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3 20: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皖鄂粤冀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0日10:1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2年10月立项,迄今已实施一年零八个月。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实现了阶段计划的目标。
一年零八个月里,本项目大体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自立项到2013年3月,完成项目开题和项目计划的具体设计,明确各子课题组各阶段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各子课题组分别联系安徽凤阳、湖北麻城、广东廉江和河北饶阳四县政府档案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并商定了查阅、搜集档案的具体事项。3月13日,项目举行了开题会,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朱汉国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光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金大陆研究员等五位专家。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秦晖教授建议,在搜集资料方面,应当吸纳更高层级的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金大陆研究员就资料的编辑、数据处理等提出意见,建议更好地处理大量同质化资料;金光耀教授建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曹树基教授对档案利用的授权问题、资料的处理、出版问题提出了建议。上述意见对进一步完善项目接下来的工作大有助益。
第二阶段自2013年6月至12月,各子课题组分别到上述四县档案部门大规模查阅、搜集档案,并召开项目中期学术沙龙。2013年7月,课题组分别前往湖北麻城、安徽凤阳、河北饶阳、广东廉江四地档案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档案拍摄工作。各组人员配备如下:麻城由子课题组负责人刘建平、成员宋其洪带队,在当地配备拍摄人员十余名;凤阳由子课题组负责人鲁丽玲、成员程曦敏、陈永普带队,在当地配备拍摄人员二十名;饶阳由课题组负责人韩钢、成员肖安淼、韩栋带队,在当地配备拍摄人员十余名;廉江由课题组成员满永带队,在当地配备拍摄人员八名。韩钢教授并负责四地的联络工作。此次搜集工作,麻城的重点为白果区的11个公社,凤阳以武店区、东方红公社为中心,饶阳则主要是五公村,廉江是茂桂路村,各地兼及县委全宗中的农村基层档案。此次档案拍摄工作,累计搜集了120万页的农村基层档案,时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间跨度约三十年,内容涵盖县和县以下的区、乡(镇)、村,涉及农村基层人口、土地资源、阶级划分、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和管理、产品分配、农产品收购、教育、政治运动、政权机构、党群组织、家庭副业、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于12月15日召开了项目中期学术沙龙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韩钢教授主持,并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王海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济顺教授、萧延中教授、刘建平副教授、阮清华副教授等参加。韩钢教授介绍了项目开题后九个月来的工作进展情况,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项目初期的工作已经达成第一步的计划目标。关于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课题组认为:一是将所搜乡村档案按时间系统整理出目录,二是将县级档案涉及乡村的资料编出目录,三是再次安排去四省四县补充查阅和复制档案。
第三阶段自2014年1月至今,利用寒假再次到四县补充性查阅、搜集档案,并开始整理录入档案目录。2014年1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前往麻城、凤阳、饶阳、廉江档案馆,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拍摄工作,每组配备四名拍摄人员。此次共搜集了20余万页的档案资料。另外,档案的整理工作也已开始,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将档案中的每一个文件进行分类、编目,已经整理出麻城、凤阳、饶阳三县的档案目录约七千条。
到目前为止,四县的农村基层档案已经搜集约150万页,约计三千万字,已经大体形成本项目要求的相对完整的资料基础,档案的目录整理工作也已经开始,目前完成约七千条。一年多来,课题组除开题论证会外,已举行一次工作会议(即学术沙龙),主要总结前段项目进展情况,安排下一步工作。最近将举行第二次学术沙龙,商议今年继续补充性查阅、搜集档案的工作,并在今年底大致完成档案资料搜集的任务,同时商议资料分类、整理、编纂工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六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与县域档案馆合作,编出了《湖北土改简报》和《麻城土改资料》两部资料集(内部印行)书稿,总计400万字,为学校社科处提供了两篇课题实施纪要。
当然,项目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县档案搜集遇到困难。广东廉江县档案馆因为全面修缮馆舍,查阅、影响了查阅和搜集档案的工作进度,搜集的档案数量尚未形成项目需要的资料基础。课题组考虑另换广东中山或江门作为资料搜集对象,避开客观原因对搜集档案造成的困难,同时也能更加突出侨乡的特点。二是项目经费紧张。本课题属于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是搜集、整理和编撰资料。根据一年多来的经验,因为涉及四省,加之需要连续多日搜集和复制档案,差旅、住宿费用较高;此外,资料录入、整理和校对方面需要更多经费。目前,下拨经费已经支出近半,经费明显紧张,课题组考虑申请追加经费20万元。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属于资料搜集和整理项目,基础性工作尚在进行,目前主要是与麻城市档案馆合作,编出了《湖北土改简报》和《麻城土改资料》两部资料集(内部印行)。课题组成员亦发表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
