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7|回复: 0

朱健国:《红色娘子军》幕后(05.12)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5-14 0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幕后的事情越来越令人关注——
  
  影响《红色娘子军》的关键人物,到底是周恩来还是江青?
  
  这一争论始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林默涵澄清,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是总理抓的,是艺术家的创造;不是江青抓的,她只起了破坏作用”。
  从主流媒体来看,几乎是众口一词:《红色娘子军》姓周——主流媒体在说到《红色娘子军》的“演出大事记”时都说——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为了证明这一点,有媒体还找出了周恩来最早支持“洪常青”扮演者刘庆棠的史料——“1958年国庆节,周总理在看完芭蕾舞剧《天鹅湖》首场演出后,上台祝贺刘庆棠。”(《刘庆棠蒙太奇》金羊网2004—10—12)
  我曾经对此深信不疑。而“毛文化收藏第一人”刘宗秀先生给我一份文革史料——《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江青同志、文元同志、谢副总理审查“红”剧看戏过程中的指示》,(本刊已在2005年第11期发表了这个记录稿。——编辑注)让我不得不对流行的结论重新思考。
  这份珍贵“文革”史料,是刘宗秀2004年冬天在北京一地摊上偶然得到,原收藏者为原国务院文化组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老干部,经刘宗秀2005年6月与文化部有关人士核对,史料真实确凿无疑。
  细读这份手刻油印,长达七千字的原汁原味的“江青指示记录稿”,可见霸道、偏执的江青,对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监督”真是“无分巨细,事必躬亲”,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哪怕是一只鞋的式样,一道灯光,一件衣服的颜色,她都一丝不苟地苛刻要求不已。传说中的“样板戏的一招一式皆由江青定板”于此可见铁的证据。
  现有关于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红色娘子军》创作的史料,无非是支持“上项目”,中途审察彩排时提一点原则性意见,事后向主要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像江青这样以一个编导和艺术总监的责任感来从头至尾把关,周恩来显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史料。
  现在客观的说法,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1965年以前是周恩来“关怀”,以后则是江青“主抓”。
  《南方周末》2004年5月8日有篇文章说——
  电影《红色娘子军》1960年间世后,1963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讨论制作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的时候,《红色娘子军》被提到了改编日程上,首倡者是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组负责人的李承祥。
  1965年初,剧团从南方回来,江青就来了。
  李承祥回忆与江青打交道的日子:“她的意见,你不同意就是对抗。领导站在观众角度提意见当然没问题,但我就怕领导出具体主意。”江青的“具体主意”着实把李承祥折腾得够呛。她要求三场之前加个过场,交代洪常青怎么到南府的。芭蕾舞只跳舞不说话,如何表现出这种复杂的逻辑性情节呢?李承祥折腾了快一个月,东西出来后自己一看,“芭蕾舞变成了哑剧”。后来江青自己说,过场是个瘤子,要拿掉。
  “文革”中,江青要求把“琼花主题曲”换掉,换来换去都不合适,为了让江青有台阶可下,最后就把“琼花主题曲”稍微改一下。她说行,大家就都松了一口气。
  至于吴琼花改名叫吴清华,也是江青的“具体主意”。“她很不尊重原作者,恨不得见一部好戏就都算她的作品。”李承祥说。
  上述“叙事”背景,是在江青倒台,人已死,永远不再得势的情形下。
  但即使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李承祥还是说了一些江青的好话——
  “李承祥认为,江青的某些意见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舞台背景上的木棉花,原来为省钱用红布做成,不够红,她提议改成丝绒的,‘结果效果特别好’。”
  这就说明,“四人帮被粉碎后,林默涵澄清,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是总理抓的,是艺术家的创造;不是江青抓的,她只起了破坏作用”。看来并非是事实。
  谁都知道1990年代以来的复排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皆是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1年摄制的《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为底版,从主演薛清华、刘庆棠到剧本及一招一式,皆是江青拍板的。无视江青在“红”剧中加上那么多“私货”,硬说“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是总理抓的”,实在有悖“实事求是”。
  
