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4|回复: 0

张志忠:究竟有几种红卫兵?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7-3 14: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文学:究竟有几种红卫兵?~}


                              ~{·张志忠·~}


                                  ~{一~}


    ~{曾经有过那样的年代,从最高决策者到幼稚的小学生,从街道上的小脚老太太~}
~{,到乡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戴上了红卫兵的袖章,都“咸于革命”,“咸于造反~}
~{”。但是,动乱过后,时光已经流失了30余年,我们对于许多基本的历史事实,~}
~{仍然是所知甚少。其问题在于,大量的当事人,对于往事闭口不提,沦为沉默的大~}
~{多数,像中国现代史上诸多谜语一样,或者只讲过五关斩六将,讳言走麦城,如一~}
~{些当年的“老红卫兵”,省略了最初的“破四旧”和鼓吹“血统论”的狂妄,只讲~}
~{“联动”与“中央文革”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各自的深层心理动机和潜~}
~{意识的回避,对于“造反动机”的有意无意的模糊和神圣化,使得本来并不很复杂~}
~{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早在70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就以香港作为一个窗口,通过与一批“文革~}
~{”中逃港的广东青年的深入交谈,以及苦心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为红卫兵研究铺下~}
~{了第一块基石。其中,《毛主席的孩子们》,《广州红卫兵的派性和文革运动》,~}
~{《戴小艾,一个红卫兵的政治自传》,无论从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
~{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毛主席的孩子们》,是在与多名前红卫兵的交谈中,采用社~}
~{会学的矩阵分析法,精心选择了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倾向(如单纯与功利,驯从~}
~{与叛逆等)的4人,进而剖析为什么这些个性和价值取向各异的青年学生会先后走~}
~{上造反之路;《广州红卫兵的派性和文革运动》,是通过口头了解和文字资料,从~}
~{大讲阶级路线的1964年广州几所高中入学新生的家庭出身,及他们在学校中的~}
~{政治态度和学习情况入手,阐释激进派和保守派红卫兵的各自的来龙去脉;《戴小~}
~{艾,一个红卫兵的政治自传》则是以个人口述方式进行的一种个案分析。可惜的是~}
~{,除了《毛主席的孩子们》,后两种还没有中文译本,使得国人无缘一窥其真谛,~}
~{更谈不上相互交流。此外,还有一本《竞争的同志》,是从文革前校园中的人际关~}
~{系入手,分析红卫兵的成因的,想来应当是很有启示性的,但是,笔者也仅仅是从~}
~{他人的引用中得知此书,更多的话无从说起。~}


    ~{比较起来,国内的红卫兵研究专著,笔者见到的,似乎只有两种,陆建华等的~}
~{《红卫兵的一代》,吴文光的《革命现场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前者是8~}
~{0年代中期,由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青年研究的课题,后者则是吴文光拍摄的~}
~{纪实影片,采访几位前红卫兵的文字稿本。可惜这两种书,也都是在海外出版,本~}
~{来是关乎整整一代人的话题,却变成了秘籍珍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卫兵回忆~}
~{录的汇编,虽然给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但是离真正的研究,还有相当距离。~}
~{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图书市场的兴起,对于此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也难免~}
~{染上商业化操作的味道,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在所难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纪实~}
~{作品《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问世较早,数次再版,影响较大,但是,梁晓声自己~}
~{大约可以算作是文革中的“消遥派”,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属于边缘化的,~}
~{卷入文革的漩涡没有多深,所能提供的史料和思考价值相对有限。~}


