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老校友的回忆录:我的八中生活精彩回顾

发布者: Gowest | 发布时间: 2024-10-18 22:31| 查看数: 29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2009-04-29 17:44:18 下载试卷 标签:体育特长 教师 高中生活 中考体育

  母校北京八中,前身是成立于1921年的北京四存中学。1919年,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聘请齐树凯(18岁考取秀才,24岁考取举人,后留学日本)在府右街太仆寺街东口斜对面,与中南海一墙之隔为校址筹办建设,并取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所著《四存篇》中的“四存”为校名,经过1年多的建设,学校于1921年正式开学。一年之后,又建起一座内含四大教室、既美观又实用的二层西式楼房。整个学校由四幢楼房、四个大院配以各种设施的两侧平房组成,大操场远离教学区生活区,并设有音乐教室、图书馆、食堂和浴室,还有一个苗圃,供学生学农实验之用,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各幢楼房之间都种植了花木,校园十分幽雅、美丽、整洁。

  齐树凯担任四存中学首任校长,主持校务将近20年,学校办得很有特色,成为京城与育英、汇文、贝满、慕珍、四中、师大附中相伯仲的名校。四存中学不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同样重视理、化、生物、音乐和体育。在当时的全市国文会考中,四存高居榜首。尤其在1936年的全市图文竞赛中,前6名均为四存囊括,前30名中,四存就占了16名,一时轰动京城。张学良将军特赠送银杯一座,以示嘉奖,奖杯现存八中展览室。

  北平市立第八中学,是1947年在北平市立临时中学和初级商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址在虎坊桥的梁家园,校长为段丙侠。1949年8月,北平军管会派来以朱学同志为首的接管小组进驻四存中学,男生部并入原北平市立八中,以府右街原四存中学为校址,称为北京市第八中学,朱学任校长。1951年春,八中由府右街迁入新建成的位于复兴门内的按院胡同新址,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新校名“北京八中”。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街的扩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花园式的八中美丽校园,被拥有一流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游泳馆、篮球馆和苇草皮的标准足球场所代替,成为金融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八中体育馆,作为唯一的中学体育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练习场馆。

  我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有幸分在初一(2)英语实验班,当时初中有6个班,只有英、俄实验各一班。那时北京市教育局在八中、二十五中两校搞教育改革试点,即用5年时间,学完初高中6年的课程。1965年,八中首届实验班毕业,考生大都考取了北大、清华、北航、哈军工、西军电等高等学府。

  记得那时实验班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都与普通班有所不同,师资配备更是锦上添花,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单一老师任教。我们的班主任当时由八中教导主任刘长涌老师兼任,后为北大历史系毕业的王德森老师接任;语文教师李复威刚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英俊潇洒,是个标准的美男子。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讲解许地山的《落花生》;数学老师林定慧,身体稍显单薄,戴着一副眼镜,但讲起课来声音洪亮、清脆有力。

  英语陈明温老师一身朴素的蓝布制服,整洁大方,温文尔雅,英语发音很准,当时在英语老师中是有口皆碑的。她教了我们三年,并在初三时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当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更多地与老师用英语对话的机会,英语课改为小班上课,即一班45人一分为二,陈老师教一班,彭淑亭老师教一班,许多人因未能分在陈老师班而遗憾。2007年教师节前,我们几位同学去看望病中的陈老师,她已不太认人了,我们自报姓名之后,她只是微微点头,临走时,陈老师两眼含泪与我们挥手致意。

  生物赵荣尊老师当时只有23岁,白汗衫绿裙子,红底白字的八中校徽(学生校徽为白底红字),佩戴在左胸前很是显眼,白与绿好像象征着她所教的生物课。1995年赵老师退休后,虽然不在教学第一线了,但仍被校领导委任为八中校友联络办公室主任,整理八中历史资料、联系校友座谈、组织校庆、办展览,不定期出版《八中校友》专刊,在另一战线上,继续发挥着余热。

  张显传老师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初二时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他把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合并为一次,搬到历史博物馆去上。通过现场讲解、实物观看,大家的印象很深,教学效果相当不错,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成绩,位居全年级榜首。30年后见到张老师,聊起那段成功的教改,我们都很佩服张老师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

  八中是体育传统校,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普及,有广泛的基础,每班都有篮球队、足球队和各项的体育积极分子,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使得八中在田径、乒乓球、排球、体操等项目的成绩,都位居市区前列。我们刚入学,就知道杨伦是1963年北京市中学生乒乓球赛单打冠军。1964年,由王肇庆老师指导训练的八中高中排球队,获市中学生联赛亚军。当时的队长是朱章英,队员有陈小鲁、张文、纪刚毅、刁蒙、陈明、靳剑生、莫安临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首次聚会,并为王老师庆祝了80大寿。前几年,王肇庆老师以87岁高龄辞世,在邮电医院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我又见到了40年前八中排球的兄长们,尽管他们都已年届六旬,但风采依旧,我们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排球赛场。

