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67|回复: 1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史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1-10 23: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1949-1984)
版权所有 转载必须标明出处
我厂自1949年2月诞生以来,经历了沈阳军区领导、农垦部领导、“东总”兵团领导、农场总局领导四个历史阶段,有随军转战南北、为抗美援朝修理汽车军工生产的光辉历程,又有为全国新疆、黑龙江、海南岛等各大垦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光荣历史。但在编史修志方面还是一块空白。编篡一部具有工厂特点史志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而具体的史料,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我厂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生产建设规律,继往开来,为后人提供历史资料的考据,为“四化”建设服务,也为工厂当今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了解厂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制订规划,掌握规律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后人进行历史传统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
这部史志,是一部迎春机械厂的“小百科全书”,是一部记载工厂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著述。为体现工厂全貌和历史变迁,在体例上,采取记述体,以志、史、图、表、传、录七体兼用,各展其长,力求文图并茂。在语言上,力求通俗简洁。段限:上限从1949年工厂诞生开始,下限段至1984年。全书共分八编四十二章一百七十七节,总计三十五万字。首编《概述》系提纲挈领,综合叙述工厂今昔之轮廓,记述工厂概貌,以显示工厂之全貌及其发展的总过程,为工厂史志之纲。第二编为《大事记》,即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的方法,辑录工厂政治、经济、生产、管理、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大事,为厂史之经。第三编为《简史》,简略记述工厂各个时期各项事业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第四编《生产建设》、第五编《经营管理》、第六编《政治》、第七编《文教卫生》等编,按事分类,分别记述其历史与现状,是以横断面为主体的专题记述,为厂史志之纬,构成工厂史志的主题部分。第八编《人物》,是属于简单个人的专题,也是记述体的专志。这样,概述、大事记、简史、个人专志等编,就构成了工厂史志的有机整体。
工厂史志编写的全过程,是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热忱帮助和支持,经过编写人员的努力,历时两年,这部工厂史志,奉献在读者面前了。
这部工厂史志是迎春机械厂三十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职工群众艰苦创业,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汽车修理到机械制造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加之历史资料搜集不够充分,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错误和遗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指教。
——刘云山




总 述
迎春机械厂,从1949年诞生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1949年天津解放后,二月我人民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后勤部接收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七汽车三级修理厂(以下简称天津三0七汽车修理厂),为四野特种兵军械处汽车修理厂,奠定了工厂的前身。之后即随军转战南北。同年七月南下到武汉。1950年北上哈尔滨。1951年迁厂本溪,为东北军区车管部汽车修配四厂。1952年驻沈阳市部队所属的六个小型汽车修配厂合并,为东北军区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1953年11月以三厂为基础三,四两厂合并,四厂前往沈阳,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1958年4月,为发展我国的农机事业,军委总后勤部决定移交农垦部领导,为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从此,由军工生产修理汽车转变为机械制造,为全国新疆、黑龙江、海南岛等各大垦区服务。1959年遵照农垦部的决定,从沈阳迁厂到迎春(黑龙江省虎林市迎春镇),为农垦部迎春机械厂。1967年归东北农垦总局所辖。1968年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兵一机)。现直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厂名为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邮编158427)。
迎春机械厂,位于东北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南麓、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的迎春镇。地处东径132°57′,北纬46°03′。东面与迎春菜队为邻;西面与八五四农场九队接壤;南面隔七虎林河与虎林县种马场、富荣大队相望;北面和迎春林业局、迎春二队、迎春镇砖厂毗连。工厂境内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33,400亩,耕地面积有8,000亩。企业占地面积679,337平方米,工业生产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
迎春机械厂的历史,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职工群众艰苦创业的历史,从小到大,从汽车修理到机械制造,发展成为个中型机械制造企业。现在是总局直属的机械制造厂家之一,拥有2,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原值,1,678名职工,总人口2,801人,总户数757户,1984年产值897万元。1986年产值1,461万元。三十五年来,军工生产时期的九年,共大修汽车5,684标准台;转为机械制造后的26年,共生产汽车、拖拉机、收割机、农机具等各种配件4,201万件,拖拉机、喷雾机、金属粮仓等整机5,344台,到1986年达6,122台,总产值10,367万元,到1986年总产值12,970万元,上交国家利润和税金597万元。迁来垦区后,1960年投入生产以来的二十五年,经营情况十六年经营有利,共盈利642.4万元,九年亏损,共亏377.1万元 ,盈亏相抵净盈利265.3万元,1986年实现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00万元。向全国各地输送干部、技工1,272人,其中黑龙江垦区379人。1959年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复转军人积极分子田景阳,并出席了这两个大会,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田景阳同志被全厂职工誉为老英雄,学习的榜样。
迎春机械厂实行厂部、分厂,班组三级管理体制,下设五个分厂、三个公司、六个附属单位,厂部、党委设置二十五个科室。铁路、公路运输有迎春火车站,密山至东方红铁路纵穿厂区,每天有哈东、牡东两对客车来往,厂内有铁路专用线一条500米,客、货运输便利。有电话线37公里,通过迂回电话线路直通佳木斯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厂内已建成高、低输电线路二十二条十六公里,与国家虎林电力网络联网,一年外购电总量600万度左右,工厂还自有柴油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360千瓦,对生产、生活应急供电。设备配套能力较强,现有主要设备26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9台,锻压机床39台,农业机械17台,运输机械15台。动力总马力2,497马力,其中:工业动力1,088马力,农业动力289马力,运输动力1,120马力。房屋总面积64,787㎡,其中厂房11栋,总面积15,625㎡。到1986年房屋总面积74,569平方米,其中厂房12栋,面积17,825平方米。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9名,占职工总数的9.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名。工厂开办有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面向垦区的职工机械中等专业学校,每年有15-20名毕业生输入厂科技队伍。生产工人1,816人,素质比较好,平均技术等级4.5级。到1986年为5.5级。有二十六年机械制造经验,有活塞、气门、缸套、拖车、金属粮仓五条生产线。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具有相应的综合应变能力,开发了五吨拖车、七吨拖车、喷雾机、金属粮仓系列及其配套设备等新产品,曾试制成功了“6.18”越野吉普车和玉米收获机,制造了我省垦区第一艘采金船,具有设计、制造各种机械设备的能力。现在根据用户需求,产品迅速更新换代,产品结构以生产整机为主,配件为辅。目前,主要产品有:五吨拖车、七吨拖车、喷雾机、容量200吨、390吨、500吨、1000吨、2400吨金属粮仓及斗式提升机、水平输送机、通风引风系统、电子测温系统、扫仓出仓绞龙、空中通廊、液压自动卸车台等配套设备,拖内配件、汽车配件、收割机配件、农机具配件。金属粮仓这一系列产品,加工工艺先进,质量优良,造价合理,设备配套,在全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厂家居于领先地位,受到商业部、农牧渔业部的重视和国外的好评。全国包括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民族画报、黑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对迎春机械厂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报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欢迎,到1986年,迎春机械厂生产的856座金属粮仓,总容量502,255吨,除供应本省外,以销往吉林、辽宁、河北、天津、浙江、山西、山东、内蒙等十四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五十多个大中粮库。一座座银灿灿的大型金属粮仓,像巍然的山峰,如擎天的巨人,遍布祖国大地,傲然挺立在蓝天大地之间。这种金属粮仓,仓身自重轻使用寿命长,施工期短,一组仓群只需几个月即可安装竣工投入使用,它比混凝土筒仓的投资减少一半以上,较好的解决了储粮过程中的霉烂、返潮、沾壁结底、鼠盗雀害等难题。随着粮食处理工厂化、仓储机械化,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北京以东的大厂县建立了分厂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对开展经营活动极为有利,将给工厂搞活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第一章地理环境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位于东北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南麓,穆棱河兴凯湖沉积平原东北部,虎林县境内的迎春镇。地处东径132°57′,北纬46°03′。东面与迎春菜队为邻;西面以西大岗东天然水线为界与八五四农场九队接壤;南面隔七虎林河、迎春二湖与虎林县种马场、富荣大队的二队相望;北面有天然水线和迎春林业局、迎春镇二队、迎春镇砖厂相连。
二、地形地貌
工厂境内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4.5公里,地形略呈长方形,总面积三万三千四百亩。
厂内地形概属平坦,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坡降平缓在1/1000----1/2000之间,微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无高大山体,迎丰山、红牡山、一七山包为三个最高岗地。海拔高程在66.8米至71.3米之间,最高处为一千七山包,最低处为铁路桥以北。岗地与低平地相间分布,有五块大小不等的漫岗地,各土岗面积在2,000――2,500亩之间,岗地之间呈季节性积水的水线河不同沼泽化的沼泽低。 自然植被:迎丰山、红牡山、一千七山包三个最高岗地原生长着原始状态的以柞树为主的次生林,现多已破坏;漫岗地多为榛树、苕条和柳毛子等灌木丛;尚未开垦的低洼地生长着小叶樟、三棱草等。 七虎林河为我厂界河,发源于七虎山,流入乌苏里江。流经我厂3.5公里,我厂为中游地区,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主流平缓,平均流量10—25m?/秒,洪水期最高达745m?/秒,而枯水期仅有0.35m?/秒。河床弯曲东流,泥土底质,旱季河宽仅6―8米,雨季涨水,河水出槽倒灌,水面宽达几公里。 天然水域除七虎林河流外,尚有迎春湖,面积80亩左右;菱角泡,面积40亩左右;迎春二湖,面积百亩以上。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2―4米。新开河为我厂建厂初期开挖的人工河,接纳迎丰山的天然水,全长1公里,注入七虎林河,常年有积水。小水库,1983年兴建,水库面积30亩,库水总容量约7万立方米,已投放鱼苗。 本厂地上地下水源都很丰富,如能有效的加以控制、改造、利用,对发展灌溉、发展养殖,潜力很大。
三、占地面积
全厂土地总面积33,400亩,其中可耕地13,000亩。现有耕地8,000亩。可垦荒地11,200亩,水面600亩,建筑物及道路占地8,044亩,其他土地5,556亩。厂区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00米,工业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
四、气候
本厂属东亚大陆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强劲的西北风经常吹袭,夏季受到付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雨集中,气温湿润,多东南风,春季短促,气候多变。 全年平均温度2.1?C,年温差-40.5?-35?C。年积温幅度为1952.9-2543.3度,平均2406.4度。 常年无霜期128天,最长无霜期(1973年)146天,最短无霜期(1969年)107天,初霜期一般在九月二十三日左右,终霜期在翌年五月十七日左右。 日照历年平均2286.3小时,最多的1975年2572.4小时,最少的1963年1976.5小时。日照以5-9月时间较长,为964.3小时。辐射强度大,提供了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年平均降水量579毫米,年际变率大,最大降水量(1981年)为1147.8毫米,最小降水量(1975年)369毫米。雨水比较充沛,降水量多集中分布在六、七、八、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年内总蒸发量为420毫米左右,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冬季西北风居多,春季以偏南风为主,最大风力(1974年4月20日)达10级,最大风速可达25-28米/秒。 年平均冻土深度为161公分,最大冻土深度(1966-1976)为200公分,最小冻土深度(1964-1965)为66公分。 最大积雪深度(1972-1973)为79公分。
五、地质土壤
本厂土壤一般底层为沙,表层为粘土。沙层出现的深度,随地形而异:低地深,岗地浅,高岗地则沙层裸露。土壤随地形、植被、水分、母质而有显著变化:高岗地为沙质暗棕壤,黑土层厚在16公分左右;缓岗地为白浆土,面积较大,较高的平地为沼泽化白浆土,这两种土壤黑土厚10-15公分,下部为白浆土,土质较粘,平地为黑土层厚20-30公分,并在50-90公分处有第二黑土层;低平地为草甸沼泽土,表层15公分为半泥炭化层;低洼地为泥炭沼泽土,泥炭层厚一般在30公分;沿河地区为泛滥地沼泽土或泛滥地草甸土。 本厂主要土类为白浆土,白浆土和沼泽化白浆土约占可耕地的70%,其余为棕壤土、草甸土。土壤地质以粘土为主,黑土层较薄,土壤结构不良,理化性状差,抗涝抗旱能力弱。 多年来,由于用地养地失调,忽视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返还,土壤中肥力、有机质逐年下降。 本厂地质构造属于隆起的完达山南坡合沉积的穆棱河兴凯湖平原,第四纪地层覆盖厚达10-30米,水平分布上为表层粘土1-4米,粘土层厚度随地形而异,洼地厚岗地薄,高岗地表层没有粘土而黄沙裸露,七下为沙性土,中游粗沙以含砾中粗沙为主,夹少部份细沙,垂直分布上层沙性与粘土交替出现,以沙性为主,深层中常夹有机质出现,为半腐烂的土块、树枝,或泥炭。 地下水:在8米左右为地表沉积水,在25-32米之间是锈水层,再65-70米之间是地下承压水层,水量比较丰富,水的流向从西往东缓慢流动。水质是微酸性或微碱性。10号井水1976年经虎林县卫生局化验微酸性:水泵房西井水经鸡西矿务局化验为微碱性。
六、资源
本厂有比较宽阔的土地,地势平坦,兼有高岗、漫岗和平原,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水源充足,具备办好职工群众农副业基地的综合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
草原主要分布在七虎林河沿岸,植被以小叶樟、三棱草、五花草为主的低温地杂草,草质优良宜牧。
厂内水面有界河七虎林河,有迎春湖、菱角泡,迎春二湖,以及小水库,可作天然或人工渔场,并可饲养鸭鹅。自然鱼种主要有鲤、鲫、鲶、狗鱼等。小水库养殖的鱼种有鲤鱼、胖头鱼。水面有野鸭、水耗。还可发展水稻生产提供水源。
山边有野鸡、沙半斤等禽类可供狩猎。有黄花菜、蕨菜等野菜可供采集。
第二节 经济地理
一、农垦系统布局
我厂自1959年迁来黑龙江垦区后,主要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前期,全国农机产品比较紧张,我厂生产的活塞、气门、三吨拖车等农机产品,直接供应着本垦区乃至黑龙江省的需要。现在,列为总局的农机产品定点厂,主要武装垦区粮储机械、运输机械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机械设备。
二、交通情况
工厂位于垦区东部,铁路、公路交通运输方便,密山至东方红铁路纵穿厂区,有迎春车站,每天有哈尔滨至东方红、牡丹江至东方红两对客车来往,厂内有铁路专用线,客、货运输方便。沿厂自用公路向北,与虎林至迎春、宝清至迎春国防公路相通,南北畅通虎林、饶河、宝清、集贤等县。
现已建成电话线路37公里,通过迂回线路可直接通往佳木斯农场总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牡丹江农场管理局,而且对总局可直接收发传真电报。厂内电话畅通无阻,240门自动电话投入使用。
三、动力来源
现已建成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3条6公里,380/220伏低压输电线路19条10公里,与国家密虎电力网络联网。变电设备4台,2030千伏安。一年外购电总量600万度左右(1984年实际670万度)。工厂还设有柴油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360千瓦,对生产、照明应急供电,1984年发电4.3万度。
四、存在弊端
工厂地处地区边远,信息不灵,天时地利不优越,距经济中心城市哈尔滨710公里,佳木斯市300公里,牡丹江市480公里,鸡西市280公里,双鸭山市220公里,距县城虎林县50公里,宝清县90公里,集贤县200公里,饶河县240公里,密山县170公里,对生产发展、技术合作,开展经营活动、物资交流均受到限制,成本费用大大提高。可见,要把企业的经济搞活,必须扬长避短,利用我厂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有二十多年机械制造的经验,设备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联合,搞好生产外延,开拓新的生产领域,以弥补在此独家生产经营之短。
第二章经营规模沿革和现实情况
第一节经营规模沿革
一、军工生产时期
1949年至1952年工厂隶属军队领导以修理汽车为主,实行作业组一个老技工带几名徒工为一个修车组,在战争时期旧车多,所用部件采取拆东补西进行拼凑,简单件靠工程车里仅有的设备制作,一切费用实行实报实销。
1953年以沈阳三厂为基础将本溪四厂合并于沈阳,为沈阳军区汽车修理三厂,工厂开始出具规模,有固定厂房,为生产服务的设施基本齐全,管理机构得到充实,建了十个工段,有职工579人,设备31台,年修车最高达1,300台,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九五五年根据沈阳军区车管部的规定,军事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清产核资,整顿组织机构,作好职工、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为搞好企业管理铺平道路,为经济核算打好基础,财务上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生产型的方式,实行工厂、车间两级核算制。根据1955年统计上级下达大修各种汽车730台,摩托车200台,折合标准台765.6台,实际完成大修汽车786台,摩托103台,折合标准台837台,工业总产值上级下达指标158.5万元,实际完成172.3万元,完成计划的108.6%,从1949年-1958年1季度共修汽车5,684标准台,利润38.9万元。
二、农垦服务时期
1959年工厂迁来迎春为农垦部领导,建厂初期的经营方针是:边迁厂、边建厂、边生产,以配件为主,服务于垦区。当时垦区大部分是进口机械,工厂任务由农垦部机械物资局下达指令性计划,实现缺啥干啥,不管技术水平高低,设备能力如何,凡垦区机车件均由工厂生产,品种多,批量小,年最多项目600多项,单项产品几十件,复杂的有活塞、活塞肖、链条,简单的有垫片,因此在经营管理上产品成本高,经营上历年亏损,主要原因是工厂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孤军作战,地势低洼,雨季水患等。从1960年到1965年共亏损144万元。
1965年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历年亏损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经营方针,就是:“以专养杂,专杂并举,杂不挤专”,“杂”就是垦区内部不定型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一项产品做一次工装胎卡具,还没有干几次就没有任务了,工本费太高,如链条生产线,轴承生产线,都没有收回工本费。“专”就是专业长线挣钱的产品。1965年与鞍山红旗拖拉机厂协作,每年100余项,产值利润高达30%;大庆的“油压凡尔”都是挣钱产品。这样垦区产品亏损,以专养杂的弥补办法,所以,从1966年开始盈利。
1969-1976年为兵团时期,来厂的10名解放军都担任要职,设生产指挥部,主任是现役军人不懂生产,办公室设参谋。车间改名为连、排、班。这个时期管理上很乱,但是生产指挥系统都是工厂的老同志始终抓生产,当时全国各种配件奇缺,每次订货拿到合同近千万元。产品挑挣钱的干,因此连年盈利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经济开放,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由于市场的变化,前期农机配件市场很不景气,每年的订货会议拿不到合同产品,全靠市场调节找米下锅。加之管理上应变能力差,缺乏经济信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追求产值,以料定产,造成产销脱节,1980年生产出的462台三吨拖车积压三年之久。到一九八三年经总局批准每台车由4,100元下降到2,500元卖到总局内部农场,损失费由总局核销。由于产品积压,银行贷款数额增大,1981年经营亏损151万元,工厂经营面临极大困难。1982年经企业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加强了经营管理,产品进行了更新换代,开发了五吨拖车、七吨拖车、喷雾机、金属粮仓,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金属粮仓系列产品誉满长城内外,产值逐年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我厂经过三十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到1984年底,有七个生产车间、一个工段、职工中专和子弟学校两所学校,职工医院、汽车队、商店、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各一个,共十五个基层单位。有757户,总人口为2,801人。整半劳动力1,887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者209人。现有职工1,67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4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26万元,定额流动资产全年平均余额763万元,1984年新增固定资产29万元。现有主要设备26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9台,锻压机械39台,农业机械17台,运输机械15台。房屋总面积64,787㎡,其中厂房面积15,625㎡。有耕地8,000亩。
1984年工业总产值计划660万元,实际完成897万元,完成计划的135%,比上年增长了19.5%,创历史的最好水平。实现利润4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4万元。总产量97项,10.5万件,完成主要产品有喷雾机、拖拉机配件、联合收割机配件、农机具配件77万元,完成供货合同98%。实现劳动生产率,全员6,900元,工人9,989元。按现在的产品结构,根据我们厂的生产能力,只要钢材资金得到保障,产值可达到2,600万元。
第二节职工队伍构成
1984年年末工厂在册职工人数1678人,其中固定职工1,656人,女职工748人。按职工分类一、二线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的51.1%;管理人员占全部职工的9.5%;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的2.7%;基建、汽车司机、通讯、供销等人员占全部职工的10.3%;后勤服务人员占全部职工的10.4%;政法、文教、卫生、商业等社会性质人员占全部职工的16%。按职工的文化程度分类,大专文化的占全部职工的2.8%;中等专业文化的占全部职工的7.6%;高中文化的占全部职工的27%;初中文化的占全部职工的39.9%;小学文化的占全部职工的22.7%。按职工的年龄分类25岁以下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39.4%;26-35岁的占全部职工的22.8%;36-45岁的占全部职工的22%;46岁以上的占全部职工的15.8%。按职工工龄分类三年以下工龄的占全部职工的17.3%;4-10年工龄的占全部职工的26.8%;11-20年工龄的占全部职工的25.2%;20年以上工龄的占全部职工的30.7%。按在技术等级线上的727名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分类,1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10%;2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19.6%;3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23.6%;4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13.8%;5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11.2%;6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12.4%;7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7%;8级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2.4%。另外有49名徒工不在技术工人等级线内。

第三节 科技队伍构成
一、科技队伍的演变
1958年4月以前的军工生产时期,有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财会统计人员等在内的科技人员共40名,按职称分,有技师1人,技术员9人,无技术职称的30人。他们中有3名师中专毕业。这40名科技人员文化程度情况如下表:
文化程度统计表

职 称
总 数
中 专
高 中
初 中
高 小
初 小
技 师
1

1


技 术 员
9
4
3
2

无技术职称
30
3
12
12
3
合 计
40
7
16
14
3


1958年4月交给农垦部以后,工厂由修理转变为机械制造。1958年农垦部分配来机械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3名。1959年迁厂来垦区后,陆续分配和调入十几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几名中专毕业生,技术力量得到了很大加强。
1975年工厂开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到1982年7月,在七年的时间里,先后培养了三届毕业生共80名,现在大多数在科技和领导岗位上发挥着他们的所学专长。
1982年9月,工厂开办了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面向垦区的职工机械中等专业学校,从1985年,每年将有15-20名毕业生输入科技队伍。
二、科技队伍现状
我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9名,占职工总数2,678名的9.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人,农业技术人员3人卫生技术人员31人,教学人员34人,会计人员分16人,统计人员10人,档案人员1人。这是一支比较强的科技队伍,他们有志气,有能力,有贡献。各类技术职称人员如下表: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一)

技术
职称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农 业 技 术 人 员
总数
工程师
助 理
工程师
技术员
未评定
职称的
助 理
农艺师
技术员
合计
数量
64
8
23
32
1
1
2
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二)

技术
职称
卫生技术人员
教学人员
主治
医师
医师
医士护士药士
未评定职称的
合计
中学
教师
小学
教师
合计
数量
2
4
17
8
31
26
8
34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三)

技术职称
会 计 人 员
统 计 人 员
档案人员
会计

助理
会计师
会计

未评定职称的
合计
统计师
助理统计师
统计员
未评定职称的
合计
管理员
合计
数量
2
5
5
4
16
1
1
7
1
10
1
1


第四节厂房、设备、铁路专用线
一、厂房
全长现有厂房11栋,总面积15,625㎡有5栋是六十年代初期建筑的,其中两栋报废在用,当时就设计落后,质量低劣,迄今已二十余年之久,对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其余六栋是1977年以来建筑的。生产厂房名称、竣工时间、建筑面积如下表:
生产厂房情况统计表

厂 房
名 称
建 筑
面 积㎡
竣 工
时 间
备 考
热、锻车间
1,740
1960年
报废在用
机修车间
1,700
1960年

粮仓冲压车间
900
1983年

机加(三)车间
1,700
1963年

旧铸造车间
2,280
1960年
报废在用
新铸造车间
900
1984年

机加(五)车间
1,729
1963年

铸铝车间
780
1977年

拖车组装车间
2,269
1979年

制氧车间
612
1978年

下料工段
1,015
1979年


二、设备
机器设备是主要生产手段,是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全厂现有主要设备26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9台,锻压机床39台,农业机械7台,运输机械15台。这些机械设备有51%是五十年代合六十年代出厂的,49%是七十、八十年代出厂,比较陈旧老化,性能降低,在同类企业属于中等水平。截止1984年底主要设备拥有数量如下表:
设备拥有数量统计表(一)



金 属 切 削 机 床














齿轮
加工




其他
机床
数量(台)
199
82
6
7
7
1
11
6
33
1
45


设备拥有数量统计表(二)



