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89|回复: 0

王长贤 黄亚洲  中学生短期“上山下乡”,我看就是好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8-26 17: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回眸:中学生短期“上山下乡”,我看就是好
文/黄亚洲
2010年01月02日,星期六
口述:杭四中退休教师  王长贤
记录:原杭四中学生    黄亚洲




那一场由“最高指示”引发的“上山下乡”运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吧,千丝万缕的,我不去评说它了。我今天想跟你讲的,是“文革”前浙江省杭州市的第一次中学生“上山下乡”事件,那个过程,我至今不能忘怀,对那样的一种中学生“上山下乡”,我想套用一句“文革”句式,那就是“就是好!就是好”,真的就是好,至于你怎么看,由你了。




那天我正在讲课,突然被叫出教室


那天早上头一节课,数学,我正在自己当班主任的那个班级讲课,是高二丁班吧,忽然门就推开了,一看是副校长徐仁长,一叠声叫我别讲了,马上赶去市委开会。
一个高中数学老师怎么忽然被叫去市委,我当时是吓一跳的,我只晓得市委大院在一公园那边,门口有牌子,但从来没有进去过。学生也都很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于是急忙让数学课改为“自修课”,赶快去推自行车。
那是1960年,四月下旬的一天,天气暖和。
我赶到市委,警卫拦住,一听说是杭四中老师,马上敬礼,让我进去,说会场在草坪上。
草坪在两幢房子中间,已经有许多人坐在小凳子上了,一个中学一条线。我看见我们杭四中校长王鸿礼坐在第四排的第一个,我也马上在第四排寻个小凳子坐好。
我看见了许多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班主任,大家都在坐等着,都不说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呢?
一会儿,只见对面房子旁边的圆洞门里走出两个人,一个矮的问“人到齐没有”,市教育局的领导马上回答说到齐了,那矮个子就说:“现在请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王平夷同志讲话!”
于是那个身材高大脸膛圆圆的干部就讲话了,讲话之前先摸了摸自己的圆滚滚的平顶头,他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召开杭州市高一、高二年级的班主任会议。昨天晚上,我们市委班子开会,一直研究到早上四点钟,就是为解决今年的吃饭问题。现在已是四月底,再过十多天就是立夏,大家知道一个道理,‘早稻插秧不过立夏关’,但是农村普遍反映早稻插秧来不及,怎么办?人民的吃饭问题耽误不得,我们全党都要大办农业,所以今天动员杭州的高一、高二年级中学生去农村帮助插秧,十天左右时间。高三年级就不去了,集中精力准备高考。至于你们哪个学校具体到哪个公社,我们再定。但是,你们必须保证在今天中午的十二点半,都到各自学校的大门口集合,我已经跟军分区司令通过话了,由军车来运送学生。目的地,开军车的解放军同志会告诉你们!”
王平夷书记最后说:“明白吗?”
我们一起说:“明白。”
王平夷书记说:“好,散会!”
我到现在都很羡慕那个时候的工作效率,一句废话都没有。
于是各校的校长和高中年级班主任就在草坪上商议了一下。我们决定马上回校,立即停止高一、高二年级的上课,每位学生立即回家,各自带上铺盖、十斤粮票、一两油票,不用带钱,中午十二点整回学校参加誓师大会,十二点半就准点在学校大门口集合,等待军车。




