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26|回复: 0

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0-3 13: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cc64ce0102e7t6.html

珞珈山与向阳湖的“双赢”


——武汉大学聘任李城外兼职教授仪式侧记

董芳

李城外受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仪式 钟璇摄


92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历史注定要在这一天定格。43年前的这一天,文化部及所属单位的大批文化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千里迢迢来到位于向阳湖湖畔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有意而为之,43年后的这一天,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被正式聘任为武汉大学的兼职教授。受文学院师生的邀请,李城外带着他的研究成果来到珞珈山,为莘莘学子们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带他们回望一段艰难的岁月,领他们挖掘一座珍贵的“文化金矿”。

光荣的使命 艰巨的责任

下午3点,武汉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已经座无虚席。院领导、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济济一堂,使得会议室显得有点拥挤。在这里,他们将见证一个平时并不多见的场面,这就是校外专家李城外受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的仪式!聘任仪式由院党委书记黄佐斌主持,院长赵世举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为学子们介绍了受聘者的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李城外历任咸宁地(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主任 、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汉出版社特约编审,曾获第二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李城外著有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主编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武汉出版社出版。曾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上海、南京、成都、武汉等地学术会议上讲学。《人民画报》《中华儿女》《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湖北日报》、《中国文明网·名人》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宣传他的事迹。”随着赵院长的介绍,大家对李城外由陌生到熟悉。尤其听完研究成果介绍后,莘莘学子们眼中自然透露出一股崇敬之情。是啊,这是他18年艰辛探索的结果,是他18年执着追求的结果!
赵院长说,被武汉大学聘任兼职教授,是对一个人在学术上某个领域有特殊贡献、能担当领军人物的认可,申报和审批程序非常严格。聘任李城外为兼职教授是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申请,经过文学院评议,获武汉大学批准的,这项活动得到了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既是落实武汉大学与咸宁市校市合作共建“向阳湖文化史迹与文化名人研究中心”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加大开发向阳湖文化力度指示的一种有效形式,必将促进校市双方互利共赢。
赵院长强调,挖掘向阳湖文化是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需要,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需要。李城外的加入为文学院学术研究增添了新力量,对于文学院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这项活动意义深远:第一,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二,有利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在既有优势上的进一步向前推进;第三,推动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市之间开展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第四,拓宽了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的平台;第五,推动了文学院学术研究由校内走向校外。
接着,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见证了这一时刻!武汉大学人事部负责人为李城外颁发了由校长李晓红签署的武大兼职教授聘证书。
手捧着庄重的证书,李城外感慨万千!他说:“感谢武汉大学对我的厚爱!感谢文学院对我的信任!武汉大学是全国知名学府,能有幸成为武汉大学的老师,与天之骄子们一起探讨、研究向阳湖文化,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种厚重的使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时以此来鞭策自己,进一步深入开展向阳湖文化研究,积极配合、支持文学院的工作,不辜负这份荣誉!我希望文学院更多的学子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为挖掘、开发向阳湖文化贡献力量。”[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0cc64ce0102e7t6&url=http://s15.sinaimg.cn/orignal/40cc64cexcb0a3870668e]

思维的盛宴 文化的传播


兼职教授聘任仪式结束后,李城外为文学院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漫谈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专题讲座。
窗外桂花飘香,室内秩序井然。讲座由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带头人於可训教授主持,他为大家简要介绍了向阳湖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研究现状。
李城外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重点分析了向阳湖文化的深刻内涵、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随着他的讲解,大家的思绪逐渐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40多年前的向阳湖畔。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到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的创办,从全国1497所“五七”干校到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从6000文化人聚集向阳湖到一和文化现象的产生。一个半小时里,李城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详细讲解了向阳湖文化的深刻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向阳湖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历史反思文化,又是一种名人纪念文化,更是一种地方旅游文化,它已经成为咸宁市的一座文化地标,历史让我们不能忘记向阳湖!
此时此刻,文学院会议室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
接着,李城外回顾了他一个人18年的文化苦旅。他从18年前的在《咸宁市志》中的偶然发现说起,谈到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初创,再谈到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成立。18年来的点点滴滴,18年的艰辛和曲折,真可谓一言难尽。在他的殷殷细语中,大家逐渐对他和他带领的团队由了解到理解再到佩服。可幸的是,他早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探索,一个人寂寞地追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研究团队,成为他的“盟友”,向阳湖已经成为一群人的“精神高地”!可贵的是,随着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座极其珍贵的“文化金矿”。政府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着手挖掘、开采这座“文化金矿”。
讲座中,在场的省作协副主席樊星教授和文学研究生们不时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李城外一边讲述,一边交流,气氛热烈。他简要谈了文化名人和各级领导对向阳湖文化的关注,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是孤独的,是艰难的,但京城文化名人的“咸宁情结”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坚定了他百折不挠的信心!李城外告诉大家,文化名人不但热情接受他的采访,而且纷纷为咸宁题字题词、来信来稿,甚至不顾年事已高,千里来寻故地。2011年11月,省委李鸿忠书记亲自到向阳湖名人旧址视察,并提出咸宁要按照“文史农旅”相结合的思路挖掘、开发向阳湖文化。通过他的讲解,大家感受到京城文化名人对向阳湖的炙热情感,真切体会出李城外挖掘向阳湖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
李城外讲得尽兴,学子们听得认真,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李海章不由得发出感慨,今天讲座真精彩,并调侃李教授正式成为“武大郎”!是啊,这不仅是一场学术讲座,更是一种思维的盛宴,一种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不但品味高雅,而且形式独特,内涵丰富!这种文化传播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警醒!

