技术改革投资和农业机械、化肥等物资投放计划提供依据。对改变农业机械的设计以适应农艺的要求和改变农艺以适应机械的要求,进行经济效果的分析比较。研究不同地区拖拉机站的合理规模和布局以及各种农业机械最经济合理的配备方案。研究农村电气化中,电网供电和小型电厂供电在不同地区的相对效益。在水利开发和利用中,研究解决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矛盾的技术经济问题;比较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的经济效益;研究最合理的灌区规模。研究不同地区机械排灌和电力排灌的相对经济效果。

  四、食物营养构成的技术经济研究。根据人体对热量、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需要和我国生产力当前的水平、农业生产的特点,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最经济合理的营养搭配方案。研究主粮、杂粮、豆类、油类、肉类、蛋品等农产品生产最合适的比例。研究食品加工,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综合利用效率的途径。

  五、燃料动力的技术经济研究。根据我国燃料动力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的投资和生产成本,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和各地区、各部门合理的燃料动力构成和燃料动力的区划方案。根据燃料动力资源区划和工业布局,研究电网区划。对于汽油和柴油的合理比例,可燃矿物的综合使用,城市煤气化和热化以及铁道运输中采用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的条件等问题,都必须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研究。

  六、原料、材料选择的技术经济研究。为了确定国家的原料材料政策,必须着重研究以下技术经济问题: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可燃矿物作氮肥和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的相对经济性;合理选择合金钢系统中合金元素的技术经济问题;在轻工业和纺织工业中,农、林产品原料和化工原料的合理选择和代用的经济效果;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的经济效果;合成材料和硅酸盐材料代替钢材的经济效果;各种原料资源,特别是金属共生矿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问题。

  七、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的技术经济研究。研究在我国具体条件下采用各种新工艺、新装备的技术经济效果。特别是针对我国各生产部门现有设备拥有量不足、技术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研究现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的经济效益和实现条件,为确定投资方向提供根据。研究各部门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相对经济效益,为确定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步骤和投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工业产品不同标准化、系列化方案的相对经济效果。特别应注意对农业机械、电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应注意研究什么产品“工农通用”,什么产品工业用和农业用应各成系列。

  八、建筑工业的技术经济研究。围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研究逐步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有关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各类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技术经济问题。

  九、综合运输的技术经济研究。研究铁道、公路、航运、空运和管道运输在不同地区、对不同途程的相对经济效益和合理使用范围。研究各种运输方式不同配合方案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交通运输力量的合理配置和协作联运提供科学依据。

  十、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的技术经济研究。对工业各部门间的关系作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根据技术进步的要求和资源特点,提出工业各部门的合理发展比例,确定急需建立和重点加强的工业部门。研究全国几个大工业中心和新建工业基地综合发展方案。研究在特定工艺技术条件、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下,厂矿企业的合理规模、专业化和联合化的经济效益。

  十一、加强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研究评定技术经济效果的理论基础。研究投资效果和采用新技术的经济效果的基本计算方法。研究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中,各种物资的消耗总和以及活劳动消耗总和的统计计算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必要劳动的统计计算方法。研究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等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的学科,就目前发展的状况来说,一般是着重研究工业生产和工程技术各个部门中具有共同性的科学理论,用来解决多方面的工业生产和工程技术问题。它一方面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它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促使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到生产中去,开辟发展生产的新途径;而且,对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对于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和国防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不论在规模上或者在科学水平上,都有极大的发展,它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现在,技术科学正处于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者的密切结合,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自力更生地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有必要把技术科学放在一个新的重要的位置上来。

  技术科学的十年发展目标是:密切配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解决关键性的技术科学问题,大力培养技术科学的专门队伍,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的实验技术,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方面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科学的面很广,这次规划只对十七个技术科学学科作了规划,并在这些学科范围内,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技术科学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三十二个重点研究课题。十七个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如下:

