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7|回复: 0

鞍钢:共和国长子被遗忘的青春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1-11-19 2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文史参考》     作者:李响

“钢铁长子”的被殖民岁月

1949年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正式开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钢铁联合企业。开工三年间,鞍钢的铁、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和64%,擎起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鞍钢实至名归的称号。

昭和制钢所的老工人是新鞍钢的基础班底。这个充满殖民色彩的名字道出鞍山工业史的开端。早在1909年,日本就已秘密调查鞍山钢铁资源;“九一八”事变后,为扩大侵略战争,加紧掠夺钢铁成为法西斯“帝国刻不容缓之急务”,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

1942年,昭和制钢所的中国职工超过7万,鞍山第一代产业工人在这里产生。就在那一年,17岁的蒋兴帮进入制钢所当铸铁工,他和工友们承担高负荷的劳动,工资只有同级日本工人的五分之一。中国工人只能干活,听不到广播,看不到报纸,不许问这问那,他们连本厂的产量都不知道。

1945年8月15日,工友照常聚在一起吃饭,但厂里的日本人神色异样,其中一名日本人对中国工人说:“中国人是天皇了,我们日本亡国了。”这时工人们才知道抗战胜利了!当时厂内共有9座高炉,除了一座高炉停产检修,其余8座全部拉风,发出刺耳轰鸣,冒出滚滚白烟。

工人们欣喜若狂,扭起东北秧歌,他们以为从此可以成为工厂的主人,孰料等待他们的是又一次打击。

1945年8月23日,苏联红军进驻鞍山,宣布要将工厂三分之二的设备运往苏联。将近50万日本人和近14万中国人,在600名苏军的监视下,被要求以每日2000吨的速度拆除设备。这些设备总重量达64750吨,估计金额在2亿美元以上。随后内战爆发,鞍山钢铁工业一直没有机会恢复元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又派来100多个专家,还运来从德国拆卸的设备,协助重建鞍钢。

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给毛泽东贺寿

1948年,鞍山解放,中共鞍山市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恢复鞍钢生产。据老工人赵永桥回忆,鞍钢招工时他去报名,看见高炉下的野草长得一人多高,运输车下的积水没到了膝盖。一个留用的日籍冶炼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赵永桥说:“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尽快恢复生产。”

厂里缺备件材料,工人就想方设法到废品堆里找。后来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孟泰是“捡废品”的行家,他知道在日本人统治厂子的时候,工人怀着反抗情绪,常把配件器材偷偷扔到水坑和草丛里,就带领大家专门到这些地方发掘,几个月的工夫,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些“宝贝疙瘩”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后来在修复一、三号高炉时,所有管道系统的零件都是“孟泰仓库”提供的,没有花一分钱。

已故的鞍钢制造部总工程师杨树棠曾回忆,在他从住处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衣着褴褛的工人群众用肩挑、背扛、车送,把各种设备、器材从铁东、铁西、立山等处运到厂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1949年6月27日,一股滚烫的红色铁水从2号高炉的出铁口奔流出来。“当时许多工人兴奋地叫着,激动得抱头痛哭,那场面让我至今难忘。”赵永桥说。

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60岁生日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工人们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长20厘米的一段,派专人送到北京。

毛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195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了靳尚谊和傅植桂创作的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油画主人公是钳工邵明祥,他在钢管上刻下了一行字:“献给敬爱的毛主席”。

倒掉的烟囱和传统工业时代

如同所有老牌国营企业一样,鞍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办社会”,企业和城市之间难解难分。1994年以前,鞍钢有16个医院、20多个幼儿园、86个度假村、32所中小学,殡仪馆、消防队、农场、牧场样样齐备,连公安局都是鞍钢自己出资建设的,社会职能一应俱全。

1994年1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当各地的“后生辈”钢厂开始轻装前行、后发制人之时,鞍钢面临着所谓“东北现象”,合同严重不足、资金短缺、职工工资拖欠……高炉被迫停产了两座,企业濒于破产边缘。

鞍钢从1995年开始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政策,分批将钢铁主体35个厂矿中的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主办厂分离。绝大多数职工下岗,或“居家”——即退下岗位,每月还能领到最基本的生活费,是一种变相的下岗。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2万人告别了鞍钢这艘“航母”,仅安置款鞍钢就支付了16亿元人民币。鞍钢大伤元气,但对于工人及其家庭来说,这些补偿仍然是杯水车薪。

鞍钢子弟曾经是一个光荣的身份,鞍山人找对象要先问问成分,有一个鞍钢职工的家庭被戏称为“单缸(钢)”,有两个鞍钢职工的家庭则是“双缸(钢)”。1967年入厂的邹女士后来和同厂职工结婚,她的丈夫出身于响当当的“多缸”家庭,父亲和兄弟姐妹全是鞍钢职工。20世纪90年代,鞍钢子弟这个身份成了包袱。邹女士的公公当时早已退休,退休金虽然不高,也足够他养老,但包括邹女士丈夫在内的几个子女全都下岗或“居家”,都要靠公公资助,“结果我老公公到老也没享到福”。在当时的鞍山,一家三代人“啃老”的现象非常普遍。

鞍钢甩开了社会包袱,改革进程加速,1997年组建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和香港上市;2006年实现钢铁主业上市。今天的鞍钢是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被誉为老国企改革典范。2011年1月17日,鞍钢集团公布2010年产量数据,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利润总额49.57亿元,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现在鞍钢的车间跟我们那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了。新职工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坐在控制室里,穿得干干净净的,看着大屏幕,全都是电脑操作。”邹女士说。现在,谁家的孩子能进入鞍钢工作是更加让人羡慕的事。新鞍钢人是高薪白领,与作为“工人阶级”的父辈完全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7 12:39 , Processed in 0.0384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