学术的探讨 思想的碰撞

讲座虽然结束了,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因为精彩依然在继续。学子们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李城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现场与他探讨向阳湖文化。将近一个小时里,先后有四位博士向李教授提问,他从容不迫地作了回答。
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高权恒首先发言,他说:“李教授,我想问一下,咸宁五七干校文化名人的日记、散文、随笔与文革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提出的‘地下写作’、‘潜在写作’的概念,这和文化名人在向阳湖干校的写作之间的是什么关系?”
李城外认为,现在有学者提出“潜在文学”、“潜在写作”、“地下写作”、“抽屉文学”等概念,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向阳湖文化人当年在向阳湖写作的文章,包括他们回到北京后写回忆向阳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潜在写作”。许多文化人在干校写了一些文字,如陈白尘先生的《牛棚日记》,张光年先生的《向阳日记》,还有郭小川的诗,这些文字都是“潜在写作”。因为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想到发表,只是作为个人自发的行为。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文化人的思想和行动大都是与毛主席、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他们当年写的作品并没有否定干校。但后来随着大的政治气候的变化,反思的作品才越来越多。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陈晓燕向李城外请教了一个技术性问题。她说:“在您最初开展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时候,还没有团队支持,您一个人怎样搜集向阳湖文化史料?我现在正在做抗战史研究,我想请教您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搜集到详实的史料?”
李城外说:“我从小就喜爱读书,喜欢搜集各县县志。1994年时,我在地委办公室工作时,有天在《咸宁县志》发现几行关于向阳湖干校的文字,感到非常震撼。这么多文化人都在向阳湖留下了足迹和汗水,我觉得这非常值得研究,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到北京采访文化名人。你要搜集抗战史资料,我给你提供几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档案馆;二是采访当事人、亲历者及他们的子女;三是通过网购相关资料和著作;四是‘淘宝’,到旧书摊淘书,也会有收获。这四条中最难的是采访当事人及子女,为此你要广泛阅读他们的著作、文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同他们交流的兴奋点。当然,我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有很多有利条件,不仅因为向阳湖的文化名人众多,而且他们回北京后,不少同一单位的人住在一个地方,由其中一人牵线搭桥,就比较容易采访其他文化人。不管怎样,我觉得搞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吃苦,做有心人。”
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栗斌问道:“您在采访过程中接触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他们对‘五七’干校的情感都是一样吗?”
李城外说:“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与我探讨过。‘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内容,每个人下放的心态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干校的看法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是批斗场,在干校天天挨斗;有的人认为是避难所,不仅逃避了批斗,而且锻炼了身体,了解了民情,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总的来说,我们对干校是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
最后,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任毅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海外对‘文革’的研究走在我们前面,国内对‘文革’史料的研究似乎还有禁区,而向阳湖文化的研究是如何冲出体制局限的?”
李城外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文革’发生在中国,‘文革’研究成果在国外。美国、澳大利亚成立了中国‘文革’的研究机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对‘文革’的相关史料没有解密。我之所以能够绕过暂时的局限,一方面,是因为我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方面,我自始至终宣传干校中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东西,而不作任何评价。我曾在北京的一个‘文革’史研讨会上提出,‘五七’干校发生在中国,‘五七’干校研究在咸宁,在湖北,在中国。这项专利没有被外国人抢走。现在,我们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委党校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构成了一个‘金三角’,我相信,此次校市合作,实现‘双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夜色渐浓,文学院会议室依然热火朝天,没有人感觉到倦意,不断有研究生提问、发言,李城外都一一详细地解答。与李城外同行的两位咸宁市委党校教师是武大校友,也为每位到场的师弟、师妹分发了《向阳湖文化报》和《如何开发和打造向阳湖文化品牌》一书。李教授还代表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向文学院和提问的研究生签名赠送了《向阳湖文化丛书》,动员更多的武大师生早日加入到向阳湖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来。随后,文学院的师生都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场难得的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必将在珞珈山激起新的学术浪花


李城外作《漫谈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讲座 钟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9-8 07:44 , Processed in 0.0741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