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4|回复: 0

冷眼(朱道一)对朱老忠一文的补充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4-7-22 2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老忠一文见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 ... =%D6%EC%C0%CF%D6%D2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 ... =%D6%EC%C0%CF%D6%D2

关于那个反动血统论对联,我是亲历者,你的记述与事实满拧了。

关于那段史实,我在华通和华岳多次以不同方式提起过。

“老子英雄儿好汉”是人民日报早在一九六五年就以特大号字的横幅标题
表达了出来。我至今历历在目。那个整版都是“老子”与“儿子”的照片。

我就是北大附中的。

后来的“联动”“司令”牛皖平是高三(六)班的预备党员学生。
“联动”“女司令”周春英是高一(二)班的。
“联动”“宣传部长”宫小吉与我同班。
彭小蒙则是高一(三)班的。

一九六六年六月中下旬,初三(六)班高干子弟刘XX根据他们“红旗”战斗小组的
授意,写下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 代代相传”,用来辱骂他
班上一位出身“不好”的女同学。尽管在当时,“家庭出身”已经成为人们心中
的大包袱,可是如此公然宣扬,侮辱同学,还是引发了同学中的大哗。

因为在此之前,工作组已经进校领导文化革命,大字报虽然不少,除校党支部的
几个领导在检查,别人都没什么事儿,各班秩序尚平静。“红旗”的全部出动,
把那个对联贴满楼道,唯恐天下不乱。我所在班,“红旗”的势力特强大。那
宫小吉特地赶回班上(当时他们已经受工作组重用,成了校中实权派),组织全
班讨论此对联。

我当时班里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均不落人后,且认真读过一些马恩列毛的
著作(确未读过斯大林的,不敢吹牛),至少清楚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里,应当
是没有阶级,没有政党,没有国家。根据这一认知,我第一个站起来明确反对
那个对联。我的论据就是:如果按你们说的代代相传,阶级将永远存在,那不
是永远也无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那伙自以为是的
干部子弟们还居然不信共产主义社会会是那个样子,问坐在一边旁听的工作组
组员(他人挺和气),结果得到认可。顿时小霸王们都傻了眼。班上其他十几个
出身非“红五类”的同学趁机起而表示对我论点的支持。记得是钟解放(外号
“钟八赖子”,福建省高官钟民之子)在迷茫之后,突然醒悟,说:“不是代
代相传,至少也是基本如此!”(这是他的原话) 那帮“红旗”的立即欢呼雀跃,
可捞到了稻草。在他们的淫威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工作组明确支持他们
“红旗”的人。作为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同学们,能争到如此,也是需要
极大勇气的。

次日,他们便将更多的对联全校贴出,仅仅改横批为“基本如此”,还嫌不
解气,又加上了“鬼见愁”。

自那次辩论后,班上二十一个男生由原先大家关系还不错,而一分为二,再没有
什么共同语言了。我的名字也自此上了“红旗”的“黑名单”,成为他们日后
找机会整肃的对象。班上三十一个女生原先都挺“乖巧”,也是从那时起,有的
变得盛气凌人,人性之恶,尽皆暴露。

那个“造反歌”是吴(晓光?)写的歌词,罗XX(善于拉手风琴)谱写的曲子。
正式公开唱出来是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的晚上。学校开庆祝晚会,清华附中
红卫兵大约一两百人结队而来,与北大附中“红旗”联手演唱“长征组歌”。
那个“造反歌”就是他们唱出来的(由罗XX指挥)。你对此歌出笼时间的推测,
我有怀疑。因为当时还是叫“打黑帮”,没什么稀奇的。

说到彭小蒙演说,江青赞赏的事,你那更是满拧。

首次江青赏识彭应是发生在北大广场的两天辩论会。

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连续两晚,北大召开万人辩论会(清华也同时召开
辩论会)。一方支持工作组,另一方反对工作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陈伯达,康生,
江青,关锋,王力,等到场。记得是第一天,朱德也去过,还发了言。我那是第一次
见到朱老总。康生和江青那两次都在场。别人哪天到场哪天去了清华,我记不太清了。
彭小蒙就是在第二天的辩论会上代表北大附中“红旗”发言。她显然有预先准备,
明明他们“红旗”在学校里吃香的喝辣的,对普通同学和老师们气指颐使,动辄以
“什么出身”压人,工作组把他们当小祖宗似地捧着供着,她却居然血口喷人,
诬赖什么工作组压制他们革命。我当时都愣住了。她是极其善于投江青之所好,
两片薄嘴皮上下翻动,如同个小机关枪,把死的说成活的,革命口号“最最最”
“誓死捍卫”之类说了不知多少次,可不把个江青拍得热泪盈眶,搂彭入怀!
那副血统论对联,也是当时被她喊出来的。当然,用的是“基本如此”做横批,
没敢说出“鬼见愁”。不过,江青的那一搂,可就把那群小霸王们的尾巴翘上了天。
后来不久,又传来“最高指示”,谁还敢说他们个“不”字?

