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36|回复: 0

上海支持“兄弟”省市(橡胶厂部分)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1-11 15: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支援单位  迁厂日期 性质  内迁人数 迁往地址 变更厂名  职工人数  当年产量

                                                   

金刚橡胶厂    1957    部分        湖南    湖南橡胶厂      
南洋橡胶厂    1957    部分    302    湖北    黄石橡胶厂      
义生橡胶厂    1957    部分        江西    南昌橡胶厂      
大中华橡胶一厂、二    1957~    部分    51湖南、湖北、湖南、黄石、南昌      
厂、三厂    1958                橡胶厂      
合众橡胶厂    1960    全迁    97    南宁市    南宁橡胶厂    1190    胶鞋730万双
中华兴记橡胶厂    1960    全迁    180    太原市    太原橡胶厂    949    轮胎3.7万套
兴华橡胶厂    1960    全迁    40    福州市            力车胎25万条、胶鞋120万双
协丰再生胶厂    1960    全迁                    再生胶
大达橡胶厂    1961    全迁    116    马鞍山    马鞍山橡胶厂    435    力车胎30万条
胶鞋200万双
华成橡胶厂    1961    全迁    96    贵阳市    贵州胶鞋厂    945    胶鞋700万双
大中华橡胶一厂    1964    50%    707    贵阳市    贵州轮胎厂    1590    轮胎29万套
联一橡胶一厂    1964    全迁    164    贵阳市            传动带
联一橡胶二厂    1964    部分    64    贵阳市    贵州橡胶制品厂    694    三角带250万A米
橡胶制品二厂    1964    部分    4    贵阳市            运输带
橡胶制品三厂    1964    全迁    437    重庆市    长江橡胶厂    1800    橡胶工业零件
大成橡胶厂    1964    部分    42    重庆市           
橡胶制品一厂    1969    包建    40    桂林市           
橡胶制品四厂    1969    包建    23    桂林市           


解放后,早在1954年普利翻胎厂就从上海迁往福州。橡胶行业公私合营后,便开始有计划地支援内地建设橡胶企业。1956年,中信橡胶厂和永和橡胶厂化妆品生产线分别迁往南京和合肥以后,1957年,根据紧缩和加强上海的方针,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曾拟定了部分橡胶胶鞋企业逐步内迁的计划,后来由于情况变化,放慢内迁步伐,对原先准备迁往甘肃兰州、湖北黄石、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等的一批企业改为全面支援外地建厂的任务。金刚橡胶厂支援包建湖南橡胶厂;南洋橡胶厂为主支援包建湖北黄石橡胶厂;义生橡胶厂为主支援包建江西南昌橡胶厂,等等。对外省市的支援包建是无偿援助,从设计,施工、安装、支援技工、帮助培训直到产品出厂为止。进行设计工作时,上海派出专门技术人员赴当地勘测,选择厂址,研究各项设计工程,并提供整套的技术资料。主要机械设备首先由上海各包建厂中拆迁支援,有的设备还从全行业中调拨。当时各支援厂提出“宁可影响上海生产.不愿耽搁外地建设”的口号。外地新建厂的主要技术骨干,均由上海各厂抽调支援,同时又运用“师傅带徒弟”、“包教包学”、“技术讲授”等方式,帮助外地培训技工和生产工人,对有条件外迁的职工,则动员他们长期支援外地建设。这次全行业共调拨支援主要设备——炼胶机、硫化罐、压力机及电动机等共计118台。抽调支援熟练工人共302人。如南洋橡胶厂支援黄石橡胶厂14"、36"炼胶机2台以及60匹电动机等主要设备,仅有的私方技术厂长也支援在内,并有30多名技术熟练工人作长期或短期支援。义生橡胶厂将仅有的一辆卡车支援南昌市南昌橡胶厂供建厂运输之用,而义生橡胶厂送货反向别厂借用,并与益昌厂联合共支援铝楦19吨。该厂还选派车间主任、工程师、化验师、技术熟练工配套定期支援。大中华橡胶一厂、二厂、三厂等定期支援南昌橡胶厂各工种技术操作工21人,时间2年。金刚橡胶厂由于本身设备较差,对湖南橡胶厂的支援采取代为订购方式,从技术图纸到订购设备,安装施工到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试车直至投产。上述3家厂从1958年受援建厂后并经不断扩建,至1973年黄石市橡胶厂已有工人1399人,年产胶鞋400万双;湖南橡胶厂已有职工2215人,年产胶鞋1100万双和再生胶0.15万吨;南昌橡胶厂已有职工2317人,年产胶鞋570万双;均成为当地骨干企业。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是年5月,化工部橡胶局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橡胶工业技术工作会议,制订《橡胶工业技术发展纲要32条》,确定以老厂为种子支援发展地方工业,大办橡胶厂。会后外省市办橡胶企业积极性高涨,要求上海市支援橡胶企业内迁,在“全国一盘棋”、无偿支援内地建设、发展橡胶工业规划的思想指导下,从1960年起上海橡胶行业执行第二批企业支内外迁,先后有合众橡胶厂、中华兴记橡胶厂、兴华橡胶厂、协丰再生橡胶厂、大达橡胶厂和华成橡胶厂等分别迁往南宁、太原、福州、马鞍山和贵阳市。合众橡胶厂创立于民国34年(1945年),有职工136人,生产品种为全胶鞋“月亮”牌彩色女鞋和童靴,年产100万双以上,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由广西自治区要求经市计经委批准于1960年工厂全迁南宁市,内迁后建设成为南宁橡胶厂。中华兴记橡胶厂创立于民国36年,有职工100人以上,生产布面胶鞋,年产胶鞋150万双规模,应山西省的要求经批准于1960年迁往太原市,内迁后建设成为太原橡胶厂。兴华橡胶厂、协丰再生胶厂是2家小型企业,共有职工40多人,为支援福建省的工业发展,经批准于1960年两厂合并全迁福州市。大达橡胶厂有职工116人,生产布面胶鞋,年产130万双,经批准迁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内迁后建设成为马鞍山橡胶厂。华成橡胶厂创立于1946年,有职工96人,生产布面胶鞋,年产布胶鞋100多万双,经批准于1961年全迁贵州贵阳市,建设成为贵州胶鞋厂。

