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80|回复: 0

丁望:明月.路.橋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4-21 17: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明報月刊》創辦四十年,走了漫長的路。
  四十年過去了,它仍在知識界扮演「橋」的角色。
年輪更替﹕橋愈走愈寬
  個人和企業生命中的路和橋,是值得思索的命題。拙著《北京新三馬車》(二○○二年)序,寫道﹕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要走很多路和橋。路和橋的腳印,積累了我們的年輪﹔年輪的不斷更替,鋪就了個人的心路歷程——歷史。
  古代文人墨客寫路詠橋,常有特異的景觀,也時有美麗的遐想……我偏愛王維(七○一至七六一)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飄逸瀟灑之情。王維沒有寫路,但有行必有路﹔正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沒有道路的圖像,卻讓人在「催」聲中感受到上路的無可奈何。
  《明月》自有其獨特的路和橋。創刊號的《橋和路》一文有創辦人的理念﹕「我們是在做一件極有價值的服務。」我對「服務」的解讀是﹕在知識界承擔「橋」的社會功能,讓大家自由發表意見、理性對話溝通、探討政治和文化學術。用現在的網絡用語,便是平台。
  四十年來,「橋」愈來愈長,平台愈來愈大。隨著內地的對外開放,「橋」聯結的不只是香港、台灣和海外知識分子,還有不少內地知識分子。
  「橋」的涵義也在充實中,內地有禁忌但無損現在當政者的題材,如鳴放反右和文革的回憶錄,能在《明月》發表。這是《明月》的新開拓。
歷史使命﹕和文革對著幹
  《明月》的路,在發刊詞和創辦人今年一月的大作《拚了命出版?逑明月?逜》中,有清晰的圖像﹔亮點在「重視數千年中華文化的傳統和價值」,認同獨立、自由、寬容的價值。
  這些價值觀,相信是「和文化大革命對著幹」的催化劑之一。在四十年前的《明月》創刊年,我在《明月》編輯部工作,一九六七年轉入《明報》(日報),直到八四年初。在這期間,創辦人沒對我們說「和文革對著幹」﹔這句話,是四十年後公開的「歷史經驗」。但是,不管在《明月》還是在日報,我們確是跟?他「和文革對著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報是「對著幹」的第一線,《明月》則在第二線﹔一九六七年,《明月》自禮頓道搬入北角南康大廈的日報編輯大廳,創辦人不再擔任《明月》總編輯,專任日報的社長兼總編輯,引領我們「對著幹」,他在日報發表大量批判文革的社評,吸引大量讀者﹔也讓我們在日報、晚報、周刊和《明月》,發表關於文革的分析和報道,出版以「文革系列」為主的「明報月刊叢書」。
  對於「和文革對著幹」,我的解讀是﹕一、尊重事實,報道文革的真相﹔二、對不能認同文革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性分析﹔三、對被侮辱被損害者(包括所謂走資派、黑五類和牛鬼蛇神)的同情和為其辯護﹔四、對無辜百姓和傳統文化藝術遭到左禍的人文關懷﹔五、對中共理性化、有序化和黨內民主的呼籲﹔六、對社會公義、公正、法治、自由、文明、和諧的期待。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和文革對著幹」的路艱險,最險的是一九六七年極左暴動時,上班要經過北角的一段地雷陣。「如履薄冰」或只是被冰塊割傷腿,地雷陣的「土菠蘿」則可能奪去人的生命。很幸運地,如《老子》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暴亂很快平息。經受這場「暴風驟雨」,便特別喜歡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雖然有過舉步維艱之困甚至生命的風險,但感謝創辦人給予「和文革對著幹」的機會,周青和我都成了這一仗的「馬前卒」。托庇於香港的法治、言論自由,「和文革對著幹」的路走下去了。周青於一九七三年移居加拿大後,我繼續走完全程。回首往事,那是令人珍惜的一段歲月、一段緣。

  回想「和文革對著幹」,還有幾分安慰,一是讀者的支持﹔二是批判文革、呼喚人性、情繫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價值,並沒有錯,也獲得了知識界的共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九八一年六月)的決議,稱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是「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這是「和文革對著幹」的另類注腳。


.附記.
  大陸出版的《明報》、《明月》創辦人傳記和「紀實作品」數十種,除傳主外也寫入一些職員,但大都失實。有的把林山木寫成林三木,稱丁望是明河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武俠小說集﹔有的說創辦人在跑馬地的住宅與《明月》編輯部只是一牆之隔,為讓住宅和辦公室相通而「拆牆」。
  《明月》的編輯部,原在銅鑼灣與跑馬地交接的禮頓道二號,外面是電車路,並非是「安靜的豪華住宅區」。最初的編輯是許冠三、王世瑜(阿樂)和我,王負責編排。「紀實作品」列出的「編輯名單」,並不「紀實」。
  一九六七年,胡菊人接任《明月》總編輯,我轉入日報,也負責編「明報月刊叢書」,並未在明河出版社任職。
  許多傳記和報刊的文章提及《明月》總編輯,均以查(良鏞)、胡(菊人)、董(橋)……為先後次序﹔實際應為查、胡、查、董……
  在胡離職後的一九七九年末到一九八○年春,創辦人重任《明月》總編輯兩個月。當時,他曾召我談話,說原想讓我接《明月》總編輯,但考慮到日報的工作較重要、較忙,還得留在日報。我的最大興趣是在新聞第一線,留在日報正合我的願望。

  謹記以上「史料」,權作對「紀實作品」的澄清,也供想了解、研究香港傳媒史的讀者參考。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0603/cal/01a.txt&age=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1 20:36 , Processed in 0.0733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