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斯之后有历史学家 Jeffrey S. Kopstein, Jason Wittenberg 扩展了“邻人”的概念,他们用“亲密暴力”(intimate violence )的概念来分析种族暴力和大屠杀,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解释。作者将暴力的根源定位于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民族统治地位的努力,而不是反犹太主义仇恨或对共产主义的报复。我们可以看到,亲密暴力的概念,原来主要用于定义家庭暴力中的熟人和伴侣关系;扩展开来,可以有更大理论张力。也许未来的研究者,可以在其熟悉程度上再细分为相同又有差异性的范畴,例如邻里、校园、职场以及族群关系中的暴力。
在1989之后,普通人这个观念作为有关大屠杀的话语范畴,获得了极大的重要性。它的增长标志着在德国和波兰的历史讨论中有了根本变化。在德国,这一类别与美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布朗宁《普通人》(1992)(中译本为《平民如何变成屠夫》,张孝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一书引发的对大屠杀的犯罪和责任问题的研究方法的转变有关,同时也与另一展览有关,这个展览是“Verbrechen der Wehrmacht 1941年-1944年”(歼灭的战争:1941年至1944年德意志国防军的罪行),由汉堡社会研究所于1995年组织。在波兰,“普通人”在大屠杀期间的负面作用这个问题首先随着波兰历史学家扬·格罗斯出版《邻人》(2000年)而引起公众辩论。
前述影片《沉默的共谋者》的一位影评人 MORITZ PFEIFER这样评价了格罗斯《邻人》的深远影响,他说:每过几十年,就会有一本书,它显示出的我们思考历史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受过霍华德·辛恩(Howard Zinn)的 《人民的美国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教育的学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对美国统治者的功绩比他们的父母更为批评。同样,波兰儿童最有可能对他们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受害者的角色有另一种看法,如果他们是由Jan T. Gross的《邻人》这本书作为指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