  由杜家良老师执教的八中体操队也很出名,每回比赛几乎都是囊括团体和单项的所有冠军。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杜老师不期而遇,他满面红光,身体依然十分健壮。他还记得我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并说当年你们班的成绩也挺好啊!我佩服他的记忆力,更羡慕他健壮的体魄。

  八中的田径运动会,每年春季在校内的操场举行,这是八中的传统盛会。大会组织得很好,裁判员由本校老师担任。各班都制作自己的班徽,年级、班次显示在上,各班的班徽都很好看,且各有特色。入场式时戴在胸前,依次走过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操场周边插满了彩旗,《运动员进行曲》歌声嘹亮,比赛项目的设置与市区学生田径运动会一样,按年龄分为甲乙两组,秩序册编得中规中矩,比赛时间安排得合理紧凑。

  初中三年,我一直担任班上体育委员,由于班委会的支持和一些体育积极分子的参与,我们班的体育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普及,大家都爱运动。那时去历史博物馆上课,大部分同学放弃坐车而是跑步前往,而且不比坐车慢。每年清明节,我们到八宝山为革命先烈扫墓后,一些同学都是跑步回八中。

最使我难忘的是1965年校田径运动会,我们初二(2)班经过刻苦训练,周密部署,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少于甲乙组的情况下,勇夺60米、100米、400米、800米竞赛和跳远、铅球及4×100米接力赛第一名,终于摘取了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桂冠,打破了历届校运会都是由甲组或乙组(高二、高三为甲组,高一、初三为乙组)班拿冠军的纪录,成为当时轰动八中的特大新闻,还载入八中史册。当时大家欢呼跳跃,互相拥抱祝贺,曾经和初二(2)班“叫板”的一些班,也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这次夺冠所形成的班级凝聚力,在31年后的1996年又得重新“迸发”出来。经历十年“文革”,40名同学各奔东西。北大荒的黑土地、晋北的山村,内蒙古草原、云南的橡胶密林,祖国的边疆、海岛、哨所营房,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我多方联系寻找之后,才完成了20多人的第一次大聚会。老同学见面,非常高兴和激动,互致问候,有些人是分别30多年来首次见面,倍感亲切,共同追忆在八中难忘的学习和生活,开怀畅饮,酒酣耳熟放言无忌之时,儿时的“雅号”,班上曾经的趣闻轶事,每人的特长和爱好,大家都还清楚地记得,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代。

  当年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生日,国庆游行队伍中的少先队方阵组织得十分壮观宏大。15面星星火炬大队旗为先导,寓意新中国成立15周年。紧跟其后的是由八中、三十二中、八十五中组成的800人鼓号队,手持各种乐器的鼓号队员,身着白汗衫、白长裤、白球鞋、白手套,系着红领巾,场面十分雄伟壮观。鼓号队的总指挥是董义,少先队方阵的总领队是卢进才老师。红旗方队之后,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花环方队,和平鸽大队……最后是由少先队员簇拥着的星星火炬大型彩车。我们高唱着“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星星火把将方向指明……我们手牵着手,我们肩并着肩,我们向前、向前、向前跟着毛泽东……”的《星星火炬之歌》,接受检阅。

  参加1965年的国庆游行,也是我终生难忘的。1965年9月中,第二届全运会在北京掀起了体育热。八中接受了国庆游行体育大军的任务,与北京林业学院共同组成400人的游泳方队。不怕冷,1.68米的身高,是入选游泳队的先决条件。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训练,10月1日早上我们满怀信心地来到台基厂大街市委门口,彭真市长讲话之后,群众游行开始。我们陆续向北京饭店靠近,并开始脱去外衣,一水儿的天蓝色螺纹游泳裤,光脚穿黑色布鞋。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则身着红色游泳衣,排在我们前面。学校领导想得很周全,怕我们冷,特意让每人喝几口白酒,暖暖身体。队伍走到东标语塔时,也就是观礼台东边,刘忠正老师发出了正步走信号,观礼台上的中外来宾鼓起掌来,向这支游行队伍中着装最少的特殊队伍招手致意。我们高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并在军乐团演奏的《运动员进行曲》中挺胸甩臂,踢着正步,昂首阔步地走过金水桥。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向我们挥手。为了报答夹道参观群众的掌声,我们正步一直走到西单,别说冷了,浑身都出汗了。

  尊师重教是八中的光荣传统,八中的莘莘学子没有忘记培养了自己的母校和恩师。1988年成立的八中老三届同学会本着“联络感情,交流志趣,互助互利、助教益民”的宗旨,累计向八中捐款30多万元,用于“奖励教师基金”。集资1.8万元为已故全国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陶祖伟校长塑像。1993年5月陶校长的半身铜像坐落在八中美丽的校园中,田纪云副总理特为此题词:“模范校长,一代名师”。另外,近90年的历程中,八中更有数万毕业生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http://bj.aoshu.com/e/20090429/4b8bc9fc0816d_2.shtml


最新评论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3 04:14 , Processed in 0.056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