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5|回复: 0

钱江:从农场走出的副总编辑

[复制链接]

7

主题

100

回帖

42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25
发表于 2020-7-27 04: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籍贯:上海

插队地点:巴彦淖尔

主要事迹:为新闻事业孜孜不倦

30年前,他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农场的知青;30年后,他已经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副总编辑。他说:“将近7年艰苦的知青生活锤炼了我的毅力,4年之久的大学生活又让我走出了知识的荒漠。我对那段生活感激不尽。”

他就是钱江,一个将苦难诠释为奋起之力的人,一个把耗散的青春标示为青春无悔的人,一个孜孜以求拼搏进取的人。

但是,农场生活同时也锻炼了钱江的意志力和处事的能力。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从来没有放弃学习,没有停止过自学。在大漠孤烟的屯垦岁月里,他常常捧读司马迁的《史记》,这些书籍给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启示了他未来的努力方向。

从农场走到大学校园

1977年,是令无数人难忘的一年,“文革”结束后,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招生制度得以恢复。在第三次复出不久的邓小平的决策下,废除了在“文革”中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做法,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在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中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那年冬天,全国570万考生带着期盼已久的激动心情走进了考场,走进了他们生命中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崭新春天。

钱江,也加入到了这场力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中。

由于家庭出身,1977年之前的机会与他是无缘的。突然得知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钱江的心情忐忑不安。“一方面,因为我没有上过高中,虽然从来不曾停止过自学,但作为一名70届初中生,我的实际受教育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小学毕业,在离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复习时间。另一方面,我的父亲蒙受1957年之难,虽然已经‘摘帽’,但‘摘帽右派’的‘帽子’还箍在头上。”钱江说。

这些原因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上学机会。眼下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即使考试过线了,会有学校录取他吗?虽然他满怀希翼,但是心里却七上八下。这是钱江当时最大的顾虑。 “在那个年代,像我们这样的知青,要想走进大学的校门,代价实在太大。同为知青,谁不想上大学?”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是不可能在短短的3个多月的时间内考上大学的。

临考的那天,农场开出了3辆大卡车,将大约150人运到了县城磴口参加高考。最后揭榜,只有3人考上了大学本科,2人考上了大专。钱江成为当时内蒙古师范学院1977级529名学生中的一员,他的小学同班同学中,只有3人上了大学,初中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人上了全日制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激动得双手剧烈颤抖。我真切地感受到,‘文革’终于过去了,我的新生活开始了。”时至今日,钱江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从此,命运在他身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走出知识的荒漠

1978年3月19日傍晚,钱江和来自同一个农场的史培军(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一起在临河坐上火车,前往呼和浩特,到内蒙古师范学院报到。

这是钱江初中毕业后第一次走进一所大学的校门。然而,这一刻对于他来说来得太不容易了。

走进学院大门的时候,他和史培军相约,来到了这里,一定要努力学习,把丢失的青春年华夺回来。

校园里也留下了关于钱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刻苦读书,珍惜时间是钱江大学生活的主要特征。

来到中文系之初,钱江最关注的是老师,他最想知道老师们怎么读书,怎样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课堂上,他如饥似渴地倾听,在课堂下,他抱着成摞的书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 “30年前走到学校,坐进教室,就像生命又重新开始。虽然艰苦,但很快乐。”

当时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有少量应届生,更多的是拖家带口的大哥大姐,他们也是早出晚归,大家的学习劲头是一样的。“我感到了一种孤独,我为同学们被‘文革’消耗的青春而伤感。我勉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就像身上有着几个人甚至更多人的青春。”钱江说。

钱江上大学时,物质还不丰富,许多东西要凭票供应,在窝头、钢丝面,还有白菜炖土豆的单一伙食中,依然有充满乐趣的时光。那会儿,不少下午是自习时间,钱江就是在这样的下午中拼抢图书馆座位的勇敢者之一,这不仅需要体力和勇气,也要付出一些时间代价。要想抢占到座位,就得早早去排队,等到大门刚打开,便蜂拥而入。“那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钱江说。排队等待时还可以看一会儿书,也能够有少许时间和其他系的同学聊上几句。这大概就是钱江在大学中最经常的“社会交往”了。

熟悉钱江的同学都说,在大学4年中,他每天都为计算如何用足24小时思考一番,哪怕多睡了5分钟都会心疼不已,更没有星期天的概念。即使作为中文系学生,看一些必要的电影演出,都是经过仔细掂量的,生怕浪费时间。

也是在这个时候,钱江从旧报纸中“堆”出来了自己的书法成就。“上学的时候,钱江天天用旧报纸来练写毛笔字,他的座位里面、书桌上面每天都堆着一大摞写满了毛笔字的旧报纸,正面写满了反面写,因此,才有了他今天的书法成就。”他的同学腾和说。

