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4 2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第八章 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江泽民在2000年春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以此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全党开展了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奇台县在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以及“八五”、“九五”计划之后,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好头,起好步,采取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内容,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第一节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的开展
2000年底中共中央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了深入扎实抓好“三个代表”学教活动,2001年1月,县委印发《关于在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安排意见》,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在全县启动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根据单位、部门及乡村学教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县委提出县直部门、乡镇、站所开展学教活动要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实际管用,做到步骤紧凑、程序严密、环环相扣。为了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各学教单位层层召开动员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简报、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少数民族乡镇还用汉、哈、维三种文字刷写标语、组织马背式宣传辅导小组。古城乡八家户一村、西地镇旱沟村六组等村民把“三代”学习内容编印成曲子,自编快板、小品、小曲子、秧歌等文艺节目,大力宣传“三个代表”思想,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染了学教活动的氛围。对参加学教活动的行业、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制定了学习制度,确定了必读篇目,组织全体干部收看专题片、召开座谈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学习先进人物郭秀明、张荣锁、丁升贵先进事迹。同时组织实践“三个代表”的典型人物,在千人大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并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巡回作先进事迹报告,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中,县委把“三同、五必访”作为亲干群、顺民心、促发展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征求意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走访党团员、妇女、宗教人士、村民代表、“三老”人员、重点户、贫困户以及意见比较多的农户,广泛征求意见。坎尔孜乡通过邮寄方式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团员征求意见;西地镇发出了《关于征求意见到村民的一封信》。二是以“三同、五必访”四项规定,八项纪律等制度,要求学教对象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干部职工身体力行,并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解决了农村的一些突出问题。2003年,为农牧民协调解决生产资金4285.7万元,新修沙石路373.6公里、水渠87公里,投资25万多元解决部分人畜用水问题,调解各类纠纷858起;为农牧民办好事、实事2275件,为贫困“五保户”、失学儿童捐款73.1万元;推动了“民心工程”的深入开展。
按照区、州党委的统一部署,2002年4月下旬县委对全县“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回访复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重点回访复查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在机关、单位、乡镇、站所创建良好的服务环境。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做到“三个有”(有一个咨询服务台、有一个办事指南、有一处便民利民服务点)、服务态度做到“七个一”(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您好问候,一句耐心解释,一杯热茶相待、一张板凳请坐、一个明确答复、一个真诚帮助)。县直部门把落实整改措施与实施政府机关形象工程相结合,机关作风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县委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第一线,努力做好“三送”,即:为农牧民群众送温暖、送科技、送信息;做好“三讲”,即: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国内外和区内外形势,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确保稳定的重要性;做好“三算”,即:算区、州、县“十五”计划的大账,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细账,算尽快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账。在回访复查工作中,认真做到八看、八比、八查,即:一看单位班子战斗堡垒作用,比整改工作力度,查建章立制;二看干部是否受到教育,比干部贡献大小,查爱岗敬业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三看干群关系是否得到改善,比办事效率,查民意民情;四看单位是否制定整改规划,比群众参与程度,查考核措施;五看单位班子领导是否说透问题,比工作精神面貌,查教育机制;六看单位党员干部是否注重深学,比提高素质,查学习安排;七看单位干部是否深挖实抓,比工作进度,查群众满意程度;八看整改承诺是否落实,比办事质量和水平,查整改承诺结果。这些为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效果而采取的必要形式,以较为丰富生动的内容,较好地教育引导了干部群众,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改进。
这次开展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县共参加学教单位636个,学教对象11861名。共发放征求意见表39312份,征求意见建议31741条,梳理后的4937条,反馈的4937条,整改建议书形式84条,整改落实2375条。为保证学教活动的顺利进行,县委结合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三级联创”贯穿于党建工作始终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放松,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在实际工作中,县委始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按照“抓乡带村、抓村促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强化村党支部核心地位,理顺“两委”关系,规范村级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同时,为保证学教活动的质量,县委十分重视发挥指导组作用,切实配齐配强指导组的力量,从县直机关部门、乡镇、区州驻县单位和离退休领导干部中精心选拔抽调1629名干部(其中县级领导26人)组成636个指导组和驻村指导组,分赴各学教单位开展工作。县学教办巡查组经常不定期对学教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推进学教活动的工作进度。各指导组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切实发挥了帮助、指导、参谋作用,为学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是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所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教活动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较好地活跃和丰富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拓宽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思路,影响和触及到了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党的思想建设水平,较好地推动了全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二、开展“三面”教育
为探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加快发展,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较高质量运行,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三面教育”。“三面教育”包括“三面、三同、三下”三个主题,主要内容即集中农户面对面地讲政策、讲科技、讲变化、讲发展,组织农户面对面地谈实情、谈实话、谈打算、谈发展,深入农户面对面地算大账目标明确,算细账心中有数,算实账心底踏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三下”即科技、文化、卫生下乡。2000年1月8日,县委从县、乡、村分别抽调了3112名干部组成“三面教育”工作团,深入到15个乡镇、135个村、465个村民小组,全面开展查民情、办民事、暖民心、鼓干劲、促发展的组织大动员、思想大发动、观念大更新的“三面”教育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取得实效,县委组织力量编印了《“三面”教育简明读本》,供下乡驻村工作团使用。通过开展为期一年的“三面”教育,使群众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广大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群众路线教育,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面教育”是党在奇台县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实践,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次新的创举。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奇台县和其他县市创造的成功经验,在全州铺开了下乡驻村工作,并把下乡驻村工作作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精心部署落实。