                                ~{二~}


    ~{因此,新近在国内出版问世的两部书稿,咏慷的长篇纪实文学《红色季风》和~}
~{徐友渔的文集《自由的言说》,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咏慷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部队作~}
~{家,曾经用长篇小说《青春殇》描写过文革初期即1966年夏季北京某中学的动~}
~{荡。新作《红色季风》可以看作是其续集,只不过更加写实,个人亲历的色彩更加~}
~{浓郁了。徐友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是在思想文化界很有影响的学人,并~}
~{且一直在作哲学研究。至从事红卫兵研究——鉴于目前的种种条件限制,非有至深~}
~{的认识和决绝的毅力,如何能够在这个敏感而又讳莫如深的话题上不停地挖掘?《~}
~{自由的言说》中,用200多页的篇幅,讨论红卫兵运动,既有作者自己作为红卫~}
~{兵组织中的骨干分子,对往事的回溯,也有作为当代思想者,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
~{究之后,对这一历史谜语的思考。而且,这两个文本的作者,其相同和差异之处,~}
~{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迪。他们在1966年,都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是完整地~}
~{接受了当时的高中教育的,在中学红卫兵中,在年纪和阅历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他们又都是运动初期受到打击和排斥,是在该年秋冬之际,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反~}
~{动路线”和第一代红卫兵即信奉“血统论”的红卫兵开始走向衰落之后,走上造反~}
~{的前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造反派红卫兵;他们两个人,都是在名牌学校读书,~}
~{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功课好,还各自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思想文化类的书籍,~}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革中,表现得比较成熟,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和自我反~}
~{省精神,在那一代人中应该说是有思想的。他们在运动中的言行状态,也就显得更~}
~{为复杂和深刻。同时,从史料价值来说,“血统论”红卫兵的回忆所见较多,从红~}
~{卫兵组织的发起,到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接见,以及全国大串联,直到冒险犯难向中~}
~{央文革挑战,都有所记载(不知道这是否和这些人凭借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家庭优势~}
~{,在短暂的沦落和低迷之后,又重新占据了社会生活的有利位置相关联),在现存~}
~{的红卫兵回忆录中基本都是他们的手笔;相反地,第二代的即造反派红卫兵,却是~}
~{缄默得多,很少看到此类文字。这其中的客观原因,可以说,在进入1966年冬~}
~{季及后来的“一月风暴”时期,工人造反派开始占据了政治舞台,即便是在北京,~}
~{红卫兵运动的发源地,红卫兵运动也从中学转向大学,即所谓的“天派”“地派”~}
~{和“五大领袖”,中学的红卫兵运动相对而言显得黯然失色。其次,正如徐友渔所~}
~{说,文革运动似乎有一个规律,每一个浪潮过后,都有一批人被清洗,而越是倒台~}
~{晚的,其受到的惩罚就越严厉,遭受的创伤就越惨重。比起第一代红卫兵来,他们~}
~{值得夸耀和回味的东西也贫弱苍白许多,他们的幻灭感也更强一些。但是,这毕竟~}
~{是一段不容抹煞的历史,迟早会有人掀开这块疮疤。咏慷和徐友渔的回忆,就是它~}
~{的先声吧。~}


                              ~{三~}


    ~{在红卫兵研究中,追问其产生的思想源头时,常常会以60年代初期的青少年~}
~{教育为先导,追溯到当年的学雷锋运动,和风行于当年的有关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的故事。学雷锋运动,强调的是服从和自我反省,要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并且由~}
~{雷锋的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引发一代青少年阅读毛泽东著作的热情;李锐和萧三~}
~{所写的早年毛泽东的故事,则刻画了一个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具有独立性格和叛~}
~{逆精神的革命领袖形像。我想,还应该补充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保尔·柯察金。在~}
~{那一代人中间,保尔·柯察金的那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对许~}
~{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果说,雷锋的形像是召唤人们去充当党的驯服工具,去忘~}
~{我奉献和献身,如果说,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似乎告诉人们,领袖也是可以从~}
~{小开始进行模仿的,既要学习毛泽东从小就敢于独立分辨是非,敢于向父亲的权威~}
~{挑战,又要像毛泽东那样,以“野蛮其肌体,文明其精神”的坚韧意志,为了明天~}
~{的奋斗刻苦锻炼自己;那么,保尔·柯察金的榜样则是在生命最活跃,对人生真谛~}
~{探索最为迫切的青少年中间,确立了一种浪漫的又是非常迷人的人生信念,激励着~}
~{青少年们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和追求,尽管说,共产主义理想的真正蕴含是什~}
~{么,它的理论基础何在,他们并没有切实地理解,但是,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从~}
~{保尔的动人事迹,与武装的敌人的殊死搏斗,在艰苦异常的自然环境中修筑关乎城~}
~{市命脉的铁路,以及那种朦胧而又自制的柏拉图式的爱情,都以其丰富而独特的魅~}
~{力征服了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培养了他们的理想主义气质。因此,雷锋,毛泽东和~}
~{保尔,就从各自不同的精神侧面,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建构着他们的精神空间。~}


