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7|回复: 1

董良翮:父亲要我们甘于跑龙套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4-7-18 03: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京鼓楼大街的小石桥胡同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院落。这里原是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传说还曾是清朝大太监安德海的外宅。民国时期民政部长马汉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文革”主要成员康生等诸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居住。如今,这里名为“竹园宾馆”,接待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穿过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在一片竹林深处,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音同“合”)。

“我们谈话的这间屋子,原本是父亲的书房。因为喜欢这个环境,睹物思人,我就把它租了下来。”董良翮1945年出生于延安,那一年董必武59岁。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非常宠爱。

董良翮从商多年。回忆和父亲之间的情感,他总会陷入沉思,久久不语。“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很近又似乎很远,交谈不多,但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心意。”不过,在他看来,“父亲的修养和对世事的看法,我还离得很远”。

图片





董必武,1886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并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赴日本。1918年回国后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备受宠爱的童年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大家胸怀,长者风范”。他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好读古书,精通律诗、书法,18岁考中秀才。1911年,清政府《内阁官报》上刊登了湖广总督向皇帝举荐的湖北籍优秀学生名单,列在最前面的就是“董用威”(董必武)。董必武还通晓英、日、俄、法多国语言。

1945年6月,联合国创建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自此,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这是董必武签下的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就在这一年,董良翮在延安出生。

在董良翮记忆中,童年的他生活幸福,无忧无虑。“妈妈讲起来总觉得很自豪,我刚满月就坐过飞机,把我从延安送到重庆办事处,去见父亲。据说,我的小被子里还裹着带给父亲的党的经费 ”。

在董必武的几个孩子中,董良翮和父亲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为亲近。长子董良羽说,“父亲可敬可畏,家里人全怕他”。唯一的女儿董良翚(音同“辉”)也回忆,父亲对几个孩子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她曾不小心弄坏了父亲的指甲剪,被吓得一个星期躲着父亲走……“父亲对哥哥姐姐都比较严格,全家只有我是例外。我敢去他的办公室翻东西,把他的印、镇尺都摆在地上,像坦克汽车那么推着跑,还把他的眼镜盒弄坏了。”董良翮说。

董必武拿这个小儿子一点办法也没有,睁一眼闭一眼,显得很“宽容”。但董良翮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个大忙人,早出晚归,常几天见不到面。“有时候为了等父亲回来,我玩累了就直接倒在地上睡着了。”深夜归来的董必武,看到书房地上熟睡的儿子,总是怜爱地把他抱回卧室。虽然很少有时间交流,但父子之间,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着爱。

董必武儿女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羽”字,寄托着父亲的希望。“意思是能飞得高,飞得远。但父亲不是指地位,而是说你的人生志向。”1963年,董必武即兴赋诗,分别给3个孩子写下名字的寓意。他给小儿子董良翮的诗中写道:“取劲宣为字,谓尔将成人。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董良翮向记者讲述了他至今难忘的一个情景:有一年暑假,还在读中学的他,向往横刀立马的军旅生活。于是,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部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学习训练。“一个月后,我回到家里,父亲正坐在院子门口的长廊下看书,我悄悄地走过去,突然挺直身板敬了一个军礼,说‘爸爸,我回来了!’没想到父亲愣住了,一直看着我,几分钟没说话。我看到他的泪水在眼睛里面转。”董良翮说,那天父亲也只是说“回来就好”,没有过多语言,但他能感受到父亲的复杂情感。

“爸爸的名字叫必武,本来是想当兵的,却一直没有实现。可能有一天,看到我给他行军礼,像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很欣慰吧。那天他格外的高兴,这也让我明白,父亲对我们的希望其实很简单,不是什么升官发财,就是做个有志向的人。”

然而,董必武并没有料到,他这个最疼爱,又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小儿子,却因为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个人命运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两次牢狱之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身兼多职,除了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外,还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领导司法工作。董良翮说:“父亲在党内,虽然晚年才到了政治局常委的位置,但中央文献的人告诉我,他们翻阅大量历史解密文件时看到,很多政治局会议记录中,父亲都是属于很敢说、直言不讳的人。包括庐山会议,中途父亲下山接待法国代表团,再上山时发现彭德怀被打倒,父亲就说‘我思想觉悟低,没有看出彭德怀同志反党。’他贬低自己的同时,也表明了立场。”