2001年10月,县委在总结提升“三面”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在下乡驻村工作中进一步提出“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民干、教会农民怎么办”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紧紧围绕畜牧养殖、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等重点产业,结合农户家庭经营现状,深入开展讲、谈、算,使群众明白“种地为什么,增收为什么”的道理,从而扩大和丰富了“三面”教育的内涵,提升了下乡驻村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广大下乡驻村干部以“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为主题,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坚持“驻村不增负、帮民不扰民”,深入农村第一线,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赢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开展和深化“三面”教育中,各工作队始终围绕为民办事、解决问题、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四个重点环节做好干部下乡驻村工作。下乡驻村干部协助配合村“两委”班子,积极实施县委、政府提出的“783”发展战略,组织引导广大农户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形成以畜牧业为增收重点的经济发展格局。一是认真做好为民办事、解决问题的工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下乡驻村工作组采用多种形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主动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协助贷款等方面的服务,搞好田、林、路、水、电建设,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密切党群关系。到2003年,全县各个工作队、工作组共为村组引进资金180多万元,协调贷款1600多万元,新建文化室6个,联系农业订单74万亩,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300余场次,引进新技术240多项,提供致富信息2600余条,筹措资金铺设沙石路45公里,新修维修渠道39.2公里,修桥涵闸2300余座,为村组、贫困户捐款物折合人民币约25.6万元,帮助46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尤其在“防非”期间,各工作队、工作组积极协助乡镇、村组落实防治措施,坚持一手抓非典,一手抓生产,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时同时,县委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开展文明村组创建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牢牢占领农村科技文化阵地。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400场次,参加人员近2.6万人次。送图书15000余册,义务就诊7200人次,为6600多名农村老人发放就医优惠卡,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各工作队全面实行走访群众、联系农户、重点包扶、民主议事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下乡驻村工作。下乡驻村干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深入走访的基础上,确立了1773个联系户,重点是与“三老”人员、“双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典型户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生活困难的重点户建立长期双向联系。在双向联系活动中,着重在帮助贫困户理清思路,坚定信心,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针对个别长期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工作队员用谈心拉家常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群众讲清道理,分析利弊,消除误解,理顺情绪,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动员他们把精力放在种好地、养好畜、发展经济增加收上来。下乡驻村干部都建立了信访包案制,认真排查梳理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做好说服教育和化解矛盾工作,并协助“两委”及时处理了大量的信访案件。工作组积极协助“两委”班子搞好以“民主日”活动为载体的“四民主、两公开”工作,各工作组针对本村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随时组织“三老”人员和村民代表开展民主议事活动,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使一些村组多年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受到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做好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的工作。工作队、工作组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任务,协助乡镇、村组抓好增收措施的落实。各工作组在进村入户开展“三面”教育过程中,了解农户的生产情况,帮助农户制定生产计划,通过建立经营台账和分析市场行情,制定可靠的增产措施。同时通过建立驻村干部重点项目包扶责任制,采取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定奖罚措施的办法,抓好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的亚麻、甜菜、优质饲草、间作套种等种植业重点项目的落实,实现种植业人均年增收105元以上;围绕畜牧业发展重点,积极协助乡镇、村组大力发展天山草鸡、优质肉牛、优质奶牛、生猪等重点增收项目,协调企业建立9个鲜奶收购站,实现畜牧业人均年增收242元以上;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富余劳动力,拓宽增收途径,实现二三产业人均年增收80元以上;抓好市场流通环节,培育和壮大农村经济队伍,积极引导经济人参与加工流通环节,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扎实工作,实现县委提出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年递增300元的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为民办事、解决问题、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四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和水平,驻村干部充分发挥“三面”教育的工作优势,主动当好宣讲员,大力开展十五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活动,围绕州党委八届六次和县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与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向农牧民宣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思路和农牧民实现“双增”目标的主要措施,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认真贯彻自治区北疆经济工作会议和州党委八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全县掀起思想大解放、观念再更新、发展再加快的热潮。同时,各工作队抓好对后进村组班子的整顿,选好配强村组党支部书记,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千名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通过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区、州党委的政策和精神,有力地配合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委“四个环节”工作的节奏,提高和统一了广大农牧民的思想认识和“三面教育”的整体水准,为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
实践证明:以“三面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奇台县干部下乡驻村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当时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三面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党在奇台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内涵,有力促进了广大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人民群众改变面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使广大下乡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劳动教育,实现了县委所要求的干群亲、民心顺、信心足、快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制定“十五”规划和召开
