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82|回复: 1

《亚洲周刊》專訪:《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作者麥克法誇爾、沈邁克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0-3-18 1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專訪:《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作者麥克法誇爾、沈邁克

首部文革通史還原最後的毛澤東

張楠迪揚

•作為首部文革通史,《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對文革所有重要事件進行了以「天」為單位的追蹤,而新材料的出現揭開西方文革研究的諸多盲區,在細節上成功展現毛澤東個人特質中的複雜和矛盾。

--------------------------------------------------------------------------------

寫文革史不難,寫文革通史很難。這是丁學良在《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的序言中寫到的。由於文革最主要的領導者、犧牲者、倖存者毛澤東、劉少奇、彭真、周恩來等均沒有留下回憶錄,而且大批中共檔案尚未解密,多年來幾乎沒有人敢碰這個燙手山芋。但是,月前《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中文版與讀者見面了。全書翔實地介紹了文化大革命所有重要事件的過程,對歷史細節進行了以「天」為單位的追蹤。這是迄今為止學術界首部文革通史。

新書中文版面世,兩位作者首次在中國會合是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零九年舉辦的「新中國建國史學術研討會」。麥克法誇爾承襲著他一以貫之的政客風格:睿智、老練,精心考究著每句貌似脫口而出的話;沈邁克表面沉靜、寡語,實際上十分健談,額頭上層層深嵌的皺紋彷彿是他窮其大半生精力研究現、當代中國史的見證。

談起《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的撰述提議和寫作過程,兩位作者仍興奮有餘。一九八八年,沈邁克得到了加入哈佛大學博士後項目的機會。在這兩年中,他對中文的精通程度,對文革史的熟悉和熱衷程度給時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的麥克法誇爾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沈邁克得到了在其家鄉名校瑞典隆得大學任教的機會。正在他帶著欣喜地要開始自己嶄新的教學、研究生涯時,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同哈佛大學的緣份還遠未了結。一天,電話的另一端響起了麥克法誇爾的聲音:「邁克,回哈佛我們一起寫文革史吧?我這裏有筆研究資金。」承蒙學術老前輩的看重,以及難得的資金支援,沈邁克絲毫沒有猶豫,當即接受了邀請。

於是,兩人便開始了「你寫一章,我改一章;我寫一章,你改一章」的合作方式。沈邁克說:「麥克法誇爾和我雖然一老、一少;一個英國人、一個瑞典人;一個在美國社會科學氣息濃厚的政府學系,一個在滲透著歐陸人文關懷的中文系,但是我們的治學理念非常一致。麥克法誇爾不喜歡政治科學量化式的研究方法,極其反感連事實都沒搞清楚,就拿現成理論往上套的做法,因而我們的書採用的是傳統的歷史治學方式,首先把故事講清楚。」

從寫作策劃到最後出版,《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耗時十餘載。這是兩位作者始料未及的。「我們一九九二年和哈佛大學出版社簽合同時太過樂觀了。本來打算一九九四年就交稿的,但是後來發現不可能。」沈邁克直言不諱撰寫過程中的曲折:「那個時候麥克法誇爾正在寫他的文革三部曲第三卷,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參與寫作。我們也的確沒有料到這部書會寫這麼長時間。」

一九九二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民間舊書資料市場。任何平民百姓都可以翻家底,把存在家裏的舊書、舊報、舊雜誌找出來擺個小攤,在街上販賣。北京潘家園的舊書市場是北京當時這類資料的集中地。九十年代初,雖然這個市場才初具規模,但已足以令沈邁克興奮不已。

潘家園改寫文革史

沈邁克說:「我當時在北京大學,北大歷史系的教授對我說『邁克,你知道潘家園的舊書市場嗎?肯定有好多你喜歡的東西。』」聽罷他便直奔位於朝陽區的潘家園。這並不是把每本書進行明碼標價的舊書二手市場,而是把舊資料按重量進行低價兜售。正是這菜場式的舊資料市場令沈邁克如獲至寶。沈邁克說:「我一次就買了二、三十公斤的資料。舊書市場的出現意味著許多有別於官方解釋的史料浮出水面。沒想到中國政府的一個政策立刻讓我們的書有了這麼多豐富而寶貴的一手資料。」中國政府開放舊書自由市場的政策,讓麥克法誇爾和沈邁克正在書寫的文革史翻天覆地。