杭州的中学生,头一回以军人的姿态出现


中午十二点钟的誓师大会,开得带队老师和同学们的情绪多少激动啊,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是中央号召啊,也是杭州郊外农民们的盼望啊,别的班级不说,我只看见我的高二丁班每个学生的血都在沸腾。
而且,所有沸腾的血都在内心里面,外表上,我们杭四中这四百个高中生一律沉默安静、严肃、不出一声,全体坐在自己的背包上,坐在杭四中大铁门外面的水泥地上,等待军车的到来。十二点半,非常准时。
军车一直没有来,大家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地等下去,全体庄严,正襟危坐,不出一声,哪怕是小便,都只准到就近的大礼堂旁边的厕所去,不准再往校园深处走,一个个都是飞一样地跑去,飞一样地跑回。
那时候可以说整个杭州都沸腾了,市民们都说从来没见过中学生这么整整齐齐地坐在自己的中学门口,而且是坐在自己的背包上,严肃得一声不吭,这种场景,记得是十三年前杭州解放之时看见过的,那是进城的解放军的休息姿势。
八辆军用卡车开到,是下午五点整。我们杭四中高一的甲乙丙丁班、高二的甲乙丙丁班,八个班级共四百学生,从十二点半起,在自己的背包上,整整坐了四个半小时。
那时候杭州的8路公交车有个“杭四中站”,这四个半小时里,有多少辆8路车在这里刹车和启动啊,每辆车上的乘客看到这四百名神色庄严纪律严明的中学生都是惊叫声一片啊,杭州城真的没见过这种阵势啊!杭州中学生“上山下乡”,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
我作为班主任,坐驾驶室,坐在军人身边。我们高二丁班上的是第四辆卡车。车队过钱塘江大桥的时候,只见桥面上还徒步行进着一队又一队的背着背包的中学生,他们去的农村大概比较近,所以就没有安排军车送。我听见开车的军人一声感叹:“真像是我们九年前上朝鲜战场啊,壮观啊,也是这边军车一辆一辆地开,那边徒步一队一队地走,无非是那条江叫鸭绿江,这条江叫钱塘江。”




我虽然睡在棺材板上,但浑身是活力


下午五点钟开的车,到目的地富阳县青云公社,已经是晚上十点了。汽车整整走了五个钟头,想一想,那时候的道路多么艰难。
五个钟头之后,下了车,黑夜中,终于看见一盏晃晃悠悠的小马灯来接我们了。
提马灯的是青云公社青云大队的党支书,他一会儿就带我们上了泥泞的田埂小道。忽然后面尖叫“徐爱妹掉下去了”,我立刻下令全班同学横着走,学螃蟹,手拉手。到达村子,已是晚上十一点。
村里已经为我们安排了睡觉的地方,那是一个大仓库,分一大一小两间房,小间正好睡六个女同学,大间的挤睡四十个男同学,我也睡大间,党支书指着中间那个“高起的一块地方”说,这是供老师睡的。
晚上灯暗,也看不清楚,于是我就睡在“高起的地方”,早上起来一看,发现是睡在一口棺材上,棺盖成了我的床,学生们惊叫起来,我自己动动胳膊动动腿,还好,睡了一夜的棺材,依旧充满朝气和活力。




比武大会,看看谁比谁能干


劳动很艰苦,也很磨炼人。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出工劳动。我们高二丁班特别争气,出工时走成一条线,雄纠纠一路唱歌,收工以后主动洗刷农具。
拔秧、插秧、耘秧,每一样农活全班都做得飞快,也很保证质量。农民们见了很高兴。我把粮票和油票交给了书记,书记专门安排一位妇女为大家做饭,都说要给学生吃最好吃的“糯米”,保证学生的体力。
第七天,全公社青年组织了一个“插秧比武大会”,我们班派出了三个强手,结果一评比下来,全公社的前三名都是我们高二丁班的,学生王作鹏插得比当地青年农民还快,还匀,还齐,荣获冠军。
全公社都轰动了。
农民大叫奇怪:难道我们农民插秧还插不过城里的“白脚梗”?
我感动得悄悄流眼泪。我不敢当众掉泪,怕人家误会我是因为睡“棺材”才掉眼泪。