不过,各位看官不妨去华岳朝阳峰的“本版库存”查查看,我记得毛泽东写给
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件原文有存档。毛泽东明明清楚地提醒他们“无产阶级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他们怎么反其道而行之,
到处在人民内部搞分裂,搞歧视?

最有意思的是,刘少奇的女儿刘涛,贺龙儿子贺鹏飞当时就是清华大学的红卫兵
头目,热衷宣扬血统论。红卫兵中等级之森严,也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谭立夫也是后来在各大专院校中推行血统论,迫害其他同学不遗余力的
高干子弟“名人”。


冷眼

想起来了,马上更正。再补充点儿。

那个为《造反歌》谱曲的人是烈士子弟,名叫吴少华。手风琴拉得特棒,早就全校闻名。
(究竟是谁写的词,记不清了。)

而牛皖平也是学生中少有的预备党员,学生会的头头,文革前就已经红得发紫。

宫小吉则在文革前就写了个《换得五分的秘诀》登载在他当时主办的班内墙报。获得几乎
所有男生的拥护,几乎所有女生的强烈反对。为此闹得把老师找来评理。后来也不知他是
什么神通,那篇文章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他也就成了“英雄”。他外号“宫本儿”,
长相也与当时电影中的“宫本太君”特别相像。个人认为,他的心地最阴暗狠毒。

还有那个钟八癞子,当初他从福建来插班,班主任指定要我与他“一帮一,一对红”。
我以极大的热情与真诚帮助了他溶入新环境、提高学业成绩;可他一旦能捞的捞到了手,
立刻翻脸无情,与班上他的同类高干子弟们称兄道弟去了。而文革中,他也跳得特高,
爬到了年级头面人物,整人特毒。后来在门头沟区军庄公社东山大队下乡劳动时,就是
他亲自组织策划了对我和其他出身非“红五类”同学的突然袭击式的“围攻批斗”。
其人品之卑劣,有目共睹。

反“联动”时,我们发现了牛和宫各自身着将军官服,头带大沿帽,手捧地球仪,贪婪
欲吞的照片。活脱脱日本军阀欲独霸世界的典型模样。

几乎可以肯定,上述各位只要还活着,一定受到特殊保护,混得脑满肠肥。
[ 3:1099 ] 冷眼(张.斋.隹.莓) - 21:08:52 10/27/2000 *** 回 帖

冷眼先生您好!

《造反歌》作曲者大概应该是“吴少桦”,我和他1967年一起在“四四”
派“前进兵”合唱团,当初也彼此非常熟悉。当时的指挥是清华附中的老
土,只记住了这个外号。

我说的对联产生过程是组织第六次闯公安部的北航附中丁林生告诉我的。

他还提到在后来的天桥大会前,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为谁家首先提出对联在
争论,并很不满意地说,北航附中岳某某修改对联时清华附中卜大华也在场,
为什么不顾事实地争。按丁的说法,北航附中“红卫兵”主动退出了争论。

在天桥大会之前的一段时间,北航附中带着这个对联,曾在北京的各大专院
校展开大规模辩论,使得这个对联流传甚广,这一事实我是清楚的。所以我
始终认为是丁叙述的这个过程。

如果你是亲身体验,当然更是第一手资料,可能比我了解的情况更准确。

后面还没讲的,是从京工附中石某某及邹建平那里了解到的情况。虽然老忠
不打算坚持自己知道的全是事实,但还是想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我在当时和现
在的看法说完。