與哈佛大學簽約之際,麥克法誇爾本想將此書寫成大事記,只是簡單記錄文革每一天都發生了什麼事,篇幅最多兩、三百頁。但是一九九二年之後,新材料層出不窮,令兩位作者興奮不已。於是,最初的大事記變成了如今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故事書。比如書中有關「五•一六陰謀」、「一打三反」、「個人崇拜」的篇章原本是沒有的,但是隨著新材料不斷出現,這些章節都得到了材料的有效支持。沈邁克趣言:「當時我們甚至希望不要再出新材料了,不然我們的書就寫不完了。結果,第二年又出了新東西。」

新材料的出現幫助兩位作者揭開了西方文革史研究的諸多盲區。沈邁克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西方文革研究者幾乎不知道「五•一六陰謀」。隨意翻開《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只有極少量的文章提到這個事件,提到的人也基本上也沒弄明白。新材料被發掘後,「五•一六陰謀」首次在西方文革史上大白於天下。《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對這場被忽視已久的「五•一六陰謀」做了白描式的?述。

這種白描式的寫作方式貫穿全書始終。整本書讀起來很輕鬆:情節環環相扣,心理揣測緊張異常,政治鬥爭氣氛直逼胸臆。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寫作方式。沈邁克一再強調:「《毛澤東最後的革命》是一本嚴謹的歷史學術著作。不論此書寫作方式如何輕鬆、愉快,那僅僅是一種寫作方式。」稍微留意細節讀者就會發現,全書所有材料都有明確的出處。對於有著多種出處,且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事件,兩位作者選擇提供多種解釋。比如,「趙永夫事件」,兩位作者發現材料中軍方解釋和民間解釋完全不同,本著審慎治學的態度,作者將兩種解釋並置,不同材料的可信度則交由讀者自行判斷。沈邁克說:「這是我們這本書與中國大陸流行紀實文學的最大不同。紀實文學可能有事實依據,但是那畢竟是文學。有時候,作者會為了把書寫得好看而刻意扭曲歷史原貌。這是我們這本書絕對杜絕的。」

為文革撰寫通史,這不僅體現了兩位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底,更彰顯了一種大手筆的氣魄和膽量。但即便如此,兩位作者仍然對給文革下定義、給毛評功過持謹慎態度。對於細緻的歷史學研究,「一語定乾坤」是一種近乎魯莽和不負責任的態度。

沈邁克說:「毛澤東是非常複雜的人物,說到底,他依然是一個謎。」沈邁克說:「六六年到六七年,毛對文革基本上控制得很好,可以說步步為營。但是之後就沒有那麼細緻的掌控了。他希望控制身邊的人,但是有時候又任憑事態亂下去,因為他相信『總會亂出個道理』。」雖然毛澤東周圍的人也很複雜,如周恩來、康生。但這些人的複雜都表現在他們施展渾身解數猜測主席意圖上。毛澤東周圍的人沒有一個能複雜過他。 麥克法誇爾和沈邁克都希望《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能成功地為讀者在細節上展現毛澤東個人特質中的複雜和矛盾。

巨著出爐,兩位作者都十分期待中國讀者的反應。麥克法誇爾希望自己在哈佛大學的中國學生能通過閱讀此書,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更加完備的了解;沈邁克則期待著中國大陸文革研究專家的點評。「毫無疑問,世界範圍的文革研究權威在中國大陸。只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不能自由發表見解、著作,但是通過過去多年來和他們的接觸,我深深受益。」沈邁克坦言老外研究文革畢竟有隔膜,很多乍一聽反邏輯的事情都曾真實發生,若非經中國專家點撥,他很難理解中國政治運作的複雜邏輯。

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

如今,艱辛的寫作過程已成往事,兩位作者對這部文革通史充滿信心。「這本書將是既有?述方式下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文革通史」。此言一出,沈邁克眼神裏透著不可撼動的堅定。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採用的是經典文革史研究?述方式,即以「文匯報」、「五•一六」、「接見紅衛兵」、「林彪事件」、「批林批孔」等文革期間主要事件為線索進行?述。這是史學界以冷戰為背景的?述視角。

沈邁克指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後冷戰時期,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我希望十年後人們再寫文革,將採用全新?述方式,能以完全不同的視角為主線,穿起文革期間發生的諸多事件。這才是有震撼力的貢獻。如若十年之後的著作還不能突破我們這種?述方式,即便再有新材料出現,也只能給我們做註腳!」


亚洲周刊 九期 (2010-03-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10-3-19 08: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传转换为中文简体帖就更好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15:28 , Processed in 0.0355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