不仅仅是一面锦旗


这次杭州中学生下乡,成果丰硕,使许多公社在“立夏”前全部插上了秧,农民开心,市委领导也高兴,市里一口气颁发了十面“优胜红旗”。
我们杭四中拿到一面。这面锦旗,学校当然给了我们“高二丁”。
我们班一共得了四面锦旗,一面是市委给的,一面是公社给的,两面是生产大队给的。至于学校,给了我们一张奖状。
杭四中总结评比大会上,我们班评出劳动积极分子十五六个,表扬十五六个,口头表扬是全班,比其他班级都多。
这还不是主要的,我后来感到特别高兴的是,通过这次下乡,班里的学生好像都换了个人,上课眼如铜铃,专心听讲,课堂纪律大大好转,课间操也做得特别整齐,班级卫生也突飞猛进了,学生见了所有的老师都特别有礼貌,各课考试的成绩也是全年级拿第一,连外语比赛也是冠军,唱歌比赛也拿第一。
班级简直是焕然一新。
这不仅仅只是一面锦旗的鼓舞啊!
为了这样的效果,我宁可每年都去乡下睡棺材板。
所以我要说“就是好,就是好”,我也不管你们怎么想。有的人说:“难道发达国家的中学教育也要学生这样停课去劳动吗?”我没有作过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反正我的观点就是:“就是好,就是好!”




麻烦的事终于发生:叫人惊恐的无名疾病!


再过三个月,又动员中学生在大考之后下乡,参加“双抢”劳动。
我们班这次去的地方,是临安县的“白渡”大队。白渡这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有河,风景美极了,活脱脱一个世外桃源。
太阳很大,劳动很艰苦,但是学生们的干劲那都是没说的。谁知那一次突然连降三天暴雨,山洪爆发,学生中突发高烧的很多,我们班就倒下两个,其他班、其他学校,高烧不退者大批涌现,紧急送回杭州,杭州的“浙一”、“浙二”、“市一”三所大医院都住了很多,而且,再怎么诊治,都找不出病源,这是一种使人多天高烧不退的无名疾病!
这一下,市委王平夷书记真是着急了,原意是支援农业,不误农时,谁知半途杀出了这么一个无名病魔。市委书记又是看望学生,又是慰问家长,又紧急决定患病学生的医疗费、伙食费全免,忙得他没日没夜,不仅是忙,心里还急啊。
他在深夜两点,召见了“市一”医院的院长,一个名叫“李云”的博士,按现在的话讲,李云该是一个“海归”,医术不错。王书记对他讲:“查病源的任务,就交给你了!现在,全杭州老百姓的千万双眼睛都盯着我们!现在,三家大医院的所有医生的眼睛都盯着你!你完全知道肩头的份量!”
年轻的李云,真是个敢于冲云破雾的人啊,他愿意立军令状,他二话不说带领“科研小组”直奔临安田头,没日没夜地分析研究,仅仅三天三夜,就查明了原因,原来是暴雨成灾后,山和稻田间的水沟里冲下死鼠,是附在鼠体上的细菌侵入了人体,因为农民长期在田间,有了抵抗力,但是,“白脚梗”却抗不住这种突然的侵袭。病名,也拟出来了,叫做“钩端螺旋体病”。一旦对了症,治疗方案立马就有了,药也就确定了。
当时,全世界的医学界都开始注意这种奇怪的病,《世界卫生杂志》上还公布了李云的研究论文,李博士填补了一项世界医学空白。
我到现在,还很感谢这位敢于立军令状的名叫“李云”的敢于吞吐云天的勇士!
后来,每年的中学生“上山下乡”前,都打“钩端螺旋体预防针”,很好,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我没有结尾的话


讲这些,心里很感慨。
我也没有什么结尾的话。我的观点都在前面说过了。
我退休好多年了,现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往哪个方向走,反反复复的,公有理婆有理的,我也不是弄得很清楚,总之,一句话,不要整个学期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满堂灌,中学生短期“上山下乡”,就是好,就是好,真的是好。
说完了。





    四面锦旗和一张奖状,使得1960年的高二丁班无上荣光!
(第二排中间白衣者为校长王鸿礼)







四十年后再相聚,仍然难忘当年的锦旗岁月。
(前排中间蓝衣者,为当年的班主任王长贤)


http://wxs.hi2net.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41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20:45 , Processed in 0.0326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