    ~{这一点,在咏慷和徐友渔的自述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他们分别列举的阅~}
~{读书目中,《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是他们所共同提到的。咏慷在初中毕业的时~}
~{候,就自觉地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并且为此考取了以文学教育见长的北京师范大学~}
~{附中,他的中外文学修养是比较深厚的,他提到包括《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同一价值倾向的苏联文学作品,对培养自己的~}
~{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政治方面的学习也抓得很紧,他刚刚升入~}
~{高中不久,就主动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且带头组织了班里的党章学习小组,学习“~}
~{八大”通过的党章,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甚至熟得能够背诵”。~}
~{他也讲到如何刻苦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当然,这是在那一代人中非常普遍的。~}
~{徐友渔的阅读范围要更开阔一些,“家庭的知识教养使我从小就有一种精神上的优~}
~{越感”,在读初中一年的时候,就能够谈论《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推想~}
~{起来,对于许多同代人尚属陌生的文学和哲学著作都有所涉猎的他,对于保尔的故~}
~{事,不会不知道,而且,他对于学雷锋运动,学毛泽东著作运动的回忆,同样是体~}
~{会颇深的。~}


    ~{与上述情况相应的是,60年代初期以来对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有关教育和具~}
~{体举措。咏慷自己当年就是被有关部门列入了接班人的特殊培养名单的,徐友渔在~}
~{他的回忆录中讲到了关于培养接班人教育的问题与红卫兵运动的联系,讲到了当年~}
~{的“九评”对于红卫兵的文风的巨大影响,而毛泽东的论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
~{件的著名论断就是在“九评”的最后一评中提出来的。尽管说,对于徐友渔,似乎~}
~{离接班的条件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按照当时的说法,积极争取去做一个“~}
~{革命青年”。主流文化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


    ~{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咏慷出身于军队干部家庭,属于当年所谓“~}
~{自来红”的阶层,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此而充当了最早的“冲锋队员”,高张起“血~}
~{统论”的旗帜,凭依他们特殊的身份而“抢班夺权”。咏慷似乎是个例外。在文革~}
~{初期,他与学校领导站在一起,充当了保守派,并且以“黑党支部的红得发紫”的~}
~{“修正主义苗子”受到残酷的迫害。他是最早的学生党员之一,已经被选定为公派~}
~{出国留学,这在当年是一个中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和肯定。要是说,这样的资~}
~{历,使他成为17年教育路线的当然受益者,使他很容易地与学校当局保持了同一~}
~{立场,那么,他在批判“资反路线”中崛起,并且先后成为北京市中学红卫兵代表~}
~{大会的五人核心小组成员,北师大附中革命委员会主任,成为后期红卫兵运动的重~}
~{要人物,似乎也顺理成章的了。~}


