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93|回复: 0

石若玉:我身边的历史——家乡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调查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9-2 0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作者:女,1996年8月15日生于荥经县严道镇,现就读于成都七中高中

来源:该调查报告是作者2012年暑假回家乡荥经与父亲一道下乡开展大饥荒调查后形成的,被成都七中评为《社会调查——我身边的历史》一等奖,并被制作成大型宣传画在校园内展出。

1959年至1961年发生的全国范围大饥荒,四川省是大跃进人祸危害最烈、灾难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而我的家乡荥经县在这次大饥荒中死亡近一半,为全国之冠。

——题记 

每当看见我不吃饭或抛撒粮食,爷爷总爱说一句话: “是我们那个时候啊,能吃一顿饱饭,死都值得!”

2.png爷爷今年69岁,1959年时他15岁,刚好和我现在一般年纪。听爷爷说1958年城关公社新南管理区一生产队成立公社食堂时,他还在读初中,当时生产队还在上学的学生有近二十个,刚好两桌。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很好,饭菜丰盛。放学后,食堂还会单独为他们留两桌饭菜。不久,食堂粮食开始紧张,社员都吃不饱了。每次放学,食堂开饭时间已过,回来的学生们只好等炊事员重新做饭。爷爷说等做饭的那半小时是最难熬的,十几双渴望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做饭的师傅,口水吞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等到开饭了,却又是清可见底的两瓢米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社员家里不准存粮,全部上缴到管理区。长期的饥饿使他们再没力气也没心思去上学,把那两口米汤领来吃后就邀约一起到处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爷爷说,生产队种有一片花生地,1958年收花生的时候不彻底,地里残留了一些花生,花生收后又种了小麦。于是每天都有几十个小孩蹲在那里撬花生,每撬到一个就迫不及待往嘴里送。开始还在小麦行间撬,后来花生少了,就在麦子中间撬,一个冬天把那片麦苗撬完,而且翻了好几遍。难怪爷爷常说:“幸好那片地,救了一群娃娃。”   

后来爷爷的继父饿死了,为了继续冒领他的口粮,全家人掩住悲痛不发丧。当时房子相当狭窄,就在火炉房房里安一间床,尸体就在床上,过了两天,还是被生产队发觉了。一辆已放着两具尸体的板车拉到门前,拉着老人家的尸体到东方公园(地名),挖了个坑,胡乱掏点泥盖了了事。

这在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炎黄子孙看来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啊!爷爷说,不久他的弟弟也饿死了。爷爷讲述的时候神情显得很平淡,似乎那段苦难经历不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而是在遥远的殷商时代。

要不是因为这次历史征文活动,我不会想到我的外婆竟会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她大字不识一个,更不善言辞,但她禀性善良,体恤别人,善解人意,而正因如此,在大饥荒中她一度逢凶化吉!

外婆今年70岁,1959年时家住复顺公社太阳大队第五生产队。那年她的姐姐从甘孜州回来,看到年幼懂事的她从食堂打饭回来,总是先给父亲弟兄吃,姐姐看她善良,容易饿死,就决定带上她去康定(当时的条件只能带走一个,姐姐原本打算带走另一个聪明伶俐的妹妹)。外婆告诉我,那一年她的母亲饿死了,那个没被带走的妹妹也难逃厄运。终于等到生活好一点时,父亲却又病死了。剩下一个5岁的弟弟,被送到孤儿院……

外婆的眼眶红了,看来她还对那些人,那些事耿耿于怀,我想这些痛苦会成为她生命中一直滴血,永不痊愈的伤口。

在我的家乡,随便询问一个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说起1959年的那段历史,都有痛彻心扉的经历,都见过“路有饿死骨”的景象,都在死亡边缘挣扎过。

现在,这些老人们,总是对自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节俭,体现着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的烙印,他们潜意识里至今有一种对饥饿的恐惧,省吃俭用成了抵御恐惧的一种心理习惯。

为了解这段历史真相,我和爸爸利用暑假去采访了荥经县几十位农村老人。其中,复顺乡新添站的采访最使我刻骨铭心,据当地的老人说1959年至1961年这个百年老街上死了近三分之二的人。