锻 压 机 械
农业机械
运输机械




机械
压力
液压

剪断

整型

其他锻压






数量(台)
39
4
27
1
3
1
3


17
35


三、铁路专用线
工厂自有铁路专用线一条500米,钢轨重量42―32公斤,它建于1959年迁厂时期。随着工厂生产的发展,每年钢材、煤炭等生产原材料和砖瓦、沙石、水泥等建材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主要通过铁路输入,整台机械产品销售地点范围的增大,也主要靠铁路输出。铁路专用线整车吞吐量明显增加,1984年达到239辆,其中:装车44辆,卸车195辆。显然,专用线的长度与货物吞吐量不相适应。今后随着金属粮仓系列产品的发展,装车量将大量增加。
第三章 体制沿革和现行机构设置
第一节 工厂建制沿革
我厂从1949年2月诞生,到现在已有35年历史。她与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49年2月接收国民党天津307厂。这期间频繁变迁,工厂名称经过了十四次变更,主管部门经过了七个,厂址经过了六处。
工厂建制沿革


年 份
工 厂
名 称
厂 址
主 管
部 门
1949.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后勤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天津:1949年2月接收国民党联合勤务总部天津307厂,厂址在天津。
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
武汉:1949年7月随军南下到武汉
1950.3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哈尔滨:1950年2月随军北上到哈尔滨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
本溪:1951年7月迁厂到本溪
1953.4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
本溪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云运输管理部
1952.7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
汽车修理三厂
沈阳:1952年7月驻沈阳部队领导的前进、联记、二四、八一、通记、新农六个汽车修理厂合并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
1953.11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理三厂
沈阳:1953年11月以三厂为基础,三、四两厂合并,四厂前往沈阳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
1954.3
沈阳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沈阳
沈阳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
1957年下半年
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工厂
沈阳
沈阳军区后勤部车管部
1958.4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沈阳
农垦部机械物资局
1959.10
农垦部机械厂
黑龙江省迎春:奉农垦部命令,工厂从沈阳迁来迎春
东北农垦总局
1967
东北农垦总局迎春机械厂
迎春
东北农垦总局
1969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
迎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7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迎春机械厂
迎春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1977.7
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迎春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1981.5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迎春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第二节 党委机构
一、历届党委会
历届(任)党委组成人员


时 间

党 委 会
常 委 会
1949.2-1959.2
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党支部成员:
李荫圃 刘建中 高向东

1950.3-1950.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党支部成员:
陈万明 刘建中 高向东

1952.8-1952.12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党支部成员:
韩智田 周天浩 候兰亭

1953.1-1953.10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党支部成员:
韦昌森 贺清仁 曲致和 郭吉敏 吴海林

1952.7-1953.10
老三厂1953年4月建立党支部:
董仁杰 徐军 王存 赵长春

1953.11-1958.3
三、四两厂合并候的三厂党支部:
孙建平 贺清仁 赵长春 董仁杰 徐 军
刘志道 袁和顺 赵显志 王维发

1958.4-1959.9
移交给农垦部领导候的党支部:
孙建平 赵长春 贺清仁 徐 军 董仁杰
刘志道 苗俊田 王维发 刘建中 杨 勤

1959.10-1960.3
迁来垦区后的党委:
孙建平 赵长春 贺清仁 徐 军 刘志道
刘守春 林如臣 苗俊田 田景阳

1960.4-1962.9
第一届党委:
王毅伦 孙建平 宋新文 贺清仁 赵长春
徐 军 李 平 刘志道 王维发 刘守春
李玉良 董仁杰 王立清
王毅伦 孙建平
宋新文
贺清仁 赵长春 李平
1962.10-1965.11
第二届党委:
王毅伦 孙建平 贺清仁 徐 军 赵长春
李 平 李凡智 刘云山 代 英 田景阳
刘志道 董仁杰 王维发 王立清
王毅伦 孙建平 贺清仁
徐军 李平
1965.12-1969.9
社教后期组成的党委:
张立德 孙建平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李凡智 任荣超 代 英 刘云山 王维发

1969.10-1970.8
兵团党委批复组成的党委:
袁武烈 黄建立 王方培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任荣超 苏彩清 周运松

1970.9-1977
第三届党委:
黄建立 袁武烈 王方培 任荣超 苏彩清
高 洁 徐 军 贺清仁 周景胜 周运松
代 英 崔乃林 赵德利 丁学胜 冯文秀
金惠农 谭玉修 王新长 孙建平 王福瑞
刘云山 周道仁
黄建立 袁武烈
王方培 任荣超
谭玉修 孙建平
1977-1979.9
袁武烈 王方培 任荣超 贺清仁 徐军
刘方山 王福瑞 丁学胜 赵德利 周景胜
崔乃林 孙建平 代 英 冯文秀 李凡智
袁武烈 王方培 任荣超
谭玉修 苏彩清 王福瑞
刘云山 崔庆元(未到职)
1979.10-1980.1
王方培 袁武烈 刘云山 李凡智 孙建平
贺清仁 任荣超 徐 军 崔乃林 代 英
王福瑞 冯文秀
王方培 袁武烈 刘云山
李凡智 孙建平 贺清仁
任荣超
1980.2-1981.11
第四届党委:
王方培 袁武烈 刘云山 任荣超 孙建平
李凡智 贺清仁 李玉钧 徐 军 王福瑞
徐宝钧 代 英 魏兴安 崔乃林 丁学胜
周春娥 孙玉忠 孟晋喜 王海亭
王方培 袁武烈
刘云山 任荣超
孙建平 李凡智
贺清仁 李玉钧
1981.12-1983.10
刘云山 任荣超 李玉钧 袁武烈 孟晋喜
王海亭 代 英 徐宝钧 魏兴安 崔乃林
孙玉忠
刘云山 李玉钧
袁武烈 任荣超
1983.11-1984
第五届党委:
刘云山 赵德利 王立清 李玉钧 汤世珍
孟晋喜 孙玉忠 李 林



二、历任党委领导人


时 间
单 位 名 称
书 记
副 书 记
政治处
主 任
1949.2-1950.2
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政治指导员
李荫圃


1950.3-1952.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政治委员
陈万明


1952.8-1952.12
同上
政治委员
韩智田
副政委
候兰亭

1953.1-1953.3
同上
政委
韦昌森


1953.4-1953.11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
政委
韦昌森


1952.7-1953.10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1953年4月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
董仁杰


1953.11-1957年上半年
三、四两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总支书记
孙建平


1957年下半年-1958.3
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
总支书机
孙建平


1958.4-1959.9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总支书机
孙建平
总支副书记
赵长春

1959.10
农垦部机械厂
孙建平


1960
同上
孙建平
宋新文

1961.12-1962.9
同上
第一书记
王毅伦
书记
孙建平
宋新文

1962.10-1965.11
同上
王毅伦
孙建平

1965.12-1966.1
农垦部机械厂

孙建平

1966.2-1967.3
同上
张立德
孙建平
刘云山
1967.4-1969.9
此间因“文化大革命”党委停止活动



1969.10-1970.8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
袁武烈
政委、副书记
黄建立
副政委、副书记
王方培
苏彩清
1970.9-1971年
同上
黄建立
厂长、副书记
袁武烈
副政委、副书记
王方培
主任
苏彩清
副主任
刘云山
1972-1975
同上
黄建立
副书记
袁武烈、王方培
副政委
孙建平
主任
苏彩清
副主任
刘云山
1976-1977.2
同上

副书记
袁武烈、王方培
副政委
孙建平、王福瑞
主任
苏彩清
副主任
刘云山
1977.3-1978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迎春机械厂

副书记
袁武烈、王方培
副政委
孙建平、王福瑞
刘云山
1979
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王方培
袁武烈、刘云山

1980
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王方培
袁武烈、刘云山

1981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刘云山
任荣超

1982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刘云山
任荣超

1983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刘云山


1984
黑龙江省迎春机械厂
刘云山
赵德利



三历年党群政法工作机构设置


时 间
时 期
党 委 机 构 设 置
1949.2
接收307厂,组建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配备政治指导员
1951.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四厂)
政工办公室(设二名干事)、工会
1952.7
六个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政治指导员下设政工办公室(干事2名)工会
1953.11
三、四两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总支办、团总支办、工会
1958.4
移交农垦部后沈阳拖拉机配件长
专职组织、宣传委员,工会、团总支
1959
迁来垦区后农垦机械厂
党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公安派出所
1966
社教后
政治处
1970
兵团组建后
政治处
1977.8
兵团改制后
政治处、组织科、宣传科、团委、工会、保卫科、武装部
1982.8
体制改革后
组织部、宣传部、党办、纪委、政研室、工会、团委、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
1983.12
现行机构
组织部、宣传部、党办、工会、团委、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班子。


三、历年党群政法工作机关设置

时 间
时 期
党 委 机 构
设 置
1949.2
接收307厂,组建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配备政治指导员
1951.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四厂)
政工办公室(设二名干事)、工会
1952.7
六个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汽车修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政治指导员下设政工办公室(干事2名)工会
1953.11
三、四两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总支办、团总支办、工会
1958.4
移交农垦部后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专职组织、宣传委员、工会、团总支
1959
迁来垦区后农垦部机械厂
党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公安派出所
1966
社教后
政治处
1970
兵团组建后
政治处
1977.8
兵团改制后
政治处、组织科、宣传部、团委、工会、保卫科、武装部
1982.8
体制改革后
组织部、宣传部、党办、纪委、政研室、工会、团委、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
1983.12
现行机构
组织部、宣传部、党办、工会、团委、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班子。


第三节 生产行政机构

一、历任生产行政领导人


年 度
单 位
名 称
厂 长
副 厂 长
总工程师
顾 问
1949
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刘建忠
汪 俊


1950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刘建忠



1951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刘建忠



1952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周天浩



1952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徐 军
王 存


1953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贺清仁



1953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
贺清仁
徐 军


1953
三、四两厂合并后的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兽力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
贺清仁
王 存


1954
同上
贺清仁
徐 军 王 存


1955
同上
贺清仁
徐 军 王 存


1956
同上
贺清仁
徐 军 王 存


1957
同上
贺清仁
徐 军
代理副厂长
凌洪藻


1958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贺清仁
徐 军
赵长春


1959-1965
农垦部机械厂
贺清仁
徐 军
赵长春
1959年
谢启荫
1961年
关亦杰

1966-1968
农垦部机械厂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关亦杰

1969-1970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任荣超



1971
同上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任荣超
谭玉修 王新长


1972
同上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高 洁 谭玉修
任荣超 王新长


1973
同上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谭玉修 任荣超
王新长


1974
同上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谭玉修 任荣超
王新长


1975
同上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谭玉修 任荣超
王新长


1976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机械厂
袁武烈
贺清仁 徐 军
任荣超 谭玉修
周道仁 王新长


年 度
单 位
名 称
革委会
主 任
革 委 会
副 主 任


1977
黑龙江农场总局迎春机械厂
代理主任
袁武烈
王方培 谭玉修
任荣超 王福瑞
苏彩清 孙建平
贺清仁 徐 军
周道仁 崔庆元(未到职)


1978
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袁武烈
王方培 任荣超
王福瑞 孙建平
贺清仁 徐 军




单 位
名 称
厂 长
副 厂 长
总工程师
顾 问
1979
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袁武烈
任荣超 孙建平
贺清仁 李凡智

徐 军
1980
同上
袁武烈
任荣超 李凡智
孙建平 贺清仁
李玉钧

徐 军
1981
同上
任荣超
李玉钧 李凡智
贺清仁

袁武烈
1982
同上
任荣超
王立清 李玉钧
李凡智 王海亭
邹本业

袁武烈
1983
同上
王立清
李玉钧 王海亭
邹本业

袁武烈
1984
同上
王立清
李玉钧 王海亭
邹本业
李玉钧
(兼)
袁武烈


二、历年生产行政工作机构设置


时 间
时 期
行 政 机 构
设 置
1949.2
接收307厂组建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修理厂
修理股 检验室 器材股 总务股 会计室
1951.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工务股 会计股 材料股 总务股 厂办
1952.7
六个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工务股 会计股 器材股 总务股 计划组
1954.12
三、四两厂合并后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计划科 会计科 检验科 人事科 生产科 技术科 物资供应科 行政管理科 机电科
保卫科 劳资科 营业科 厂办
1958.4
工厂移交给农垦部后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生产计划科 会计科 人保科 供应科
技术检验科 行政管理科
1959
工厂迁来垦区后农垦部机械厂
计财科 技术科 检验科 设备动力科 生产科 供销科 劳资科 管理科 厂办实验室
1970
兵团组建后
生产指挥部 后勤处
1972
兵团时期
厂办 生产计划科 技术设备动力科
检验科 供销科 劳资科 财务科 总务科
1977.8
兵团改制
厂办 生产科 检验科 技术科 供销科
计财科 劳资科 设备动力科 农副业科
行政管理科 科技办
1982.8
体制改革后
生产办 经营办 行政办 教育办
1983.12
先行机构
厂 办 生产科 物资科 设备动力科 基建科 科研所 销售科 计划科 财务科 劳资科
质量管理科 管理科 理化实验室 教育办
技术科


第四节 历年基层单位


年 度
时 期
基 层
单 位
1949.2
接收307厂后,组建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
下设四个修理大组
1951.7
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四厂)
在哈尔滨设三个连;在本溪一个综合大车间
1952.7
六个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一车间(大修) 二车间(辅助)
三车间(铸工、木工、轮胎补修)
1953.11
三、四两厂合并后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
修理车间(下设10个工段)、
制配车间(下设两个工段)、卫生所
1954.8
沈阳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拖拉机修配三厂
准备车间 引擎车间 底盘车间 车身车间
制配车间 直辖工段 卫生所
1958.4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
机加车间 铸造车间 装配车间 卫生所
1959
迁来垦区后农垦部机械厂
一车间(铸造)、二车间(热锻)、三车间(机加)、四车间(机加)、五车间(机修)、学校、卫生所、农场
1970
兵团组建后
1―5连(工业连)、学校、农业连、服务社(商店)、卫生所
1972
兵团时期由连改为车间
一、二、三、四、五车间、商店、学校、农副业队、卫生队
1977
兵团改制后
一车间(热锻)、二车间(机修)、三车间(机加)、四车间(铸造)、五车间(机加)、六车间(拖车)、制氧车间、下料工段、学校、商店、职工大学、医院、农副业队
1983.12
现行基层单位
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五车间、六车间、制氧车间、下料工段、职工中专、学校、医院、汽车队、商店、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


