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6 1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县师范校史编者的后话
2011/11/30 10:52:14 来源:成县师范校史 编辑:张蕾 1200 0 0
遵照甘肃省教育厅教育资料编辑委员会的部署,在为《当代: 中国》教育卷、《中国教育年鉴》、《甘肃省教育志》提供资料的同时,我们查阅历史档案,深入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老校友、征集个人收藏的文献资料,搜集到大量的有关资料,经认真分析、鉴别、研究后,我们编写了《成县师范校史》.完稿之日,恰逢成师建校五十周年,正好以此做为校庆献礼。
我们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以介绍教育史为主,也写革命史,以记事为主,也写典型人物,旨在编写成师教育史,以继承和发扬师范教育的办学传统,努力为振兴中华办好师范教育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亦为省教育志提供一点史料。五十年来,成师有兴旺发达时期,也有低落停滞时期,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也有挫折、失误和教训,本应好好总结编写,然而由于经过十年内乱,学校文档散失,仅凭老校友们的回忆和残存的资料凑成,特别是我们的水平局限,疵漏再所难免,但做为对学校走过的道路回顾和了解,对前辈们创业维艰,和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尚能起到一点作用,这就算是我们编写的目的和用意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省教育厅、地区教委、省图书馆、省档案馆等单位,以及卜宪基、邓品珊、杨铎、王天一、刘鸿踢乔作标、贾天运、放梅五、胡必强、李汝桐、郝时峰、舒昌龄、李建唐、张光泽、邓剑秋、李树德、雷振邦、姚堪、左玉麟等许多老校友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邓品珊同志于百忙之中为我们提供资料、匡正史实、指导写法并为本书撰写序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对曾经参加编写、现己谢世的其次,抓住培养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使学校愈办愈好。有优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成县师范创办初期,教师奇缺。但由于王乐凯校长积极争取,聘请来一些政治、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到成县师范任教,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全县各界人士及师生的赞扬。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卜宪基老师来校任教后,给成县师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地处偏辟陇南山区的成县师范,不仅成为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而且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国的阵地,引导我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第三,坚持勤工俭学的办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师范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加学生的劳动技术知识,以适应陇南山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这完全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点成县师范也有着光荣传统。但是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里,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得劳动过多,甚至把成师搞成单纯的‘劳动学校”,这就完全违背了师范教育的基本原则,表面着学校增加了不少收入,但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随后,又取消了勤工俭学,又偏到忽视劳动教育放弃勤工俭学活动的另一边。这两方面的偏向,都不利于师范教育的发展.所有中、小学都应坚持正确的勤工俭学、勤俭办校的原则,师范学校也毫不例外。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增加经济收益,改善办学条件,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第四,要创造一个稳定的教学环境。无论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制度,校址、办学环境等等,都要相对稳定,不要老是变来变去,给人们心理上造成“总是乱哄哄的感觉,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当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当耐的学校领导也只能顺应“潮流”,任何一个学校领导都很难扭转那种局面,尽管在一些具体做法上也曾有所抵制,但也无济于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路线对头,方针正确,成县师范和其他中、小学一样,才走上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但稳定总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传统的旧观念、旧制度,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尽管过去成师有很大的成就,但不适应经济、教育发展的状况,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改革。这对改进学校领导: 体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陇南山区经济的发展,脱贫致富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改革,成县师范就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改革只能是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千万不能盲目乱改,违背师范教育规律和办学原则。一定要作认真的调查研究,从本校实际出发,提出可行性的方案,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成县师范保持持久、稳定地向前发展,更上一层楼。
邓品姗
一九八八、四月一日
http://www.0939.net/article/article_14269.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