大学的生活也改变了钱江内向的性格。

一提到当年中文系的“眼镜蛇男声组合”,校园里无人不知。他们的深情演唱经常在校园里飘荡。钱江就是“眼镜蛇”的成员之一,在学校的舞台上,留下了他多才多艺的身影。

除了体育锻炼,钱江很少有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可是,突然有一天同学们要选举他当小组长,把他急得要命。“当时,我生怕课外活动多了影响学习,于是四处央告求情,希望同学不要把选票投到我身上。” 没料到亲爱的同学还是把他推选到小组长的岗位上。于是,钱江在上任之时发表演说:“我当小组长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在本班各小组间的篮球比赛中夺取第一名,实现了目标就请大家另选高明。”大家一致说好,可以同意。过了大约半年,班里果然组织篮球比赛,本小组上场同学个个用命,场外拉拉队同学声嘶力竭,同心协力,真的把冠军拿下来了。钱江大喜过望,并请大家高抬贵手:“既然目标已经实现,就免了我的小组长之职吧。”这时候大家都不肯认账了,说这个小组长当得还可以,如果同学们没有意见,就让他当下去吧。他没有办法,手书辞职报告一纸,交给了班长侯世忠,侯世忠看了一通,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不许辞职,要努力做好工作。”结果,这个小组长,钱江就一直当到了毕业的时候。

现在想来,他深深感谢同学们给的这个机会。“我只后悔做得太少了,这是我对大学生活的歉疚。如果这段生活重新开始,我还愿意做本班小组长。”钱江不无遗憾地说。

大学时期的文学梦想

在大学,钱江一边读书,一边还做过些文学梦,想像着将来自己能够写些什么。可是刚入学的时候,他还不敢有此奢望,父亲还背负着“摘帽右派”的精神枷锁,他也生怕株连之风还要兴风作浪,便觉得将来要是能够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是可能有点儿名堂的,于是就努力读这方面的书。

自此,钱江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在他准备甩开笔写去时,班主任姜泽阳老师找到他,及时提醒说要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光,来日方长。父亲也来信说,发表文章不过是过眼烟云,现在是学习、读书的时候。两位长者均劝告钱江收住纸笔,继续把读书视为在校生活的第一要务。

就这样,大学四年,钱江带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带着在深夜教室灯光下对知识的渴求,带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毕业了。

小记者采访大总统

1979年1月,父亲钱辛波的灾难结束了,回到北京重返新闻工作岗位。1982年,毕业后的钱江也有了回到北京工作的机会,他当时在北京《体育报》当记者。

钱江当记者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很多人不敢想的,那就是他要研究乒乓外交。对这个事情,他曾在《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后记中写到:“‘乒乓外交’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上海嘉定县的一名中学生,上小学的时候,我曾是学校乒乓球队的选手,‘文革’横扫一切的风暴卷来,把学校里的乒乓球台连同我的乒乓球梦一起卷走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期间,我实在找不到地方打乒乓球,一种热情驱使我天天走到邮局旁边的阅报栏前,一字不漏地阅读有关比赛的消息,尽管这种报道太少了,只在报纸上占一个角落。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竟会由我来写‘乒乓外交’”。

1985年,钱江已经成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当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五次来华访问。9月4日,尼克松总统来北京一所学校参加会议,当天,数万人聚在校园迎接尼克松总统的到来,场地拥挤不堪,带着对求知的渴望,钱江想冲上去请总统发表对“乒乓外交”的看法,几次都被保镖挡在了人群中。突然,趁保镖没注意,他一个箭步冲到尼克松总统身边,在热情的总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后,保镖纷纷后退。同事也给他拍下了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此次,为钱江关于“乒乓外交”的采访拉开了序幕,也开启了他采访世界名人、顶尖人物的先河。此后,基辛格博士、欧洲议长、巴基斯坦总统都成了他的采访对象。《“乒乓外交”始末》也于1987年5月出版,并在当年底被全国17城市连载作品评议会授予一等奖,这部著作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重大外交事件的长篇历史纪实作品,它也是钱江一系列著作的开端。也由于那次采访的机缘,钱江和尼克松成了书信往来的朋友。他说:“重要的是你也要平视他,他也是普通人,和他对话,是对自己的一种确认和肯定。”

孜孜不倦的新闻工作者

1982年初,毕业离校前夕,许多同学送给钱江笔记本,上面写着滚烫的话语。78级艺术系的王铁全以精湛的书法给钱江写了毛泽东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副对联,他一直保存着。钱江说,这两句话是时刻激励他的座右铭,让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追求。

1984年9月,钱江以新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7年,获该院法学硕士学位;此后任《人民日报》驻云南记者,并很快成为首席记者;1994年到1998年任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新闻部主任;2000年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主要负责人民日报地方新闻的报道和编辑;2006年11月调海外版任副总编辑。其间,他还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过一年高级访问学者。虽然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是钱江依然用孜孜以求的心态对待自己,以近乎苛刻的规定来要求自己。


2008年09月09日

http://sh.people.com.cn/n/2012/1130/c346508-1779658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4:11 , Processed in 0.0309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