第一节 矿业学

  在采矿学该页主要研究矿山及岩石移动规律,岩石破碎理论及破碎新技术和矿井安全技术理论。

  解决我国复杂难选矿石资源的选矿加工问题,是选矿研究中特别复杂的任务。目前浮选还是主要的选矿方法,应加强浮选过程的理论及浮选剂的研究。并注意开展选矿矿物学、粉碎技术和机理、各种选矿过程及新的选矿方法的研究。

第二节 冶金学

  新技术的发展,对提高金属纯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研究超纯金属及真空冶金的物理化学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新任务。研究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问题,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提高金属和合金的强度问题,是金属学及金属物理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约金属,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需要(如耐高温的高强度材料等)。要研究寻求提高金属强度的途径,以及研究合金金相的形成规律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要加速发展我国的合金系统。

  新的、特殊的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也要作为重点。

第三节 硅酸盐化学与物理学

  研究高温无机物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晶体生长的方法与理论,玻璃化学与物理,固相反应与烧结理论,陶瓷―金属复合系统的材料,胶凝物质水化理论,硅酸盐材料的强度与脆性,晶体材料的电学与磁学性质。应重点研究解决发展新技术需要的新型的、特殊的陶瓷、玻璃材料的合成、单晶生长及物理化学问题。

第四节 化学工程学

  化学工程学是研究化工、石油炼制、冶金、硅酸盐、轻工、原子能等工业生产中具有共同性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的科学。

  研究以物理变化为主的单元操作如过滤、结晶、搅拌、吸收、浸取、吸附等,可为改进生产工艺及设备指出方向。深入研究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重要分离过程的原理和技术,对解决高纯度有机合成单体、稀有金属、核燃料、石油产品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提供合理流程和高效设备,更有其重要意义。干燥是保存粮食、饲料等农产品的重要途径,也应着重研究。

  固体流态化技术发展历史虽短,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物料干燥、物料输送,应大力进行研究。

  化学反应工程学的目的在解决有关工业中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的设计和操作问题。必须研究传递过程原理,探讨流体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综合关系,并相应进行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动态学、相似理论与模型放大等基础性的研究。

第五节 燃料化学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既是燃料,又是重要化学原料。燃料化学的研究为经济合理地综合利用这些矿产,提供科学依据。

  燃料化学研究可燃矿物的组成、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石油加工利用的物理化学基础;气体烃、石蜡、重质油、煤及其加工产品的裂化、催化转化、分离等加工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固体燃料气化热解、降解及高聚炭物理化学等。

  研究的重点是:结合优质喷气燃料、烯类、芳烃、脂肪酸、廉价氢等要求,研究烃类物理化学变化规律。

第六节 润滑化学与物理学

  润滑是减少摩擦磨损,提高机器的效率、寿命、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是决定机器能否运转的关键因素。

  研究的内容有:润滑材料的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添加剂的性质和作用,边界润滑效应,润滑现象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本质和润滑、磨损机理,润滑方法和有关测试方法等。

  应重点研究高速、高温、低温、高压、抗辐射、耐腐蚀、高真空等各种特殊要求的润滑材料,并研究工农业用廉价的、多种用途的润滑材料。

第七节 腐蚀和防护技术

  应该重点研究金属与合金的耐蚀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少量合金元素的影响,为发展新型耐蚀合金寻找途径;金属在强化学介质中和辐射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及相应的防护方法;金属和合金的钝化和过钝化理论;电化学保护的方法,特别需要解决在石油输送管道和船舶上应用的问题。探索非金属的腐蚀性能及其在防腐中的应用。

第八节 土木工程学及水利工程学

  研究混凝土的变形机理、强度、破坏理论和工艺理论,以及研究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与变形理论,对于进一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降低造价将起决定性作用。

  应该结合我国自然情况及建设需要,大力开展结构的抗地震、抗震动和抗爆炸的理论研究,开展泥沙运动及河道与海岸演变规律的研究,并且研究解决高速水流有关的空穴与空蚀、掺气和振动等问题。

