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5|回复: 0

贺阳:邓拓和丁一岚

[复制链接]

0

主题

252

回帖

8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77
发表于 2020-6-1 03: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年3前写给邓小虹的一封信。
   小虹:你好!你寄给妈妈和我的两本传记以及《邓拓诗集》,我已一口气读完了两本传记。尽管过去对两位老前辈特别是你父亲的事情知道不少,但是这次从书中了解了许多细节之后,还是让我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你的父亲母亲怀着救国济民的信念,十几岁就远离家乡,投身革命事业;尽管历经千辛万苦,特别是经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压和委屈,但是他们的信念至死没有改变——他们的那种思想境界、那种坚定与执着,是我辈和我们的下一代难以想像、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除去文革前夜的苦难,1956到1958年你父亲在《人民日报》的最后那两年多,我感觉是最委屈、最痛苦、最艰难、最忍辱负重的一段经历。读过《邓拓传》,我对这段历史的细节,比以前更加了然于心。在我看来,这一时期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三件事:
   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奉命刊出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这篇社论稿,是针对当年经济工作中出现的过热苗头,根据刘少奇和周恩来的一致意见,由刘少奇布置中宣部起草,经邓拓、陆定一、胡乔木、周恩来、刘少奇等多次修改成文,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批示“不看了”。作为《人民日报》的社长,你父亲当时就已经看出毛泽东似有保留,还特意吩咐报社用小一点的字号刊出,以期尽可能“减低影响”……即便是这样,你父亲还是没有躲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厄运……
   1957年4月10日中午,《人民日报》全体编委和理论部的王若水被召到毛泽东的卧室,刚刚起床的毛泽东穿着睡衣,靠在床上,半躺半坐,编委们围坐在床前的一排椅子上——毛在深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时也经常采取这种“模式”——毛泽东严厉斥责了邓拓和《人民日报》的种种“问题”,指责他们是“书生办报、死人办报”,并且不允许邓拓解释和说明……毛泽东还讲了一番关于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话,邓拓当时没有弄清楚毛的真实意图,想请示几句,也没有得到允许……
   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当着全体与会人员的面儿,毛泽东又用十分尖刻的语言,把邓拓训斥了一通……不得不说的是,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为一年多之前的“反冒进”一事,也把周总理斥责了一番,以致总理一度提出辞职;我一位中学同学的父亲范若愚作为总理的政治秘书,当时曾协助总理起草检讨稿,明明是为国为民做对了的事情,却要在强力打压下违心地一遍遍检讨,总理当时内心的凄苦难以言表……
   当年那样的委屈和艰难你父亲都扛过去了,可是他还是没有扛过那罪恶的文化大革命。我总觉得,你父亲和田家英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作为早年投身革命的中共高级干部,他们都才华横溢——当然邓拓的涉猎面儿要更宽更广一些——他们都坚定执着、刚正不阿,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难得的中共党内精英,在那种恶劣的政治生态下,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竟然没有能够幸免,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重大损失。
   你父亲在经济——我过去没有想到他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在哲学、历史、新闻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词、书法堪称大家……如果不是54岁就含冤离世,他必定还能够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做许多大事好事……
   你的母亲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开国大典上,作为来自解放区的播音员,她曾和齐越在天安门城楼上做现场直播;十年浩劫之后,她亲手筹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我还发现,当年在广播事业局“犯错误”的你妈,和在新疆党校“犯错误”的我爸,还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被“引蛇出洞”的;他们对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等运动的看法和意见,几乎一模一样;你妈所受的处分是警告、撤职、下放劳动;我爹的是撤职、降级、下去“搞社教”……看来,他们大体上属于同类人物,他们那类人的确为当时的政治生态所不容……
   你的哥哥邓小云,是我在一零一中读书时的学长——当然,那时他是一位风云人物,我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初中小孩儿”——当时全校人所共知,小云的绰号叫“肯尼迪”,可能是因为他的长相酷似当时的美国总统,加之本人风流倜傥;我印象中他的跳高成绩相当了得,俯卧式过杆儿的姿势很漂亮;我们初二时上课的平房东二排教室离他们班很近,课间休息时常见小云和几个弹跳好的同学面对一堵砖墙练习徒手攀跃……1965年下半年,小云通过了招收飞行员的体检,当时全校师生开大会欢送他,会后小云在众目睽睽之下爬上一辆卡车飞驰而去……
   你的妹妹邓岩岩,和我妹妹是北京小学的同班同学、很要好的朋友。现在她们俩一个在美国东部,一个在西部,常常在微信上聊天、交流……
   顺便说一句,那天收到你寄来的书,看到你在几个扉页上分别写给妈妈和我的题签,我眼前一亮——这字儿写得可够漂亮的!读过传记,才知你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从小学起就开始苦练书法。真乃虎父虎女也!
   看了顾行、成美伉俪以及两位中年作者写的这两部传记,我发现你们家还真是有不少“巧合”之事。比如,你父亲是福州人,巧的是从天津到晋察冀、后来和你父亲结合的你妈,籍贯居然也是福州!真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又比如,1937年你母亲初到延安时,刚满16岁;巧的是31年后你上山下乡到延安,居然也是16岁……真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2016年4月12日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29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6 12:08 , Processed in 0.0455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