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94|回复: 0

艰难的证词——韩少功《革命后记》对“文革”的叙述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8-8 00: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5月14日晚7点,由我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南方文谈”(沙龙)在中文堂601室举行。本期沙龙以“艰难的证词——韩少功《革命后记》对‘文革’的叙述”为讨论主题,由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副教授、青年评论家黄灯邀请主持,我系林岗教授、张均教授、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张新民教授、《粤海风》编辑部主任易文翔博士、我校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罗嗣亮老师、广东教育出版社王际兵博士等学者受邀参与本次文谈。同时,来到现场的还有校内外的学生,以及退休教授、当年知青等社会人士。

  韩少功《革命后记》的出版,为文学界、思想界提供了一个梳理精神资源的讨论契机。黄灯副教授对此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她指出该作品体现出“文化大革命”这一中国重要大事件所蕴含的复杂性,时至今日的社会病症、精神难题与这场“革命”有着看似模糊却必然的联系。同时,黄灯副教授提出她们这一代未经历“文革”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许多困惑,并希望借着本次文谈展开讨论。受邀嘉宾们分别从亲身经历、研究发现、工作经验等方面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复杂敏感的问题抒发自己的见解。林岗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阐发观点,他认为人们对于“文革”的看法犹如“瞎子摸象”,使得这一事件看上去具有复杂性;其次,“文革”发动者是怀着对社会公平的执着而进行“继续革命”,这一具有现代革命性质的事件具有世界性意义。张均教授则从社会史的角度提示大家,“继续革命”理论存在其现实的社会背景,对“文革”这一事件的思考不能单纯从教科书出发,应充分深入当时的社会形势、政治形势,尽量接近、还原历史。罗嗣亮老师通过自己的课堂讲授经验,反思当代人对“文革”单一的思考结果,并通过史料分析较客观地评价这一事件。张新民教授则希望通过几代甚或几十代人的努力,成就“文革”思想史的建设,将其变为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嘉宾们多方位的思考与阐释将本次文谈推向高潮。

  在场的几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士,有的是“文化大革命”的亲身经历者,有的是当时留洋在外的爱国学子,他们纷纷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与思考。张均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把本场文谈的视野拉回至文学界,认为当今时代对革命的回避与告别是对当代文学整体的伤害,作家、学者应正视该精神困境。(郑跃滔撰稿)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Item/3678.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5 11:15 , Processed in 0.0392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