中共奇台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一、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为了巩固和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和“九五”计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加快小康社会发展,促进奇台县经济全面振兴和社会进步,县委于2000年初开始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 《规划》的思路、框架和纲要主要以七个重点专项规划为支撑,即重点包括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工交商贸发展规划,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及市镇建设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七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政府进行调控的领域和产业,由政府提出规划纲要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对于以市场为主的行业(产业),政府主要进行宏观指导,由各行业提出规划。
县委在编制《规划》时,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编制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 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考虑县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主要以发展区域融合型经济和产业链的延伸为纽带,加强与区、州的联系与衔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根据县委的要求,编制“十五”规划是从奇台县实际出发,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速度来进行的。规划的内容,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主要是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减少具体指标和项目,重视市场预测,发展趋势和展望,突出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部署和步骤,突出人口、就业、城乡、地区(含兵团)等社会结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形式上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和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适应政府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按照通俗易懂的原则,形成面向大众的文本。具体编制中,既符合县域经济与发展的需要,又衔接区、州对县上提出的发展速度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科技兴教兴奇战略,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和战略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就业、城乡、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乡镇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扩大开放,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维护奇台县的社会政治稳定。
规划编制中重点突出了发展速度。《规划》的发展速度和目标围绕县委提出的《奇台县“十五”期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制定。《规划》提出:“十五”期间县属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达到12%,其中一产年均增速8%,二产年均增速18.5%,三年均增速13.8%。财政收入"十五”末达到5500万元,年均增长8.2%。人均纯收入"十五"末达到3900元,年均增加300元。《规划》制定的发展速度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解放思想、尽力而为的精神提出。集中体现了奇台县虽然农业是主导产业,但又要努力赶超发展较快的西县市的务实精神。
规划形成后,县委邀请了部分老专家、离退休老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对“思路”和“纲要”进行了咨询审议。规划咨询审议会对“十五”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对重点专项规划进行评估,对确需衔接的重要事项提出建议,对完善规划发挥了一定作用。
2000年11月17日,自治州党委召开的“十五”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汇报工作会,对奇台县12%的发展速度没有提出异议,强调奇台县主要是立足于农业,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搞好农业产业化。认为奇台县12%的发展速度切实可行,符合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和奇台县经济发展的实际。
2001年1月16日,奇台县人民政府在奇台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奇台县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报告》。大会讨论和审查了《关于奇台县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报告》,会议认为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和十年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主要措施符合奇台县发展总的要求。反映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经过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是能够实现的,会议决定批准《关于奇台县第十个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报告》。
《规划》是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行动纲领,是21世纪初全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制定其它各类计划,年度计划及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规划》对于全面实现奇台县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以西部开发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全面提升奇台县综合经济实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为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为奇台县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共奇台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于2001年6月19-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应到代表250名,实到代表229名,列席代表73名。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审议李铁明代表中共奇台县第八届委员会所作的《实践“三个代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实现“十五”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制定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并选举产生中共奇台县第九届委员会。
报告回顾了中共奇台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县各方面工作情况。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奇台县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五年。五年来奇台县经济发展建设和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全县各级党组织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基本完成了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1990年不变价),较1996年(下同)增长23.2%,年均递增5.3%;财政收入达到3712万元,增长55.1%,年均递增11.6%;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7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较“八五”增长64%;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到2.3亿元,增长22.3%,年均递增4.1%。全县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报告认为:五年来,县委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二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提高经济发展的建设和质量;三是坚持抓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四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社会政治持续稳定。
大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力争达到16%,到“十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57亿元(2000年现价).财政收入5500万元,年均递增10.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年均增加300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调优第一产业,实现七大突破,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做大第二产业,扶强11条产业链,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强化第三产业,建设好三个服务中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把奇台县建成经济强县。
