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12|回复: 0

毛主席和摄影师吕厚民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1-23 17: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在毛泽东身边最长的摄影师,


1950年至1964年的十四年间里,


兼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


留下了大量主席生前的珍贵影像。


并与徐肖冰、侯波等一起被认为是


毛泽东的“御用摄影师”。


他就是——吕厚民,


中南海摄影师、组长。


开始给主席拍照的时候,


吕厚民感到很矛盾:


一个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


一个是生活中亦师亦友的毛泽东。


经过不断的接触,吕厚民开始


以职业化的状态面对这位开国元勋。


在他的眼里出现了两个毛泽东:


既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领袖气魄;


也有朴实亲切的父亲慈爱


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21岁成主席“贴身摄影师”,相伴十四载!


1958年,吕厚民手拿闪光灯、相机、挎包和毛主席握手。


1928年9月9日,吕厚民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1948年3月,担任过小学教师一职,同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到照相科,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






毛泽东、朱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体育运动会闭幕式(吕厚民摄,1952)1950年初春,21岁的吕厚民接到组织通知,前往中南海警卫处工作,主要是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拍照。之后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内,一直负责为毛泽东拍照,也为与之相处时的周恩来、朱德等多位开国领袖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这些照片在如今看来,都是相当珍贵的历史资料。1954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吕厚民/摄“当时拍摄的照片并不对外发表,而是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保存在新华社。”吕厚民说道,“当时没有想太多,纯粹当做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而今回想,当时心无杂念,努力拍下自己眼睛见到的、心中理解的伟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恰好给后人提供了关于那一段历史的最丰富直观的素材。”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人工湖。吕厚民/摄据吕厚民回忆,毛主席很随意,不管是在藤椅上打赤膊休息或者抽烟,毛泽东从来没说过哪个能拍,哪个不能拍,哪个能发表,哪个不能发表。就拿拍过的不少毛泽东光脊背、穿泳装的照片来说,拍摄时毛泽东都知道,但从不阻止,对他非常信任。1961年,毛泽东在散步。吕厚民/摄事实上,在跟随毛泽东拍摄的日日夜夜中,他们很少用语言交流。镜头前和镜头后,这对年龄相差35岁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在中南海工作期间,吕厚民还曾五次和毛泽东亲密合影留念。1962年毛泽东与吕厚民在武汉的合影“文革”开始后,吕厚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康生、江青、陈伯达亲自批准成立“吕厚民专案组”,将吕厚民全家下放到江苏农村,实行严厉管制。在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他曾留下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遗书自杀过。后来,他来到北京,给毛泽东写信。在他的信送出的第三天,毛泽东便亲自批示恢复了他的工作。毛泽东对这个“短小精悍”的摄影师一直没有忘却。每一张经典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1956年,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拥抱毛泽东。吕厚民/摄《毛泽东在办公》、《毛主席在庐山》、《毛泽东打兵乓球》、《毛主席畅游长江》、《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看世界地图》……这一张张著名的领袖照片,都是由吕厚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也都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与周恩来》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结束了,代表们开始有秩序地离场,吕厚民有意识地等着。这时,他往主席台扫了一眼,眼看着周恩来起身,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没有朝外走……“快!周总理正向毛主席走来!”一个闪念之间,吕厚民举起了相机。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这张照片,吕厚民说到“我当时用的是美国的闪光灯泡,每照一次就要换一个灯泡,换一张底片。拍照时,先要把片子上好,装好灯泡,然后把片盒拉开,把距离调好,再按快门。这中间要有一系列程序动作,不像现在全自动。那时就能拍一张,拍第二张两个人就离开了。如果你不等,不准备好,这张照片就拍不到了。”这幅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照片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还被制成大幅挂画,进入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毛泽东在庐山》系列▼《毛主席在庐山》1961年夏天,毛泽东在庐山连续几天不曾合眼。一个晴朗的上午,他终于停止了办公,走出数日没有离开的屋子,登上含鄱口(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几天不见毛泽东出来,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心情也比较低沉,见毛泽东出来了,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紧跟毛泽东上了含鄱口。