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876|回复: 0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史话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24 1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史话
?  第一回  大跃进年代诞生 
?        小县城高中首校
??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9月,最初校名为宽甸县完全中学。首任校长冯驭 ,书记付晓洪,副校长曾凡文,校址在宽甸镇南城门外,现宽甸二中所在地。同年11月,县 委县政府决定高中部独立,另选校址,建新校舍,更名为宽甸高级中学。由省教育厅拨款专用。当时校方负责建校的已故校长冯驭曾回忆说,新校址选定本着办学和学习方便的原则, 占地约百亩,另征得附近坡地八十亩为勤工俭学基地。?
    1959年春新校舍破土动工。教室、办公室布局呈“H”形.两行并列,另有相应生活设施。受当时财力、物力所限,均为一石到顶平房结 构。1959年秋新校舍按规格落成,各类教学备品相继到位。?
9月1日,举行宽甸高中正式成立暨开学典礼,学校提格为县团级单位,隶属宽甸县教育局。 时有8个班级,共400名学生,20名教师。?
    宽甸高中诞生于大跃进年代,为贯彻当时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教育方针,建校伊始,师生们即参加勤工俭学的频繁劳动,后又被卷入大搞深翻、 大炼钢铁的狂潮,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校田地曾按上级要求深翻一米,以保证亩产万斤;秋白菜已半尺有余,也被拔掉深翻,要求 株重百斤。师生日以继夜苦干,先是建立小高炉两座,每炉可投矿石2吨;后学习外地经验 建大型簸箕炉5座,小型炉20座,校园彻夜烟火滚滚,机声隆隆,虽气派可观,也曾报捷出铁,但实属劳民伤财,影响学业。
    1962年秋,宽甸师范学校撤销,中师部两个班并入高中代培。?
从1966年5月开始,学校遭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断了毕业和招生工作。1969年 ,高中校舍由石湖沟中学占用,至此,宽甸高中解体停办。
??
    第二回
    文革时高中重灾?教育界师生蒙难文革似乎是遥远的往事,许多当年受伤至深的人已经悄然老去了,即使健在的人也大都不愿意再去抚摸那曾经痛楚的伤痕。?
    但,无论如何,文革是一段不该也不能忘却的历史,一中的史册上应该有它理智的思考和评说。?
    那时,教育界实在是政治运动的重灾区。早在1959年秋全国开展的“反右倾”运动中,一中校长冯驭由于坚持实事求是而被罗织罪名,打成“现行反革命”,开除党籍、政籍,送交农村监督劳动。同时,书记曾繁文也被株连,学校其他领导与教师诚惶诚恐。由此,刚刚缓解了“大跃进”浪潮冲击的宽甸高中的教育教学又蒙受了一次巨大损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6年秋,报纸发表《评海瑞罢官》,紧接着全国批判《三家村》,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成立文革领导小组,大字报编委会,全校漫无边际地批判上级领导,不久矛头指向教师,进校工作组号召抓牛鬼蛇神,挖牛鬼蛇神后台,四教师和几位领导受无端批判和围攻。?
    1966年9月到12月期间,师生进行大串联,部分师生徒步。1967年1月开始“批判反动路线”,同时成立各种“战斗队”,后逐渐形成“红卫兵总部”与“八三一”两大对立组织,并各与社会各界联手活动。
同年3月,军宣队进驻,实行军训,要求两派和解,复课闹革命。5月,八三一派曾静坐绝食;7月,对立升级,红卫兵总部师生撒出学校,对立派占据高中校舍。至此,武斗升级,由棍棒发展到土 枪、土手榴弹,发展到抢劫部队弹药。12月,八三一派去灌水抢枪未遂,返回途中高二学生汪洋与一朝中学生被宽联武工队开枪打死。?
    1968年1月,两派谈判联合。3月,在师生中清队,继续揪斗、武斗,非人折磨部分师生。高二学生刘晓旭服毒自杀。?
    10月15日,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毕业。城镇学生下乡,农村学生回乡,教师在校搞“斗、批、改”。11月教师徒步“拉练”去牛毛坞劳动一个月。后成立“三校学习班”,继续“深挖阶级敌人”,更加残酷地批斗部分教师。?
    1969年8月10日,三校教师全部分到各公社中学,高中校舍划归石湖沟中学使用,部分设备分配给各公社中学。至此,刚刚建校十年的宽甸高中彻底解体。?