第四章 各车间概述
第一节 一车间概述
一、 一车间的历史:建厂35年来,一车间的发展,是从无到有,由几个锻工发展为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分为两个阶段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1949建厂,到1958年4月工厂移交,为军工生产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4月转产,到1984年为农业机械生产时期。第一阶段在厂内占的比重很小,仅有几名锻工,是厂的辅助工种。第二阶段有了根本变化,工厂由修理转产为制造,一车间则由辅助工种改变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能否保证质量,及时按计划供给毛坯,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各工序,因而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占居重要地位。军工生产时期:1949年初建厂时,仅有五名锻工,工人技术水平平均仅二级,一座小烘炉,几把大手锤,完全时手工操作。只能锻造一些小型汽车配件毛坯。当时锻工是制配车间综合工组的一部分。1953年三、四两厂合并后,锻工组有所发展,工人从5名增加到13名,技术水平从平均2级上升到平均4级,锻造设备也有更换,小烘炉换成焦炭炉,手锤变为夹板锤,能锻较大的汽车配件毛坯,在制配车间成立了专业短工工组。农业机械生产时期:1958年工厂由军工生产汽车修理,转产为农业机械配件制造,因而一车间的生产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由原来的辅助生产工组,转变为第一道工序的基本生产车间。锻造不断发展,锻工由原来十几名到1970年发展到45人。锻压设备也大量增加,有了100吨锻压机,500公斤空气锤,大型封闭式焦炭炉和油炉等配套的锻压设备。一车间除锻造外,于1959年增加了热处理组,到1963年发展到45人,1969年由于产品变更,减少到30人,1984年又减少到26人。热处理设备不断更新和增加,1960年热处理设备有60KW高频炉,25KW高温箱式电阻炉,75KW坩锅式盐浴电阻炉。1978年又增加了60KW井式气体渗炭炉。到了1984年热处理设备基本配套。根据生产的发展,于1961年一车间增加了热冲压组。1965年又增加了下料组。1978年热冲压产品停产,热冲压组撤销。1982年下料组从车间划出,由厂直接领导,改为下料工段。
二、 一车间的现状:一车间位于厂区水泥路东侧,前面与锅炉房为邻,后面式材料库。厂房面积1740平方米,厂房已使用25年,现报废在用,由于年久,门外路面历年加高,室内低洼,每逢雨季室内设备被淹,被迫停产排水,加上光线不好,天棚漏雨,现急需改建或大修。一车间现在是以锻造和热处理工序为主的基本生产车间,现有职工66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工人58人。车间设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副主任、核算、定额、统计员各1名,技术人员二名。车间下设两个基本生产工组,锻工组现有技术工人22名,平均技术等级4.3级,平均工资59.10元。热处理组现有技术工人52名,平均技术等级4.28级,平均工资58.00元。辅助生产工人11名,其中中间库9名,负责成品半成品车间内外运输转移工作。平均技术等级3.4级,平均工资44.41元,板金工两名,负责车间内部胎卡具烧焊工作。全车间平均技师4.16级,平均工资57.00元。在66名职工中,大学、大专文化2名,中专、高中16名,初中20名,高小23名,初小4名,还有1名文盲。车间全体职工平均年龄35岁,其中19到25岁的22名,46到55的22名。老工人比较多,20年以上工龄的33名,占车间全体职工50%。
三、 一车间的生产能力:以现有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锻工组可锻造150×500毫米的锻件。从1969年到1974年一车间生产的锻件主要有:东方红54、75拖拉机配件;小减速器齿轮毛坯1.2万只,支重轮轴12万只,后桥轴3.3万只。锻工组是厂几年的先进工组,生产过程中不断革新,锻打后桥轴开始班产七、八只,通过锻工组全体同志的努力,改进了胎具班产达到百只,提高了工效15倍。锻工组又是一支应变能力强,一技多能的生产工组,有本工种任务按时完成,无锻造任务,可以随时接收其它生产任务。1983年组装拖车,制作龙门吊、1984年制作金属粮仓配套的大、小提升机和输送机。 热处理组生产能力是:高频表面淬火最大件可处理φ200×700毫米的工件,产品退火,正火,整体淬火、局部淬火,固体与气体渗炭,氧化处理等能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所负担的工序。热处理工人20多年来,解决了不少生产中的关键,厂自制300吨压力机时,丝杠处理,铜母配合无大设备,他们在厂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处理成功。后桥轴,摆动轴表面淬火他们都想了很多办法,达到工艺要求。他们承担的主要产品有:汽车、拖拉机各种机型的进排气门渗炭、淬火、正火达170万只,后桥轴、抬车轴、支重轮轴等轴类处理达25万只,活塞肖渗炭,淬火40万只,平衡背大小套处理12.1万只,各种弹簧处理27万只。一车间全体同志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第二节 二车间概述
一、 二车间的由来:建厂以来,二车间始终是以设备维修为主的辅助车间。三十五年来,他们为了使设备完好,正常运转,保证一线生产,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后方保前线”的作用。
二车间的发展,基本上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使下1949年到1958年,为军工生产时期。后一阶段使从1959年到1984年,为农业机械配件制作时期。
军工生产时期,工厂的生产任务使军用汽车修理,基本生产车间都是手工操作,只是制配车间有二十几台机械设备。建昌初期未设专业设备维修工组,机械出了故障,由操作人员自己排除,正常运转自己保养。1953年两场合并后,机械设备有所增加,为了适应工厂发展的需要,于1954年在制配车间成立了由钳、电工组成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机修专业组,负责全厂机械设备大、中维修及维修保养工作。
农业机械配件制造时期,1958年工厂移交之后,工厂的生产对象起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手工操作汽车修理业,转产为机械加工制造业。工厂的基本生产车间增加了大量机械设备。为邻保证这些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工厂成立了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车间,当时列为五车间,职工队伍由1960年的30人,到1965年增加到80人,后将原五车间改为二车间,知道现在。
二、 二车间的位置与建筑面积:二车间座落在厂区干线水泥路的西侧,厂办公楼的南面,与一车间隔路东西相对,左右并列,车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多年来由于所担负的任务范围不断扩大,人员和机械设备陆续增加,于1983年新建成一座900平方米的粮仓冲压车间厂房,交付投入使用。新厂房座落在厂区干线水泥路的西侧,是厂区的最南端,西面与新建的铸造车间为邻,东面越过水泥路与六车间并列。
三、 车间组织和职工队伍:从1949年建厂到1958年转产,由于一线生产是手工操作,机械设备很少,专业维修人员只有几人。工厂搬迁转产之后,陆续建立健全了设备大修、维修、保养工组,成立了专业机修辅助生产车间,当时列为五车间。从1960年到1965年车间设工艺组,负责设备、量卡胎具等制造。机修组负责设备大修、维修、保养等工作。车工组负责机修、机制车工工序工作。冲压组负责一线产品冲压件生产。中间库办理接收、转移、运送工件手续。从1965年起车间增加了机加、电气、磨工等工组。陆续又增加了板金、电镀、供气、发电、变电等工组。二十多年来车间的所辖工组不断变动,有时增加,有时减少,但二车间始终是以机修为主,多工种的辅助生产车间。近年来工厂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二车间的任务也适应的变更,既负担设备维修,又负担一线产品生产任务。1984年年末车间的组织设置是:车间设党委书记、车间主任、副主任各一名,技术人员两名,统计员、定额员、核算员各一名。车间下设9个生产组,即:冲压组、车工组、工艺钳工组、机加组、磨工组、机修组、电器组、粮仓组、中间库。这9个生产工组共有职工156名,车间办公室8人,共有职工164人。
职工队伍的技术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和工龄的现状是:全车间1984年年末共有职工164名,其中管理人员8名占职工总数的5.5%,徒工16名占职工总数的9.8%,技术工人139名占职工总数的84.7在技术工人中1、2级73名占技工总数53.3%,7、8级工15名占技术工人总数11%。
在164名职工中,大专程度的2名,高初中文化程度的131名,占总人数的80%。在全体职工中20年以上工龄的40名,占总人数的24.4%,1-3年工龄的65名,占总人数40%。
在164名职工中46岁以上的24名,占总人数的14.7%,19-25岁的青年工人71名,占总人数43.5%。
四、 二车间在生产中的地位:二十多年来,二车间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车间配备了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插工、机修工、电工、冲压工、套丝工等十几个工种,同时,又是高级技术工人比较集中的车间,机修、车工、钳工等老工人大部分配备在这个车间。机械设备配备的种类也比较多,车床有60、40、30、20、立车等车床,磨床有平面磨、工具磨、外元磨和内元磨等磨床。刨床有龙门刨、牛头刨。铣床有立铣、卧铣。还配有插床、滚齿机、套丝机、螺栓螺母冷墩机、冲床十几台。大型设备多半都集中在二车间,有六米长大龙门刨,400吨大型冲床,60车床等。主要机械设备56台。
这个车间的职工队伍中,老工人多,他们分布在各个工组,技术水平比较高,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能修理从各个国家进口的机床,能制造各种类型的全厂用的机械设备和一线生产用的胎卡磨具。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二车间的主要生产任务是:为全厂的机械设备的完好,正常运转,保证一线生产,并为全厂生产需要,自己制造了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胎、卡、磨具。
五、 各时期的生产发展:从1959年撤军安搬迁,设备安装基本就绪以后,一线生产车间设备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一线生产,二车间的职工队伍由80人增加到100人。从1961年到1964年,工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垦区的农机配件。首先配合一车间炼钢,制造了两台溶化冲天炉,4台炼钢炉,两套电阻工频炉,4台震荡造型机,为铸钢件生产提供了设备。继而又为铸造车间生产铸件制造了胎卡磨具,并进行了链条、方链环、八字链环等产品试制,经过鉴定,达到国内标准,先后投产。于1965年制造了一台热压螺母机,一台冷墩和弯柄套丝机,到1968年先后投产,解决了垦区急需的各种规格的螺钉、螺母标准件。
于1969年到1970年,又承担了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军工试制任务。为了配合军工生产试制小型立铣机床60台,解决了军工生产设备不足的困难。
从1969年到1976年先后工厂分配到二车间北京、上海、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知识青年40多名,这些青年,爱学习,求上进,给车间增添了新的力量,到1972年末车间职工增加了150人。
1973年,为了生产各种进排气门,自己制造一台电墩机,改进拉生产毛坯新工艺,节约了大量优质钢材,减少了加工工序,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工效五倍。为向无切削和少切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年制造了T53-300吨压力机两台,机身高达4米,工厂无有大型母机加工,车间召开了“诸葛亮”会,群策群力,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三米长的小龙门刨上加工,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终于完成任务。
从1974年起先后制造了C620车床13台,离心浇铸机1台,还成功制造气门平头机,玉米脱粒机。并分担了部分收割机配件、拖拉机配件任务。
1982年以后工厂开始新的转机,重新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二车间为了迎接新时期的新任务,开创生产的新局面,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调整了领导班子,由老中青组成班子,老干部热情帮助中青干部,中青干部虚心向老干部学习。新老干部同心协力,步调一致,组织领导生产,拟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其中主要由劳动定额,定员制度,年终结算以完成工时定额为标准领取奖励报酬,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贯彻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群众反映说,只有实行定额管理,才能砸烂“大锅饭”,才能更好的贯彻党的按劳分配的政策,也有少数人认为实行定额管理作用不大,又太麻烦。
1982年二车间开始生产金属粮仓,由于工序不衔接,生产进度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厂把下料锻调归二车间领导,调整和充实了技术力量,车间主任王洪福亲自抓下料工作,并召集车间大会,把党委提出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南开拓奋战八三年,五百二十万产值必须完,力争六百二十万,扭亏为赢三十万,开创工厂新局面”战斗口号贯彻到群众当中去。同时布置了车间两项重点任务,一项是提前完成年度一线任务150万。另一项是要及时配合兄弟车间,完成二线任务。完成这两项任务,要求全车间职工坚决贯彻厂和车间所规定的一切规章制度。通过动员使全体职工认识到,基层生产单位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工厂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职工本身利益也要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各生产组纷纷表态,勇挑生产重担。
任务明确了,规章制度落实了,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金属粮仓在二车间投产,任务集中上半年,焊合、喷涂、除锈等工作量很大,这几项工作技术工人少,车间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培养多面手,从机修、工艺组抽出工人学烧焊,从磨工组培养喷涂队伍。由于师父耐心教,徒弟虚心学,很快都能独立操作。经过全车间上下齐努力,生产形式出现了二车间历史上从未有的好局面。
金属粮仓部件制造出来了。下一步使装仓,经过研究决定,由老工人带队,组织一支青年装仓队,承担853农场的三台千吨仓安装工作。这三台仓是总局的试点,要求限期完成。装仓队由于客观条件影响,成装期推迟了十天,但他们不气馁,昼夜奋战,仅用18天时间,保质保量提前完成装仓任务,受到了总局和现场指挥部的好评,赠给他们锦旗一面,给给人记一等功二人,二等功二人。
经过车间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战胜了生产过程中的很多困难,到六月末完成产值75万元,实现了党委提出的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好成绩。从第三季度开始,车间从装仓任务增加了。装仓队一分为二,一队去了红河农场,安装3台390吨仓,另一队去850农场安装两台千吨仓和两条水平输送器。这两个装仓点,都有同类产品相比较,洪河农场有美国进口并安装的同类型粮仓三台。850农场也有密山厂安装的粮仓。根据客观情况,厂领导要求装仓的同志们必须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为我厂粮仓生产销路更广,赢得了美好声誉。
两支装仓队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分别九、十两月先后赶赴施工现场,经过一个月时间奋斗,胜利的完成两处装仓任务,在质量上达到厂领导的要求,超密山,赶美国,受到了垦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
1983年二车间,除及时配合厂一线生产任务外,还完成一线产值180万元,占全厂总产的35%,盈利30万元,上交24万元,其余部分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给全体职工。
1984年二车间根据厂党委提出的“立志改革迎挑战,继续奋斗84年,广开门路多增产,实现利润33万元”的战斗口号又展开新的战斗。1984年二车间的一线产值任务增加到250万元,争取完成300万元。约占全厂总产值45%。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车间领导几次召集各类型的会议,研究措施,制定方案。于二月份组成34人的粮仓生产小组。限期机修组完成400吨压力安装,限期工艺组完成波纹板组合胎与孔模具工作。四月份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五月份波纹板大批量投入生产。由于设备适用,操作熟练,生产效率比上年提高,冲孔比上年提高10倍。加快了生产进度,上半年完成年度产值250万元。下半年乘胜前进,继续贯彻工资浮动晋级的有力措施,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到九月份完成厂下达年度计划300万元的120%。
六、 培养与输送人才:二车间建立以来,历届车间领导都很重视培养技术力量,组织职工业余时间技师理论学习,二十多年来培养出不少技术人才,除本车间增强了技术力量外,还支援给厂内外各兄弟车间一批技术工人。有的输送到垦区各单位,有入伍的、入学的,也有提干的,从1960年到1984年共输出67人,其中提干16人,上大专的19人,上中专的26人,参军的6人。
第三节 三车间概述
一 、 三车间的简史:三车间的历史比较长,从1949年建厂以来,这个车间一直是厂举足轻重的车间。军工生产时期,它虽然是辅助生产车间,但汽车修理少不了配件、无配件就不能修理。当时工厂在汽车修理材料使用上提出:原件不拆坏,磨损要修复,缺件本厂制,确实本厂解决不了的,才外出采购。
原三、四两厂的生产机构编制不同,但工种配备基本一致。原三厂设有制配车间,包括工种挺多,全厂除汽车修理工、木工以外,其余工种全部均由制配车间领导。原四厂未设车间,而设制配大组,组内工种与三厂基本相同。
两厂于1953年合并后,厂设置了制配车间,排列为二车间。车间下设两个工段,一是车钳工段,二是机修工段,两个工段下设7个生产工组。1954年工厂组织机构调整,将原厂两个车间改编为五个车间,制配排列为五车间,撤销工段、车间直接领导8个生产工组。1957年工厂再次进行机构调整,将制配五车间改称为准备车间,下设12个生产工组。生产范围扩在,车间不仅负责汽车配件制造,还负责其它生产前的准备工作。1958年工厂移交农垦部领导后由修理改为制造,设立了机械加工车间。1959年工厂迁厂后,机械加工车间有了根本变化,辅助生产车间,上升为基本生产车间,并将原来的一个车间分为两个机械加工车间。厂排列为第三、第四车间、三车间负责农机配件制造,四车间负责轴承制造。1961年轴承停产,四车间撤销,厂房、设备工人基本上归属三车间领导。1972年月12月五车间成立活塞生产线,从三车间调出一批车钳等技术工人和机床设备,活塞生产由五车间承担。从迁厂到现在三车间的生产任务无大变动,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汽车配件、拖拉机配件、收割机配件、农具配件。从1973年起,配件任务减少,增加了挂车件加工任务。从1982年起又增加金属粮仓部分配件加工任务。
二 、 三车间的生产发展:军工生产时期三车间一直承担着汽车配件制造任务,所生产的配件品种多,批量小,时间紧,精度要求高。在生产派工单上常常是一只两只,还注上急或特急,特特急字样,表示要的紧。车间对生产很不好管理。为了及时配合大修车间主任装车,采取来啥干啥,接到图纸立即施工。这样生产方式,形成生产不大均衡、有时连班,有时待活,闲忙不均。1954年工厂生产机构变化,厂设置了准备车间,提前进车、分解、鉴定,所需配件制配车间可以纳入月份作业计划,初步解决了车间主任无计划盲目生产的混乱状态。
当时车间的机械设备很差,旧式皮带车床不过20台,其它金属切削机床合起来也不过10台。械术工人、低级工多,30名车工,3级以下的占50%,7级工是最高的,只有1名,钳工11名,其中7、8级各一名。
1958年移交后,制配车间起了根本变化,原制造多品种小批量汽车配件的辅助生产车间,上升为农机配件大批量生产的基本车间、金属切削机床和机械要人陆续增加,到1984年车床增加到34台,原始皮带床子已全部淘汰。磨床9台,包括内、外元磨床,无心、平面、工具磨床。卧铣、立铣、花键铣床6台。镗床6台。牛头刨床1台。立式钻床3台,台钻多台,滚丝机2台,直丝机1台。金属切削机床共98台,这些机床大都是50、60年代出厂的,现基本达不到精密度的要求。机械工人在20多年时经过几次新老更替,现有107名。
农机配件冷加工工序大部分由三车间承担,产品品种多时达4百多种,工件大小,精粗程度都相差很悬殊,大件可加工Φ120毫米、长2米的收割机行走主轴,小件可以制作象白瓜子大小的汽门锁片,精度可制造成公差不超过几道的活塞肖,粗可制造农具配件。加工的批量有大有小,多的达几拾万只。20多年来、三车间加工的主要产品有:各种机型的进排气门、活塞肖、拖拉机配件有支重轮轴、台车轴、后桥轴、后轴总承、活塞、汽缸套、各种花链轴,各种机型的收割机轴。1966—1968年承担了鞍山拖拉机厂加工一百号拖拉机协作件50多个品种,产值一百多万的任务,还加工了一部份大庆件。
车间生产力量也是几次起伏的,军工生产时期车间只有四、五十名职工,迁厂后达到120人,1967——1970年城市知识青年入厂,车间职工最多达到250人,1977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车间职工又减少到12——150人之间。技术力量急骤下降,从沈阳来的老技术工人,多半年老,不能顶班操作,中年一代知识青年他们好学,技术进步快,10年时间技术基本成熟,正是生产上的骨干力量,却大部分返回城市;新配备的青年工人、学习时间短、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急待加强技术学习。
三 、三车间的现状:三车间位于厂区干路西侧,前面与五车间为邻,后面是二车间厂房。车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车间内部横向按装四排机床,每排纵向10多台。厂房北半部是车工一、二两个生产工组的工作场地,纵向两趟车床,34台。厂房南半部是钳工、铣工、磨工三个生产工组的工作场地,东侧按装铣床、磨床、镗床等20台,刨床1台,西侧按装立钻、和钳工案子台钻等机具。
车间现有职工140人,办公室设主任、支书、调度、统计各1人,技术人员2人,在办公室设五名老工人、专职负责技术革新工作。下设5个基本生产工组;车工1、2组59人,磨工组17人,铣工组18人,钳工组13人。车间设有3个辅助生产工组,即机修组5人,负责全车间设备维修保养工作。包装组6人,负责本车间竣工检验合格的产成品防锈、包装工作。中间库11人,负责半成品,成品车间内外搬运工作,刀具磨焊准备和保管工作。140名职工中徒工10人,3级以下低级工占全体职工64.2%,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113人,占全体职工的80%。30岁以下青年工人75名占全体职工的53%。3年以下工龄的新工人42人,占全体职工的30%。
第四节 四车间概述
一 、四车间的简史:四车间是以铸造毛坯为主的基本生产车间。它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最小到3名铸工,一个小勺炉,两把砂冲子。最大到181名职工,三吨冲天炉。
1949年建厂初期,工厂是随军行动的小型汽车修理厂,修车零件靠外购,工厂未设铸工。1953年三、四两厂合并后,自制配件范围扩大了,修车所需配件,不仅需要铸铁件,还需要铸钢,铸铝、合金等毛坯铸件。为了配合修车,保证部分所需配件,两厂合并组建时,在制配车间、车钳工段下设由3人组成铸造小组,自制一台小勺炉,几个砂箱,几把砂冲子,配合大修车间所需的铸件毛坯。
1958年,工厂移交后生产性质起了根本变化,由汽车修理改为农机配件制作,铸造由辅助生产工种改变为第一道工序的基本生产工种。为了支援垦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要,工厂在迁厂前,作了不少扩大铸造生产的准备工作,成立了以铸造为主的铸锻车间,试制了球墨铸铁、铜、铝合金等铸件,派人去钢铸件厂学习炼钢,扩大铸造职工队伍,培训铸造人员,为迁厂后扩大铸造作了不少准备工作。
二 、铸造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下半年,工厂陆续迁来“北大荒”之后,工厂的生产任务主要是制造农业机械配件,当时市场上农机配件奇缺,特别是东方红54拖拉机所需铸钢配件“三轮一板”(支重轮、托链轮、驱动轮、链轨板)市场均采购不到。垦区各农场由于缺件,很多拖拉机失修“趴窝”,为了解决垦区农业生产上的“燃眉之急,工厂把扩大铸造生产列为首位。单独组成了铸造车间,排列为厂第一车间。为了加强车间的领导力量,党委派去实力强,精力充配的党支部书记,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车间主任,付主任、选配了统计、核算,调度等业务人员。车间下设10个生产工组,在这10个生产工组中,曾一度七个生产组长是下放劳动干部,并抽调了一部份”爱厂如家“的老工人改行充实到铸造车间。例如七级补胎工刘邦武、李茂盛、六级板金工种成树、万喜春,七级汽车修理工陈著远等改行充实到铸造车间学徒。从北京农垦干校分配来厂的退役军人和垦区派来学习留厂的转业官兵等181人组成了铸造车间。
在技术管理方面,工厂给予高度重视,农垦部派来夏汉清工程师亲自深入车间作技术指导,厂关亦杰总工程师把铸造车间做为重点单位来抓,厂技术科分工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员负责铸造车间的技术工作。1962年分配给铸造车间,铸造专业毕业的技术员。
车间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东方红54型拖拉机配件,“三轮一板“。这几项产品都需铸钢件,工厂原无铸钢经验,工厂派老工人和劳动干部去山东省青岛市红旗自行车厂跟班作业实习。铸造也是物资供应的重点,从七棵树运来型砂,从抚顺运来钢焦、本溪3.4号型铁。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到1962年上半年止,不到两年时间,生产出铸钢链轨板83,534块,拖链轮625只,支重轮5,795只,驱动轮644只。合金汽缸套1,872只铝合金活塞60,476只。这些产品与国家优质产品相与比虽有差距,但在农机配件供应求的关键时期解决了“燃眉之急”。
铸造车间的大生产时间期,也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从客观条件上看,对生产非常不利:第一是从大城市初迁来“北大荒”,工人、干部生活不习惯,一部份人不安心边疆建设,每天想的、盼的、议论的都是迁厂。第二是职工生活困难粮食不足,又无付食,吃不饱。铸工是高温下的重体力劳动,上班前两碗稀饭,上班后几大锤活就下去了,工人们力不从心。第三是钢铸件是新产品,生产无经验,摸索前进。第四是电力不足,在生产时间不断停电正开炉时停电,不仅浪费大量原件,冲天炉,转炉两个炉衬都得作废重修,尽管这样,经过铸造车间的干部、工人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的完成了生产任务。当时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是:首先是加强强领导,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劳动干部和老工人的作用,带动青年工人做好工作。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职工们吃不饱紧紧裤带坚持干;对铸造无经验,经常开炉前“诸葛亮”会和从书本上找答案;电力不足,采用不定时开炉,什么时间有电,工人们就什么时间干,不分班次,不分昼夜,就是半夜有了电,职工们不约而同的自觉的上班开炉。形成了一派“热火朝天”、人定胜天的局面。
三 、铸造车间生产转向低潮:铸造生产有几次起伏,1960年到1962年是铸造生产高潮时期。从1963年起农机配件市场供应有了好转,洛阳母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和75型拖拉机三轮一板,比我们生产的质量好,成本低。工厂根据社会生产发展形势,决定铸造件停产。铸造车间根据工厂的安排调正了生产组织,备料、转炉、清砂、碾砂4个生产工组撤销,存在的生产工组人员也作了调整。职工从181减少到70人。生产重点转入农机铸铁件,主要产品有24行和48行开钩器件、方型链节、活塞环、活塞、汽缸套、汽门导管和收割机部份铸件。
1965年社教后期是铸造生产最低年份,铸件任务很少,仅有点农机零星配件,铸工减少到20人。在任务大减的情况下,工厂决定将铸造车间撤销、铸造、木型两个生产组合并给二车间,活塞组调给五车间。1966年“文化大革命”暴发之后,曾有段时间工厂的体制由三级管理改为两级管理,厂部直接领导生产工组,铸造又恢复了独立。1968年兵团组建。1970年工厂根椐上级的指示,调整了生产组织,按照军事体制、部队序列,车间改为连队,工组改为班排,铸造车间编排为第四连。生产工组有很大的变动,四连以铸造为主,又增加了原归供销科领导的包装组、喷漆组和原归汽车队领导的汽车修理组三个工组,生产铸件主要是拖车配件。增加几项新的生产任务,有成装拖车,全厂产品的包装。1972年根据工厂的统一编制,生产连队仍改为车间,班排编制又恢复为生产工组。第四连改为第四车间。
四 、 铸造车间的现状:铸造车间的发展是经过几次起伏的,1953年仅有3名铸工,到1962年发展到181人,1965年铸工减少到20人,1973年工厂改制后又发展到145人,1984年末现有职工50人。
铸造车间现仍排列为第四车间。旧铸造车间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位于厂区水泥路东侧,北面靠近锅炉房,南面与六车间为邻。车间已使用25年室内光线昏暗,冬季不保暖,木结构房架,刨花板天棚,年久失修,已报废。于1984年在厂区路西南端新建900平方米的铸造车间。1984年基本竣工。
车间职工队伍:现有职工50人车间管理人员配备有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车间主任,技术员、统计员、定额员、核算员等7名管理人员。车间下设铸造一、二两个铸工组,大炉组、拉丝组、木型号订箱组、中间库等六个工组。工人技术水平比较高,现在7级工3人、6级工11人,5级工6人,3级工10人,2级工5人,1级和徒工8人。全车间平均技术等级41.8级,月基本工资总额2,602元,人均53.11元.职工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初小5人,高小12人,初中23人\中专高中9人,还有1名文盲,从职工的年龄上看,中年人占多数,35岁以下的职工29名,占职工总数的58%。有20年以上工龄的17人,10年以上的14人。车间的铸造设备比较配套,有五吨和三吨纵、横行走的天车,1.5吨冲天炉,碾砂机、造型机及木型成套电动设备、粒丝机等。但由于产品变换的多,数量又少,有了先进设备用不上,天车3台仅用1台,造型机从未使用过,多年来铸工的体力劳动未减轻,到现在仍锹添砂子,使用砂冲子。25年来铸工生产比较艰苦,开炉满屋烟,造型一身汗,车间白天无照明无法干活。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铸造工人们作了不少努力,改进了炉衬,改制了砂箱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厂全面质量管理中获得一等奖。
第五节 五车间概述
五车间成立于1970年8月.位于厂区西南角,东面与四车间隔一条马路,南面与金属粮仓车间相邻,北面与三车间相邻,车间包括冷、热加工两栋厂房,冷加工车间面积1,729平方米,热加工车间厂房面积780平方米。
五车间是一个技术力量较强,工种及设备较全的机械加工车间。现车间共有职113名,其中管理人员8名,工人105名。管理人员中,按文化程度分中专5人,初中2人,高小1人,按年龄分19岁至25岁2人,26岁至40岁4人,41岁至55岁2 人。工人中,按文化程度分高中39人,初中45人,高小20人,初小1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2 人,19—25岁39人,26—35岁36人,36—45岁13人,46岁——55岁以下15人,按工种分车工34人,钳工15人,铣工10人,刨工2人,磨工6人,电工3人,电镀工14人,铸工18人,力工3人。平均技术等级4.1级,平均工资55.11元,其在:一级工5人、二级工22人、三级工34人、四级工17人、五级工6人、六级工8人、七级工10人、八级工1人、徒工2人。现有设备:冷加工车间活塞线有专用机床21台,其中有车床11台,小立铣2台,钻床4台,磨床3台,金钢镗床1台,铣工组有外元磨床1台,自制小立铣1台,朝鲜立铣1台,万能铣床2台,自制牛头刨床1台,钳工组有台钻1台。
近年来,为适应垦区农业机械化的需要,五车间的产品有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以生产活塞为主,改为以生产用于农业大面积喷洒农药的3WG——80喷雾机为主,1983年生产喷雾机116台,并担负各种零间件及金属粮仓的螺钉镀铬法兰任务,年产值达1,009,541.80元。
五车间成为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车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为适应形势需要,工厂按兵团军工办部署,成立军工生产线。军工生产专业性强,产品精密度要求高,于是工厂从各车间抽调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付进行军工生产,当时作业场地设于现在的五车间设备库,归四车间领导。1970年8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军工生产,工厂决定成立五车间,任命徐宝君为指导员,陆子良为主任,田俊民为副主任。当时车间职工80名,设车工组、铣工组、电镀组、铸工组、板金组。设备是从各车间调的,有c620车床20台、18K小型车床1台、16车床1台、自制小立铣12台朝鲜立铣1台、卧铣2台、刨床1台、磁力探伤机1台、校直机2台,及由田景阳、张大生、牟明春等同志改装的冲线机、绞孔机、弹搪机。当时的车工组长隋德基、铣工组长籍来田、电镀组长栗在朝。车间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半自动步枪。生产了一批全枪之后。改产枪件,主要是枪管、机心、机身、标板和标尺座。军工件制成后送往牡丹江农管局密山216组装成枪。到了1972年五车间成立活塞生产线,在这之前五车间曾进行过活塞加工。但是机床分散作业,既浪费人力又不便于管理。因此,工厂采取措施,从三车间等单位抽调20名工人到五车间活塞线工作,这时活塞线发展到50余人,铸造增加到25人,实行三班作业,生产东方红—54、东方红—75活塞和解放活塞,年产量6万只以上。到1975年军工生产结束时,车工组部份职工补充到活塞线上工作。铣工组主要生产各种轴类产品,1973年年产量达36,000余件。1973年五车间板金组职工26名,组长潘希超,当时的设备有手搬压力一台,卷扬机一台,电焊机四台。板金组起初只担负一些修配任务,后来担负试制玉米掰棒机任务和康拜因配件、玉米脱粒机、三吨拖车的板焊及各种收割机件绞龙的制造任务。1977年,工厂生产的拖车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7月份板金组调到新成立的承担拖车组装任务的六车间,这时五车间还有职工140名。随着活塞生产任务和设备的增加,原厂房面积已不够用,工厂决定在五车间西面增建一栋面积为780平方米的铸铝厂房,并由五车间自己施工,于1977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1980年末,活塞生产任务调减,车间任务不足,根椐市场信息,五车间开始生产一些民用产品,抽调部份职工成立了家具组,制做沙发、茶几、折叠桌架等投放市场,曾一度受到用户欢迎,供不应求,用户纷纷登门预订,这项生产持续了两年,销售收入达九万余元。
1982年喷雾机试制成功后投入批量生产,初期各加工工序由几个车间分别承担,到了第四季度,五车间根椐自己车间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承包了喷雾机全部的加工制做及组装任务。
1984年五车间承担喷雾机、金属粮仓波纹板镀锌和活塞等产品的生产任务,实现产量41万件(喷雾机111台)、工序产值46.3万元,劳动生产率3,950元,出勤率94%,废品率冷加工18%,热加工22%。
第六节 六车间概述
六车间成立于1977年10月29日。当时的六车间设在现在的成品库,车间面积600平方米。成立初期由板金、修理、喷漆三个工组组成。板金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修理组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喷漆组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板金组是由原来五车间抽调的,喷漆组是由四车间抽调的,修理组是同汽车队和四车间两个单位抽调的。当时六车间共有47人,包括车间管理人员2人(主任、统计员各1人),板金组30人,修理组7人,喷漆组8人,设备有直流电焊机1台,苏式电焊机1台,方箱电焊机1台,自制的电焊机11台。主要任务是生产三吨拖车,1977年到1980年生产拖车1,754台,同时按工厂安排制做水桶600对、双人床及单人床600张,水桶和床价拨给工厂职工生活用。随着生产的发展,车间人员和设备均有了增加,原车间的作业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工厂于1981年决定将六车间迁到现在新厂房,其位置在厂区水泥马路南端东侧,东面是铁路,南面是职工家属田园地,西面与粮仓车间相隔一条水泥马路,北面与老四车间相邻。新车间总面积2,269平方米。
1981年至1982年,试制成功5吨拖车,批量生产331台。
1983年,以六车间为主体,去亲兴农场承担采金船制造任务,实现产值169万元,当时工地上住的是临时支起的木板房,职工们工作时站在没膝深的水中,春秋季节河水冰冷剌骨,条件十分艰苦,但都以苦为乐,没有叫过一声苦,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采金船制造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全力拼捕,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早出晚归,工地上几十台电焊机不停的工作,操作者之间的距离很近,有的同志因受电焊紫外线照射,眼膜血管充血,不断流泪、发热、红肿、疼痛难忍,夜间不得安睡,但仍坚持工作。工地上热火朝天,有时职工们在冰上仰面多铆焊,灼热的电炎花落到面部烧伤了皮肤,落到棉衣上烧成了洞而全然不顾,个个精神振奋坚持战斗。在采金船建造工程即将报竣的那些日子里,同志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尤其在顺利通过有关方面鉴定验收时,满怀胜利地喜悦,无比激动。这一年留在车间的职工还完成了1,528只固定活动环的生产任务。
1984年,在厂党委提出的“立志改革迎挑战,继续奋战八四年,广开路多增产,实现利润32万”口号的鼓舞下,承担了生产两翻7吨拖车的任务。这种拖车比3吨5吨拖车都难于装配,3吨、5吨拖车的边梁是铁皮的,而7吨拖车的边梁是角铁的,在按装过程中实际困难较多。但为了工厂的生存和发展,六车间毅然挑起生产135台7吨两翻拖车的重担,实现产值24.5万元。
六车间,现有职工69人,其中板焊工40人,喷漆工9人,中间库力工6人,管理人员6人,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工5人,二级工19人,三级工12人,四级工13人,五级工4人,六级工4人,七级工1人,八级工3人,徒工8人,技术等级平均为3.38级,工资平均47.64元。设备在1977年成立时的基础上增加了滚圆机、5吨吊车、滚弯机、3吨吊车、校直油压机、油压翻斗拖车试验台1台,喷枪3把。油压机1台电焊机6台,汽泵4台。
第七节 制氧车间概述
制氧车间,是工厂的一个附属车间,成立于1977年10月29日,1978年11月投产。车间位于工厂区的西侧,厂房面积612平方米。
车间的全套设备是从哈尔滨制氧机厂购进的,主要设备包括1LY—2/200型空气压缩机一台,FL—20/75型分镏塔一台,2LY—0.5/165型和2LY—1.1/150型氧气压缩机一台,GC—8型灌充器一个。空分设备每小时可制氧18立方米,纯度为99%以上,氧气压缩机排气量每小时30立方米,平均每班可充6m3的氧气瓶40瓶。这套设备可连续作业30昼夜检修一次,但由于用户少,目前只能间断性生产。
车间共有职工29名,其中:管理人员5名,主任、支部书、调度、统计、核算各1人,生产工人24人。
1978年11月投产以来六车间,共生产氧气88,298瓶,创产值73.3万元,氧气除保证本厂需要外,销往虎林、东方红、八五二、八五三等单位和地区。
第八节 下料工段概述
下料工段,做为工厂的一个独立单位是从1984年开始,但它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迁厂时
期,迁厂北大荒后1960年开工投产,1961年正式成立下料工段,体制归属关系几经变更,但做为生产第一道工序的下料建制一直延续至今。
下料工段(班组)从1961年1月成立,到现在有24年的历史。下料是生产中第一道工序,这道工序的产量和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车间的生产进度和各个环节。因此,下料是必不可缺少的。下料的二十四年,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设备也是从少到多,逐步配套,现在发展成为由工厂统一计划下,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生产经济独立单位。
下料工段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1年1月至1964年12月归供销科领导阶段,段长是代兆安,工作场地在现今的一车间东头,占地面积50平方米,主要设务有两台,后增加一台锯床。任务是下圆钢料。起初的生产手段是先把圆钢烧红,放在上下两剪刃之间,然后用自重锻锤从高空下落形成的重力进行锻击剪切,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后随着设备的增加,工人们开动脑筋改进胎卡具,劳动效率也不断提高。第二阶段是1965年至1981年,做为一个工组归一车间,工作场地在现今的物资科工具库,设备又增加了小剪板机、联合剪床。组长先后由簿玉才、常乃亮、张希定、董光友、曲玉杰担任。主要产品有拖拉机、收割机轴、下料小密封罩、螺钉螺帽等。些间分配来几名知识青年,在生产中改革胎卡具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三阶段是1982年至1984年初,由工组恢复为下料段,工作场地搬到现今的下料厂房,段长先后由宋香春、崔孟林担任,归物资科领导。1983年改为工组归二车间领导,组长万景维。设备增添了大型折弯机、剪板机,生产任务增加了金属粮仓下料加工。第四阶段是1984年5月,作为一个生产经济单位而独立,成立了党支部,配备了工段长、党支部书记、调度员、技术员、定额员、核算员、统计员等管理人员,全段职工35人,主要设备8台,车间总面积1,015m2,主要任务是为各车间拖车、喷雾机、金属粮仓、提升机等产品下料,每月下钢料达120吨。在职工队伍中,8级工1人,6级工3人,5级工1人,4级工3人,3级工11人,2级工8人,1级工4人,徒工3人,行政级1人,平均技术等级3.1级,平均年龄31岁。
第五章 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人 口
一 人口构成
根椐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厂总户数1280户,总人口5,701人,其中男性2,
904人,占总人口数的51.98%,女性2,797人,占总人口的48.02%,性比例女为100男性为108.25。
全厂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大专毕业22人,大学肄业或职工大学在校24人,高中443人,初中833人,小学991人,12周岁及12周岁以上识些字和不识字165人,未入学儿童223人。
二 人口变化
1959年工厂迁来垦区后,当年从牡丹江农垦局调入350各山东支边青年和录用一批职工家属就业,工厂人口迅速增加,1960年底总人口达到2,300人,1967—1970年接收北京、上海等市知识青年389人,1970年增加到2,907人,1984年全厂总人口为5,801人。
第二节 民 族
根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总人口中,共有七个民族,以汉族人口居多数,人口2,624人,占总人口的97.15%,少数民族六个,人口77人,占总人口的2.85%。
第六章 职工及人口平均收入
我厂职工及按人口平均收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逐年提高。职工及按人口平均收入如下表:
职工平均收入统计表 单位:元