但董必武这种“直言”的性格,给他和全家带来了祸患。1966年“文革”开始,耄耋之年的董必武,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除了出席重要的政治局会议、接受外国驻华使节递交国书等活动外,极少抛头露面,过着含饴弄孙的平淡生活。然而即便如此,江青还是没有放过他。

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正在广州休养的董必武接到中央通知,让他的小儿子到公安部门投案自首,交代问题。“没有人向他解释为什么,爸爸也没有问。这就是他的性格,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女儿董良翚回忆,“妈妈在电话中嘱咐我带弟弟去自首,老老实实地按中央指示去办。”

当时,董良翮正在北京六中读书。“我是学校红卫兵的头儿,那时忙着在北京站整顿车站秩序,因为串联学生多,铁路都瘫痪了。”自首时,董良翮按家人要求,老实地检讨了自己“文革”以来的“违法行为”。“我说我参加了由派出所提供线索、某军队提供汽车、公安部派出人员保卫革命小将的打击流氓等活动。他们说我在学校执行刘少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967年1月4日凌晨,21岁的董良翮被关进了监狱。

董良翮说:“监狱里有两三百人,都是各学校的头儿,很多干部子女,让我们交代学校打死了一个看门师傅的事件,可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半年后,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的彭小蒙通过汪东兴的儿子,将一份血书递给毛主席,信中请求主席原谅这些在革命中犯了错误的年轻人。“毛主席一声令下,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我们。最先进去的是周总理,接着是江青,还有‘文革’领导小组的戚本禹、姚文元都来了。周总理站起来问‘董良翮在不在?’我说在。他说‘你们犯了错误,跌倒了还要爬起来,不要灰心。’我当时就哭了。”

“文革”时期,董必武多次为老同志写下证明材料,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却没有安排自己儿子的前程。董良翮出狱后,在1968年向家人提出了去当兵的想法。同年4月初,广州军区同意接受。“家里人很支持,我终于要开始新生活了,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董良翮回忆。然而,当他兴冲冲来到北京火车站,即将远行时,却在车站被捕。“这一次(入狱)毫无征兆,连站台上送我的哥哥姐姐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董良翚曾在《忆我的爸爸董必武》一书中回忆:“弟弟为什么突然被捕呢?事情发生后不久的一天,我推开爸爸办公室的门,看见爸爸在沙发里仰卧着,双手搁在扶手上。这种不拿书的情况是很少见的。爸爸长长地叹气,说‘你弟弟是代我坐牢呀!’这个道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林彪和‘四人帮’整人,手段因人而异。对贺龙同志捏造‘二月兵变’,对陈毅同志搞了个‘二月逆流’……对我爸爸,因为无权可夺,于是对老人家进行精神折磨……”董良羽也说:“天安门曾出过一张大字报,标题就是《董必武你管不管你儿子》”。即便如此,董必武依旧三缄其口,没有让江青一伙得逞。

儿子再次入狱,董必武只能通过在书房写诗,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他在《闻酉儿于北京车站被捕》的诗中写道:“闻尔重入狱,吾衰心更惊!卧床苦无梦,食饭竟忘盛。试飞曾折翼,语频或失声。恢恢天网大,疏释望新生。”董良翮说,那个时期,父亲写了不少诗篇,内容都是关于他的。

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击碎了董良翮的一切憧憬,狱中的他,体会到了“生不如死”。“单人间牢房比多人间牢房恐怖得多,没有一点声音,每天对着四面墙。那种绝境,让你偶尔听到一声鸟叫,能兴奋一天。我曾经被看守殴打,他们让我跪下,脚踩在我腿上,不停扇我耳光。很奇怪,我没有任何痛苦,反而很兴奋,内心觉得特别痛快……”当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董良翮却第一次体会到个人命运的渺小,特殊的家庭、复杂的政治运动,让他无助而绝望。



十年下乡路

1968年年底,在没有任何结论的情况下,董良翮被释放出狱。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木讷地走进家门,走进父亲的办公室。“我只叫了一声‘爸爸’,什么话也说不下去了……”董必武也只是说:“回来了?!坐吧。”父子俩相视了一会儿,董良翮发现,“父亲一夜间苍老了,像变了一个人,听力也非常不好”,为了不让老人伤感,他什么也没有说,“有言尽在不言中,我们就那样静静地坐着……”董良翮将一肚子的委屈憋了回去,最终噙着泪默默地离开了父亲的办公室。

