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5|回复: 0

悼念叶永烈: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复制链接]

0

主题

252

回帖

8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77
发表于 2020-5-20 1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15日,著名科普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生前,他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归纳:

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这个数字似乎还没有包括他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也有135万字。

我知道他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没有想到这么高产。

他的作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也包括我。

我和他素不相识,但似乎也有一点缘分:

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是在我的家乡湖南邵阳写的(详见后述)。

我在一家通信企业工作,我们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第一个无线电话产品“小灵通”,得名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是1996年,UT斯达康公司得到叶永烈的无偿授权,将他们生产的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命名为“小灵通”。

当然,我也是叶永烈多年的粉丝。我的个人藏书有限,昨天随便一清,居然也找到7本他写的书。

此刻,除了谢意,还有敬意。

叶永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科普作家。

据他自述,他走上科普道路,与一次湖南之行有关。

1958年9月,正值“大炼钢铁”高潮,全国各地很多新建的“钢铁厂”和地质队急需化验人员。周总理亲自建议:派北京大学化学系师生赴各地支援。当时,叶永烈是北大化学系二年级学生,和部分老师、同学被派往湖南省邵阳县“下塘云钢铁厂”,他担任化验员和培训老师,紧张工作了100天。此间,他以“县化验室叶永烈”的名义写了《两种矿物肥料介绍》和《度量衡的换算》两篇科普文章,分别刊登于《邵阳报》和北京的《科学小报》。

1959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引起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曹燕芳的注意。

1960年,他成为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1961年,他21岁,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预言未来将出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无人驾驶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预言,大多已得到了验证。

1963年,他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当时实行六年学制),分配到上海某研究所,一度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后调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

1976年春,他发表了文革后期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

1978年8月,他在17年前创作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得以出版,大受欢迎,前后印了400万册。

1981年,叶永烈担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1984年后,又出版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

但叶永烈注定不只是一个科普作家,因为他的目光超越了科技领域。

1980年代初,他写了10万字的科幻小说《爱之病》,预言爱滋病将进入中国并带来强烈冲击,被一些人认为是无事生非。

他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巴金的梦》,预言将来一定会实现巴金老人的梦想,建立一个牢记历史的博物馆,当然又犯了忌。

1984年之后,叶永烈从科普作家转型为纪实文学作家。面对《北京晚报》采访,他说明了原因:

一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召唤,觉得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二是在1983年底我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遭到密集性的批判,我决心离开科普界;三是经过考核,我成为上海作家协会首批专业作家,从上海科协调往上海作协,意味着从“科”转“文”。

在纪实文学领域,叶永烈硕果累累:

他的“红色三部曲”,包括《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和蒋介石》三本书,共120万字。

他连续出版了《江青传》《王洪文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后来,又把这四本书合并为《“四人帮”兴亡》一书,共150万字。

还有《陈云之路》《胡乔木》《陈伯达传》《沉重的1957》《反右派始末》等专著。

还有散见于各种报刊的大量纪实文章,如《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九死一生献国策》,等等。

他以一人之力,重新梳理了中共党史,还原了多次政治风云、多个历史人物,破解了众多的历史之谜。

他的纪实文学,大都有很好的销量。似乎可以说,他的纪实文学是关于历史真相的科普。

难得的是,他的“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亡》《陈伯达传》《胡乔木》等重要著作,都经受了中央权威机构的审核。

这些成绩,不仅远超大多数学者专家,也胜过了很多研究机构。

叶永烈纪实文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环境比较宽松外,至少还有他自身的几个因素:

一是善于选择传主。2017年5月23日,叶永烈在湖南理工学院向该院师生传授经验:

我写传记有几个原则:第一,知名度高,透明度差;第二,最好是没人写过;第三,这个人的生死可以折射一段重要的历史,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他本人健在的话,能够接受我的采访。

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也可以写。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

二是开创了新的纪实风格。他在《我的纪实文学创作》一文中写道:

我先是看了两类书:

一类是中共党史专家们写的专著。他们的书,论述清晰,史实准确,但是可读性差,近乎教科书。

另一类是小说家写的,如唐人写的《金陵春梦》。他们的书,可读性强,文学色彩浓厚,但是虚构成分颇多。

我决定走“中间道路”,介乎党史专著和历史小说之间,扬长避短,吸取两者的长处,克服两者的短处:既求史实的准确,又讲究作品的可读性。

三是勤于采访,严于考证。

作为理工男出身的作家,他的个性和文风比一般作家严谨得多。

叶永烈坚信:“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七分跑,三分写。”

有朋友提醒他:写纪实文学,不仅要有“文”,有档案文字资料;也要有“献”,即当事人的口述。

所以,他不仅经常跑档案馆、图书馆,也非常重视采访当事人,开展实地调查。

他曾三次采访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第一个把逮捕“四人帮”等人的细节公布于众;

陈伯达出狱后直至去世,叶永烈是唯一的采访者;

他采访过年逾九旬的党史重要人物罗章龙、郑超麟、王会梧;

采访过全国闻名的“右派分子”陈仁炳、葛佩琦;

采访过文革名人王力、关锋、戚本禹、毛远新等人;

采访过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张闻天的夫人刘英、陈云的夫人于若木、田家英的夫人董边,等等。

不少当事人在接受采访不久,就去世了。所以,叶永烈做的走访工作是对历史资料的抢救。

由于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他的家成为一个“私家博物馆”。

后来,他把这些宝贵的采访录音、文档资料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已完成这些资料的数码化。

为了写作,叶永烈也付出了代价。

文革期间,他被迫封笔8年,饱受煎熬。

终于可以写作后,他就拼了命地写。他对《北京晚报》记者说:

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

长期写作,导致视力下降。1991年因为“视网膜脱落”动过手术。术后,他不用眼睛,在一张纸上盲写,交给妻子誊抄。

不久,左眼彻底失明,右眼也有800度的近视。为了继续写作,1992年,他购买了一台286电脑,是第一批利用电脑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他是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但为了减少各种麻烦,从不报销差旅费用。

纪实文学涉足历史,经常遭遇雷区。虽然叶永烈机敏过人、身段灵活,难免也有受挫、受委屈的时候。

在《出没风波里》一书中,叶永烈引用了北宋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渔者》作为题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世人只喜欢鲈鱼的鲜美,只看到渔舟的潇洒,只有渔夫自己才知道打鱼的艰辛。

当然,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也有一些不足。

“高产量”和“高质量”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几乎不可能和平共处。高产之下,难免也有瑕疵。

在《黑红内幕》一书中,叶永烈说:

我以“两确”作为写作原则,即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但严格说来,观点只有相对的正确,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和其他作家一样,他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

读叶永烈的纪实文学,有一个突出的感觉:考证严谨翔实,文笔也够生动,但分析深度不足,往往浅尝辄止。

即便如此,叶永烈也很值得尊敬。他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大量考证、记录工作。特别是对文革史料的挖掘,对历史真相的科普。

毫无疑问,十年“文革”是二十世纪发生的大事件,不仅影响至今,还将长期影响下去。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迄今为止,这个《决议》未被废止。但由于种种原因,文革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些人(如极左分子)似乎也不希望后人知道真相。

所以,叶永烈的考证、记录工作尤其具有意义。这也是他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昨天,正是发布“五一六通知”、拉开文革大幕的纪念日。一晃,已经54周年了。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三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0:20 , Processed in 0.0867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