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61|回复: 0

陈永康:1966,我第一次同周恩来、陶铸等握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5-11-9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慷,本名陈永康,祖籍广东东莞,生于河北唐县。青少年时曾
就读于八一小学、北京四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65
年在高中就读
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彭真、胡耀邦、万里等领导同志接见北京
市四名优秀中学生,他为其中之一。“文革”中,他曾多次受到极左
路线的冲击、迫害。也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关注与接见。
  咏慷在其著作《红色季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中,通过对“文化大革命”这场“红色季风”中传奇经历的回忆,反
映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极其独特的一幕,使人们读过之后,能产
生与我们共和国历程相对应的人生沧桑之感。下文是该书节选。
  1966年12月15日,我正在教室里和几位同学谈外出“大串联”的
见闻,学校传达室的工友突然跑到楼下,大声喊:“陈永康,你的电
话!”
  我迅速跑到大门口。
  “你是陈永康同志吗?”话筒里传来一个陌生人客气的声音,
“我是25中的李冬民。”
  “哦,李冬民!”我早就知道李冬民其人。虽然未曾谋面,但早
听说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曾遭受过极左路线的迫害,与我有着类
似的经历。同时我也听说李冬民近来相当活跃,发起组织了一个全市
性的中学红卫兵机构,名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首都兵团”。
  “永康,我早就想去见你,一直未能如愿。”李冬民在电话中继
续对我说,“是这样的:明天,我们首都兵团要发起召开一个向资产
阶级反动路线猛烈开火的誓师大会,地点在工人体育馆,中央3号、
4号,以及‘中央文革’都要参加。”我一听就明白了,他说的“3号”,
是指长期以来在党内一直排在第三位的周恩来总理;“4号”,则是指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后被毛泽东主席迅速提升、排到第四位的中央政
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长陶铸同志。
  “永康,”李冬民接着说,“我们都知道,在文化大革命中,你
和你们师大附中的广大师生员工,都曾经遭受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
残酷迫害,因此请你们学校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一个发言。同时,作为
这次大会的执行主席,我还要邀请你参加大会主席团。”说老实话,
对“红卫兵”这三个字,我长期以来并不怎么“感冒”。因为文化大
革命开始以来,在师大附中私设“劳改队”,残酷打人、摧残人,迫
害、打击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就是“红卫兵”那帮人。
  在电话中,我把我的看法也坦率地向李冬民谈了。
  “老兄差矣。”李冬民笑道,“‘红卫兵’这个词应当说是不错
的,而且我们都应当是‘红卫兵’。严格地讲,真正的‘红卫兵’应
当是我们,而不是你说的那些人。”
  放下电话,我当即把李冬民所讲的事情向熟识的师生员工们说了。
大家都认为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就是要让我们师大附中的情况,尽
快地请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知道!”
  这天晚上,我第一次来到“首都兵团”。
  这是位于东城区鼓楼附近的一幢小楼,样式看来已相当古老,据
说文化大革命前是某民主党派的“中央委员会”。运动开始后,民主
党派都停止了活动,这里也人去楼空,便被“首都兵团”借用为自己
的“总部”。
  在“主席团筹备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李冬民。
  他瘦瘦的,个子不高,口才似乎并不出众。但看得出他为人十分
敦厚、诚恳,文思也比较敏捷。
  同他一起操持会务的还有二中的高三学生刘龙江、二十五中的高
三学生秦喜昌、外国语学院附中的高三学生杨海峰……都是一些中学
红卫兵运动中的相当活跃的积极分子。
  筹备会主要是审阅第二天大会的发言。我印象较深的是:一中的
代表通过揭批该校某些人私设“公堂”、“监狱”,声讨资产阶级反
动路线;六中的代表通过披露该校学生王光华被某些人残酷殴打致死,
抨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6日下午,我们早早就骑自行车赶到位于北京东郊的工人体育馆。