  与《红色娘子军》有关的人
  
  在江青指示记录稿中,先后出场了不少人,经笔者核实,这些人的情况如下:
  谢富治。江青一手抓的“样板团”当时由副总理谢富治管理,温玉成(副总参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协助。也有说法,“样板团”先是温玉成管理,后由谢富治接手。后来因文艺团体的支左部队换班,温玉成无意中将支持刘庆棠一派的军队干部换走,加上江青心血来潮,提出“样板团”的人要穿军装,温玉成不积极支持,以及未转交黄永胜的秘书李必达致江青的信,从此得罪江青,沉冤多年。
  武兆宁。也是洪常青扮演者,1980年在芭蕾舞剧《祝福》中饰贺老六。
  石少华。1962年起任江青的摄影老师,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摄了不少经典剧照。江青之所以看中石少华,一是因他担任新华社副社长、摄影部主任职务;二是他在摄影界享有盛名,有较高威望,抗战时期他就是八路军里赫赫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
  李文化。八一厂优秀摄影师,曾拍摄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获奖影片。
  李新盈。在《红色娘子军》中饰通讯员小庞。
  刘庆棠。网上有文章说——刘庆棠是靠扮演洪常青这一角色而被江青看中的,最后还当了文化部副部长。“文革”后期,老干部中流行这样的顺口溜:“红军长征二万五,不如跳个芭蕾舞。”讽刺的就是刘庆棠。粉碎“四人帮”后,刘庆棠当然没有好果子吃,被认定是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下了大狱。
  1976年,“四人帮”垮台,刘庆棠被正式羁押。1983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刘庆棠,1932年生,辽宁省盖县人,于1967年至1968年之间,制造“5·16兵团文艺方面军”假案,诬谄、迫害文艺界干部群众,造成严重后果。金敬迈……等三百多人遭到迫害”。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刘庆棠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但极为特别的是,刘庆棠的数罪并罚和其他人可不一样,其中有一条和政治不沾边的流氓罪。在整个林彪和江青集团中,只有刘庆棠一人被安上了这么一条罪。那时的刘庆棠被称为政治犯、流氓犯。

  说刘庆棠是流氓罪恐怕并不准确。年轻时的刘庆棠五官端正,身材适中,风度翩翩,称得上是一名英俊小生,加上扮演了洪常青这一角色,成为众多搞文艺的女孩子的心仪对象,加上刘庆棠出身又好,能说会道,无疑对女孩子是极有魅力的。
  刘庆棠的问题是出在来者不拒。早在“文革”前,民族歌舞团一个少数民族女演员经人介绍认识了刘庆棠,她经常去中央芭蕾舞团找刘庆棠,一个周末,女演员留宿在刘庆棠的宿舍里。这在那时是不得了的事情,偏偏这个女演员以后按本民族的风俗嫁给了自己民族的小伙子,刘庆棠这就有点说不清楚了。尽管是女演员自己投怀送抱,刘庆棠还是挨了个党内批评的小处分。不过,刘庆棠乱搞男女关系的名声在中央芭蕾舞团传开了。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部、中央芭蕾舞团院内给刘庆棠贴了不少大字报,涉及他生活作风的内容占了相当一部分。
  如今,有一所北京刘庆棠艺术学校坐落在北京市燕山山脉的西山脚下。介绍刘庆棠时是这样说的:刘庆棠校长是我国老一辈舞剧表演艺术专家、艺术大师,他曾向苏联专家学习多年,曾任中国芭蕾舞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刘庆棠教授曾主演并首演芭蕾舞剧《天鹅湖》、《海侠》、《泪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他亲自领导的舞剧创作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纺织女工》、《杜鹃山》、《苗岭风雷》、《闪闪的红星》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舞台实践经验。
  浩亮。原名钱浩梁。因在《红灯记》中饰“李玉和”而在1974年被江青选为文化部副部长。有论者说“钱浩梁师承余派、杨派,得李少春、张君秋指点,再加粗放豪爽的个人特点,其演唱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其‘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红遍大江南北,上至80岁的老太,下至3岁孩童,无不哼唱。”
  谭元寿。京剧《沙家浜》的第一主角——人称《沙家浜》和《杜鹃山》有著名的“四梁四柱”: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等人。
  黄厚民。1971年夏,黄厚民与石少华、吴印咸、于会泳、浩亮、刘庆棠等同为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组长吴德,副组长刘贤权。
  王锡贤。主要编导之一,现在公布的“创作者编导”是: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
  于会泳。在1974年由江青选为文化部部长。有文章说“贺绿汀的高足、在中央音乐学院有天才之美誉的于会泳是样板戏的‘总管’。他善于继承传统唱腔,吸纳西方歌剧及交响乐手法,经他的天才创造,‘样板戏’达到完美的境界。”
  贺梦黎。“文革”时上海京剧院名演员。
  李金泉。1920年生,工老旦。原名李景泉,北京人。13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文亮臣、徐寿祺等学老旦。1940年毕业,1942年拜李多奎为师深造,并搭杨宝森、奚啸伯、马连良、梅兰芳、金少山、荀慧生、张君秋、李少春、李盛藻等班社演出。1951年参加中国京剧院。李金泉嗓音宽厚高亢,演唱技巧全面,善于创编新腔,用唱腔传情和刻画人物。他基本功扎实,学艺勤奋,戏路宽广,能唱善做,常演剧目有《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宋景诗》之宋母、《穆桂英挂帅》之佘太君、《六月雪》之蔡婆、《响马传》之秦母等。在《李逵探母》中创编的“反西皮二六”唱腔,脍炙人口。
  李丽。著名京剧演员。
  狄富才。1971年夏,狄富才与石少华、吴印咸、于会泳、浩亮、刘庆棠、黄厚民等同为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组长吴德,副组长刘贤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25/08/7661498_41216314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23:28 , Processed in 0.0235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