杨奎松的《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央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态度异同与变化》一文,分析毛泽东在1950年、1952年、1953年、1955年曾多次直接干预过中共中央在粮食征购问题上的计划安排,要求压缩征购数字,以缓解农民生活困难问题,减轻粮食征购给农民造成的生存压力。但是,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却赞同了中央主管经济工作领导人的意见,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一政策不仅没有减轻农民的税赋,反而使农民在粮食问题上更少自主的余地了。促成毛泽东态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无疑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其对粮食的现实需求。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作为见惯了流血牺牲的革命党人,毛泽东本能地更看重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
冯筱才的文章《政治运动的基层逻辑及日常化:一个“汉奸”的发现与审查》,通过叙述M厂工人王文尧在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审视基层单位政治运动对普通工人的冲击,进而研究政治运动在基层的实际运作与程序。文章认为,政治运动在基层的展开,实际上就是由针对单位职工中一定比例数量的运动对象展开的,通过反复检举、坦白、外调、审查,政治运动在基层被“日常化”,且构成一个连续的、累积性的过程。
王海光《农业集体化运动背景下的民族政策调整:以贵州省麻山地区“闹皇帝”事件的和平解决为例》一文,以贵州麻山地区发生的一个地方性事件为个案,分析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中共民族政策的调整。文章认为,1955年夏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急推进,违背了过去"慎重稳进"的改革方针,引起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反抗。1956年,自统购统销以来在一些地区逐渐发酵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出来。1956年春夏,贵州省望谟县麻山地区少数民族发生了武装骚乱事件。中共贵州省委对麻山事件的平息,先是采取军事清剿的方式。随后在中共中央调整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下,转而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调整了一些过激的政策,以政治的和平的方式平息了这场骚乱。作者最后指出,和平解决麻山骚乱事件,是以政治妥协的方式来处理民族矛盾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中共执政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齐小林的论文《华北革命根据地农民参加中共军队动机之考察》,以河北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为基础,分析了华北革命根据地农民参加中共军队的动机。齐文认为,虽然在1937 年至1949 年间,中共在华北的革命根据地内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使得农民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然而,农民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韧性极强,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在这两种因素的交错作用和影响下,农民参加中共军队的动机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相: 部分人因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觉醒而参军,但多数人在面对中共的参军动员时,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遵从其日常生活的逻辑。因此,在这一时期,追求物质利益、摆脱困境和提升政治地位成为华北农民参加中共军队的主要动机。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
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
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
获奖等情况
1
《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央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态度异同与变化》
杨奎松
论文
《开放时代》
2013年第6期
2.5万字
《江淮文史》杂志、近代中国研究网、共识网、腾讯网历史频道全文转载
2
《毛泽东是怎样发现大饥荒的》
杨奎松
论文
《财经》
2012年第15、16期
2万字
和讯网、共识网、搜狐网历史频道、新浪网历史频道全文转载
3
《政治运动的基层逻辑及日常化:一个“汉奸”的发现与审查》
冯筱才
论文
《二十一世纪》
2012年12月号
4
《农业集体化运动背景下的民族政策调整:以贵州省麻山地区“闹皇帝”事件的和平解决为例》
王海光
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8万字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全文转载
5
《周恩来的乡村调查》
萧冬连
论文
《新湘评论》
2013年第4期
0.2万字
《天津政协》杂志全文转载
6
《华北革命根据地农民参加中共军队动机之考察》
齐小林
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第1期
1.7万字
《光明日报》2014年3月19日论点摘编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730/c359188-2738555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