既然是同年级的同乡,能否给我个E-MAIL?
[ 4:843 ] 朱老忠(韩.岛.新.岩) - 08:33:59 10/28/2000 *** 回 帖

作者: 朱老忠(楚.县.千.楼) [112:1921], 18:15:44 10/28/2000:
在这一节,笔者首先感谢冷眼先生的指正。冷眼先生所述“对联”的具体
产生过程,很可能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笔者一没有造谣的习惯,二不认为告诉笔者这些消息的人都是有意
混淆视听。比较满意的解释大体应该是,笔者所述这一过程来源的丁某,
虽然组织了若干次“对联”的大辩论,但对这一“对联”的具体过程并不
完全了解。丁某误以为是“原著”的外语学校某某人,大概是只知道在北
大附中最初的“代代相传”,而被丁某看到“执笔”修改成“基本如此”
的岳某,倒有可能对“对联”的发展过程更清楚。

记忆中的东西,地点往往不容易出错,但时间却总是未必很准确。但由此
似乎可以认为,北大附中的对联辩论,与外语学校的声援,在时间上间隔
不大。

不过,笔者写到(六)才出来的“对联”产生情节,并非故意要在这几句
话上“憋”什么“宝”。对什么人执笔的具体过程,笔者没有过多的兴趣,
不管是谁执笔,笔者都不会认为他们就是什么十恶不赦历史罪人。笔者着
重强调的都已经写在前面,那就是“对联”产生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

不妨再重复一遍:“对联”是“血统论”的一个突出体现,反映了“血统
论”的本质,但“对联”又不等于“血统论”,即便没有“对联”也照样
有“血统论”,“对联”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把
“血统论”归罪于“对联”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解。

对于彭小蒙的讲演是在什么时间地点,笔者也可能是记错了,这也并非笔
者所要强调的地方。笔者要说的是江青在大会上以接下句的方式,公开表
示了对“对联”的支持,而知道这事的人只是那些参加了该次展览馆剧场
大会的部分“红卫兵”。

这就是事后“红卫兵”有恃无恐地宣传鼓吹这个“对联”的原因。

“对联”之所以能够泛滥,决不是北京的干部子弟的“能量”所能够决定
的,江青的支持也仅仅是少数人知道。所以说“对联”泛滥的基础,还是
早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血统论”。

在江青公开支持“对联”以后,北航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在北航、化工
学院、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及清华等大专院校主动挑起大规模的辩论,意在
争取成为“红卫兵运动”的核心。

在诸多次辩论中,“血统论”的“对联”占了上风。这并非“红卫兵”如
何擅长雄辩或以势压人,关键在于“党的阶级路线”确实如是执行的。因
此拥护者还是占了多数,根子上的原因是“相信党”和“相信党的政策”。

在“对联”的辩论中,除了“红卫兵”中的狂热分子外,支持者的数量颇
多,而且并非都是“红五类”。出于冷静的人们普遍认为,“党的阶级路
线”就是这么执行的。即便对“对联”的说法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也在说服
自己:“既然要拥护共产党,当然要拥护党的阶级政策。”

谁不知道?早在文革前一年多就到处张贴着那有名的“四个‘念念不忘’”,
其中第一个就是“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其思想基础就是“人还在,心不
死”,没有了阶级,哪来的“阶级斗争”?阶级体现在“成份”,年轻一
代就体现在“出身”。所以才会“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对联”的
上下联,就是“有成份论”,“对联”的横批,就是“不唯成份论”。

不过,“出身”并非“血统”,“血统”是先天,但这里更重视的是“后
天影响”。收养抱养领养的子女,出身就是养父的成份。这也是政策的一
部分。

而干部子弟的“接班人”地位,则是那条“语录”定下来的。知道什么是
“语录”吗?在当时就和“圣旨”、“福音”相当,叫做“理解了要执行,
不理解了也要执行”。

笔者同情当初那些出身不好,但仍然赞同“对联”的青年。故意哗众取宠
的投机者毕竟是极少数。同情这些人对“党”和“党的政策”的虔诚态度。
不论我们现在对这种虔诚态度如何评价,这是当时大多数人,包括当时的
大多数成年人在内,都持的是这种虔诚的态度。

反对“对联”者大体分两类,一种是出身不好的,出于一种本能的反抗,
虽然有些欠理智,但也无可指责。还有一种则认为“对联”有失“策略”,
说得难听些就是“过于露骨”。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只反“对联”,不反其
突出体现的后来被称为“血统论”的“出身论”。

历史就是历史,“对联”占上风时说好话的多,被否定时也难免出“事后
诸葛亮”。在当时针锋相对地反对的人很少,这是历史事实。但人们普遍
认为不能轻易以“对联”取代“党的阶级路线”——那更加神圣的东西。