  由于我国地质情况复杂,研究各种土的基本性质、土体变形和稳定、土的流变学;研究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岩体变形、稳定、山岩压力,以及岩体的爆破等问题,对于各类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灌溉、排水及防治土壤盐碱化工程技术,应大力加强灌溉理论、排水理论、沟渠系统水力学、灌区地下水动态与土壤水盐运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第九节 机械学

  着重研究传动机构,机构动力学及机械振动,机械与机构的精确度。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机械零件和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材料强度,各种滑动机构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等。应把尖端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中的机械零件、机械结构和机械材料的强度问题,以及提高机械的精确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第十节 工程热物理学

  工程热物理学是研究热能的释放、传递、转换过程中有关传热、燃烧、膨胀、流动等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工程热力学与工质热物理性质,传热与传质学,燃烧学,热能动力机械流体动力学等产。应把喷气技术和农业及工业动力中的热物理学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第十一节 电工学

  电工学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一方面,应当着重研究电机、电器及特殊电工装备的电磁理论及冷却理论,放电理论及应用,绝缘的击穿与材料老化,以及电力输送及拖动系统的机电过渡过程。另一方面应当寻求高效能的新的发电方法。

  要注意电能的新利用。电加工技术,是电能利用的一个新方向。应该研究电火花、电子束、离子束、等离子体等加工方法。

第十二节 电子学

  应开展电波传播、天线、微波理论与技术、阴极电子学、电子光学、气体放电电子学、电子测量方法与理论等研究;着重解决通讯与雷达探测的效能,增加作用距离,提高电子测量与电子控制的速度,提高电子器件的功率、寿命与可靠性,降低噪声,增宽频带,加强抗干扰能力等问题。

  量子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光受激发射及其应用发展很快,预计在定位、探测、追踪,以及武器方面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固体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开展新材料、固体线路及工艺的研究。

  还必须加强讯息论的研究。重视无线电气象学、无线电天文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学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特别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应用。

第十三节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的发展在近代电子学中引起了重大的革新。在许多常用设备中,半导体器件将取代电真空器件而使设备向小型化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晶体三极管的使用频率已经从超高频进入微波范围。半导体参量二极管、变频管和隧道二极管等在微波技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后半导体电子器件将继续向高频率、大功率和高开关速度方向发展。半导体光电器件和半导体的其它应用也在不断发展,红外光电元件在新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半导体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各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新型器件还将不断产生。因此,结合我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应大力开展半导体材料提纯、制备、分析和半导体新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加强半导体物理学、化学和半导体电子学的研究,发展半导体工艺和各种新技术。

第十四节 自动化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研究,应该根据工业生产的具体对象,研究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典型方案,研究自动电力拖动、自动检测的方法和设备。飞行器的自动控制和原子能的自动控制问题,以及远距离和高空探测技术中的自动化问题,是国防技术的关键,应当重点加强。控制系统日趋复杂,需要开展模拟计算技术和运动技术的研究。发展自动化技术,必须有相应的自动化技术工具作基础,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作为当前的重点课题。为了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需要开展自动控制理论和控制论的研究,并注意扩大其应用范围。

第十五节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复杂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科学研究、新兴技术、工业生产自动化及经济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技术正向着高速度、高可靠性、大容量、小型化和增强逻辑功能的方向发展。今后主要研究:计算机数学、计算机理论、通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讯息加工、讯息存贮、小型化技术以及设备结构工艺等有关问题。

第十六节 应用光学及红外技术

  由于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应用光学和红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它在不断地提高观察和探测的效果,扩大应用范围,已经成为发展新兴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并且也是光学仪器制造的科学基础。今后应着重研究提高光学观察和探测的原理和方法,发展红外探测及夜视元件、红外材料及特殊光学材料,研究红外及可见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光受激发射现象的应用、现代光学仪器制造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光学测量及鉴定方法、光谱方法及装备等问题。应把国防新技术中急需解决的光学观察及探测问题和光受激发射作为重点课题。

