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20|回复: 0

许林:怀念良师益友吕相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1-2 2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为人民日报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摄影记者!



10年前,著名摄影记者吕相友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从事摄影事业近60年,用镜头记录历史,让照片为时代发声。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原高级编辑、摄影记者许林《怀念良师益友吕相友》一文,追思人民日报社原摄影组组长吕相友。



17984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2007年7月22日,吕相友病逝,至今离开我们10年了。抚今追昔,回望人民日报摄影报道的发展历程与摄影队伍的成长壮大,到处都有我们摄影组老组长吕相友的身影。正是:无可奈何斯人去,日思夜想师长恩……
1


aee53fbce56840259dc70b87c8bf0ed4_th.png
初识恩师
吕相友
吕相友1928年出生于吉林省柳河山区,1947年参军,不久被选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当地举办的摄影训练班学习,师从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后朝鲜战争爆发,他随军入朝当战地摄影记者,拍摄了许多战地照片,经受了战争考验。1957年转业到人民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后任摄影组组长。他为人民日报拍摄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量照片,已发表的珍贵历史照片就有两千多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业界谈到人民日报的摄影报道,没有人不谈吕相友。

520a6f2dff0549b69d92b46a3f708a38_th.png
“文革”初期,吕相友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毛主席。
b3a5ab5046ea4977b0f9bd51307368c8_th.png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吕相友 摄)
我是1965年12月被吕相友从报社文艺部美术组调到总编室图片组(摄影组前身)的。东北人,中等身材、方脸盘,见人总是面带微笑,为人热情诚恳、和蔼可亲,是吕相友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2

e521148b08f947198fb3d9b2dc282a4f.png
吕相友为人民日报图片宣传
“招兵买马扩阵地”
1966年“文革”开始后,8月初吕相友发给我一台苏氏卓尔基135相机,让我参与采访拍摄。那时毛主席频繁接见红卫兵,拍摄任务骤然多了起来,人手、照相器材紧缺。他就同蒋铎一起从国家体委借来1200mm长镜头,请报社木工房赶做了个一人高拍照用的木头方台,运到天安门金水桥下,让蒋铎站在上面拍摄毛主席。参与拍照的人多了,用于登高拍照的梯子不够用,相友又请木工房赶做了几个小折叠梯供摄影记者拍摄使用。同时,把刘振祥从机要秘书室调来加入摄影行列。这样,图片组参加采访拍摄的人员一下子从吕相友、蒋铎、王景仁、王东4人扩展到6人,大家全程拍摄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活动,让“图片组”成了名符其实的“摄影组”。
1336ac7aab7a471f89b98294e64d5bcf_th.png
1959年9月,毛泽东在北京首都机场迎接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的赫鲁晓夫。(吕相友 摄)
1967年1月,相友又向报社申请沈进、孟仁泉两名转业军人加入,摄影组人员规模扩大为8人。
与此同时,他与报社各方面多次沟通,向国外紧急订购摄影器材。很快进口了1000mm长镜头相机,以解燃眉之急。随后又购置了一批胶卷、放大纸等感光材料。从1967年起,摄影组逐步全员换上新装备,为摄影采访提供了技术支撑,摄影组拍摄的照片频频见于人民日报各个版面上。
28c1aea5756d452aa0476b98db4296da_th.png
1984年夏,邓小平(左一)和李先念(右二)在中南海院内谈论人民日报经济新闻。(吕相友 摄)
后来,由于人手和器材柜的增加,摄影组的办公室不够用了,他就找报社有关领导说明情况,将王府井编辑部大楼西侧三层的几间办公室设为摄影组办公室,正好与原来摄影组二层办公室上下楼,极大改善了办公环境。

3
f879c2ed2c2949ab958f5971606a03b8.png
吕相友
用人不疑、放手做事
我做图片编辑就是相友放手让下属做事的例子。
最初,我调到图片组的工作任务是美术设计,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活动开始后,相友对我说:“小许,我们采访,你在家搞内勤,帮我们挑选、剪裁照片,编写文字说明和画刊。”我按照他的吩咐,在大家去天安门采访拍摄时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让大家回来时有个整洁的工作环境。相友的夫人是“卫生部长”,早已把吕相友培养成了爱干净的人,所以见了干净整洁的办公室,相友便把我大大表扬一番,给我很大的鼓励。然后,我同蒋铎仔细从冲洗后的小样片中挑选照片,再进行剪裁、编写图片说明、拟画刊标题等工作。每天紧张的采访拍摄完成后,相友总是呆在我们旁边看我们挑选、剪裁、设计版式,看到我们努力工作的样子,相友很高兴,总是笑眯眯地鼓励我们。
b6922275f6be4f039c952e4b9bf48323_th.png
1966年—1967年冬天,许林与吕相友(左)在王府井人民日报社摄影组二楼的办公室合影。
后来画刊编得多了,相友见我没出过什么错误,且文字编辑下功夫,有编画刊和编写图片说明的任务,他经常让我干,他的口头禅是“许林,帮助‘润色润色’”。这对我既是激励,又是锻炼。后来我的文字水平提升较快,这离不开相友的信任和鼓励!
4

86bd21d110d74cc9b63d0d01099d8a96_th.png
吕相友组织
摄影培训等活动
相友关注我们摄影水平的提高,除在大的采访活动前组织开会、研究拍摄、交流经验外,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组织我们参加摄影培训。
上世纪70年代初,他带领我们到老摄影家吴印咸家里,请吴老给我们讲摄影课。为配合出版彩色报纸,拍出更多更好的彩色照片,1972年春天他组织大家参观保定第一胶片厂,让我们了解胶片生产过程,了解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的性能。1974年春天,他请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卢学志专程为我们讲授彩色摄影原理课。他还带领大家到《解放军画报》社、北京军区等单位,同部队摄影家、摄影记者交流,扩大人民日报的图片来源。
04caeb27482c423db764dc9af0a497c2_th.png
2002年春节,人民日报社摄影组集体合影。
为强化人民日报图片报道的力度,1977年他借调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老记者舒野来摄影组帮忙,采编了不少有份量的摄影报道和摄影画刊。
相友强烈的摄影事业心和带领大家一同提高业务水平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摄影技艺的提升、采访编辑水平的提高,都浸透着相友的心血。这位摄影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将永远怀念他!
77f7498b908f4238a576b6c66f968983_th.png
1988年秋,吕相友(右)与许林在中国当代摄影学会举办的一次活动中邂逅。那时吕相友任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已从摄影部主任岗位上退居二线。(郭建设 摄)

https://www.sohu.com/a/158682421_6517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6 03:34 , Processed in 0.0438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