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35|回复: 0

王文畅:我所认识的俞丽拿和她的儿子李坚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5-18 18: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认识的俞丽拿和她的儿子李坚



每当听到俞丽拿和她的儿子李坚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使我想起在文革的动乱之后,初次见到俞丽拿和李坚的情景。


我在女十二中学的是俄语,所以文革末期我从内蒙兵团回京后,在父亲的提议下,开始和同院、对门的俞秀静伯母学英文。她是中国医科大学早年留英归国的谢少文教授的老伴。她曾对我说过,他们两人在婚礼过程中通过伦敦桥时,英国的守桥卫兵们曾举刀致敬并向她高呼:“你真是美丽啊!”我们用的教材是薄薄的一本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林格风>。在一个嫩草微绿的春日,我们开始了“早上好!”“我说英语,”“你不是英国人”的第一课。


一天下午,我正朗朗地给俞老师背诵<林格风>里的第三课我们的房子:“很多伦敦人都住在城里的公寓里,但是我和太太在伦敦郊区拥有一栋独立别墅…”, 这时她家进来一位身材曼妙、步态优雅、长相动人的身着国防绿军装的年轻阿姨。她看我们师生正在上课,就轻轻坐下,拿出手提包里的红毛线,织起了毛衣。俞伯母读新课文时,我那从小上课不专心的毛病又犯了,不时地偷眼望望那位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快速地织着毛衣的秀美阿姨。


下课后,俞老师给我介绍说,这是她的拉小提琴的姪女俞丽拿。我才意识到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拉<梁祝>的俞丽拿。她所在的<海港>剧组,来北京排练和演出,全班人马就住在我们胡同里的招待所,走路离我们协和大院不到三分钟。我回家后,一边听<林格风>的录音,一边还想着那个端庄、高雅的阿姨。比起她和她的姑姑俞伯母,我们北京人就显得土多了。


过了一天去上课,俞老师家又多了一个6岁的小男孩,也说上海话。俞老师说,这是俞丽拿的儿子李坚,随妈妈来北京住一阵子。当时我没有工作,院儿里所有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爱找我玩。我一见这个聪明、漂亮的李坚,就把别的小孩都甩了,特别喜欢这个上海“小赤佬” 。每天我学完了英文,等他吱吱呀呀地拉完小提琴后,我们就在院儿里打羽毛球或捉迷藏。


春去夏至,阵雨之后,峋丽的天空浮现出一道彩虹,蜻蜓在夕阳中展开透明的翅膀,满院子飞来飞去。我给李坚做了个带有竹竿的蜻蜓网子,把着他的手教他捕捉蜻蜓,傍晚再把它们放了。常常等到他妈妈排练完回来,或是夜幕降临,我们才各自回家。


赶巧弟弟王武从内蒙兵团探亲回京两周,带回来用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钱买的一把小提琴,每天自学。我妈为了弟弟不到十六岁就一去内蒙七、八年、不向家里要一分钱、而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得其乐,感动得流泪了。父亲和谢大夫通了话儿,请俞丽拿在得闲时,给弟弟指导了两次拉小提琴。记得俞丽拿还夸奖弟弟说,自学小提琴可不容易,特别是在那艰苦、寒冷的环境中,人的手指都变硬了。她还对小李坚说,他的学琴条件比大哥哥强太多了,真不应该贪玩而不刻苦练琴。其实我知道,这贪玩,都是让我给惯的。


<海港>在京排练、演出结束,俞丽拿和李坚都回到了上海。我出国前,在院儿里又见到过李坚一次,是他让他姑婆俞秀静告诉我他来北京了。他虽然长高了,可还是小孩样儿。俞伯母告诉我,说他改弹钢琴了。这次见面,虽然我们都很高兴,但李坚显得有点儿拘紧。我想,那天真无邪的童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出国留学后,李坚居然还找到了我的电话,从美国东部的费城往我当时住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宿舍打过一次电话。我听说他在著名的导师指导下弹钢琴,心里非常为他骄傲。可惜我在研究院的课程太重,我又带着个孩子,所以后来联系就中断了。