第十七节 应用声学

  水声学的研究对于水下探测潜艇,定向、定位、水下通讯、识别等都有重要意义,应重点发展。超声技术及理论的研究,也应加强。

  振动和噪声的研究,不仅对舰艇和喷气技术有直接关系,并对减少机器磨损、保证工人健康有重要作用。语言传递问题的研究,对提高通讯质量和改进传递方法有重大意义。声学的其他分支也应有适应的发展。

第九章 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的发展,对于其他各门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农业、医学以及军事科学技术有深远的影响。许多重大的技术上的革新和新型生产技术部门的出现,同现代基础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分不开,并且往往就是在实践中直接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果。基础科学研究所达到的水平,标志着整个自然科学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各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一个重要科学政策。

  现代的基础科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除了探索自然这一根本任务之外,还直接参与发展新技术的工作。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生产实践之间,有了更加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迫切需要发展的一些新兴技术部门中,情况更是如此。第二个特点是:基础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分支的大量形成。在现阶段,渗透的方向的主要是数理科学向其他科学渗透,在各门科学中广泛应用数学、物理、力学等方面的成就。与此同时,化学、生物学、地学的进展,也给数理科学以新的启示和影响。第三个特点是“科学技术化”。在现代基础科学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庞大而复杂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同时,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大容量高速度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又给现代基础科学带来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没有现代的工业,就不可能发展现代的基础科学。现代基础科学对试验设备的要求,又促使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向新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化”引起基础科学研究队伍组成的变化,要求增加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专业人员的比重。

  根据以上对现代基础科学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基础科学十年发展的目标是:一、有效地配合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特别在配合解决农业过关和尖端技术发展上,作出重要贡献;在某些重大的科学理论问题上取得重要的成果;二、积极培养干部,使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配套,高、中、初级研究人员之间的比例大体平衡;三、有计划地建立与充实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形成我国现代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

  针对现代基础科学的特点,应该提倡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不但深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深入了解技术问题,并且善于同设计师、工程师、技术科学工作者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应该注意实验技术及电子计算机作为研究工具的重要性;应该注意对新兴边缘学科的培养和支持。

  在基础科学规划中,对于各个学科分支作了比较全面的安排。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四十一个重点课题。这些重点课题,从国家需要看,是最急需的;从学科发展看,是具有带头意义的,是使用力量的重点。在基础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些即使在今天还看不出明显应用的研究工作,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一时看不出应用可能,而后来却成为指导生产、改造自然的有用工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各个基础学科的发展方向,扼要说明如下:

第一节 数学

  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的产生,使得各种科学技术问题能够充分使用数学工具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考察,从而大大扩大了数学应用的范围和可能性。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提出了大量的新课题。数学成果的大量积累,要求在理论上进行系统整理和进一步探讨。在数学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的数学分支和研究方向,提供了许多新的数学工具。

  十年中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数学课题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这包括:在建设事业中运用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讯息加工和计算机的数学理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和星际航行中的数学问题,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设计中的数学问题,以及国民经济计划等方面的数学问题。

  对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数理逻辑、数论、代数学、微分几何、拓扑学、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运筹学等,应当分别予以适当的安排,积极进行工作。除了继续进行过去较有基础的工作外,对于一些重要而在我国较薄弱或空白的分支科学,也应给予注意。同时,要注意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并重视数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节 物理学

  现代物理学发展十分迅速。现代物理学的许多部门和尖端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物理实验研究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对于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物理学,在发展基础科学的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特别是固体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和低温物理,既是发展原子能技术、新型电子元件、工业材料、以及尖端技术材料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进一步探索物质结构和揭露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光学与红外物理、光谱学和波谱学深入研究电磁辐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应用光学、通讯技术、物质结构分析等许多重要的技术密切相关。在以上领域内,应该着重解决有关尖端技术的关键问题,并且作必需的探索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开展系统的深入的基础研究,使我国物理学在这些方面逐步建立良好的基础。物质在极端条件下(如超高压、高温、高真空、低温等)性质的研究,也是结合尖端技术任务的重要课题,应及时开展工作,首先要大力建立相应的实验技术。