    ~{徐友渔属于另一种情况。咏慷在运动初期是不愿意造反,徐友渔却是不准造反~}
~{。他的父亲曾经是20年代初期的共产党员,先后留学法国和苏联,后来却因为被~}
~{捕而脱党。但是,在现实的选择之外,那种对于黑暗的憎恶,对于革命的向往,却~}
~{没有减弱。这样,当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徐家的尴尬状况可想而知。“本应成为~}
~{革命元勋的人却脱离了革命队伍,这成了父亲终身难愈的心病。其结果是,我在家~}
~{中接受的革命意识形态和训诫可能远远超过了真正革命家庭的子女。”加上“血统~}
~{论”红卫兵走红的时候所受到的排斥和压抑,更加刺激了他的革命激情(幸运的是~}
~{,他的父母亲在文革风暴到来之前,已经双双辞世,既免除了自己的苦难,也使得~}
~{子女们不必因家庭的原因遭受大的挫伤),一旦时机到来,他投身于运动的积极性~}
~{,怎么能不百倍剧增呢?因此,他几乎是义不容辞的,跻身于革命造反的队伍中,~}
~{并且以其个人的才能和品格,成为核心式的人物。然而,他们的自我定位,又是人~}
~{各有志,自行其是的。我这里指的是他们对于文革中现行体制的选择。咏慷一直是~}
~{生存于17年的政治体制之内的,在经过运动初期的短暂疏离和被排斥打击以后,~}
~{他很快就再次融合到体制之内——当然是经过重新整合之后的属于文革潮流的体制~}
~{之内。长期地处于被排斥被压抑状态的徐友渔,则因为家庭曾经一直处于社会的边~}
~{缘状态,虽然在投身于造反的时候,顺应和响应了当时的潮流,但是,他对于体制~}
~{本身的反感,害怕被体制融合掉自我的恐惧,仍然强烈地支配着他。叛逆的情绪,~}
~{在野的身份,决定着他的取向。他造反的动机,并不是要在现实的权力再分配中,~}
~{分得一杯羹,而是要力图证明,他的革命激情,虽然被压抑多年,却一点儿也不比~}
~{那些“红五类”差多少,相反的,只会比他们更加纯粹更加高洁,更加没有自己的~}
~{任何私人利益考虑。因此,他和他的伙伴们可以“奉命造反”,却拒绝获得官方的~}
~{身份,拒绝获得官方的承认。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他们响应号召~}
~{,夺了学校的权,却不耐烦掌权,把标志着权力的公章推来推去;他们所在的“红~}
~{卫兵成都部队”曾经得到一言九鼎的大军区公开宣布为“左派组织”而得到支持,~}
~{这意味着什么,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可是这却引起他们的警觉,并且直言~}
~{不讳地公开宣称,不当“官封左派”,拒绝收买和诱惑。这恐怕也是一种罕见但不~}
~{难理解的姿态吧。~}


    ~{比较起来,咏慷对投身于造反大潮以后,他的经历更加特殊一些。他没有多少~}
~{造反和弄潮的欲望,尽管他曾经在运动初期经受过严酷的打击迫害,但是他对于派~}
~{性斗争似乎具有着先天的免疫性,也无意向那些损害过他的同学们报一箭之仇——~}
~{在他的上一部作品《青春殇》的讨论会上,我曾经见到他当年在北京中学生红代会~}
~{的几位朋友,李冬民,郝仁,从他们的言谈之间,感到蕴藏着的那股压抑和愤懑之~}
~{气。说实在话,我当时对此是很不理解的。我以为,难道还能够找得出手上没有血~}
~{污的红卫兵吗?在《红色季风》中,咏慷所述说的一切,打消了我的疑惑和不解—~}
~{—从客观上讲,如前所述,肇始于中学的“血统论”红卫兵衰落以后,中学红卫兵~}
~{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结束,比他们头脑复杂,经验丰富的大学红卫兵,在镇压“联~}
~{动”,揪斗刘少奇和夺权斗争中,与中央文革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并且成为北~}
~{京文化大革命的主角,中学里的运动则逐渐开始退潮。从个人条件来讲,咏慷的开~}
~{阔的视野和胸襟,以及本性中的善良和平和,以及中外文学名著对他的熏陶,使他~}
~{渴望和缓平稳,厌恶血腥和动荡(在这一点上,他和徐友渔有着共同性,即由于读~}
~{书较多,书生气较重,而厌恶流血和残忍,尽管徐友渔在文斗阶段曾经热衷于关于~}
~{两大派组织孰是孰非的论战,但是他却坚决地远离武斗,逃避开去),并且表现出~}
~{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他在北师大附中致力于消除派性,实现联合,化解隔阂和~}
~{对立情绪,使得校内的派性斗争趋于缓解和消除,避免了新的动荡和损失,在苦难~}
~{岁月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甚至是超水平发挥的有益之事。庆幸的是,他在风头正~}
~{健的时候,就无所吝惜地抽身而退,于1968年初应征参军入伍,逃离了那块是~}
~{非之地,心甘情愿地去当一个普通列兵。~}


