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在研究中美关系的学术圈子中,可谓如雷贯耳。据马若德学生欧阳斌回忆,当年其研究文革起源三部曲的第一、二卷在大陆出版,出版社未征求马本人的意见,就将其名字Roderick MacFarquhar直译成“麦克法夸尔”,“马若德”一名当时鲜有人知。马教授后来索性把麦克法夸尔放到中文名片“马若德”的括号里面。从此,中国称他为“老马”或“老麦”的都大有人在。
马若德的父亲是外交官。虽然出生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但他与中国的缘份,早在中共建政初期就开始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小马”在牛津大学毕业,旋即在《每日电讯报》、BBC做了大约十年的记者,跑的正是中国新闻。后来他到哈佛读研究生,师从美国的中国学泰斗费正清,毕业以后供职于英国外交部,以高级文官身份在1971年首次访华,比尼克松还早一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若德回到母校哈佛大学任教,1998年到2004年更出任哈佛大学政治系主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由他倡议并主办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全球研究中国的英文刊物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
马若德是海内外研究文革历史的权威。他最有影响的著作俗称“文革三部曲”,书名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包括首卷《人民内部矛盾》(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二卷《大跃进》(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0》、三卷《浩劫的来临》(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
马若德的导师费正清高度评价这部划时代巨著,认为修复了文革期间出版的大量文献,找出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根源。对“大跃进”精辟而全面的总结,更是没有前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对马若德的文革研究高度重视,隶属中央党校的求实出版社以有删节方式出版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中译本,首印发行量共十一万册,盗版则难以计数。据称出身贵族世家的马若德,对钱财并不在乎,稿酬版税分文不取。
虽然文革在中国大陆还是“敏感话题”,西方有些学者亦被官方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物而禁止入境,但老马显然是例外。2011年,他受北京大学邀请来华演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亲自主持,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听取他的高见。
毕生致力于中国报道和中国研究的马若德著作等身,论文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百花齐放与中国知识分子》(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毛泽东治下的中国 –政治挂帅》(China Under Mao: Politics Takes Command )、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1949-1971》(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71 )、《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九十年代的《中国政治 :1949-1989》(The Politics of China, 1949-1989 )、《中国政治 :毛和邓的时代》。马若德最后撰写和编辑的论文集,是去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The Politics of China: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时他已届八十七高龄了,真可谓“老马伏枥,志在千里”。
在哈佛执教数十个春秋,马若德桃李满天下。习近平的千金习明泽就是其学生之一。在香港,经常在媒体撰写专栏的科大教授丁学良、十六岁就跳级读哈佛的才女、中文大学教授林夏如,都是老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