  理论物理对于综合性尖端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物理学本身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在今后十年中应得到较大的发展。

  基本粒子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具有长远的重大的意义,应积极支持,使这两门学科能够稳步地赶上国际水平。

  光受激发射的研究,为新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当前世界科学先进国家注意的焦点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应当从物理学的有关领域有计划地大力开展工作。

第三节 力学

  首先是有效地配合新技术的发展及石油开采等重大任务,解决有关的力学研究课题。因此,高速及超高速气动力学,耐高温、耐热烈振动、耐辐射的结构力学,陀螺仪和陀螺系统动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多相渗流及物理力学等课题,是力学研究的重点。

  还有些与国家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建设密切联系的力学课题,如土力学及岩体力学、结构理论、泥沙运动规律等,也是力学方面的重要工作。

  从长远发展看,有些学科,如电磁流体力学,也必须给予适当的安排。

第四节 化学

  现代化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是受三个方面的推动,即:新型材料的制备与合成;代学能的利用;深入了解生命现象的要求。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深度及其影响生产技术的程度虽有很大差异,但是从各种侧面积累起来的各个化学分支学科的知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其结果,就使现代化学科学对生产技术与尖端技术的发展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必须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开展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及高分子物理、放射化学及辐射化学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化学物理与尖端技术的联系很密切,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我国才刚开始建立基础,对它的发展尤要注意。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仍然是我国当前化学中的薄弱环节,急需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为了服务于解决我国人民吃、穿、用问题的任务,需要大力进行化学肥料、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与塑料、动植物激素的合成、抗生素、水蒸发抑制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解决原料问题。为此,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开展重有机合成的化学反应、催化及动力学的研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合成纤维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发展,必须围绕重要高分子品种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加强各项有关理论的研究。

  为了解决尖端技术中的问题,促进尖端技术的发展,必须着重开展稀有元素化学、络合物化学、高效能的分离方法、超纯分析、半导体化学、元素有机化学、高速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

  生物高分子的结构分析与合成,是现代有机化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方兴未艾的重要领域,对此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热化学、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方面基础数据测定的研究,量子化学和统计力学在化学问题上应用和发展,都应当予以必要的注意。

第五节 生物学

  近二、三十年来,生物学得到飞跃的发展,主要特征是由定性的观察上升为精确定量的分析,由宏观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结构的研究,由研究现象的个别过程扩展到现象的普遍联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细胞内精细结构和物理化学机制,同时对生物高分子的研究也逐渐上升到生命活动过程,这样在接壤处就形成了一大片新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核酸控制蛋白质合成规律的发现,预示着现代科学正面临重大的飞跃。可以预期,生命科学的研究,将对农业、工业和医疗实践中产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

  生物学是农学的基础,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能起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研究农业生产中重大的生物学问题,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是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共同的重要任务。

  实验生物学是生物学发展的主流,必须加速发展,特别是加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生物工作者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电子学基础,掌握必要的新技术,并且吸收一定数量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电子学工作者参加生物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学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实必要的精密仪器,保证优良的实验动物的供应。

  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等学科有显著的地区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错综复杂,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农业技术改革中很多问题涉及生态学,这些学科的发展有其特殊的需要和有利条件。今后要有重点地、系统地开展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改进研究方法,加强试验工作,提高理论分析,作出反应我国特色的贡献。

  随着原子能利用的广泛开展,迫切需要弄清射线对生物机体的影响,寻求各种控制、防护和利用的途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生物学的理论研究。

第六节 地学

  地学是研究地球事物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和在空间上分布、变化的科学,它从了解自然向着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向发展。

  地学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也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力发展天气预告及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水利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利用、农肥矿物原料、农田热-水平衡、农业区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农业的迅速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和有关的地质理论问题,亦需积极开展深入的研究。