项 目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平均增长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合 计
765
100
987
100
1,096
100
1,138
100
124
11
一、工资部分
625
82
820
83
926
84
972
85


二、离退休收入部分
13
2
65
7
72
7
83
7.5


三、副业队收入部分
127
16
102
10
98
9
83
7.5




按人口平均收入统计表 单位:元

项 目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平均增长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合 计
383
100
494
100
613
100
685
100
101
15
一、工资部分
312
81
410
83
518
85
586
86


二、离退休收入部分
8
2
33
7
40
6
50
7


三、副业队收入部分
63
17
51
10
55
9
49
7


 
第二编 大事记
1949年
2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科长王厚敏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了国民党联合勤务总部天津307汽车厂。厂址在天津市河东区13径路。人员179人,资金594,386元。
3月1日 307厂接管后,从新组建,厂址不变,厂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任命刘建忠为厂长,留用汪俊为副厂长,李荫圃为政治指导员。厂部设五个股室,下设四个生产大组。
3月15日 接收过来的人员除自愿参军五十名外,其余人员走、留自便,走者欢送,留者编入新厂为固定职工。
4月15日 沈阳汽车总厂第19厂,动员64名职工参见战勤,由隋国海为队长,刘克平为副队长,带队来天津,分配到厂工作。
7月20日 上级决定工厂随军南下,昼夜行军,途中几次装卸火车,汽车、修汽车的设备、工具完整无缺,到达湖北武昌市徐家棚组织修理汽车。
1950年
3月30日 工厂随部队北上,到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街51号定居。开始修汽车任务,职工们支援哈市新建的亚麻厂搞运输工作。
10月上旬 为了及时配合部队用车,工厂组织职工开展红旗突击组竞赛运动,抢修战护车。
1951年
7月上旬 工厂奉命迁往本溪彩屯区建厂生产。厂名改为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
1952年
2月上旬 炮后运输处周天浩调入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任命为厂长。
7月4日 炮二师29团政治处主任侯兰亭调入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任命为政治委员。
7月上旬 驻沈阳部队领导的前进、联记、二四、八一、通记、新农六个小型汽车厂合并,厂址在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12号,厂名为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三厂。任命徐军为厂长,王存为副厂长。
8月20日 炮司直属政治处主任韩智田调人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任政治委员。
8月20日 东北军区后勤部以勤干字第002号通令,沈阳汽车修配三厂厂长为正营级。
11月中旬 沈阳汽车修配三厂人事干事迟缓当选为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月31日 驻沈部队六小厂合并后,由于人力、物力、技术、设备集中,生产能力大有提高,52年大修汽车达到350标准台。
12月下旬 沈阳汽车修配三厂,欢送日本籍职工三枝、松田友、村上吉枝、山田、村本正直等5人回国。
1953年
1月上旬 韦昌森调人炮后汽车修配厂任政治委员。
3月18日 东北军炮兵后勤部军械处科长贺清仁调入炮后本溪汽车修配厂任厂长。
4月上旬 炮后本溪汽车修配厂移交给东北军区后勤部领导,厂名为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配四厂。
4月下旬 东北军后勤部政治部任命董仁杰为沈阳汽车修配三厂党支部书记。
11月上旬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所领导的沈阳汽车修配三厂和本溪汽车修配四厂合并。厂址迁至沈阳市铁西区兴华大街2段2号。厂名仍叫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沈阳汽车修配三厂。
11月13日 东北军区后勤部任命徐军为沈阳汽车修配三厂第一副厂长,王存为第二副厂长,同时任命一批股长、副股长。
11月23日 东北军区任命贺清仁为沈阳汽车修配三厂厂长。
12月7日 东北军后勤部聘请陆椿年为汽车修配三厂副技师。苑勃然等4人为车间主任,袁光普等14人为工段长。
12月上旬 两厂合并后,汽车修理方式由包修作业改为流水作业,每日从第一道工序进待修车,出经检验合格的成品车。
1954年
1月上旬 1953年统计全年完成标准大修汽车653.5台。可比产品成本比合并前降低15%,修车质量提高。
1月中旬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给工厂下达了1954年度产量任务:标准大修汽车1,200台,摩托240台,并下达1954年5项工作要点。
1月下旬 布置1954年年度生产计划,同时要求全厂在本年内贯彻12项企业管理制度和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
3月上旬 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沈阳汽车修配三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开幕,厂长贺清仁作行政工作报告。
8月20日 准备车间成立,它标志着汽车修理厂的重要改革,汽车进入修理车间之前由准备车间做好分解、鉴定、备件等一切准备工作,待修车进入修理车间达到正常流水作业。
8月下旬 全名贯彻定额管理,原材料、燃料、油料、消耗材料、劳动、资金全部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领一两油、一张纸也要经过一定审批手续。
9月2日 东北军区后勤部批准工厂报告,供给制人员副主任苗俊田等36人改为薪金制。
9月上旬 厂成立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每月提出技术课题“出榜招贤”,解决生产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九月份就提出32件,解决22件,效果很好。
9月15日 为部队代培技术工人班开课,学员来自39军10名、16军70名,学期一年。
12月22日 调整工厂体制,八个股改编为12个科、1个厂长办公室,两个车间改编为五个车间,撤销了14个工段。为了加强计划管理车间配齐了调度、技术、统计、会计、定额、检验等六大员。
12月下旬 调往天津军事汽车学校钱少华、李季水等15名高级技术工人。
1955年
1月1日 开始实行月份作业计划,旬、日进度计划,按计划进度完成,每日进、出4台车。
2月上旬 调往包头市生产科长李木、人事干事迟缓、车间主任许桂林等25名职工启程。
4月30日 后勤部车管部给工厂下达五项重点工作:1、提高修车质量2、加强计划管理3、严格执行领新交旧制度5、完全实行企业经营管理。
5月1日 后勤部车管部给厂下达了1955年大修车不变价格,每标准台2,056.6元,吉斯56每台1,02.60元,吉斯150每台1,765.60元,吉斯151每台2,005.00元,嘎斯51每台1,602.00元,嘎斯63每台1,592.90元。
7月15日 下半年管理工作几项措施:1、事事有计划2、控制财务开支3、实行车间成本核算4、试行集体合同5、全面开展班组经济核算6、作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7月30日 上半年修车成本大幅度下降,吉斯150上年同期大修成本每台2,55元,本年成本1,705元,比上年降低43.5%,比标准降低17%。
9月10日 沈阳市汽车19厂技工学校毕业生罗庆义、张丹君等30人进厂,增加了机械加工力量。
10月5日 王连奎同志出席沈阳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2月下旬 工厂招收第一批徒工藉来田、裴锡国等60名徒工入厂。
12月31日 1955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产量完成标准大修车785台,完成计划的109.2%,产值完成172万元,完成计划108.6%,工人劳动生产率完成4,730元,完成计划114.9%。
12月31日 年末在册职工人数579人,其中:1-8级工人363人,徒工66人,普通工15人,工程技术人员40人,行政管理人员82人,政工人员13人。
1956年
3月上旬 工厂在反右的基础上展开了肃反和审干工作。
3月30日 沈阳日报社根据工厂职工反映的工厂加班加点多,违反劳动政策的意见,对工厂提出批评。工厂于4月30日作了书面检查。
4月15日 田景阳、孙永发、王连奎、张文元、腾世泽五名先进生产者,出席沈阳市1955年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5月上旬 党支部书记金正龙等15名职工调往抚顺。
7月1日 实行计件工资,到6月末一线生产工人已达到74%,半年来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对提高生产效率起来良好的作用。
7月上旬 工资改革结束,改后全厂职工716名,全部增长了工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16.8%。
7月27日 多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厂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上半年已开展了同行业厂际竞赛,科室竞赛,车间与车间、工组也工组竞赛,同工种、单机床竞赛。
12月上旬 奉上级命令王存副厂长率领工人、干部69人前往旅顺建新厂。
1957年
1月上旬 经党总支研究上级同意,王存副厂长走后,检验科长凌洪藻代理副厂长。
1月29日 军事工程学员学员来厂实习,厂成立了实习指导委员会,贺清仁为主任,工厂对实习生分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和科室副科长。
3月 实行代金券,在厂内流通,凡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油料均以代金券购买,月末结算,超支不补。
4月上旬 田景阳同志出席沈阳市、辽宁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8月上旬 沈阳市第36中学毕业生田俊民等27人自愿入厂学习技术,作义务学员。
8月24日 召开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贺清仁厂长作行政工作报告,财务科、总务科作专题发言。
8月30日 职貌谦等30名职工调往本溪市南坟汽车运输公司。
12月1日 工厂的组织机构又有大的变动,12个科改编为7个科,5个车间合并成3个车间。
1958年
3月上旬 田景阳同志出席全国烈军属复转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接见了代表并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3月下旬 工厂开展了反保守、反浪费的双反运动。同时掀起了大整、大改、大比、大辩论、大跃进的五大高潮,几天时间贴出大字报6,496张,揭发出积压和浪费价值141,781元。
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以(58)恳办第34号文件通知:军委总后勤部决定将沈阳军区后勤部所领导大汽车修理厂移交给农垦部。
4月上旬 各车间都建立了垃圾箱,值班检验员下班前检查从中发现浪费物品按物合价,扣发有关车间主任合有关人员的工资。
4月上旬 王连奎出席了沈阳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4月30日 农垦部机械物资局局长李子良代表农垦部与沈阳军区车管部长蒋泽民办理工厂接交手续。
5月上旬 成立了各级青年监督岗,在全厂范围内发现对国家对工厂不利的事项,及时的在板报上指名道姓的批评,有关人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7月11日 沈阳市召开复转军人代表大会,田景阳被选为复转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出席大会。
8月 根据农垦部指示:给黑龙江密山、合江农垦局代培293名学员进厂,其中:密山局202人,合江局91人。
9月 从沈阳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徒工54名,同时招收家属适龄学徒工27名。
9月28日 精米机试制成功送辽宁农业展览馆展出。
三季度 召开党代会,主要议题是解决工厂动员迁厂问题。
冬季王震部长到厂视察。
12月19日 工厂将沈阳厂址转给沈阳电缆厂。
1959年
1月16日 王震部长指示:我厂迁往黑龙江垦区后的厂址在854农场厂部附近进行规划。
年初 贺清仁厂长、李玉良科长来垦区选看新厂址。
夏季 农垦部机械物资局财务处长王处长作工厂动迁报告。
夏季 在沈阳厂举办可取――迎春远景规划展览会。
5月5日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遵照农垦部的决定,从沈阳开始迁来黑龙江垦区,厂名为迎春机械厂,1960年1月15日开工生产。成为垦区当时最大的配件制造基地。
5月5日 康惠忠、单维新等第一批来迎春参加建厂。
8月29日 农垦部指示,我厂必须在十月一日前迁厂,十月中旬要全部来北大荒。
8月 党委把来迎春职工组长基建二队承担基建备料任务。到年底自建宿舍44栋。
9月 山东支边青年350人陆续进厂,男70人,女280人。
10月 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赴沈阳为职工作动迁演出。
10月15日 职工孙庆发搬迁乘车当火车行驶于哈尔滨至牡丹江途中,其爱人临产一男孩,全车乘客发挥共产主义风格送食品、送药物,女乘务员利用卧铺帮助接产。
10月 田景阳出席全国群英会归来。
1960年
1月15日 厂举行总开工典礼。
1月15日 农垦部确定工厂经营方针,以非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年修自然台拖拉机3,000台,内燃机2,025台,康拜因1,215台,基本达到中型企业标准。
1月16日 成立六O七工区,贺清仁为主任,孙建平、计满华为副主任。
4月5日 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
5月9日 王震部长来厂视察。
春季 遵照王震部长指示,为搞好职工生活,从854农场划拨两万亩荒地进行副食品生产。既成立厂属机械化试验农场。
6月 牡丹江农垦局党委委派宋新文任党委副书记。
7月14日 发生火灾,木板结构会议室190平方米全部烧光。
8月3日 截止八月总开荒6,409亩,播种大豆、水稻、蔬菜1,095亩,秋季洪水下山被淹没。
9月30日 农垦部干校学员经农垦部批准留厂。
10月9日 党委决定动员全厂职工利用星期天早5.30―7点钟义务劳动。从站台往工地运砖。
10月12日 为垦区生产34种精密配件送部验收达到标准,受到部表扬。
12月 王毅伦来厂担任第一书记。
12月 成立党委组织部、宣传部。
12月12日 厂正式定名为农垦部机械厂。
1961年
2月23日 简易木工棚连接食堂仓库发生火灾,共损失11.7万元。
3月15日 建立副食品加工队,李荫圃任队长,带领20名男劳力,①捕鱼②搞植物淀粉③种蔬菜。
3月17日 党委提出整风,对党员进行摸底和分类排队。
春季 厂决定每人分给自留地一分,以解决吃菜问题。
3月31日 推行和建立了班组经济核算制。
4月9日 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历时两天。
6月7日 为实现优质高产,降低成本,防止人身机械事故,建立了师徒合同制。
11月15日 支援红兴隆机械厂的33名同志离厂。
冬季 建立“四包四保”超产奖励制度。
1962年
春季 按部指示接收854农场东兴分场。于1962年12月20日按农垦部指示交回854农场。
4月13日 厂决定成立实验室。
10月9日 第二次党代会召开。
冬季 905家属宿舍晚六点起火,七点屋顶落架。
1963年
元月23日 迎春牌榨油机(冷榨)正式投产。
2月12日 总务科嘎斯汽车发生汽缸撞击破碎事故机体报废。
4月6日 厂提出自留地要限制,不能劳动过度,以免上班精神不振,打瞌睡。
5月8日 从1962年5月开始,截止1963年5月8日,共精简职工768人,完成了农垦部下达的指标。其中办理退手续的530人,自动离职的238人
7月22日 调整职工工资,升级面工人40%,干部18级以下的升40%,17-14级升25%,工程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照顾。
8月31日 新的工时定额办法正式下达。
9月2日 对全厂职工及家属进行身体检查,每人发了健康检查证。
11月8日 建立安全委员会,主任为贺清仁,副主任赵长春、郭文经、关庆贵,下设防火指挥部。
1964年
9月26日 农垦部指示厂更名为东北农垦总局机械厂,实际到1967年正式更名。
1965年
1月30日 合江一号玉米脱粒机试制投产。
1月28日 学雷锋做好事“业余服务站”建立。
1月29日 班组建立了“六大员”。
5月30日 全年生产任务完成,从6月-12月停产集训。
6月15日 党委研究厕所反标案。
6月21日 党委学习“二十三条”
6月26日 社教分团44人进厂,开始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月28日 党委主要领导“洗手洗澡”。
夏季 厂蔬菜队改为家属经营的农副业队。刘建忠任队长,陈微副队长,刘守春任指导员。
1966年
2月14日 张立德社教后留厂任党委书记。
6月14日 厂“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其成员:张立德、孙建平、高洁、刘云山、任荣超。
7月7日 根据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和全国形势的发展,我厂召开“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
7月2日 学校教员二十余人参加虎林县教师集训班,成立“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和不断扩大红卫兵组织。
8月12日 成立厂规划委员会,主任张立德,副主任高洁、孙建平,委员刘云山等七人。下辖工业、农业、厂区、文卫等小组。确定以“高质量,多品种、小批量”为我厂的生产方向。
9月2日 厂文革委员会成立。主任张立德,副主任王连奎、张忠孝、董仁杰、王焕喜。
9月8日 厂政治处主任刘云山被学校群众组织批判。
9月13日 召开全厂赤卫队、红卫兵大会,提出“向旧世界宣战,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
9月18日 厂党委给全厂革命同志一封公开信。由武装部任荣超部长主持全厂大会,政治处主任刘云山被揪出。
10月23日 学校九名红卫兵,在教师带领下,去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11月1日 水塔和第一期自来水工程竣工,至此,全厂吃水由手压井到定点供水。
11月上旬 总工程师关亦杰,技师陆春年,学校教导员罗善成、王葆英的家被红卫兵所抄。
11月下旬 群众组织战斗团队相继成立,大辩论和大字报、小报的论战日趋激烈。
12月 部分红卫兵赴佳木斯等地串连。
1967年
人和1月3日 职工付金生全家四口人煤气中毒,其爱人长女经抢救无效死亡。
1月7日 我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赴总局演出。
1月17日 厂党委再次研究作出“关于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检查”。
2月2日 受上海“一月风暴”影响,造反派组织夺取了工厂党政财文大权,提出了“一切权力归革命造反派”的口号,从此工厂处于严重混乱局面。
2月19日 “工学联”瓦解,后由工人贫下中农造反团等组成“红色联合造反总部”;另一派造反组织也由十几个组织联合为“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3月7日 我厂请示省、虎林县和总局,协助检查筋骨突出病变及预防方法。
3月27日 厂党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因“文化大革命”党委从此停止组织活动,到1969年10月组建兵团恢复活动。
4月16日 以2武装部为首,成立了厂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5月5日 厂政治处主任刘云山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造反派关押。
5月上旬 “红联”为揪斗张立德,在图书馆与“工总”争抢,发生冲突。
9月14日 我厂武装部在虎林县武装部和完达山林管局武装部授意下,组织六七十人前往东方红小清河增援武斗。
10月 虎林县武装部部长高元柱来厂动员两派实行大联合,组成联合领导小组。
11月22日 北京市165名知识青年来我厂。
11月 虎林县委第一书记王桂林被揪来我厂批斗。
1968年
3月 在厂武装部领导下,成立了“厂治安指挥部”。组长王洪福,副组长孙守礼。
5月22日 学校教师王葆英同志被打致死。
7月 张立德原工作单位八五二农场五分场造反派把所谓“牛鬼蛇神”押来我厂,与厂造反派共同批斗“走资派”张立德所谓包庇重用牛鬼蛇神的罪行。薄玉才因拒不参加大会,被揪勒昏。
8月 机关干部大批下放劳动。
9月 以孙文高、周景胜等为领导的工宣队先后驻进学校。
10月上旬 支左军代表、绥化县武装部副部长张振海来我厂领导运动。
10月下旬 举办第八期学习班,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无辜迫害和打击。
12月 原厂党委书记王毅伦被揪回工厂批斗。
1969年
2月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和黑龙江省军区曾付参谋长决定,由迎春机械厂即当时兵团第一机械厂试制二台“6.18”越野吉普车。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到十月一日试制成功,拿出样机两台,开到哈尔滨兵团领导机关报了捷。这两台车除电器件、轮胎系外购以外,引擎、底盘、车身等均为自己试制。显示了我厂机械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9月12日 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颁布命令,任命袁武烈为兵团一机厂厂长,贺清仁、徐军、高洁、任荣超为副厂长,王方培为厂副政治委员。
12月1日 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任命苏彩清“现役军人”为政工组长,周运松“现役军人”为生产组长,田风山“现役军人”为生产组副组长。
1970年
5月5日 厂党委根据兵团指示精神做出决定:家属自留地,四人以下分给两分,五人以上不超过三分;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家属可喂1-2头育肥猪,统一纳入收购计划,不准私人屠宰出卖。此后,谁的自留地稍有增加,就被视为资本主义倾向。
8月28日 召开兵团第一机械厂首次党员大会。
11月7日 兵团党委会议决定,兵团一机厂厂部编制设生产指挥部、政治部、后勤部,下设五个工业连和学校、卫生所、服务社、农业连。要求一机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决贯彻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夺取更大的胜利。并遵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教导,也从事农付生产,尽快的实现粮、菜、肉、油四自给。
1971年
元月31日 厂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对二月份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决定以阶级斗争为钢,以元旦社论为动力,以路线教育为中心,掀起一打三反运动新高潮。元旦社论指出:“要抓紧一打三反运动,继续有力地打击一小撮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分子”。会议强调,为使工厂的“一打三反“运动搞深搞透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对运动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在大学习大宣传元旦社论的基础上,全面进行学、讲、摆、分、批。即学:反复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和阶级斗争的论速;讲:大讲党内两条道路斗争史;摆:大摆阶级斗争在工厂的反映;分:分清哪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哪是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批: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和阶级斗争熄灭论。要求大打人民战争,迅速掀起一个大揭发、大检举、大批判、大清理的群众运动高潮,彻底揭开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盖子。
2月3日 厂成立一打三反运动办公室,提出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方案,要求各级领导站在运动前列,防止挂帅不出征,同心协力抓运动,克服一般化。开展群众性忆追查活动,进行大揭发、大清查、大批判,做到“一把火烧两面”,把一小撮牛鬼蛇神挖出来,把粮、钱、物查清楚。随后,向职工商店和职工食堂派进工作组。
3月 黑龙江建设兵团任命谭玉修“现役军人”为迎春机械厂副厂长。
3月19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下发1970年工业生产建设总结报告。指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196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一年在生产建设中,出现了一批好的单位和个人,其中提到“一机厂产量翻番,为更好的为农业服务,组织调查组了解农业机械急需配件和配件生产存在的问题,当知道麦收缺联合收获机主轴就组织生产,提高工效两倍,提前完成主轴生产计划,支援了麦收。计划生产二百台拖车,原计划七、八、九三个月完成,兵团指示要在七月份赶出来发到麦收第一线。厂党委分析了各种因素,认识到能否完成任务,是坚持不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问题,立即作了动员,发动车间、机关一齐上,打破工序,大搞协作,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奋战四十天按兵团要求完成了二百台拖车生产任务”。
4月22日 兵团司令部通知,建立通信信箱。通知中指出,为了适应反修斗争和边防斗争的需要,加强保密,便于工作,规定我厂的通信信箱为黑龙江省虎林县战字第15号。这个通信代号一直到1976年兵团建制撤销后停止使用。
5月9日 政治处下达路线教育计划,指出:这次路线教育就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进行继续革命和“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教育。基本方法:(一)开展回忆对比,即“三忆三谈“,忆旧社会的苦,谈新社会的甜;忆旧社会工人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谈新社会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重大责任;忆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恶史,谈屯垦戍边的伟大意义。(二)开展革命大批判,批判剥削阶级有功论、金钱挂帅和物质刺激。根据这个计划安排,五月十四号举行了忆苦大会,随后个连培养典型,在本连进行忆苦教育。
8月18日 兵团直属机关委员会批准王新长、金惠农为厂党委委员。
9月 成品库失火,整个库房烧毁。
1972年
7月14日 根据兵团一九七二年四月十日指示:(一)一、二、三、四、五连,按原排列顺序改为车间;连长改称主任(兼车间调度员);文书改为统计员。(二)撤销车间的建制,建立工组。(三)农业连改为农付业生产队。
12月28日 铝活塞半自动化生产线,在迎春机械厂始建,1974年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年产量由二万只提高到八万只,最高达到二十万只,共生产了117万只。这条生产线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活塞质量仅次于上海活塞厂,居于全国同行业的对二位,解放活塞评为总局的优秀产品。
1973年
1月 工厂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班组5个,先进生产(工作)者69名。
1月24日 厂颁发考勤制度。
2月20日 厂颁发财务管理实行办法。
4月 办公楼后面大菜窖(材料库)发生火灾,这次火灾造成的威胁很大,但由于发现较早,抢救及时得法,很快扑灭,造成损失较小。
11月6日 厂颁发劳动竞赛综合奖励办法。
1974年
1月 玉米收获机在迎春机械厂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这个项目的空白,后将技术转让给赵光机械厂批量生产。
9月21日 卫生所改为职工医院。
1975年
6月2日 根据兵团首长和兵团直属党委的指示精神,经厂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为培养技术骨干力量,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开办了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并于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发表七周年正式开学。
12月 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任王福瑞同志为副政委、党委常委。
1977年
1月24日 党委研究确定1976年先进集体、个人及先进个人标兵。
3月19日 省农场总局党委讨论决定:王方培、谭玉修、任荣超、崔庆元(未到职)、王福瑞、苏彩清为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刘云山为党委常委、政治处主任;孙建平、贺清仁、徐军、周道仁为革委会副主任。
4月下旬 全厂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7月18日 经总局研究确定,我厂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迎春机械厂,改名为黑龙江省迎春农业机械厂。
7月20日 党委通报表扬上半年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16人,个人270名。
10月29日 成立六车间和制氧车间。
11月13日 成立科技科(后改为科技办)。
12月7日 总局党委讨论决定,王方培任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孙建平任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免去谭玉修、苏彩清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职务。
1978年
1月3日 总局党委转省委组织部通知,省委同意,袁武烈任厂革委会主任。同日,总局党委讨论决定,袁武烈任党委副书记(列王方培之前)。
1月20日 党委开会总结自身在“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的流毒影响,总结归纳出13条表现和6条流毒。
2月19日 召开我厂第一次科学大会,会上表彰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项目,讨论通过了工厂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则。
3月28日 恢复组建工会组织。
4月11日 总局党委讨论决定,免去周道仁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调总局勘测设计院任职。
4月30日 为加快我厂工业学大庆步伐,早日办成大庆式企业,成立厂工业学大庆办公室,具体组织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日常工作。
5月 在全厂开始贯彻试行《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30条)。
5月 为配合新时期总任务、新宪法的学习,厂举办“新时期总任务展览”,参观人数达1,436人次。
6月1日 总局党委同意,任庭珍、李玉钧为工程师。
7月4日 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省工会副主任苏广铭为首的省技术服务队一行25人,来我厂传经送宝,开展技术攻关。
8月23日 开展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两打”斗争。
9月9日 总局党委讨论决定,贺清仁任党委常委。
11月26日 根据国务院(77)89号文件开始给40%的职工晋级,到12月底结束此项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2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