大会指出,要确保上述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市场农业;三是依据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保持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六是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七是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
大会认为,李铁明同志代表中共奇台县第八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报告贯彻了党的基本路线精神,实事求是地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和经济措施,完成这些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奇台县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大会通过了中共奇台县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共奇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上级党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励精团结,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为顺利完成“十五”规划,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随后召开的中共奇台县九届一次全委会,选举李铁明、朱发林、彭国春、周旭勇、何凤玲(女)、黄建新、王常胜、张炳臣、阿不力米提十人为中共奇台县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铁明为书记,朱发林、彭国春、周旭勇、何凤玲(女)为副书记;选举何凤玲为中共奇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
第三节 “十五规划”的实施
一、 “783”发展战略
(一)“783”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推动奇台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新世纪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形象打开工作新局面,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理清发展思路,调整工作部署,制定了《奇台县“十五”期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思路》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七大突破:即在农牧结合、小麦优质化和间作套种、中药材种植、粮食瓜菜种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林建设七个方面实现突破;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化业,做大做强八条产业链,即:重点扶强面粉加工、制糖、麦芽、麻制品业、饲料加工、水泥、酿酒和矿产开采八条产业链;发挥区位优势,找准切入点,建成三个服务中心,即建成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县市教育、医疗卫生、商贸三个服务中心。简称“783”发展战略。
为推进“783”战略的实施,县委建立两种机制:一是项目领导负责制,县各套班子及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重点项目落实到人,一抓到底,做到人人肩上有项目,千斤重担众人挑。二是督查监督机制,县委对全县各阶段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动态通报,定期对重点责任人、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乡镇实行“三三制”工作机制,即三分之一人员抓生产,三分之一人员抓市场、三分之一人员抓生产与市场衔接。机制的确立和运行对落实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县委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实施“783”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全年完成总播面积107.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9.93万亩,经济作物36.25万亩,饲草作物0.96万亩。落实间作套种面积29.47万亩,建成1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引进近9万只天山草鸡养殖获得成功,大力推广糖化育肥技术,实现低成本养殖。农网改造覆盖面已达80%。水利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平,被列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完成造林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81万亩,防护林2.7万亩,经济林0.67万亩。继续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完成了粤新亚麻厂、大漠林纸、屯河草业、商贸中心等一批新建和改建项目;完成了粮油工业公司、永福面粉厂、屯河古城水泥厂等技术改造项目。城镇第二水厂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72.4万元,同比增长35%。
(二)“783”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2002年,县委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完善了“783”发展战略,调优一产,做大二产,强化三产,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县完成总播面积10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0.5万亩,经济作物33.4万亩,饲草作物3.1万亩,主栽作物良种率达96%以上。围绕优质高效调整种植业结构,间作套种面积达25万亩,按照“退耕种菇,坑道栽培,反季上市,做大做强菌草业”的发展思路,在上山地区积极推广坑道栽培技术。生猪、天山草鸡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以调整和优化生态体系为目标,完成造林面积24.34万亩,创历史新高,其中退耕还林23.34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1万亩。在抓好常规技术推广的同时,积极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安排亚麻、中药材、无公害西瓜、葡萄等重点项目试验25项。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6元,较1994年增加1737.31元,增长136.9%。同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板材厂等一批新建和改建项目按期投入生产;麦芽公司实现资产重组,新世纪面粉厂、玉新面粉厂等企业技术改造顺利完成。进出口总额9058.6万元,是同期的9.3倍。开垦灌区改造工程、节水喷灌、教育危房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003年,县委继续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产业联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大农业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完成总播面积10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9.5万亩,经济作物37.6万亩,饲草作物7.2万亩。粮经草比例由2000年的1∶0.45∶0.013达到1∶0.75∶0.21。各类作物制种面积4.6万亩,主栽作物良种率达96%以上,推广间作套种和复播25万亩。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认证;申请了优质小麦、大麦、瓜菜等10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志。完成造林任务9.8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1.85万亩。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进出口总额达155万元。
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围绕“783”发展战略,同心同德,励志苦干,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三个服务中心:一是教育中心。2001年县委制定了《关于组建奇台县一中办学新实体的实施方案》,二中、四中分别为一中一 分校、二分校,在奇台一中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奇台一中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000平方米的综合科技楼开工兴建。2002年县委改革办学体制,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办学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县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争创教育强县的实施意见》,积极整顿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天和私立学校、北师大奇台实验中学相继成立,成职教中心升格为昌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奇台分院和昌吉州东三县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全县办学规模继续增强,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一中吸纳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邻近县市和团场的学生纷纷到一中求学,高考升学率在全州乃至全疆名列前茅,开创了全县教育史上新的辉煌时期。二是医疗卫生中心。2001年医疗卫生系统实行双聘,纳入竞争机制,2002年完成了医疗卫生改革,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构建了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卫生体系,招聘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购置了先进的医疗卫生器材和设备,填补了东三县多个领域的医疗卫生空白,东三县大量的患者到奇台县医院来就诊,而且县医院又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衔接开辟了多种医疗项目。2003年,县委面对突出其来的非典病毒,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预案,组建医疗救护专家组和预防控制技术组,建成集中隔热救治医院,医疗联合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奇台县无非典疫情传播和发生。三是商贸中心。2001年与乌鲁木齐美尔利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投资9000万元建设天和中央市场(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更名),到2004年,以天和中央市场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建设相继完工,并投入运营,形成了汽车修理、硅化木精品加工、购物、旅游、娱乐等多项目、多门类的物流、人流、商业流中心的格局。