3.png陈慧英老人,已经85岁了,属于复顺公社新添六队。据她讲,1958年大战钢铁连妇女都去当工人了,当年粮食背到大队(管理区)去了,大家都到食堂吃饭,一开始每人每天还有三两谷子,到后来一点谷子也没有了,只好吃野菜、猪草、糠、树皮、泥巴(观音土)。她有两个叔叔,每家有4口人,最后都死绝了。她的母亲、父亲也全饿死。她的一个孩子才三岁,得了水肿病,肿得象关公爷爷。她想把孩子送到肿病医院,需要开证明,生产队却不给开,最后好心的乡长把她带到大队,才开了证明。医院里每天有半斤米,孩子还是只吃8天就死了,因为他太虚弱了。她家一个堂妹在县城读中学,叔叔婶婶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每次妹妹从县城回来,总会遇到亲人离去。有好几回是妹妹抬脑袋,她抬脚,连拉带拖,两个小孩,随便挖一些泥土把亲人们草草埋了。

4.png郑光才现年67岁,也是新添站人,那时属于复顺公社新添六队。1959年他只有十三四岁,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说:“五九年粮食肯定不够吃,我家饿死5个人”。他还说,当时没有粮食吃,只有吃鹅香草,还吃过泥巴,有时还把牛骨头、猪骨头都烧来啃。而且他还听说他们新添站一个叫王文发的社员把死人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汤就喝了。问到他们生产队的死亡情况时,郑光才说,我们队饿死了一大半,街上都生满青苔,石板路缝隙里都满是很深的草。他居然还用了一句毛主席的诗词来形容,他说:“万户萧疏鬼唱歌”。

5.png接下来采访的老人叫石文琼,老人已76岁,说到细粮关(荥经人都把三年大饥荒叫细粮关,“细”有少的意思),老人说,1959年饿死的人多得很!当时没得粮食吃,只好吃藤子根、蕨基根、野草。她的公公(李良碧)、哥哥(李洪渊)、嫂嫂、侄儿都饿死了。她公公死的时候60几岁,哥哥死的时候40多岁,侄儿才两三岁就饿死了。老人说,当时多数饿死,少数活下来,他们这里还成立了一个组专门埋人,其实就是把死人拉去甩在茅坑里就算了。

6.png石章芬老人今年66岁,她说想起1959年很伤心,她家饿死了爸爸、三个兄弟、一个妹妹,就只剩她和妈妈。她能活下全靠妈妈把自己的粮食让给她吃。

据《荥经县志》“人口变动”载:1959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受窘,人口急剧下降,出现负增长。其中,1959年、1960年分别减少22453人、14692人。四年人口自然增长成负值。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如此难以置信的历史的记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调查采访,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高指标、高征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那真是祸国殃民啊!1958年,青壮年都去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了,大量的粮食烂在地里。据近年来多家研究报道,三年大饥荒全国饿死的人数在1400万到4300万之间(学者杨继绳的研究是3700万)。

我还采访过关于“亩产万斤”事件。村民对我说,那是社员们把许多田的谷子堆在一个田里造的假。当时的中国普遍都在吹牛、“放卫星”,中国的官员宣称1958年的夏粮增长了68%,小麦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并预计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3亿7千5百万吨,比1957年总产量提高92%,号称可以生产出应有尽有的粮食。当时的最高领导人甚至提出“粮食实在太多了怎么办”的问题。而征购粮是根据产量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民们即使把每一颗粮食都上缴完,也是达不到那个数字的,怎么不饿死人呢?

通过这次对身边历史的发掘,我发现了一些被现有教科书所遗漏的历史。我们身边许多人经历了那样的浩劫,承受了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个代价实在太巨大了!然而,教训在哪里呢?我们应当正视历史,总结历史,以史为镜,不能让我们身边的亲人再次受到伤害,不能让我们民族再次陷入这样的灾难!

感谢作者供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13&tid=23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6 16:33 , Processed in 0.0502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