1月2日  厂党委做出决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揪错斗的同志,政治上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月  根据国家劳动总局(1978)劳新字79号文件,给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2%的职工升级,按比例升级24名,其中干部三名。

4月4日  经省委同意,总局党委任袁武烈同志为厂长。同日总局党委任王方培、任荣超、孙建平、贺清仁、李凡智为副厂长;副厂长徐军离任当顾问。

4月4日  总局党委任刘云山同志为党委副书记,任李凡智为党委常委,免去王福瑞党委常委。

7月1日  厂党委做出决定,授予十一名党员为模范党员称号。

7月  总局批准我厂212名长临工转为固定工。1980年3月15日党委向总局党委写出“关于我厂在临改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检查报告。1981年2月,总局调查组来厂进行了为时7天的调查。最后本着既要执行政策,又要稳定大局的原则,做了妥善处理。

10月27日  经省委同意,总局党委任王方培同志为党委书记。

11月  全厂干部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月26日  厂党委向总局党委报捷。报捷书说:截止11月25日,提前35天,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已有五项实现了年度计划。

12月15日  成立了汽车对。其宗旨是为加强全厂机动车辆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三率“更好的为生产、为生活服务,实行单独核算。其任务是保障生产,服务生活。

                                  1980年

1月15日  共青团迎春机械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月15日  开始执行修改后的工时定额。

1月27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七九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同日,召开全厂职工参见的总结授奖大会。

1月29日  中共迎春机械厂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历史二天。二月一日举行第一次全委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委会建设,搞好党风问题的决定”。

2月3日  从二月份开始,对全厂民兵进行了整组,全厂为民兵团,下编七个连,九个民兵排,一个武装基干连。

2月20日  根据国务院251号文件,从1979年10月起薪给40%的职工升级,到7月结束此项工作。

2月26日  召开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历时四天,于三月三日闭幕。

3月  刘明勤同志为全国系统1979年先进生产者。

7月11日  根据当的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的精神,对全厂283名党员,开始分三期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思想教育,脱产轮训以《准则》和党章修改草案为基本教材,结合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每期十天80小时以上,共讲五课。

7月25日  开始选举虎林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迎春镇人民代表。最后选出出席县代表王方培、马建中二人。出席镇的代表贺清仁等四人。

8月6日  总局党委任李玉钧同志为副厂长。

8月25日  总局办公室批复:同意讲我厂集体所有制的农副业队改为大集体,人数为361任,应本着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随着生产的发展,可适当增加部分成员。

11月15日  试行扩大五车间自主权,在保证完成工厂下达生产计划前提下,生产民用产品,自寻销路,自负盈亏,所得利润四、六分成,即上交工厂40%,车间自留60%。但对厂内职工实行内部销售价格,工厂不提留成。

年底  根据统计资料,三吨拖车积压395台,总金额156万元。

 

1981年

1月31日   党委决定厂民兵团干部名单。

2月11日   厂党委批复同意第五届团委会组成人员(末召开第五届团代会,经请示上级采取同级党委审批,上级团委备案的办法组成新的团委会)。

2月14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了1980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时宜个人标兵。

2月    成产法庭、安技科、销售科。成立法庭1984年3月23日经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3月17日   鉴于生产形势不如往年,材料超储,产品积压,拖车等产品生产周期长,造成定额流动资金点用过多,为最大限度减少亏损,试行资金归口管理,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和部分管理费用实行限额指标包干的办法。

3月22日   汽车队贮气罐爆炸事故,3人烧伤,1人烧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4月12日   经总局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复查评议,总局党委批准,陆春年等11名同志套改为工程师、技师。

4月26日   经总局党委讨论同意副厂长徐军离职休养。同年总局党委批准易地安置在牡丹江市。

5月21日   根据总局(1981)13号文件,我厂由迎春农业机械厂更名为迎春机械厂。

6月15日   党委做出决定:表彰优秀共产党员。

6月16日   在常委民主生活会上,讨论制定了常委公约,即“十要十不准”。对于搞好党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27日   省委同意孙建平付厂长离职休养,免去常委、付厂长职务。同年11月5日总局同意易在安置在河北省丰润县。1983年12月29日总局党委通知,省委同意孙建平离休后按省副局级待遇。

6月   以农副业队为基础,成立服务公司。领导干部由工厂派出。

7月1日   进行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7月11日   在全厂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7月15日   党委通报表扬共产党员王玉光同志拒腐蚀永不沾。

7月   中旬经来连续降雨,特别是29日19时至次日凌晨五时大暴雨,七虎林河上游的云山小库开闸放水,造成我厂热锻、机加、铸造车间进水,服务公司和职工自留地2000余亩被淹绝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9月16日   职工陆森,在我厂自用公路北头,距铁路扬旗杆70米处,被853农场37—50213号解放货车的拖车轧死。

9月17日   总局批复我厂建锻压、冲压车间,总建筑面积1800m2,总投资50万元,其中总局投资40万元,其余由工厂更新资金安排。冲压车间1983年末竣工交付使用,锻压车间改为铸造车间,于1984年竣工交付使用。

10月3日   工厂与五车间签定合同,在五车间试行“成本包干,节约提成”经济责任制。

10月   厂技工学校开学。同年12月15日总局“闰于技工学校具体事宜的通知”确认我厂技工学校,在1979年经省政府(1979)217号文件批准在案。1982年8月15日总局下达能知:包括我厂技工学校在内的垦区四所技工学校,其任务由培养技术工人转为培训在职职工,技工学校名称仍保留。

10月27日   27—30日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议题是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精神,着力解决各级领导思想上的涣散软弱问题。会议形成了纪要。

11月9日   总局批准晋升江建国等四同志为工程师。

11月13日   因虎林电厂迎春变电所值班员违章送电,丛明触电死亡。

11月   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内容,对党员分三期进行脱产训练。

11月   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试制成功装配式波纹钢板粮仓,1983年投入批量生产,已形成系列,生产200吨、390吨、500吨、1000吨、2400吨不同容量的仓体斗式提升机、水平输送机,通风引风系统、电子测温系统、扫仓出仓绞龙、空中通廊、液压自动卸车台等先进配套设备。迎春机械厂生产的粮仓,加工工艺先进,造价合理,设备配套,这在全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厂家居于领先在位,已占领广阔的市场子,除武装了八五三、五九七、洪河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和本省一些大、中粮库外,已销往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市。在两年的时间里,生产各种规格粮仓238台,总容量为122590吨,创产值617万元,1985年的生产量超过这两年的总和。

12月26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任刘云山同志为党委书记;任荣超同志为副书记、厂长;厂长袁武烈同志离任为顾问;免去王方培党委书记职务,调总局佳木斯物资供应站任职。据财务决算,1981年亏损151万元。

1982年

1月10日   总局工业局下达1982年经济承包任务,给我厂的指标为:按净利益包干基数-80万元。15日工业局关于下达直属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规定中,对我厂实生亏损包干,定额补贴,超亏不补,减亏留用。

1月15日   15—17五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我厂1982年的战斗口号,即:振奋精神扎实干,完成产值四百万降低亏损三十万度过难关求发展。

2月9日   厂下达2—4月份经济承包试行方法。

2月15日   召开第五次团代会。

2月20日   为确保年度财务收入计划的完成,对各科室、车间费用开支实行限额。

2月21日   党委议定198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月23日   贯彻总局纪委打击经济领域里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在全厂深入搞好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

3月29日   党委、厂部联合做出部署,开始在全厂进行面上的企业整顿工作。

5月   400吨压力基础工程报废,损失价值万余元。

5月29日   我省垦区第一艘采金船北兴农场北大荒100H—1号采金船,由总局委托我厂施工建造,双方1982年5月29日签定”100H采金船议定书”,经当年6月21日进点准备,翌年3月14日组太60余人的施工队开赴工地建造,历时16个月,于1983年9月下旬达到联合试车阶段,经20余天的运转、调试后,于1983年10月18—20日,在黑龙江黄金公司地方采金管量处王宝贵副处长,杜迅同志亲临指导下,采金船交接验收委员会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查,认为基本达到技术要求,可以交付生产,在北兴农场金矿投入使用,年产量为20000两黄金,产值100万元。

6月4日   党委印发工会开展立功运动试生办法,开始了在全厂开展立功运动。

7月  自来水第二期工程竣工,从此,全厂自来水由原定点供水到通到各家各户。

8月  在面上的企业整顿中,按照总局的要求,对机关职能机构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科室改为五办一室。七个生产车间由连级单位升格为科级单位。

8月  经总局教育处批准我厂开办一个普通高中班。

9月17日  召开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9月21日   总局援予陈云峰等同志以会计师职称。同日总局援予关福祥同志统计师职称。

9月29日   厂下达9—12月成本包干、节约提成奖励办法。

9月    开办职工中专。并于1983年4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黑龙江省农垦迎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0月4日   对五车间按销售成本大包干的办法承包喷雾机及泵。

10月    副厂长贺清仁经总局党委批准离职休养,已于同年5月批准易地安置在大连市。

10月15日    经总局教育处批准,我厂开办一年制和三年制职业高中。

10月   10—11月利用业余时间,以新党章为内容,对全厂党叫进行训练。

11月7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任邹本业为副厂长。

11月19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王立清、王海亭任副厂长。

年底,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生产、经济形式势开回升,1982年总产值完成466万经营成果在总局给我厂下达亏损包干80万元的基数上减少亏损33.6万元。

1983年

1月7日   为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定精神,厂党委于1982年12月23日—27日,用四整天的时间,召开了有中层领导干部共60人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后正式向总局党委做出了报告。这次会议:①明确了总局1983年对我厂实行亏损不补,盈利不交,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②确定了1983年生产建设的指导思想,力争实现六百二十万扭亏为盈三十万开创工厂新局面;③确定了从1983年起生产整机与配件专杂并举的产品发展方向。

1月24日    党委做出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两项决定。

2月19日    经省农业机械工业公司董事会议通过,吸收我厂为省农机工业公司董事会的董事厂,厂长为董事会董事。

2月28日     28—3月2日召开五届三次职代会,历时三天。

3月3日    工业局下达1983年经济承包主要指标,对我厂的承包办法是盈利不交,亏损不补,到1985年一定三年不变。

3月4日    厂长任荣超同志逝世。

4月5日    从四月五日至七月一日,利用党日活动时间,对党员进行了新党章的补课教育。

4月17日    召开第六次团代会。

4月20日    厂党委通令嘉奖采金船工地。

4月29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孙玉忠为工会主席。

4月    我厂被评为虎林县的优抚工作先进单位。

4月    经总局党委批准,副厂长李凡智离休。

4月    经总局纪委组织的党风联合检查组确认我厂1982年为党风进一步好转的单位。

6月24日    一车间党支部为总局的先进党支部,侯成业、田占文为总局的优秀共产党员。

7月19日    总局党委讨论决定,省委同意,任王立清为厂长。

7月29日    修筑俱乐部至车间水泥公路,到10月14日竣工,全长420延长米,是由四车间施工的。

8月12日    党委做出规定:改善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

8月16日    召开五届四次职代会,历时二天。

8月   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执行“坚决打击,一网打尽”的方针,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9月10日    根据总局的布点,党委、厂部联合做出关于我厂自行全面整顿的部署,开始对企业自行全面整顿的工作。

10月10日    依据《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对青年工人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始对全厂青年工人进行脱产轮训。

10月30日    开始从1983年四季度给职工调整工资的工作。

11月    由国际投标、迎春机械厂设计、制造的七吨高箱农用挂车,可利用牵引车的液压输出力两侧倾卸货物,并配有气压自动装置。1984年投入批量生产。这种车系两层车箱板,既适合于散装粮,拿掉上层板又可以装运砂石及其他物资,深受用户欢迎,成为畅销的热门货。

11月11日    总局党委根据中组发(1982)13号文件规定,省委同意,林如臣等六名同志按副处级待遇。

11月26日    中共迎春机械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历时二天。第五次党代会确定1984年我厂在经济工作中总的指导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开发新产品,放开手脚,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垦区服务。

11月   根据省委领导同志提出的机械工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我厂的服务方向即由为农场服务,转变到为农场和农业机械化服务。

12月6日    党委会研究决定,机关管理机构,撤销办支室, 恢复科室体制。并按新的编制重新调整配备了干部。

年底    这一年,把全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到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力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总产值创历年最好水平,完成76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净利润32万元。

1984年

1月12日    党委表彰1983年优秀共产党员十七人。

1月26日    召开全厂总结表彰大会,王立清厂长做了一九八三年工作总结,给1983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发了奖。

2月7日   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赵德利同志任党委副书记,李玉钧同志兼任总工程师,孟晋喜同志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2月9日    9——10日,党委召开有中层领导51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议题有四项:①传达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②部署1984年度生产建设计划;③讨论议定1984年经济承包方案;④部署1984年政治工作计划。确定了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立志改革迎挑战,继续奋战八四年,广开道路多增产,实现利润32万。

2月18日    选举虎林县人民代表工作开始。经过充分准备,于3月27日依法选出虎林县第九届人民代表二名;干部代表、厂长王立清,非党知识分子代表、医院副院长、主管医师马建中,张伟寰同时被推荐为虎林县政协委员。

2月23日   召开了第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历时二天。

2月24日    总局党委同意,总局政治部任长志诚为副总工程师。

4月    经党委会议反复讨论确定,以改革的精神,对年初定的经济承包办法做了修改,从五月八日开始实行“利润包干,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计盈亏办法”,奖金不封顶,工资不保底,全厂职工向下浮动工资20%。

4月   根据总局文件规定,对科技人员在现工资基础向上浮动一级工资。

5月4日    机关团支部在团中央教育活动办、中国表年报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党在我心中”基础知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5月   以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为内容,对党员进行训练。

6月19日    在全厂推行民主选项举车间干部。7月10日由厂长对行政科室、车间领导干部宣布了任命。从七月份开始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工组长实行岗位津贴。

9月    公安楼、物资楼、职工文化中心楼竣工交付使用。公安楼、物资楼当年施工当年竣工。文化中心楼始建于1983年。

6月27日    开始在全厂推行班组经济核算。这是推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一个实际步骤。

8月15日    召开六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厂长给3%的职工奖励晋级和企业自费给15%的职工浮动升级。

9月13日    我厂下转盘质量管理小组荣获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9月24日    总局整顿企业检查验收以马继顺为组长,宋传成为副组长七名同志,于9月24—28日,对我厂企业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28日下午在俱乐部召开了有800名职工参加的大会,由验收组长马继顺做了检查验收情况的报告,认为我厂企业整顿基本合格。厂长王立清在大会上对检查验收做了表态讲话,提出按照《六好企业规划》,努力在两、三年内把工厂建成六好企业。总局于1984年10月12日做出批准迎春机械厂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并颁布发合格证的决定。

10月4日    从即日开始在全厂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这一天,给全厂共产党员讲了《关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问题》的党课。

10月18日    党委召开有生产、经营科室领导参加的扩大会议,研究1985年生产计划安排,重申10月5日党委扩大会议确定的85年生产要遵循的思想,即赔钱的不干、库里有的不干、没销路的不干。会议还确定:鉴于国家钢材涨价,对部分产品价格适当向上调价。

10月23日   我厂与河北省大厂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和城关镇小厂村民委员会,就我厂在大厂县建立分厂问题,双方达成协议。协议条款六项,购买建厂占地119亩,每亩4000元,共资金48.5万元,分期付款,85年一季度付60%,86年一季度付清。10月24日大厂县就和粮食关系,随迁家属不超过职工总数的50%。

12月   新建铸造车间900m2它始建于1982年7月。

12月   根据省农场总局的文件精神,批准我厂招收101名全民合同工。

第三编   简   史

第一章           沈阳军区领导时期

(1949年2月——1958年3月)

第一节       接收国民党天津三0七汽车修理厂

一、接收三0七厂:1949年1月16日,平津战役中,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

我军进入天津后,立即着手组织接收国民党在市内经营和管辖的工商业的工作。第四野战军特种后勤部军械处,委派军械科长王厚敏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国民党军联合勤务总部天津307汽车修理厂。军事代表郑义与307厂原厂长刘树兰办理移交手续。经手人庶务员刘甲勋将原有的职工、设各、物资全部清点造册,于旧历二月十七日如瘦长点交,移交的物资源共享价值国民党货币59.4万元。该厂的厂址是天津市河东区13经路。当时厂是是刘树兰少校,付厂长汪俊少校。该厂的建制是两级管理。

厂部下设二室三股。股长王克俭少校,副股长陈孟英、谭斗寅,负责领导生产。检验室主任杜秀衡,负责产品质量。器材股长翁剑横,负责器材供应工作。总务股股长张桂浩,副股长汪云豪。会计室负责人崔永维。工厂下设两个技术大组和一个杂工组,共有官兵和职工179人,其中工人133人,管理和后勤人员46人。

二、组建新厂:我军接收国民党天津三0七汽车修理厂完毕后,及时组建新厂,动员工人复工,对三0七厂全体官兵、职工的政策是:离厂留厂由己。离厂的发给路费,并欢送;留厂的纳入解放军序列,成为新建厂工厂的职工。大部份人自愿留下随军修理汽车,并有十几个人申请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愿离厂的仅几人。

新组建起来的工厂,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军械处汽车修理厂,厂址暂时不变。任命刘建中为厂长,政治指导员李荫圃。留用汪俊为付厂长。工厂的建制仍是两级管理,厂部设修理、器材、检验、会计、总务五个股,下设四个生产修理大组。特后军械处任命王克俭为修理股长,蔡仲禄为器材股长,杜秀衡为检验股长,崔永维为会计主管,佟阜民为总务股长。新厂组建后很快恢复了生产。缺少厂房工人们就露天作业,为了配合部队进军南下,职工们昼夜抢修装甲车和汽车。工人不足,经上级批准于四月份接收沈阳汽车19厂出战勤的技术工人64名,由队长隋国海付队长刘克平带队进入工厂,给工厂增加了新的力量。

第二节       随军南下与北上

一、南下:1949年7月工厂奉命随部队进军南下。当时迁厂困难很大,生产设备都要同时搬迁,否则无法生产,铁路尚未畅通,又要避开敌人的主力,起点不能走京汉线,而是从津浦绕陇海,逾过京汉,跨过长江,最后胜利到达武汉,在武昌徐家棚安营。沿途几千里,几次换车,装卸无起重设备全都是职工们肩扛手抬。职工们长途跋涉几千里,几餐露宿但情绪饱满,毫无怨言,人人愿为早日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于七月中旬胜利完成了动迁任务。

二、北上:1950年3月上级决定工厂由武汉迁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从春风和暖的江南迁往白雪尚在皑皑的北疆,沿途又是几行里,职工们闻令即行,愉快的来到北方城市哈尔滨。厂址在道外区南极街5号。驻哈后工厂奉命由四野特种兵后勤部归属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领导。当时职工们无住房就借民房,搭帐篷居住。开始无修汽车任务,工厂组织起来去哈尔滨新建的亚麻厂。由于职工们勤奋劳动,受到亚麻厂党委的表扬。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接收修理汽车任务后,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工厂组织工人开展红旗突击竞赛活动,并派出援朝突击组奔赴朝鲜战场,为前线抢修汽车,完成任务回国后受到上级表扬,并给工人李长诗记了功。

第三节       迁厂本溪

一、迁厂:1951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工厂从哈尔滨迁往辽宁省本溪市,分两批搬迁,第一批职工与生产设备,第二批家属与留守人员。厂址在本溪市彩屯区。为了配合部队抗美援朝,工人采取边建厂边生产,建厂、生产两不误的方针。从新调整了生产组织,厂部下设引擎、车身、制配三个生产大组,大组下设若干生产小组,开始有系统有计划的组织生产。