“783”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农业“双增”和县城经济实力的重要突破。2003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6元,较1994年增收2197.31元,增长173.2%;全县财政收入达到3890万元,较1999年增加1009万元,招商引资达到15914万。“783”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全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力量,形成了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783”战略是中共奇台县委审时度势、立足实际、放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意见的提出。奇台县是昌吉州畜牧业大县,畜牧业在奇台县大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五”期间全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从1998年起连续开展畜牧业发展年活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定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向畜牧业大县和畜牧业强县的转变,成为奇台县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大幅增效、农牧民大幅增收的必然选择。县委于2001年8月2日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奇台县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化进程,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羊为基础、猪为先导、牛为重点、鸡为突破、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根据《意见》精神,围绕建立畜牧业大县和畜牧业强县的目标,县委在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全县建成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土鸡200万只、绒山羊10万只、细毛羊50万只、冬羔40万只;扶持蜜蜂、肉狗、肉鸽、鹌鹑、山鸡、蜗牛等特色养殖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到88%,畜牧业产值由1999年的1.89亿元增加到3.37亿元,年均递增10%,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3至5年内建成畜牧业强县。
为落实《意见》精神和争取目标的实现,县委于2001年10月制定了《奇台县实施畜牧业大户经济发展战略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实现奇台县畜牧业发展五年规划,加快向畜牧业强县迈进步伐,必须要大力实施大户经济战略,因地制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扶优扶强,采取示范带动、科技推动、规模拉动、市场牵动、产业联动、效益驱动的方式,把畜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牧结合的新突破。2001年,奇台县畜牧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县最高饲养量达147.57万头(只),同比增加9.66万头(只),增长7%;出栏各类牲畜82.06万头(只),同比增长24%;出栏率117.72%,商品率99.25%;年末存栏各类牲畜63.19万头(只),引进种畜438头(只),完成黄牛改良67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2812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7%,人均牧业收入达到6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5%。2002年1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奇台县发展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转观念、谋发展、变作风、抓落实”大讨论活动。为进一步扩大丰富讨论的内涵,提升讨论层次和水平,着重围绕和突出“以畜牧业发展为中心,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布局安排种植业”这一主题确定题目,组织动员干部群众展开大讨论。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大力发展畜牧业,出实招、想办法。西北湾乡立足城效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畜种,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种类,特别突出抓好养猪和牛羊育肥工作,牲畜总量迅速增加,效益显著提高。
(二)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2002年3月27至28日自治州党委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作出了把昌吉州建成畜牧业大州、畜牧业强州的重大决策。为迅速推进这一战略决策的落实,提升畜牧业发展总体水平,县委在已有发展战略和措施的基础上,提出要切实抓好种源基地建设,实施大户经济战略,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服务,加大农牧结合力度,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启动了天然草地围栏建设项目,出台了《奇台县贯彻落实昌吉州畜牧业工作会议实施意见》、《奇台县动物防疫责任追究制》、《奇台县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牛羊舍饲圈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使畜牧业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具体措施是依托种猪场、泰昆集团等龙头企业优势,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筹集资金重点扶技养殖大户,提高饲养量,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经营之路;以加工业拉动养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稳定和延伸产业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改革兽医技术服务体系,搞活用人机制,做好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套种玉米、苜蓿、胡萝卜等经济作物,为饲料加工提供充足原料。实施种子工程,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使畜牧业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奇台县碧流河乡东戈壁村抓住泰昆集团这一品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天山草鸡养殖,并制定优患政策予以扶持,成立全疆第一个养鸡协会,建成绿色天山草鸡养殖基地。三个庄子乡自筹资金建立万只天山草鸡养殖场。
2004年,奇台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205.2万头(只),年中存栏77.9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比例达到4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的畜牧业的收入占36.8%。
县委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大农业的重点,围绕畜牧业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提高了大农业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县委关于优先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举措,得民心,顺民意,密切结合发展实际,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生态建设 促进林业发展