    悲欢离合,刀光剑影。这段历史,曾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扭曲了人们的眼光,甚至阻碍了历史的进程;对宽甸高中,对当时的广大校友,那是一段废掉的青春。
?  第三回  选将相旗鼓重振
    定重点一中复兴
??上回说到文革时高中重灾,无政府师生蒙难,一所才建校十年的独立高中又在浩 劫中苦渡了十年。
    1976年10月,中国教育史随国史、党史刷新而刷新。地处辽东偏远贫困山区县城里的一所 普通学校,至此重见天日,百废俱兴。
?  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省、市、县的重点高中,校名仍为宽甸县第一中学,后宽甸成立满 族自治县,则正式定名为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  学校先为五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时有初中生6个班360人,高中生12个班660人 ,全县择优录取。82年撤消初中部,改高中为三年制。
?  与确立重点中学同时,学校领导体制也相应改变,取消革委会,恢复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的 校长分工负责制。
?  领导班子全面调整:吴安新同志任书记,84年后兼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吕子荣同志任副 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康乐善、李权同志先后任副书记;邹正、邢喜忠、王太敏同志先后任 副校长。
?  调整后的中层领导先后有:教导主任唐万义、王桂馨、副主任汪大铭、马宝贤;总务主任 汪剑锋、隋长春,孙承杰。?
?  千年学府数英贤,江山代有才人换。自1958年建校到1978年十年间,特别应提及两位德高 望重的已故老校长。
?  尹国钧。1960年出任校长,1966年退休,1973年逝世。尹老校长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在 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殚精竭虑,为团结广大师生 、克服办学困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冯驭,1959年高中首任校长。冯驭同志即是解放后宽甸第一所中学的组建人之一。他学识 渊博,为人谦和,即使是在蒙垢的岁月里,也以苦为乐,忍辱负重,向党和人民奉献着真情 ,向宽甸高中遥寄着厚望。
?  1979年落实政策,冯驭同志回到他阔别了二十年之久的旧地,再任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 。
?  1986年,冯老退休,1990年,冯老谢世,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老教师姚斌同志 在为其送行的挽障上痛诉:
?  一生耿介倾心教育堪奈命途多舛空怀壮志难酬;
?  半世读书致志求知幸喜老逢盛世悲夫逝者如斯。
??第四回   吴安新指挥若定?
    吕子荣雷厉风行
    上回说到七八年一中重选将相、再整旗鼓的有关史实,这一回,将对互为伯仲的二校长稍细介绍。
?  吴安新,宽甸县永甸人,1932年生,1951年参加工作,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1970年他在当时的四平师专担任教师期间,就在担任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的同时,编写了近十万字的修辞学讲义;1970年,他要求调回家乡,被分配到永甸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建校,政绩显著,1977年3月调宽甸一中,先任党支部书记,84年后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  吕子荣同志,1934年生人,宽甸古楼子人,1951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1957年至1963年间在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任职,后在灌水寺院小学、古楼子中学任教学与领导,1978年调入宽甸一中,担任副校长、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退休前任学校党总支书记,
?  吴安新与吕子荣二同志均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均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他们在任职期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校风、教风和学风。
?  从1982年开始,二领导就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建起了学生宿舍楼,并修建了当时在丹东地区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教学楼。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反映了当时县委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二同志的工作能力。
?  吴安新同志曾说,“全县的高中尖子学生集中在一中,一中的领导和老师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管好学生的品德、学习义不容辞,管好学生的食宿、生活理所当然”;还说过:“不为人民干点事业,今生就没有意义”。
?  吕子荣同志曾说,“一中办学方向明确、态度端正,德智体全面抓,没有忽左忽右的现象。”
?  还说过:“做为重点中学,没有升学率是不行的,只有升学率也是不行的。”
?  二位校长投身于山区的教育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宽甸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难得的好校长。
?  两校长或独挡一面,或共图大业,均表现了突出的教育家本色和领导才能。当然,二领导各有个的领导艺术,如作一区别,似乎吴安新同志更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能力,吕子荣同志更有坚决果断、雷厉风行的特点。(未完待续)  原载2003年《一中校报》


http://www.lnkdyz.com/show.asp?id=190&a=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6:11 , Processed in 0.0538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