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口语课,就是训练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这是我们这些原来理工科学生的短板:在进入专修班之前,我们虽然都有一些英语的基础,但原来学习英语的目标很单纯,只是为了能够阅读科技文献——那个时代,没有人会想到出国学习、访问或同国际同行作口头交流的可能。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来培养,那就对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口语对学员是很吃重的一门课,作为教员的李老师也不比我们轻松,需要克服许多今天不能想象的困难。首先是没有合适的教材,阅读课至少还有一些像狄更斯、马克·吐温这样被官方认可的“进步作家”的作品可作为教材,而口语课则无法找到类似的纯正英语教材,比如英语广播不能收听境外的“敌台”,只能听我国对外广播 Radio Peking。也没有英美制作的原版电影录音可听,只能听我国自己译制的对外宣传影片,如替我国民族政策辩护的《农奴》和《天山上的红花》等。可以想象,这些广播和电影充满了政治词汇和“中国特色”的英语。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李老师想了很多办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经历,编排一些对话、小品之类让我们练习外国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实使用的语言。我因此曾以为李老师在美国大概是学戏剧文学之类的专业,近来看到一些介绍她生平的资料,才知道她在美国学的是工业与劳工关系。但是她中小学里就演过戏、组织过演出话剧《雷雨》等。可见李老师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