(一)着眼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2000年4月,国家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奇台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县和国家林业局领导科技示范点。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与实施,标志着奇台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县委加大了政策倾斜和工作力度,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将发展林业与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态、保护和扩大绿洲面积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林业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制定了《奇台县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防沙治沙十年规划》、《奇台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建设若干规定》、《关于从事林业生态开发建设的优惠政策》等多个政策性文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县委在“783”战略中确定了“九纵三横”(县域九条河系和南部山区生态林、逆温带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林、北部沙漠防风固沙林)林业建设和 产业发展体系。在生态工程治理中,县委以退耕还林为依托,将“政府推动、宣传发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齐心协力植树造林、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氛围,有力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特点,县委群策群力,探索总结出了“二八四”工作思路,即“突出坡耕地退耕和沙化耕地退耕两个重点,选择集体林业、联户互助、大户退耕、公司经营、生态经济、林经草、生态开发和基地建设八种模式,政策约束、生态优先、扶优扶强和全民义务”四种机制,大力调整农区林业产业结构,开展立体栽培,发展高效林业,在逐步建立起良好生态基础上,形成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确保退耕还林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弹”。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奇台县林业生态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努力高起点经营,较大规模运作,林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1999年至2004年,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五年间共完成退耕还林41.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1.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9.7万亩; “三北”四期防护林6.69万亩,人工造林总面积达47.79万亩,是“九五”期间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倍,林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态效益初步显现,区域范围内地面植被已开始恢复,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区的网、片、带、乔、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形成,经济林建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鲜食葡萄、文冠果、黑加仑、巴旦杏、大果沙棘等经济树种都属名、优、特、新品种,为林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退耕还林不仅使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算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的养殖、旅游和沙产业等间接效益,仅全县3000余户退耕农户在五年中直接受益就达5187万元。在实施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的同时,天然林保护,森林分类经营,防沙治沙、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等工程项目也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天然林的保护和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防治治沙工程的实施,使沙漠前沿活化沙丘得到基本控制,生态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森林病虫鼠害防治进一步加强,“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和双层责任制(行政领导、业务部门)得到落实。全县森防监测报体系基本形成,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以全国唯一猎隼集人工驯养繁育基地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在奇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北接沙漠南缘的西北湾、西地两个乡镇改写了沙进人退的历史,过去遭风沙危害而弃耕、减产的耕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 昔日荒山荒沙披上了绿装,结出了累累硕果; 百万亩良田在纵横交错的林网庇护下,迎来了一个个丰收年,绿洲方圆呈现出林茂、粮丰、畜旺的喜人景象。
新世纪的奇台林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奇台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在自治区和全国都发挥了巨大的辐射示范作用。2001年10月,自治区退耕还林现场会在奇台县召开,奇台县的退耕还林经验首次在全疆推广;2002年7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国家退耕还林科技示范(试验)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奇台县作为14个示范先进县之一交流退耕还林经验;2003年1月,在自治区林业局(场)长会议和北京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奇台县向世人展示了治沙造林成果;2003年9月,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2家中央新闻单位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对奇台县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200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谈会上,奇台县防沙治沙经验得到广泛交流。8月,奇台县先后获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封沙育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林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巩固,对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县委于12月召开中共奇台县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规划奇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蓝图。会议明确提出采取三个大的步骤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是继续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783”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思路,在落实中创新工作措施,坚持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并举,以工业思维谋划和布局农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全县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水平,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得明显成绩。 二是全面实施小康社会建设规划。按照县委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立足产业联动,统筹规划城乡,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围绕农业“双增”,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凝聚壮大发展力量,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3年12月,自治州党委作出了《关于加快东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有利于东三县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县委迅速制定贯彻《决定》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中共奇台县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对加快奇台经济发展作出统一部署。县委号召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抓住大好的政策机遇,立足县情,找准优势,加快发展。要求各行各业从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优质粮油加工产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业、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努力扩大工业规模,继续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构建各类产业发展和经济支撑平台。
按照县委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全县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励精苦干,奋发图强,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9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33.2%;第三产业增加值4.55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同比增长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300万元,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0元,达到4006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全县建设小康社会跨出了一大步。
第四节 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按照中央和区、州党委的总体部署,县委对实际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开始,到2006年6月底结束,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时间。第一批: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二批:城镇基层、乡镇和承担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指导工作的部门;第三批:农村牧区。全县共有437个单位,24个党(工)委、84个党总支、650个党支部、9707名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
