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14
2014年1月9日至10日,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第19期工作坊“毛泽东时代及其遗产:文化大革命”在复旦大学光华西主楼2001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中心与《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联合举办,中心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副教授蓝梦林(Patricia Thornton)博士与金光耀教授共同发起,海内外十多名领域内专家学者与会。
第二场报告中,北京大学印红标教授报告了《升温与降温:个人崇拜的工具性运用》,他从个人崇拜与党崇拜、作为毛泽东领导和控制文革手段的个人崇拜以及个人崇拜如何被他人作为工具三个方面指出了个人崇拜的工具性应用。而蓝梦林博士报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践》(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C history),她以回顾文革之前的历次运动为线索,指出这一连串的政治变革的核心企图是将大众纳入官方建立的现代化语境。
10日上午,英国国王学院的裴开瑞(Chris Berry)报告了自己《为什么铭记文革时期上海电影?毛时代遗产的学术研究》(Why Remember Movie-going in Cultural Revolution Shanghai? Academic Work as Legacy of the Mao Era),他以访谈的方式研究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穿着、日常生活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之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博士的报告《衣领上的革命:文革时期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抗争》关注了极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对民众日常着装的影响,民众有意无意的反抗、介乎反抗与叛逆或不轨之间的日常着装行为,以及着装反抗的策略在动机、阶层、性别和地域层面的差异。
第二场讨论中,香港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魏简(Sebastian Veg)博士报告了《毛时代的文学描述:超越伤痕文学》(Literary Accounts of the Mao Era: moving beyond scar literature),展示了自卢新华之始的伤痕文学从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方法中对文革反思的重要作用。之后,上海社科院的金大陆研究员报告了《文革在校生的知识构成》,研究了这一代人的求学经历和知识构成。
2015年1月9日至10日,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第19期工作坊“毛泽东时代及其遗产:文化大革命”在复旦大学光华西主楼2001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中心与《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联合举办,中心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副教授蓝梦林(Patricia Thornton)博士与金光耀教授共同发起,海内外十多名领域内专家学者与会。
第二场报告中,北京大学印红标教授报告了《升温与降温:个人崇拜的工具性运用》,他从个人崇拜与党崇拜、作为毛泽东领导和控制文革手段的个人崇拜以及个人崇拜如何被他人作为工具三个方面指出了个人崇拜的工具性应用。而蓝梦林博士报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践》(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C history),她以回顾文革之前的历次运动为线索,指出这一连串的政治变革的核心企图是将大众纳入官方建立的现代化语境。
10日上午,英国国王学院的裴开瑞(Chris Berry)报告了自己《为什么铭记文革时期上海电影?毛时代遗产的学术研究》(Why Remember Movie-going in Cultural Revolution Shanghai? Academic Work as Legacy of the Mao Era),他以访谈的方式研究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穿着、日常生活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之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博士的报告《衣领上的革命:文革时期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抗争》关注了极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对民众日常着装的影响,民众有意无意的反抗、介乎反抗与叛逆或不轨之间的日常着装行为,以及着装反抗的策略在动机、阶层、性别和地域层面的差异。
第二场讨论中,香港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魏简(Sebastian Veg)博士报告了《毛时代的文学描述:超越伤痕文学》(Literary Accounts of the Mao Era: moving beyond scar literature),展示了自卢新华之始的伤痕文学从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方法中对文革反思的重要作用。之后,上海社科院的金大陆研究员报告了《文革在校生的知识构成》,研究了这一代人的求学经历和知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