60年代初中期,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特点,中 共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决定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从沿海地区搬迁部分厂矿到内地,加强“三线”建设,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由化工部决定报国家计委批准下达上海橡胶分公司支内建设3家企业,包括5家企业单位的搬迁任务。大中华橡胶一厂一分为二,部分内迁。联一橡胶一厂全迁,并将联一橡胶二厂运输带三角带生产设备人员配套部分内迁。橡胶制品三厂(老制三)全迁,由大成橡胶厂(制四)配套救生艇生产设备及人员迁往内地。这批内迁单位数量多、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在规定的1年时间内迁完并建成投产。大中华橡胶一厂,按部分迁走,年产普通轮胎20万套的设备及人员配套迁入贵阳市贵州橡胶厂。1964年底批准,1965年开始拆迁设备,共拆迁及自制设备160项,总量达685吨,迁出的固定资产220.67万元,内迁职工707人,连同家属共计2300人,于1965年国庆节前完成了搬迁投产。联一橡胶一厂(原名申一胶带厂)有职工200人左右,年产设备能力三角带250万A米,运输带53万平方米,传动带150万平方米,橡胶板200吨和联一橡胶二厂负责配套的运输带100万平方米,三角带330万A米,传动带100万平方米的设备及人员合并迁入贵阳市马王庙贵阳橡胶制品厂。从1965年开始搬迁,共拆迁设备266台,迁出固定资产值104.5万元,内迁职工232人,其中联一橡胶一厂164人,联一橡胶二厂64人,橡胶制品二厂4人,连同家属共计800多人,按期完成内迁任务,如期投产。橡胶制品三厂(由原金星、三星橡胶厂合并而成)有职工445人,年产设备能力胶布186万米,蓄电池电夹板1200万片,工业橡胶件(按耗胶计算)480吨和大成橡胶厂橡皮船救生艇600只、9万米胶布,生产设备及人员合并迁入重庆市(南岸中南分厂),从1964年底动迁,橡胶制品三厂共拆迁设备276台和大成橡胶厂救生艇胶布成套专用设备,内迁职工479人,其中大成橡胶厂42人,随迁家属1539人,合计2018人,于1965年如期完成搬迁任务。

1968年4月,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决定:上海橡胶分公司以老厂带新厂的方式采用成套技术援助,配备必要的领导干部、业务干部和部分技术骨干,负责对桂林橡胶制品厂和桂林乳胶厂新建项目的建设。上海分公司经统筹安排后,由橡胶制品一厂,四厂、五厂等支援包建桂林橡胶制品厂,由上海乳胶厂支援包建桂林乳胶厂。包建单位均派出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挥。新设备选型、非定型设备制造、各种产品模具和专用工具等都由对口厂负责配套支援,并提供产品的技术资料,包括产品设计、胶料配方、工艺规程、技术经济定额等,还在试产初期提供原材料。经2年时间,皆顺利完成包建支援任务。

1969年,上海化工局决定报市政府批准,由上海橡胶制品四厂支援包建贵州061基地“536”橡胶制品厂橡胶件车间。经公司研究,认为橡胶件车间品种多、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决定以橡胶制品四厂为主,抽调各类技术人员及技工62人,加上橡胶制品研究所技术人员15人,橡胶模型厂刻模技工7人,再加橡胶制品一厂和橡胶工业公司各1名管理干部,共86人前往支援,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包建任务。

1972年,正泰橡胶厂应海南农垦局的需求,派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该局筹建年产5万套的轮胎厂。
原文地址:http://bohaibbs.net/thread-70035-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1:21 , Processed in 0.0518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