这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基层各族群众、促进改革发展稳定。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二是强化政治观念,解决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上强不强的问题。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好党群、干群关系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是以强化基层为目标,解决好基层组织和基层班子建设问题。五是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好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六是牢记“两个务必”,解决好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问题。七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解决好廉政方面的问题。县委始终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及时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总体方案和各批次各阶段工作方案进行研究调整部署,并适时听取工作汇报作出决定。全县各级党组织都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承担起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领导责任。
集中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至少参加了为期10天的集中学习培训,学习培训重点: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以及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精神为主要学习教材。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增强了先进性意识,明确了先进性要求,提高了素质能力。并组织广大党员结合岗位实际围绕“三个为什么”(入党为什么,现在干什么,将来留什么)、“三个如何办”(在新形势下如何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时代先进性;如何立足岗位特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概括提炼出了符合党章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不同群体特征、符合行业和岗位实际的先进性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通过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四个反思”(党员个人反思活动,党员干部反思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反思活动,党组织反思活动)、“三个面对面”(相互理解,面对面地讲,讲党的历史,讲党的恩情,讲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增强党员意识;推心置腹,面对面地谈,谈参加教育活动的感受,谈对其他同志的看法,谈对党组织的意见,增强宗旨意识;建设小康,面对面地找,找思想上的问题,找工作上的不足,找先进性要求上的差距,增强发展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谈心活动。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全县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共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92837条。各级党组织认真把好党性分析材料审阅关,组织开好两个生活会,搞好党性分析,提出评议意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深刻查找问题和认真落实整改,集中解决了一些党员意识不强、先进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第三阶段:制定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向群众公布整改措施。引导广大党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在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不同批次、不同类型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了不同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学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先进典型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设了“先锋颂”、“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等先进性教育活动专栏。组建理论宣讲团58个,宣讲480场次,先进事迹报告团27个,报告163场次。利用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历史文化、艰苦创业、执政为民教育。增强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使一些不完全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后进党员得到了教育转化,许多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促进了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广大党员普遍反映,参加这次集中教育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素质,坚定了信念,增强了能力。群众对党员的期望和监督意识也普遍增强。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鲜明,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工作扎实,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州党委提出的《关于加快自治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精神,县委在调研、总结、准确判断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奇台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明确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县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立足优势资源转换,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以建设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两大工业体系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产业聚集,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终实现奇台县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工业强县、项目兴县”的观念,紧紧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工业体系建设作为县域工业经济的重点。
县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片启动”的原则,大力推进三大工业园区建设:一是建设城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建设喇嘛湖梁矿产品深加工园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产业导向,重点引进矿产品深加工项目。三是建设将军庙大型煤电、煤化工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使其成为煤碳资源转换的主战场。2005年新投入资金210万元,完成了城南工业园区排水管道4.9公里,架设电力主线1.5公里,主干道建设8.9公里,基本形成了三纵五横的道路框架。2006年投入1500万元,引进企业11家,农副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初见成效,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24亿元,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园区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91万元。
县委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动力。以参加乌洽会、西洽会、投洽会和北交会为平台,突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农业资源品质优良三大优势,打响中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中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亚洲最大的硅化木园四个品牌。2005年,全县引进项目28个,到位资金2.85亿元,同比增长20%,2006年,引进项目23个,到位资金4.23亿元,同比增长67.3%,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建设进度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县委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2005年全年城市建设总投资达到2.67亿元,建成了集休闲娱乐、文艺培训、老年健身、青少年活动、文物收藏展览等为一体的犁铧尖文化大厦。修建城市道路25公里,完成县城东、南、西出口道路和古城中街、解放东街等10条主干道综合管线通道铺设;完成S303线县城段、健康路前期工程。垃圾处理厂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和城市供排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改造主街道15.28公里,人行道12.7公里,铺设居民巷道238条64公里。引进天燃气供应企业,完成首批天燃气入户1300户。铺设供排水管道24.1公里。对11条主街道进行了全面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5%。安装路灯541盏,实现了城市的整体亮化。规划建设居民小区11个,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条件。