  运用物理学、化学及新技术、新方法的成就,建立现代化学地学实验技术,对促进地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逐步建立探空技术、高灵敏度侦察、海洋探测、高温高压试验、精密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实验技术系统。此外,必须大力充实和健全已有的观测台站网,精确观测数据,提高观测质量。

  地学具有空间大、时间长、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必须注意各学科基本资料的累积和分析。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青藏高原等缺乏了解地区的综合研究。

  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学研究体系,必须加强空间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地质物理、地质力学、海洋物理和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气候学等重要的薄弱学科,逐步开展深部地质、日地空间物理和深海远洋研究等地学中新生长点的研究工作,以满足国家建设对地学的要求。

第七节 天文学

  星际航行时代的即将到来,引起了天文学的重大变革。现代天文学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天体物理学以及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

  天体物理学方面,应把主要力量放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和观测基础的工作上。其中,太阳物理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区物理,以及太阳活动规律和日地关系;恒星物理与天体演化着重研究变星和不稳定星、恒星的结构和变化;射电天文则着重研究太阳射电和射电天文的技术方法。

  星际航行的天文问题和天文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有关系。目前应先开展人造天体的光学定位观测和轨道理论方面的研究,做好准备。还应研究利用人造天体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途径。

  对于天文仪器的研究、试制和新技术在天文工作中的应用,应予适当的重视。

第十章 措施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关键在于迅速培养和装备起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科学技术问题、又红又专的、强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必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人才,并且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使科学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工作中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

  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建设,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必须坚决贯彻勤俭办科学的方针,分别先后缓急,有重点地使用物力和财力,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和物资。

  从开始进行研究试验到在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应该抓紧在前五年把措施安排好,使研究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在十年规划期间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专业研究机构的建设

  研究机构的建设,应该根据集中使用力量的原则,在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充实和形成研究中心。首先选择一批现有的研究机构(包括高等学校),分期分批地重点加以充实,同时,新建若干个重点研究机构,以加强重要、急需的空白薄弱部门,使重要的专业和学科分支,都有人员配套、装备先进的研究中心。各个研究中心,应该根据研究方向和任务的安排,在研究室和试验基地的设置、人员编制、仪器装备等方面,作出总体设计,经国家批准以后,列入国民经济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切实保证。

  建立和健全研究机构的技术系统,使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维护、设计、试制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充实研究机构的附属工厂。

  高等学校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发挥潜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应该有重点地配备一批的专职研究人员,充实仪器设备,必要时建立一些研究室(所、组)。

  有计划、有重点地充实和加强一批地方研究机构和大型厂矿企业、农坊、设计机构附属的研究(所),以解决当地、当前生产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必须注意研究机构的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设和充实一比研究机构,逐步形成第二线的研究中心。

(二)大力培养研究人才

  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培养科学人才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培养科学技术干部的规划,应该适应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需要,对于某些重要的空白薄弱科所需的人才,应采取措施,加速培养。十年内,争取在现有基础上,使大专程度以上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有成倍的增长。

  加强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十年内,研究生的数量应该成倍增长。要使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适合条件的在职干部,都有报考研究生的机会。

  要改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选拔工作。必须从分配、选拔等方面制订专门的办法和切实的措施,保证研究机构能够得到优秀的人才从事研究工作。

  各科学研究机构要注意人员配套、使高、中、初级研究人员之间,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保持适应的比例。在整个科学技术队伍中,也要注意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需要,使各学科研究人员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目前,研究机构中技术人员的队伍仍很薄弱,应在近期内采取适当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扩大队伍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已有人员的水平。应该强调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应该充分发挥现有高级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保证他们至少有六分之五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鼓励他们亲临研究工作第一线,为他们配备得力的助手,逐步形成稳定的、水平较高的学术核心,发展各自的学术特色,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要特别加强中级研究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创造进修和深造的条件,争取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研究工作的骨干,加强学术指导力量。必须反对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平均主义,要大胆提拔和重用优秀的青年研究技术人员。