    ~{相反的,徐友渔就没有那样的幸运了。尽管说,他只是在“文斗”中非常活跃~}
~{,派性很强,却坚决拒绝武斗,厌恶流血,但是,在工人和解放军宣传队进校以后~}
~{,他先是被作为派性头目加以清理审查,后来又无可逃脱的下乡当知青,并且在乡~}
~{村生活中继续他的自学,继续他的反省和思考。不过,此后他似乎没有再经受大的~}
~{挫折,也算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咏慷呢,塞翁失马,安知福祸,他避开了学校~}
~{中的纠葛,并且很快地在全空军部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军种中的先进人物,却又因~}
~{为在出席代表会议期间,对林立果的“讲用报告”进行非议,触犯了“超天才”,~}
~{而再次遭受厄运。~}


    ~{这样,尽管所咏康和徐友渔都佩戴过造反派红卫兵的袖标,他们的人生轨迹却~}
~{各自不同,就像两条弧线,曾经在某一阶段相交相切,但是其内在的区别,又使得~}
~{他们终于“各自须投各自门”。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个性使然。他们都是事业有~}
~{成的佼佼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又代表了造反派红卫兵的两种不同走向。咏康,~}
~{一个循规蹈矩又刻苦自励的人。家庭环境的优越,决定了他的先天优势,个人的努~}
~{力,例如对于《修养》他领会和身体力行,使他在“红色家族”中出类拔萃,他很~}
~{适合在常规状态下生存和工作,充当造反派红卫兵的领袖,在嘈杂和动乱中崛起,~}
~{并非他心中所想,相反的,他所求索的,在文革开始之前,他就有所收获,甚至,~}
~{他在文革中的显赫地位,固然与他的个人选择有关,却同样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和~}
~{党员身份,得益于这些从过去延续下来的东西。因此,卷入中学的红卫兵运动,对~}
~{他来说,总是让他惴惴不安,让他心中无数,让他战战兢兢,如履簿冰,使他在非~}
~{常时期非常状态,他总是要寻找秩序和规范,甚至自己去建立这种规范。因此,从~}
~{无法无天的红卫兵到严格管理的解放军部队,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徐友渔呢,在“不准革命”的状态下压抑很久,这种状态又是在文革前就已经~}
~{形成。这样,就既造成了他因为被压制被排斥而更加强烈的革命冲动,要寻找证明~}
~{自己的革命性的机会表现出来,同时,它也使得他不能没有相当的不自觉的逆反和~}
~{抵触,从而对于排斥和蔑视自己的体制有意无意地表示疏离和漠视。血统论红卫兵~}
~{的衰落,给他提供了造反的舞台,使他和那些非红五类子女们,争取到了一定的,~}
~{长期以来渴望而不得的平等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革命积极性。他们的生存状态得~}
~{到了暂时的改善,在这种形势下,他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的紧迫感,放开手脚,得意忘形,疯狂地大干一场,一是跪着造反,在环境允~}
~{许的情况下争取有限的改善。虽然说,血统论的狂热降温了,但是,出身论的严重~}
~{问题仍然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即使是在造反和夺权的狂潮中,它都是不言而喻的存~}
~{在。徐友渔选择了后者,而且主动地采取了低调造反,与主流和当局保持距离,甚~}
~{至害怕进入主流害怕成为当权者。他从长期的边缘状态投身造反,一度接近主流和~}
~{中心,却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我猜测,其中既包含着徐友渔自己的警觉和矜持~}
~{,也有对于形势的判断,即动荡终会结束,一旦“秋后算帐”,出身有瑕疵的人,~}
~{必定首当其冲。因此,在短暂地与“时代潮流”同行后,他很快地又游离出去,作~}
~{一个独立的思想者,在哲学的海洋里采撷智慧的珍珠,并且成为90年代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的重要发言人。~}