  建于1959年“十年大庆”时的“工体”,当时还是全北京最大的
室内集会场所。
  我进到馆内,见到里面已经坐得满满的了。只有主席台上还基本
上都是空座位。
  不一会儿,周恩来总理领头登上主席台。我认得出来的跟在他后
面的,有陶铸、陈伯达、康生、江青、刘志坚……其他人就叫不上名
字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周总理没有像平时出现在新闻照片中那样身穿
灰色的中山装,而是和他身后的每个人一样,也穿着一套笔挺崭新的
国防绿军装。
  我的座位,正好在主席台首长席后面第一排左侧的边边上。周总
理等领导走过来时,正好最先与我照面。
  周总理亲切地微笑着同我握手,并拍了拍我的左肩。
  我心中无比激动———啊,周恩来!这个从我记事时起就十分仰
慕的伟大人物,如今就与我近在咫尺!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周总理。他和以往人们在电影、
电视中看到的一样,右臂微微弯曲。
  我右边坐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较胖的老军人,左边是一位50岁左
右的瘦瘦的老干部。
  大会发言开始了。
  每上来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我左边那位瘦瘦的老干部就低声问我:
“这是哪个学校的?”
  我也同样用只能两人听到的低声告诉他。
  这位老干部眼窝颇深,一看就是位广东人。他听了我的介绍,马
上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
  各校学生代表的发言结束,按照议程,该是首长讲话了。
  江青第一个讲的话。
  这是我第一次听这位“第一夫人”讲话。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冲”,
许多别人不敢讲、不好讲的话她都能“冲口而出”,因而常常语出惊
人。
  记得在那天的讲话中,江青狠狠训斥了一通“红卫兵纠察队”中
参与打人、抄家的高干子女,最后骂了句:“血统高贵,精神贵族,
什么东西!”
  接着,她又声色惧厉地训斥到:“在这个问题上,周荣鑫是有责
任的,雍文涛也是有责任的!”
  在这样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上公开点国务院秘书长和北京市委文教
书记的名,未免使我心中一震。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江青接着说了一句:“要不要让他们站出来
请大家看看啊?”
  我心中更是“咯噔”一下:“怎么会这样?”
  但随着全场群情激愤的一声“要!”,主席台上已经有两个人闻
声忽地站了起来。
  周荣鑫坐的位置离我较远。我只看到他体躯较胖,穿一身十分朴
素的蓝布中山装。
  让我心中又一“咯噔”的是,江青点名的雍文涛不是旁人,正是
坐在我左侧,已经对话许久的那位广东籍老干部!
  我感觉得到,全场万余人的眼光,似乎“刷”地一下都集中到我
们这里。
  与这道眼光一起射来的,还有一句如雷灌耳的怒气冲天的断喝:
“低头!”
  这场面,显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许多批斗会上所常常能见
到的。但令我吃惊的是,这毕竟是在全北京最大的室内集会场所工人
体育馆呀,而且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就赫然坐在主席台上!
  我心中乱乱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待到江青讲完话后,
我悄悄拉了拉雍文涛的衣襟。雍文涛看周荣鑫已经坐下,也便随之坐
下。
  事后,我查看了一些旧日的报纸,才得知雍文涛同志原是中共广
州市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调中央工作后,随之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当
分管文教的书记处书记。承担接待外地来京大串联学生的首都红卫兵
联络站,自然归他管辖。大约也就在这次大会上被江青“点名”之后,
雍文涛与周荣鑫的命运相仿,很快就“靠边站”,乃至被“打倒”了。

  陈伯达接着登上讲台开始讲话。他浓重的闽南口音,我一句也听
不懂。
  陈伯达退下讲台后,康生讲话,主要内容是讲毛泽东主席提出的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
  康生讲话结束后,我猜想:下一个恐怕该陶铸同志讲话了吧?
  对陶铸,我们这些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中学生,大都还是比较熟
悉的。因为当时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曾选入他的《革命的坚定性》
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而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陶铸的政治地
位一度急剧上升……
  然而今天,我却发现陶铸同志的脸上始终布满阴云,不苟言笑,
一直绷得紧紧的。大会执行主席李冬民想征询陶铸的意见,看他是否
发言。
  陶铸的身子似乎也动了一下。
  但我和不少人隐隐约约地都听到不知是谁小声说:“不让他讲……”

  结果,陶铸果然没有走上讲演台。
  最后是周恩来总理讲的话。他讲的内容主要是“大联合”问题。

           


[blockquote]作者(中)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


http://www.gmw.cn/03pindao/renwu/2004-06/11/content_42127.htm[/block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17 14:27 , Processed in 0.0441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