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41|回复: 0

王若谷:往事未苍老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6-6-15 16: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往事未苍老
   
             王若谷
     
    偶然从网上搜索到前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江源先生的一部纪实性、回忆性作品《万山不许一溪奔》(2007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因为受欢迎,2012年再版)。
     《万山》由若干各自独立互有联系的篇什组成。作品以时代变迁为背景,以个人经历、遭遇为线索,对上溯百年至新时期开始,我国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中的社会侧影,用另类眼光予以个性化审视。书中许多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不少篇什情感真切,催人泪下。全书致力点,是从人性化角度关注形形色色的人之命运,其中若干非主流意识的解读,让人回味、警醒。这个评价尽管是江源先生的儿子写的,我认为还是公允的。
     
     《万山》书稿是江源先生的儿子的圈圈在网上贴出来的。圈圈说:“过去那
个年代的事情,如我等年轻人是无从经历也无从了解。这篇文章是我父亲的真实
回忆,借助于它,让我们进入那个错过的年代吧”。
  
     往事未苍老。在我的印象中,圈圈还是个瘦弱的小男孩,如今却已经长大
懂事了,听说在北京读书毕业并且已经工作好多年了。
                     
     《万山不许一溪奔》主要讲述江源先生的的亲友和家人的故事,其中在《长
者风范》一章回首他同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杜道生老先生的交往时,也提到一件牵
涉到我的往事,大体上应该说是真实的。江源先生说:“后来我听杜老师讲,王
已故的父亲在解放前曾与杜在同一中学共事,杜视王为故交子”。尽管我同杜老
至今没有见过面,但是杜老先生的表现确实是“长者风范”,很令我感动。
     但是,《万山》书稿中讲的牵涉到我的那件往事,其中也有的比较关键的事
情同本来事实有一些出入,为了不至于以讹传讹,特别说明如下:
     1.江源先生说:“王在给杜的去信中寄有自己写的几首旧体诗,请杜老师指
教。杜的答和诗大有奖勉后学之意”。这其实是并不确实的。当时的真实情况是
,我看到杜老在《乐山教育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篇《〈尔雅台记〉释训》的文
章后,写了一篇置疑的商榷文章给该刊;杜老看到编辑转去的我的文章后,立即
托人给我一封信和一册石板印刷的《乌尤山诗文集》书册,还有他的关于乌尤山
的几首七律诗歌。后来我和了两首。我没有主动给杜老去信。我当时很年轻,才
20出头,但是并没有半点想攀附前辈和名人的念头----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
    2.江源先生说:“看后,他(指我----王若谷)要求把《乌尤山诗文集》带
回去仔细欣赏。我说,杜老师一再对托书人交代过,给王的信和答和诗王可留存
,书只能在我这里看。因为此书如今已很稀罕珍贵,是杜为答王专门向川大的陶
道怒教授借来的,限期仅三天,明天便要由托书人带回成都,壁还陶教授。王只
好歉然作罢”。
    这也同事情的本来面目有一些距离。说实话,当时我颇为愤怒:书籍本来
是杜老托人从几百里外带来给我看的,怎么可能只允许我在江源他那里看?这符
合情理吗?何况即便按照江先生的说法,期限不是也有足足三天吗?这样做,不
是明白欺负人吗?这究竟是杜老的本意,还是他假传“圣旨”?我后来曾经问过
托书人(教育学院一位教师),托书人看见已经有了纠纷,不愿意再节外生枝,便含糊过去了,没有作肯定答复。这事情现在还是“谜”。因此,当时我并不是“歉然作罢”,而是非常生气。后来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同江源来往。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我已经离开家乡很久之后,却还是介绍江源参加四川
杂文学会做了理事。他很积极,一度乐在其中。江源后来有一部杂文理论书籍和
零星杂文问世,现在应该已经退休了吧。因为当时有一位我讨厌的人和我原来在
四川青年杂文研究会的一位下手把持该学会,后来我便再没有参加四川杂文学会
的学术活动,从此彻底“面向读者,背对文坛”了,一直到现在。
     3.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江源和我都参加全国新时期的第一次研究生考试
,江源报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我报考的是另外一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江源到北京参加了复试,但是落第了。当时他已经接近40岁了。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到乐山参加郭沫若学术研讨会,一位我所认识的女生刚好为研讨会服务,认识了该研究员(是叫桑逢康吧),告诉了我。我觉得机会来了,尤其对江源来说。于是我带着江源,由那位女生引见。我当面向桑先生讲述了江源的情况,由
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那个年代被迫到一个饭馆包饺子为生,现在年纪已经不小
,以后再没有多大机会了。后来那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桑研究员便在会前会后郑
重向乐山师范学院的教务主任当面推荐了江源,江源这才得以脱离苦海,破格到
乐山师范学院当了教师,一直到现在,终于能够以教授身份退休。
    我觉得,一个人应该这样做人?又应该怎样等待自己的亲友?这实在是一个
大问题。
    往事未苍老,也永远不会苍老。
    我们在晚年回首往事的时间,因为无愧人生,无愧亲友,才能够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才能够无愧无悔地说:我这一生是干干净净,无怨无悔的。
   
    补记:记得大约在2006年,江源曾经从朋友处知道了我的电话,打来电话,我说,看了《万山不许一溪奔》,觉得不错,只是牵涉到关于我的那一章,有些事实出入,不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也不想追究了。他当时说还未出版,我说,可以多找一下,应该是能够出版的。他说,还有一些比较真实敏感的内容没有在网上发表。现在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且一版再版增加补充了20000多字的书,是否应该已经没有遗憾了呢。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 ... page%3D1&page=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0-18 13:03 , Processed in 0.0317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