二、“三反”运动:1951年底,工厂根据炮后政治部的通知开展“三反”运动,机关向工厂派来“打虎队”领导工厂“三反”运动向纵深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发出工厂的严重贪污、受贿行为和巨大的损失浪费。于1952年2月14日炮后政治部以政秘字1号文件通报炮后本溪汽车修理厂“三反”运动的结果:1、在贪污受贿方面工厂领导干部带头,与哈尔滨奸商刘胖子勾结,拉拢贪污受贿,全厂46名干部中有36名受贿,占全厂干部的80%,其中团级干部政委1名,营级干部厂长1名,营级股长1名,连级股长两名,薪金制股长1名,连级干事1名。在贪污受贿人员当中党员13名,团员17名。奸商刘胖子用各种手段拉拢收买我们的干部,干部回家他给所谓安家费,干部生活困难他给40万元(东北币)“接济”。政委小孩满月他送金牌子,股长闹老婆问题他给介绍对象等等。我们的干部对这样的资产阶级腐蚀进攻不以为敌,反以为友。刘胖子成了工厂的“红人”,各方面都给予方便。经常与工厂私自签订修建合同。工厂按装暖气,煤建公司予算25,000万元不用,却到哈尔滨找刘胖子以35,000万元包给他。凡事能找刘胖子办的不找别人。由于刘的拉拢、腐蚀,致使工厂干部贪污受贿达15,000万元。2、浪费方面更严重,工厂随军南下时将30台能修复的汽车全部拆毁,仅带走部份另件。由于保管不良冻坏汽缸,轮胎无气硬拖损废百余条。损失浪费共达103,697万元(东北币)之巨。上述都是官僚主义造成的,由于领导干部思想蜕化,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炮兵政治部根据工厂“三反”运动的结果对干部给予严肃教育,并分别错误的程度给以纪律或刑事处份。

三、领导更替:“三反”运动进展很快,涉及面广,牵制人多,因而厂领导不断更换。原厂长刘建中停职后,于1952年2月上旬炮后派来军械处付处长周天浩任厂长。工作不到半年后把周调回。1952年7月4日炮政派来炮二师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侯兰亭为厂付政治委员。1952年8月20日炮政又派来直属政治处主任韩智田为厂政治委员。1953年1月上旬炮政派韦昌森为政治委员。1953年3月18日炮后派来军械处科长贺清仁任厂长。

四、领导关系变更:“三反”运动结束后,炮兵后勤部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统一处理机关生产的决定,将所领导的本溪汽车修配厂于1953年4月份转交给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汽车修配四厂。为了编制统一,后勤部下令,任贺清仁为厂长,韦昌森为政么。厂部设五个股,即工务股王克俭为股长,陈富山任命为材料股付股长,凌洪藻任命为检验股付股长,郭吉敏任命为会计股付股长,吴海林任命为总务股长,邬祖清任命为仓库主任。下设两个车间,车间下设14个工段,两个工具室。当时全厂职工268个,其中供给制86名,薪金制182人。全体职工中党员25名,团员42名。工厂移交后,生产逐步走向正规,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是,相适应的建立起来几项生产管理制度,五月份贯彻了修车作业操作规程、检验制度、派工、领料、竣工验收等二项制度。并贯彻上级下达的厂规、考勤两项制度。工厂经过从新调整、整顿和健全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对修车产量、质量和成本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节       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合并

一、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建国初期,东北军区驻沈阳部队,发扬延安生产自给的精神,在沈阳市内先后建起了一批工业生产工厂其中有六个小型汽车修理厂,他们是:厂址在和平区南五马路129号的军区司令部管理处领导的前进车修配厂;厂址在沈阳市南市区北五经路21号的军区通讯处领导的联记汽车修配厂;厂址在沈阳市北市区市府大路142号的军区防空司令部管理处领导的二四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街62号的军区政治部总处处领导的新农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北市区五伟路3号的军区公安警工团后勤处领导的八一汽车修理厂;厂址在沈阳市南市区和平街95号的军区干部管理科领导的通记汽车修理厂。这些小型汽车修理厂,在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时期,起到了一些作用解决了部队当时修汽车的困难,节约了部队的经费开支,同时为国家发展生产培养了一批汽车修理技工和管理干部。

二、六个小厂合并:1952年春,“三反“运动在部队结束后,东北军区机关生产处理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关于统一处理生产的决定,于1952年5月30日以9号文件通知驻沈阳部队属于军用的汽车修配厂一律移交给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管理部统一领导。通知要求各单位在6月清理完物资,7月份办理移交手续。并要求各单位将全部资金、物品、设各、厂房、债权、债务和工人干部完整无遗漏与隐瞒地移交。移交前各厂上级领导机关都派人到工厂招开了不同形式的会议,作了交待。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部长苏焕清、政委黄惠良、付部长王作藩、工厂管理处处长冯玉刚等领导招集小厂负责人作了汇报,摸清了各厂的职工、生产、经济等基本情况。于6月下旬车管部召开了6厂合并前的全体职工大会,苏焕清部长、黄惠良政委作了动员报告,讲明集中的重要意义,合并后有利于发挥人力物力作用。并要求全体职工奋发图强,齐心努力把新厂办好,为抗美援朝多修车。会上明确,定于7月初集中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129号,前进汽车修配厂作为新厂的厂址。

三、组建三厂:六个小厂于1952年7月合并后,厂名是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

部汽车修配三厂。任命原前进厂厂长徐军为厂长,原联记厂厂长王存为付厂长,后勤部派来董仁杰为党支部书记。赵长春当选为工会主席。厂部设会计、器材、工务,总务四个股和一个计划组。下设三个车间,一车间是基本生产车间,负责汽车大修,车间下设16个修理组,三个板金组,一个喷漆组。二车间是辅助生产车间,下设车工组、钳工组、锻工组、水箱电气组。三车间设在南市区五经路21号原联记厂址内,下设轮胎补修组铸工组。后勤部任命甄福祥为工务股长李殿芳为会计股长,李木为器材股,黄丹平为总务股长。一车间付主任李玉良,二车间付主任许桂林,三车间付主任林春生。全体职工270人。其中:生产工人215人,管理和服务人员55人,生产能力计划年度大修汽车380台。

第五节       三、四两厂合并

    一、筹建:1953年11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决定,本溪汽车修配四厂与沈阳汽车修配厂合并,四厂迁至沈阳,厂址在沈阳市铁西区兴华街2段2号,厂名为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汽车修理配三厂。根据决定精神,两厂立即抽人筹建新厂,成立了筹建小组,四厂厂长贺清仁为筹建功立业组长,三厂付厂长王存为付组长,负责筹建时期一切工作。四厂总务股长钱宝太负责新厂址的改建、维修和运输、生活等后勤工作。四厂工务股长王克俭负责车间使用的设计和设备安装等技术工作。三厂人事干事迟缓负责新厂的组织建制、机构编制等人事工作。四厂会计王权明负责财务收支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筹建,于12月初设备、职工陆续迁入新厂。新厂的厂区面积为46,561平方米,厂内建筑面积为18,863平方米。两厂合并是以三厂为基础,四厂办理移交手续。移交书的内容根据军区后勤部车辆运输管理部的通知,将原本溪汽车修配四厂全部财产,包括资金来源、债权、债务全部移交给沈阳汽车修配三厂接收。据当时移交表册记载,移交来的薪金制职工196人(供给制人员未列入,暂回部队,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需进入的陆续进厂),移交来的全部资金设备价值249,582万元(旧币,每万元折合人民币1元)。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副政委为第一付厂长,王存为第二付厂长,孙建平为党支部书记。赵长春当选为工会主席,王维发为团总支书记。工厂的建制是4级管理体制,厂部下设车间,车间下设工段,工段下设工组。具体编制是:厂部设厂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计划、财务、检验、人事、保卫、生产、技术、供应、总务等9股2室。下设两个车间,大修现为一车间,配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付主任、技术员、统计员。车间下设10个工段,工段设段长,记录员。工段下设25个生产工组。全车间职工共318人。制配为二车间,车间管理人员与一车间相同,车间下设两个工段,工段配工段长,记录员,工段下设7个生产工组,全车间职工共121人。

11月和12月两个月内,军区后勤部先后任命了一批股长和车间主任级的干部,任命钱宝太为总务股长;李善继为计划股付股长;董仁杰为人事股付股长(兼保卫股付股长);李殿芳为财务股长;李木、程兆林为生产股付股长;凌洪藻为检验股付股长;刘茂顺为供应股付股长;陆椿年付技师兼任技术股付股长;苗俊田、苑勃然为一车间付主任;许桂林、莫灿为二车间付主任。同时任命袁光普、慕诚思等12人为工段长。

二、建立管理制度:为了使工厂向企业化经营管理方面发展,必须建产起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建起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内容共五章22条,管理委员会由厂长、付厂长、工程师、工会主席为当然委员,其他委员由管理人员和工人组面,规定了委员和厂长的职权。工厂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并规定了代表的要利义务。还建立起几项管理制度,包括:1、生产任务的根据;2、进厂待修车手续;3、派工、施工、移我、记工、领料、竣工、出厂等几项生产手续;4、厂规制度、考勤制度。

三、给部队培训学员:根据车管部的指示,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为部队培训一批军工学员。为了作好这项工作,工厂制订了培训计划。在厂统一领导下,单独成立伙食单位。由上级派来队长,工厂给配备了政治指导员、司务长、上士、文化教员,从车间抽调五名技术较高的工人担任技术教师。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1953年8月16日起,到1954年8月15日止,学期一年,学员91名,他们来之39军9名,64军24名,46军8名,1军22名,38军25名,40军1`名,68军1名,48军1名。第二批从1954年10月18日起,到1955年4月17日止,学期半年。学员80名,他们来之39军10名,16军70名。两期共培训171名。学习的工种有车、钳、锻、板、电5个工种。学习的内容是以汽车构造为主要教材,配以挂图,实物,前期上大课,后期分工种讲专业课。并采用学员自拆自装汽车的实习方法。这样学习,学术并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进度很快。期末考试:第一期平均88分,第二批平均78.2分。

第六节       向企业化发展

1953年12月,军委总后勤部车管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军汽车修理工厂会议,贺清仁厂长   

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使工厂走向企业化的经营管理,克服供给制的管理方法。具体讨论了1、修理工厂如何加强计划管理;2、建制结构,组织领导;3、怎样提高修车质量,降低修车成本,材料供应是上级供给呢,还是工厂自购,资金周转等向企业化发展的问题。会后工厂根据会议精神,制定了1954年贯彻北京会议精神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厂名变更:1954年3月17日军区后勤部通知,工厂的全称要和部队一致也要改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汽车修配第三厂。并根据工厂的职工人数和生产能力,由三类厂改为二类厂。业务单位由股改为科。学习苏联企业管理分工明确的经验,由8个股改为12科,即:计划科、财务会计科、劳动工资科、人事科、保卫科、技术检验科、生产科、技术科、机电科、器材供应科、营业科、行政管理科,还有二室一所,即厂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和卫生所。基层生产单位由3个车间改为5个车间,即:准备为一间,下设4个生产工组;引擎为二车间,下设10个生产工组;底盘为三车间,下设8个生产工组;车身为四车间,下设14个生产工组;制配为五车间,下设7个生产工组;同时撤销原12个工段。于1954年7月份,根据军区后勤部的通知,厂名的全称又有了变更,由汽车拖拉机管理部汽车修配三厂,改为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工厂。

二、准备车间成立:于1954年4月份成立了准备车间,它标志着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一项重要改革,它的任务是为大修车间流水作业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待修车在进入流水线之前,先由准备车间冲洗泥垢,然后拆卸总承,再分解零件,再彻底清洗、鉴定、造表,分为合用件,待修件,自制更换件和采购四种。每台车鉴定完毕,将件他别送给有关单位,合用件上架,待修件送交承修工组,自制件送自制车间,外购送交供应科,全车材料备齐后,按编号顺序投入生产线。这样作的优点是:便于大修车间有计划的正常流水作业,按时进出车。便于自制车间有计划的自制配件,克服盲目自制,减少积压和待件。更有利于材料采购有计划的进行,解决了采购零件大批积压,又不能及时供应的弊病。加速了资金周转。

 

三、几项中心工作:1955年是工厂走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关键的一年。年初在总结1954年工作的基础上,经党总支委员扩大会议充分讨论,提出了1955年的几项中心工作。这几项中心工作:1、建全管理制度,加速向企业化管理发展。2、加强计划工作,全面实行定额管理。3、采取有力技术措施,提高修车质量。4、全面推行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果。根据年度中心工作计划,首先健全了几项制度:1、会议汇报、会议制度内规定三开三不开,三开是可在下面开的不在上面开。可以开小会的不开大会。可在业余时间开的不在工作时间开。三不开是无准备的会不开。大尾巴会不开。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不开。

汇报制度规定:每周一次科长、车间主任向有关分工主管厂长汇报,汇报主要内容是生产按计划进度完成没有?如果未按计划进度完成,你主观谁备采取那些措施,几日赶上进度,在客观上涉及到那个单位,那个单位要有明确的答案。2、健全了计划总结制度,在编制计划制度内规定:不仅要编制度、季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月份作业计划,旬进度计划,还要编临时各项工作计划,总之要作到事事有计划。并规定了如何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进计划工作克服盲目性,觖决了领导人员的工作陷入到事务圈子里。每项工作完成之后规定及时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3、全面制定定额,贯彻执行定额。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定额,就没有正确计划,分别制定了原材料、燃油料、消耗辅助材料、工时消耗和班产劳动定额,资金周转、储备占用资金定额,生产占用资金定额。贯彻定额很严,多领一两油,一个垫圈也要说明原因,办理了审批手续才能领出。4、制定了设备与工具管理使用、保管、维修、保养等制度。5、计量、统计、检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制度。6、推行了班组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简单、明瞭,业务人员好算,操作工人易懂,今日成果次日一早就可以在核算板上与工人见面。由于易懂、很受生产工人的欢迎。到八月已推行全厂生产工组的74.5%,为了加强车间的经济核算工作,给车间配备了成本会计,车间按进度计划生产,按编号先后进出车,按定额领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产和降低消耗有奖,完不成计划、消耗超支有罚。在技术方面采取的措施:全面贯彻了军委总后下达的修车技术检验标准835项,到八月末已贯彻执行了737项,达到88%。未贯彻标准之前,工人、检验人员凭经验,眼看耳听,估计、判断而定,执行标准后,有了理论根据,有了检验依据,减少了互相争执,有利于工作,保证了修车质量。并建立吉斯150、吉斯151、美式吉普、T234道吉四种厂牌汽车的装配工工艺。编制了零件修理卡片319份,绘制自制零件图纸298分,解决了操作人现干现问的问题。

四、经济效果:1955年初军委总后车管部下达了汽车修理结算计划价格,结束了几年来修车成本实报实销供给制的结算方法,两年来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健全了管理制度,加强了计划、技术、生产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了经济核算工作,经济效果有显著提高;产量1953年完成标准大修车653台,1955年完成标准大修车837台,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955年比1953年多完成标准大修车184台,提高28.5%。修车成本大幅度下降,可比产品吉斯150,1953年平均每台实际成本6,108.60元,1954年降低到2,558元,1955年又降低到1,596元,每台车1955年比1953年降低4,512.60元,比1954年降低962元,比军委总后计划结算价格1,792.50元,还降低了196.50元。由于提高产量,提高质量,降低修车成本,1955年扭亏为盈,年度利润78,945元,建厂以来第一次有了利润。

五、全面清理:为了加强企业化经营管理,1956年初工厂组织有关科室对工厂的人、财、物作了一次全面清理,其结果是:全厂职工579人,其中:技术工人363人,普通工人15名,学徒工人66人,工程技术人员有技术职称的10人,无技术职称的30人,行政管理人员82人,政工人员13人。文化程度:全厂无一名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高中文化程度仅有18人,初中121人,大部分是高小初小有412人,占职工总数的71.4%,尚有文盲28人。职工年龄:19岁到场5岁的青年职工480人,占职工总数的82%。职工工龄:4到10年工龄的457人,11年到20年工龄的96人,20年以上的26人。对物资也进行了全面清理,机械设备有一部份无价的,根据使用年限作了价,原材料、消耗材料、低值易耗等都进行了全部清理。清理结果:机械设备55台,厂房面积18863.9平方米,家属宿舍建筑面积11,54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00.993元。定额资金759,989元。

六、工资改革:1956年7月份,根据国家文件原则,工厂着手工资改革工作,在党总支领导下,成立了工资改革委员会,举办了干部训练班,编写了宣传提纲,有系统的组织职工学习,提高认识之后开始评定。评定的原则是:本着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具体根据是:技术水平高低、劳动成果大小而定,应升级的一定升组,不能升级的指出努力方向,经过一个多月上下反复评定,全厂716名职工全部增加了工资,其中:技术工人485人,平均工资增长15.1%,工程技术人员10人,平均增长工资16.5%,管理人员102人,平均工资增长16.3%,勤杂人员17人,平均增长12%警卫人员13人,平均工资增长15%,政工人员平均增长28.8%,领导干部平均工资增长22.8%,徒工24名平均工资增长12.1%,其它人员26人,平均工资增长13.6%增加工资比例最高的是政工和领导人员,工资改革前他们的工资未在职务工资线上,经过改革都纳入新工资等级线内。改革后工人增加工资比较高的35名,有20名提高两级,有13名提高三级,有两名提高4级。工资改革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七、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5年到1956年间在沈阳市同行业工会和铁西区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学习了兄弟工厂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经验,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的项目有:同行业厂际赛,厂与厂赛科室与科室赛。在厂内科室赛,车间与车间、工组与工组赛,同时工种、单机床赛,长期的有季、月为一个竞赛阶段,短期的每项工作结束为一个竞赛阶段。在全厂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形成一个人人争上游,个个赶先进的良好政治局面。赛的方法主要有月初下达明确易衡量竞赛指标,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又要考虑“跷脚”仍完不成的冒进计划。指标正确与否是竞赛初期重要环节。第二步是检查指标完成进度。一般在中旬进行,有几种检查的方法,一是竞赛委员会听职参加竞赛单位的领导汇报;二是通过报表检查进度;三是现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既要轰轰烈烈又要踏踏实实。第三步是总结评比。这个阶段也很重要,评比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要评出风格来,评出水平来,评的人人心情舒畅,互尊互让,而不是斤斤计较。这个阶段是为下一赛期打好基础的工作,使之胜不骄,败不馁,以利再战。及时奖励,主要是荣誉奖,但也不忽视物质奖,使职工感觉到荣誉胜过物质。竞赛工作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会出面,行政出资料,一切业务工作是与行政管理一致的。通过竞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1956年下半年,计划标准大修车514.6台,实际完成617.3台,完成计划的119.9元。产值计划1,072.400元,实际完成1,352.800元,完成计划的126.1%。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2,504元,实际完成3,090元,完成计划的123.6%。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同期降低17%。1956年度计划利润60,350元,实际盈利,158,784元。

八、改善企业管理:1957年是推广先进经验,改善企业管理的一年,年度中心工作是提高修车质量,缩短修车周期,扩大修旧利旧,降低修车成本。根据年度中心工作计划,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行厂内现金券。根据工厂几年经营管理的改善,已具各实行厂内现金券的条件,决定从元月份起实行厂内现金券。各车间根据月份作业产品产量计划和现行劳动,材料消耗定额,提出本月应领取的现金券,经会计科审核后发给,作为车间本月生产费用,几是有定额的都可以在厂通用,月末结算,节余有奖,超支不补。

    2、推行了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在1956年下半年试行的,从中找出经验,修改了办法之后于1957年在基本生产车间推行80%。实行计件工资后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仅产量提高,成本下降,特别显著的修车质量提高,实行计件工资前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50%。实行计件工资源共享以后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达港到了80%实行计件工资之前检验人员与操作人互不联系,你送我验,合格收,不合格返工,那道工序不合格,不仅本工序返工,还要负担下道工序工时的损失,如果由于漏检错检由检验员负责,按损失的金额扣发检验人员的工资。

    3、成产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为了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成产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由生产付厂长,技术科长和技术人员,老工人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发动,领导群众突破生产上的难题。每月委员会提出生产上或管理上的课题,在板报上公布由群众提出建议并加以改进,月末按实收经济效果大小给予奖励。

4、组成青年监督岗。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先进团员和青年组成青年监督岗,他们的任务是在日工资常生产工作中,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在板报上指名道姓的提出批评,并有权找各级领导询问情况,要求限期解决,一度确实起到了监督作用。有的职工说:青年监督岗,不仅监督下边,更多的是监上边、生产、生活上出现问题在于那一级不解决,就到青年监督岗“告”那级,咱们找10次,不如青年监督说一句。

5、1957年下半年实行了材料节约单项奖。奖励办法规定:凡是经过鉴定报废的汽车零件,由工组集体或个人修复,经再次鉴定完全合格的为之节约;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油料降低定额的为之节约。但采和不正当手段非法取得的不但不列为节约,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在生产过程打坏、丢失、漏检、漏备、或手续不健全造成损失者,一律视为浪费。奖、惩都根据规定比例奖励之。奖励率按节约价值的2—20%。惩罚按损失价值规3—10%。由于方法对,内容明,奖惩兑现,职工们积极响应,响应木工组几个月内将过去拆下来的废大箱板用来搭棚子的,乱堆乱放的,全部以大改小加以利用。材料单项奖效果显著,上年同期嘎斯51大修车材料成本1,35元,本年材料厂成本742元,每台降低393元,比上年同期降低34.%。这年实现利润138,56元。

九、学习推广兄弟厂的先进经验:在军委总后车管部统一组织下,兄弟工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并推广了兄弟厂先进经验25项。对改善企业管理,推动生产起到了借鉴作用。

1、生产前准备工作方面:学习北京厂成立检查组,整顿一车间。学习苏家屯厂简化一车间鉴定手续和划分材料供应绕围。学习北京自制配件小批量生产,克服积压和待料的弊病。学习《中国工业》第12期刊登的材料供应专业组,解决了采购人员分工不明,盲目采购的问题。

2、生产管理方面:学习北京厂平行叉作业法和日出车固定号序,解决了配件修理,自制零件,材料供应等准备工作的问题。学习西南军区成都厂总承修理法,解决了责任不明,互相扯皮的问题。

3、企业管理方面:学习北京厂予计结算修车成本,解决了修车成本结算不及时,影响车间全部经济核算。学习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经济活动分析会,解决了只抓产量不问经济效果的管理方法。学习沈阳机床厂三厂制订单项小批生产定额法,解决小批量生产“无定额,吃大锅饭“的弊病。学习南京厂计划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解决了现编现凑既不准确又不及时的缺点。

4、技术管理方面:学习苏联修车先进经验,汽缸冷焊修补法,减少了汽缸报废;学习了曲轴喷镀加工法和镀铁修旧利旧法,增加了修旧利旧数量。学习新疆红十月厂进排气门头部压痕涨大法,减少了切削,节约了原料。学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汽缸套离心浇铸法,解决了砂型铸造气孔无法解决的困难。学习苏家屯厂专用电动工具,加快拆装速度 ;减少工具消耗成本;拆装螺丝专用电动工具,加快拆装速度;活塞环弹力试验专用检验工具,提高修车质量。学习兰州厂汽缸套涨压缩短法,多利用了旧废料。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动机扭力负荷试验法,提高了修车质量。

十、为部队培养人才:1957年初军委总后勤部指示。工厂要为部队培养一批管理干部,具体要求是学习时间短,效果好,学了就用的速成班。为了作好这项工作,工厂成产了实习指导小组,由贺清仁为组长,组员由军事工程学院队和工厂技术、组织、计划等几个部门抽人组成。负责实习生进厂后一切指导工作。实习生来之军事工程学院,共30人,分两批进厂,第一批15人,于2月16日进厂,3月15日结束,实习一个月。第二批15人,3月16日进厂,4月16日结束,学期已是一个月。实习内容是:企业管理过程,从计划管理开始,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质量管理等。为了达到时间短效果好之目的,实习领导小组确定采用叫实习生直接参加工厂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工厂根据工程学院对实习生的分工,将学员直接分配到有关科室、车间、并任命为付科长、车间付主任等职。要求有关科室、车间给予包教包学,收到了预期效果,经测验全部合格。

十一、组织机构变动:1957年7月份,经过整风大鸣、大放、精简组织机构,由原12个科两室,1所改变为2室7科1所。即:党总支办公室,厂长办公室,生产计划科,技术检验科、财务科、器材供应科,从事科、保卫科、行政管理科、卫生所。将原二、三、四车间合并为装配车间。下设19个生产工组,原一、五车间合并为准备车间,下设12个生产工组。

十二、“左”的思想影响:

1957年下半年,工厂在反右,审干和精简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干部队伍进行了整顿。首先是对己作结论,定为一般历史问题的干部子女给予复查,查的结果是送去劳动教养的不有好几名。另一部分中层干部和一般业务人员下放到基层,参加体力劳动,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其中有的一两年的,还有的长期劳动,直到年老离开工作岗位。

工厂为了赶形势,把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下放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支队伍有的高小文化程度,有的初中文化程度。共16人,年龄在的40多岁,年龄小的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当中有会计员、统计员、记录员、保管员,有宣传干事,也有文化教员。他们去的农村是铁岭县大汛河公社汛河生产队。为了响应扎根农村,在农村“开花结果”的号召,有四名职工家属也送去农村。