在江青对“对联”的支持下,“对联”的“首先提出”的地位,在“红卫
兵”组织之间曾经成为争抢的“头功”。除了到处主动组织“对联”大辩
论的北航附中“红卫兵”外,还有北大附中“红旗”和清华附中“红卫兵”,
都声称是“最早提出者”。北大附中“红旗”的当时说法不知是否和冷眼
先生的一致,而且至今不知道,清华附中“红卫兵”有关“对联”的诞生
过程是如何描述的,想必也有理直气壮的一番道理。

至于“歪曲历史”,那毫无例外都是出于某些个人目的,中心是美化历史
上的自己。所以当时“红卫兵”的“争头功”就是歪曲历史,把“对联”
成自己创造的“宝贝”。而如今谁要自称是反“对联”的“头功”,当然
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如果冷眼先生不是那么起劲地鼓吹自己,老忠几乎可以去掉那“可能”二字。
好在北大附中两派中都有老忠的熟人,今后落实的机会很多。希望冷眼先
生按如下地址先给老忠发个E-MAIL,有些问题老忠私下请教:

idnidn@sinaman.com

老粽子,我今天没功夫。

老粽子,我今天没功夫。

开会归来都快一周了,还没来得及报销呢,工作太忙了。

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以后会继续指出你帖子中的几个错处。
老冷只关心如实讲出亲身经历,免得有人以讹传讹,歪曲历史,误导无知青年。
你那激将法对老冷可无效。:-))

你倒是给俺说说你那北大附中两派中都有的熟人有哪位是与宫小吉同班的?
不同班,他/她凭什么来为你“证实”?还不就是听人说么?若同班,说出其名,
我可以告诉你他/她当时的一点“历史档案”。你再去“核对”。怎么样?

老冷当年是“联动”的死对头。老冷还积极参与了“中学斗批改”小报的发行
(不写稿,是干其它具体事务)。反对中学生中“四三”与“四四”两派的分裂。
你以为老冷可以“那么起劲地鼓吹自己”的事就那么一点点?嘿嘿。还多着呐!

在此,也诚心诚意劝LEO冷静读完老粽子的全文,再发议论不迟。

至于其他对那段历史不甚了了的网友,建议你们还是就事论事,切莫起哄架秧子。


再次表达对SNOOPY和小花蕊的感谢。幸亏你们以实际行动弱化紧张气氛,否则,
我们可敬的版主们真要如坐针毡了。:-))

冷眼

静点,要与你“作冤家”的只可能是你自己。

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我必须指出你帖子中的几个错处。


> 在“对联”的辩论中,除了“红卫兵”中的狂热分子外,支持者的数量颇
> 多,而且并非都是“红五类”。出于冷静的人们普遍认为,“党的阶级路
> 线”就是这么执行的。即便对“对联”的说法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也在说服
> 自己:“既然要拥护共产党,当然要拥护党的阶级政策。”

“支持者的数量颇多”是靠各校红卫兵聚集到一起跟那个学校其他学生比才凑出的
表面现象。这一重要因素,你居然就不屑一顾?


> 谁不知道?早在文革前一年多就到处张贴着那有名的“四个‘念念不忘’”,
> 其中第一个就是“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其思想基础就是“人还在,心不
> 死”,没有了阶级,哪来的“阶级斗争”?阶级体现在“成份”,年轻一
> 代就体现在“出身”。所以才会“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对联”的
> 上下联,就是“有成份论”,“对联”的横批,就是“不唯成份论”。

这里,你的说法十分勉强。“基本如此”就意味着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
若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子反动儿混蛋”,那就不仅仅是“有成份论”,
而且是“唯成份论”了。这与当时众所周知的“不唯成份论”完全不同。
若附合“不唯成份论”的话,要用当时的另一付经过修改的对联:
“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造反”还差不多。


> 不过,“出身”并非“血统”,“血统”是先天,但这里更重视的是“后
> 天影响”。收养抱养领养的子女,出身就是养父的成份。这也是政策的一
> 部分。

这段你说得不错。


> 而干部子弟的“接班人”地位,则是那条“语录”定下来的。知道什么是
> “语录”吗?在当时就和“圣旨”、“福音”相当,叫做“理解了要执行,
> 不理解了也要执行”。

一条你也承认无法证实的“语录”能拿来说明什么?除了误导又能有什么?