谈起过往,董良翮一支支不停地抽着烟。抽烟是他第一次入狱后开始的。“父亲不抽烟,基本上也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抽烟。我记得父亲的一个表弟在屋里抽烟,父亲突然进去了,吓得他把烟反过来掐在手心里,一直到手都被烫出了泡。父亲对抽烟很反感,但是他看到我抽烟,却总是一转身就走了,什么都没有说,我想他内心是很复杂的,知道我为他受了苦吧……”

董良翮出狱后,正赶上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他被下放到河北晋县接受再教育。临走前,父亲问他:“你还有什么要求?”“我想要你的洗脸毛巾和牙刷。”董良翮说,父亲的毛巾因为时间用得太久,洞补洞,缝了一圈又一圈;牙刷杆断了,胶布缠上还在用。“我要这两样东西是想作为纪念,带走父亲艰苦朴素的作风”。

逃离复杂的政治漩涡,到农村做个普通劳动者,董必武和儿子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临行前,董必武第一次“话多了”起来。“他跟我谈过几次话,要我做好吃苦的准备,甚至嘱咐我在农村上厕所没有纸,农民擦屁股要用石头……说的全是些很细小的事情,其实是让我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让董良翮没有想到的是,父亲主动提出,让他这个中学生尽快结婚。“父亲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人,而当时中学生结婚,学校都没有先例,不给开证明。父亲说不开证明也要结婚。这件事,我对父亲很钦佩。他那么大岁数,还是清末秀才,但没有封建思想残余,对婚姻的看法比现代人还开明。”董良翮在高中时,交了一个女朋友,两人准备一起下乡锻炼。董必武担心谈恋爱的状态农民看不惯。“后来,学校破例给我开了结婚证明,我和爱人在家结了婚 。以前一直觉得父亲对我的爱很远、很大,这是第一次觉得他那么贴心。”

董良翮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到公社书记,再到县委副书记,几乎三年就上一个台阶。在此期间,中央也给董良翮进行了平反,并烧毁了全部不真实的材料。“做了公社书记以后,我每年坚持两百多天和农民一起劳动。我能感受到父亲的那种骄傲,我们那里产梨,每次回去带给他,他总是把我种的梨拿给客人们吃,说这是我儿子种的,特别甜。”
  图片

甘于跑龙套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一时间,董良翮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然而,就在儿子有出息时,董必武却被查出患了肝癌。“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但直到去世,他都没有询问过自己的病情,很乐观地面对家人。”

1975年3月5日,董必武度过了他的90岁生日。这一天,老人的情绪格外好,坚持要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老伴、孙子、孙女们照一张合影。他还写下了一首名为《九十初度》的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27天后,董必武与世长辞。

“父亲留给我们子女的,就是教会你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没对我们子女有什么特殊要求,也没限制我们必须在哪个领域发展,只强调要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当看到女儿用抹布擦拭不小心洒在办公桌上的开水时,董必武就势说:“我就是一块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女儿不以为然,他又说:“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

董必武曾给子女讲故事,京剧里主帅出来之前,都有一些跑龙套的人登场,跑龙套的人很不简单,不要忽视,他们缺一不可。“父亲说,他就是跑了一辈子龙套,人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着当主帅。”这些话,董良翮说他们当年并不理解,但后来在工作中,才发现父亲的话都是真理。”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沿袭他的高位,但都传承了董家的家训,为人真诚、勤俭、忠厚。大儿子董良羽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曾称“哈军工”),退休前在北京空军司令部参谋部工作,大校军衔。女儿董良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文联机关党委书记、离退休局局长。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9年,董良翮调回北京,在农机部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工作。“可能和我前期的经历有关,我还是向往相对单纯自由的环境,后来选择了下海经商,去过海南,又在广州办了公司。”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董良翮反而觉得10年知青路,给了自己最好的锻炼。“现在倡导大学生深入农村,我觉得这非常好。回顾我的人生,那10年学到的东西太宝贵了,塑造了你强大的内心。有了这些,什么样的知识学起来都只是时间问题。”董良翮反而更担忧自己孙子的教育。“现在的孩子条件是好了,但每天就是对着电脑,经历和磨练得太少,应付社会的能力很差,内心都很脆弱。只埋头学好数理化,这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上世纪20年代,父亲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曾拟定校训‘朴、诚、勇、毅’,我想这4个字,值得我们教育界和所有家长、年轻人共勉。”

http://blog.qq.com/qzone/303169848/131112649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3: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伪透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1:12 , Processed in 0.0360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