随着全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不但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
五、传承弘扬古城文化
奇台是文化古城,县委对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给予高度重视。组织人员搜集、挖掘和整理博大精深的古城文化,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鼓励文学创作,2006年,编撰发行了《走进奇台》文集,整理出版了《奇台文史》精编本。同年3月9日举办了“纪念奇台建县233周年汉文化研讨会”汇聚区、州、县有专家、学者对古城文化进行研讨。8月举办了第二届古城美食文化节,以打造奇台风味小吃为契机,推动旅游业和三产的发展。美食文化节历时5天,近百家餐厅和厨师参加了角逐,评选出了一批金牌大菜和金牌名吃。美食节期间,区、州近30位知名作家到奇台体验生活,举行了“丝路古城文化笔会”。与会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了古城文化的魅力。2006年,奇台县承办了第三届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新北道推介会,协助中科院、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恐龙化石挖掘暨现场直播仪式。这是我国第一次有关恐龙化石发掘的电视直播节目。在提升县域文化的同时,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第十次代表大会
在全国进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2006年6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奇台宾馆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十次党代会的正式代表250人。
县委书记周旭勇作了题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奇台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推向新阶段》的工作报告。
会认真总结了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工作,认为过去的五年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增速明显、社会政治持续稳定的五年。充分肯定了奇台县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6亿元,较2000年增长102%,年均递增10.8%。人均GDP达到9301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158万元,较2000年增加1456万元,年均递增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较2000年增加2029元,年均递增13.1%。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收效明显,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五年共外引内联项目63个,累计到位资金7.8亿元,年均递增39.3%。2005年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6.1亿元,较2000年增长57.2%,年均递增9.5%;实现工业增加值1.64亿元,较2000年增长65.7%,年均递增10.6%。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骨干面粉企业及新啤制麦、屯河食品、粤新亚麻、金鹰亚麻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了小麦、大麦、甜菜、亚麻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加强生猪养殖、天山草鸡养殖、小区建设和动物防疫工作,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4%,较2000年增加18.7个百分点。实现农业总产值15.2亿元,较2000年增长103.1%,年均递增15.2%。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成绩显著,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98%以上,位居区州前列。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牧民参合率达到85.8%。农牧民看病难大为缓解。五年累计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资金2749.2万元,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发展旅游业,硅化木—恐龙沟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古城酒史馆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天山怪坡、硅化木园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江布拉克景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62亿元,完成了天和市场一期、星级宾馆、步行一条街、犁铧尖大厦、文化广场、东门豪宅、健康美居苑、天和住宅小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79亿元,完成了农村水利、道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完成了东塘水库、宽沟水库、开垦河灌区改造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防病改水项目44个。改建公路268.5公里,完成了县城至西地镇、县城至吉布库镇、县城至大泉塔塔尔乡、五马场乡至乔仁乡、吉布库镇至碧流河乡至半截沟镇南山伴行公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大会总结了第9届委员会5年来的工作经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自加压力,艰苦奋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根本,加强党的建设。
大会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奇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奋斗目标。整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州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完善发展思路,提出了抢抓四大机遇(国家和区州煤碳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州党委、人民政府发展东三县战略的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S303线开通),实现五个转变(实现粮食大县向畜牧业大县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产品加工大县转变,农产品供应地向农产品集散地转变,自给自足型城市向服务周边开放型城市转变,矿产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完成八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招商引资总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三个服务中心(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流通三个服务中心)。立足优势资源转换,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增加投入为主线,以科技教育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六进”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奇台。认真抓好党的建设,实现古城奇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2010年,实现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年均递增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年均递增5%;第二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年均递增26%;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递增14%。人均GDP达到1.6万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年均递增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年均递增12%。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0.67亿元,年均递增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400元以上,达到6500元,年均递增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5‰以内。
大会提出了实现总目标和任务所要采取的措施:突出抓工业,重点抓招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引进龙头培育基地,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大会审议通过了两个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由57名委员、1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奇台县第十届委员会和由23名纪检委员组成的中共奇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共昌吉州第九次代表大会的代表54名。
十届一次会议选举周旭勇、胡雁、王文有、张爱江、李新光、杨振喜、阿迪里(维吾尔族)、张军、成小风(女)、马鑫、岳永为县委常委;周旭勇为书记;胡雁、王文有为副书记。
实践证明:有中央和区、州、县党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只要全县上下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旺盛的活力,奇台县经济和社会就能稳步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及早实现。
http://www.xjqt.gov.cn/10014/10201/10010/10005/2011/2207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