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0|回复: 0

慕崧:中央军委机关第一刊《八一杂志》创刊前后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6-4-6 17: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为适应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需要,急需办一个综合性的刊物。1951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傅钟、萧华向毛泽东请示:“为加强对部队的思想与工作指导,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总政拟出版一个全军性的综合杂志,定名为《八一杂志》。内容包括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干部管理工作、后勤工作,作为军委机关刊物。对象主要是团以上干部。”第二天,毛泽东批示:“同意。”

  3月10日,军委作出《关于出版〈八一杂志〉的决定》。明确杂志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特别是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建军原则,研究联合兵种作战与政治工作,交流与总结部队工作经验,学习苏联军事科学,指导国防军建设工作。《决定》强调:“要办好这一杂志,使之在指导全军建设上成为强有力的武器,必须各级党委、军政机关、全体干部本着全党全军办报的精神,集中大家的力量来办好这一杂志。将办好《八一杂志》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经常地关心它、爱护它,并有计划地运用它、培植它。”

  《决定》规定:“第一,各级党委及负责干部应亲自撰稿,并号召组织所属部门的同志写稿。除推荐一批能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有写作能力的同志为《八一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外,并把通讯工作建立健全起来。责成军以上政治部宣传部门及报社,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向《八一杂志》经常撰稿,并及时反映部队之情况。第二,加强发行工作。责成各级军邮对《八一杂志》随到随发,并经常改善传递方法,使之迅速发到团以上干部的手中。同时严格注意保密,不得遗失。第三,各级党委必须有计划地运用《八一杂志》指导工作,组织所属部门的同志阅读。一方面将学习的结果运用到工作中去,一方面随时提出改进《八一杂志》之意见。”

  为加强对《八一杂志》的领导,军委指定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等27人组成刊物指导委员会。朱德为书记,聂荣臻、罗荣桓为副书记。军委、总部、特兵种领导担任刊物指导委员会领导或成员,可谓层次之高。

  4月20日,军委机关第一个综合性的刊物《八一杂志》创刊号印发全军。总编辑华楠为朱德起草的发刊词指出:“为了帮助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出版《八一杂志》。”“《八一杂志》的出版,就是负担着这个伟大的任务。愿全军同志尤其是各级党委及负责干部,努力支持这个任务,大家动手,办好《八一杂志》,爱护它、运用它、充实它,使它在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工作中,成为一个有力的指导武器。”发刊词中还配发了朱德的题词:“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才能保卫祖国,粉碎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为此,必须加强学习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近代的军事科学技术,以提高全军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水平。”

1952年9月6日,《八一杂志》编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由萧华、刘志坚主持。会议检查分析了创刊以来的成绩与不足,提出改进工作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会后,罗荣桓、傅钟、萧华向毛泽东呈报了《关于第二次编委会议的报告》。经毛泽东批示同意,发全军参照执行。《报告》提出:为加强对《八一杂志》编辑工作的领导,将《八一杂志》原编辑委员会加以扩大,由粟裕、张宗逊、傅钟、萧华、萧克、张震等49位同志组成,刘志坚为召集人。在各大军区、各特兵种、军事学院等单位建立《八一杂志》通讯站,由各单位宣传部长兼站长,负责给《八一杂志》组织稿件、反映情况。

  1953年1月,毛泽东为《八一杂志》题写刊名。从22日出版的第24期开始用毛泽东题写的刊名。

  1955年10月9日,《八一杂志》第85期刊登毛泽东授予军衔命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的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时刊登10位元帅照片。

  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创刊。从此,除了面向全军干部的杂志外,还有了面向全军官兵的报纸,这就是军委机关的“一报一刊”。

  从1959年11月开始,《八一杂志》扩大发行,全军排以上干部可凭《军官身份证》或部队介绍信到邮局订阅。

  1960年12月22日,《八一杂志》第24期(总第192期)刊登《停刊启事》:总政治部决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解放军报》,《八一杂志》与《解放军报》合并,《八一杂志》即行停刊。

  《八一杂志》从创刊到停刊的近10年时间里共办了192期。它记录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国家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它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战略性、思想性、创新性、建设性的风格,大气务实、与时俱进的特色,以及“大家动手、全军办报”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生命力。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1425464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22:43 , Processed in 0.0343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