  建立和健全各种学术称号的制度,进一步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积极性。

  为了做好人才的分配和使用工作,应该制订科学研究人员的选拔、分配、调动、考核、晋级、奖励等各种制度。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科学技术干部的管理工作。

(三)改善科学器材工作

  科学研究用的仪器仪表、特种材料、元件和化学试剂,品种多、要求高,直接影响着研究试验的速度和水平。

  必须迅速提高科学器材的产品质量,制定严格的检验制度,使各种仪器仪表、化学试剂等的规格,符合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必须大力加强科学器材的研究、试制工作。已经试制成功的品种,各有关工业部门应安排工厂进行生产。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力量,充实和建立必要的试制车间,小量生产科学研究专用的和需要量不大的精密仪器仪表、特种材料、元件和超纯试剂。

  对于一些国内一时尚不能制造而又急需的科学器材,要适应进口、

  实验动物和菌种等,是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试验材料,要求的品种规格较严。需要建立实验动物和菌种的研究供应中心。

  加强中国科学器材公司和科学用品服务处,改进科学器材的供应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广泛组织有关工厂及时生产非标准部件和特殊材料。加强仪器仪表的修配工作。

  充分发挥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作用。这类仪器设备,由国家科委根据合理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和调整。在基础较好的研究机构,建立贵重精密仪器中心,组织协作,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技术,保证环境卫生和必要的防磁、防震、防潮、恒温等条件。

(四)统一管理科学投资

  科学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中间试验费费用和研究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必须实行统筹兼顾、重点使用的原则。必须确保规划中各个项目所必需的资金。

  为了合理分配和使用国家资金,需要实行科学投资的统一管理。中国科学院、国务院有关各部门和各地方所需的科学投资,应在年度计划中,由国家科委根据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确定的投资总额,分配指标,并监督使用,防止挪用。国家科委还可掌握一定的资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的与紧急的需要,按课题分配给有关单位专款专用。

(五)加强计量和标准化工作

  计量基准,是保证科学研究试验数据正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尖端技术所必需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在前五年内,应该把长度、热学、力学、电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化学等十大类、七十六项、二百一十四种计量基准、标准大部建立起来,并不断提高其精度,扩大计量范围,研究新的测试方法。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大区的和专业系统的一级检定所,并加强和充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量机构,组成全国计量网和各种量值的传递系统,做到各种量值的全面统一。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必不可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究制订工农业产品标准和科学技术符号、代号等基础标准,对于发展现代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成就,有重要作用。各工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应该把研究制订标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五年内,国家标准应达到一千至一千五百个,十年内达到三千至五千个,并制订足够的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

(六)加强情报、资料、图书和档案工作

  为了自力更生地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必须加强情报、资料、图书和档案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充分交流、有效利用,以利用于充分运用国内外的成就,避免或少走弯路。

  加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七个地方情报中心。加强各部门的专业情报机构。改进进口书刊的管理办法,广辟途径,收集国外的科学技术和技术经济情报资料,做到国外公开发行的重要文献资料基本齐备。加强国内情报资料的交流工作。加强情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对策。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筹建中央科学技术情报文献资料馆,并有效地组织情报资料的交流。

  充实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若干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和各专业、各地区的中心图书馆;建立若干个科学技术图书馆。改进编目和检索工作,开展咨询等业务工作。

  加强国外书刊和情报资料的报导和复制工作。试制和生产现代化的复制工具,充实和建立若干个复制工厂(车间),使国外发表的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很快就能复制出来。

  建立和健全各工业企业和研究、设计机构的技术档案工作,逐步筹建若干部门的专业技术档案资料馆,使技术档案完整、系统、准确和安全地保存下来,并做到查找调阅方便。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出版事业。系统地组织撰写和编译和种科学技术著作、科学技术年鉴、科学史、科学管理和组织工作的论著、技术手册、工具书和科学技术普及读物。成倍增加科学技术书籍的品种和发行量。加强科学技术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提高质量;适当增加杂志的种类,扩大发行量。