十三、开展“双反”运动:1958年第一季度开展了整风运动。

    1、开展反浪费反保守的“双反”运动,提出掀起大整、大改、大批、大辩论、大跃进的高潮。仅几天的时间职工们贴出大字报5.496张,揭发出浪费和积压价值141.781元。为了教育全体职工,厂工会筹办了反浪费展览会,职工们参观后纷纷提出用业余时间抢救浪费物资的倡议,半月时间修复了282件,减少了损失。

    2、通过“双反”运动,工厂全体职工掀起了卫生大扫除高潮,为了扭转无处不脏的局面和彻底克服浪费,划分了卫生区域分工包干制,各车间建立了垃圾箱,检验人员值班检查,发现卫生不合格和有浪费物资时,属上那个单位的范围内,由那个单位负责,单位负责人除自我检查外还要按价扣发工资。通过这项工作,减少了浪费时间,垃圾箱里再也见不到一个小垫圈或者一个小螺帽了,从而彻底扭转了无处不脏的局面,区卫生委员会经过再次检查,给摘去了黑牌,挂上了卫生先进的红牌。

    3、对修车成本采取了几项措施,成本计划年初编制时比军委修车结算标准降低16%,经过分析提出再降低5%。领料原来是那个车间用那个车间自己领,改进后由准备车间统一领,材料成本完全控制在准备车间,这样容易控制、方便核算。成立了原车原件修复组,负责待修车分解、清洗、鉴定后几是能修复的零件,一律由修复组统一修复利用。成本下车间,车间成本分配到工组,层层落实,使降低成本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人人关心成本,盈亏不仅领导有数,群众都有数。严格领新交旧制度,凡是领取一个新零件,必须有旧件和鉴定报废手续,并持原件由库房再次检验,确认不能修复的才能发给新件,否则一律不发。对消耗材料采取限额领料,月初根据作业计划和现行定额,车间给工组开发限额领料单,经材料供应部门复核无误给予发料,月末结算,节约有奖,亏损从下月材料费扣还。降低企业管理费,作到事事有计划,无计划不开支,企业管理费比年初计划降低5%。开展了拆装车技术革新工作,改进拆、装车工具,作到拆不坏,装不打,不准由因不良操作损坏一个零件。由于采取上述措施,1958年1到4月份盈利13.171元。

本章小结:从1949年2月接收国民党联勤总部天津307汽车修理厂到1958年3月移交农垦部,整整九年时间.这个时期称之为军工生产时期。具体任务是为配合部队作战修理汽车。在这段时间里,工厂是逐步发展壮大的。

1949年接收过来的工厂,有100多名职工,生产能力是随军配合,无固定数量的修车任务无固定厂房和设备,完全是供给制的小型汽车修理厂。1952年六小厂合并。1953年三、四两厂又合并,职工队伍由一百多人,增加到五百多人。生产能力由年度修复百台汽车,到1955年已发展到年度能修复千台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军工汽车修理厂是属于大型的。在修车技术方面也是不断前进的,1954年以前修车所需零件大部分靠上级供应,从1955年工厂改为企经营管理之后修车所用器材大部分自制。由随军修修补补的小型汽车修理厂,发展到从进厂时残缺不齐的破烂汽车架子,到出厂时与新车无区别的完整车,修车质量大修车从行驶三万公里提高到军委总后下达的最高标准六万公里。

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不断改进的。1955年以前是供给制的经营方式,你送我修,生费用花费多少实报实销,成本高低不去过问。在修一台吉斯150汽车,成本高达6.00。从1955年起上级下达修车计划价格,工厂按计划价格与进修车单位结算。促进了工厂向企业化经营管理方面发展。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了计划管理,作到事事有计划,远的有五年规划,年度有全面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月有作业计划,旬有日进度计划,临时重点工作有短期计划,形成了一个人人定计划,人人贯彻执行计划的可喜局面。健全了经济核算工作,工厂实行全面核算,季、月有经济活动分析,车间有成本核算工组有核算板。

几年来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通过实践和学习兄弟工厂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汽车修理行业的管理制度,修车成本大幅度下降,大修一台吉斯150成本收6.00元降低到1.50元。

几年来在党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工厂全体职工的努力,修复标准大修车5684台,最高年度的1956年修复1173台,修复摩托1000多台。这些军用汽车的修复对我军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起到了积极配合作用,全体职工们为保卫祖国出了力。但在前进道路上也犯过错误,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在“三反”、“反右”、“肃反”、“审干”等一些政治运动中出现了某些扩大化,伤害了一些同志。

第二章   农垦部领导时期

(1958年4月——1966年4月)

第一节        工厂移交给农垦部领导

一  移交情况

1958年4月初,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的通知,接收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归农垦部领导。通知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办公厅

关于接收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修理厂的通知(58)垦办字第34号

总后勤部、总参谋部、沈阳汽车修理厂、本部各局:

总后勤部决定将沈阳军区后勤部沈阳汽车修理厂移交给农垦部领导。我部决定接收后改为农垦部修配厂,由机械物资局主管。并由机械物资局、人事宣教局、计划财务局组织接收小组,由李子良付局长带领,即日赴沈阳办理接收手续。

该厂党的关系仍属地方领导,机构人员以及工资福利等不变更。其它概由接收小组具体进行,事后具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办公厅        

1958年4月3日              

工厂接到通知后立即办理移交手续,全面清产。于1958年4月份造册移交:

1、  职工:共458名,其中:男429名,女29名,干部77名,工人381名。

2、  资产:固定资产,帐面金额,3153.600元,已用年限基本折旧997998元,大修理

折旧23448元。

3、  在产品生产占用流动资金,118872元(汽车修理用料交顺车管部故无储备资金)

二  为农垦初立战功

1958年4月归农垦部领导后,部里急需各种农机配件和整台机械,要求在短期内生产出

产品,如链轨板,轴承,切草机等,并指示试制一台精米机以衡量新厂的技术力量。为了完成任务党委号召全体职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没有设备土法上马解决生产难关,千方百计完成任务支援垦区多打粮食。任务下达后,全厂职式日以继夜奋战在车间里,一些老职工主动把行李搬到车间主动连班生产,从不计较报酬,炊事员把饭菜送到车床前。经过4个多月的生产会战,样机试制成功,经有关部门鉴定合乎标准,于十月份送辽宁省农业展览馆参加展出。各种配件相继完成发运到各垦区,为垦区农业生产初立了战功。

三 密合学员到厂

1958年8月农垦部决定:为黑龙江密山、合江两农垦局代培转业官兵学员293人陆续进厂。这些同志经过部队的多年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党团员较多,来厂后被分配到各工种学徒,深受老职工的欢迎,从而壮大了职工队伍、为工厂不断发展充实了新鲜血液。

四  调整工种

1959年党总支决定:为适应农垦生产任务的需要,对多年从事汽车修理、板金等工种的青年职工改行、调整充实到车、钳、铣、刨工种,为机械加工培养技术力量。这些同志后来在生产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迁厂黑龙江垦区

一  来垦区勘察厂址

1959年初,贺清仁厂长和李玉良科长来迎春勘察工厂新址,并参加了八五四农场组建的建厂委员会。1959年农垦部垦机字一号文件说:王震部长指示“你厂除切实做好冬检任务外,重点考虑迁厂问题,关于厂址的位置应在八五四农场附近规划,在搬迁过程中要派专人保证到迎春的物资,不准挪用。”

二  动迁

1959年夏,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处长来厂传达王震部长关于迁厂的批示,首先在党总支会上传达,然后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由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进行了动员。王处长介绍十万转业官兵战斗在北大荒的革命行动,又讲了工厂迁到北大荒的意义,会后赵付书记要求党团员写申请书给年在支部。

三  迎春发展远景规划展览

为配合工厂动迁,在沈阳工厂俱乐部门前展出迎春发展规划图,图景壮观,山水秀丽,南有运河,北有青山,东西粮田,大型谷物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真可谓南有花果山,北有米粮川,东西小江南,城市中心有百货大楼、电影院,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水旱码头客货船舶川流不息,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壮丽图景,所以后来在沈阳的家属给亲人来信都写虎林县迎春市。

四  密山农垦局北大荒文要团赴沈演出

11959年8月为配合迁厂,北大荒文工团专程赴沈为配合工厂动迁演出,当时沈阳厂俱乐部凳子已发到迎春,借用友邻风动工具厂俱乐部,共演出二十余天,对友邻厂和在迁厂中支援过我们的单位发了招待票,每天用汽车接送各家属区的职工和家属观看欣赏矮小精干的节目,大多数是宣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模范事迹,有锣鼓快板“庆丰收”、舞蹈“春归雁”,表现大雁春归,北大荒冬去春来,一派春天气息。通过演出,使在沈的职工及家属看到了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未来。

五  搬迁

1959年8月30日,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荫波处长在八五四农场办公室召集建厂专题会议,参加人员有马镜波工程师、八五四农场的党委书记钱辉、工厂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商志龙工程师、李荫薄科长,会议决定,沈阳厂必须按农垦部批示,10月中旬要全部迁来迎春。来迎春的职工要组成第二基建队,除为八五四基建一大队备料外,要到结冻前盖44栋家属宿舍,使来迎春的职工有房住。这次会议之后,从沈阳至牡丹江,密山到迎春和客车上几乎都有搬迁的职工来迎春。每批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携儿带女每批有带队的负责人,照料搬迁人员的食宿,保证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沈阳至迎春需在牡丹江中转倒车,到密山换农铁。工厂在密山三八旅社租有包间,专人负责接待工作,到12月底迎春的职工达到全部职工的70%。来迎春的职工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地处边远,部分职工不安心,有的借故返沈不归,使迁厂进展迟缓。

六  动迁中“左”的错误

截止1959年12月底大部份职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迁来迎春参加建厂工作,他们以苦为荣,克服重重困难,亲手建设今后世世代代休养生息,传宗接代的第二故乡。但有部份同志仍留恋大城市生活,借故投亲靠友自找出路,对己来迎春的职工也有影响,使动迁工作缓慢。工厂向部里报告,加强了驻沈动迁工作组,农垦部派潘处长,牡丹江农垦局派赵洪儒科长去沈协助工作,对没来的职工实行卡户口卡粮食关系,跟踪盯哨,并对个别老职工抓了典型,从公安部门开逮捕证,以莫须有的罪名带手铐,专人压送到迎春,交警卫班监督劳动,工资待遇只给生活费。伤害了这些同志的感情。在1965年社教运动中,厂的主要领导做了检查,向这些同志赔礼道歉,并补发了工资。

七  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来迎春职工家属的口粮由八五四农场供给。开始是白面和包米面,来迎春的职工越来越多就供应吐面(有赤毒病小麦),吐面吃完供应小豆,小豆吃完一时供应不上,八五四指定到完峰分场掰玉米棒煮着吃,工厂派车20几个人一上午才掰一车,玉米棒煮几个小时,按定量供应,有赤毒病的吐面吃后头昏呕吐。

经过工厂多方面交涉,于十二月份由虎林县粮食品局供应国库的商品粮,但工种定量普遍低于沈阳,如沈阳车工44斤,铸锻工55斤,而虎林供应标准车工38斤,铸、锻工48斤,粮食品种单调,每月一两豆油,两斤面粉,其他一律玉米面。1960年重新压缩定量,特别是机关干部及家属每月25斤至30斤。当时付食品奇缺,很多职工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村庄买高价菜,每斤土豆五角钱,其他豆角等青菜平均四至五角钱一斤,黄烟30元一斤,饭馆买萝卜缨每碗五角钱,用豆饼炸的丸子每斤两元还要二两粮票。商店里柜台空空,面碱、肥皂都凭票供应。多子女的如工带着衣物到新乐、富荣黑瞎沟换粮食和蔬菜。独身职工到商店买酱油膏冲水喝,饭馆卖的高价饭每套有15—30元的仅一饭、一菜、一汤一个人还吃不饱。职工由于营养不良,浮肿人数越来越多,据1969年总结提出:全厂有416人浮肿,占职工总数的24%,闭经的女职工206人,占女职工的25%。1960年春节每人供应一两豆油,三两猪肉,一斤萝卜,二斤鱼。大年初一,厂党委书记王毅伦同志带领党委成员到家属区走访拜年,问寒问暖,询问吃上饺子没有。生活虽然艰苦,但给职工带来了温暖。

60年春成立了代食品加工队,李荫蒲队长带领54名男劳力到山上采集榛叶、打鱼,经过一冬的努力共采集榛叶4160斤,打鱼14632斤。补充了定量不足,调济了集体食堂的生活。带家的职工利用早晚、节假日,纷纷到七虎林河打鱼涝虾爬子和泥秋鱼。

八  建厂初期的文艺活动

在艰苦的日子里建厂,党委十分关心职工的文化生活,广大职工以苦为荣,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者精神。当时文化生活较差,在迎春建厂后,只有一个电影组,每周放几次电影。工厂离开大城市时就有选择的代来爱好评戏的演员,每逢年节演出古装戏剧“如茶瓶记”等剧目。随着职工队伍的壮大,山东支边青年到厂后,组织他们演出了,吕剧“小姑贤”和自编自演反映建厂中新人新事短小精干的小节目。还举办舞会、游艺晚会,乐曲一响、青年男女纷纷下场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也围观助兴。

第一节        建厂、投产

一、建厂

1959年夏是迁厂,建厂的紧张阶段,厂党委提出:边迁厂、边建厂,做到迁厂建厂两误的口号。5月中旬老木工康惠忠、单维新第一批来迎参加建厂,随之李春林的大万国吊车,刘风挥开的介木西汽车陆续来迎春和八五四基建队一起投入建设厂房。8月29日部里指示:工厂要把来迎的职工组织起来,组成连、排、班,分工负责,要在上冻前盖44栋家属宿舍,以备来迎的职工有房住。八、九月耸正值瞎蠓、蚊子、小蛟很多,特别是早晚叮人很厉害。大家起早贪黑,不怕风吹雨淋,昼夜奋战,向时间要宿舍。木工排的同志顶雨光膀子在屋脊上钉屋面板;支边青年两个女同志一次抬52块砖;工厂没有专业装卸队,也没有起重设备,迁厂、建厂砖瓦等物资,全靠双手一块块,一件件的从火车上卸下来,一个锅炉重十几吨垫上滚木一步一声号子移到锅炉房里。有的同志手打成泡,脚被水泡烂仍坚持工作,有的同志了高烧仍不下火线,有时进几个车皮,同志们不分昼夜的干,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从没有节假日,晚上百八十人挤到一个大宿舍里睡觉,吃的是吐面、小米粥、煮玉米棒子,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同志们毫无怨言,当时建厂任务十分繁重,而生活又异常艰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职工不畏艰辛,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艰苦奋战,早晨,上至厂领导,下至职工群众,纷纷而至参加跃进,从站台往工厂背砖。就是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到年底共建宿舍27栋2544平方米,修补27栋房的火炕,盖学校一栋444平方米,并为八五四基建队备料运瓦99430块,运砂2700立方米,运石头230立方米,脱土坯26万块,打草40万斤,卸火车皮472辆,搬运物资一万三千多吨。

二、山东支边青年进厂

1959年9月根据农垦部的决定,从密山农垦局抽调350名山东支边青年,其中男的70名,女的280名,来厂学徒,他们大多是山东省荣城县,文登县农村青年,刚刚到筑路队和工程团不久就调到工厂的。年龄在18岁上下,小的16岁,他们是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北大荒的,来厂后就投入建厂,他们生活俭补,工作不怕苦和累,特别是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抬砖运瓦,淌水背草,为建厂立下了功劳。工厂开工后,他们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试验农场

1960年王震部长指示:沈阳厂搬到迎春后除担负工业生产外,为了考核机械化效能和实现“四自给”,要建立一个机械化试验农场,经营方针是:以粮为主结合畜牧付食品多种经营,逐步达到粮食、蔬菜、肉类、禽蛋自给。

1960年春工厂指令管理科组织人力、物力,用两台拖拉机又从附近农场借的五铧犁投入开荒生产。由于没有规划,盲目进点开荒,进度缓慢,截止6月底开荒1292亩。5月中旬农场机械逐步充实和完善。部里指示密山荒地勘察设计院来厂指导帮助,先后为农场编制了土地利用、小利施工和畜牧业生产规划,为创建农场奠定了基础。6月中旬农垦部拨来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逐渐到场,并对全部机械进行了试运转,经过前段开荒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机车防陷五铧犁改为三铧犁,机车和大铧均进行了改装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截止封冻前开荒7511亩,当年播种1065亩,8、9月份雨量较大,水库放水,大量的水流进农场土地,淹没了庄稼,截止封冻地表仍有10—30公分的积水。

当年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共收获粮食15万斤。

一九六0年农场播种面积及收获情况统计表亩:市斤


作物类别
播种面积
实收面积
亩产量
总产量
绝产面积
   

1、水稻
368.7
280
50
14000
88.7
   

2、大豆
250
70
20
1400
180
   

3、荞麦
189
70
8
560
119
   

4、稗子
59
   
   
   
59
   

5、蔬菜
198
198
   
208702
   
蔬菜不包括总产量

合   计
1065.7
618
   
15960
447.7
   



1960年农场进一步总结经验:

1乏农业知识,特别是对农时掌握不准,致使播种不及时,造成农业减产。

2水工程跟不上,使作物遭水淹。

3肥种计划不周,农田管理知识不够全面,大田、菜管理顾此失彼。

4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

1961年实验农场进一步规划,农场土地均在七虎林河沿岸,地势抵洼大部份土地常年积水,排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需有专业队伍。通过规划,据密山设计院规划,如果实现两万亩地,需施工七条大型主干排灌渠和一条九公里防洪堤,总工程量15.5万土方,需劳力10.1万工日,这一规划,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加之工业生产任务重,此规划没能实现。

1962年春农垦部指示,牡丹江农垦批准,从八五四农场拨给一个东兴分场,该场位于东方红附近,地势低洼,塔头、沼泽河流纵横,仅有一条公路每年封冻后才能通车,夏季出入需淌4、5里路的水,种子、化肥和生产物资全靠人背,有土地两万亩,136名职工。接收时正值春季尚未化冻,接收人员没有经验也缺乏办农场经验,盲目听取分场领导的汇报,认为土地肥沃是基础,如果说问题是个管理问题。接收后就进行了规划设想,认为秋后全厂吃馒头没有 问题。实际东兴分场历年亏损,是八五四农场一个包袱,职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每人每月仅给12斤定量,全分场职工听说归属改变,好像了救星一样,精神振奋,对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增强了信心。工厂党委号召全厂职工以实际行动支援东兴农场,动员职工从低标准,瓜菜代的定量中每人节约2斤粮食支援春耕生产,以换来秋后的丰硕果实。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播种8080亩大田作物,由于水害和管理不善,加之獐、野鹿、黑熊糟蹋,秋后只收回20万斤粮食,亏损14万元。

1961年冬将东兴农场交回八五四农场。次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场撤消,大部份职工分配到车间,留部份职工以蔬菜生产为主,行政上由总务科领导。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组织职工家属成立了“五七”大队,后来改为公司。

试验场历年亏损情况万元


年度
亏损合计
其           中
   

农    业
畜    牧
工付业

1960年
-8.15
-7.1
-0.88
-0.17
   

1961年
-12.6
-10.3
-1.8
-0.50
   

1962年
-8.2
-7.2
-0.96
-0.04
   

1963年
-8.5
-6.6
-1.6
-0.3
   

1962年东兴
-14.3
-12.8
-1.5
   
   

合    计
51.75
-44
-6.74
-1.01
   



四、建厂初期的经济

1960年1月农垦部决定工厂经营方针是:“以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年修自然台拖拉机3000台,内燃机2025台,康拜因1215台,基本达到中型企业标准”。工厂每年参加农垦部组织的各垦区订货会议,一切按指令性计划,没有整台专业产品,基本是垦区缺啥干啥,品种多,小批量、机型杂,据1960年至1964年统计资料,每年各种产品多达400多项,大件是“三轮一板”小件是不同规格的垫片近百种,每项多者几千件,少则几十件,工序较复杂的产品有链条、喷油咀、活塞、汽门等,每干一项都要有一套专用胎具。建厂初期的几年,由于产品杂乱,缺乏管理经验,造成连年亏损,1960年至1964年5年间,每年平均完成产值292万元,工业累计亏损168.4万元,农业亏损51.75总计亏损220.15万元,平均每年亏损44.1万元。

1960—196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项目
   

件数

(万元)
   

总产值(万元)
   

利润

(万元)
其中:主要配件(千件)

拖内

配件
收获机

配件
农垦

配件
汽车

配件

1960年
150
54.0
304
-17.2
18.9
121
101
   

1961年
130
56.6
322
-22.2
251
55
8.3
   

1962年
131
73.2
373
-28
283
73
7
   

1963年
263
43.7
251
-45
23.6
15.7
4
   

1964年
352
108.8
295
-56
26.7
82
4
   

合计
   
336.3
1545
-168.4
603.2
346.7
124.3
   



五、建立规章制度

1960年总开工后,基本废除了汽车修理时期的管理制度,下半年结合反右整风,通过实践经验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

1960年6月28日以党委、厂部、工会、共青团的名义,颁发了车间之间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办法。办法规定:(一)按照国家与生产计划,保质、保量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二)开展群众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革新运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节约原材料、工具、物品,料尽其材,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四)在发挥机具生产潜力的前提下,机床、工具、设备要加强爱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五)保证安全生产,杜绝事故,车间秩序

 

整洁有序,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主动协作,树立全厂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劳动竞赛推动了生产不断发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涣发了职工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全年共评选占职工总数12.3%的先进人物,有69人提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有50项,实现48项。一车间造型组通过竞赛比武,链轨板造型从每班600块,提高到746块,全厂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好局面。

1960年6月20日工厂下发了“财务包干核算办法”,流动资金实行分户管理,限额开支,对年度计划进行综合平衡,没有计划的一律不开支,临时计划需由主要领导批准,办公用费按各科室人员规定标准。

1960年6月30日为加强劳动纪律,厂下发了“内部劳动规则”共分七章29条。对职工的录用、调动、辞退、基本职责、考勤与请假、奖励、惩罚等规定了管理办法。对各级干部要求,必须坚持民主,反对强迫命令,不许压制民主,不许打击报复,严禁用非法手段处罚职工。各级干部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同群众谈心交朋友,遇事同群众商量。职工是工人阶级成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老实,对党的一切决定和领导一切指令,应坚决服从,使之提高组织纪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1962年规定,为确定保证计划完成,编制计划时要做到“四不下”即:无工艺不下,无材料不下,无工装不下,无卡具不下的计划管理制度。从而严肃了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月初松,月末紧的生产混乱局面。

1963年10月16日工厂根据工业七十条下发了“关于干部及业务人员上岗及劳动的规定”,要求干部及业务人员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深入调查,抓关键,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促进生产和促进革命化。厂级干部及科级干部每周劳动一天半、全年劳动三个月。一般干部每周劳动一天,各级干部按其特点按“一顶一、两顶一、四顶一”原则,分别参加各车间、各工种的直接劳动,要固定岗位学一门技术。各级干部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互相扯皮,总结经验,使之不断改进工作。

1964年3月11日厂部下发“关于贯彻经济政策的几项规定”。规定提出:几年来职工经营园田地和小开荒,对改善职工生活起了积极作用,补充了付食品的不足,干部,职工必须坚持每人三分自留地,包括历年了小开荒,在原有自留地的基础上不准多分多占,耕种自留地只能在业余时间,保证在不影响休息、生产、工作、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每户允许养几只鸡鸭、一口猪、两只羊,不允许从事投机盈利活动。

1964年6月24日工厂下发了“关于劳动定额修改与调整的通知”劳动定额是在总结前几年定额的基础上修改的,经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各项定额不断突破,有的产品不断翻番,如不调整阻碍生产的发展。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于六月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整顿定额工作。修改方案发到各车间、班组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总的是切实可行的。这次调整定额对加强劳动管理,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整风运动

1961年2月,党委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开展了全厂性的整风运动。全厂上下开展起了以整“四风”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四风就是: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特殊风,采取大总结、大检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提高的整顿方法,广大职工都在大小会上畅所欲言,揭露问题,对生活、生产方面提出了2187条意见,8月份党委召开了科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与会同志敞开思想,提出了988条意见。党委常委贺清仁代表党委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检查。随之成立了整改办公室和生活办公室。归纳整理了群众意见,经过党委的努力在短期内有66%的意见得到了整改。在整风中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思想上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对11名职工给予了纪律处分,刑事处分的1名。