开始,毛泽东右手拤腰不说话,站在一个石凳边望着远方。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便坐在石凳上,同英语翻译林克谈话。林克走后,毛泽东仍然坐着没有动,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宇不展,表情凝重。这时,吕厚民发现毛泽东身后的远处背景非常奇妙:天空湛蓝湛蓝,白云时卷时舒,漫天飞渡;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峦,显得愈加挺拔坚韧;山下的鄱阳湖上,云蒸霞蔚,紫气升腾。他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毛泽东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真是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毛主席在庐山》他立即取出一只深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使天空灰暗一些,白云更白一些,毛泽东的整个轮廓更加鲜明这一瞬间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也获得了国内外摄影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吕厚民的家里,还专门摆放着《毛主席在庐山》这张照片。1961年,吕厚民与毛主席在庐山合影毛主席政务繁忙,我们看到的这些诸多弥足珍贵的影像是如何完成的呢?吕厚民曾透露,这其中一些些照片是经过了提前的“精心设计”。《毛泽东打兵乓球》▼比如1962年初夏,《新体育》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幅《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就是吕厚民“串通”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做的一个小设计。吕厚民回忆说,他当时跟随毛泽东去上海视察工作。在上海西郊住宿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面有一张乒乓球台,吕厚民当时就想策划一张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他先找到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商量,决定等毛泽东散步回来时,让他不走原来的门,而是从另一条路回来,走通往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等毛泽东看到乒乓球台后,再请毛泽东打乒乓球。于是有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也是毛泽东生前鲜有的与乒乓球有关的照片。还有一些,则是“摆拍”的主席办公照。毛泽东“工作照”▼毛泽东在写唐诗(吕厚民摄,1961)1961年夏天,毛泽东南下杭州。出差时, 毛泽东准备到杭州饭店会见朝鲜的金日成。走出办公室碰到了吕厚民,吕厚民背上相机在客厅等候,毛主席见到后便伸出了手说:“好久不见,握握手吧!”这是毛泽东的幽默,明明天天在一起,他却以这样的开头话语活跃了气氛。毛泽东接着说:“你不是想拍我的办公照片吗?”吕一听十分高兴:“是呀!主席,我等了好久了!现在就照吧!时间还来得及。”毛泽东稍加思索后说:“那好,就依着你。”说罢,便再次走进办公室,提起笔写起了唐诗。毛泽东与金日成。吕厚民/摄接着又看了当天的《人民日报》,当时一版刊登的社论是《古巴必胜美帝必败》。那时候中国与古巴的关系很好,卡斯特罗主席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得到不少国家的声援。吕厚民请人协助打闪光灯的分灯,把社论标题都清清楚楚地拍了下来。毛主席在看《人民日报》(吕厚民摄,1961)吕厚民抓准时机,一卷“120”胶卷(12张装)很快就拍完了。毛泽东听到吕厚民在摇胶片的声音,这才抬起头来问:“完了?”吕厚民说拍好了。毛泽东站起身来高兴地说:“完成任务了,我们去见客人喽!”吕厚民接着说:“谢谢主席。”从此,这幅毛泽东“工作照”便流传于世,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吕厚民的记忆里,毛主席非常平易近人,他喜欢自然的东西,不喜欢摆拍,但基于当时的需要,有一些照片确实是“摆拍”完成。《毛泽东看世界地图》▼后来,吕厚民抓住机会,又多次为毛泽东拍了不少工作照,比如,《毛泽东看世界地图》,就是吕厚民一手“设计”的。1961年,中央政治局在庐山召开会议,开始,吕厚民给毛泽东拍了一些在会议上、庐山上和别人谈话或者散步的照片。但吕厚民觉得不够,也不过瘾,就总想着再多给毛泽东拍几张工作照,却始终找不到好的“点”。几天下来,吕厚民观察到,毛泽东每天去会议室参加会议时,都要路过一个大厅。他灵机一动,找其他工作人员商量了一番,决定在大厅的墙壁上挂上一幅世界地图。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平常喜欢看世界地图,如果在那儿挂上世界地图,毛泽东走到那里,肯定就会停下来看一看,这样他就可以趁机拍上一张了。于是他和几位工作人员找来一张世界地图,悄悄挂在大厅上。果然,第二天一早,毛泽东路过大厅时,一眼看见了世界地图,便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专注地看了起来。可毛泽东万没想到,就在这时,吕厚民的镜头对准了他,随着“喀嚓”一声响,一张《毛泽东看世界地图》的“工作照”,便由此诞生并留传于世了。《志愿军文艺兵拥抱毛泽东》▼志愿军解秀梅向毛泽东献花拥抱 吕厚民/摄1953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那天,吕厚民发现,毛泽东的脸色一直很凝重,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此前在朝鲜战场牺牲,当时的情景或许有些让主席心里难受。1949年,北京香山,毛泽东与毛岸英。接见时,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之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荣幸地向主席献花。这位女文工团员给毛泽东献上鲜花、握手后,突然扑到毛泽东怀里,紧紧拥抱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对于毛泽东接见的场面,吕厚民经历过无数次,可从来没见过谁会上前拥抱毛泽东,当时搞警卫的工作人员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全愣住了。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来源:《解放军画报》被打动的毛泽东闭上眼睛,旁边的吕厚民立即反应过来,按动快门,把这一感人的场面拍了下来。吕厚民拍完放下相机,发现毛泽东还是闭着眼睛,直到同下一个文工团员握手时才睁开。更多吕厚民镜头下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读书 1961年