(七)健全成果鉴定和奖励制度

  迅速建立和健全研究成果的鉴定制度,使研究成果都经过严格的科学技术鉴定。健全发明的登记制度,使所有经过鉴定的发明都有准确、简明的记载,并且印发各地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机构备查。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老师和工农革新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八)建立中间试验基地,加强技术推广

  必须加强试验基地和中间试验工厂的建设工作,制订中间试验管理办法,解决中间试验所需的投资、器材、人力等问题。要针对经济和国防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若干个试验基地和中间工厂。要使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有必要的试验场地,并按农业区划建立综合农场,先行试验和采用各种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使之在普遍推广中起示范作用。

  制订推广制度,建立和加强推广工作的技术队伍(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创造条件,使研究成果都能迅速地推广应用。

(九)大力开展学术活动

  各科学技术学会、国家科委各专业组和各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学术活动必须请求实效,要注意保证科学研究时间。通过学术活动,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交流经验,组织协调,提高水平。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方向、技术政策、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各有关部门对这些建议,应予充分重视,认真处理,答复建议人。

  组织有经验科学技术专家作短期的学术出差和讲学。

(十)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要广开门路,认真开展。如积极参加国际上的重要学术活动;组织有经验的科学技术专家出国访问考察;派遣留学生、实习生;以至购买专利和购买仪器设备等。

  要密切结合规划中所规定的任务,制定国际合作、交流以及技术进口计划。

(十一)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迅速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是件大事。

  首先要组织和扩大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分子的队伍,科学技术协会和各个学会要注意组织和动员学校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俱乐部、技术推广站、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等群众活动场所,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要采取各种形式,如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画、连环画、展览会、报告会等等。发展科学技术电影事业。安排科学技术普及仪器和模型的生产。

(十二)加强科学技术的组织工作

  选拔优秀干部,充实科学技术组织工作的队伍。加强对计划、器材、情报、图书、档案资料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提高工作。使他们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组织工作的才能。要使他们长期稳定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成为热爱本行、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

  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研究机构的领导水平和组织水平。

  各级科委、各部门和各专业组应该加强科学研究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于由几个单位共同进行的研究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应该起核心作用,组织参加协作的单位,按照规划的要求,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应该建立各种制度,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发展的需要,经过有关领导部门批准后,对规划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结 束 语

  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巨大发展的新的起点。这只是事情的开始,必须尽一切努力贯彻执行,保证规划的实现。

  完成规划的任务,需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需要认真贯彻执行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也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为科学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按照规划,抓住为国家建设和科学本身发展需要解决的课题,坚持不懈,做出成果。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是那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不辞劳苦,不图侥幸,不怕失败,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坚持工作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现代科学技术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复杂,要求我们更好地组织科学技术力量。我们应该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运用集体力量,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来攻克现代科学技术的堡垒。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民主作风,善于和别人团结共事,共同完成国家的任务。年长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应该热心培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年轻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应该虚心向前辈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见解,不要存门户之见,应该通过百家争鸣求得真理。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行技术责任制。有了党的方针政策,又有了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讨论拟定的科学技术规划,对于研究试验工作具体途径的选择、研究试验工作的进行,都应该由科学技术工作者负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者必须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于负责,在党的领导下,在同科学技术组织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下,担负起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和广大工农群众一起,促经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者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制订,应当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政治是统帅。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高政治觉悟,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国内外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要把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抱负和祖国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辨证性质,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日益增长。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家积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逐步学会在研究工作中运用这一有力的武器。

  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是一项伟大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并且已经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了前一时期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继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贯彻到科学技术工作中去,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就必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赢得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http://www.most.gov.cn/ztzl/gjzc ... t20050831_2443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3:10 , Processed in 0.0486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