                                ~{四~}


    ~{在结束这篇述评之前,我想就红卫兵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说几句。~}


    ~{第一,在他们的自述中,讲到他们投身于文革运动的时候,对那一代人的理想~}
~{主义予以了特别的强调,强调了其中的纯粹和无私。这也是红卫兵研究中的一个死~}
~{结。许许多多的红卫兵,都是以此对自己的幼稚和过失加以开脱,因为他们尽管说~}
~{犯了许多错误,但是却没有任何私心和独特的利益追求,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
~{”而受骗上当;或者如咏慷这样,利用个人的威望和能力,为学校的稳定和秩序的~}
~{重建,作出可贵的努力。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其中的潜在因素,比如说,对于自己~}
~{作为百分之百的革命者的顽强证明,比如说,自我的实现——马斯洛心理学把人的~}
~{需要分为不同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是温饱和生存,其次还有群体和归属的需要,~}
~{在最高的层次上则是自我实现。在别人都“咸与革命”,都参加了某一造反组织的~}
~{时候,游离于其外的孤魂野鬼,那种孤独和寂寞,几乎是无法忍受的。当然,自我~}
~{实现既包括物质和权利的获得,也包括心理的满足和陶醉。红卫兵和许多追求理想~}
~{主义精神的人们一样,是把自我实现的预期融合在社会的变化之中,因为从根本上~}
~{来说,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是对按照苏联和斯大林体制建立起~}
~{来的社会模式的冲击和挑战,而且,文革与以往的政治运动不同的是,它既公开宣~}
~{布了重新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目的,又将鼓噪经年的接班人理论化作接班的行~}
~{动,对幼稚单纯的青少年寄予厚望,鼓励有加。这对于那一代人来说,真是千载难~}
~{逢的机会。当然,追求自我实现,这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基本权利,是人之为人,~}
~{我之为我的根基。对此无可厚非,不过,完全忽视这一点,忽视个人心理满足与投~}
~{身造反潮流的关系,那只能是又一次制造无私无畏的神话,也妨碍了红卫兵研究的~}
~{深入。~}


    ~{第二,是造反派红卫兵领袖的家庭背景问题。虽然说,批判了血统论,大量的~}
~{非红五类子女加入了造反派(这也是造反派红卫兵的队伍迅速壮大的根源),但是~}
~{,人们对于出身论已经习以为常,自觉地接受它,是毫无困难的。因此,成员可能~}
~{是复杂的,但其领袖们却仍然是讲出身讲背景的,仍然是以红五类子女为当然领袖~}
~{的。咏慷所述北京市中学红代会五人小组的组成情况,和徐友渔虽然才能出众,但~}
~{是对于充当造反领袖一直底气不足,一直觉得名不正言不顺,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
~{这一点。此外,还有造反派红卫兵中的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关系问题,也是上述《红~}
~{色季风》和《自由的言说》所隐含的话题。至于因为缺少来自激进派一方的陈述,~}
~{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我们只能是留待今后了。~}
究竟有几种红卫兵——《红色季风》和《自由的言说》述评1.pdf (166.02 KB, 下载次数: 2)



http://www.cnd.org/CR/ZK01/cr94.hz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04:43 , Processed in 0.0645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