> 笔者同情当初那些出身不好,但仍然赞同“对联”的青年。故意哗众取宠
> 的投机者毕竟是极少数。同情这些人对“党”和“党的政策”的虔诚态度。
> 不论我们现在对这种虔诚态度如何评价,这是当时大多数人,包括当时的
> 大多数成年人在内,都持的是这种虔诚的态度。

很抱歉,我没有你那份“大度”。恐怕是你也属于其中,而必须予以“同情”吧?
我却深信,有良知且有勇气者必然不会赞同那个血统论对联。发自内心的赞同者且
出身不好的青年,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投机取巧者。否则,不可能参与对其他
“出身不好”同学的迫害。


> 反对“对联”者大体分两类,一种是出身不好的,出于一种本能的反抗,
> 虽然有些欠理智,但也无可指责。还有一种则认为“对联”有失“策略”,
> 说得难听些就是“过于露骨”。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只反“对联”,不反其
> 突出体现的后来被称为“血统论”的“出身论”。

真是奇谈!反抗暴力成了“欠理智”。你是真糊涂还是要为当年那班血统论
疯狂推销者找台阶下?


> 历史就是历史,“对联”占上风时说好话的多,被否定时也难免出“事后
> 诸葛亮”。在当时针锋相对地反对的人很少,这是历史事实。但人们普遍
> 认为不能轻易以“对联”取代“党的阶级路线”——那更加神圣的东西。

针锋相对反对的人中,“出身不好”的人的确不多。但那不等于认同,只是在当时的
大环境下,惧怕受“红卫兵”们无法无天的迫害罢了。


> 在江青对“对联”的支持下,“对联”的“首先提出”的地位,在“红卫
> 兵”组织之间曾经成为争抢的“头功”。除了到处主动组织“对联”大辩
> 论的北航附中“红卫兵”外,还有北大附中“红旗”和清华附中“红卫兵”,
> 都声称是“最早提出者”。北大附中“红旗”的当时说法不知是否和冷眼
> 先生的一致,而且至今不知道,清华附中“红卫兵”有关“对联”的诞生
> 过程是如何描述的,想必也有理直气壮的一番道理。

你这么样写法,把血统论“对联”的责任推到了江青一人头上。合理么?


> 至于“歪曲历史”,那毫无例外都是出于某些个人目的,中心是美化历史
> 上的自己。所以当时“红卫兵”的“争头功”就是歪曲历史,把“对联”
> 成自己创造的“宝贝”。而如今谁要自称是反“对联”的“头功”,当然
> 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 如果冷眼先生不是那么起劲地鼓吹自己,老忠几乎可以去掉那“可能”二字。
> 好在北大附中两派中都有老忠的熟人,今后落实的机会很多。希望冷眼先
> 生按如下地址先给老忠发个E-MAIL,有些问题老忠私下请教:

> idnidn@sinaman.com

你若真有诚意查明历史本来面目,就不会是这么个写法了。
玩儿这手还能指望不被反唇相讥?你说得,我就回不得?

请再仔细读我原文:
“老冷只关心如实讲出亲身经历,免得有人以讹传讹,歪曲历史,误导无知青年。 ”

我这里又没有说是你,不过泛泛而言,你何必忙不迭地“首先声明”?

老冷早已淡漠“功名”,何须来争“头功”?
“冷眼”这笔名较之我的本名,恐怕还更为人所知吧?

既然你是“在北大附中两派中都有老忠的熟人,今后落实的机会很多。”
何不先了解一下我提到的一些具体人名,到底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
至少可以大概推算出老冷的年龄吧?你真想查证,该请老冷给你提供
更多同班同学的名字,去他/她们那里了解,才合乎逻辑。

没向你提供E-MAIL也成了老冷的“罪状”?你未免太多心了点吧?
就不能是什么其它与你无关的原因么?
实在非E-MAIL联系,通过华岳的版主信箱,还怕不会最终转到我手上?
有什么大不了的“秘密”非如此神秘兮兮的要靠E-MAIL?

你说对了,到了你那里,全成“道听途说”了。可你忘了,对老冷
来说,说出来的是亲身经历就足够了,若别人说的与所知所历不附合,
能说服老冷么?又如何能阻止老冷的反驳呢?

冷静点,要与你“作冤家”的只可能是你自己。
[ 9:4560 ] 冷眼(华.园.银.玉) - 00:05:47 11/02/2000 ***

http://hua-yue.net/HuaShan/BBS/shenghuo/gbcollected/117.shtml#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1:16 , Processed in 0.0444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