第一节        在调整中巩固发展

一、精简职工

从1962—1963年5月,党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职

工进行了大量精简,对象是沈阳来的家属合同工,已婚的山东支边青年和部份老职工。精简的条件:1、不能保证坚持正常出勤者;2、虽能正常出勤工效不高者;3、有慢性疾病影响正常工作者;4、因子女多而影响出勤工作较大者;5、老、弱、病、残不能正常出勤及其他不合乎职工要求者;6、编余职工无法安排工作者,党委付书记孙建平进行了动员。要求干部党员、团员带头,指标分到各支部,各支部按条件分类排队,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由支部动员写申请,实在不愿退的采取组织手段,停止工资,上班不给安排工作。据1964年总结资料,1962年精简职工629人,1964年精简139人,共精简768人。精简后月工资减少14659元,月减少商品粮10800斤,退职还乡职工及家属360人。

二、整顿职工队伍

1965年,各局物资供应站配件饱合,工厂年订货产值200万元。党委决定对职工队伍进行整顿,5月末完成年计划207万元,6月1日起除留部份职工清理在产品和设备大修外,其余人员进行集训,参加集训职工达到800人。

根据总局对工厂要本着储存实力、保留生产骨干的指示,要对非生产人员进行大量压缩,对精简下来的人员总局劳资处安排,调到七星农场139人,佳木斯肉联厂5名,八一农大4名,虎林商业局29名,其他零星调出13名。工厂职工由1964年的967人,减少到796人。这一年经营情况不错,完成总产值207万元,实现利润43.1万元。

三、建厂四年的工作总结

1965年,工厂对迁厂来垦区总开工后4年的生产工作作了全面总结。4年来坚持以非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生产的农机产品达44个机型,120个品种558项,近414万件,对垦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了许多工作。但在经营管理上产品成本高,经营成果历年亏损。经分析外界影响因素,非属主观努力而能解决的,其客观影响主要是:厂址边远,交通不便,孤军作战,后继无援,地势低洼,雨季水患,保温不善,这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积累,有着莫大影响。

(一)物资供应问题:我厂历年生产农机配件均达到10万件,工件大小不一,年需各种

材料和生产,生活物资通由全国各地进货,远者上海、重庆等地,近者虎林,运输实为不便于工作。经常有十几名采购人员分赴外地组织货源,氧气、硫酸等须到500公里外用汽车运输。生产中因缺一项小件的材料及工具不能及时供应而影响生产,为完成任务必须派专车专人,因而增加了生产费用。

(二)电力供应问题:1961年2月以前是自行发电,成本高,电压不正常。3月份改为虎

林电厂供电,该厂火力发电,机组小,使用优质煤,电费闹,开始每度电三角,经过几次调价后改为一角二分,还经常停电,因而造成的停工损失严重,提高了产品成本。

(三)交通运输:厂址距虎林50公里,密山170公里,仅有一条铁路,无汽车公路,如遇急事必须绕行宝清。工业生产内外运输每年吞吐量数以万吨,农铁运输费用高于国铁1—3倍,导致成本的提高。

(四)厂址地势问题:厂区地势低洼,南距七虎林河不到一公里,当河水泛滥水位提高时,形面河北倒灌,东西草荒积水不能下沉,车间建筑过低,锻工车间的窗台与路地面相平,全年水暖地沟终年积水,常年设水泵排水,但由于地下水位高,每年雨季厂区积水无法排除,形面内涝。由于地势低、雨水多,春、夏、秋长年潮湿、产品锈蚀严重,影响产品的精度,各项产品都要搞防锈处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五)企业间协作问题:社会主义企业间的协作是社会制度的无产物,工业企业生产国家范围内的联合性的大生产,它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我厂由于地处边塞,独我一户协作问题极为不便。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设备问题,我们为加工一个部件,单一门技术只得派人近至哈尔滨远至北京、上海。在企业管理上信息避塞,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管理水平。

(六)经费与生活问题:企业非生产开支大,警卫、消防、学校、商店、公安局、各地转运站、医院全靠工厂自己解决,形成既管企业工业生产,又管理小社会,每年多开销十几万元。职工生活距县城太远,全靠党委,基本生活的蔬菜大部份从外运进,价格高于城市面上—3倍,职工对生活上一直有意见,思想不安心,每年职工经自己联系调内地的不下十几名。

综述荒源建厂,孤军作点战,是缺乏管理工业的科学头脑的,造成历史性的难以自拔。

四、贯彻以专养杂的经营方针

1965年由于产销不平衡,总局各供应站配件饱和,工厂只拿到半年的任务,6月份只好停产整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6年党委提出了经营方针:“以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走出垦区外承揽加工任务,赵长春付厂长和关亦杰总工程师到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签订72项协作产品合同,产值勤100万元,当年由于供货及时,信守合同,按期交货,年终仅鞍拖件就盈利21万元,利润率占21%。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根据东北农垦总局的布点,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从1965年6月至1966年4月,我厂开展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虎林农垦系统社教团迎春机械厂分团44人,于6月26日进厂,28日召开厂党委会,社教团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社教部署问题。7月3日开始,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由厂级领导干部“洗澡下楼”。一直进行了40天,中层领导干部也同时在所在的党支部群众会议上洗手洗澡。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运动中,自始至终抓紧生产建设,使“四清”落实在生产建设上。经过社教,在我厂出现了人们不可忘却的好的社会风气。

六、家属办起农副业队

1962年至1964年的职工精简,给工厂留下了一个严重的后遗症。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觉悟的广大退职家属,纷纷走出家门,在厂党委的重视与组织下,成立了农副业队,由工厂派出领导干部。他们在大庆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没有种籽自己从家里拿,没有工具自己买,当时底子很薄,每个工日只发五角钱,但大家没有怨言,个个爱队如家,以苦为乐,粉起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油坊、缝纫、冰棍等副业,坚持为职工生活服务的正确方向,为后来的农副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 东总”兵团领导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        工厂的“文化大革命”

    一、红卫兵运动对我厂“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6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题为《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号召全车学生要“敢说、敢想、敢闯、敢革命”,“把盘距在教育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牛鬼蛇神统统揭露出来”。“文化大革命”之火在全国各地燃烧。

六月一旬,厂子弟学校派两名教师、一名学生到虎林县教育科和虎林县一中参观大字报。接着,由学校党支部组绢召开全校教师和中学生动员大会,号召全校师生响就全国批判“三家村”的战斗号召,学校师生开始纷纷张贴大字报,批判锋芒指向学校和部份教师。中学教师袁宏慧在这场运动中,于7月10日自缢。全校师生参观大字报。7月24日,学校教师参加了虎林县教师集训班,批判“小五界”,大揭本校问题,进行了梳辫子,问题归类。

9月初,集训班结束。在中学部的中学生中成立了红卫兵司令部,发展大批红卫兵。9月8日,厂政治处主任刘云山被学校揪去批判,以揭开学校阶级斗争盖子。9月13日,召开全厂赤卫队、红卫兵大会,提出“向旧世界宣战,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

同年10月23日,由一名学样教师带领9名红卫兵去北京,11月3日接受毛主席的第六次检阅。他们回厂后传播文化大革命火种,提出“要支持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大搞串连,大搞批判揪斗。在破“四旧”的口号声中,厂俱乐部戏剧服装被焚为灰尽。11月开始,总工程师关亦杰、学校教师王葆英、罗善成等十几家被抄。

1968年5月13日,学校教师王葆英同志被批斗。当晚几名红卫兵私设公堂,严刑烤打,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导致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1968年5月22日含冤而死。

由于红卫兵运动广泛传播造反精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政治观点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产生、形成。

二、群众两派形成对立

1966年6月14日,厂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其成员有张立德、孙建平、高洁、刘云山、任荣超五人,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我厂党委根据“十六条”的规定,于9月2日成立了文革委员会,主任张立德,副主任王连魁、张忠孝、董仁杰、王焕喜,以主持厂“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的日常工作,各单位相继成立了本单位的文革小组。

同年9月,以“红五类”为主体,有一百多人参加组成了赤卫队,名为“保卫红色司令部”。13日,召开赤卫队、红卫兵大会,介绍“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成立赤卫队指挥部,制定联合行动计划,并提出“向旧世界宣战,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

在这段时间里,政治处主任刘云山等同志被批判,一些同志的家被抄。

1966年底,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红卫兵去北京串连后回厂,传播“文化大革命”火种,工人群众开始“自下而上地自己起来革命”,文革小组也失去了作用,群众纷纷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自身利益要求“踢开文革闹革命”,组成造反团、战斗队,各级组织处于瘫痪,仅在1966年底前就成立起近30个造反团或战斗队。

党委学习十六条,对号入座,自报公议,“引火烧身”。1967年1月,党委再次研究“关于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检查”。

1967年2月2日,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由造反组织牵头联合十几个群众团体,夺取工厂党、政、财、文大权,并成立了“工学联接管委员会”,推举李宝珠、薄玉才、李春洲等为负责人。接着,接管会发布了“1、2、3、号通令”。由于一派掌权,指挥调动不灵,便想交权,但又交不出去。于是就选派八名老工人看“权”。

由于在夺权问题上群众组织意见分歧,2月19日,贫下中农造反团从俱乐部大会中撤出,宣布退出“工学联”,导致内部分化,再由田俊民、孙守礼、高显荣等人负责成立起“红色联合造反总部”,声称“一切权力归红色造反都”。在这同时另一派造反组织也由十几个组织联合为“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李少清、邹本业、张新海为负责人。从此工厂就形成了“红联”和“工总”两大派组织。

造反派组织以大批判开路,斗争大方向直指“当权派”和“一切牛鬼蛇神”,他们批判党委书记张立德物质刺激,金钱挂帅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总工程师关亦杰“以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的生产方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政治处主任刘云山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揪斗、关押。同时,群众两大派组织的矛盾日益激化。

1967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红卫兵张永富、朱德顺等人通过地下室突然占领广播站。为了争夺掌握宣传舆论工具,“工总”与“红联”两派数百人聚集在俱乐部东西两侧,人们拥挤争抢,僵持不下,对峙持续两天时间。由于迎春粮库驻军和厂武装部出面讲话,号召大家回到本岗位去“抓革命,促生产”。群众相继离去,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抢广播站事件至此结束。

5月,八一农垦大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我厂,“红联”派部份群众将其阻挡于大沙坑附近,不让进厂。“工总”派群众则前往迎接,于是两派三方群众发生冲突。最后,以旗杆斩断,旗破碎,八一农大学生被冲散而告终。

6月19日晚,“红联”派要揪斗张立德,“工总”派则执拗不给。为此,双方在独身大楼图书馆发生冲突,窗户玻璃破碎不堪,有几人被打。

9月14日,虎林县武装部和完达山林管局武装部通知我厂武装部,抽调一部份人去东方戏小清河增援武斗。当晚,由孙守礼带领六、七十人乘汽车前往小清河,但未能直接参加武斗。翌日,他们返回工厂。

10月,虎林县武装部部长高元柱来厂动员两派大联合,并组成了大联合的领导班子。但由于派性严重,两派组织仍是明争暗斗,奏效不大。

1967年11月,虎林县委第一书记王桂林以所谓“虎林县最大走资派”的罪名被揪来我厂,由孙建平、冯玉法陪着游斗。

1967年初,在毛主席关于大联合指示下,两派组织经过协商,组成“斗私批修”总部。至此,两派之争也就结束了,直到1968年底兵团组建,群众组织也就散了。

三、清理阶段队伍和深挖

1968年初,工厂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和深挖“漏网走资派”,成立起治安指挥部和清队深挖办公室。

治安指挥部属武装部和四师保卫处领导,第一次会议由武装部部长任荣超主持,按照上级精神,加强治安保卫工作,反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控制起来,把“地平线以下的阶级敌人统统挖出来”。在清队深挖中被清理对象大部份是家庭出身不好,有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和群众及对立派“坏头头”、“黑干将”等。提出陆春年为“特嫌”,高兴亚为“国民党警尉”,申光为“叛徒”,于维忠为“现行反革命”,还有关亦杰、张丙南、李荫薄等,从九月三日开始陆续揪出,对他们实行所谓“群众专政”。又搞起一支小分队看守这些人。

当时,到处抓人,私设公堂,台上大会批斗,台下“小会帮助”,动用三角皮带等刑具进行毒打,刑讯通供,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

1968年7月,张立德原工作单位八五二农场五分场造反派把所谓“牛鬼蛇神”押来我故态复萌,与我厂共同批斗“走资派”张立德,把工厂“牛鬼蛇神”揪上台,批斗大会上,让张立德“点兵点将”,批判他所谓“包庇重用坏人”的罪行。薄玉才因拒不参加批判大会,被揪到台上,用绳索勒昏。

8月,大批干部补下放基层劳动改造。

9月下旬以孙文高、周景胜为领导的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进行“清队”和斗、批、改。

10月上旬,支左军队代表、绥化县武装部副部长张振海来我厂。他来厂后立即搞狠反右倾,大揭阶级斗争盖子,并成立起工厂领导小组和厂兵团筹建领导小组,实则是派性掌权。

支左军代表张振海在各单位清队负责人会议上指示:现在已初步查明,老三特一叛揪出来了一部份,揪出62人不多,再揪出60人也不一定揪完,要挖地三尺,炸开机械厂的阶级斗争盖子。同时举办了八期学习班,错整了一大批无辜群众。这样以来,揪斗“漏网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清队深挖运动达到高潮。1969年开始,内迁一批人。关亦杰、申光、陆春年、熊先熙迁至内地农场。

1969年3月“九大”召开前开始陆续释放被关押的所谓“牛鬼蛇神”。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揪错斗关押59人,其中:以所谓“走资派”、“漏网走资派”被揪斗的3人;以所谓“现行反革命”被揪斗的12人;以所谓特嫌、叛徒和重在历史问题而遭到打击迫害的24人;经坏头头等其他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打击迫害的20人,占职工总数的989人的6%。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厂

根据上级指示我厂于1967年11月份接收来厂的第一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来自北京,共计165人,其中男性青年82名,女性青年83名,这批青年是六七届高、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好,好学上进,思想作风正派,待人有礼貌,生活朴素,品德兼优,进厂后受到全厂职工欢迎。他们走上生产岗位后尊师爱友,钻研技术,很快就能独立操作。工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才使用,有的调入机关提了干,有的在车间充实了业务队伍,选项拔一批有教学能力的配备给子弟学校当了教师,多数还是留在生产岗位上。几年后这批人已成为工厂新一代的骨干。

1970年5月份又接来厂的第二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是来自上海,共计85我,其中男性青年62名,女性青年23名。这批青年年龄小,多半是20岁以下,最小的仅十五、六岁,他们在校期间正是十年动乱,学习的时间少,基础知识差,初中的小学毕业。他们走上生产岗位后,经过老师付的传帮带,安心边疆建设,好学肯干。

1970年7月份从四师(牡丹江管局)管辖的农业团内调来78名城市知识青年,其中男性青年53名,女性青年25名。1972年6月份又从四十团(8511农场)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0名,其中男性青年21名,女性青年9名。从1970年到1976年又陆续从兵团内部各农业团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1名,其中男性青年20名,女性青年11名。从兵团内部调入的城市青年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大城市的,也有来自省内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鸡西等城市。他们年龄有大有小,大的有二十五、六岁的,小的仅有十五、六岁。他们的文化程有高中初中毕业的,也有小学毕业的。从1967年到1976年共接收和调入城市知识青年389名,其中男性青年238名、女性青年151名。

根据国家对城市知识青年的政策,于1977年开始返城,到1984年共返回城市233名,从1972年到1984年共入学52名,入伍12名,调出46名,留厂的尚有46名。留厂的有北京18名、上海14名、本省14名。由于城市知识青年返城,给工厂生产、教学都一度带来不利,生产岗位上缺了一代人。教师奇缺,甚至有的班次开不了课。

1966年以来接收城市知识青年


地区
接收时间
人数
摘要

合计



北京市
1967.11
165
82
83
   

上海市
1970.5
85
62
23
   

兵团四师
1970.7
78
53
25
现在的牡丹江管局

兵团四十团
1972.6
30
21
9
现在的8511农场

兵团
1970—1976
31
20
11
从兵团所属各单位零星调入

合计
   
389
238
151
   



   第三节  工厂归生产建设兵团直属

一、兵团第一机械厂的成立

鉴于苏联霸权主义对我们黑龙江省近苏联的边境地区的挑衅活动日益加剧,中共中央东

北局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共同发出关于同意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主席对此批示:照办。

1968年7月1日迎春机械厂武装部长任荣超出席了省军区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

任荣超同志返厂后,即召集全厂干部、职工大会,传达贯彻兵团成立大会盛况,宣读了《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批示指出: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企业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荣超同志按上级决定,宣布迎春机械厂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它的任务是屯垦戎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目的。职工群众对参加人民解放军序列怀着美好的憧憬,希望体制的改变给工厂带来繁荣和兴旺,兴致勃勃的列队游行庆祝,欢呼“6.18”批示和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1969年12月,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颁布命令,任命袁武烈为兵团第一机械厂厂长,贺清仁、徐军、高杰、任荣超为副厂长,王方培为副政治委员。

1969年10月20日,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批示由袁武烈、黄建立(现役军人)王方培等9名同志组成兵团第一机械厂党委会,袁武烈同志为书记,黄建立、王方培同志为副书记,随后黄建立等拾名解放军现役干部陆续来到工厂,分别担任厂级主要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工厂编制按照部队序列设政治处、后勤处、生产指挥部,下辖五个工业连。

兵团第一机械厂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和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它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边境国防建设的需要。

二、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1969年3月,苏联军队两次侵入我国珍宝岛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制造流血事件,

边防部队被迫还击。在边境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兵团在农垦工业系统组织军工生产线。按兵团部署并投资,我厂以五车间70余名职工为主体,组成军工生产线,承担兵团分配的军工生产钎务,协同组装厂,即兵团牡丹江管理局216厂制造与自动步枪配套的标尺、标尺座、枪管、枪机等部件。为了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二车间制造72台小立铣机床及镗线机、绞孔机、校直机等专业设备。军工生产线实现产品值达62万元。

1969年黑龙江省军区,对我厂的军工生产寄予极大的希望。为了进一步考察兵团一机厂的技术力量,要求我厂试制两台越野吉普车,为未来实战需要创造条件。一部份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指挥部的组织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在设备不配套,原材料短缺,技术难度大的困难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日以继夜,忘食废寝的投入试制工作,发扬实干精神,迅速赶制出被命名为“6.18”型两台越野吉普车。整个车,除了电气材料和轮胎是外购的,引擎、底盘、车身等均为我厂自己制做。试制成功后,生产指挥部亲自送到生产建设兵团报捷,受到兵团首长赞赏。虽然后来没有投入批量生立,但它显示了一机厂潜在的生产技术力量。

为了加强战备,1969年工厂在厂址西北方向、相距60公里的完达山脉云山脚下,深山密林中建立战备小三线,组织百余名职工带上铺盖到达工地,搭起简易棚落下脚,在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苦战四个月,耗资拾余万元建起三座木质结构的车间,总面积1800平方米,修建通往公路的道路。厂房座落在群山之中,周围森林茂密,门前横贯一条涓涓流水、清澈见底的小河,环境优美宜人。三线建成后,施工人员撤回,五年后木质出现腐烂现象,要厂将材料拆回改做它用。

兵团时期,为了提高民兵素质,使民兵平时能执行勤务搞战备,战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对民兵训练常抓不懈,特别是对独身青年职工,时常搞夜间紧急集合训练。1970年冬季,抽调120名职工,组成一个基干民兵连,进行野营拉练,参加拉练的队伍,先在厂子弟校进行两个星期的制式教练。而后,全副武装爬山越岭到达工厂三线扎营,在那里又进行为时两个星期的军事演习。当时的民兵训练坚持经常,非常活跃。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号召下,每年6月18日举行全厂体育运动会,职工干部及家属勇跃参加,为了迎接运动会,许多人朝夕锻炼,参加锻炼的群众极为广泛,并且形成了传统,当年运动上的健将至今仍坚持长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第一节        生产经营情况

一、继续贯彻“以专养杂”的经营方针

工厂自1959年从沈阳迁到迎春后,生产上执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包产包销,按上级

给工厂的“以非统件为主,面向垦区,物美价廉,为农场服务”的经营方针组织生产。由此而产生的企业经营特点是产品长期不定型,品种多,批量少,成本高,经营连年亏损。

厂党委总结分析了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采纳总工程师关亦杰同志当时积极建议的“以

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的经营决策,从1966年开始,走垦氏,与鞍山红旗拖拉机厂和大庆物资局签订了承揽协作的生产合同,几年来,除了完成上级主管局指令性计划外,并完成占工厂总产值30%左右的鞍拖件和大庆件的生产计划,1966年至1967年,年年盈利,一方面是产品结构的改变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虽然当时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党和国家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经过六十年代中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富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生产秩序还未被打乱,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结果。

1966年至1968年鞍拖件占总产值比重表


年度
项目(项)
件数(件)
工厂年总产值(万元)
在总产值中

鞍拖件(万元)
鞍拖件占总产值%

1966
71
564414
266
78.1
29.3

1967
59
494053
214
77.0
36

1968
19
166548
154
46.5
30

合计
   
1125015
634
201.7
31.8

 

二、“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左”的冲击愈演愈烈,厂内掀起,“打倒一切”、“横扫”、“罢官”,“揪斗走资派”的风浪,领导干部受到批判和斗争,被“罢官”靠边站,党组织也陷于瘫痪,群众组织夺权,打派仗,特别是以绥化武装部副部长张振海为首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厂后大搞“清队、深挖”,把适应我厂特点,行之有效的“专杂并举”的生产经营方针,当做“利润挂帅”、“专家治厂”修正主义黑货横加批判,彻底否定,对多年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当做资本义的管、卡、压给予废除,打乱了生产秩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普遍感到抓政治保险,抓生产和经济工作危险,不敢大胆工作,财会人员、统计人员多数被下放,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的现象十分严重,使正在蓬勃发展的迎春机械厂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刚刚回升的生产水平急剧下降,重新出现了经营亏损,1968、1969两年分别亏损9万元和35万元。  三、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生产仍然得到恢复和发展  工厂归生产建设兵团直属后,组建了工厂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派性斗争。但是,“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影响不可能停止,继续搞什么“念念不忘”、“突出政治”,特别是身居要职的现役军人,他们不懂生产,却高喊口号空发议论取消必要的规章制度,规定“雷打不动”坚持“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一味用空洞的大道理对大家“谆谆教导”,搞基本路线教育,不断反右,狠抓阶级斗争新动向,用革命大批判开路,反击右倾翻案风,不指名的指控一些干部是民主派,走资派,原有的管理干部多数被下放、靠边站,因而对工厂生产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  1971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要抓紧“一打三反”运动 (打击反革命分子,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根据元旦社论和上级指示精神,厂党委元月31日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以路线教育为中心,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在对全厂职工进行动员后,各支部反复动员,掀起了大揭发、大检举,大批判、大清理的运动高潮,要彻底揭开工厂政治、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盖子。  “一打三反”运动开始,厂党委确定职工商店和食堂为重点单位,派出工作组,进驻商店和食堂,直接发动和掌握运动进程,组织群众忆线索、查问题,大会小会进行揭发。在组织处理时,对一些同志做出了结论,给予了处分,1980年5月经过复查,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对有的同志撤销了处份做了纠正。  1971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央专案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斗争》材料下发讨论,随后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掀起批林批孔运动,厂领导动员群众把批林批孔运动进行到底,批判克己复礼,培养骨干写出上千张大字报。  1969至1976年归兵团直属的8年时间,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我厂的经济建设事业遭到一场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由于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我们的干部无论是被错误揪斗的还是一直坚持工作和先后恢复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遭到打击和折磨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群众绝大多数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决心。正是由于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在工厂归兵团直属的后期,生产和基本建设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如下表:略                    本章小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运动的初期迎春机械厂党委和领导机关的指挥职能受到冲击,多数干部被“罢官”靠边站,被排斥去企业管理之外,党组织陷于瘫痪。但是,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特别是经过六十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富有经济成效的生产秩序没有被打乱,坚持“专杂并举”的经营方针,生产活动基本照常进行,因而1966、1967两年获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四人帮”利用“文化大革命”妄图实现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打倒一切、怀疑一切”,迫使许多干部靠边站。在经济上,他们把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诬蔑为“唯生产力论”,竭力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他们攻击职工群众坚守岗位,努力生产,是为资本主义打基础。他们攻击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是“管、卡、压”,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是利润挂帅,钻研技术是走“白专道路刀,强调质量和品种是技术第一,关心群众生活是搞物质刺激。由于“四人帮”的煽动破坏,使工厂管理制度废弛了,秩序打乱了,人心涣散,生产下降,在1968年、1969年又重新出现了经营亏损的局面。  迎春机械厂归属兵团前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加之一些现役同志生产上缺乏经验,思想上受“左”的流毒影响,使工厂生产上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但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毕竟是违背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受到广大职工、干部的强烈的抵制,在兵团组建的后期,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还是有发展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原文地址:http://8304468.blog.163.com/blog/static/443602472010513815512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30 22:49 , Processed in 0.1185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