毛泽东在北京新六所散步 1954年


毛泽东在北戴河散步 1954年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北戴河海滨交谈 1954年

毛泽东在庐山 1961年

毛泽东会见全国文艺工作者 1960年

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朱德、李济深在怀仁堂 1951年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陈毅、张闻天在中南海颐年堂 1955年





毛泽东接受少数民族代表献礼 1956年
毛泽东与科学家钱学森交谈 1956年
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欢送客人 1961年
毛泽东在中南海
1961年至1964年间,作为毛泽东的随身记者,吕厚民拍摄了大量广为人知的主席照片。而与那些会议、讲话中的历史瞬间相比,吕厚民更喜欢他拍摄主席日常生活中的照片。生活中,毛泽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席,他也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百姓的朋友……
毛泽东和孩子们在玉泉山看石碑上的诗词 1954年
1953年,武汉蛇山,毛泽东与小贩交谈
毛主席在散步(摄影:吕厚民)
毛泽东同女儿李讷等在北京玉泉山散步 (吕厚民摄,1953)
毛泽东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在一起(吕厚民摄,1954)
1950年,中南海,毛泽东。吕厚民/摄
毛泽东和少先队员一起观赏校园活动照片(吕厚民摄,1951)
毛主席和顽童(1959年,摄影:吕厚民)
1952年,中南海,毛泽东亲自为程潜划船
毛主席在北戴河和孩子们(1954年,摄影:吕厚民)
毛主席在冰场上(1953年,摄影:吕厚民)
毛主席在庐山含鄱口(1961年,摄影:吕厚民)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吕厚民/摄
1961年,毛泽东和女儿、女婿合影。吕厚民/摄
毛泽东与江青去世前几个月仍出外景!
“他能从几千人里被选出来做毛主席的摄影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吕老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原来是个小学老师,他做了摄影以后做得很好。有很多人都拿摄像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拍的像他这么好。”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说。
在朋友的印象中,吕厚民从未停止过拍摄。在器材匮乏的胶片时代,吕厚民为了拍好照片,动了不少脑子,为了随时抓拍到精彩瞬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外出拍摄时,他还自己背着重约几公斤的摄影包,爬高走低,从不让别人帮他拿。还说“包必须自己背。不然这次你背,下次他背,慢慢地我就背不动了。我自己背着,就一直能背下去。”逝世后遗体捐献,精神与作品永存!
而当他永远地放下了照相机,留给亲友的嘱咐却是:不搞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医学研究。
2015年3月9日凌晨,吕厚民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来源:壹号收藏

http://www.sohu.com/a/239160265_5565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52 , Processed in 0.0426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