光荫荏苒,二十多年后的2008年,我忽然听说目前成名的小提琴家、钢琴家、指挥家李坚带着他的未婚妻到北京我们住过的老院儿、老楼去访问过,并打听过我两次。真是时过境迁友谊未断啊! 于是我立刻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找到俞丽拿,继而找到当时正在北京搬家、目前在巴黎成家、定居,但是经常回国演出的李坚。


今天,当我听着这母子两人的配合默契、技巧娴熟、感情丰富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梁祝>,感到它仿佛是混合着柔和月光和斑斓卵石的孱孱流水,永无尽头...


2009.2.28
      


附:
俞丽拿生平:


   俞丽拿(Yulina 1940—— )女小提琴演奏家。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1962年在该院毕业。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个金唱片奖,她还首演许多中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为中国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良好的贡献。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弦乐组合)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成功。她还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比赛的优秀学生,并经常担任国际、国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乐家比赛。在中国,俞丽拿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93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


  她在国内演出频繁,还应邀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演出。


  1990年,她以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轰动台湾。他还录制了许多张独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与英国BBC乐队,与俄罗斯爱乐乐队合作录制的唱片。她演出过三十多套重奏音乐会曲目,是中国国内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从1962年起,她就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比赛获奖的优秀学生,并经常担任国际、国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包括最有权威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际音乐节中担任教授。


  1993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


  俞丽拿教授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全国高校“名师奖”、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和文化部命名的“优秀专家”。


关于李坚的介绍:


晨报记者高磊:李坚说:“我和母亲合作演奏《梁祝》这首曲子已有上百次,没有一个演奏家比我更懂母亲。”俞丽拿也说:“这么多年来,李坚是最适合与我合奏《梁祝》的钢琴家,他能完全理解这首曲子的内涵。”2月22日,小提琴家俞丽拿与儿子、钢琴家李坚这对“最佳组合”,将登台上海音乐厅,合作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没有选择母亲擅长的乐器小提琴,而醉心于钢琴,让很多人对李坚的选择有些纳闷。他告诉记者,最初,自己是小提琴与钢琴同步学习,“6岁时跟着妈妈学小提琴,那时候,还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洪腾学钢琴。我一开始学小提琴时,钢琴是作为辅助性乐器学习的。9岁的时候,学校里的功课多起来了,没时间再学两样乐器,我的钢琴老师建议我继续学钢琴,我妈不好意思拒绝他,就让我在钢琴和小提琴中选学一种,我选了钢琴。”“为什么?”记者问。“事实上,我哪种乐器都不愿学,选择钢琴,只是因为可以坐着弹,”李坚说完,连自己都笑了。


  俞丽拿向记者透露,和其他孩子一样,儿子小时候也坐不住,对钢琴、小提琴两种乐器都称不上喜欢,那时候练琴,多半还是出于“被迫”的味道。直到11岁那年,李坚因为一场“败血症”而处在生死边缘,好不容易从鬼门关闯过,回到家后,儿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钢琴盖弹琴,“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要弹钢琴,从那一刻以后,他好像就一下子喜欢钢琴了,一直到现在,虽然商业钢琴很多,但是他始终坚持搞艺术,不走商业之路。”这么多年来,李坚主要在海外演出和学习,以至于母亲俞丽拿语气中透着“酸溜溜”:“我和这个儿子没有演出,就见不着面。所以,我开玩笑说,我们真的只有在艺术上见面了。”


 李坚20岁的时候去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成为93岁波兰裔钢琴家霍尔绍夫斯基的关门弟子,也是其最心爱的弟子之一。霍尔绍夫斯基的老师是莱舍蒂茨基,而莱舍蒂茨基师从车尔尼,车尔尼则是贝多芬的得意门生,所以如此算来,李坚还是贝多芬的第五代弟子。但李坚并不怎么向人提起这段渊源,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在场外炒作,而是默默地在台上展示功力,因为舞台才是古典音乐真正的归宿。


http://wenchangwang.blog.sohu.com/11147019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6 21:44 , Processed in 0.0334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